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农村中小学的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适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新策略,许多农村中小学纷纷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采取了以学科加特长发展为主的形式,有62%左右的中小学自编了校本课程的教材,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属性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县许多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密切结合了当地的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庄浪县南湖中学相继开发了《中考政史基础知识手册》、《七年级历史课堂练习精编》、《地理导学案》、《九年级英语导学案》、《日常英语500句》、《英语课堂用语集锦》、《课后古诗词赏析》、《作文步步高讲与练》、《化学与环境》、《物理全册导学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研通讯》、《奋进》、《九年级数学作业册》、《趣味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保护》、《音体美荟萃》等二十多种校本教材。而且学校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个性发展,帮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地方文化,认知地方历史背景,为保护地方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做出了贡献。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因各校经济、资源、教师水平等原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不平衡,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即使开发了,也停留在表面上,尤其是地处偏僻农村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更是举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供的资料、信息缺乏;二是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很少参加教育科研的培训;三是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四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社区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六是部分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不明确,内容繁杂;七是部分学校采取的方法手段不恰当;八是部分学校校本课程的课时常被挤占;九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十是部分农村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意义不甚了解;十一是部分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理念的支持;十二是评价基础薄弱;十三是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参与意识缺乏 ;十四是部分学校缺乏开放的民主管理机制。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有些农村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不力,影响了农村 经济 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虽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的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去开发,更不能逃避,应正视现实,寻找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而有创造性地促进校本课程在本地区生成。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对策
1.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开发。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
4.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教师本职工作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紧密结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这是一种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又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策略。
5.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解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等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6.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条件。上级的评价体系应有此方面的评价项目,学校应有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促使教师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7.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学校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等的对话平台,形成融社会需求和学生、教师、家长等积极参与为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氛围。
8.加强引导。对于不擅长写作,知识存储不够,方法不恰当的教师,应给予指导。
9.及时督查。学校应定期、定时对教师的课程开发与使用情况及时检查。
在县委大礼堂的靠后部分,30所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以文本的形式陈列在展台上,一眼望去色彩斑斓,丰富多彩。走到一所学校的展台前,我随手翻开一本书名叫《幸福成长》的教材翻阅起来:“前言”中说明共分三册,分别供小学低、中、高段使用,手中的是第一册(另外两册还未编好),主要是文明礼仪等习惯养成内容组成。该校还展示有另一本《国学选读》共1册,内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和《论语》,注音编排。我想了解一下课程开发和使用的一些相关过程资料,但展台上除各学校上述被称为校本教材的文本材料外没有其它。这些校本教材内容大体包括: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民间文化、当地特产及其生产技术、学校历史文化和国学选文等。
解说员激情解说:J县校本课程展评是认真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活动,是全县第一次全面的校本课程检阅;此次展评要求每一所中小学在规定时间内送交材料,“各校均不得少于三本”。了解知道,会前该县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员已经对参展教材进行了评奖,评出了一等奖7所学校,二等奖10所学校,其余学校除数量不足三本的不在参评之列外均为三等奖。我深深的感到J县是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各校资源十分丰富,各校投入的精力也相当大,而且这个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J县的课程改革工作。然而,我一边翻阅着“校本课程”,一边听着解说的同时,也产生了几点不小的疑惑和忧虑:
2.问题一:校本课程展评就是展评教材吗?
校本课程是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落实三级课程管理而新生的一种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J县举办的这次校本课程展评,文件规定送交材料,各中小学不约而同都送交了编写的教材,主持者和评委们也没有提出异议,而且已经快速按计划评出了等级。难道校本课程的展评就是评价编写的文本教材?文本优秀就是课程优秀,数量达到三本且文本内容尚好就能获奖?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展评最起码应该关注到课程开发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审阅文本内容的遴选、编排、审议等情况,同时还要查看文本使用实际情况与效果。然而J县校本课程展评只是评价“教材”,并未查看其它重要信息和资料,不知怎么可以冠之学校以“一等奖”?
3.问题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就是编写和教教材吗?
我在现场查看到半数以上学校的“课程”是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的,包装十分精美,一册成本价少说也得百余元。这样的教材学生能达到人手一册?会后我深入部分学校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实际上根本没有开设所谓校本课程,各校所送教材多数是临时加班编出来的全校通用教科书,其内容也是对一些关于某主题的知识罗列,过程中各校几乎没有涉及到《开发指南》的研制,使用审定修改和报告反馈等工作。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落实、办学特色形成、本校学生个性需求满足的重要载体,对于已经习惯执行国家课程的广大教师来说,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虽然难度较大,但课程的性质和意义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符合基本的规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只是编写校本教材,实施也不是简单的凭借所编的一本通用教材教给学生知识。
从数量上来说,由于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所以一所学校一本教材通用是不恰当的。如果按照每学年每个年级只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计算,那么仅以小学而言一学年内就是六个不同水平的课程。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一个年级只开一门显然没有学生的选择余地,如果至少开设三门供学生选择,那么就会有三门六个水平的课程,假如一门一个水平用一本教材呈现,全校就是十八本校本教材。当然,这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学校不仅要分年级分主题设置校本课程,而且要与其它课程恰当匹配,特别是考虑到学校特色的形成,地方文化的传承,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等实际。这样一来,数量和内容上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设置压力则是很大的。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也不可能违背校本课程的本意随意编写充数,因为那样就不是校本课程,只能徒增学生负担和浪费学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比如国学经典的选读固然有其必要,但如果这也是校本课程,而且各校自行开发,全校通用一本,在网络资源和出版业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也是徒劳的。
怎样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呢?具体到课程实施程序而言。笔者实践中的做法是:①调查了解师生的需求意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加以分析,结合校内外资源开发条件(包括师资力量)初步估计和分析得出主题和可行性结论;②制订出关于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论证修订;③制订出《文本编写体例或设计说明》和《课程实施策略办法预设方案》并讨论通过;④分工编写出集文本知识和适合学生自行阅读或体验活动方法于一体的教材;⑤小范围试用文本教材,上研究课后组织相关人员加以审定;⑥修改编辑印刷供师生试用;⑦追踪调查实施效果,初步评估课程价值为再次修订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注意,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主题开发出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学习对象开发有不同内容和难度的课程。
4.问题三:怎样评价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只是关注静态的文本而忽视动态的实施;关注结果而忘了过程;关注数量而放弃质量。对于我们来说达到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还有较长的距离,脚踏实地科学开发与实施,哪怕从一个主题一个年级做起,也要遵循校本课程的本意,不要背离科学、有序的开发原则和做劳而无功的事。由于评价客观上不仅具有激励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样一个探索性的工作,评价方案及标准无疑成了指挥棒,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每一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自己执笔制订并试用过的《N区校本课程展评评价表》(见表一)为例简单说明:
我们从课程背景、课程设计、课程文本、课程实施和课程特色几个维度制订相应的指标,形成评价的标准体系。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和促进发展,所以此表应提前告知学校,学校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而改进课程质量。通过展评活动来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是较好的举措,但学校除提供文本教材外还要提供课程开发指南、活动实施的设计和活动实录等反应课程效果和目标达成的重要材料。
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广大中小学校来说正处在探索之中,我们只有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到达理想境界,既不能简单对待一蹴而就,也不可苛求完美而望而却步。
表一 N区校本课程展评评价表
〖XC7.TIF;%42%42〗
参考文献
一、“多彩课程超市”的设置情况
2011年9月初,我校开始在三至六年级设置“多彩课程超市”,共包含17门课程,每个星期五下午授课,采用走班制教学。2014年9月,学校完善了“多彩课程超市”的课程,增设了模型、巧手编发、家政小能手等,共设5大类30门课程。上课时间也由原来的两节小课,变成现在的一个小时。目前,二至六年级教学方式采用走班制、一年级采用走师制。
二、“多彩课程超市”的实践
1.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1)“多彩课程超市”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地位,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增强了大家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首先,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认识。其次,积极搭建平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最后,学校积极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开阔眼界,激发科研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为我区教师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反过来又成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一大动力。
2.拓展校本课程门类和科目
“多彩课程超市”是基于本地、本校的资源和需求而开发的,其目标和意图很明确。我们根据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由学生和教师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
3.构建本校校本课程
我校从实际出发,制订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对本校课程作出顶层设计。教师根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设计所教课程的实施路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这与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办学理念相符。
4.校本课程纲要的撰写
为了进一步丰富“多彩课程超市”的内涵,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我校课程超市的老师们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自主编写了“多彩课程超市”系列课程纲要。教师在校本课程纲要审议中起到了主体作用,增强了课程纲要的实用性。
三、“多彩课程超市”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是我们实行“多彩课程超市”的重要一环,我们注重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评价包括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其中,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和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活动、提交作品、考勤等途径进行,采用等级制,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关键词:农村中学;思政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基于国家角度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1.1加大农村中学的教育资金投入
对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目前农村中学所受到教育资金的局限性较大[1],因此制约了农村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度。因此,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资金投入是改善农村中学教育弊端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要加强教育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流动,对极其贫困的地区应当给予相应的特殊照顾,并给予政策以及资金上的倾斜。
1.2构建农村教师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无法保证教师的工资,导致教育人才大量流失,从而对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严重阻碍。政府在对农村学校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构建完善的教师保障体系,农村教师的工资往往是从学校或乡镇政府所划拨,要想成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可以将拨款对象转变为地方财政,最大程度上可以保障了农村教师的经济利益。
2基于学校角度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多渠道特色教学
在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结合校园文化以及农村当地的特色来进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将选修课、活动课当做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自由。例1:在对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文化、历史、特色农作物、传统习俗、地理等内容来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还可将相应的农业技术以及劳动技巧加入到校本课程当中,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塑造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2]。例2: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对思想政治进行校本开发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资金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教育途径,比如对图书馆、媒体教师、实验室等多元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开拓农村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对其灵活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例3:学校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主题教育,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家长大部分会去外地打工,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懂得利用学习完善自身,将来为祖国效力,才会改变农村当下的生活环境,并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通过爱国思想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体验生活以及参与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提升教师的协调开发能力,要提升教师的职能素养,重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比如校方可以定期开设教师培训大会,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水平同时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3]。另一方面,要让教师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实际教学来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沟通,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行汇总、分析、研究、讨论,从而为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人力保障,从而提升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结束语
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要让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的教学质量,并推动国家的未来发展。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并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从而推动我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实现对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水平提升。相信在广大教育人士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真正实现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有效提升农村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孙和.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18.
[2]任淑敏,陈晓健.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9):70‐72.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特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至少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它们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加德纳提出智力是一种心理潜能,“是一种或一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出一种或多种被认为是有价值产品的能力”。①它们是:①言语——语言智力、②数理—逻辑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节奏能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反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智能观,其显著的特征为:(1)突出多元性。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视其他七种智力。(2)突出文化性。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3)突出差异性。每个人所拥有的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身上都是以不同方式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而造成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4)突出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5)突出开发性。学校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多种能力,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要以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要求学校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它给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有更大发挥,尤其是农村中小学。
2 校本课程的特征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②由这个概念我们得知,学校是一切课程开发活动的出发点,包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开发主体(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的核心要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环境条件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设计具有个性和灵活性,符合学校利益,满足学生需求,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板块。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我们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也正是认识到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之处和校本课程的优势。因此,校本课程有其显著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整合性。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存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和隔膜,被分裂的知识在学生那儿不能有效整合,造成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学科定位,即这种知识是语文的,那种知识是历史的。学科知识不能整合就难以在实践中应用,也难以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校本课程则是打破国家课程结构,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和技能的有意义联系。
其次,校本课程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更着眼于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统一的课程目标,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不忘继续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就大可有用武之地,它的着眼点就在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差异性。
再次,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在教室中实施,尽管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课程实施中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强调在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注入实践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打破教室四堵墙的围困,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动手、动口、动脑,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校本课程可以重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③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和教育资源,但是在课程开发权力下放到基层之前,根本无法将其融入到课程中并有效利用。学校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别,“显性文化”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文化,“隐性文化”是来自潜在文化,诸如学校的学风、校风、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合作等等。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校,所以它既会关注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校园课程文化资源等显性文化,又会关注隐性文化。例如学校有一位德高望重书法造诣很深的老教师,就可以视其为一种课程元素,既可以纳入到德育体系,也可以纳入到书法教学体系。也许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书法训练还会成为这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3 以多元智力理论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学习者实际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要求,最终为了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需求,内容较完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互补,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开发校本课程,需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智力的情景性与课程的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殊的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情景。校本课程要突破原有的“说教”体系,要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一在一定的智能情景当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这种综合实践性课程,即“活”的课程,知识“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第二,智能的差异性与课程的多样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有强项有弱项。我们再也不能说哪位学生优秀,哪位学生是差生,而要说这位学生在哪一方面更突出。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智能差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课程内容,使开发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不再做国家课程的附庸。开发校本课程,要针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智能的多元化与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就是指打破原有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建立并支持整体性的,整合的跨学科的课程。在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校本课程要突破学科体系的固定程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当地社会文化的实际,整合单一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深化学科课程,拓展课程范围,补充趣味性,探索性和实践内容,整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系学科间以往彼此孤立的概念,呈现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
第四,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与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一项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学生并不是“白板”,有他自己独特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是否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建构活动。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为尊重、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空间,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的价值。
4 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1)创建开放、和谐的课堂情境。为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达到深刻理解教学目标,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智能差异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其一,发掘学生潜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自信起来,正确认识并欣赏自己;其二,帮助学生在多元角色互动的课堂学校会欣赏别人;其三,课堂不再是教师或少数几个所谓“优等生”的独唱,而是一个拥有众多演员的合唱团,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强弱项,在开放、和谐的课堂情境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2)开展多元情景化教学。加德纳也认为,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世界。多元情景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因材施教的同时达到深刻理解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综合融通知识,转变学生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从学科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关照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选择“多元”切入点。如语文中讲解朱自清的《春》,为什么不能把学生带入农村独具优势的春暖花开的大自然中去教学呢?讲解物理的杠杆理论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农具的制作和使用原理中去进行教学呢?面对多元情景化教学,学生就会根据个性以及多样化需求,主动提出许多他们想做的事情,从而克服阻碍学习的一个最大障碍——缺乏学习动机。
(3)开展有意义的综合实践课,在实际情景中开发学生智能。笔者敢动情地说: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哪怕是一抔黄土,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最简单的利用,那就是捏泥巴!捏《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捏美术教材中的图画,捏生物教材中的动物,哪怕是捏个鸡、鸭、猪,甚至是牛、马、毛驴又有何不可呢?如果我的学校有条件,我让他们把捏成的东西烧制、加彩,是不是也是我学生的“艺术作品”呢?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活动,学生的视野宽了,阅历广了、知识多了。学生言语——语言、自然——观察观、人际交往等多元智能得到了开发。这是学生从量到质的飞跃,更是人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升华。
注释
①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