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浅谈;森林资源;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74-2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科学管理需要出发,融合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森林资源及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者的不同素质和价值观、众多的组织机构和它们的不同功能、千变万化的时空环境等,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方法、技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未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方式,是在系统集成思想指导下的集成系统。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而是包括人的思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功能过程、方法技术等全面的变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解决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较好的抉择。

1 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森林资源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环境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差异决定了森林资源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差异,不仅形成了森林资源的多样性,而且还具有随机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往往用线性思维方式进行,即从问题本身出发,以一个方法去解决,脱离了环境和森林资源发展规律,解决不了森林资源与环境的整体问题。长期以来以木材而木材,为经济而经济,或者现在的为环境而环境,只能取得暂时的单个效益或目标,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管理模式违背了它们的运动规律,因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都是复杂系统,对于复杂系统必须实施复杂管理。

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具有多样化、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的多样化不仅仅表现在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多样化,更主要的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一些人协调另一些人的活动,一切管理是直接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间接作用于森林资源的状态和运动方式的过程。而作为管理的主体:人和他们的组成――组织,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素质和文化、不同的道德背景,在管理中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不同的抉择,复杂而且多样。空间上,人和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时间上,人或者组织之间不同时间,客观存在着不一致性,常常产生冲突,目前缺少有效的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众多冲突的有效方法和原则。

2信息时代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

森林资源管理是依靠信息完成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不仅需要技术,更含有管理艺术的成分,它提供森林资源管理一体化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是针对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提出的全面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是考虑森林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人、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平台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建立一个基于统一的、标准的、开放的、综合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有先进管理规范的技术系统而提出的新理念。只有在系统集成思想下,建立相应的集成系统,能够比较好的满足复杂性管理。

信息时代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者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一些数字、词语、声音、图象等数据,不仅需要有意义的形式排列和处理的数据信息,还要排除管理者不确定的东西,更需要用于生产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因此,今后的信息管理,第一将以知识的获取、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内容,重要的是解决对事实或者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经验性的结果,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第二通过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技术――生产力,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给管理者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信息管理实际上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逐步扩大,使森林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

3森林资源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将向着管理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地球等背景下,利用系统集成思想,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整体出发,考虑森林资源信息管理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考虑管理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社会、经济、自然等环境之中,考虑多种解决方案,分析、模拟,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决策,并且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决策。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精确的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技术支持,在精确的时间和范围内,根据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状态与运动方式,开展精细的活动。因此,由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和基本硬软件规范化、标准化的森林资源基本基础平台,服务于管理,可以适时的应用物理设备资源,随时提供管理所需要的森林资源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基础数据;以森林资源发生发展工艺过程建立起来的数据处理平台,可以适时地提供森林资源的调整过程,提供从造林地的选择、到造林、林分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全过程的状态,制定方案,进行决策和控制;以林业网络化管理为核心网络集成平台建设,一方面以电子政务推动,另一方面以森林资源网络化管理为主体,实施管理网络化工程。

二是网络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可以使森林资源管理内外部实现直接、零距离、互动。利用各种通信网络技术支持的系统,为用户建造了一个数据、硬软件共享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实现快速度、广信息、多媒体、高效益的管理环境。

三是多媒体管理。未来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多媒体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到建设,将成为重要的基础实施建设。并按数据的逻辑关系,通过多媒体数据超连接,将可靠地反映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状态。同时按森林资源及其管理运动规律,通过时空数据的耦合,如实反映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运动方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辅助决策和控制。

四是智能化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将利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建立相关系统模块或者局部运用相应思想与技术,尽可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提高决策与控制水平,让管理者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达到或接近达到专家水平。把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以及它们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系统处理的重要组成模块,作为数据处理的基础。所有模型与知识汇集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管理研究成果,经实践验证,并且在使用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可以支持多数用户的需要。统将支持对问题的及时诊断、方案的形成和辅助决策与控制时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对方案将给予模拟和评价。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所依赖的核心资源有所不同。在信息社会,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字化革命将使信息资源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财富,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仅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战略价值,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凸显重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念、调整资源战略、大规模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节约物质资源和能源,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IRM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产生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就IRM理论的起因而言,一则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信息系统的推广;二则归因于信息资源总量急剧增长所造成的信息供求矛盾的激化,人们急需一种理论来解决信息实践中的种种问题,IRM理论最初萌芽于工商管理和政府部门这两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引入了IRM理论,并与欧洲学者有相似之处,即在引入理论的同时大量地植入了情报学等学科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IRM理论。现在IRM主要应用于政府、企业、图书情报及民间信息服务等领域[1]。

一门学科的制度化,即形成稳定的学科规则和模式,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科职业的制度化、学习和训练的制度化、研究的制度化、交流沟通的制度化及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建立[2]。虽然IRM出现时间短,但在20多年中,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我国不仅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期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地区IRM中心(北京和大连IRM中心等);而且成立了专门的IRM协会和研究基地(国家IRM北京和南京研究基地,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IRM会议和论坛(如2004年人民大学IRM学院举办的“2004年中国IRM论坛”和武汉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信息化与IRM”学术研讨会),有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专著;尤其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得到了发展:最先是一些相关专业开设IRM课程,后来一些研究生专业开设IRM专业方向,发展到设立IRM硕士和博士专业,而本科专业的设置,在2003年浙江大学、2004年四川大学批准开设IRM专业(由档案学、图书馆学合并调整)后,2005年河北师范大学也被获批准增设IRM专业,在此期间也有一些院系改名为IRM学院(系)。

2、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的发展

图书馆、情报、档案学科同宗同源,图书馆和档案馆最初是合二为一的,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三门学科进行了分流,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阶段,又各自为政地形成了三个系统。19世纪初出现了图书馆学,19世纪末档案学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文献学,20世纪中期诞生了情报学。这四门学科最初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图书馆学研究的是图书资料,档案学研究文书档案,文献学研究期刊论文,情报学研究科学文献情报的机械检索。由于出发点不同,并且从产生之时就朝着建立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方向迈进(特别是情报学),因而它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呈现出强烈的“离心化”发展趋势。可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图书馆、档案、文献和情报工作的对象逐渐出现了趋同趋势——它们都要处理图书、期刊及其他各种数字文献。由于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文献,只是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在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当代它们之间出现了“集成化”趋势。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老化周期愈来愈短,现代科学日益向微观方面纵深发展,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方法也在向整体化发展,这标志着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综合阶段,“大信息观”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现象。

三个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在20世纪50年代已露端倪。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图书馆组及书目、情报工作与科学名词委员会”改名为“情报工作、图书馆与档案部”。1974年9月,该组织又在巴黎召开了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的世界科技情报服务系统大会,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许多国家据此采取了推动图书情报档案综合发展的相应措施。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研究的对象不论是机构、工作流程,还是资源和事业都有共性,所以它们的一体化自然顺理成章。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的出现,三个学科更是错综复杂,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对象的同一化;②研究人员的一体化;③专业教育的融合;④专业期刊的交叉。叶继元教授甚至认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基本重合,作为过渡性名称,可以称为“图情学”[3]。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图书、手稿档案(包括23位美国总统的手稿)和科技报告等,所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例如,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实现一体化,这种模式比较普遍,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但在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将是失败的实践。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学分别指导着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然而,那种追求自我完善的学科建设现状是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的。目前,少数图书、情报和档案单位进行了一定的一体化实践,但其中大部分仅仅是三个机构合在一起,挂一块牌子,而内部仍然是各行其是,其实是有名无实;而另一些单位则把档案、图书、情报资料无条件地合到一个地方去管理,这又属于一种混合。这些做法与一体化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随着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的日趋加剧,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加强横向联系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而作为这种相互惨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是将出现一门研究它们的共同规律,以指导这些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几种理论,代表性的有文献交流学、文献信息学、文献信息管理学及后来的IRM学等,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都没有很好地应用。

2.2 宏观管理无力

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调、协作,组成全国统一网络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下,建成统一的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宏观管理的一体化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协调咨询性质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

2.3 专业设置不合理

我国对信息资源类学科的专业设置经历了一段混乱局面,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学科的名称不规范而且不稳定;多种分类标准并行,学科设置交叉重复;对学科的归属缺乏长远、一致的考虑,没有一个合适的学科名来统一三个学科的上级一类学科。例如,在历史上,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性质无一定论,经历了好几次的学科属性变更。在1998年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虽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把情报学删除,而图书馆学、档案学和新增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及土地资源管理等共属于管理学门类,很显然,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关系与其他管理学门类中的学科关系更密切。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南和1992年制定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及图书情报文献学其他学科等学科作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取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这种取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现在,社会需要新型知识结构的信息人才,这些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是综合性人才,他们在宏观上能从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在微观上能精通某方面的业务工作,并能够推动信息综合管理的发展。在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这三个学科各自为政、独树一帜,大多数学校这三专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么是过于专业化,适应面不广;要么对一些知识仅学到了一点过于广而泛的皮毛,显得空洞。这迫切需要三个学科、协调发展。

转贴于

3、在IRM体系框架中三学科的一体化

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统一的IRM学科体系框架,探索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的途径,已是一件迫切的任务。

3.1 在IRM体系框架中一体化的理由

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一书中指出[4]:“情报、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信息是三者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都属于知识信息;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工作均属提供知识信息的服务工作;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新的数字化环境下,在三学科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国内众多的关于IRM论著的了解,从其发展历程、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管理过程来看,IRM作为三学科的上一类学科是合适的。

IRM体系框架中一体化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①IRM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理论,1993年,卢泰宏在其所著的《国家信息政策》中,指出[5]:“IRM是信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IRM的内容构架,认为:“尽管关于IRM的阐释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众所一致的,即IRM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管理。”可通过IRM理论来指导一体化工作。②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全国性和各地区性的IRM中心,以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以及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有关于IRM科学、完备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实现统一的宏观管理。③在学科的设置上,可把IRM 作为三个学科的上一类学科。为适应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课程设置遵循“淡化专业、强化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专业可实施按系招生,按“2+1+1”或“1+1+2”方案组织教学,把这三个学科统一按IRM学科招生和培养,把大学四年分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统一进行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和科学文化基础课综合教学,第二部分共同实施IRM专业课教学,第三部分依照学生自愿分专业,按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学专业实施各自专业教学,组织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遵照上述原则,在统一的IRM学科下,再细分专业和方向。

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技术在三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强大的整合作用。这三个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及其载体的传播、搜集、选择、整序、存储、服务及利用。IRM学科在包含三个学科的基础上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发行学等其他多个学科理论。IRM学科是这些学科在更高层次的集合和发展,这非常有助于促使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图书馆学、情报学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知识与方法支持。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整合的同时还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共同进步。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若干新兴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的产生,例如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信息生态问题、信息法学等。这些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是本学科体系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也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发生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其一体化提供了积极因素。

总之,用IRM来统一它们可谓名正言顺。当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都有各自特色,一体化并不是要取消和瓦解这三门学科,而是要在IRM这个统一的框架中促其协调、系统地发展;统一于IRM体系框架中,也可扩展和深化三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使它们得到新的发展。

3.2 IRM体系框架的构建

现在,必须打破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创设IRM学为一级学科,并将相关学科统一列入到该学科之下,形成一个新的学科群。信息类学科可以从宏观上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属基础理论研究范畴,属于探索未知,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质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生物内部的信息机理问题,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和由这些学科以及其他各学科中派生出来的信息理论研究学科;第二类属技术科学范畴,重点是为信息工作研制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通常称它们为信息技术;第三类属应用科学范畴,主要是运用第一类学科的理论和第二类学科的手段来解决具体的信息问题,这类学科中的以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就是IRM学,其中主要包括图书馆、情报、档案学,也包括一些新兴学科。

IRM学的学科性质是其基本理论之一,从其形成背景及研究对象来看,IRM具有交叉学科、管理学科、应用学科的性质。IRM横跨信息科学、资源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领域,是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性质应为综合性学科。

IRM的学科体系结构,有众多学者在相关IRM专著和论文有表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国庆和谢阳群提出的体系[6]。在新的环境下,结合已有的体系,按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提出了有图书情报特色的统一的IRM学科框架(如图1),较具体的适用的学科体系则有待进一步拓展。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作为一门学科的IRM应归属到管理学门类下。在理论研究中,一般理论研究主要是对IRM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它也是该学科确立的基本条件;专门理论则是指导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特色理论,除图书馆、情报、档案学外,主要还有文献学、编辑出版学等。在应用研究中,IRM活动首先是一个过程,作为信息需求分析到信息服务的系列过程,IRM是由若干相关而有序的环节组成的;IRM活动也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一般通过行政和法制来规范,IRM法规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包括一些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信息采集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公开的政策和法律、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其他相关政策和法律;IRM活动还是一种技术行为,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和IRM本身的专业技术来实现其目标;IRM是应用广泛的学科,可以渗透许多领域,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

一门学科兴衰的内在规律,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新的足够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供研究。作为新兴学科,IRM也存在很多不足和有争议的地方,面对信息化进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是IRM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其框架中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也必然会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87—98

[2] 李政涛.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化”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76—87

[3] 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11—23

[4]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98

[5] 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39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物元模型;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知识、人力、信息资源开始逐渐取代物质资源在企业的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员工岗位分配是否合理、整个工作队伍是否具备高水平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有必要。近年来,包容性管理观念逐渐渗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这种理念下,企业更关注管理的动态性与和谐性,笔者主要运用物元理论方法建立了新型物元效能评价模型,并对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1.基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下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相较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发展性、持续性的特征,其管理流程主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竞争中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员工之间的机会均等、分配公平和发展共享,更关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事实上,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都有着一定影响,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充分考虑了外部环境因素,试图从环境中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根据上述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将其效能评价指标设计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全员劳动生产率V1、企业绩效水平V2、组织成员机会均等水平、组织内公平分配水平V4、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V5、人力资源现状V6。

2.基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下的新型物元模型效能评价

结合物元理论,以物元有序三元组R=(N,C,V)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

2.1确定经典域

将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效能物元为Rj,将其表示为:

其中j=1,2,3,……,Vji=(aji,bji)是Nj关于评价指标Cj所对应的取值范围,将其称为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物元的经典域。

2.2确定节域

设评价等级即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强弱等级全体为N,VN1,VN2,……VNn表示N关于指标C1,C2,……Cn的取值范围,那么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物元的节域为:

2.3确定待评物元

对于待评的事物即待评价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各个等级水平,将所监测到的数据或分析结果用物元表示为:

其中,X0指的是待评事物,C1,C2,……Cn为事物X0的特征参数,v1,v2,……vn为事物X0关于特征参数的量值,也就是待评事物相对各个特征参数的具体数据。

2.4确定关联函数与判别标准

确定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各个等级水平的待评物元和经典域物元的接近度进行确定。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首先应分析评价指标的特点,根据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计算方法。本文对接近度的描述主要通过可拓物元理论中的关联函数进行。关联函数如下:

分别点到区间的距离。

由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中涉及到了很多主观性指标,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体系,所以可通过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确定关联度计算中的权重系数,那么待评事物关于第j级效能的关联度为:

2.5实例分析

首先进行评价等级的划分,将某企业的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为强效能、中效能、弱效能三个等级,其中人因一级指标确定为认知运动能力、记忆学习能力、信号辨识能力等,列出各个效能等级的评价指标参数,然后通过专业人士的对比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给出各层指标权重系数。结果表明,在具有评价结果直观的同时,采用新型物元效能评价分析模型能够将人为因素对评价的干扰降到最低,从而使最终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就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岗位、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最佳配置值,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个生产工序、岗位能力的统一性和平衡性。所以在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效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必将能在保证人员配备合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

3.结语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应当以包容性、长远性、全局性、发展性的视角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本文运用物元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下的新型物元效能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将企业的人力优势和潜力水平直观反映出来。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定性管理,而是一个动态、和谐的过程,强调的是管理活动的协调一致性、机会均等性、公平公正性、发展共享性,通过有效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实现企业组织目标。未来,我们应当加大对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的研究力度,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使其获得更高的潜力、绩效、产品、价值产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宏.基于物元模型的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1):128-132.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本节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第二节“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第七章第一、二节合并提了一点标准,具体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从目前盐城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看,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状况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学生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都开不全,相反有的学校却很重视,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以及对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每位学生价值取向、思维不同,水平仍参差不齐。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当前常见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按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逐步提高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管理个人信息。

五、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先由实例创设情境引入,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并讨论总结各种个人数字化资源管理法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及四步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从 手工管理

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转变。

2.下列英文缩写中,意思为“个人数字助理”的是(B)

A.FTP B.PDA C.MP3 D.PC

3.英文缩写Blog的中文含义是(A)

A.博客、网络日志 B.个人数字助理

C.视频高密光盘 D.运动图像专家

(二)新课导入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师:陈×同学喜欢收集邮票,邮票本有很多邮票,但他不懂得管理这些邮票,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帮他画一个邮票管理的结构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结构图,同时让部分同学进行展示。

(三)探究环节

1.任务一 师:这是用PDA管理个人事务的一个简单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具备这些功能,请同学们写下来。

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果,并在纸上写下来,到大屏上展示。

2.任务二 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师:(1)在计算机中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学生讨论2分钟,并找两位同学回答,揭示答案:

需明白文件放在何处,明确其具体路径;

在计算机中利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打开资源管理器的

方法)。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弄清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师:文件和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我们可以比喻成我们文件放在包里一样,文件夹是用来放文件的,那么我们打开包拿文件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双击文件夹后打开某个文件的过程。

文件夹:用来存放文件

文件:图形、图象、文字、声音、影片、数据、课件、程序

(3)学生演示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的事例

师:请同学们利用资源管理器打开E盘音乐,看一看音乐文件夹下的文件管理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请做出调整。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请出两组同学,首先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进行操作演示。

3.任务三 请同学们根据P143页图7-5收藏夹的整理过程,打开一个你喜爱的网站并建立爱好文件夹最后将网页快捷方式添加到收藏夹中。

4.任务四 下面是王×同学的财务日记,请同学们帮他用电子表格文件进行整理,并对他的财务进行统计运算,最后用饼图表示他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这个同学的收支是否合理。

教师在走动的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提示。学生积极利用电子表格分析王×同学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收支是否合理。

(四)课堂小结

师:经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了?

生:踊跃回答。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常用岗位等级工资制和岗位结构工资制两类评价和激励制度,给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带来的“柠檬市场”、“棘轮效应”等问题,提出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企业价值增值的业绩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较好地解决原有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带来的“柠檬市场”、“棘轮效应”等问题。

    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是作为服务业的酒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流失一直是困扰我国酒店企业的一个管理难题,实施业绩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创新,实现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向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的转变,进而有效地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酒店企业吸引、激励、留住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现实选择。

    一、原有绞效评价方法与薪酬激励制度的弊端

    我国酒店企业对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和岗位结构工资制两类评价和激励制度,按岗位等级确定的底薪是整个薪酬制度的基础。酒店企业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其初衷是建立以能上岗、岗能相配的用人体制和激励机制,但由于岗位等级工资制没有与技能测评、绩效考核有效联系,薪酬分配的保障功能有余而激励功能不足,给员工行为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弱化了酒店企业的组织能力,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弊端

    1.产生“柠檬市场”现象。“柠檬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买方不知道卖方的产品的真实质量,只愿按该市场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出价,产品质量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卖方只得退出市场,使得该市场所有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买方则相应调低其出价。拥有较高质量产品的卖方不断地退出,买方的出价不断地调低,如此循环往复,该市场最终有可能沦为充斥着“柠檬”的“柠檬市场”(“柠檬”一词在美国理语中指称“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之意)。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同样存在“柠檬市场”现象:由于难以判定每个员工真实的技能和绩效,酒店企业只能按全体员工的平均水平支付薪酬,高于平均水平的员工没有得到应有的薪酬并因此感到不满意。这种状况如果长久没有改善,其中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离开酒店,现有全体员工技能和绩效的平均水平由此下降,所能得到的薪酬也将相应调低,高于平均水平的员工又感到不满意,进而引发新的一轮能力高的员工流失。

    2.薪酬管理的价值导向偏离兔业战略发展目标。薪酬管理与酒店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目的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员工薪酬既没有与酒店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也不能体现员工的努力程度,员工基本上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由于岗位等级差异所形成的薪酬水平差距较大,员工过于关注如何由低级向高级跨越,当职务升迁的机会比较少时难免感到发展无望。

    3.对内缺乏公平性。绩效考核对薪酬的调节作用只在辅的月岗位奖中有一定的反映,对构成薪酬主体部分的底薪和年终奖的影响均不大,只有极少数员工会得到不加薪的惩罚。由于薪酬多少与技能高低、绩效好坏之间缺乏客观、合理的联系,同级员工所得到的薪酬充其量是略有差异,员工总有一种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感受。

    (二)岗位结构工资制的弊端

    岗位结构工资制是在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基础上为解决其不足采用的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制度。但是,岗位结构工资制的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是在年初由企业高层与企业中层经营管理人员协商谈判确定一个业绩目标(如销售业绩要达到某一数量),年终采用诸如销售业绩指标进行业绩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业绩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发放奖金。如图1所示,该制度的奖金数额与业绩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如果年终实现了业绩目标(0点),则经理人员可获得既定的奖金,即目标奖金;如果超过了业绩目标,经理人员的奖金随业绩的增加而增加,当业绩增加到一定的水平(u)时,奖金将不再增加,此时达到了奖金上限,即奖金封顶;如果未达到业绩目标,经理人员的奖金将按比例减少,当业绩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l点)时不论业绩如何下降,奖金一律为0。岗位结构工资制薪酬评价和激励制度存在以下弊端:

    1.容易形成所谓的“棘轮现象”。“棘轮现象”最初来自对前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经济中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是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的,好的表现意味着下年度更重的任务,因此,聪明的经理人员往往用隐瞒生产能力的方法来对付计划当局。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现象”。实施岗位结构工资制时,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目标是经过谈判制定的,而谈判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完成,预算目标的达成中引起了许多“扯皮”。经理们常常把经营结果控制在不超过预算目标太多,以免在以后年度制定难以达到的业绩目标,因此容易形成所谓的“棘轮现象”。

    2.不利于创新和承担风险。岗位结构工资制薪酬评价和激励制度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多报业绩目标来提高固定部分报酬,而且由于固定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变动收人较少,不利于创新和承担风险。

    3.业绩目标容易纵。由图1可看出,传统奖金制度的激励区域位于临界值l和奖金上限所对应的业绩水平u之间,而对业绩处于l之下或u之上的经理人员起不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奖金设置上限,对于业绩处于u水平之上的经理人员不给予额外的激励,就缺乏促使他们持续提高业绩的动力。对于业绩水平设置临界值,如果那些显著改善了业绩但仍达不到l水平的经理得不到奖励,就不能有效激发他们努力工作改进业绩的动机。而对那些业绩很差的经理也不能给予惩罚,经理人员不必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这种激励机制就起不到约束作用。而且,当业绩有可能低于l点或高于u点,经理们会通过赢余管理操纵业绩考核指标在各个期间的分布。

 二、基于eva业绩评价体系的薪酬激励制度

    企业价值增值eva ( economic value一added )这一概念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由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率先提出,并注册了商标。它作为一种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其评价思想源于剩余收益的概念,但它在剩余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通过调整计算得出企业获得的真正经济利润,与剩余收益相比更具实际操作性。eva定义为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其计算公式可简化表示如下:

eva=会计净利润(经调整)一股权资本成本率x股权资本

    基于酒店企业资产价值保值和增值为目的而建立的业绩评价体系与薪酬激励制度,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和长期利益与企业长期经营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eva薪酬激励制度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管理人员的奖金与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eva业绩目标联系起来,eva业绩目标可以采用eva绝对值或eva的增量确定。如果完成了既定的eva业绩目标,经理人员就可以获得既定的目标奖金;如果超额完成或没有完成业绩目标,则奖金按比例增减,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以eva绝对值作为业绩目标时,奖金与业绩水平。  eva薪酬激励制度对岗位工资制和岗位结构奖金制度进行了改进,将当年奖金数额的确定与奖金的发放分离开来,因此eva奖金计划包括了奖金数额的确定和奖金的发放(采用奖金银行的方式)两部分。

    (一)奖金数额的确定

    eva激励机制下奖金数额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其中较常用的是“直接法”。在这种方法下,经理人员的奖金将直接依据当年度eva的绝对值以及与前一年相比eva的增加值来计算确定,一般计算公式为:

    td=m, x evat+m2 x(evat一evat一1)

    其中,td为经理人员获得的奖金总额;evat,evat一1分别表示当年和前一年的eva实际值;ml ,m:表示特定的百分比,其值必须由eva实施委员会制定方案并与企业原有的激励计划相比较权衡后合理确定。m1反映了经理人员在当年实现的eva中可以获得的奖金比例,当evat为正值时,ml取某一正数。当evat < 0时,m1 = 0时,这样即使当年eva的绝对值为负值,只要与上年相比有所提高,即业绩有了改善时,经理人员仍可以获得一定的奖金。

    酒店企业不同的产品处于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确定奖金数额,反映在上述公式中,就是确定不同的ml,m2比例值,以适应酒店企业当期不同战略重点发展方向的需要。举例来说:(1)对成熟型的产品而言,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增长缓慢,正常情况下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要增加eva非常困难,重要的是维持原有的eva。在这种情况下,eva奖金数额可以综合考虑eva的绝对值和增加值,但主要由当年实现的eva绝对值确定。(2)对成长型的部门来说,企业发展速度很快,高投人往往导致当期的eva为负值。此时企蛛要充分调动经理人员发展公司的积极性,尽快占有市场,奖金数额应主要由eva的增加值确定,可以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td=m2 x(evat一evat一1)

    (二)奖金银行—eva奖金计划下特有的奖金支付方式

    eva奖金计划通过设立一个虚拟银行帐户—奖金银行,把当期的奖金计酬与奖金支付分离开来。在奖金银行制度下,依据eva业绩目标计算确定的当期奖金并不是全额发放给经理人员,而是部分或全部存人奖金银行帐户中,当期发放的奖金基于该帐户的期末余额。发放奖金之后的帐户余额将结转到下一期,当出现负业绩时,则扣减该帐户余额。如果经理人员中途离开企业(正常退休除外),其在奖金银行帐户中的余额将被核销。奖金银行帐户的设置与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

    (1)“超额”奖金银行帐户。目标奖金用现金支付,当期“超额奖金”的一定比例存人奖金银行帐户,并逐年派发该帐户的一定比例,一般为三分之

    (2)“完全”奖金银行帐户。当期计算确定的全部奖金都放人奖金银行帐户,每年派发该帐户余额的一定比例,如三分之一。

    三、eva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的优点

    与岗位等级工资制和岗位结构工资制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制度相比,eva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在酒店企业管理中具有以下优点:

    (一)有效地避免稳健会计和短期化行为的影响

    利用eva进行业绩评价,与许多常规指标相比,具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点。eva最大的特点在于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利润,考虑企业全部投人的资本成本,真实地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的新增价值。以eva作为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指标,并与薪酬挂钩,将eva的一部分回报给经理人员,从而使经理人员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在一起,经理人员开始像所有者那样思考和行动。而且,在eva的计算过程中,要对gaap进行许多调整,这些调整可以有效得避免稳健会计和短期化行为的影响。

    (二)业绩目标和薪酬激励制度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eva激励制度下,业绩目标不是经过漫长的谈判确定,而是经过企业最高层研究、并向外部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咨询之后、提前3年或5年制定,避免了传统激励制度下的“扯皮”行为和“棘轮效应”,业绩目标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而且,目标奖金也不采用预算形式制定,而是根据固定的公式直接计算得出,避免了传统预算的种种弊端。

    (三)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更加有效

    eva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如果企业经营成功,eva奖金在全部报酬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传统的奖金计划,这就加大了变动收人部分,更利于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提高业绩;eva奖金下不保底,经理人员要对自己很差的业绩承担责任、遭受惩罚,与企业股东一起承担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要获得eva奖金,经理人员就必须改善自己的业绩。

    (四)有效地防止了经理人员短期行为和利润操纵的发生

    奖金银行把奖金计酬与奖金支付分离开来,有效地防止了经理人员短期行为和利润操纵的发生。它使企业可以对当期报告业绩很高的经理人员奖励高额的奖金,但奖金并不能立即全部变现。如果后来的事实证明该业绩是虚假的,长期业绩下降,企业要对奖金银行帐户进行相应的扣减,经理人员在当期获得的超额奖金就会在支付之前被取消。奖金银行制度使经理人员无法通过出售盈利性资产、降低创新投人、减少长期项目的投资等短期行为提高当期业绩来获得超额的奖金,短期行为变得毫无意义,经理人员将更加注重企业长期业绩的增长,并激励经理人员注重企业研发投人、风险控制、战略决策等以获取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奖金银行制度下,经理人员通过赢余管理操纵利润也无法获得超额奖金,这就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利润的动机。

    基于岗位等级工资制和岗位结构工资制两类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制度在现代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而基于 eva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对传统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和岗位结构工资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独特的奖金计算和支付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针对我国酒店企业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中出现的与业绩评价脱钩以及激励无效等问题,起到了良好地解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