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总图设计;规划;用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优的空间利用是当前总图设计与规划中考虑的重点。通过规划和设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厂址和运输线路选择与节约用地

众所周知,厂址选择涉及产品方案、市场营销、资源、能源环保、用地交通多种因素,总图运输包括用地分配和运输方式选择等项工作内容,在厂址选择中往往它能起到取舍方案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厂址选择恰当与否又将影响总平面布置的经济合理性,占用农田和建设投资的多少,厂址与运输的协调性。结合物料运输选厂,常以距离短便捷为好,因为这样线路占地少的工程,基建费和经营费都省。

三、土地规划的原则

1、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完善土地审批程序,严格土地审批手续。在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供应量,在用地选址时,考虑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在审批用地项目时,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2、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应设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基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到少花钱,开发整理一片,成效一片。同时建立服务体系,对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物资、资金、技术等服务,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需严格按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有使用费用。这样一方面用地单位会从实际经济效益出发,主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又可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经费来源,从而有效保证了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的实施。

4、土地利用计划检查

土地利用计划下达后,还必须对用地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检查。首先,要检查用地计划贯彻落实情况。计划执行单位是否把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本单位实现的目标,是否制定了执行计划的相应措施,以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

四、合理布置节约用地

1、合理缩小建构筑物之间间距

在厂区总平面布置中,建构筑物之间间距在满足工艺、运输、消防、防爆、防噪、卫生等安全防护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又考虑各建构筑物间的消防通道后,可以对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进行适当缩小,以减少厂区的占地面积,也可降低资金的投入和能量的消耗。

2、合理综合管线

在厂区总图布置中,管线沿道路敷设,通常敷设在道路两侧。为达到减少通道宽度以节约土地资源,在管线布置中,可将地上地下的管线分别集中布置。在满足管线各自工艺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防止其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共架、共沟。架空管线能够沿建构筑物平行铺设时,可挂建构筑物外墙壁、柱子,充分利用建筑物外墙空间敷设管道。

3、合并厂房

在厂区总图布置中,根据车间的生产性质和特点,对于一些生产工艺特点相同、使用功能相近、联系密切、能够合并的生产厂房尽量合并;另外对于一些变配电设施布置时,尽量靠近其负荷中心,能和其使用用户合并尽量合并。合并后的厂房,多个建构筑物合并成一个建构筑物,就不用考虑建构筑物之间防护间距要求。另外,还能使各车间之间的外部运输变为车间内部运输,缩短工程管线及运输线路的长度,减少能量的消耗同时节约用地。此外,还可以向空间发展,厂区多采用多层建筑,即竖向合并。

4、充分利用厂区空地

在进行厂区总图布置时,尽管已经十分注意了节约用地,但由于设备技术要求、工艺特点及客观条件等各种原因,厂区内仍会留下一些空闲土地,如铁路线路的扇形地带、高架建构筑物及高架胶带通廊底下、架空管道下面、不规则建构筑物附近等。对于这些土地,可以合理的布置一些辅助建构筑物,如仓库、厕所、变配电室、机修等。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零散空地,还可以进行绿化种植,不仅美化厂区环境,而且扩大绿化面积,也相对的节约了厂区用地。

五、土地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

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土地目标、功能、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土地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土地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土地。

2、加强用地管理

用地管理是对土地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土地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土地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土地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土地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土地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六、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1990s, land-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carrying out in most of the regions. Under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been correspondingly adjust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ctive land,issues of land issues increased, seriously impacting on the pace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indering the rural economy's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land-use planning and plan management of China, the main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 planning; management; issue;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在控制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等方面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特别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等方面还是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不完善

1.1.1重总体规划,轻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3个层次,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上不具备强制性,是总体规划的补充,有利于总体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编制该类规划的驱动力来自于行政命令和用地调整的需要。

1.1.2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我国现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应该说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上下级规划之间,只是完成控制指标的层层落实分解,大都是由战略到战略的简单重复。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及编制不够明确,不利于规划的实施。

1.2 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只是简单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应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1.3 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城乡统筹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区域各类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安排,也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调控手段。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统筹城乡不足。由于城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巨大差异,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城乡差别越突出。

1.4 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数据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上。

各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同地貌条件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不同水平。

1.5土地规划过程公众参与性不足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现状与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程度,但是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1.5.1将宣传等同于公众参与

虽然也常常把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运用展览、宣传、新闻媒体、信息网等方式进行宣传,以激发公众参与的愿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城市发展的前景及一些相关的政策。但这一层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还不能等同。

1.5.2由少数“精英”垄断听证会

起初,规划过程中只是召开专业性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参加会议的各专业专家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就有关技术和政策进行评论,提出修改意见,而此类意见往往作用比较大,有的甚至起决定作用。这是我国土地规划编制和审查惯用的方式,也是规划行政和技术封闭决策的成熟方式。以后发展到召开一系列由各代表阶层参加的听证会,把政策和方案公布于众,并向公众阐明,然后讨论,形成修改意见,并将意见吸纳进规划政策和方案中。这也是一种传统参与方式。但是由于这种参与是被动的,范围也受局限,因此带有规划者的主观性,缺乏广泛性。

1.5.3公众参与质量不高

由于多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参与土地规划的公民年龄两极分化,虽然政府部门和土地规划编制人员大力引导,但公众参与的热情仍然不是很高,具体表现在召集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难,参与的职能部门人员不固定,参与公众的水平有限等。

2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强化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计划管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是农村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所作的战略性、宏观性规划。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农村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多重保障作用。

2.2建立规划编制的共同责任机制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共同责任包括规划计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共同责任,其核心是理顺土地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土地规划计划编制上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编制上的共同责任,防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各唱各调。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技术;应用

一、土地开发整理及其测绘概述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于缓解这种紧张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近年来,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不仅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耕地总量平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实现保障经济建设用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土地复垦,将一些因各种因素导致被闲置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其次,有效的调整不同类型的耕地,能够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最后,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能够有效的整合现有的土里资源,使得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升,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前期阶段,我们需要把开发整理区域当中整个地形地貌实施测绘并绘制成一张地形图,给各种地类界线的平面位置和面积,以及为土地的登记、统计工作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进而个后期的土地规划设计做铺垫。其次,在开发整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给出精确的导网线和水准网,给测绘施工提供重要依据。最后,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后期阶段,我们要基于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结果上,进行整理区域的补充调查和测绘,积极变更好面积权属等工作,确实保障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基本权益。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特点

1、土地开发整理中关键点的测量工作十分关键。在地形测量中,测绘工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先整体、再局部的测量模式,为了保证测绘进度缩短工作时间,通常我们会按照比例不同的要求来进行高程测点的安排,先对预先画定的点进行测量,然后利用内插的方法找到其他的点。之后在编制出图纸,并进行等高线的绘制。2、土地开发整理的细部测量的影响十分重要。通常,我们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细部测量工作需要比普通的细部测量要更加详细,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的细部测量工作主要集中旧的村落,因此,也就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3、土地开发整理中坎上坎下均测也十分重要。通常在地形测绘中,我们都只关注在平面部位的测量,而对坎下的位置及标高就不太重视,但是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这样是万万不可的,因为在土地规划设计以及预算环节都需要提供精确的数据做参考,因此,对于土坎的测量工作必须细分,并注明坎项、坎脚线的标高及位置,如果遇到坡坎较缓的,还需要标注清楚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1.测绘技术在开发整理的前期阶段的应用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主要通过测绘技术对土地进行界线的划分,使土地的地貌变得更加明了,并对土地的可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通常,作业人员需要借助测绘技术进行地图测绘,登记好闲置的土地,并对其利用可行性进行研究,有利于设计出更加详细的图纸,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加完整的汇总,还可以对土地进行调查,对实际的界限进行测量,确定土地开发的范围,能够使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防止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引起土地纠纷。测绘技术是一项高精度的测绘工作,它给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工作的设计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并将这些有效数据进行统一,确定土地开局,并将土地进行有效的划分,便于土地的规划,可以实现土地的综合治理。

2.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测绘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土地开发整理的施工图、施工程序等参考条件,并根据测绘数据来进行图纸的绘制。因此,在这个环节当中测绘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完善方案预算方案,到达合理控制成本的目的。其次,我们还要按照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对施工过程进行的严格管控,严格要求测绘单位必须根据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作业,杜绝施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3.在开发整理的监督与竣工验收阶段的应用

合理的应用测绘技术能够有效的完成竣工的验收,土地测绘技术能够实现立体化的数字影像,并借助卫星技术,能够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实时的监测,及时的发现土地开发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的问题。土地开发整理,通过测绘技术提供的信息进行土地开发评价,也可以实现土地开发的自动化管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分析土地违法占用的位置。在验收阶段,测绘技术通过提供完善的数据,能体现土地开发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分析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总结经验,分析土地的发展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土地开发整理中测绘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由于项目的不同其特点也各不相同,那么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测绘精度和工程预算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1、做好关键点的测量工作。主要需要做好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高程趋势变化点、沟、渠等面积及坡比的测量。2、科学选用测图比例尺。对于比例尺的选择只要能满足要求即可,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否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般而言,对于地势起伏大、通视困难的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其比例尺要达到1:1000。而对于地势较平坦地区的开发整理项目其比例尺的要求1:2000即可。3、在开发整理区域当中要埋设一定量的标石,标记高程和坐标,以便于项目施工的整体控制。4、详细描述图上的各个元素。在测绘后绘制的成果图中不仅要描述林地、水渠、果园、居民地等等现状地物和其寿命,还要把周边的旧村、旧城等改造的地方进行房屋面积、新旧程度、建筑、人口、容积率等统计,给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概预算提供充分依据。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造成土地资源的紧缺的局面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关注了,加强了土地开发整理,并借助现代测绘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开发的效率和精确度。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Abstract: TOD is referred to as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and is a nonautomotive design when planning a residential or commercial zone, which can mak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use of public transport. Taking Hong Kong, Japan Tama, Copenhagen and Shenzhe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OD mode development and takes Kunm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D,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roposal, emphasizes the feasibility of TOD development pattern.

关键词: TOD;公共交通;高密度;功能混合;步行系统;土地开发

Key words: TOD;public transit;high density;multi-function;pedestrian system;l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17-07

1 TOD模式研究综述

1.1 “TOD"的定义

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ransit-Orient-Development),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采用非汽化的模式来规划某一商业区或住宅区,最大限度利用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方式。这里所说的公共交通主要是巴士干线、轻轨、地铁等设施,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在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的半径范围内建立一个文化教育、工业、商业等“混和用途”的城市区域。

1.2 “TOD”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历了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低密度、分散式城市蔓延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的能源、土地资源消耗量与日俱增,交通环境越来越差。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规模向郊区的无节制延伸,中心城逐渐出现衰落的趋势,人们不得不反思城市应该按照何种模式可持续发展下去。应当提倡多元化、高密度、混合式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重视开发公交邻里区,尽量在居民步行可达的区域内布置日常生活设施,在城市土地上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以提高公交的利用率。

1993年,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加州大学的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了“TOD”规划理念①,即一种集商业、办公、居住和公共设施为一体的混合式土地规划模式。

商业区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六百米,步行十分钟可达。图1为典型的“TOD"布局模式。

1.3 “TOD”的特征

“TOD”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①按照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合理规划公交站点及其周边设施,围绕公交站点规划周边公共基础设施,让公交站点成为区域内的交通枢纽,尽量紧凑布局,混合利用;

②提供规范化的公共交通设施和相关服务;

③基于“充分公共交通”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

④街区规划优先考虑满足步行或自行车出行需要。

基于“TOD”的位置和功能特点,又可按照城市和社区功能特点将“TOD”细分为“城市TOD”和“社区TOD”。

1.4 “TOD”的设计原则

①从区域层面上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②公交站点设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围绕公交站点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以及其它公共设施;

③按照步行需要布置街区路网,使建筑小区连接起来;

④住宅类型多元化,建筑小区紧密布置;

⑤保留河岸等生态结构,提高公共环境质量,以公共空间为主线进行建筑规划,使之成为邻里活动的焦点;

⑥对已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设施进行二次开发或填充式开发。

2 国内外“TOD”模式的成功经验

2.1 香港地铁TOD开发模式

2.1.1 TOD开发模式

香港的TOD城市规划做得比较成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始终坚持运用TOD理念进行城市建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在高密度的城区布局之下始终能保持交通顺畅,有效防控交通污染,这主要得益于利用率极高的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港区超过80%的客流量主要由公共交通系统承担,合理的TOD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香港如今的经济发展业绩。目前,地铁站周边500米以内居住着全港45%的居民,香港岛和九龙区也至少有65%的人口居住。港岛商务中心内分布着发达的公共交通枢纽网络,与步行系统相连的建筑,本身就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道层及邻接的楼层通常作为零售商业和娱乐用途,给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香港地铁以高效和高收益著称,是世界上运营最成功的地铁之一。地铁站周围容积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客流量的增大,以及物业价值的升高(图2)。全港五分之三的购物中心分布在地铁沿线。

香港地铁注重周边地块的多样化利用。首先,香港地铁与其说是一个运输系统,不如说是一个商业系统,地铁上盖商业是其主要的操作方式,铁路给乘客带来出行时间上的节约以及附近物业地租的上升。以九龙站为例(图3)。

九龙站早期由于其位置远离市中心及周边没有什么大型设施,故客量一直偏低。圆方及其上盖物业开幕后,人流开始上升,在节假日甚至出现超负荷。站点500米半径内集大型商业、写字楼、住宅 、酒店、幼儿园、康乐设施于一体(图4)。九龙站200米步行可达的区域内商场、办公楼以及各大酒店建筑集中分布,同时分布着少量的公共空间,200~500米区域则设计成密集的住宅小区和公共休息的空间。

交通组织以地铁站综合体为区域核心,整个区域采用三维立体空间设计思路,围绕公共交通枢纽分类设计各类建筑群,使所有建筑共享同一个基座。酒店办公、住宅以及社区服务设施全部由同楼层的步行街、汽车站、商业购物街、广场、公共空间、平台公园连成一体(图5)。

九龙站设计不仅是一个TOD模式下的大型综合体,也是一个场所制造的案例;提供的不单是商业购物、办公居住的场所,也是生活、娱乐、健身、交通的场所,各种利益最终大大提升了地块的商业价值。

2.1.2 香港“TOD”开发的经验

①以站点为中心进行高强度土地开发。香港地铁的成功同车站和车辆段上的高密度物业开发密不可分。

②围绕轨道站点进行城区土地规划。“TOD”规划理念的重点是以轨道站点为中心设计各个功能区,尽量缩短居民出行的空间距离,以实现各个功能区的集群效应。

③围绕轨道站点布置步行街,压缩居住区到公交站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香港在城市土地规划设计方面特别注重这一点。

④围绕轨道站点布置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使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以充分发挥轨道站点的公共交通功能,这是香港TOD模式的另一个特色。

2.2 日本多摩TOD开发模式

2.2.1 TOD开发模式

坐落在东京新宿副都心西南方向19~33公里处丘陵地带的多摩新镇是日本最大的新镇。该镇商业建筑林立,与横滨市中心西北部相距25公里左右,囊括了东京都多摩市、稻城市、八王子市和町田市的一部分(见图6)。1996年,多摩新镇共有住宅建筑2.608万套。新镇中心除了分布着密集的商业办公楼,还有研究所、学校、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以及各类文娱设施。

多摩田园都市被认为是日本私营企业最成功的规划项目。从1959年以后的三十年间,对铁路沿线的城区和交通系统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的新城区占地5000km2,能够容纳50万居民入住,一条30km的新地铁线使新城与东京市中心连为一体。

多摩新镇是典型的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规划的以居住为主的城市中心区。随着人口的集聚,1975年11月,新镇的发展目标调整为建设工作居住平衡的都市(图7)。

2.2.2 多摩新镇TOD开发的经验

①限制东京中心区向周边蔓延,限制在该区内建设教育、工业等设施,以防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但是提倡围绕中心区内的公交枢纽高强度、高密度的建设各个功能区,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体功能。

②提倡搭乘铁路捷运设施出行,限制私家车发展。日本有交通补助政策,承担雇员通勤成本,因而居民不会过于关注交通费用,但是对交通时间十分敏感,这就有效提高了居民日常出行对铁路捷运系统的依赖性。

③政府与铁路运营商共同开发,互利共赢。

④注重公交站点与路网系统的整合。车站广场、人行道以及公交出租车等换成站点的规划扩大了TOD站点的覆盖面。

2.3 哥本哈根

2.3.1 TOD开发模式

哥本哈根也是围绕地铁来规划城市空间,这种“TOD”模式做得比较成功。该城市在1947年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曾提出“指状规划”理念。基于这一理念,规划部按照五个手指的方向以放射状的形式设计城市空间,同时沿着每个手指的方向建设地铁网络,以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需要。然后沿着地铁网络统一规划次中心区域,使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路网系统紧密结合。用绿地填充各轨道之间的区域,以限制市中心向周边扩展。中心区以管理和文化中心功能为主,地铁周边的次中心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布置商场、银行、学校等文化娱乐设施。这种“指状规划”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图8所示,黑色手形区域是1947年的规划范围,大的白色手形区域是2003年的规划区域。可见,尽管城市空间在不断扩大,交通走廊的长度和宽度不断增加,但城市空间的基本形态仍然保持不变,很好地实现了交通的供需平衡和交通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引导作用。

哥本哈根的“TOD”模式是针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以某一交通干线或以中心区为主。市中心的土地规划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和道路风格,同时配套设计了步行街区和自行车专用路线。目前该城市的步行街区是全球范围内最成功的路网规划之一。另外,该城市土地规划明确要求所有功能区均围绕各轨道沿线进行设计和开发。1987年,哥本哈根重新修订了城市土地规划文件,要求所有功能单位都建在轨道交通车站lkm的步行区域内,以确保城市空间围绕轨道沿线逐步扩展(图9)。

2.3.2 哥本哈根以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经验

①城市空间布局注重长期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与城市本身的功能特点契合的长期规划以及配套的执行方案,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指状规划”是一套符合哥本哈根城区功能特点的长远规划。该规划明确要求必须沿着几条狭窄走廊来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用绿楔隔离各走廊空间,维持市中心的基本功能,同时限制其无限制向外扩展。

②城市空间沿着轨道交通网络呈放射状扩展。哥本哈根采用了放射状城区规划模式,中心城区沿着五个手指方向的轨道网络向周边拓展,因此公交站点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枢纽。

③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开发相互配合。TOD模式的规划实践成功与否,一个关键点就是将公交网络的开发与土地利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的公共服务功能,使轨道沿线的土地开发为轨道交通系统带来更多客源。哥本哈根在进行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时候,一直紧密地结合沿线土地开发。哥本哈根主要围绕公交站点进行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政府严格要求所有功能区都要建在轨道交通站点1km的步行半径范围内,城市空间结构十分合理。

④不同交通方式间的高度整合。在实施TOD模式时,不仅要重视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还要将不同交通方式进行面向公共交通的有机整合。

2.4 中国深圳

2.4.1 TOD开发模式

深圳市结合深圳各个层次规划和交通规划(图10、图11),宏观上制定TOD总体发展目标及策略,中观层面进行差异化分区并提出发展指引,微观层面针对空间尺度及其范围、用地功能控制、城市设计与环境以及交通设施四类要素给出规划设计要点。深圳市的TOD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以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图12),3号线连接市中心和龙岗次中心东部产业带,为沿线较大强度开发提供条件,支持分散组团式的深圳城市发展布局,实现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3号线引导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功能,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布局,深圳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 TOD开发的成功经验,从空间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提出沿线土地开发的策略。

2.4.2 深圳TOD发展的经验

①完善土地开发策略和规划控制要求。建立和完善轨道沿线用地管理政策和制度,加强对供地流程的控制,制定沿线用地近远期发展计划。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建设时间、土地开发期限等,确定不同开发时期的用地规模。

②反思轨道沿线地区既有规划模式,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以轨道交通详细规划为纽带、车站核心地区城市设计为重点进行相关规划的整合,逐步而有重点地利用规划引导沿线用地改造;构建密度分区制度,提出具体控制要求。站点腹地以开发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为主,站点500 m腹地满足最低 5万人门槛值的要求,地块平均容积率需在 3.0以上,鼓励站点用地的高强度开发。

3 昆明TOD发展现状及实施建议

3.1 发展背景

由于昆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周边人口向城市中心大量聚集,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导致了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昆明城市交通问题,并支持昆明城市“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首选之道,昆明轨道交通目前已正式开始运行。面对昆明城市建设与交通面临的困境,建立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实施TOD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从根本上可以达到城市出行交通量最小化与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大限度降低环境与社会成本。昆明采用TOD开发模式,利于集约高效利用土地,通过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进行存量挖潜和资源储备,并对轨道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保持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的协调发展。并且,TOD开发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将轨道交通引发的土地增值收益回馈政府,也有利于为轨道提供稳定的客流支撑,支持轨道交通及各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以,TOD模式在昆明有了很大的发展潜力。

3.2 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才引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的相关理论,如TOD理论。总体说来,这一理论的介绍和实证研究还比较少,部分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对于如何组织城市空间模式适应轨道交通发展,以及具体微观层面的站点周边土地使用密度、功能分布以及利于步行导向的空间环境支撑等研究尚显不足。已开通的l号线、2号线构成中心城最重要的南北骨干线路,这个通道上的轨道交通运量也是线网中最大的,联系了北部城区――主城中心区――主城区南部城区――呈贡新区,与昆明城市南北向发展主轴走向吻合,并贯穿了昆明城市一主两副三个市级中心及北部城区区级中心。

昆明轨道近期线网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土地开发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大部分土地利用效率太低。二环路以内(即轨道线网中部)土地开发已较成熟,新开发项目较少,二环路以外(即轨道线网的两端)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土地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利用方式,容积率过低,建筑密度不大;二是用地结构不合理,未充分发挥土地的区位潜力,主城二环路以外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没有发挥出轨道沿线的土地经济效益;三是道路比重过小,通达性差,不能满足与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

3.3 调研分析

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发展影响范围一般分为四个模式:团状开发、波浪状开发、带状开发、面状开发(图13),下面以昆明地铁1、2号线东风广场站和南部汽车客运站两点为例,东风广场站具备面状开发的条件,而南部汽车客运站具备带状开发的条件。

东风广场站位于昆明市中心,地铁干线1、2号线以及在建的3号线的交汇处,也是昆明城市主干道北京路及东风东路的交汇点(图14),未来将成为昆明地标式轨道交通枢纽站,但东风广场站并没有形成城市TOD的系统规划,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得周边已经形成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功能混合模式,TOD模式在这里体现了一些但并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没有步行系统规划,没有形成容积率圈层,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极为欠缺。

如图15、图16,东风广场站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高,聚集效应大,由于轨道交通发展的契机,使得东风广场站成为市中心最为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站,在已经是昆明土地开发强度最大的金马碧鸡片区、南屏步行街片区周边,具备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面状开发的TOD的先天条件。南侧的“春之眼”②和恒隆广场都是超高层商业、居住建筑综合体,形成未来昆明城市新地标及城市功能核心区。加之在建的东风广场(已更名为护国广场)作为城市核心公共场所和城市中央公园,巩固了东风广场站的枢纽地位。

应当发挥东风广场站的区位优势,使周边形成系统的以TOD理念为指引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加强地铁站与地上、地下建筑的三维联系,规划合理的步行系统以及便捷的交通换乘方式,发挥TOD核心的优势与作用。

第二个调研点南部汽车站位于昆明主城与呈贡新城的连线上,是以交通导向为主的轨道枢纽中心(图17)。

在地铁1号线尚未开通时,依托城市主干道彩云路,南部汽车客运站周边已经发展了大量的商贸、居住中心,如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中望城等(图18)。这里的土地开发模式以“片大、量广”为主,北部的新亚洲体育城和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都是单一功能的城市大型功能区,配套以相应的居住区,其他城市功能欠缺,TOD发展的理念在这里显现得不明显。但是南部汽车站具备发展成带状TOD的先天条件,因为地铁1号线、彩云路的走向一致,无形之中引导了南部汽车站片区沿交通干线呈带状模式发展。它面临的问题与东风广场相似,缺乏步行系统规划,加之功能混合的土地开发模式没有显现出来。南部汽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优于东风广场,它毗邻公交枢纽站与汽车枢纽站。

应当发挥南部汽车站的交通优势,使周边形成系统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型TOD,加强地铁站与地上、地下建筑的三维联系,规划合理的步行系统,丰富城市功能和多元化的土地利用。

3.4 结论及建议

3.4.1 研究的主要结论

昆明市轨道近期线网l号线和2号线能够支撑起城市未来的空间布局。要结合城市土地规划对这两条轨道线及其沿线功能区进行重点规划。基于城建总体思路,先确定城区轨道交通系统对沿线土地规划的辐射范围,在此范围内高强度、高密度地开发和利用沿线土地。结合昆明城市的情况在TOD模式下提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强度、用地结构、交通衔接一体化的控制原则,以及地下空间、环境及景观指导原则,解决了沿线土地利用如何针对轨道交通建设进行调整、配合的诸多问题,对下一步做好沿线土地规划调整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轨道建设的角度出发,对轨道线网工程用地提出了控制原则,确保轨道实施的有效空间。

3.4.2 昆明TOD模式的发展建议

①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接驳。

城区内应建立各种对外互通的交通站场,如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等等,以实现城区内部客流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衔接转换,使城市与外部环境互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图19为昆明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建议。

②加强呈贡新区的TOD模式规划。

呈贡新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昆明已经从翠湖时代走向了滇池时代。呈贡新区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区,新区发展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并且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呈贡具备良好的发展TOD模式的条件,提倡TOD模式主导下的土地利用混合策略,更好地布设城市的功能中心,符合TOD的原则,在沿线周边高强度地开发。

③展开昆明轨道近期线网沿线土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规划之间相辅相成。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的空间规划、土地开发和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面临着优化调整的严峻考验。为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轨道沿线土地进行控制性规划和开发利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土地控制性规划的重点在于:如何规划轨道沿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开发强度以适应轨道交通的空间建设要求;解决轨道交通自身设施的建设用地预留问题;解决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基础工程、系统工程统筹建设的问题。

④重要站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探讨。

轨道重要站点区域是具有交通枢纽地段特征的城市门户,因此,对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应摆脱就“站点"设计“站点"的传统思路,需要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整体性的设计规划,塑造地标空间,为区域打造鲜明的特征和风格,建议昆明将轨道影响紧密地区划为特定的规划管理控制区,通过地块城市设计方案的判例式审批确定规划设计条件,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应对重要站点周边土地进行详细的开发规划设计,对特殊或复杂情况展开专项研究,以适应轨道交通的建设。只有通过多层次、多个的规划才能有利于轨道站设计与其他城市要素的整合,实现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昆明应大力挖掘轨道资源,轨道沿线土地利用应引入TOD模式,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规划注重整体设计和综合开发的观念,最终达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继续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反馈关系定量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TOD: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尔索普(Pemr Calthorpe)1992年提出区域规划观点,源于二战后小汽车增长带来的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区品质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卡尔索普在1993年出版《m Next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他在书中对TOD制定了TOD九大设计原则,涉及到选址、土地利用的混合模式、密度、环境、空间尺度等方面。

②春之眼:未来昆明新地标,昆明市最高建筑。

参考文献:

[1]Robert Cervero.TOD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交通,2011(01).

[2]文聪聪.TOD模式在低碳城市交通中应用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3]邵源,田锋,吕国林,张晓春.深圳市TOD规划管理与实践[J].城市交通,2011(02).

[4]王京元,郑贤,莫一魁.轨道交通TOD开发密度分区构建及容积率确定――以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J].城市规划,2011(04).

[5]许文骏.TOD模式城市空间设计研究――以景德镇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5(04).

[6]黄家成,曾磬.地铁车站TOD设计模式探讨――无锡金城路地铁站设计[J].科技促进发展,2011(S1).

[7]虞键,吴星.城乡统筹交通规划重点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3(14).

[8]刘颂,张莉.TOD模式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趋势探讨[J]. 风景园林,2012(06).

[9]柏巍.快节奏・漫生活:基于轨道站点的社区营造――以宁波地铁1号线TOD社区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10).

[10]邹伟勇.新加坡新镇轨道站点TOD开发对广州近郊新区规划启示[J].南方建筑,2015(04).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利用现状;潜力调查;应用

前言:开展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是以完成城镇地籍测量为前提的一项新兴项目,该项目需要提前运用一定的测绘手段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方能提高精度,形成准确的基础图件、数据,从而为保质保量完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1.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关系到国计民生,现代测绘技术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支撑项目,它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

1.1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该阶段是其他工作的前提,是对土地利用现状的一个整体性把握,需要绘制一个规划的基础图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比例绘制图形,以供日后的工作和使用。该阶段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就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其潜力调查图以1∶1万土地详查图为工作底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来开展工作的。目前,我国的部分市县级实际使用的土地详查图编制时间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中期,此时期的图纸早已失去了对土地规划真正的数据调查作用,图件的现势性较差,影响了整体规划效果的准确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当前对于较大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可以借助3S技术,从遥感影像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土地利用信息,或采用GPS实测现势性较强的数据,再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库,并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评价,以解决专项规划基础图件的现势性问题。

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确定,总体的规划有了一定的方向,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一番准确的研究和定位。该阶段对部分精确地数据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对整体的项目有一个整体性的概括性图纸即可,知识为了方便后期工作的启动,但该阶段对项目区边界的要求较高,要求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及经纬度坐标,建议采用GPS测量方式精确测定项目区边界控制点。

1.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该阶段是实现工程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单位或者部门提供的准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工,快速准确的施工,所采用的方式是: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依据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不止是施工过程中,还包括项目在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在提交竣工图纸时还要提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图,其比例尺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相同。该阶段属于成果验收阶段,其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将作为日后施工队伍以及各大相关数据保管以及管理部门的档案,因此,该阶段必须做到工作细致认真,数据准确,内容全面。

在整个项目竣工后,还要提供项目的后期管理以及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可充分利用项目竣工验收的测量资料和图件,与施工前的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及施工设计图进行对比研究及跟踪管理,但施工过程中如牵扯到较复杂的如沉降、变形观测等施测活动,则需要由专门测绘机构进行专门施测研究。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路线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包括现场的准确勘察、平面控制测量、变化地物的修测补测、图形编辑、权属调查、建筑物状况调查、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建立和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其中的控制测量,控制测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界点、水系、植被、建筑物、方位。目前,由于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的显限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显滞后,主要是利用城镇1:500地籍调查数据,对变化地物进行修测、补测,采用全站仪解析法测绘,测点的位置标注在草图上,坐标信息由全站仪自动记录,并通过软件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处理。此时,测绘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日后的土地管理提供保证和技术支持。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技术路线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完成调查的测绘,需要对土地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此时就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测绘技术的使用,要应用一定的方法按照先前的结论得出我国土地目前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按照一定科学的方式进行一次分析和规划,合理的将我国目前土地应用的现状呈现在调查者的面前,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其中土地利用强度的概念较为重要,主要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意义的相对比较概念。今天的土地可利用的能量是由于过去土地的使用所造成的。从理论上说土地利用强度具有时间上的可度量性,空间上的可比较性。

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而且它可以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利益,出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还包括生态环境发展的效益。因此,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可以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

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技术路线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由于人口的暴增,土地骤然变得很紧张,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成为社会甚至世界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对土地的规划仍存在着着一定的漏洞,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转向对现有土地的潜力进行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采用单指标评价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两种方法:单指标评价方法选用的是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等四个方面指标;综合指标评价方法选用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采用两种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为社会的发展缓解土地带来的压力,为日后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