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若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很容易并发冠心病,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极为重要,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健康教育在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患70例,女患者50例,年龄范围在38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66.13±8.21)岁。
1.2 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开展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叮嘱患者多注意休息。纠正患者的不良卧姿,缓慢翻身防止因剧烈运动加重病情。而健康教育包括有三个方面,其一,日常生活管理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酗酒、吸烟等,减少高胆固醇摄入,重视饮食营养搭配,适度参与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其二,疾病管理教育,疾病管理一般在病患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开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严格遵t嘱使用药物,密切关注患者用药期间的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针对药物依从性、病情自我监测、定期参与复查,发病就要及时的就医治疗。其三,情绪管理教育,影响冠心病病患者情绪主要是因为对疾病认识以及治疗费用等有一个担忧,因此,要提升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认识,提升疾病认知度,稳定病患情绪,开展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疑虑,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给患者讲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情控制途径等,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评价方式。日常生活对病患合理膳食、定期运动进行评价;而 疾病管理的评价内容包括有药物依从性、定期复查;情绪管理主要评价病患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分析研究数据,(±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其差异。(%)表示计数资料,差异对比应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我院12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合理饮食、 定期运动以及药物依从性以及定期复查、冠心病相关知识5个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教育前及 教育后这5方面存在的统计学方面的价值,P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使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冠心病的发生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此疾病潜伏期较长,治疗难度也很高,要想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基础护理管理中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还应注重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患者由于受疾病因素以及陌生环境因素等影响,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波动,导致血压升高加重病情[3]。所以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干预措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升临床效果,使健康保持在最好的状态。通过实施护理管理,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真正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质以及易感性,认识到定期接受检查的重要性,促使冠心病病患自觉提升诊疗依从性。在护理管理实施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从而达到护理管理的目的[4]。
本次健康教育主要从日常生活管理以及疾病教育和情绪管理教育三个方面开展,主要体现在合理饮食、 定期运动以及药物依从性以及定期复查、冠心病相关知识5个方面的自我管理。从研究结果中明显得知,教育前及 教育后这5方面存在的统计学方面的价值,P
参考文献
[1]殷白丁.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4(03):462-464.
[2]吴靖.56例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0(16):177-178.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高血压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08-0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为提高患者及家属掌握高血压防治的知识,掌握自我管理、自我保健的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对管辖的重工社区中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并进行随访调查,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诊断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龄60~88岁,平均(67.8±8.9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例,占6.67%;高中以上22例,占18.33%;初中以上40例,占33.33%;小学40例,占33.33%;文盲10例,占8.33%。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利用宣传栏、社区流动门诊、高血压病专题讲座、入户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发放高血压防治宣传折页及面对面传授,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等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使患者在认知高血压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改变其行为,以科学地、积极主动地态度对待疾病,纠正治疗误区,自觉地控制饮食和规律地运动,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身体,根据病情合理长期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1.2.2 用药知识指导 根据老年患者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差的特点,进行用药指导,把服药同生活中某些必须做得事相联系,如与一日三餐相联系,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同时向患者交待常用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服药方法: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长效降压药每日1次,在早晨起床6~7时服;中效降压药每日2次,第二次应在下午4~5时服用,忌在临睡前服用,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制剂。讲解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出现副作用时应对措施。服药注意事项:如:1)降压不宜过快过低;2)不能自己随便换药、减少药量或突然停药,坚持规律性服药,维持血压平衡;3)服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有效地保护心、脑、肾,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4)充分认识到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仍需终生服药。
1.2.3 心理指导 老年高血压病常常会有:焦躁、抑郁、易激动等不良的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易形成负面的影响,医护人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已经存在的并发症得到良好的控制。
1.2.4 饮食指导 合理饮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1)限制饮酒与咖啡,提倡戒烟, 2)控制热能和体重, 3)限制食盐摄入。在限制食盐的同时,注意补充钾盐, 4)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1.2.5 生活指导 教育患者充分认识到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采取步行、慢跑、打门球、太极拳等运动方式,结合血压的变化和自觉症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保证充足的睡眠(7~8小时/日),并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运动中须注意安全,应防止因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进一步增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坐卧时动作轻巧,避免急剧脑供血不足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鼓励患者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如种花、书法、欣赏音乐等,不宜打麻将、搬运重物、剧烈运动等。
1.2.6 自我保健指导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血压常受患者情绪、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波动,为方便及时监测血压,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做到定时、定、定血压计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根据血压调整测量血压的次数,指导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及自救,如出现心前区疼痛、夜间憋闷、头晕、剧烈头胀痛、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活动不灵活、言语不清楚,应立即测量血压,如发现血压急剧升高,除立即服用降压药外,同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突然倒地发生意外,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求救。
1.2.7 建立家庭支持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治疗,因此,社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传教育,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有效的心理支持及经济援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能有效的缓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悲观的心理压力,在病情发生变化,能帮助患者采取极有效的方法,避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1.2.8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每月定期组织召开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邀请家属参加,请血压控制好的患者介绍经验,通过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及家属之间的直接交谈,使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使高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1.3 评定方法 采用我们设计的老年高血压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问卷;主要内容:对高血压知识认知、自我心理调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用药、血压监测、定期检查等;对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分两次进行调查每项总分按100分计算,得70分为掌握,由患者本人填写或家属后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健康教育前、后对降压效果的影响见表2。〖FL)〗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针对社区老年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血压控制率低的特点,我社区有效地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自觉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合适的运动方式及强度,掌握各种高血压实用知识技巧,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保健意识。据统计表1显示,通过健康教育90%以上的患者能够掌握疾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减轻了心理压力,并掌握合理用药和自我监测血压,达到稳定控制血压并能定期体检。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健康教育前后比较降压效果有显著差异(p
3.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而在自我管理小组中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较高,通过医护人员的定期随访,解决了社区老年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减轻他们因住院给家庭带来的负担[3],实施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加强了社区医师团队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而且对我们作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示范区慢病防控工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米光明,林琳.医院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4.
高职生在部分人口变量学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部分因子与自我概念总分及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假设3:高职生部分自我概念因子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
女生比男生多,在心理健康量表(SCL-90)上,发现文理分科、男女生、一二年级、农村城镇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sig<0.01)。在自我概念量表上,发现只有不同户口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sig<0.05),其余的分科、性别、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sig<0.05),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
(二)自我概念量表与心理健康量表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除了道德自我(u5)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显著性很少,其余自我概念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相关显著性较好。
(三)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二、分析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女生显著比男生多,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前社会家长差别化对待男女生,家长倾向认为女生更适合在学校成长,而男生需要有独立、有能力,所以很多家长愿意让男生更早进入社会;另一方面男生大多比女生活泼好动,而学习活动是相对安静的,男生自身原因加上学习活动本身的客观原因,更多男生进入了社会,留在学校的大部分为女生。父母亲文化程度最高与最低的高职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得分相对较低,说明这部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究其原因,文化程度很低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不高,所以不会给子女太多学习压力,在父母眼里孩子是高职生已经很优秀,而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由于自身学习多,在教育子女方面会比较科学合理,所以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更少受到焦虑、抑郁这类心理问题的困扰。在自我概念得分上,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反映了农村学生的不自信,由于城镇学生的先天优势,所以城镇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农村学生的好。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自我概念得分越高,说明母亲在子女教育上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教育程度越高的母亲传递给子女的信息也更科学合理。
三、结论
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父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概念量表上,来自农村和城镇的高职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假设1一致;除了道德自我,其余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与假设2一致;自我批评能显著预测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假设3一致。
四、不足与展望
1 相关因素分析
1.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由于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受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直接控制,在女性月经、妊娠等这些生理情况下,常因受情绪反应致使该轴线分泌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因而可能在医疗过程中出现消极、抵触、不配合等表现,给护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另一方面随着医院卫生体制的改革,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显得更加紧张,妇科护士在工作中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受到患者无理羞辱仍要极力抑制自已的感受而做出妥协,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妇科护士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乐观性,从而造成潜在的职业压力。
1.2经常倒班、夜班工作量大
由于护士工作性质,每天轮流的三班制工作,对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少影响,尤其是已婚护士,家庭负担重,经常因为工作忙而不能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庭事务,同时上夜班人体生物钟紊乱,造成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足,饮食不正常,性功能减退,影响夫妻感情。妇科很多能自理的病人为了不影响工作,白天上班晚上才来医院做治疗的很多,这势必给夜班的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超负荷工作使护士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1.3 妇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涉及隐私权
妇科护士在治疗护理时会涉及病人的躯体,如在不适宜的场合随意谈论病人的病史、检查带教时不顾周围环境随意暴露病人的躯体,都是对其隐私权的侵犯而引发护理纠纷。妇科护士还得面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各种传染病带来的职业危害,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4 在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中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是主要的压力源。
这与其他人的研究基本一致[2]。由于妇科疾病病程短,周转快,诊疗项目繁多,工作量大,极易出现差错,轮转护士和年青护士因对专科知识、专科技能掌握不够,担心在工作中出错引起医疗纠纷,精神高度紧张,造成身心疲惫。
1.5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被置于组织的底层,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不够理解和认同,认为护士是医生的下级,护士不过是医嘱的执行者,极大地损伤了护士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使护士心理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正常心理。
1.6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不同人对同一应激原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因此在应激过程中,个人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调查显示:74.54%的护士缺乏心理学知识,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节[3]。
2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1 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
护士首先要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 、自爱、自强、客观合理的评价自己及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合理支点,使心理处处平衡。
2.2 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护士应善于学习和积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对病人所表现出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
2.3 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
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的郁积心里,就会引起机体内环境失调。采取恰当方式,选择适宜对象,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能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度,恢复心理平衡。
2.4 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多阅读报刊杂志,提高综合素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业务,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赏,得到医院对护士工作的支持,改善护士的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
2.5 相信自己,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不再仅仅是打打针、发发药的事情,医生和护士不再是主、助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工作的合作关系。这一切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人文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护士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探索新课题、接受新挑战。要牢记一点:精湛的业务是自信心的源泉。
2.6 自我增强体质
应增强自我保障意识,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均衡饮食和营养,积极强身健体,保持和促进自身的健康。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可以减轻身心疲劳感。
2.7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以良好、平和的心态面对人和事。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等心理保健方法,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
2.8 增强法律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护士应主动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及工作责任心,避免护患纠纷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董生风,赵春.小儿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80-81.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8-0009-04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人生全程发展中处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的一段生命时期,是肩负着“起承转合”任务的生命阶段[1]。
被称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的斯坦利・霍尔(G.Stanley Hall)曾将青少年期比喻为不可避免的“风雷激荡”(sturm and drang)的时期。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只有把过去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的要求更自觉地加以整合,从而对自己的本质、能力、理想等方面形成前后一致的意识之后,才能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导致个人的无目标感和无意义感,陷入同一性危机之中,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要正确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就必须了解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了解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文以青少年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来验证自我同一性的功能,试图说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意在引起国内教育界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的关注,为教育提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艾里克森(E.H.Erikson )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国内心理学中又译为自我统合或自我认同。它是个体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是对“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的回答,是一种不再惶惑迷失的感受[2]。
艾里克森将形成心理冲突导致同一危机的情况分为七个生活层面:
(1)时间透视对时间混淆(time perspective vs time confusion)。时间透视代表青少年对时间概念及时间涵义的了解。
(2)自我确信对自我意识(self-certainty vs self-consciousness)。自我确信是指青少年对他们自己、他们的能力、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他们个人的判断等发展出的自信及确信,自己生活上的决定和未来目标能够信赖并感到愉快。
(3)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role experimentation vs role fixation)。角色尝试指青少年乐意担任不同角色、采取不同的观点、表现不同的行为,以及具有统合各种身份的能力。
(4)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apprenticeship vs work paralysis)。职业意愿是指青少年能够去研究和尝试工作世界中不同的行业,以体验实质上和情绪上的职业成败,开始职业认同的形成历程。
(5)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sexual polarization vs bisexual confusion)。性别分化是指青少年能够发展出明确的性别认定,能够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并认识和性别角色有关的生殖和社会性意义,与异往接触时能感到坦然舒适。
(6)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leadership and followership vs authority confusion)。主从分际代表青少年透过社会及人际的互动,能够分辨在何时何地承担领导者的责任,及在何时何地扮演跟随者的角色,并且能够不盲从权威,也不误用权力。
(7)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ideological commitment vs value confusion)。价值定向指青少年能够去发展一套指导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及道德的行为信念并予以承诺。
上面七点包括了青少年生活中对前景的展望、自我接纳、社会角色、工作职业、性别体认、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等问题。
三、研究程序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取样在广州市四所中小学和三所高校、年龄在12~22岁的学生中进行。发放问卷712份,其中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75.84%。具体样本的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2.研究工具
(1)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AEICS)
该量表是江南发在Byrd、Smith、Speisman等人所编制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量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量表共28题,采用5点式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危机程度越高。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由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包括学习焦虑倾向(A)、对人焦虑倾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和冲动倾向(H)等八个项目。
3.施测程序
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当场发卷当场回收。
4.数据统计
利用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四、 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的描述性统计
对四个年级学生的自我同一危机总分及各个层面得分的统计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学生的自我同一危机得分(M±SD)
*P
经F检验,自我同一危机除权威混淆不存在年级显著差异外,其余层面和全量表总分年级差异显著(P
2.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对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各层面的得分与其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因素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自我同一危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P
从表3可以发现,自我同一危机总分、自我意识、工作无力、自我确信、权威混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体水平都存在显著正相关(P
3.自我同一危机七个层面对MHT(总平均分)影响作用的回归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自我同一危机各个层面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因变量,自我同一危机各层面为自变量,采用enter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自我同一危机各层面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enter法)
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自我同一危机的七个层面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自我意识(x2)、工作无力(x4)、自我确信(x5)、权威混淆(x6)、时间透视(x1)、价值定向(x7)、角色尝试(x3)。
用全回归法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式为:
MHT总分=0.387 x1 0.968 x20.040 x31.271 x40.573 x50.477 x60.241 x70.968
该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324,回归系数为0.569。对方程检验,F=37.102,P
五、讨论
1.不同年级青少年的自我同一危机存在显著差异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自我同一危机除权威混淆这一层面的得分不存在年级显著差异外,其余六个层面得分和全量表总分年级差异显著(P
同一危机总分、时间透视、价值定向、工作无力、自我确信随年级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分、时间透视和价值定向三者的转折点在高二之后,大一之前;而工作无力跟自我确信的转折点在初二之后,高二之前。可见,初中至高中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介入的适当时机。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没有适当的引导,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
在自我同一危机各层面上,只有权威混淆这一层面年级差异不显著。可见,权威人物、父母等角色在青少年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少年要透过社会及人际的互动,分辨在何时何地承担领导者的责任,及在何时何地扮演跟随者的角色,并且能够不盲从权威,也不误用权力。形成个人的价值信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自我同一危机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八个因子和总分大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自我同一性形成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一方面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协调自身和环境的矛盾。因为同一性的形成能够促进自我的发展,所以它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艾里克森(1968)指出:青年期同一性的整合,是一项令人生畏的任务,青年期的“症状”与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有相似之处,青年期不是一种苦恼,而只是一种规范性危机,也就是冲突不断增加的一个正常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心理症状对同一性的形成是有好处的[1]。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了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较好地适应社会和体验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随着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危机的解决,个体先前表现出来的心理症状就会随之减轻或消失,代之以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心理症状。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我意识、工作无力、自我确信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同时,时间透视、权威混淆的预测作用也很强。这提醒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对这些层面的干预。
3.建议
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个体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根据目前青少年的实际状况,对如何引导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此提供几点建议:
(1)重视自我意识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帮助青少年客观全面地认识、分析和对待自我,使他们对自己生活上的决定和未来目标能够信赖并感到愉快。应重视在青少年中开展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拥有积极的人生追求。
(2)在学校教育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养成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认识人生和社会的能力。
(3)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形成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给他们选择的可能性,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发展的道路。
(4)应创建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宽容的气氛,在为青少年制定各种正规教育的同时提供各种社会活动与个人活动的机会,给青少年一段时间和一个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有一些“荒谬”的行为,让青少年在需要承担责任之前,有机会触及各种人生、思想和价值观,在探索中权衡比较,决定取舍。
(5)青少年的心理症状更多的是一种发展的危机,教育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认识并重视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对他们的同一性形成进行有效的干预。
六、结论
自我同一危机除权威混淆层面不存在年级显著差异外,其余六个层面和全量表总分年级差异显著(P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里克.H.艾里克森著.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江南发.青少年自我统合与教育[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 1991.
[3]叶景山.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
[4]青方,郑日昌.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04~307.
[5]蔡笑岳等.广州市中学生心理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王梅. 自我认同迷失:成长中的烦恼[J].中国青年研究,2003,(11):27~30.
[7]余祖强.从艾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理论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广西高教研究,2001,(3):25~28.
[8]张日N. 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9]张日N,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1):11~16.
[10]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张蕊,刘大文.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