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演练方案

医疗演练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演练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演练方案

医疗演练方案范文第1篇

1 病例

患者,麦某某,女性,52岁,1998年6月8日就诊。

患者于1989年1月初,自觉右肩疼痛,夜甚,遇寒或右手劳累则疼痛加剧。自行服食消炎痛或茶普生片而痛减轻,于同年2月发觉患肩上肢不能抬举,曾在本院内科、骨科、针灸科诊治;又到省某某医院神经科、骨科就诊,检查:风湿、血糖、尿酸、肩部x线照片,均未发现异常,均诊为肩周炎。经过中药外洗、内服。消炎止痛类药物及肩部皮质类固醇药品局封,并持续用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针灸等治疗均无进展,后因回避外科建议麻醉下手术剥离治疗,而经上述日期试来我科诊治。

体查:形体瘦弱,精神佳,两肩右侧稍高耸,右肩周肌肉轻中度萎缩,紧张度高,肩胛肌中点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压痛(+),二头肌腱变硬如筷子状,前上举100°,侧上举70°(正常两上举180°),内旋后弯虎口达骶骨第一椎体,肩胛下角移动检查(+)。

印象:肩关节周围炎伴重度粘裢。

炎症、粘裢、痉孪、低贫、病理性退变硬化。以粘裢为主。

2 治疗情况

我们对重度肩粘裢,手法治疗分三步方案(法)进行。

一为松弛肌肉,解除痉孪。操作:一般取端坐位,施术者以指面、指腹、大鱼际、小鱼际、掌根、虎口,用揉法、按法、摩法、滚法,拿法等,反复对病变的邻近组织,如:颈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的后方,前方不宜刺激)。颈椎棘后韧带,必要时动颈、扳颈,颈骨背部斜方肌,背阔肌等作松弛治疗约5分钟,随即以同样手法和方法,对病变组织,如:肩周的岗上下肌、肩胛肌、肱二头肌腱、三角肌、大园肌、小园肌、等反复操作治疗,全部手法以患者的适感力度,以不大痛为原则,约10分钟,待用手法松弛后,可提患肩上肢作被动运动,如旋转运动和角度运动,如果不能旋转运动者,暂不强求,以上操作可重复进行,总时间每次约20~25分钟。

二为动肩、一牵肩,抬举剥离粘裢。操作:取端坐位,一定先经上述第一步方案治疗,约5~8分钟,然后动肩:即轻巧地将患肩作角度和旋转被动运动。牵肩:即施术者以自身体及一手掌按肩作固定。另一手紧握患上肢的肱骨下端尺桡关节处向外牵引,持续约1分钟。抬举肩:即以上述牵肩的姿势。另一手将患肩的上肢向前和外侧的上方提举,不能1次求成。要在最大忍痛范围内进行。真性重度粘裢肩。即使行高位臂丛神经加痛点麻醉也剧痛难忍,且内出血,创伤软组织,影响治疗过程和效果,也不安全。上述几项操作应反复进行,必要时以两掌根按压肩前肩后1~2分钟,有止痛止血作用,整个操作需时约25~30分钟。

三为巩固疗效。操作是上述第一步与第二步的操作方案的组合手法,但是宜先揉肩之后再旋转患肩,应反复进行,需时约20分钟。

治疗期间和愈合一段时间,嘱咐患者慎防寒冷,避免患肩上肢劳累和负重。适当地多做旋肩提举上肢等运动。

参照1987年7月金德康老师《推拿防治冻肩》关于粘裢肩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本例患者肩周炎第二期伴重度粘裢,颈椎推拿手法治疗,如无特殊,坚持每天1次,1周6次,时间约6个月临床治愈。患者是本院职工,时至撰写本文为止均无复发。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目前还未十分明确,粘裢程度的诊断标准还未统一,笔者从事临床推拿工作20多年。我们推崇金德康老师编著的《推拿防治冻肩》一书中的观点和论述。在目前看来仍是很有创意、现实、优越和实用。比如:将病肩的被动侧上举作为参考粘裢程度的标准,提出被动检查的侧上举末达90°为重度粘裢,又提出冻肩与肩周炎的关系等精辟论述,指出胸腹腔手术,蜂刺等可致冻肩,肩粘裢有自愈倾向和即使合理的治疗,其痊愈时间竟达1年的论述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甚有体会。这些资料对临床医学很有价值。

医疗演练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依那普利

Clinical efficacy of enalapril and amiodarone in patients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ZHOU Ya,LI Xian-guo,DAI Jian-jun.The Affiliated Jinxiang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27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enalapril and amiodarone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129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Ⅰ(amiodarone group).and groupⅡ(amiodarone plus enalapril group).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a year.The endpoint was the first recurrence of AF.The left atrial diameter(LAD)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round two group of patients treat the LAD comparison:before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is(35.21±1.76)mm vs(35.84±1.69)mm,after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is(38.76±2.14)mm vs(36.27±1.91)mm.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was 62.3%in groupⅠand 80.6%in groupⅡ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enalapril and amiodaro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amiodarone alone for sinus rhythm maintenance.

【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Amiodarone;Enalapril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提示,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存在明显的心房肌重构,包括电、结构和神经重构,这种重构可导致房颤易于维持并逐渐演变成永久性房颤。有关基础研究发现,房颤的电与结构重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抑制RAS系统,拮抗血管紧张素II介导的电和结构重构。本文以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心房结构变化为观察指标,旨在研究ACEI对房颤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本我院住院的12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67例,女62例,年龄43~77岁,平均59岁。其中基础病:缺血性心脏病48例,高血压53例,扩张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原因不明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标准:左心房内径>55 mm;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将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I组,n=64)和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组(II组,n=6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血压、左房内径、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用药方法 I组患者:第1周胺碘酮200 mg,3次/d;第2周减至200 mg,2次/d;第3周减至200 mg,1次/d,持续至试验结束。II组患者:胺碘酮用量同I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加用依那普利10~20 mg/d。

1.3 观察方法 纳入研究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每月至少门诊复查1次,以了解房颤的发生情况。每3个月做胸部X线和肝功能检查。于服药后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出现下列情况患者退出试验:①出现不能耐受的刺激性干咳;②心率、血压过低(心率正常值3倍。研究的终点为:①治疗期间出现被确认的房颤发作;②随访期间无房颤发作,但随访期满1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

2 结果

治疗期间有6例退出研究。其中2例为顽固的刺激性干咳,均出现在II组,4例为严重的心动过缓,其中I组3例,II组1例。I组和II组完成试验的患者分别为61例和62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治疗前分别为(35.21±1.76)mm、(35.84±1.69)mm,治疗后分别为(38.76±2.14)mm、(36.27±1.91)mm,治疗后II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小于I组。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治疗结束时,I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2.3%,II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80.6%,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增长。在6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AF的发病率接近1%,而在65岁以上则高达5%以上。AF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可以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可使总死亡率增加2倍。目前的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在AF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中发挥关键作用[1,2],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断RAS可能逆转心房重构,从而预防AF的发生。

为了减少AF的发生率,最有效的手段是对高危患者进行一级干预预防[3]。对大多数老年AF患者,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耐受性差或长期应用效果差。因此,给予药物逆转潜在的心脏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希望的治疗手段。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对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给予ACEI对AF进行一级干预预防是有效的,ACEI可减少AF的发生率及预防AF并发症的发生。顾卫霞[4]报道,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仅能使心力衰竭及冠心病恶化等缺血事件明显减少,而且能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减少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联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更有效。长期服用依那普利可延缓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防止心房颤动的复发。然而,目前缺乏大规模前瞻性双盲试验的证据并且没有有力的临床证据支持单独应用ACEI治疗AF。当前进行的临床试验有助于理解ACEI在AF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但ACEI治疗AF的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基础研究的进展来解释其机制。ACEI可能通过干预心房的重构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其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直接作用或许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ACEI对心房重构及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将有利于揭示其抗AF作用机制。在不久的将来,ACEI可望成为治疗AF的一线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Goette A,StaackT,Rocken C,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and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 human atria duing atrial fibrillation.J Am Coll Cardiol,2000,35:1669-1677.

[2] Shi Y,Li D,Tardif JC,et al.Enalapril effects on atrial remodeling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experiment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02,54:456-461.

医疗演练方案范文第3篇

解放军153中心医院(东区)肝胆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并具体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已确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采取300万U的干扰素(IFN)肌肉注射,1周3次,同时使用利巴韦林500 mg,3次/d,总共持续1年。观察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μg进行皮下注射,1次/周,并服用利巴韦林500 mg,3次/d,总共持续1年。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在停药后追踪观察3个月,记录患者的病情复发状况。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中应答的有21例,总应答率为60%,观察组中有应答的28例,总应答率为80%。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中不良反应有5例,占14.29%,观察组中不良反应有4例,占11.43%。两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利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明显,其近期和远期效果持久,比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法成效出的效果要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能降低转氨酶,兼具药效性和安全性,未见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较小,而且用药较方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关键词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21-03

[作者简介] 欧阳洪(1969-),男,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方向:肝胆疾病的治疗。

慢性肝炎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急性肝炎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超过半年的情况下演变而来的;二是肝炎病毒潜伏在人体内,待发现时已经发展为慢性肝炎[1]。按照症状的不同和肝脏的病理演变情况,慢性肝炎由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成,两种类型的患者都会表现出乏力、食欲不振、出现黄疸等症状。慢性丙型肝炎具有代表性,目前无有效的根治疗法,只能通过治疗最大限度控制病情[2]。就临床经验来看,轻度慢性肝炎的预后效果较好;重度慢性肝炎的预后效果较差,大部分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还有一部分会演变为HCC,死亡率比较高。因此,应该做好慢性丙型肝炎的筛查工作,通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做好预后工作,防止其恶化为肝硬化或HCC[3]。该院致力于寻找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上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6.34±3.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7.23±3.21)岁。

所选取对象的基本条件:ALT出现异常,比正常值高1.5倍超过6个月;血清HCV-Ab和血清HCV-RNA经检验呈阳性;3个月时间内基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排除标准:自入院其往前3个月内使用过相关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试剂;经检查对干扰素、利巴韦林过敏,无法进行相关药物实验;患有免疫性疾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综上,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对比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后均采取常规治疗,主要有:饮食搭配、肝脏保护、免疫功能调节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的药物疗法。对照组中,为患者行IFN300万U肌肉注射,3次/周,持续1年;与此同时让患者口服500 mg的利巴韦林(批号20081106),3次/d,持续1年。观察组中,给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批号S20120047 )180 μg进行皮下注射,1次周,持续1年;与此同时让患者口服500 mg的利巴韦林,3次/d,持续1年。

1.3观察指标

在该次实验中,观察指标主要是所有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具体观察方法如下:①在治疗前,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初步检测;②分别在治疗的第12、24、48周时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动态再测,并做好详细记录;③在治疗24周后,对患者进行追踪,了解HVC RNA和ALT的转阴例数,并算出转阴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持续应答:药物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随访半年,发现HVC RNA呈阴性,ALT水平正常;复发:药物治疗刚结束时各项指标正常,随访24周发现HVC RNA呈阳性,ALT水平再次异常;无应答:在治疗和随访中,HVC RNA和ALT水平始终处于异常状态。

1.5统计方法

该实验中所有数据均经过详细的记录与整理,真实可靠,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结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呈现出了一定的效果差异。其中,对照组中有应答的有21例,总应答率为60%;观察组中有应答的28例,总应答率为80%。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情况如下:对照组中,白细胞减少2例,血小板减少1例,失眠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4.29%;观察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各1例,失眠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情况

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就有1亿2千万,每年死于肝病的约有35万人,肝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恶疾之一[4]。慢性丙型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其预防和治疗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体液传播和血液传播,又以母婴传播为主,此外,在医院输血也会有感染隐患[5]。针对肝病多发的现状,我国在肝病诊疗上的投入逐年加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控制肝病病情,防止其转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依然有待突破[6]。因此,当前的重点是提高药物的疗效,做好肝炎患者的预后工作,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上更要注重药物疗效的探索。

3.2 实验情况

该院致力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药物探索,对70例患者进行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如下:①治疗效果上,通过对HVC RNA和ALT水平的追踪观察,总结出对照组的总应答率为60%,实验组的总应答率为80%,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良好,能对患者的HVC RNA转阴和ALT水平的稳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②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明显的差别,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4.29%,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中的数据是通过动态监测获得的,主要是在第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的24周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监测。值得注意的是,肝炎病毒的潜伏期很久,所以在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追踪回访的周期较长,以便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近年来已有了大量的相关报道,Ceuevas[7]的研究中提出,慢性丙型肝炎的首发事件是HCV E2蛋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E2区域作为患者病毒基因组中易发变异的区域,其变异可以由IFN压力引发一定程度替换或持续的感染而导致,且变异的数目具有一定复杂性,对HCV感染的疗效和转归产生的影响较大。该研究对此结论表示基本认同。

3.3 药物具体情况分析

3.3.1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一种专门用于抗病毒的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生长和扩散而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利巴韦林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药效较强,运用比较广泛,但尚不清楚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利巴韦林不良反应不大,但在临床使用中仍然要重视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8]。临床中,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部难受,并伴随着轻微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影响睡眠,产生头昏现象;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异常等。

3.3.2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一种长期性的抗病毒性药物,一般和利巴韦林配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通过皮下注射进入到血液之后释放干扰素的速度表较慢,能将其药效尽量延长,起到长期抗病毒性的作用。因此,该药物的用药时间间隔相对较长,1次/周即可。另一方面,一般的干扰素会被体内酶所降解,削弱它的药物疗效,但聚乙二醇干扰素本身具有包裹作用,能够保护自身,减少被体内酶降解的几率,维持较强的药效,将其运用于慢性丙型肝炎能提高药效,更好地做好只来哦中的相关工作,给患者减轻身心负担[8]。但是,在临床运用上,要注意该药物适用于大于18岁的患者,以免因人体的免疫能力低增加不良反应。另外,此药物只适用于代偿性肝脏疾病。

Poynard T [9]等的研究中提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改善患者的肝坏死、肝硬化和炎症情况,以此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在该次研究中,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持续应答率达51.43%,但仍有10例患者出现病情复发,对此可考虑其与干扰素抗体特别是中和抗体具有一定关联性。

3.4总结

在传统的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治疗上,一般采用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的方法。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正如对照试验中所呈现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租的患者在治疗后的12周时,HVC RNA和ALT水平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没有明显差别,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药效性。但在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此类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显示出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药效持久性,能很好地兼顾预后工作。因此,综合该次实验结果和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肝病的发生率都成增长趋势,但是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肝病的治愈可能性较小,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治疗药物的疗效,最大程度控制患者的病情,做好预后工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就目前而言,肝病的治疗药物主要作用是抗病毒性,必须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病情,防止其转换成肝硬化或癌症,延长患者的生命。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显著,其能使HVC RNA和ALT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且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该治疗方法比普通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法效果更显著,临床上可广泛采用此治疗方法对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治疗。

[

参考文献]

[1] 黄平,杨永峰,熊清芳,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5):394-395.

[2] 周立夫,李刚,王旭,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63.

[3] 马丽娜,陈新月,陈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附89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2):42-45.

[4] 李雅馨,杨彦佳,杨梅,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5):345-347.

[5] 何伶俐,陈竹,陈杨,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34-37.

[6] 滕志兰,巩维进,张树青,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101-104.

[7] Cuevas JM,Conzalez M,Torres一PuenreM,etal.The role of Positive Seleetion in hepatitis C virus[J].InfeetioncenetEvol,2000,9(5):860-866.

[8] 于静,刘博伟,兰玲,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5):373-375.

医疗演练方案范文第4篇

一、领导重视

1、为确保此次演练能成功举办,卫生局组织各卫生单位主此次演练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安排专人制定了《县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模拟演练方案》并成立了演练指挥部,卫生局张局长亲任总指挥,各单位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

2、县政府熊茶珍副县长、市卫生局方正科长与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屈主任亲临现场观摩并作技术点评。

3、各参演成员单位为确保演练成功举行,都组织了参演应急队员认真学习了《演练方案》并就各个细节进行了具体分工与安排,同时对往年演练易发生问题进行了强调。

二、演练过程有条不紊

演练于上午9时开始,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接到病人电话,根据病人讲述为一高度可疑甲型H1N1流感病例,120急救中心立即派出急救人员按二级防护于15分钟内到病人家中接诊病人,随后演练依次按病人诊断、专家会诊、疫情报告、启动应急预案、疫情流调、病人采样、疫点划分、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追踪留观、医疗救治、疫情终止响应等各环节分设场景进行模拟演练。各考评组针对各环节进行现场观摩考评。

三、剖析演练、总结经验

演练结束后各考评组针对病人接诊、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等重点环节进行了点评,如病人运转流程、院内感染、疫情报告、防护服穿脱等,对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市卫生局方科长与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屈主任首先对此次演练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然后就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补充讲解。最后卫生局张局长对演练情况进行了总体点评,就进一步做好疫情应急处置技术准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就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培训、做好储备等方面进行了再次强调。

县有线电视台记者及县疾控中心健教人员对此次演练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就此次演练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及应急队员通过此次演练活动心得体会进行了专题采访与报道。

医疗演练方案范文第5篇

1、评估企业应急准备状态,发现并修改应急预案和执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

2、评估企业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识别资源需求,澄清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应急职责,改善应急救援中的协调问题;

3、检验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通过调整演练难度,进一步培训和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4、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二、演练适用范围、总体思想和原则

本方案针对企业内部应急资源进行全面演练进行情景设计,按照《安全生产法》、《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演练策划,遵守保护生命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救护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扩大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原则,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保证演练参与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三、演练策划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其承担的任务主要包括:确定演练目的、原则、规模、参演的单位;确定演练的性质与方法,选定演练的地点与时间,规定演练的时间尺度和公众参与的程度;确定演练实施计划、情景设计与处置方案,审定演练准备工作计划和调整计划;检查和指导演练准备与实施,解决演练准备与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类演练参与人员之间的关系;组织演练总结与追踪。

四、应急演练参与人员

按照应急演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将应急演练参与人员分为演习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这五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佩带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或服装加以识别)。

1、演习人员

按企业应急预案规定参加演练的人员及单位:厂领导、助理及事故设定岗位及所在场地、生技处(调度室)、技安处、保卫处(消防队等)、设备处、能计处、物管处、行管处、厂工会、供运处(运管办)、职工医院、企业办公室、综合处等

其承担的任务主要包括: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保护公众安全健康;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与其他应急响应人员协同应对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按演练程序进行演练。

2、控制组

承担的任务包括:确保应急演练目标得到充分演示;确保演练活动对于演习人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保证演习进度、解答演习人员疑问和演练过程中出现的事宜;保证演练过程的安全。

3、观摩人员

邀请市、区安监局、等领导前来观看。

五、应急演练时间

六、应急演练目标、评价准则及评价方法

根据演练范围和目的,确定展示以下演习目标

应急演练

1.应急动员、宣传

展示通知应急组织,动员应急响应人员的能力责任方采取系列举措,向应急响应人员发出号召,通知有关应急响应人员各就各位;及时启动应急中心,使相关应急设施从正常运转状态进入紧急运转状态,做好相应应急的宣传。做到整个工地人人明白,人人对安全负责,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2.指挥和控制

展示高空指挥、协调和控制应急响应活动的能力责任方具备应急过程中控制所有响应行动的能力。事故现场指挥人员和应急行动小组负责人都应按应急预案要求,建立事故指挥体系,展示指挥和控制应急响应行动的能力

3.事态评估

展示获取事故信息,识别事故原因和致害物,判断事故影响范围及其潜在危险的能力要求应急组织应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积极收集、获取事故信息,评估、调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有关情况的能力;具备根据所获信息,具备确定进一步调查所需资源的能力;具备及时通知场外应急组织的能力。

4.资源管理

展示动员和管理应急响应行动所需资源的能力要求应急组织具备根据事故评估结果,识别应急资源需求的能力,以及动员和整合内外部应急资源的能力

5.通讯

展示与所有应急响应地点、应急组织和应急响应人员有效通讯交流的能力,要求应急组织建立可靠的主通讯系统和备用通讯系统,以使与有关岗位的关键人员保持联系

6.应急设施

展示应急设施、装备及其他应急支持资料的准备情况

要求应急组织具备足够应急设施,且应急设施内装备和应急支持资料的准备与管理状况能满足支持应急响应活动的需要。

7警戒与治安

展示维护警戒区域秩序,控制交通流量,控制疏散区和安置区交通出入口的组织能力和资源

要求责任方具备维护治安、管制疏散区域交通道口的能力,强调交通控制点设置、执勤人员配备和路障清理等活动的管理。

8.紧急医疗服务

展示有关现场急救处置、转运伤员的工作程序,交通工具、设施和服务人员的准备情况,以及医护人员、医疗设施的准备情况,要求应急组织具备将伤病人员运往医疗机构的能力和为伤病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

七、演练现场规则

为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应急演练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1、演习过程中所有消息或沟通必须以“这是一次演习”作为开头或结束语,事先不通知开始日期的演习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监督措施,以便保证演习人员和可能受其影响的人员都知道这是一次模拟紧急事件;

2、参与演习的所有人员不得采取降低保证本人或公众安全条件的行动,不得进入禁止进入的区域,不得接触不必要的危险,也不使他人遭受危险;

3、演习过程中不得把假想事故、情景事件或模拟条件错当成真的,特别是在可能使用模拟的方法来提高演习真实程度的地方,如使用烟雾发生器、虚构伤亡事故和灭火地段等,当计划这种模拟行动时,事先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设施安全运行的所有问题;

4、演习不应要求承受极端的气候条件或污染水平,不应为了演习需要的技巧而污染大气或造成类似危险;

5、参演的应急响应设施、人员不得预先启动、集结,所有演习人员在演习事件促使其做出响应行动前应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6、除演习方案或情景设计中列出的可模拟行动及控制人员的指令外,演习人员应将演习事件或信息当作真实事件或信息做出响应,应将模拟的危险条件当作真实情况采取应急行动;

7、所有演习人员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服从执法人员的指令;

8、控制人员应仅向演习人员提供与其所承担功能有关并由其负责的信息,演习人员必须通过现有紧急信息获取渠道了解必要的信息,演习过程中传递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具有明显标志;

9、演习过程中不应妨碍发现真正的紧急情况,应同时制订发现真正紧急事件时可立即终止、取消演习的程序,迅速、明确地通知所有响应人员从演习到真正应急的转变;

10、演习人员没有启动演习方案中的关键行动时,控制人员可控制消息,指导演习人员采取相应行动,也可提供现场培训活动,帮助演习人员完成关键行动。

八、应急演练前的准备

1、演练前1-2天,用会议通知职工及企业周边群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2、策划组对评价人员进行培训,让其熟悉企业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和评价标准;

3、培训所有参演人员,熟悉并遵守演练现场规则;

4、采购部门准备好模拟演练响应效果的物品和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