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标签;物流信息;射频识别;集装箱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386-02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XUE Mi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 Shenyang 100122, China)

Abstract: The label technology,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from the electron, RFID development develops the go into waiting for technology aspect to apply to reality 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oftware to RFID technology. The extension because of RFID is molten to enter logistics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dustry together, RFID technology also brings the effect carrying weight into play in logistics mentality management software. The RFID technology is in logistics industry push big and powerful, be that logistics enterprise adds the general trend that the RFID technology applies in the homeland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radio frequency is distinguished; container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沿海港口运输货物吞吐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物流货物运输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物流货物的运输和物流工业稳步增长。电子标签有着非常典型的行业特征。作业环境复杂、技术难度很大,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工艺性指标、功能性需求都远不同于电子标签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电子标签的应用只能在一个巨大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物流信息网络环境下才能形成,并且涉及多个领域,对其整体协调和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识别与传递,关系着航运货物一体化运输的安全、效率和效益。因此,现代货物物流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实时记录箱、货、流信息,记录开关箱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的智能化电子标签,从而提升集装箱物流的整体水平。

1 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

电子标签是一种提高识别效率和准确性的工具,该技术将完全替代条形码。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概念的诞生已有几十年了,即便是在国内的商业应用也已经好几年了。可我们还是习惯给它冠以高新技术的头衔,并推崇它是改变世界未来的十大技术之一。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电子标签在物流运输上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物流运输系统需要进行优化,促使传统物流运输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转型为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精简化、核心化、高效化和信息化的高效物流系统。

2 RFID 技术的优点及工作原理

2.1 RFID 技术的优点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自动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零售、物流运输、邮政通讯、电子政务、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它自动识别技术,例如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RFID的阅读器不必一定与标签直接接触,这使电子标签成为肮脏、潮湿和刺目等恶劣环境下阅读的理想选择;

2)RFID的数据存储容量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数据可随时更新;

3)RFID可以进行密钥认证,保障数据安全;

4)RFID实现了“ 免接触”;

5)RFID的体积小、易封装, 外形多样,可应用于不同场合,使用非常方便;

6)RFID的使用寿命可长达10 年以上, 读写10 万次;

这一技术应用在物流过程和供应链管理之中,将会带来流通和交易成本的减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智能集装箱将发挥重大作用。

2.2 RFID 技术的工作原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 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 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应偶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偶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 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3 采用电子标签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

3.1 需求分析

面对各式各样RFID的应用系统,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我要如何将我现有的系统与这些新系统兼容,新系统的引入会不会对现有系统造成任何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已有系统与新系统的集成问题。集装箱物流过程中包含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集装箱作业信息,集装箱安全信息等。业务集成的重点则是在不改变原有的运输货物流程的基础上,将其信息化、可视化,保证新系统的流程与原有的货物物流流程同步。

3.2 基于货物物流流程的成员信息

根据货物自身的运输特点以及将RFID技术应用于货物运输后新增的功能,可将货物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分为以下几类:

1)电子标签自身信息,指的是标签的逻辑卡号;

2)集装箱信息包括:货物的基本信息:指货物的货号、货物的重量、货物的经手人等基本属性信息;货物的状态信息:可分为货物的装卸信息,货物的安全状态三类;

3)货物信息包括提单号、货物名称、货类、货物重量;

4)开关箱记录包括开关箱时间、开关箱地点等;

5)船只信息,包括船名和航次;

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读写器的识读范围的基础上,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信,电子标签向读写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读写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计算机处理,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就是将信号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的物流平台的设计。

其主要可以实现的功能如下:

1)公共信息的总体服务查询及用户权限分配的设计;

2)货物的物流信息的查询模块设计,登记并记录货物标签信息,对信息进行监控追踪;

3)物流信息平台的个性化服务模块,对货物在物流运输的历史信息查询,货物丢失的及时报警系统;

4)货物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成功操作统计。

5 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电子标签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它的出现势必带动和加速物流、仓储,交通等行业的信息化进程。随着此技术的进步,存在这样几个发展趋势: 在标签方面,有效距离远、无线可读写性能更加完善、适合高速移动载体识别、智能性更强、成本更低等将是新一代标签的特征;在阅读器方面,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模块化、多种模式兼容的读写设备是主要研究的对象;而系统方面,安全性更高、智能化和远距离的识别系统将会更受关注。相信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内经济在不同方面都将体现出大的国际竞争力。口岸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门户,其建设、发展和管理将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口岸科技水平、实现口岸信息化是发展经济和加速进出口贸易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口岸信息化建设,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在极具代表性的港口物流中,只有加快研究和应用集装箱智能标签,才能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我国现代国际港口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使得我们能够从容面对急速发展的港口物流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康东,等.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的艺术内涵正在不断的扩充和发展。本文试图从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观念的拓展、数字虚拟角色表演核心理论的提炼、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理论发展的意义等三个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理论。

关键词:演员;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的内涵正在不断的扩充和发展。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演剧观念和中国的梅兰芳民族戏曲表演流派堪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数字虚拟角色表演是表演三大体系融合之下的脱胎,如今在最新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下,它以三大表演体系所融合的理论精华为基础进行了表演艺术上的发展和创新,最大限度的将电影表演艺术的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1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观念的拓展

1.1三位“多”体

“三位一体”是源自舞台戏剧表演艺术的概念,著名艺术家泰依罗夫曾经生动形象地作了这样的论述:“唯有表演艺术,无论是创作人、材料、工具,还是艺术作品本身,全都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客体之中,彼此无法分开……一切都是您,一切皆备于您,也一切借助于您。”[1]在过去的电影表演观念里,常常会把电影表演的艺术特点也归纳为“三位一体”。如今电影表演艺术已经步入了数字技术时代,电影中角色塑造过程中开始运用CG等数字技术,数字虚拟角色的创作材料、创作者、创作成品并非集于演员一身,已经不再是“三位一体”的表演艺术。创作材料除了演员外还包括各种材料制作的道具、模型和技术设备等;创作者除了演员外还包括数字技术人员等;创作成品是银幕上由数字技术包裹而被观众忽略背后演员存在的数字虚拟角色。所以,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是打破传统表演特点进行创新实践的三位“多”体的表演艺术。

1.2我们演“它”

在过去的表演定义里―“电影的表演艺术就是演员在虚拟的环境下以动作(形体动作及语言)进行人物塑造表现的过程。” [2]通常把这一过程简单的概括为“我演他”。“我演他”这样的表演艺术理念一直沿用多年,但对于数字技术开始广泛运用到电影角色塑造的今天,种种迹象已经充分证明这种电影表演理念早已显得落后、过时,无法有效指导正在蓬勃发展的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例如由鲁伯・华尔特导演的科幻电影《猩球崛起》,片中无比生动的大猩猩其实没有一只是真正的大猩猩所扮演的,是由真实的演员与动作捕捉数字技术相结合而拍摄完成的。所以将过去电影中“我演他”取而代之的则是当代电影中“我们演它”的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形式,“我们”是指包括演员、数字技术人员等在内的创作主体,“它”是指包括人、机器人、外星人、动物等在内的所有形象。这既打破了演员自身外形条件的限制,又突破了过去传统角色的局限,使数字虚拟角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1.3真情“虚”感

如果说过去的“我演他”表演艺术形式情感体验是真情“实”感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演它”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情感体验则需要真情“虚”感。所谓“虚”主要是指两个方面,虚拟角色和虚拟环境,而真情“虚”感则是指演员在塑造数字虚拟角色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对角色形象塑造的想象力,又要发挥好在虚拟环境下的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配合度,灌注于数字虚拟角色真实情感。演员与数字技术人员通过真情“虚”感来塑造数字虚拟角色的重要性是绝不可忽视的。在塑造数字虚拟角色过程中,对于演员来说需要通过大量丰富的想象力来感受那些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的角色,这样数字虚拟角色才能开始在演员心中活起来,把精准的表演动作和传神的面部表情与动作捕捉技术等数字技术有效的配合,将真实的情感融入数字虚拟角色之中。对于数字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把从演员身上捕捉的影像与数字技术生成的虚拟环境、虚拟影像细致、精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最终在银幕上出现的数字虚拟角色达到“拟真”、“传神”、“传情”的审美效果。

2数字虚拟角色表演核心理论的提炼

2.1真实的情感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其核心就是体验,即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电影《阿凡达》中数字虚拟角色给观众真实情感的传达就是最好的说明:“《阿凡达》涉及多重技术领域:立体视觉、IMAX大屏幕、3D、CG等,尽管《阿凡达》属于技术应用的大手笔,但它不会在任何技术方面都领先。”[3]它的数字虚拟角色是蓝皮肤、不会出汗的外星人,因此虚拟角色外表的“拟真”不足促使观众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电影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而真正打动观众内心的是角色表演的真实情感。正是由于角色在表演上有效运用了斯氏体系理论的“情感的真实体验”,才让电影《阿凡达》中的数字虚拟角色成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极大的呼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2陌生的角色

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的核心就是间离理论。纵观大多以数字虚拟角色为代表的影片,一般而言,童话、神话、科幻、恐怖以及未来战争等题材类的电影比较适合数字虚拟效果体验,因此数字虚拟角的故事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些题材类型上。这些的故事内容和角色,在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电影《阿凡达》中,却真实的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很多媒体用陌生而又熟悉,让人吃惊、诧异、震撼等词语来评论其中的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岂不知,在这样的表演背后,真正发光发亮的是布莱希特理论的内容。它对剧情的展开和观众移情于剧情之中有一定的影响,并在这种间离效果中突出了虚拟角色的人物性格,也符合剧本基调的逐步展开。

2.3虚拟的表演

以梅派为代表的戏曲表演是高度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它提倡程式化的套路与表现相结合、载歌载舞、主观的绝对统一的创作原则。在中国京剧中,“兰花指”、“水袖”、“步辇”等戏曲常见的经典动作均是意念、动作、功能表达集于一身的精粹套式。虚拟表演,是戏曲表演风格的主调。虚拟动作,不但是戏曲表演区别于一切话剧表演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戏曲表演体系区别于其他一切戏剧表演体系的主要标志。[4]由于当今3D电影作品中有大量通过虚拟技术而构建的虚拟环境,演员所饰演的虚拟角色需要在通过其想象中的环境里进行表演。这一点,与我们当代数字电影表演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表演观念上和数字时代表演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有利于当今数字时代的电影表演艺术理论建立与完善。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戏曲里的虚拟表演理论,其发展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与表演艺术的密切联系。过去电影表演主要是以演员为创作材料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而如今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结合数字技术和演员虚拟表演艺术为创作材料而塑造的角色形象,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是否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仅需要数字虚拟技术的辅助,演员的虚拟表演水平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理论发展的意义

3.1表演三大体系走向融合的必然要求

三大表演理论体系为电影表演艺术的理论贡献是世界公认的,其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利用最新数字技术、通过大量数字虚拟角色拍摄而成的电影而言,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凡达》等,三大表演理论体系本身呈现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并开始影响到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对三大表演理论体系的理论进行筛选、重组、取其各自精华,以适应当今电影表演为目标,规避单个表演体系的局限和劣势,将三大表演理论体系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指导当今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

3.2表演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必然要求

当数字虚拟角色作为新兴的表演艺术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开始慢慢意识到,随着电影数字技术不断的发展,过去传统意义上电影表演理论已经无法全面的归纳现在电影中的数字虚拟角色表演方式了。在当今的电影发展中,面对不断涌现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数字虚拟角色形象,我们不得不好好思考和研究电影表演艺术理论的发展。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能打破过去表演上的局限,也让表演的精神更加的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召唤。基于这种情况,数字技术与电影表演艺术相结合发展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理论,为数字虚拟角色创作带来的创新性的视觉体验,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3.3观众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

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分辨美与丑的意识和能力,所有能引起人们心情愉悦的、和谐的、善良的事物,都可以被归纳为美的范畴。现在很多电影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讲故事,而且还在于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作用下,三大表演理论体系的融合为虚拟角色创作带来的细腻、拟真、新鲜的视觉体验。银幕中震撼的场面和看似真实数字虚拟角色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感染,全身心的陶醉于一场视觉奇观的享受之中,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数字虚拟角色的产生,恰恰是观众审美不断提升的所要求的结果,观众有了这种审美的需求又会引起更多的学者对数字虚拟角色关注和研究,从而最终推动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理论的发展。

4总结

总而言之,在电影表演艺术世界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良好的继承传统表演理论,才能为发展新的电影表演理论打下扎实基础,只有有效的发展电影的表演理论,才能更有效的创新表演理论。新时代赋予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的新要求,使得三大表演理论体系走向融合,也让数字虚拟表演艺术产生了新的表演观念,这不仅仅是其自身不足导致的,也是在全球商业化,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满足观众审美的客观现实需要。在3D电影有望成为电影艺术主流的趋势下,表演艺术理论的发展,使数字虚拟角色成为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形式,今后必将大力推动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泰依罗夫(俄).导演札记.俄罗斯名家论演技[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90191.

[2] 许同均.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4.

[3] 屠明非.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J].当代电影,2010(7).

[4] 马也.论中国戏曲虚拟表演产生的原因――兼谈戏曲舞蹈的审美特性[J].戏剧艺术,1982(4).

[5]夏波.中国戏剧界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误区及问题[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

[6]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2).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范文第3篇

2007年1月11日,在国展召开的第20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国电影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著名电影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长期从事表演教学的林洪桐教授撰著的《表演艺术教程》丛书。林教授虽然早已过了退休的年纪,但至今仍老骥伏砺地执迷于教学与创作的第一线。这套《表演艺术教程》既是他艺术创作、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是他近半个世纪表演生命最美好的升华与感悟。

《教程》共分六个分册,既有对表演艺术基础理论的阐释,对表演技巧的教学、训练方法的介绍;又有对当代表演新观念、创新理念的剖析与探究,以及对经典影片的分析、读解,与著名影星的切磋对话;还有对表演专业考生的具体指导,真可谓一项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工程。

签售会现场,记者采访了林洪桐教授。他表示,能够一次性推出这样一套综合性的表演理论丛书,是他“多年来的夙愿”:“表演是一种科学的应用理论,它既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的学习。表演涉及到心理、观众、剧本、媒体、社会,时代诸多复杂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问。”

可贵的是,这门学问并没有停留于笔端。在平时的教学中,林教授都将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与学生分享,令他们受用终生。记者在现场同林教授的弟子、知名演员臧京生、朱琳、杨蕊的交流中,他们无一不对恩师的勤奋执著表达了由衷的敬佩。82班的臧京生更笑称,由于林教授在表演理论方面的深厚学养,他们私底下都管林教授叫“林洪桐斯基”,“因为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嘛”。

林洪桐教授的心中,装着一部电影学院的“活历史”。

“我从小就喜欢表演。小学就开始演话剧,中学加入了话剧团。1956年,刚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我在报纸上发现了,忙从福州赶到上海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结果两边都录取了。当时的电影学院考试很隆重,由苏联专家主持。像我们三试,人一个个地被叫进去。我心中一数,光考官就二十个!中间坐着一个苏联人,说话得靠翻译。我特别紧张,所幸如愿以偿地考上了。”

1960年,林洪桐成了电影学院的首届表演系毕业生。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因为深受斯坦尼表演体系的影响,一开始也是照搬苏联模式。朱琳1981年考入电影学院,当时正是林洪桐教授做她的主任教员。“我们毕业大戏演的是《雷雨》,我演繁漪。林老师是典型的体验派,他会手把手地教会你如何进入规定情境,如何捕捉人物的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我看了林老师书里写的一些内容,都是他教过我们的,也都是实践检验很成功的东西。”

林教授不仅执迷于表演研究,他在导演、编剧方面的贡献促进了他的自我创新。“我开始曾试写了一本《表演学习手册》,没想到卖得非常好。几年之内卖了四万册,还被列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正式教材。但有感于我们国家的表演教材还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我退休以后就想再完成这么一套书,献给我的母校。”

在《教程》首先面世的《表演应试手册》《表演学习手册》《表演分析手册》等三个分册中,笔者对《表演应试手册》尤为关注。如今,国内高校影视表演专业的招生可谓如火如荼,而影视圈五彩斑斓的生活无形中助长了很多考生一朝成名的功利心态。对此,朱琳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人各有志,你想搞影视表演,就看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如果是真喜欢,你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甚至生命都是值得的。如果你只是作为一个就业或者成名的捷径,那么你就要承担很多风险。”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动画表演;运动规律;组成要素

一、动画表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动画这门综合艺术也在一次次的技术革命中大踏步前行。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作品,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并不是它的技术如何的高超,而是它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有了一个好故事,如何诠释它是难点,也是重点。表演是动画最高最核心的层级,是动画角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表演也是所有电影的驱动力,如果说剧本是电影最重要的环节的话,那么让剧本活起来的就是表演。

动画师为了创造真实可信的动画,就一定要研究动画运动规律,分析角色的动机和目的,它推动了表演的升华。那么,仅仅掌握一定的动画运动规律就能够达到生动、真实的表演效果吗?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使动作流畅,符合动画的运动规律可能被作为首要的入门本领,但是,如果要传递情感,期望与观众产生互动,仅仅是流畅的动作是不够的。角色不应当只是简单地运动、木偶般地阐述剧本,它们应该通过表演诠释心情、性格和激情。理查德?威廉姆斯的《原动画基础教程》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达到最佳表演的最好的表达手法是什么?在着手做动画前我们要先确切地掌握我们想做什么。”[1]基于这个出发点,研究动画表演中的组成要素,对提高动画创作技法和角色的基本表演技巧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

动画和电影不同,电影中的演员是真实的人,演员不用考虑物理特性、运动规律等的运动问题,动作都是由心而生。而动画则不同,绘制者往往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角色“动”起来,动作流畅的问题。就像走路一样,如此平常的动作我们每天都在做,但是付诸到动画纸上的时候就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动作因素,所以很多人在绘制动画的时候,对画面的要求是只要动作流畅就万事大吉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老师把动画中的表演分为三个层次:

1.运动规律的层次。就是跑得对,走得对。这个层次其实谈不上有表演;

2.一般表演的层次。就是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和剧情需要的表演的成分;

3.有风格的表演的层次。

这三种层次的表演,虽然是递进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动画表演的共性,因此,本文对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一)肢体动作的运用

人们用大脑思考问题,然后由大脑传达信号到四肢表达出脑中的想法。所以无论在影视表演或动画表演中,肢体动作的运用都是直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动画中出现的肢体动作并非是运动复杂的动作设计,更多的仅仅是手势的变换,这一点在现在的国产动画中尤其明显,往往是大量的对话和僵硬的身体,再配合几个摊手、眨眼的动作。单一乏味的肢体动作不但无法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情绪,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查理?卓别林在肢体动作表演这方面的才能是首屈一指的,他可以通过标志性的哑剧准确地表达出大部分的情感,他的表演方式也对很多动画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动画大师特克斯?艾弗里和约瑟夫?巴伯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绝大部分人喜欢动画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让人心情放松,开心,特克斯?艾弗里正是因为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才成就了他“无厘头”式的表演风格。特克斯?艾弗里独立创造的第一个动画人物是“达菲鸭”(Daffy Duck),《“猪小弟”猎鸭记》是达菲鸭首次登场的作品,特克斯?艾弗里借助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四肢被拉扯到无限长、身体扭曲到极致来表现达菲鸭乖张、滑稽的性格。他在关键姿势的设计上运用了强烈、夸张的肢体动作,并且将一个极度夸张的关键动作长时间停兆,只添加一些次要的跟随动作或根本不加任何附加动作。约瑟夫?巴伯拉所创立的汉纳?巴伯拉动画团队创造出了诸如《猫和老鼠》(又译《汤姆和杰瑞》系列动画片)、《瑜伽熊》《摩登石头人》等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画形象。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猫和老鼠》,从角色诞生至今它们之间的战争已经经历了200多集,年复一年地使用同样的动画形象,创作形式没有出现中断或变化,但观众的观赏热情却丝毫不减。更令人佩服的是,它一直采用哑剧的形式,完全依靠肢体动作的表演而不用对白。诚然,夸张的肢体动作有助于角色的表演,但如果对这种快节奏的动作使用不恰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除了这种夸张的肢体动作,还有相对于真实的肢体动作表演,不论是夸张的还是写实的,角色都不应当只是简单地运动,公式般地理解一个动作的意图,它们应该表演——显露出真性情。

(二)心理表演的运用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电影;影响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什么要去讲大道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老套的故事?比之书本,电影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将在学生心里烙上深刻的印迹!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出“好的电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电影的魅力可见一斑。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探索的一个新视角。

在一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五年级的电影课“成就梦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无声动画电影,为其中的人物编台词。这便是进行德育渗透,启发学生去亲近梦想,寻求梦想,确立梦想,实现梦想。教师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小猪”的角色中,为能吃到冰箱上的饼干而努力。教师把小猪吃饼干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分段给学生观看,每失败一次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小猪失败的原因,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为角色配音,通过配音感受小猪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上台表演配音,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学生灵动的表演,精彩的展示,不时引发现场人员的阵阵欢笑与深深思考。在轻松自在的表演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有梦要行动”的道理。最后,教师播放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追求梦想的微电影。教师借由一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电影,进一步唤醒了学生追逐梦想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总结与升华,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寻找梦想、为梦想努力才能成就梦想的思考中。

科学研究表明,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记忆效果。电影的特色即动作和音能同时刺激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电影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给观众强烈的印象,看到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铭记在记忆中。在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新颖有创意。课件经过精心设计,不花哨,不杂乱,实用而有效。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课件都极富创意,紧贴童心,从一开始就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营造了一种轻松、分享的德育氛围。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听、看、思考发现了电影中的奥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表达观点,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定下自己的目标。而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变化,从而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电影这种奇妙的东西,让学生在平凡的话题中有了不凡的感受,激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德育能量。

不同于成人的说教,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能触动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促使学生的品行不断进步。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将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年度教学计划。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呢?教师要根据学段,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他们对于动画电影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一些有意义又有趣的电影效果最佳,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告诉学生蝌蚪变青蛙的生物学知识,并帮助他们认识金鱼、螃蟹等动物,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生命体验感悟。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情感认知类影片,如《狮子王》《马兰花》等,从中感受人性最本真朴素的美好情感。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选择影片时重点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如《地球上的星星》《一个都不能少》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