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02-02
在信息网络时代,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巨大变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怎样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将在传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课后完成,在课堂上只是对课堂前学到的内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我国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中,很多还是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练习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课程设计
设计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提高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可以满足实现翻转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教学效果。
设计的原则 设计的主要原则以适应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以进行合作教学为主导方向,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为主要的支撑点,利用现代的学生电子档案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力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管理模式。
设计方案
登录:系统的登录设计主要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的身份登录,可以进入不同的模块,并获得不同的业务权限,以实现分类管理。
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设计,要满足对数据的存储及应用系统的管理,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翻转课堂设计:学生通过登录到教学平台,按照教师的指导,可以进入到相关的主体进行系统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困难问题随时进行记录,并将难题到教学平台以得到解决,也可以到课堂上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把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及同学进行讨论以得到解决。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对共同的学习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学生的反馈,可以将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开发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是进行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开发的结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开发环境 开发环境主要包括编译语言、开发工具及系统环境,这些对于系统开发的质量和进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开发环境是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和保障。
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构成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直接关系到运行的速度及效率,所以运行环境是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
功能运行 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不同的用户会进入到不同的功能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权限,这些信息都是由管理员来进行掌握和分配的。教师和学生利用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进入到系统中各自的问题功能模块。其中学生的功能中主要有课程中心、学习资源、在线测试及交流讨论等处理模块。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功能测试 在系统开发的时候需要不断进行调试来改正设计中的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测试是一个不能缺少的关键步骤,不论是在开发的哪个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系统测试来完善,并保证系统可以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
在本文中研究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系统中,主要进行的测试分为功能测试和试用测试。功能测试包括对消息发送、个人攻坚、公告新闻、课程中心、在线测试、学习资源、交流讨论进行测试。对试用功能的测试包括对在线试用及论坛、上传作业的试用进行测试。
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讲授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课堂的教学可以不受到课堂规模的限制,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学习。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指的是学习者运用网络等教学资源,运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自我学习。讨论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指的是以教师为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个论点,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正确的答案。基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翻转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学到与人合作的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不断地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料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觉地下载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来下载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制订学习计划,将这些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邮件和聊天等方式来促进沟通。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拓展式的学习,从而开阔视野,使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培养起来。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学生也可以进行协作小组学习,制定学习目标,组内的成员一起完成,共同进步。
3 结语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于设计环节中的目的、原则及方案进行比较理论性的讨论,而在开发环节中对于运行的环境、运行等进行一系列讨论,并介绍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论基础。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困难讲解,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习阶段对知识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接受,没有达到完全的理解,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来完成课后作业。而翻转课堂则不同,是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进行作业的时候同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具有掌控权,而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在翻转课堂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指导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学生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翻转课堂中,利用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学习中对于难点可以自主控制暂停及回放来反复完成学习。
存放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平等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的整合存在很多困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课时间一般是一学期,短短的一学期之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的有机整合,困难很多。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做得不够。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对的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利用网络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为满足大多数同学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我们设计和制作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该网络课程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包括以下几个含义:(1)网络课程的内容是开放的。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各知识领域的相互关联性,能够及时更新和调整,能够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2)课程资源是开放的。网络课程的资源要满足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和拓展知识,资源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随时调整和更新。(3)教学活动过程是开放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教学活动,既可以同步学习,也能异步学习,还能根据需要进行作业和讨论等活动。
2、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原则
网络学习应该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营造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等。学习者通过自学知识、参与讨论、自我评价等活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在网络课程中通过公告栏、答疑系统、论坛、E-mail等方式实现人际交互;还可以通过导航菜单的设计、内容的设计、信息反馈的设计、搜索界面的设计等实现人机交互功能。从上面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一个优势就在于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策略的同时实现提供了可能。
3、便利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尽量为学习者创造便利的学习条件。如:结构上清晰的导航设计,简单有效地链接;交互界面生动形象;内容上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相结合,层层深入等等。
4、可评价原则
网络课程必须为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提供有效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反馈信息学习者可以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计划,以进一步修改学习。通过评价,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根据网络课程的定义,本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如下:
首页:主要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基本性质、基本特点和本课程总的学习目标。
课程内容:本模块实现授课和备课两种功能,包括电子文本、教学资料、教师备课三部分内容。电子文本给学习者提供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测试题和相关资源(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进入教学资料模块,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教师电子教案、相关实验教案和有关教程。同时,该模块中提供了资料检索功能,学习者可以分类检索查看相关资料。由于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都是不断发展的,要使制作的网络课程能够反复使用,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那么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应该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该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这一点,设计了教师备课模块。该模块只有教师能够注册,教师可以提交在本地制作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件及其它相关资料,也可以方便地对各种资料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相关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环境的主要内容。网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易于获取的信息。但是这些资源是分散的、无序的,不能直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便捷的网络资源,设计制作了相关资源模块。本模块包含资源首页、学术论文、下载中心、网址资源、课件素材几部分内容。学术论文主要给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文章、文献信息、国家政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论文等;网址资源主要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网址,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为便于学习者方便快速地搜索到所需的资源,同时提供资源检索功能;下载中心包括学科课件和相关软件(authorware、flash、photoshop、几何画板等)。考虑到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的是中文、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这里提供了各个学科的课件,同时提供了制作课件需要的相关软件的下载;课件素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科课件素材。
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习者的自学活动中,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热情。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系统地学习本课程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深化,这样既能拓展知识面,还能培养信息素养。所以,网络课程的学习既有一定的预成性目标即完成课程任务,又有一些向特定情境引发的不可预定的生成性目标,如信息意识的增强、信息技能的提高等。因此,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在线测试模块提供了每一单元相应的测试题,内容主要涉及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后,可以马上进行测试,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修改下一步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为了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还采取以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作了评价:一是把学生在论坛中的发贴、回帖、参与讨论的次数等进行积分,通过这个积分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二是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出评价;三是根据上传的优秀作品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作出评价。
作品展示:包含优秀作品和在线作业两部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完成很多作品。比如,学完摄影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去拍摄照片;学完authorware之后,可以设计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完photoshop之后,可以创作处理图片等等。优秀作品就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园地。为了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精神,鼓励学习者在这里上传优秀作品进行交流。当然,在这里规定了作品的上传格式、类别等,作品上传之后通过列表可以查看相关信息。作业、批阅作业是网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因为网络教学中师生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程度不可能掌握得很透彻,所以更需要通过作业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利用在线作业系统,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学习者可以给教师发送完成的作业。
协作交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习者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重构的重要形式就是协作交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公共课网络课程通过答疑系统和论坛实现人际交互。学习者可以方便地通过论坛和同伴讨论学习;也可以进入答疑系统和教师实时交流,还可以直接给教师发E-mail。
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明确网络课程的定位
网络课程在设计和开发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网络课程是为哪一类学习对象开发的,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定位好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设计。因为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来讲,学习目标的制定是不同的;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一样的。
2、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的网络课程来说不能做成纸质教材的翻版,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的设计、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应该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同时又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3、课程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与提高信息素养相结合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一个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在对该网络课程的目标进行定位的时候,要把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融于其中,把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4、坚持网络课程建设的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网络课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收集的反馈信息,可以适时地调整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和具体内容。这就要求设计的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能够根据具体需要灵活方便地修改。
作者单位:段元美,鲁东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部电教中心;王华丽,德州学院教务处;张世臣,德州市第一中学电教中心
参考文献:
[1]唐清安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5-170.
[2]蒋家傅.网络课程的特性、构建原则及其构建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5-48.
[3]冯秀琪,赵可云. 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及网络课程的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5,(5):67-71.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建筑施工技术》具有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现场经验,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进而把该课程构建为建筑工程类的精品课程。
1.1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迅速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所脱节,同时参观实习环节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实习现场有限。因此,传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弊端。
1.2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社会背景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的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
1.3研究意义
从企业调查得知,多数企业近几年建筑工程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数成增长态势。究其原因:现在我国正在高速发展大力搞建设,从大体方面讲,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比较好。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技术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建设目标
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
积极主动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双德育人、双纲导教、双堂施教、双师执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2.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人才引进、院校进修、校企双方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及互兼互聘等途径,经过两年的重点培育,形成一支由3名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15名“双师”素质教师和10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2.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
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在企业设立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学院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2.4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目标
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通过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定期进行座谈交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走访等措施,为教学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
2.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有效发展国家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服务与辐射能力的建设,深入开展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以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使各类培训达200人次/年以上。
3建设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3.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思路
参照施工员、测量工、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及造价员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实训(顶岗实外)比例大于教学总课时的60%。
3.1.2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确定课程开发的方案
(1)研究课程目标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搞好《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关键岗位,制订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开发职业能力要求表。
(2)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新制定课程内容与结构
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对施工知识和施工技能的要求,并把素质教育融洽到教学全过程中。召开现场专家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在现场应用有一定规模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力量编写新技术、新工艺的讲义,拍摄新技术、新工艺的音像资料,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与现场专家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次开会研讨,构建以施工员岗位建筑施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结构。
表1: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结构
(3)按“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法,研究确定合适的教学手段
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可行性,充分考虑关键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从院校实际出发,结合政府财政支持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以现场教学为主,其它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授课计划,使建设思路落实到每一教学课时。
3.1.3按规划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1)建设具有专业和地域特色的课程教材与指导书
2014年底,计划编制《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书》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和教学指导书。
(2)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建设
根据在校生人数计划年内完成并上网的教学资源有:课程大纲(含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评价方案)、实习指导书、主要工种施工录像(购置)、施工技术动画演示、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等。
3.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按照“双证、双岗、双向”的三双原则,建设一支整体实力强,教学水平高,在全国同类职业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三年的建设期内,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增加10名专任教师,再增聘10名企业兼职教师,使教学团队达到35人,专兼职教师的人数比达到1.3: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
3.3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企联合、中高职衔接、分段递进式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着立足教学、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原则,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建设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定位,并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使之成为系统性强、环境真实,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省内一流的工程施工技术实训基地。
表2:实训项目一览表
4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精心设计项目载体和训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建筑施工技术”在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通过我院精品课程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深层次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德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该专业的毕业生未来的择业方向也在游戏公司、媒体广告公司、以及动漫工作室等。为了专业学生将来在求业过程中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就需要优化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水平,将基本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进行知识传授,对新的动画设计技术进一步分析研究,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例如游戏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的教学引擎知识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转化应用。优化三维交互动漫知识技术的教学方法,为今后的动画制作奠定基础。
1.三维交互动画的相关介绍
1.1 三维交互动画的特点
三维交互动画,具有更好的动画互动性,特点就是拥有交互过程,根据用户的指令做出合适的调整。就有极强的感官性,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三维交互动画技术应用在多个领域,例如3D星空馆、房地产漫游、虚拟动漫展、虚拟游戏等。在上海,这一技术就被应用于进行初音未来的演唱会,得到了广大粉丝的良好反馈。这体现出了三维交互动画的重要作用,根据动漫交互动画的逼真性,在一些动漫产品展示行业以及游戏预览行业中被频繁使用。
1.2 三维交互动画的技术介绍
三维交互动画技术具有较为广阔的技术平台,以VRML语言为基础的动画网络设计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将三维交互动画技术定义为一种虚拟显示技术。建立动画图像时以建模展示为主,进一步完成虚拟系统的开发。三维交互技术也是应用于游戏引擎开发是核心技术。由第三方建模技术完成三维图像的构建,建立动态图像,多媒体音效,引擎系统等。应用多项动漫设计技术,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用于开发动画设计系统。
游戏引擎系统发展较快,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用于商业游戏的开发,对应的使用价值较高,但不适用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Unity、UE4等产品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教学成本较低,适用于初学者对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另外还有Blender软件对动画设计制作教学课堂也有的一定的帮助,该技术支持三维建构,对游戏的开发有较好的效果,免费使用的特点注定了它受欢迎的程度。三维交互技术,在游戏领域和设计动画教学中有较好的应用。在新的多媒体发展环境下,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1.3 Blender软件的应用介绍
Blender软件具较强的动画设计功能。可以应用在对三维动画模型的构建方面,也可以应用在动漫编辑操作上,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相对于其它的软件设计系统,综合使用性能较好。适用于动画设计制好者,和小型的动画设计工作室。拥有技术完整,使用免费的特点,为整个3D动画创作事业提供了较大的帮助。Blender占用内存小,功能性高,也应用在游戏建模以及三维游戏开发等领域,对游戏代码编写时体现出了优异的功能。在游戏引擎的中被叫做Blender Game Engine,进行游戏软件的开发应用和制作。
2.关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课程设计流程
动画的设计与制作课程具有一定流程,课程设计具有高效性,概念性和技术性。
2.1 基础建模
动画基础建模技术是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基础,掌握使用三维动画的基础建模技术是未来进行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对基础建模技术进行分割,合理划分课时。
2.2 高级建模
高级建模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在基础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用多种三维建模修改器完成动画建模。
2.3 灯光摄影技术
三维建模中灯光摄影技术比较重要。使用这一技术时需要对灯光参数精确调控。结合场景的特点和光线巧妙设置场景。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这一设计技巧进行培养,还要对学员的布景思路进行引导。正确使用摄影机,对V-R知识充分理解。
2.4 贴图技术的应用
贴图技术的应用和材质编辑器有着确切的关系。了解对话框的使用方法,不同材质的构造,对整个环境系统做出研究分析,规划课时。
2.5 渲染器的综合使用
教学时,介绍渲染器的使用方法。对使用参数以及渲染参数进行设计分析,培养学员的构图思路以及图像渲染技巧。培养学员渲染思路,将核心的渲染技术单独列出一个课时进行讲解。
2.6 粒子动力学的动化设计技术
粒子动力学的动画设计技术属于动力学模块中的专业技术,用于影视专业设计。是掌握影视后期制作的重要方式,归类在自然效果模拟的课程当中。粒子动力学包括、刚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都能。应用这几种制作工具完成整体的动画设计,对不同的学习表达方式进行谈论。教学知识包括Hair、Real flow、群组动画等。这些知识就有较高的难度,需要专业的动力模拟操作技能。粒子动力学的对自然模拟动作设计流程有着较高的要求。
2.7 动画模型操作
动画模型中输入输出流程较为广泛,常见的动画模型输入输出流程较多。对输入输出模式进行分析。这一技术在动漫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将动画中的3D模型直接输出成2D动画部分。输出的过程中注意调节画面中的背光感。背光感的好坏决定了动画的整体效果,对于画面的质感处理以及动作参数进行研究,處理优化。
2.8 Blender Game Engine交互动画设计方法
关于Blender Game Engine的动画交互设计,通过交互传感器、控制器以及触动器对交互版本进行审计开发,生成游戏程序。利用交互图形开发数据环境,根据软件结构对编辑器的运行方式进行操作。这项技术支持多个平台,windows,Mac、Wii、iPhone和Android等。也可以利用unity web player等插件完成网页游戏的操作流程。
3.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实验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对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了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维动画的教学水平,进行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实验范围包括,高级建模实验,三维建模实验。灯光布景实验,摄影布置实验。应用具有三维模型纹理的实验材质设置实验流程。实验过程中对动画画质进行渲染,练习模型构建,材质处理,灯光布控等操作环节,对动画制作中的三维特效熟练掌握。
4.结束语
本文对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分析,将动画设计与制作中的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分析了动画设计的技术,应用领域。通过对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研究优化整体的教育设计水平。将动画设计技术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应用原理进行阐述。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术的教学应用以及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提高整体的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翔.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2:90-91.
[2]陈泓吉.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古人云:“书,心画也”,字与书写者主体内心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其所表现的黑白构成、点线律动所创造出来的意象,与人的审美心理想映照。中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定型,或正处于萌芽状态,此阶段,他们对待汉字书写的认识与成人的理解是不同的,留在他们脑海里的是黑白的色彩、流淌的线条,一切都是那样的相映成趣……他们所认识的美,是万象之美,人最原始的内心之美。因此,书法教学,尤其是基础书法教学无不渗透着美育的价值功能。
现状分析
而今,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初见端倪,纵观书法(写字)课程的开设与发展,我们似乎只有回到书法教育自身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求其生成空间与发展可能。然而,书法教育始终不能成为基础教育中独具地位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尤其是中小学书法(写字)课目的设置,总是徘徊在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游离于两者教学内容的左右而形同虚设。当然也有部分学校还能找到书法教育的踪影,但更多的只是“兴趣提高小组”而已,参加的学生屈指可数,使书法(写字)课程较之其他学科来更为惭愧。中小学基础书法教育大都如此,书法教育的审美价值,因此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同。因此,笔者认为,将书法教育引入课堂,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把“它”当做一门独立的、具有完整教学过程的专门教育课目,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发展方向
如何有效地开设书法课程,如何落实和完善书法课程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念的更新
基层的书法教学不可能像大学书法专业那样搞得面面俱到,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教育者的思想性。基础书法教育,如教学还停留在“师示范生作业师巡导”这样固定的模式中,这当然是一种合乎常规的教学模式,但用在当代孩子身上,还需要探讨新的形式。应该看到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信息与媒体爆炸、审美与艺术表现形式日趋多元的社会情境中,他们的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受到的冲击,使得他们对笔墨与线条的感受、识别、加工与描述能力都远非昔日的青少年。这些变化,都使得原有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脱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而逐步失去其“学习论”的意义。诸如孩子会对书法课产生枯燥、乏味、厌恶的情绪,这样的例子在书法教育教学中屡见不鲜。我们说“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书法课中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这一切,都依赖于施教者。诸如,多媒体教学的介入、网络书法教学及书法论坛的开辟、新型书写材料的运用,故事、游戏等趣味知识的引导等等,都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书法教学,其教学效果是较为理想的。
二、管理体制制度的立新
新课改的主旨是:“为教育立新法(建立新的制度),以确保新的教育理念的贯穿、流行。从而开创新的价值,达成新的目标。”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制度更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制度便会生成什么样的结果。书法课程在基层教学中要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学科,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管理体制。
1.教学计划的制订
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要事先确定计划并受其调控,书法教学也不例外,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学校书法教学进行结构上的处理与时间上的分配起指导性作用。书法学科也需制订相关的教学计划,这样有利于教学各单元周期进行合理安排,并有利于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完善。
2.教学课程的设置
书法教学课程的设置,必须依赖于书法专业知识的支持。高等书法教学包括断代史、通史等方面内容的构成,而中等书法教学课程则主要是对书法史的大轮廓的梳理,再看基础书法教学课程,则连通史的轮廓也消失了,只介绍几个书家故事。因此,教学对象的不同,势必导致书法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同。对中小学书法教学课程的设置,需更具结构化、适应化。要与相应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平衡,课程的时间分配上要求合理性,课程的设计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制度的立新,对学校而言是制订完善者,对教师而言则是实践探索者。制度的立新与否,直接关系到该课程是否能持久良性的发展。
三、师资的完善
书法教师,既是书写实践者又是教学研究者,这样的定位不算太高。日本对合格书法教师要求的条件是很苛刻的。笔者认为对基层书法教师大致的要求如下:
1.应牢固地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原理、儿童教育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思想道德教育等。2.应当切实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包括书写技巧、书学概论、书法简史、书法欣赏、篆刻、装裱等。3.应具备人文学科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4.应当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包括外语、信息学、体育等。
当然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但一个书法教师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确实需要的。教师在课堂上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清晰动听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表达能力,都应不逊于其他学科的师资。专精的素质,丰富的知识体系,再加上符合教育心理的课程设计,材料的有效组织,言语表达能力的运用自如等诸因素的配合,才能呈现出一堂高水平的书法教学课。
此外,专职书法教师分布不均匀也成为现实问题。地区偏僻、条件受限、信息受阻的学校单位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师资队伍的薄弱。故而,“以点带面”,成立名优教师讲师团,开设二级培训,进行书法课堂教学观摩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对教师而言,自身的书写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四、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学校和社会可以验证书法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掌握书法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任何学科在教学研究中,考试与评价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但在书法教学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标准与尺度。要为基础书法教学确定一个考核的标准相当必要,这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同时还能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语文教学中有四项基本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写字。前三者往往被学校、老师或家长所关注,对写字这一块或许是不经意间带过,附上句“把字写端正”,已是作为要求,对于怎样把字写端正,不作具体讲解及实践,至于“写漂亮”那就更没有要求了。考核时应该加上一个“卷面分”作为对写字的量化。
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关注学习成绩和过程的评价
任何学科的作业评价都有其完整的一套评价体系。书法作业的评价,受其自身特点的制约,一般采用“四段制”评价法,也就是“优”、“良”、“及格”、“不及格”这样的等级评定。这样的等级评价虽具统筹性,但不够细化,显得比较模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评价的模糊性较大,使得几个同等级的学生作业,其水平却有着较大的差距。为便于准确评价,笔者认为将每一个等级再进行补充细化,如将原先的“优”,由低到高再分为“优-”、“优”、“优+”、“优”、“优”五段甚至六段,以此类推,“良”级就可分为“良-”、“良”、“良+”三段,“及格”与“不及格”则可不再细分。这样一来,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准确度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当然,书法作业的评价,只从几张作业来进行等级评价是不够的。此外,对学生平时如何完成作业以及书写如何训练和提高相当重要。为此,教师要在精心指导的基础上,督促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对书写中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及时纳入书法学科总成绩评定。这样一来,使得书法作业评价更公正、透明且具说服力,而且,对学生的书写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关注学习方式和态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