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思政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受到更多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改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目前的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属于公共课程,由于教师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只能进行大班教学,这样一来,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他们难以通过思政课更好地提升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融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大班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条件下艺术高校思政教学的问题
(一)难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开展思政公共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数量一般在100人以上,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学生距离教师较远,难以听清楚教师教授的内容,也难以有效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一来,后排的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不强,教师不能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学生难以养成主动的思政自学习惯
由于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思政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只是单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思政理论的自学方法,没有养成自学习惯。
(三)统一化的考核使得学生积极性不足
在大班教学的客观条件下,很多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一张试卷或是一份论文来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艺术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面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时,复习相关思政知识点的情绪比较消极,一旦成绩不佳,会大大挫伤他们在思政学习中的自信心。
三、多元化互动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被全面应用到高校教学之中,有如下具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掌握,拓展这些教学手段在思政课堂上的应用。
第一,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中,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二,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得以构建第二课堂。网络教学可以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在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提出,教师给予有效解答,这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第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与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和博客、阅读功能强大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随时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艺术类的影片、研究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哲学含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以提升学生的觉悟。
第四,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程”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思政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育逻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微课程”的实效性特点。通过教学流程的设计,设计不同的专题课程,把“微课程”串联整理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时间安排、接受程度等进行观看、反复播放等操作,巩固关键的知识难点,促进具有个人特色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
(二)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高校的思政教学属于公共课程,为了让学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案例,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讲授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设置生活化的案例。互动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与完成。因此,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构建符合课程安排要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由于思想政治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涉及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设置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可以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可以就社会上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不忘初心”,延伸出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话题;《非诚勿扰》节目中再次出现拜金女,节目对其进行及时封杀;聋哑少年运用自己的幽默方式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展示他面对缺陷人生的乐观精神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政教学的重要讨论话题,这些案例需要具备的统一特征就是生活化,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因为艺术类的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实现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延伸。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现象――“碰瓷”,使得人们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或者需要先录下视频才能进行救助,可见人与人之间已经缺失了对彼此的信任。可以让学生合作演绎关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小品,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需要通过分析“碰瓷”现象,进一步阐述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诚信社会的必要性。
其次,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鉴赏之中。艺术类的学生在绘画、影视作品的鉴赏上有着专业的眼光,可以在专业鉴赏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有效教育。另外,艺术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历史中存在大量的典故,可以将其当作思政教学的重要案例,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再次,辩论会。思政教学属于思想改造,需要进一步入脑入心,开展辩论会让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辩论前,学生需要准备充分的案例和数据,作为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参与到思政教学之中,实现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最后,演讲。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很多大一新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缺少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思政课程可以给予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
(三)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思政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孤儿院、军营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邀请先进人物做报告。现在各地的中国好人、全国劳模都比较多,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当地的先进人物来校做报告,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参观博物馆。结合艺术高校的特征,学生对博物馆中的珍贵艺术品有着深厚的兴趣。这些物品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还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实践教育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参观。在参观这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这些文物涉及的一些感人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帮助弱势群体。组织学生进入孤儿院、养老院,为那些弱势群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学生的表演能力相对较强,可以表演一些小品、舞蹈等文艺节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给予身边的人更多的信任和关爱,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氛围,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四)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具体的评价方式如下。
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约束是开展思政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质量是效果最佳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一步进行过程化的自我学习质量评价,进行有效自检。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是构建多元化思政评价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监督别人的主要力量,变成老师的好帮手。
再次,过程化的评价。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这种过程化的评价方式要设计出相关的评价要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效果、回答教师问题的准确性等作为过程化评价方式的考核因素。最后,最终评价监控。思政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一定需要通过试卷反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品的形式反映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特征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最终的评价考核。
四、结语
关键词:育人思维;教学管理体制;路径选择
1高校思政人文教育概述
1.1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正处于教改转型期,思政教育不仅仅只局限于对必修课本的理论知识背诵和课题讲解。思政教学必须深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思政意识贯穿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现代互联网发展下,翻转课堂、情境教学法、微视频线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始试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增加,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及回课率大大提升。在提倡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的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开始吸取传统茶文化思想中的民本主义,开始将人文教育贯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人文教育深入到思政教学中。然而,单一的理论型人文教育无法让学生形成习惯性思维。在茶文化场所艺术和环境思维的影响下,高校开始创新试行茶文化育人思维的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出人文教育的环境,并提供思政交流的多元平台。
1.2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在思政人文教学的内容中,无论是个人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结,重点都以“人”为中心。由此可见,思政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主,注重人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与外界的联结。为升华学生的人文意识,体现人文教育的实践价值,首先要培养和扩展当前的师资力量。只有教师将人文教育的核心抓住,才能够在教学思政内容时,将人文意识的精髓和内容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目前,各高校的思政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基本构建完毕,但在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教学时,无法形成深入交流。为升华发展师生关系,营造校园和谐的人文环境,高校通过举办师生互动交流会、班级户外团建等活动,培养师生默契度,从而将这种人文环境的关系链更好的应用在思政教学中。
1.3茶文化育人思维沿革
茶文化的育人思维在古时便是私塾教书时传授给学生的优秀思想,许多著名诗词文献、哲学理论和人文思考,也都包含了茶文化思想下的育人思维。发展到现代,茶文化育人思维融入到各个学科建设之中,帮助学生对应试教育的内容进行理解性扩展,并将高校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贯穿到教学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茶文化育人教学,不仅将茶理论结合书本进行教学,还通过饮茶活动、茶文化活动等团队建设,在茶道场所思维下提高学生的德育观。随着茶文化在教改中的应用,人们开始发掘出饮茶等茶文化活动与人文教育的共通点。基于此,茶文化育人思维的融入不仅让茶文化普及到高校学生的生活之中,改变了学生的饮食习惯,更是通过茶文化的环境艺术、理念案例和场所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从而促进其思政能力的提升。
2茶文化育人价值路径分析
2.1自我认同进取路径分析
在思政人文教育中,首要便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在全面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活动。在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外部条件需求,还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够全面贯彻思政人文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上文提到,在人文教育中,首要便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即学生个人自己)的教育。首先,通过茶文化育人的人本主义,教师要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思维短板;对学生的个人人格进行教育、鼓励、塑造。教师要通过书本内容讲解及课业引导,让学生产生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重视和鼓励后,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提升,其对思政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加。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更要让每个学生都尝试去做组长、带领人等关键性岗位,让学生重视自我在团体中的作用。
2.2关系网络互助路径分析
在思政人文教育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构人文校园的关键。以往的教学平台较为狭窄,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在茶文化育人观下茶文化活动的创办下,高校教师通过对饮茶的兴趣爱好和思政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布置课业任务,让小组学生在户外课堂讨论思政课业知识;还要让其学习茶叶冲泡、制茶工艺等传统茶文化手工内容。通过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小组学员对思政课本理论掌握的更加深刻;而通过小组学员一起在非课堂的学习环境,学习茶叶冲泡等课外知识,高校学生之间在生活上的联结和关系更加亲密。教师通过茶文化活动构建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网,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网不仅能够帮助对方更好的进行思政学习,更能够构建互帮互助的和谐人文校园。综上,茶文化育人思维作为联结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效平台,具有重要的桥梁性价值。
2.3社会联结宏观路径发展
在思政人文教育中,重视人在社会上的效用是其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理论后,要将其应用到促进民族和国家进步的道路上,才是思政人文教育成果的最高体现。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传统茶文化结合思政基础内容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及爱国主义。将茶故事、茶案例与当今时事政治结合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思政内容、茶文化知识等理论成果贯彻到现实行动上来。另一方面,高校与茶企合作,提供学生社会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培养学生的“思政行动力”。
3茶文化育人教学体制优化路径
3.1系统扩大育人教学点
为优化茶文化人文教育的建设路径,必须系统化扩大教学覆盖点。一方面,不仅要在各高校普及茶文化柔性管理与德育教育方式;还应当在每个高校内部的各个院系,系统化建设德育考察点。各高校、各院系之间的育人理念及教学大纲内容,都由主要创办高校统一制定施行。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教育理念、方向及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并且是进行系统化的统一革新。因此,当下的德育教学大纲必须有统一的后台管理机构。后台管理机构不仅要及时更新茶文化育人教学模式;还要与时俱进,将外来优秀文化吸收到传统文化及传统教学场所之中。在茶文化育人思维规模化建立之后,各地区民族茶乡可根据本地文化习俗及教研状况,构建特殊化辅助体系。
3.2多元升华育人管理网
为高度体现思政人文教育及人文课堂的益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多元化升华关系网,能够让学生之间的互动由简单的教研、兴趣互动推进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升自我价值,促进人文和谐校园的构建。在茶文化育人体制的系统化创办路径下,学生可以成为创办的主体,而非享受的个体。即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课堂教学的场景设计、教学案例查找、教学背景音乐构建等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自己所创造的课堂氛围的归属感及兴趣度更高,对思政意识的理解能够从行动中提升。通过进行主动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之间的关系网层次得以升华。综上,茶文化情境课堂的自主创办能够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学生在主体、客体的角色切换下,在实践中出真知,深入贯彻了思政人文教育的主旨和内涵。
3.3同类传统育人平台搭建
上文提到,为更好的让学生将思政意识贯彻到行动上来,并在社会上实现个体价值,高校与茶企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然而,茶企平台数量有限,无法覆盖到每个学生上。基于此,学校可以通过茶文化育人课堂这一教育平台向外宣传,吸引更多的传统文化类企业进行平台搭建及合作。学生不仅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喜爱的实践岗位;传统文化类企业更能够通过与高校合作进行弘扬传承。除此之外,除了物质类的实践平台搭建,校企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做慈善活动,为其提供慈善岗位,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校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32
1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开展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探索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是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方式,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是培养“厚德”人才的基础和载体。而如何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载体,培育综合型的高职人才,一直是我们思政教研部同仁们思考探究和摸索实施的教学内容之一。
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高职生和本科层次的大学生而言,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更有待于提升。不少的学生对思政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抱着应付的心理学习,对思政课学习不感兴趣也不重视,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它当做“睡觉课”、“玩手机课”,甚至有极个别学生把它称作是一门“大学生洗脑课”。学生情况的这一现实,对高职院校思政教研部同仁来说,面对着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的艰巨重任。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厚德”人才方面的作用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即借助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培育“厚德”人才的有效补充。
2 我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及其取得的成就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海滨城市厦门。厦门不仅景色宜人,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人文环境非常优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拥有独具侨乡爱国主义文化特色等等,这先天的优势为思想政治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教育资源。为了便于每年开展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我校思政教研部与嘉庚纪念馆、厦门历史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展览馆、闽南风俗陈列馆、大嶝岛战斗英雄观光园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福建省教育厅对我校思政课的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6%的学生认为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各环节所占比例如图1)。
结合学生的这一学习要求,本着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借助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方法,力争做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把课堂精辟讲授和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我校教学一大特色。
全员参与。从2008年至今8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即所有的思政老师和所有的大一新生,全部参加校外实践活动。老师们分别负责各项校外实践工作的安排:事先的安全教育、与基地联系、组织学生报名x择实践基地、负责安排车辆、实践的协调安排以及组织参观等,虽然这些工作繁琐而复杂,但我们依然坚持让全部学生参与的原则。从2008年至今,活动已开展8年,已经组织几万人参加此项实践活动,而且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成果。
学生学有所获。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在参观集美嘉庚纪念馆时,很对学生对嘉庚先生称赞佩服,并将其作为个人的榜样。另外, 2009年我校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课教学参加厦门市组织的“参观嘉庚纪念馆观后感有奖征文比赛”有四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学校荣获组织奖;2008-2015学年,共有池细妹等96名同学荣获“兴才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论文奖”;通过参观,让我们的学生能有此感悟,是理论课堂很难做得到的。
教师教有所成。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得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学校的边缘学科逐步上升为学校的品牌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改变了学生以往对思政课“单调、枯燥、纯粹说教”的看法,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通过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同时也凸显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借助于思政课的校外实践教学,思政教研室教师们在教学案例评选大赛,福建省以及国家的思政课教学比赛中都曾获得佳绩,还有多名老师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校外实践的开展不仅让同学们从中学有所获,也让教师们教有所成。我们所取得一系列成就,又提升了思政课的地位,改变了思政课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得到同行业以及领导专家的认可。
同行专家的认可。福建省高校专家评估组成员薛育宁教授、厦门市教育局郭庆俊副书记、厦门市教育局陈琦处长、厦门大学学院副院长石红梅教授、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梅进禄副教授等多次亲临我校听课,高度肯定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省专家组到我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我校思政课教学特色明显,尤其是思政课的实践活动能长期坚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反映良好,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在此检查中,我校思政教研部以民办高职院校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检查评估。
3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校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践教学弥补了理论教学之欠缺。长期以来,我们所谓的培育综合性高职人才多是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的教学,认为“腹中有诗气自华”,多读几本书、多上几节课,就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就可以具有高尚的品格。其实,纯理论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低效率低下的现实告诉我们,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尤其是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培育一批厚德精技的综合人才。而借助学生容易接受而又喜爱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使社会真实的案例融入学生头脑,再使学生的所思所想落实到社会层面、生活层面,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到渠成地将他们培育成高职综合型人才。
其次,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通过一系列校外参观活动架通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突破了当今思想品德教育客观上存在的盲区,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力图达到却没有达到的一个区域。通过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封闭在校院里的学生提前见识下他们即将步入的社会,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铺垫。在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来架通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高职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厚德”人才做好铺垫。
最后,校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学能力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良好的教学手段就是其中之一。校外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的开展要求教师们必须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只有借助于校外实践,才能向同学们真正讲清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并领悟理论内容,特别是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也有所提升,校外实践活动为教师们的科研提供了充的课题材料,为教师们的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文章的撰写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是培育“厚德”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培育“厚德”人才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校外实践可以弥补理论课之欠缺,改变传统、单调的“授课-听课”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育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可以让学生把课堂讲授的理论点与实际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弗雷斯特・W・帕克.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第3版)[M].朱旭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何捷著.教师职场36忠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门课程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内容庞杂、广泛,理论性极强,抽象性和概括性极高。如果授课方法不当,就会出现教学枯燥、空洞、乏味,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同时,许多学生也认为《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太抽象、难于理解,多是泛泛而谈,课程逻辑性太强、太严密,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而案例教学法能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使该课中非常不好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把《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在详实、具体的案例中鲜明生动地体现出来,由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理论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案例教学也会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绪,让学生在兴趣中理解、认同相关的理论。如用“给黄鼠狼(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例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原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案例教学符合该课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达到简单的单向传递,很难促进学生的深思和创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而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能为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学生在案例启发、带动下,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又理解了理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激发了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一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和说服力。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恰好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透过案例能使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都是来源于人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鲜明生动的生活案例,有效地将社会这个大熔炉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教学,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思维意识,并且积累社会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解决学习该课中的问题,还获得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
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的选择 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适当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喜好。具体来说,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掌握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有助于带给学生思考和启发,理解教学知识,尽快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应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事件,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时代性原则。在信息瞬息万变、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对现实问题很感兴趣,但也存在无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遗憾。《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时俱进,所选案例要能及时反映学生近期比较关注的问题。例如,我国“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反映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即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个人隐私更容易被窃取。通过近期案例的热议,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
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即把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比如,认识论中在阐释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举例,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举例。
在选取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文科一般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而理科应多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案例。比如,用来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的经典案例:“对称性革命”(选自杨惠民等编著的《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这个案例由于涉及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所以只适合理科学生,对于文科学生就不合适。因此,案例的选取首先要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选取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案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的呈现 案例的呈现最主要的是呈现时机,也就是在讲解理论之前呈现案例,还是在之后、之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对时机把握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时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慢慢体会和把握。传统的方式是讲授原理之后增加一些案例,再进一步论证、阐释和具体化。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的整体性,不能充分体现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因而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放在原理之前呈现的方式就是首先给出案例,结合原理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再总结出原理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但是比较耗时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案例适用于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原理的讲解。通过案例的引入,既可以进一步阐释与论证前面内容,又可以提示和引导即将要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可以说,每一种呈现方式都各有千秋,具体运用哪一种,要围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根据原理和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不要每次课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会降低授课效果。
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对所选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在对案例进行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围绕题目展开讨论,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不要离题太远。讨论、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倾向以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因势利导,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此外要注意,教师的总结不是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而应当在肯定、修正的基础上有所升华,通过总结提升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观察问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案例教学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运用时要注意:案例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师一定要摆正案例在课程中的位置,不能主次不分,为了使课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辛勤.《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2]杨惠民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仕伟.浅析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4]张立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阈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2(2)
[5]姚作忠.试谈党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6]李树喜.政治理论课的魅力――陶祖伟老师讲课侧记[J].人民教育,1980(6)
[7]王德源.谈谈党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1(0)
[8]吴树青.要重视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J] .教学与研究,1980(4)
[9]刘汉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政治课质量[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