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已有1.29亿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0.1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30%)。2015年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高峰,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老年高峰,如此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那么,我们应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呢?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给农村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使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老人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无保障
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养老,农村老年人养老比较困难。城市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大部分老年人有养老退休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经济保障有了更大的改善。农村老人则不然,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的医保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农村老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二)家庭规模缩小,年轻人负担加重
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近30年来我国户人均规模下降了1.42人。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急剧缩小,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我国家庭模式逐步呈现出“四二一”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既要赡养双方的老人,又要承担抚养下一代子女的义务,年轻人将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
(三)儿女赡养观念发生变化,老年人空巢孤养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自立门户或者外出打工,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形成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在子女离开后,长期无人照顾,有的老人还要负责照顾隔代子女的生活。同时,年青一代对待老人的赡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女更喜欢不定期的探访父母,未婚青年更喜欢以金钱代替劳动力的方式孝敬父母。空巢家庭的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通常都很重,由于长期过着独居生活,他们倍感孤寂无聊。
三、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问题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状况不仅是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因素,还是我国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重要支撑。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农村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村创建一些农村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承受能力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能力。
(二)加强法制保障和法律观念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许多年轻人道德水平下降,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知法、不懂法、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甚至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到向父母索取,却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面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和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怀,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约有9亿农民,可以说,如果农民不能充分及时的享受社会保障,那便是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建立普遍的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以劳动部门的医疗保险为主,以社会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机构,弥补老年人医疗开支上的不足,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及早建立覆盖全体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在制度方面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广大农民快速实现由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给农民带来福祉,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老年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秩序的稳定,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43-04
养老,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考虑的重大问题。老年人能否“老有所养”,享受到应有的养老保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世纪末,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年人口的增多,意味着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规模在持续扩大,养老需求也随之增强。
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1]同时,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使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但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如何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窘迫境地,尤其是劳动力大量外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留守老人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但这种发展并不平衡,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城市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农村不能企及的。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为了务工、求学以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尤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明显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40.8%,比1978年的70.5%下降了29.7个百分点,1978年~2007年约有2.28亿名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实际转移出来的人数要比上述数据大得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17省区2,749个行政村2005年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在农村劳动力中,有21.06%从事本地非农产业,26.51%外出打工,只有52.43%从事传统农业,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比例比国家统计局数据低17.61个百分点。[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清醒的看到,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推行,家庭结构向着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家庭成员相比以前大大减少,农村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与陪伴。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2011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而其中近60%分布在农村,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身边少有子女照料,生活大多比较困苦,其养老状况堪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面。在农村,“老有所养”不仅仅指经济上有所保障,更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关心与照顾。一方面,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留守老人身边缺少了子女的照料,个人健康状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一旦老人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及时得到子女的照顾与陪伴,以致身心出现更大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都拥有一定土地,劳动力的流失自然而然将耕种土地的负担转嫁到了留守老人身上,留守老人不仅要耕种自己的土地,还要照看子女的土地,大大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此外,部分留守老人还要肩负起照顾、教育孙辈的任务,这无疑使本不富裕的留守老人生活更加拮据,身心更加疲惫,生活水平每况愈下。[3]
(2)经济方面。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留守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是限于子女在外工作的性质,他们收入水平并不高,加上他们面临着下一代的教育费用支出,且城市生活成本比较高,他们的收入中只能有很小一部分用作支持老人生活,有的甚至很少向留在农村的父母寄送生活费。同时,从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构成看,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仅占了很小比重,老人在仍旧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还有部分贫困留守老人依靠政府低保或救济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收入水平很低,经济支持能力十分薄弱,养老保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老年大学最先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有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三种。
(1)英国模式。
英国在19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英国的老年教育起步早,发展较为完善。根据提供教育资源的渠道,英国的老年教育可以划分为高等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系统以及志愿团体组织系统。在前两者中,老年人是以普通成人的身份与其他年龄段的成人共同参与教育,而后者则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的特殊老年教育,并以“第三年龄大学”的办学形式为主。
(2)美国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美国社会也越来越重视老年教育的问题。总体说来,美国老年大学的主要由两类机构提供:其一是各类大学,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和社区大学;其二是专门负责老年活动的非营利机构。老年大学的教育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堂学习,也可以是户外运动(登山、旅游、参观等),时间可长可短。目的是寓教于乐,让老年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3)日本模式。
日本老年教育的实施形态主要有: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等公共机构实施的形态、民间团体等实施的形态、利用通讯媒体进行函授教育的形态。前两者可称为设施利用型,后者称为媒介利用型。日本老年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施:高龄者学级、高龄者教室;发挥高龄人才作用事业;老年人大学、大学院及长寿学院。
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老年大学主要依附于政府、教育系统和国有企业,其政治意义强于教育意义。
2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趋势。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就标志着该国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以60岁为标准,1995年,我国老年人口为1.14亿,2000年为1.29亿,2010年为1.52亿,2020年为2.01亿,2030年为3.42亿,2040年为4.09亿,2050年为4.38亿。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庞大。我国老龄化速度极快。比较世界部分国家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从9%增加到18%所需要的时间,中国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为66年,瑞典为85年,意大利为100年,法国为140年。这表明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中国的加速度最高。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世界各国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探索,老年大学就是其产物之一。实践证明它将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积极、合理、有效的模式。
3我国老年大学的现状
1973年,法国的皮埃尔·维勒斯教授在图卢兹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亦称“第三年龄大学”。此后,各类老年教育学校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模式政府投资型模式、自治自主型模式与社区型模式。我国的老年大学在世界潮流的引领下也得到一定发展,1983年6月4日,山东省率先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迈出了第一步。1984年3月1日,广东省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广东领海老年大学;1995年与2000年,上海市老龄委、上海老年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先后联合创办了上海空中老年大学与上海网上老年大学,现代传媒手段与信息网络技术被运用到老年大学中。目前,我国已拥有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2.6万余所,在校学员超过230万人,每位100老人中就有2位接受过老年教育。上海市这一比例接近10%,位于全国前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水平,再加上它还是一项新事物,因此,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
4我国老年大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老年大学的发展中,由于国家对老年大学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的老年大学教育不断地走上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老年大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设施设备不齐全、教育内容不丰富等等。但中国在发展老年大学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的几个根本问题:
(1)经济支持不足。
一是国家经济实力不足,对老年教育的投入跟不上老年社会的发展;
二是居民生活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阻碍了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
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在10000多美金,而中国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国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社会重视不够。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重点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因此,老年大学事实上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这种地位导致其管理混乱。目前老年教育工作由文化、教育、民政、人事等部门多头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分散化资金匾乏,老年大学是非盈利性社会福利机构,需要财政部门的支持,但没有足够的投人改善老年大学的硬件设施队伍涣散,缺乏专门的老年大学管理与教学人才,高等院校没有设置相关专业,老年科学研究机构屈指可数。
(3)老年人认识不够。
目前,人们对老年教育认识还不统一,有的重视,有的不重视。有的认为老年教育是提高老年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而使真正能够参与到老年大学中的老年人不多。老年大学实际上所针对的主要还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离休、退休干部等教育对象。
5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对策
老年期是个体生命的最后阶段,个体将在此阶段度过三分之一的生命历程,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个资源和市场。这势必造成我国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普及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师资匮乏、经费不足、产权虚置是制约老年大学发展的桎梏。随着该群体规模在逐渐扩大,办好老年大学已经成为当前及将来一项紧迫的社会课题,现提出若干对策以促进老年大学的发展。
(1)更新观念,加大宣传,使社会重视老年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H·Erikson)指出,人到老年,往往会处于自我完善和自我绝望两端之间。因此与一般的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相比,老年教育更应侧重于人生最后阶段的自我完善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意义。
(2)改善老年大学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认识到老年大学对老年个体和整个社会有巨大的意义与价值,可以因地制宜成立老年教育管理机构,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专门管理,逐步形成一个由政府统筹规划、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涉老部门参与操作的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老年教育经费开支列入财政预算。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还可成立专门研究老年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机构。
(3)运用各种办学力量,形成多元化格局。传统大学面向老年人开放,老年学员可以以非注册学生身份旁听课程以及公开讲座;开放大学吸引大量的老年人参与学习。地方教育当局可以通过直接开办课程等形式来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自主自治办学突出表现为第三年龄大学,全部是由老年人自发成立、自行组织、自助分享。(4)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
老年大学绝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养老场所,也是满足老年人日益强烈的“职业技能提高需求”与“自我发展需求”的再教育基地。原有的娱乐型课程已略显老套,因此开设计算机、英语、法律、金融、现代科技等课程刻不容缓。强化师资力量的措施主要有部分高等院校可开设老年教育学等相关课程,为老年大学输送教学人才选聘热衷于老年教育事业者,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把握老年人生理、心理与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和扩大受教育群体。
老年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极其灵活多样。①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种形式并行发展。②自主教育形式受到普遍关注。老年大学应注重小组学习和分享型学习,所有的学员都是平等的、互助的。③广泛重视和发展远程教育。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网络扩展到乡镇一级,在没有老年大学的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老年人同样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上老年大学也不再是体弱多病的老者渴望而不可及的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接受教育。由此可见,发展网络教育无疑是关注弱势群体中的老年群体的有效途径,为我国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步入真正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6结束语
世界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中国的脚步更快。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数目大,老年大学教育的缺口也相应较大。发展我国老年大学是解决老年人口教育的根本途径,其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其发展对策主要是针对当前问题,提出适宜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老年大学的现状满足不了数目庞大的老年人的需求。我国老年大学可借鉴英、美、日等国的办学模式,就其现状,参考发展对策进行改进。
关键词:老年大学;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万本根,许改玲.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银色产业崛起的机遇”[J].经济体制改革,2001(3):86-90.
[2]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8-23.
[3]郭美玉.美国老年教育与借鉴-对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杜智萍.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日本的经验和启示[J],成人教育,2006,(12).
[5]杨佳,陈瑶.老年大学发展初探[J],成人教育,2007.7.
关键词:养老金;社会保障;空账
一、 养老金空账的现状
就养老金空账而言,《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的个人账户记账额为35109亿元,累计做实4154亿元,“空账”运行30955亿元。仅仅一年过去,空账额就增加超过5000亿元;而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达到31800亿元,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超出基金累计结余额9174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大额空账,而且这一缺口较上年度又扩大了2334亿元。
二、 养老金空账的成因
养老金空账,空在哪?空在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空账”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障发展,它直接性地影响到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现收先付制向积累制的转变,并会将养老金支付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都转移到了后代,也大大降低了养老保险的公信力。追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家对于养老金的缴费制度制定不完善,覆盖不全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业生产还占很大比例,农民城镇化,城中村越来越多,农业用地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密集地还属农村。因此,如果不解决农民的养老金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制约养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二是政府对于养老金做的不够实且弥补力度不够大。首先,养老金缺口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在这方面做的不实,由于当前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政府站在他们的角度权衡利弊,不得不将现有职工上缴的养老保险转移到已退休的“老人”和没有个人账户的“中人”身上,这样使得现有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出现表面是实户,实则已空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导致更多的在职员工反对上缴养老保险,不信任国家设立的养老保障体系。
三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我国养老金空账的根本原因。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金的未来收支平衡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相对于国际上的人口老龄化率,我国已经超出其界限很多,高达14.9%。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其中很大一部分领养老金的人当时都没有缴纳养老金的机制,因此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会使政府通过转移现有职工账户的储蓄去支付他们的养老金,当然,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加大养老金的支出。
四是由于在职职工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片面理解,导致很多人对缴纳养老金这个行为具有强烈的反感并拒绝缴纳养老金。有的人认为他们现在缴纳的养老保险实则是转移给了目前已退休的老人,既然他们的资金被挪用得不到保障和很好的管理,那还不如满足自己当下需求,而他们以后的养老金是不是也可以有后人支付?有的人还说:不同时期的资金流动程度不同,导致人民币增值贬值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以后的人民币贬值,是不是我们现在交的养老保险也会贬值?如果当前交了,以后何不吃大亏?是的,产生这样的质疑我们完全认同,公民个人养老保险的保障性问题,目前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观现状,如果发现其弊端,并针对此进行补充和创新,将会有更多公民认同我们的社会保障。
五是由于整个市场经济运行出现下滑,物价上涨,导致市场在一定程度出现混乱状态,由于政府在市场中配置资源和促进公平和效率方面做得有缺陷,使得经济不能良好运行。经济是发展之本,如果经济发展滞后,在整个社会中个方面的运行能力将会减弱,相应的各种矛盾就会加深,社会秩序不稳定,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从而也会影响社会保障的运行和发展,经济发展必然会影响养老金空账程度。
三、 如何缓解养老金空账问题
养老金空账问题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被更多的人关注,对于目前养老金空账产生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解决思路。目前,养老金空账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当前养老的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社会保障的发展。因此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我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一) 进行税费改革,保证养老金的足额征收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应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养老金,来建立社会养老统筹账户。虽然看上去企业缴纳养老金比例比较高,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年金发展不足,企业实际负担率并不高。而即便这样,很多企业还是不愿参保,这样人为地就增加了进入养老保险的门槛,因此国家应该适当采用税收的形式,建议采用用“费”改“税”,以强制性的方式来保证养老金的足额征收。针对不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他们通过不愿参保来谋取短暂利益的行为和思想。
(二) 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做宽养老金保险渠道
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有利于完善统账结合,建立长久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当下立刻做实个人账户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设定一个合适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重新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直接做实,然后委托专业的法人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去定期统计、核查固定时期内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实际金额。对于目前的空账,也应在固定时期内,确定固定记账率,逐步做实之前的空账户。
另外根据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企业,应当确定或加大其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率。例如国有企业通过划拨国有资产,一定长度上弥补社会保障基金。当下私企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应通过一些鼓励模式去吸引更多的私企按规定缴纳社保基金,同时也要给他们树立一种长远意识和危机意识,只有舍弃当下一些私人利益,使整个社会和谐,才能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三) 提升养老金本身的收益能力
在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中,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为其拓宽缴费渠道,而养老金本身也可以提升收益能力,如果国家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集中到一起,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分渠道将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从而提升其增值能力。因为目前我国养老金的储蓄方式还主要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等,虽然其风险小,但是收益率很低。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养老金数额大、来源稳的特点,将养老金投入到可预见有很高收益率的重点项目当中。为了便于社保进一步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将受益较好的国有股转持到社保基金。
(四)完善社保法律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我国养老金的筹集、预算、管理和监督都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在预算方面,由于各地筹集养老金的方式不同,导致各地筹集资金成本高;对于养老金的管理和监督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普遍的资金浪费、挪用、贪污等现象,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我认为应有专门的人员去定期、定量管理并检查已经统计好的养老金金额和账户的实际总额,对于还存在的空账或者审核账目不清,应调查负责该账目的相关负责人并要求其清算,防止产生贪污或做假账等问题,这样也便于取信于民。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使各级管理人员在制度内有序地运作养老金。
四、 总结
养老金缺口是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个系统性问题,困难的克服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应统筹目前可以统筹的一切力量,各尽其责,共担压力。只有正视当前的养老金缺口问题乃至在整个过程中阻碍社会保障发展的种种问题,找出相应措施和办法通过相关人员进行不断的管理、监督和完善,当很大部分养老金缺口被弥补后,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才会顺利前进,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康. 试论我国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的适度水平[J]. 运城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养老保障;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67-02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源于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日本早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前就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中国在2000年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我国老龄化具有速度快、人口多、未富先老等特点。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老龄化现象将会给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巨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
早在老龄社会还未到来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即以一定的超前意识颁布了面向高龄者的社会福利政策。此后,随着日本高龄化程度的提高,日本的福利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一)日本老人的社会保障
1.超前颁布“老人”。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被日本各界称为“老人”,它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高龄者福利的专门法[1]。《老人福利法》对开展老人福利服务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建立托老所、老人福利院和老年保健中心;组织派遣人员到家中协助老人处理各种生活问题;捐赠健身活动器材;开办各类学习讲座,组织老人俱乐部等。
2.回归社区,预防为先。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福利的发展,日本对以往所提倡的设施养老进行了反思,强调地方社区应在老人福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982年颁布的《老人保健法》强调家庭和社区是老人保健实施的社会基础,表明今后日本的老人福利保健由设施福利向居家福利的转化。从消极的医疗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今天日本老人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转变。
3.社会力量分担重任。日本政府对发展民间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十分重视,从国家到地方都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并给予政策优惠,包括: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融资优惠等。目前,日本80%左右的福利设施由民间社会福利法人经营[2],民间社会福利团体已成为老年社会福利运作的主要力量。
(二)日本老人社会保障的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目前日本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法律有《国民年金法》、《老人保健法》、《老人福利法》和《介护保险法》四部,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覆盖了经济收入、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生活护理等多个方面。国民年金制度确保了日本所有达到65岁的老年人都能够领到养老金。《老人保健法》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训练等。《老人福利法》确立了日本现行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介护保险法》将原来由医疗保险支付的介护费用单独分离出来,并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支付老年人生活护理所需的费用。
2.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日本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照顾系统为基础。这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各方面的福利服务需求,成功地解决了由老龄化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收养型福利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种:护理老人福利院、特别护理老人福利院和低费老人福利院[2]。社区照顾服务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以社区依托,建立多种服务设施,开展家庭看护服务,满足老年人在社区和家中安度晚年的愿望。
3.多元化发展趋势。日本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多方位、多元化的,国家、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及市民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日本政府对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科学规划,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团体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融资优惠。利用民间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大大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负担,为企业增加创业机会。同时它满足了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福利需求。
二、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一)保障覆盖不全,没有惠及全民
我国社保基金的供给向城市严重倾斜,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最大。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差距很大,而且待遇差别也很大。不同行业、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与待遇差别大,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待遇明显高于企业职工。
(二)社会保障支出总量水平低
社保支出中政府所承担的部分称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国际上,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就是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50%,占GDP的比重也多在10%-30%之间[3]。与国际比较,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
(三)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
近年来,中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急剧上涨的医疗费用和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尽管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迅速扩展。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同时,目前的医疗保障补偿水平也无法追赶迅速增长的医疗费用。
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改进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并让各方共同分担养老保障的责任,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应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日本社会保障法规从保险的对象、保险项目、保险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到基金的经营、管理等社会保障的各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4]。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按照该法的要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未向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我国必须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社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医疗保健与福利体系、参与社会活动体系、住宅和生活环境体系等,进一步完善现有老年保障政策。
(二)建立养老保障行政机构
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是日本老人福利成功发展的又一经验。日本的老人福利行政领导体系从中央贯通到地方。而我国尚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老人福利管理机构,我国现行的管理一般都放在各自的企事业单位,没有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应当设置具有权威性的专门行政机构来管理老人福利,通过行政手段和建制,将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的老人福利转为社会化的统一管理,这是我们在老人福利管理方面急需进行的工作。
(三)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将国家包揽型的一元化社会福利机制向多元化机制转换。改革现行的官办型福利体制,走多元化发展社会福利的道路,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为了满足多需求的社会福利要求,需将经营管理权下放,鼓励地方和企业积极参加社会福利事业,从而使单位办福利向社会办福利的机制转换。此外,在一定限度内,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力量发展营利型的老人福利服务项目[5]。
在不断地总结、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同时,我国政府注重了养老和医疗社会制度的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策,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多层次地养老需求产生,自身养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此,要抓住时机,尽可能快速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制,加快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暄.日本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79.
[2]贾晓九.日本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J].社会福利,2002,(6).
[3]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