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集实践性、思想性、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既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也不是法律知识的一味灌输,它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要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而且由于学生参与了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结合目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积极研讨、交流等形式,找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接受教育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研究、解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的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到的答案基本只有一种,而案例教学提倡采用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实现了课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学生只需要按步就班,不仅乏味无趣,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自己去思考、去创造的空间。而且每个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见解发表评论。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1.做好课前的案例的选取和准备。

在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取案例。首先,案例要有真实性。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随意杜撰或道听途说的。其次案例要有典型性。教学案例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对典型性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再次,案例要有新颖性。在教学案例选择上要用的案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补充、更新,选取新近发生且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适时的运用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引入相关的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该理论知识。二是在学习内容之前先引入案例,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性的、全面反映该节课程内容的案例作为引导,在课前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法律知识,引入不同的小案例,对所学知识加以讲解。

3.合理掌控师生的角色承担

案例教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担当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授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负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组织、引导、启发、记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并予以归纳总结。

4.注意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

教学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用案例教学法,也不是用了案例教学法就解决一切问题,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

用辨证的观点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它的优越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法还处于摸索阶段,资料不充足,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累案例材料和撰写案例,教学负担很重;对学生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学生需要搜集材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与案例之间缺乏连续性,而且往往大部的案例只能隐含学科的一部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中就会缺乏系统性。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志波.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青年文学家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在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普遍认为这个和以前的政治课一样,高中老师大多采用呆板的教学模式和权威式的课堂讲授方法,这样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考前背背书本就行。而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甚至厌恶这类课程,根本没有学习兴趣。然而该课却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费力不讨好。只能改变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客观真实性。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案例教学法还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其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还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常见而复杂的问题,具有多种分析视角与解决办法。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和讨论内容的吸引力, 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1、教师课前准备。要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着手, 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重视案例教学法自身特点和该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都应该来源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政治、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是客观的、真实的, 客观案例的应用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带着思考,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要能够立体地融入其中,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学习经验, 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学生在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体系, 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进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学生分组讨论。按照座位就近原则,7个人左右为一组,这样可以较好的发挥讨论效果。给学生提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简单地概述各自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可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4、全班大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涉及的理想、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律常识等知识体系都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生动地演示给学生, 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学生去探索。由此,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出人生哲理, 领会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意义。

案例的挑选,场景的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校该课程大部分是安排给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手头上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其次如何把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完整地贯穿到案例中,课堂的设计,引导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在特色职业发展新形势下,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主要途径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由此,课程改革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课程教学的初衷。本文试基于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以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不是一个新问题,尤其是课程教学实效性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2012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出:高职学院要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在特色职业发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主要途径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课程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与困难:

第一,因“不实用”而受轻视。高职院校主要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学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定位紧扣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高职学生培养模式导致高职教育容易成为工业生产与市场的工具,即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思想、道德、法律等教育因“不实用”而受轻视。这样的观念也反映在学生的表现中,大多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接受积极性低,认为是政治说教、无用之学。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这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因学生生源复杂而教学费力。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自普高招生、单独招生、中职对口招生、“3+2”五年制招生等四个方面,生源较为复杂。因此,大部分学生具有文化基础与自控能力较差,自觉性不足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学课堂纪律散漫、学生缺课现象严重、教师教学费力且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如何针对学生特点、能力组织开展教学也成为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因课程改革而课时缩减、教学内容变化。从2011年开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缩减,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到38个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与2010年修订版也有所不同,部分篇章内容有所删减,其中法律知识部分,实体法律制度与程序法律制度篇幅减少甚至删除,增加了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等内容。解析领会新教材与新内容,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结合也成为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以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任课教师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位课程教学的初衷,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是什么?所谓教学理念就是课程到底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本文试图从教学理念的视角介入,探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为什么教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什么教,即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其实不外乎三个目的。从政策层面看,是政治文化宣传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性质中的“政治性”其实就表明了课程服务国家政治文化的功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播和发展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从教育层面看,是德育与法育的需要。理工科高职院校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选修课外,人文类课程几乎没有。类似道德修养、法律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一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课程德育部分,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包括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水平,认识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在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是非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能力。课程法律部分,与法律专业课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是法律专业知识的传授,法律专业条文的解析,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可以看出,教学目的更侧重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精神的培养。从现实层面看,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处于尴尬又讽刺的地位。尴尬在于无实用性而受轻视,讽刺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素养与法律素质方面的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人格缺陷,即情感和意志品质薄弱,承受能力、挫折容忍力差;自我能力、品德缺失,礼仪、公德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学生违法行为、违法现象不断涌现。既然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有三个层面,那现在的问题是,三个层面有没有主次,如果有,三个层面以哪个为主?其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类似的课程一直都有,但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仍是不尽如人意,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症结就在于教学目的没有分清主次。要么教学过于强调政治倾向,导致政治化,要么过于强调教育性,导致脱离现实的假大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其实,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以现实层面为主,教育层面、政策层面为辅,以社会相关道德、法律问题现象为切入点,在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德育与法育,同时把政治文化作为常识性、陈述性知识进行宣传。这样的结果会怎么样?一是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二是避免教学过于政治化,教育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教什么与应该怎么教。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什么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存在教学效果差与学生接受积极性低的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设计的一元化(源于教学过于强调政治性或教育性,导致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甚至违背现实或单一灌输与政治倾向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现实环境存在反差,传授的内容与现实不符,甚至违背现实,或传授的知识不能解释或说明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内容的价值导向单一,与现实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导向存在反差,并将这些价值导向与原则作为多元化利益下的普遍要求或社会的制度性原则。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那么,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什么?简单来说,教学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道德修养,即为人处世,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二是法律,包括法律精神、法律基础知识、社会公共规范等内容。在具体操作、教学层面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到底教什么,或者希望学生学到什么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社会客观事实或客观现象,即社会存在的与道德、法律相关的客观事实、现象和过程。任课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切记不要添加个人主观成分,尽可能客观地讲述,避免脱离现实或违背现实。让学生通过对社会事实、现象的观察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了解社会道德、法律问题现象并学会分析社会现象。教学内容之所以选择社会客观事实或客观现象,目的在于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其次是知识,即在分析社会事实、现象基础上与道德、法律等相关知识。具体包括哪些知识呢?一方面是陈述性知识,这部分包括一些概念的分析与理解,还有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是操作性知识(方法论),即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可行性、操作性知识的讲述,有利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例如,在理想与信念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向学生传授理想与信念的概念同时,可以利用目标为切入点,向学生教授一种可具体操作的方法:写成文字的目标更具有威力,将树立理想与信念从高层次的要求转化为与学生密切相关同时容易操作的具体要求。最后是规范与价值观念。规范包括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教育学生社会共同的观念和最起码的要求,道德的底线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所谓价值观念,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的,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通过任课教师的观点和行为,发挥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设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高尚品德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其他声音呢?从而将坚守道德底线与追求高尚情操相结合。

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怎么教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怎么教的问题上,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以适合学生特点、能力的方式组织并解释教学教材这一原则。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或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需求。针对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与自控能力较差、自觉性不足等特点,教学课堂应该活起来、学生应该动起来。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包括PPT教学课件、新闻网页、微视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分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列表、教学资源库。鼓励任课教师使用微视频教学,建议选择5-10钟的微视频资料,通过微视频对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重点、难点、疑点)开展针对性的讲解。任课教师可以微视频为介入点,引入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或通过微视频,围绕视频反映的某一种中心问题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是将方法论、做法以微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微视频讲解方式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鲜活性、直观性,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将案例教学引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合理的选取教学案例,既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贴近学生生活。除此之外,案例的选取还要具有时效性和系统性。在引入案例后,教师将相关问题列出来,随后学生就问题对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的教学总结非常重要,教学总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

五、结语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情景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朗诵、情景剧表演、唱歌、小品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拜摆脱枯燥乏味单纯的理论讲课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教学中应以教学策略革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以专业性及引导性的讲授入手,结合学生特点,采取与实际、个人与群体、师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发挥师生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32-01一、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德育过程是一种互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学习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具有自觉性的道德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使之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塑造大学生具有优良传统的道德人格。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组织讨论,设立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带动学生参与教学,贯彻思想道德与爱国主义建设,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许多学生的被动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与“学”的脱节,大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受到严重压制。这一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设计新型的教学法,围绕“爱国主义与思想道德修养与基础怎么融合”这一主题,分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充分的交流揭示出理国是时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爱国的体现,这一系列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三)在实践中得到启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形成一种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它以案例为导向,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组织大学生对所发生的案例进行讨论,争取达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即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享、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来达到能力水平。其次,要依据教学原则,选择好教学案例。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爱国者。通过组织案例分享,学生对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以及如何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和学生真正做到了互动,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二、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的把握(一)清晰地掌握有关爱国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关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或民族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和祖国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本土家乡、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的统一。掌握了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相关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清晰、准确地了解并掌握有关爱国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充分融合,是我们优秀的教师在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做好的第一步。(二)正确把握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充分理解并认识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不仅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融合的重点、难点,也是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门问题,同时还是很多学生容易步入的认识误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这方面讲解清楚,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清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三)要学会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无可比拟,对祖国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国家与领土受到侵犯、民族同胞受到伤害时,他们会表现出空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力量。依法、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充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充分融合,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爱国主义与思想道德的融合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还能保证我国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1]杨述厚,李百齐,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0):157-160.[2]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139-141.作者简介:宋 南(1983-),男,河北,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7-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就在我国产生广泛影响,至今,确立每个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唤醒每个学习个体的主体意识,是建构德育模式的一个核心主旨。对于“基础课”来讲,构建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潜能,能够确保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并顺利解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定义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也就是说,主体性教育不单表现为理论性教学,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

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而学生作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过程。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一名知识灌输者,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为学生设立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

二、“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变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一个由互联网带来深刻变革的时代。我国的教育必然也要跟着时代变革的步伐。高校“基础课”具有非常明显的与时俱进的特质,时代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必定要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开放与变革共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当代高职大学生,必须学会主动把握发展机遇,主动追求真学问,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独立个体,是需要很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完成的任务。主体性实践教学恰恰是这多种途径当中最可行、最有效、最方便组织的一种手段。那么,承担着为大学生再次指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课”,更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加强“基础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起来,使得“基础课”课堂活跃起来。

(三)教材内容发展的需要

“基础课”新教材编写者虽然注意到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在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注重与学生的亲和力,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特性,整部教材着重于展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整个教材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去阅读教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摆正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教材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非常强,教师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述理论体系和各种概念,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听课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主体性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现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三、“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事实上,一直以来,“基础课”任课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是被越来越多的教室所认可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的最优选择。笔者认为,“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具体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解构法

“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已经运用很久,但是基本上属于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听过之后最多师生交流一下之后便没有下文。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成为主体性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此,在运用案例分析结构法对这门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搜集各种案例,搜集之后要设计案例引入方法,论证以及分析相应案例参与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教师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收集案例,这些案例必须是鲜活的,实际存在的,并且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收集案例后统一进行整理分析并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分析的对象。这是一个案例教学定位的过程。将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最强的案例定位课堂教学案例。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现场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先分析讲解,再交由学生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同学们将案例中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学生可以在这种鲜活的事件面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案例进行解构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将案例分析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行查阅相关案例后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案例解构。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切回到档次的基本理论主题当中,在学生的充分参与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二)时事热点讨论式教学法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社会上最新最热的问题。将时事热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也是我们在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我们以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为“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找出社会中相关热点时事;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个自认为最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已经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课本上相应的理论内容对这一话题进行剖析,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仅需要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在上课前提出整体计划意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申报发言的先后顺序组织发言,最后进行点评即可。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以一种同老师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其参与的主要依据,通过自主选题,可以非常轻松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有了兴趣,自然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也相互在激发、参照和影响,课堂氛围便更加轻松和谐。热点讨论式方法强调学生的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自主选择基础上的能动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一如既往地沉闷呆板,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使得课堂有着鲜明的生动性、活泼性以及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实现主体性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一种高仿真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充当主角,进行身份假设,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身份的人所遇到的任务或者挑战,要求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和挑战。例如,可以创设模拟法庭、模拟拍卖会等情境,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模拟或者虚拟某些事物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等等,让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便可以在短时间提高其能力和素质。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通过模拟,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模拟式教学是一种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课堂上值得一试。

在情境模拟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注意将场景定位在学生便于理解和参与的范围内,不要太过复杂,但也不要过于简单。模拟任务的设计要富于挑战性,并且任务的完成要与成绩评价挂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完成任务、扮演角色的机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时兼顾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目的,是主体性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主体性实践教学将会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环节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3]倪良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

[4]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5]陈恩海,郭水兰.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统实践教学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5)

[6]陈胜利.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的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7]李辉.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8]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性的践行范式[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性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14JGB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