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诚信管理制度最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范文第1篇

?荩海上船舶安全管理中人为因素的分析

船舶海上运输安全因素中最难控制的是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成因。根据国际海事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及对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事故中人的因素占了75%,如果再加上人与船舶、人与环境共同因素引起的事故,那么,至少90%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人的因素通常是指人的行为或使命对某一特定系统的正确功能或成功性能所产生的影响。尽管人们在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事故,但在某些无法预料的外界因素或不易察觉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故依然可能发生。

?荩海上船舶安全管理中船舶及设备安全因素的分析

海上事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不乏由于船舶和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技术状况异常,船舶抵抗风险能力降低而引起事故、扩大损失,由船舶和设备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船舶本身设计的缺陷、船舶修理计划得不到落实、缺少日常维护保养、关键性设备和备用系统检查不到位、操作人员不熟悉设备操作规程、损坏或失灵设备未及时更换、物料和备件配备不足等,而绝大多数设备发生故障主要是关键性设备及系统、应急设备不能保持随时可用状态引起。

?荩海上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及分析

适应ISM/NSM规则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航运公司,通过建立、实施、保持和逐步完善符合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职责清晰,公司各项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台帐记录更加齐备,船岸联系渠道畅通,各类信息及时传递,船舶资源得以保证,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上等级事故明显减少,从2002年至2007年期间对实施ISM/NSM规则的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情况的统计分析,由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安全管理方面不完善的原因,事故及险情仍时有发生。从各地海事主管机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具有普遍性。经调查研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和公司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①体系文件不能充分体现1SM和NSM规则的基本要求。如关于船上操作方案的制定,有的只编写了涉及船舶安全和防止污染的关键性船上操作方案和须知的制定程序,但没有对所有已认定的关键性船上操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须知。关于应急反应,只有一般性的紧急情况标识、描述和反应的程序,针对每一种已标明紧急情况的船上反应措施,但缺少岸基的具体应对措施。有的公司对船长适当的指挥资格认定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船长对SMS的完全熟悉,没有规定具体内容、方式和考核要求。指定人员对SMS的监控缺少具体的可操作制度等。②缺乏对规则的深入学习,没有真正树立体系管理的意识。个别航运公司在建立体系过程中缺乏对规则的深入学习,不能全面地理解规则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盲目借鉴其它公司的体系文件,甚至照搬照抄,与公司的管理实际脱节。③重视体系的建立,不重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各航运公司对建立SMS十分重视,但是一旦建立起体系之后,不少公司就满足于现状,很少再有人去深入研究。文件修改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文字和浅层次的修改,或者是因外审时提出要求而修改。平时很少从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中去深入地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以致使体系中存在的一些较深层次、较重大的问题长期被搁置起来。有的公司10年前建立的体系,现在基本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老样子,甚至个别大公司也有此类情况。由于体系文件不够完善,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具体活动没落实到位,体系自我完善机制得不到充分体现。④侧重于对船舶的要求。忽视对岸基的管理。公司岸基管理人员在建立体系、执行体系和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侧重于对船舶的要求,放松对岸基本身的管理。反映在文件中,涉及船上操作方面的文件规定相对比较齐全,而岸基管理的内容则相对薄弱,规则的某些要求存在漏项或缺乏具体保障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反映在活动中,公司岸基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往往不能很好地落实,导致体系运行不畅。在事故、险情和不符合规定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很少涉及岸基管理原因,全面预防管理工作不够。⑤安全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两张皮”现象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是实际活动与体系文件规定脱节,说归说,做归做,活动在体系外运行。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公司同时运行两套以上不同的管理体系,但体系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和交叉。此外,由于公司管理船舶的多样性,强制实施和非强制实施规则的不同船舶执行两套不同的体系,人为地造成“两张皮”。以上情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落实。⑥缺乏对体系运行的日常管理,监控不到位。一些公司对SMS日常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机制,监控往往是有形式无内容,被动接受报告多,主动检查监控少。有的员工,包括领导,对自己在体系中涉及的职责不清楚,具体工作任务不了解,坐等工作上门,甚至个别人员等到接受外审时,还不知道这件事该由自己做。日常培训走形式,应付学习的多,针对性培训较少。内审时不对公司领导层认真实施现场审核,有效性评价和管理复查流于形式,没有按规定的内容开展讨论评价,有的公司甚至不召开会议,就直接编制评价和复查报告。

公司岸基管理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活动存在的不足:①对新聘和转岗船员,没有按照体系文件规定对其健康、适任资格、资历和安全操作能力进行认真评估和考核。②公司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和船舶航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工作不到位。表现在个别新聘和转岗的岸基管理人员对体系规定不熟悉,特别是对新修改的体系文件。③公司对发现的不符合规定情况没有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证,认真剖析和总结不符合规定情况产生原因。④公司海务、机务管理人员对船舶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登轮检查未能发现船舶在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工作上存在的缺陷和隐患;没有对船舶上报的维护保养情况及时进行审批,指导和督促船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⑤公司没有及时收集船舶航行区域的危险天气信息,并将危险信息通告船舶,提出有关航行建议。

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活动和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①船上的操作和船舶设备维护保养活动未严格按照公司文件要求和国家强制性规定的要求执行。船舶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没有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周期和标准求进行维护保养,对船舶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保养,没有详细记录维护保养结果。②对发现存在的缺陷和不符合规定情况,没有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及时处理和报告公司岸基管理部门,船舶燃润油及备件供给管理没有严格按照SMS文件要求执行。③船长没有按公司体系文件要求,组织召开航前会议,做好有关航前准备工作。布置航次航行要求和注意事项,没有按体系文件规定在开航前半小时内,由值班驾驶员和值班轮机员没有校对车钟、时钟、电话、舵角、试舵等操作,并做好有关记录。④船舶配备海图没有及时得到更正,没有配备最新航行通警告;应急部署表没有及时更新。⑤船上开展安全和防污染培训情况不理想,特别是个别船员由于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存在对公司体系文件理解不到位,但未能采取有力纠正措施;新聘和转岗上船后,船长没有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岗前熟悉培训,并对熟悉培训效果进行验证。⑥船长没有每月组织船员召开安全活动日活动,安全活动日活动没有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开展。恶劣天气和能见度不良时,船舶没有按体系文件规定要求,将航行和应对措施的有关详细情况记录在《航海日志》上;个别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活动未能严格按照体系文件开展,有关活动记录仍不够完善,船长的日常监控力度不够。

?荩航运公司安全诚信管理综合评价的方法

航运公司安全诚信管理综合评价是对航运公司在实施船舶经营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安全管理责任,以及涉及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活动的相关组织机构、船舶安全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核心是基于航运公司建立符合ISM/NSM规则的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情况和航运公司自觉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以及投入安全管理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安全管理保障措施,进一步综合评价航运公司安全管理能力的诚信度,并通过研究和制订一套科学、适用的安全诚信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客观上科学合理地综合评价航运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

1、航运公司安全诚信管理综合评价的原则

符合性原则选定指标是为了反映公司所建立的SMS是否符合ISM/NSM规则要求以及对ISM/NSM规则的覆盖性以及履行船旗国政府规定的法律法规及程序的要求。

有效性原则是对选定的指标应能确定公司所建立的SMS实现规定目标的有效性。

系统性原则是综合评价的指标应广泛、系统,以充分反映评价对象的优劣。

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定要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航运公司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和综合评价模型使用可操作性。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由于ISM/NSM的原则性较强,评价指标可能以定性指标为主,但对能够量化的指标,要尽可能量化。

2、航运公司安全诚信管理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范文第2篇

首先,调整了与电信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继续贯彻落实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妥善处理了两固网公司与其它企业的互联协议继承、光缆引接和南北进入等问题,保障拆分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协调电信与网通的业务划分方案,促进两大集团公司尽早实现业务双向进入和固定通信领域的市场竞争。

其次,针对电信业务市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出台了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修订了《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颁布了《电信网编号计划》;针对电信市场中出现的诸如“游子归家”、、“一号通”、转售和基础电信业务等新技术、新业务、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相应对策引导、解决;对推进骨干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稳妥推进发展、新一代互联网发展及技术业务试验等课题进行大量跟踪研究工作,为我国电信业长远发展做好积极准备。制定了《电信新设备进网试验管理暂行办法》,并初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进网管理的调研机制。版权所有!

今年还重点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电信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实际效果上都取得一定进展。互联互通工作取得突破进展。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互联互通监管的“硬措施”,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司法解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号文件精神,颁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大了对人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中断网间通信的恶性事件的惩治力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密切合作,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长期增量成本法对固定本地电话网、移动电话网进行了成本核算工作,并根据测算结果起草了网间通话费结算标准、用户资费标准的调整方案,为理顺互联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奠定了基础;颁布了《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和《通信质量测试方法》,统一建设了“电信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为电信监管部门加强网间通信质量管理,有效防范人为原因造成的网间通信不畅,减少结算争议,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此同时加大协调整治力度,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半年对三起严重阻碍互联互通、破坏市场秩序的违规事件进行了公开通报,月份又召开了全国电信网间互联管理电视电话会议,月份对近期发生的几十起破坏通信设施和阻碍互联互通事件进行了通报,提出了处理意见,这些措施对树立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促进电信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保证互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针对网间互联争议日益尖锐和复杂的情况,制定了《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若干规定》,对启用专家论证程序进行了规范;力促电信、移动、网通、联通四大运营企业拟定了本公司的“互联规程”,以推动企业加快互联进程,保障互联程序、协议的高效和透明;为促进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对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几个省进行了互联试验。

……

回顾匆匆走过的岁月,,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笔———电信行业释放出改革带来的活力,政府监管基本走上正轨,各地监管实践也已找到感觉,困惑和迷茫逐渐散去,剩下的就是“信心”———满怀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年已成过去,明年电信市场监管工作如何开展?近日部电信管理局拿出了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我们今天刊登在此,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也借此表达我们对电信监管事业的良好祝愿。

认清责任转变职能

进一步认清电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肩负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电信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为电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电信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电信监管工作定位在为电信业发展创造公平、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电信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上来。积极研究和探讨电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所应当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鼓励由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接入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和细分,形成产业互动、良性发展。

提高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关注技术演进提供政策支持

积极跟踪研究通信技术演进趋势和业务市场发展动向,做好电信业务发展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研究,为电信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对涉及未来电信网络演进和方向性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规划。根据市场、改革和技术发展进程,对发展、下一代网络发展和深化电信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政策性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为和全业务经营实施做好准备;发挥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在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宏观指导作用,在分析总结近几年我国电信业务分类目录调整与电信业发展不同阶段适应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下一阶段电信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形势要求的电信业务分类及管理方式的预研工作,保障在业务发展管理政策上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和监管方向的要求。

做好新技术、新业务商用试验的引导、组织和总结工作,为下一步健康发展和有效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继续跟踪研究等域名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商用化、实用化进展,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根据数字集群通信业务商用试验的情况和国内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未来基础电信业务主体架构总体设想,以保证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研究提出在全国范围该业务发展的意见;通过统一组织开展的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等三项增值电信业务试验,认真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应当采取的措施,完善增值业务市场的发展环境。

针对技术和业务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本着发展和规范并重的原则及时加以解决。在新业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电信新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本着“以市场为主导,以监管促发展、保证市场竞争有序”的原则,解决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带来的管理新问题,及时研究建立相关规则,对有不正当竞争倾向的行为,加强引导和规范;在具体处理企业新技术和新业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时,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企业创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针对公用电话市场出现的无序竞争的新情况,研究多运营商环境下公用电话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发展目标,保证公用电话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和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公用电话的平衡协调发展;针对多运营商情况下号码查询不便等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号码查询、电话号簿规范服务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电信企业整体服务形象和服务水平;针对基础运营商在对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升级、演进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新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做好发展初期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丰富监管手段促进有效监管

为适应电信技术和市场发展以及监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要求,创新监管思维,完善监管规制,丰富监管手段和模式,保证电信业务市场监管有效、规范有序。

根据电信业务市场的规律和特点及市场管理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制。建立和完善涉及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及市场退出的规章和政策,出台《电信业务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年检管理办法》,在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制定市场退出机制和市场信誉机制,明确和细化电信业务市场规则,更好地适应入世的要求。

依据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和入世承诺表及内地与香港、澳门服务贸易开放承诺,认真履行职责、组织落实好内外资进入电信业务市场的准入和有关问题的协调处理工作,促进电信业务市场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其中,重点研究解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电信企业和境内电信企业在境外上市所涉及到的业务经营许可及授权等有关问题,并开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网上申请、受理和查询工作。

开展电信业务市场的重点监管与整治工作。对影响较大的国际电信业务市场、卫星通信市场及信息服务市场进行专项监管,针对各自市场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出台有关政策,实施综合治理。如对国际电信业务市场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国际电信业务市场管理办法》,从加强监管、有效打击、重视防范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对卫星通信业务市场,抓好《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对信息服务业务市场抓好业务规范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安全的审查机制、责任的落实机制和有害信息追究机制等,总体上使重点监管的市场秩序有根本性的好转。

及时协调处理电信业务市场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规范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的授权及行为等,及时制止或纠正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电信企业的超范围经营和市场中的无证经营问题;积极为电信业务经营者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为电信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电信业务市场指导信息,促进电信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年检工作对市场主体和市场状况的综合透视作用,通过经营许可证的年检系统全面地了解各类电信业务市场和经营者发展状况,并加强对电信业务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做好市场的引导、规范及服务,使电信业务市场步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轨道。

研究许可政策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调整进网审批程序,清理电信设备目录,推出新版本进网许可证,提高进网审批效率,进一步缩短进网审批时间,以适应促进通信市场发展、服务制造企业的需求。

在对电信设备市场全面整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电信设备证后监督体系及制度,完善以各省通信管理局为主,相关地方部门参加的市场监督检查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电信设备质量监督抽查,促进证后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制,协调好测试机构、认证机构、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不正当竞争。加强实验室管理,在已实行的“四统一”基础上对进网测试报告严格把关。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年审和扩项授权,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比对工作,推进实验室对行业技术走向的跟踪研究,促进实验室自身发展。

完成与各进网检测实验室、各省通信管理局市场管理部门的联网工作,完成电信设备进网管理信息系统的三期工程建设,以便于政策贯彻、电信市场执法、信息交流。健全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设备抽样、检测、网上审批等工作流程。

根据我国在的承诺,履行我国实施电信终端设备相互认可第一阶段的承诺,积极推进与经济体之间电信终端设备检测报告的相互认可工作。

强化各种手段规范互联互通

进一步提高对互联互通的认识,继续将互联互通作为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

要从建立一个公平、有效、有序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电信领域深化改革的关系;从提高各自的网络价值,使竞争双方实现双赢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从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用户权益的关系。引导企业加强对干部、员工的思想教育,营造诚实守信、依法竞争的经营氛围;及时化解企业间的矛盾,依据部号令和《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若干规定》,及时解决政策层面的互联争议,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进行争议判定的机制,解决互联互通质量和网间结算等技术层面的争议,保证协调过程更加公开、民主,裁决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强化监测,及时分析,建立和完善网间通信质量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网间结算和互联互通监测系统”并督促各运营企业按照《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对网间通信质量进行测试,对上报的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并依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障碍”、“严重障碍”、“事故”、“重大事故”的定义对其进行定性和分类,及时互联互通质量“疫情”通报;通过对网间质量的分析,及时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要继续充实网间通信指标体系、完善测试方法,管理好、使用好“网间结算和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互联互通管理协作机制,提高互联互通综合治理水平。通过将互联互通质量通报制度与加强互联互通监管、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与树立行业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与企业内部奖惩制度相结合等方式,建立互联互通管理的协作机制。对擅自中断或阻碍电信网间通信的事件,要及时判定责任方,并依据《电信条例》、《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等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即将颁布的“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阻碍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处理。版权所有!

发挥经济因素对互联互通的促进作用。督促企业按照《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结算及中继费用分摊办法》的要求,按时实施网间结算,以提高全行业的诚信意识,保障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健康发展;在社科院已完成的电话网互联和零售业务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参考成本核算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步骤地对网间业务的结算关系和标准进行调整,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保证网间结算调整方案的出台,以处理好网间互联的经济利益问题,促进网间互联。

大力加强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根据互联互通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依据相关法规和世贸规则,在互联互通的业务开放、互联程序和协议、收费项目和价格、技术体制和标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互联互通工作程序透明、收费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

落实“村通工程”推进普遍服务

今年要尽快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充分调动和发挥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积极主动性,全面启动村通工程。计划年初先期组织企业进行村通工程试点,探索经验、完善方案,条件成熟后,村通工程全面铺开。

形成合力,打造村通工程良好环境。加强横向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资金、政策、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并积极促成当地政府和电信企业签订有关合作协议,为“村通工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利用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广做宣传,营造气氛,借社会媒体作用对企业形成“激励”机制,共同树立电信行业“替国家分忧,为社会解难”的形象,赢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加强村通工程的目标考核和实效查验,成立村通工程联合工作组,出台并完善“村通工程”各项管理政策和考核办法,指导和协调各通信管理局和各企业之间的村通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村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督促各企业保证所建成的村通项目的正常运营和通信畅通,确保“村通工程”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研究探讨对“村通工程”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手段策略,鼓励科研机构和设备厂家开发研制适合于农村通信的经济实用设备。同时继续大力推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的建立进程,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信普遍服务问题。

完善互联网管理发挥网络效益

进一步认清互联网在网络结构、业务应用、经济特性等方面与传统电信网的联系和区别,将互联网放在整个信息产业链中,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以及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谋划发展。

鼓励多种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增强宽带网络应用的对策,充分发挥宽带网络效益;研究分析互联网市场上不同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型和产业价值链,促进我国互联网市场尽快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模式,逐步研究解决制约我国信息高速公路作用发挥的关键环节。

加大协调力度,尽快开通在我国设立的域名根服务器的镜像服务器;抓紧与互联网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从国外引进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镜像服务器和解析服务器;建立国家顶级域名服务节点和容灾备份系统,进一步完善域名系统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优化我国互联网互联结构,完善互联网交换中心运营模式,进一步发挥我国互联网交换中心的作用;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推进我国互联网亚太交换中心的建设,切实提高我国互联网络性能。

加强境外域名境内注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境内域名注册服务质量,建立域名保护、变更、注销管理机制,维护国家和域名用户利益;稳妥推进个人域名开放;鼓励和支持中文域名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互联网新兴具有公共通信资源特性的寻址标志的应用以及配套管理政策的研究,推动互联网信息查询服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便捷有效性。建立地址境外申请授权管理和日常使用备案管理制度,设法保障我国互联网发展对地址资源的需求;抓紧研究地址资源的管理政策,争取地址资源管理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网络向网络演进的策略研究,确保我国互联网络的平滑过渡。加强与、等国际互联网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的管理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适应宽带业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互联网骨干网的互联。制定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的架构,出台互联网交换中心新的结算办法,采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网间直联等方式解决互联网的互联问题,建立互联网骨干网的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测和报告制度,以适应我国宽带业务的迅猛增长,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创造条件。

搞好服务监管服务百姓生活

狠抓电信服务监管框架和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多方位监督管理,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大力宣贯《电信服务标准》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督抽查;推行以用户满意度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质量评估管理模式,在全行业建立分层次的满意度测评体系,量化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公正透明地向社会通告服务质量,运用技术手段对全网通信质量进行测试和检查,同时对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坚决查处,通过引导、规范和监督,保证电信服务和网络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继续将服务质量监督与树立行业新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互动的良好局面。在部行风建设指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做好电信服务“评优帮差”等工作;针对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电信服务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所有新建电信网络均须提供收费项目的详细收费清单查询,对于原有的不具备详单查询的市话网络,在电信、网通部分地区市话清单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求企业总部对各地在用的与用户间的服务协议强化规范和治理,坚决纠正不规范的和侵犯用户权益的服务协议条款。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范文第3篇

一、内部控制简述

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全国欺骗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于1992年9月提出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2003年和2013年又进行了增补和修订,简称《内部控制框架》,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的3个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5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内部控制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也因此不会停止,它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内部控制无论设计和运行得多么完善,也只能为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因为内部控制本身具有局限性。

二、房地产企业内控活动的难点

(一)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控制难点

资金链的概念与财务理论中的现金流密切相关,而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仅是指房地产的不同阶段资金的表现方式和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指房地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总量与资金结构、资金周期。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而房地产企业受自身条件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限制筹资渠道较少,在开发过程中除了自有资金外,多数是以银行开发贷为主的高财务杠杆的方式筹集资金。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银行为保证资金安全势必提高贷款要求,这样更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筹措资金难度。同时高财务杠杆筹资虽可降低资金成本,但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例如: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资金回笼不及时、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低造成的超支等情况,将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灭顶之灾。

(二)房地产开发特点对控制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受其自身业务复杂性、特殊性的影响,使得控制活动趋于复杂性。总体而言,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过程复杂、牵涉面广、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且存在一定风险的行业。从市场调研、投资机会筛选、可行性研究、投资到获得土地使用权、融资、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市场营销、广告推广、销售服务、物业管理等涉及多个环节,也涉及勘察咨询、规划设计、建筑施工、材料供应、广告策划等多类企业,更涉及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建设、地质、人防、消防、环保、市政、房管局、电力、水务管网、通信管网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监管。同时房地产企业工程建设时涉及大量的发包工程,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款支付的审核等环节也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性。总之任何环节的失控都将可能导致开发周期延长、开发成本上升等风险,影响到控制目标的实现,最终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

例如:在工程项目控制中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可能导致预期收益难以实现或项目失败;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或多层转包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工期延长等。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失控投资失败;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竣工验收不规范,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等。

三、房地产企业内控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资金链管理的内控措施

房地产行业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建立预算制度,利用资金有效控制实现对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控制,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监控与管理,缩短预售时间,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资金风险。

1.应将资金管理提前到项目可行性

研究阶段

首先通过对项目开发背景、规模、功能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初步确定投资成本,根据投资成本确定资金使用量。其次企业要对开发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按照前期工程、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竣工验收等工程阶段安排好进度。大型开发项目需要进行分期开发,应对各期的开发内容作出统筹安排;同时企业要对开发项目成本费用进行初步估算,力求与实际成本相近,尽量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最后,企业根据项目投资估算和项目开发进度安排,合理估算资金需求量,拟订筹资方案。

2.房企应提高自身实力拓宽自身

筹资渠道

目前,银行贷款仍是房企的主要融资方式。但受经济放缓、国内产业政策调等影响,银行也提高对房企的放贷要求,房企筹资渠道日益狭窄。所以,企业必须拓宽筹资渠道,才能满足长远发展。如果企业筹资继续依赖银行,也会给银行带来金融风险。企业筹资方式应当向上市筹资、债券筹资、信托投资、风投筹资等方向发展。企业应对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及筹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不同的方式筹措资金,减少筹资成本,尽量选择偿还周期长,资金成本低的筹资渠道;并且不应局限于一种融资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筹资风险。

3.加强资金使用控制建立预算制度

首先,房企业根据可行性研究确定资金需求量,进而编制年度、季度、月度资金预算表。资金预算分资金收入预算和资金支出预算,收入预算是指项目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额;支出预算是指项目投资导致的现金流出额。通过编制资金预算及预算执行,将资本运作与日常资金管理工作相结合。其次,企业要加强资金使用动态管理,根据预算执行,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控。企业根据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特点,以预算为标准建立指标考核体系。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月、季、半年及年度进行分析与考核,对预算编制以预算精度为考核重点,对预算执行部门考核完成情况;最后,在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当遇到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发生工程合同变更、工程付款方式变更等情况时,需要对资金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由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申请,资金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意见,实行逐项申报、审批制度。预算必须是最新调整过的预算,及时跟踪项目开发过程情况的变化。

4.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

效率

首先,在施工建设前要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重视工程预算的审核管理。其次,在施工建设阶段,保证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施工周期,尽量缩短资金在生产阶段停留的时间;根据工程合同实行严格的拨付款制度,严格控制工程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竣工交付时,根据合同条款对工程成本进行准确核算,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流出。最后,销售阶段,销售部门根据即时市场行情及时确定营销策略采取灵活的销售方式,并根据已审批流程规定,严格把控各种形式(宣传推广、现场展示、销售口述、合同文本等)的销售承诺,符合产品交付条件及法律法规要求;对销售环节及交付前后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客户投诉隐患问题进行审核检查,预防并消除潜在风险。销售费用应纳入全面预算管理,按权责审批。销售回款率(额)指标纳入业绩考核并加大权重,以加快资金回收速度。

(二)开发过程的内控措施

房企生产作业的特殊性由其生产对象─土地的特殊性造成,由于土地是稀缺且不可替代的资源,既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受政策形势变化的影响,所以在房地产开发中关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显得非常重要。又由于房地产投资数额较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较慢,投资风险较大,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控制尤为重要。

1.项目立项的控制

首先对开发项目的背景情况进行认真周密的市场调查及项目对比,在深入调查和掌握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对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在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的地域性特点、 准确定位消费群体、市场需求及市场供给等状况作出客观的预测,并对项目所需的资金、预期的净现金流量、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机会成本、投资收益以及投资的安全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测算。其次在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的条件下,对已设立项目进行评估,比较选择项目方案,提出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建议。并注意使不相容的岗位互相分离;必要时应从企业外部聘请有关专业部门进行项目评估。最后上报董事会,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开发项目进行集体审议决策。

2.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发包工程种类较多,而各类工程项目所需的施工资质也不尽相同,为使开发成本降低而又保证工程质量,应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合格的相关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竞标,建立评标委员会,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确定中标人,与中标人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同等条件下可尽量选择以往曾合作成功的企业,以期形成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应加强与设计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时,应根据设计变更通知书等有关文件,配合工程监理方与施工方及时办理工程变更签证手续,并以诚信为本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对施工地的气候条件要有所了解,配合施工方合理安排好工期,预防地质灾害或气候变化造成的工期延误。

建立竣工算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制度, 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工程验收,建立工程项目档案,加强跟踪管理。未进行竣工决算审计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要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相关文件是否齐全、竣工清理是否完全、决算编制是否正确以及验收人员、验收报告的范围、验收的依据、验收的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等,严格控制施工中的舞弊行为。

3.设备及材料采购的控制

材料采购应按照请购与审批、采购与检验的程序办理,将不相容的岗位分离,以相互牵制,防止舞弊,降低采购成本。对重要设备与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建立严格的请购审批制度:对预算内的采购项目应由工程部根据施工进度与工程预算提前向项目部提出采购申请;对预算外的采购项目在提起申请时还应提供有关工程设计变更及施工变更的有关批文,经批准后再由采购部门通过市场分析与寻价,确定潜在供应商。应充分考虑以往的合格供方记录以及生产厂家是否通过IS0国际质量认证,以期从最初环节控制开发产品的质量。要在充分了解潜在供应商的信誉、供货能力等基础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且应将项目中所有涉及的要求在招标邀请文件中清楚陈述,最后由项目主管部门确定合适的供应商,并在咨询法律顾问的基础上正式签订采购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对重要的或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还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考虑重要性与成本效益性的原则,对一般材料可采用定单采购或合同订货的方式,对零星材料的采购可采取直接购买的方式,并应制定紧急需求的特殊采购业务的处理程序。对采购回来的普通材料由仓库部门验收,对技术上要求较强的材料应会同技术质检部门验收,对设备则应由技术质检部门进行开箱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要建立设备与大宗材料采购验收责任制,将采购成本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降为最低,以期使房地产开发产品的成本从基础环节得到控制。

4.房地产开发费用的控制

房地产开发企业费用中较大的是广告宣传费、招待费用和销售提成费用。重大的广告支出应实行集体审议决策制度;对普通广告除进行总额控制、预算控制外,还应在每年末对广告支出与社会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以制定下一年的广告预算。对重大的费用支出应上报董事会,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售房提成费用应因时、因地地用预算的方式确定提成比例,以保证在费用最低的情况下调动售房人员的积极性。

5.建设信息沟通与应急预警机制

良好地信息沟通是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保障,也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内部信息集成处理系统。打破内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要加大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以及传递控制,区分好哪些信息应该给某些部门和人员看,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合理流动。

最后还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与内部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房地产企业应加强事前计划能力,建立一套符合从管理阶层到执行单位的各个层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及内部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企业会计环境定期或不定期的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以及进行动态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应急处理的计划,将风险量化。同时,应针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的实施合理的分配各项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预警及突发事件监测体系,降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