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1 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由

1.1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变革趋势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引起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将在更普及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尤其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把信息技术融入中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顺应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

1.2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符合当今市场对中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药行业已发展为包括中药生产、流通、检验、临床应用、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体系,这些行业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中药教育面临培养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研究和开发我国特有的中药宝贵资源,确保中药研究与开发沿着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方面发展,并早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加强中药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联合,加速中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对中药专业课程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上述人才的迫切需求。

1.3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

有利于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在中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中药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中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1.4 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专业特色更加突出重庆邮电大学是以工为主,兼顾文、理、经、管、法的多科性大学,其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生物信息专业的创办,为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面对重庆地区众多的中草药资源,学校从中药专业成立开始,就把中药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中药人才作为己任。

2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许多关键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切入点,使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科学、协调的有机结合。

探索研究中药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方法,如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内容的选择、学时安排、比例等。解决中药专业教育解决中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解决在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办有信息特色的中药专业的问题。

3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利用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渠道,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首先,深入调查中药相关行业对信息类技术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在保证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计划的同时,首先增加数学类课程的学分,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增加了计算机与信息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同时共享通信、计算机、化学、生物等专业的资源,增加信息类课程的选修课。2006年对学科总体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基础理论学时,加强了信息类课程的比重。

探索中药专业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实验课程的结合途径,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药专业与信息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较多的实验课程来验证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制定了新的实验、实习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等,延长了计算机的上机实习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考试过级比例。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毕

业论文、科研比赛中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水平。另外,加强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索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课程建设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单科独进而缺少综合训练”,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课程设置的缺陷,必然影响素质教育的实现。多学科、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结合信息类课程的中药专业课程建设,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部分。另外,信息类课程的引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系统地训练思维,开发人的潜能,还能培养人自我开发,使之不断运用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功能[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探索选修课的开设,注重个性发展。首先在专业课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选择多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在设置各方向的课程时,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把计算机安全技术、网站开发的课程列入任选课,同时将任选课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全校,既不削弱原中药专业的主干教学内容,又使专业方向的知识范围适当扩展,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注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系列课程、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选修系列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合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统一安排;把针对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计划之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抓好面上教育的同时,实施因材教育,尤其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特别加强了考研学生的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

注意持续发展战略。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修订使之趋于完善。从2002年开始,课题组先后4次修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的结构,使中药专业课程与信息类课程的结合更加合理。

4 取得的改革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专业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学生的信息素质显着提高。通过增加信息类课程的比例,学生对信息特别是中药学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有显着的提高。如:在信息类比赛(如大学生数模比赛)中获奖等。人才培养质量有显着的提高。表现在: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得到更加协调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和将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另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学院的科技立项、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充分体现了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

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要实现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本身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本校高素质信息学教师的加入,壮大了本中药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时本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提高,他们把获得的信息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门路加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就业信息意识更加敏锐,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除传统的就业单位外,部分学生信息类行业或相关行业聘用;基础课的加强,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范围更广,考研录取的比例更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由10%增加到30%。

办学效益得到显着提高。由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显着提高了本校的办学效益。把学校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相关措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项研究首先在我校中药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得到了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一、技工院校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意义

技工院校多年的电子专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多年来采用的双轨制教学,即为保证技能训练的内容与实施,将理论与技能训练同步教学,学生边学边练。几年的实践证明,双轨制教学是突出技能训练的重要措施。因此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就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完善。

1.完善课程配置课程建设绝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意愿增加或者删减专业课程,而是如何在技校有限的学制内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在整个核心课程体系中,政治课和文化课、专业课、实习的课时比例定为3﹕3﹕3.5,另外根据学生兴趣及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可安排大约5%的专业选修课。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往电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重理论、轻实践”、要么是“重实践、轻理论”,这两种模式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很大缺陷,通过课程建设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两者的缺憾,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确立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确立适合技校生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电子专业是一个很大专业群的总称,学生在短短两年的在校时间内要完成多达四十多门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不少专业课程都是一笔带过,学生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学完相关课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们必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立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入实训室,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转换为实践动手技能,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种“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成才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二、技工院校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

1.谋划全局整个课程建设首先要体现技工院校专业教学的“宽口径”特点,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教学的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前半段,要针对电子专业包含工种共有的专业知识要求与基本技能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而切忌忽视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人为地加大课程的难度与深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

2.采用“积木块”式课程设置方式由于技工院校的专业技术培训不能对准单一工种,而是要对准某一专业子类或主类进行,并且要随着市场产品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我们采用“积木块”式的课程设置方法,即设置音频与视频设备维修,电热、电动与制冷设备维修,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这三个“积木块”。每个“积木块”分别确立主要专业课程、课时与教学大纲。同时,为了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选修课。这样就使我们的课程设置既有“对口就业”倾向,又体现一定灵活性。

3.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电子专业的课程建设最终都将落实到学校的实训教学上。没有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专业教学改革注定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学院在对旧有的单片机、PLC实训室更新换代的同时,又建设了电子技能考核实训室及电子/EDA实验室,分别添置了亚龙YL-501-Y21B型家用电器音视频实训考核台、亚龙YL-NT系列新型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装置,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电子专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小结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与专业结合;数学课程建设;资源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如何干好活”的人,而要“干好活”就要会正确地运用思维。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在此精神指引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不过,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定位模糊,甚至个别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属于中专升格或民办的性质,师资水平整体较低,所用教学资源大多是本科教学资源经过修改的简略版,像是“压缩饼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体系不清,缺乏规划和标准,没有与先进技术接轨,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职业衔接和高职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种局面,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二、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途径

专业调研 应采取专业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包括各专业数学课程开设情况、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数学课程的要求、学生数学基础情况与思想状况分析、专业与数学相关程度分析等内容。通过各种调研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程度,梳理出数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相关联和应用突出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分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逻辑依据。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开发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数学课程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专业的结合上。除了数学知识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面较宽;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深。因此,应依据高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分类分层地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分专业大类,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分别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 高职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数学课程性质、数学在高职各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及教学实施条件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要提出分层要求,使课程标准具备一定的弹性,兼顾全国高职院校的不同要求,成为可供相近专业参照执行的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整合专业需求课程内容,挖掘有效资源建设素材 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的隐性需求,为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创新整体资源建设设计,多元开发优质资源 应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类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面向学习者、教育者,对接各类专业,展示应用的共享性网络平台。要将融“教学用”于一体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的思想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数学能力竞赛为抓手,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将数学知识、应用方法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及混合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数学资源,实现诸如数学资源检索利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职业岗位数学能力培训、可持续发展拓展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高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按每类专业总体可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及素质拓展模块,三部分同步开展。每一模块的内容要始终体现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应用于解决和解释专业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思想,体现“乐学、好学、趣学”与“直观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凸显专业类别与各种层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使用。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内容,依据内容教学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依据内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主要体现高职各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哪些数学能力,如何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怎样学,怎样用。(1)专业案例。每大类专业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设计编制出用于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思想方法解读、简单数学应用的专业案例。专业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来自何种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背景材料、案例设计及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等内容。(2)动画素材。结合专业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点、线、面的连续动作,帮助所有学习者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3)实物图片。每大类专业搜集专业学习中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和专业中的数学。(4)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大类专业,编制与每个学习单元配套的、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难度不大的应用实践题,并给出解答,形成应用实践题资源库。(5)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面向专业的职业岗位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师合作优选出相对完整的专业实际问题,进而编制包括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用于实际问题等主要内容的专业实际问题数学实验。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资源是引导学生学用数学的一种新探索,应强调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的理念,侧重数学技术的运用。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素质拓展模块资源主要体现所有高职专业的学生学习广泛需要掌握的数学技术和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源,并能通过这些资源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测试和交流,组织全国高职院校数学应用能力竞赛活动。(1)数学技术。数学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的应用手段主要体现在数学软件上。应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建设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技术资源。数学技术资源主要有数学软件、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赛题解答、经验交流(含获奖论文、建模心得)、应用案例等。(2)数学文化。从构建数学文化资源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有之义的角度,建设适合高职学生探寻数学的源与流,启发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懂得欣赏数学之美的数学文化资源。数学文化资源包括身边数学、趣味数学、数学游戏、古今数学、数学欣赏、好书推荐等。

总之,分析各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相关程度,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数学课程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向专业、突出应用,是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建设的正确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 学科建设 课程改革 艺术实践 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

2013年11月7日至9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研讨会”在位于美丽的嘉陵江畔的南充市隆重召开。来自四川省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外高校和正在承办方进行国培的专家、学者和学员们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为了保证会议主题更加突出,设计了专家讲座、专家院长座谈和教学基地现场教学观摩环节,就入职教育课程建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位参会者发言踊跃,充分展示了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勇于开拓、集思广益和积极创新的良好作风。

一、入职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作为大会的特邀嘉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郭声健教授首先为大家进行了题为《入职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师担当》专题讲座。郭教授以自身经历现场说法,说明了他近年来探讨和研究这个专题的缘由,分析了入职教育和职前教育的区别及其面临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而以他给音乐专业本科生上课时的教学互动为例,与参会专家和学者们一起分享了他对入职教育的构想和实践情况。

郭教授认为,入职教育是针对学生未来拟从事职业所进行的教育,其内容包括职业现状和特点、职业意识与角色、职业精神与信仰、职业能力结构等方面;而职前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岗前培训,是针对即将买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新人所作的正式入职之前的培训,其主要内容侧重培训自我认知、通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二者区别明显,后者应该是前者的一个环节。由于社会对音乐专业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造成了大学扩招以后音乐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和个人职业规划的迷茫。现有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体系,忽视培养目标定位与学生职业需求,把重在心灵滋养的教育教学活动降低到了技术层面,造成了入职教育课程的缺失。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担当,加剧了音乐专业学生对本职业的不认同、不了解和不能胜任职业需求的诸多问题。

郭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给音乐专业本科生上课时师生互动时的信件等资料,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他对于入职教育上的构想思路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入职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致力于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与特点;培养职业情感与信仰;明确职业方向与素养;确立学习目标和方向四个方面,其中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重点。他希望入职教育课程在数量上越多越好,但是专门课程不求多少,但是在形式上力求鲜活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精神引领,教师要勇于担当这个责任。

郭教授特别强调,入职教育并非某门课程老师的责任,所有课程所用老师都应该主动担当。既要将入职教育内容荣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职业榜样和岗位示范作用。

与会学者一致认同开设入职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形成一个共识:音乐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入职教育课程的开设构想是对现有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大胆探索和有益补充。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曹安玉认为,高教授对入职教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为四川高校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很有启发意义,认为本次大会各高校齐聚一堂为音乐学科建设献计献策,达到了集思广益,合力推进了该学科理论创新。

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在11月8日下午的专家院长座谈讨论会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成为了探讨的热点之一,省内高校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领导们分别从本院学科建设实践出发作了专题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黎明教授以本院为例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索研究》为题,着重讨论了学院分系教学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他说,随着音乐学院专业建设的拓展,学院下设了声乐系、钢琴系、作曲系和音乐学系,分系教学造成了学生严重偏科和重技巧轻理论的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学校应该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教材建设为依托的课程“新”体系,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进而以此引导教师进行更好地课堂教学。所有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学生专业实习,了解学情,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定位,为学生服务。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王小军教授也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为题,指出专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他说,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入校前的专业水平也不高,不可能在短短四年大学学习阶段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兴趣把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则是可能的。以此为定位,王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成都大学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四二二”模式。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刘韧教授以《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为题,专门讨论了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刘教授首先深入剖析了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面临的窘境和现状以及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然后指出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有效途径:(一)综合型大学多学科优势的发挥;(二)建立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制度;(三)网络课程和开放性远程教学体系的引入;(四)积极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名片和文化窗口意识建立。

会议承办方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黄志权也与大家分享了该院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成果。他在《更新学科建设观念,注重实践,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发言中反复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提到了该院“艺术实践教研室”建立对艺术实践的推动作用,引起了大会专家的极大兴趣。

三、音乐学科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

对于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一直认为应该突出人才培养,加强艺术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与会的各高校院长在谈到本校学科建设的实践成果时,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他们在学生艺术实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已经取得成效和成果。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陈林教授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艺术实践和教师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应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他在《加强音乐学科建设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专题发言时说,音乐学科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教师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实践活动与学分挂钩,教师教学实践可以和教师绩效联系。具体地说,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借助四种形式进行:(一)建立学生艺术实践团,例如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和舞蹈团等;(二)坚持开展一般为单位的实践晚会;(三)举办专题实践音乐会,例如,文人音乐音乐会、电脑音乐作品音乐会、歌剧片段音乐会等;(四)坚持定期的院级实践活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采用四种形式实现:(一)调整音乐教师教育板块课程;(二)聘请专职实践教师,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三)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举行说课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四)加大见习力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卿泽教授在《依托实践平台放飞音乐梦想》发言中提出,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成长起来,然后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这对良好学风的养成非常有效。有了成熟的艺术实践平台和良好的学风,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类音乐专业比赛引领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潜移默化地达到学科建设和课程整合之目标。卿教授还分享了该院的“艺术实践周”制度(每学期第十二周全院停课举行),并展示了这项艺术实践相关活动取得的成果。

其他高校的领导也分享了他们学院在艺术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黎明教授详细讲述了该院实行的专任教师必须参与学生见习和专业实习的制度;西华大学音乐学院则着重强调了该院“艺术实践教研室”的建立对学生校外艺术实践的引领和服务工作。黄志权副院长还列举了该院在艺术实践方面的其他举措,例如,第二学位课程修读制度;田野采风和暑期实践活动、音乐会体系建立等“以赛促学”和“以赛促建”的有益尝试。

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有待提高

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离不开具体课程的改革和深化,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甘霖教授和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副主任郑毅峰分别针对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培养和钢琴教学谈了他们的教学体会。

甘霖教授在《提高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发言时首先强调了该专题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钢琴伴奏能力弱是制约声乐学生发展的瓶颈,如果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弱会造成他们对声乐作品学习的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分析声乐乐谱,最终造成过分依赖教师示范和音像资料,自弹自唱时顾此失彼。他认为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选择音乐人才的一个条件,而且有助于规范学生音准节奏和深入分析作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练声质量和形成学生的演唱个性。在此基础上,甘教授提出了他对于自弹唱教学模式的构想:(一)整合现有声乐课和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在声乐技能课中自弹自唱环节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在钢琴技能课中增加声乐作品钢琴正谱弹奏内容。(二)在曲式学课程中加大对声乐作品的分析份额,同时增加在曲式分析教学中加大对和声的分析比重,使学生能够在分析中增加对自弹自唱能力的理论认识。甘教授认为,自弹自唱能力是一个集合了各种音乐知识和弹唱技能的综合能力,如果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理论优势和技能优势,以自弹自唱能力培养为契机,必然可以对不同的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

郑毅峰的发言则注重对民族地区钢琴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他在《四川藏羌民族地区钢琴教学的几点体会》中把其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把握学生的情况,严格教学管理。他说,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重视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四川藏羌地区的学生钢琴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入校之前甚至没有见过钢琴,鉴于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同时应该依靠严格的考勤和考试制度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学生钢琴学习的时间和效度。(二)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该系的现有做法是让学生先学习一年的钢琴基本技法,然后在接下来的两个学年里加强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同时配套《自弹唱》课程。对于却是优秀的钢琴学生则采用按比例培优的方法进入钢琴主修(10%)。(三)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教。(四)把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打造本地音乐文化名片。

在大会的最后阶段,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曹安玉和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陈林教授还在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阆中实习基地(阆中中等师范学校)现场为各位专家和该实习基地师生做了“钢琴即兴伴奏”和“歌曲教学”现场教学。这次教学活动紧促而精彩的教学互动使得现场气氛空前高涨,堪称本次大会的一个完美的注解。总体来说,这次学术活动加强了四川省高校之间和省内外高校之间的理论交流,明确了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平台搭建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项目名称: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Rl19582120)。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学科间相互渗透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是中药专业高等教育的新探索。在分析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由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  中药专业; 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 改革成果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linked u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yi, wang yun,wan deguang*, pan zheng,cheng yu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mufu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bjects is the trend of course reform in the world. it is a new exploration to combine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hows the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orming achievement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学科间相互渗透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多种需要的通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就是在中药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中药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大学生,是中药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新尝试,是中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也顺应了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潮流。与此同时,有着辉煌历史并正在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医药也需要用信息技术来研究、传播和提高,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为此,自2002年重庆邮电大学创办中药学本科专业以来,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1  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由

1.1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变革趋势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引起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将在更普及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尤其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把信息技术融入中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顺应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

1.2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符合当今市场对中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药行业已发展为包括中药生产、流通、检验、临床应用、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体系,这些行业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中药教育面临培养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研究和开发我国特有的中药宝贵资源,确保中药研究与开发沿着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方面发展,并早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加强中药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联合,加速中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对中药专业课程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上述人才的迫切需求。

1.3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有利于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在中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中药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中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1.4   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专业特色更加突出重庆邮电大学是以工为主,兼顾文、理、经、管、法的多科性大学,其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生物信息专业的创办,为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面对重庆地区众多的中草药资源,学校从中药专业成立开始,就把中药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中药人才作为己任。

2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许多关键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切入点,使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科学、协调的有机结合。

   

探索研究中药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方法,如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内容的选择、学时安排、比例等。解决中药专业教育解决中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解决在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办有信息特色的中药专业的问题。

3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利用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渠道,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首先,深入调查中药相关行业对信息类技术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在保证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计划的同时,首先增加数学类课程的学分,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增加了计算机与信息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同时共享通信、计算机、化学、生物等专业的资源,增加信息类课程的选修课。2006年对学科总体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基础理论学时,加强了信息类课程的比重。

   

探索中药专业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实验课程的结合途径,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药专业与信息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较多的实验课程来验证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制定了新的实验、实习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等,延长了计算机的上机实习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考试过级比例。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比赛中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水平。另外,加强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索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课程建设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单科独进而缺少综合训练”,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课程设置的缺陷,必然影响素质教育的实现。多学科、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结合信息类课程的中药专业课程建设,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部分。另外,信息类课程的引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系统地训练思维,开发人的潜能,还能培养人自我开发,使之不断运用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功能[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探索选修课的开设,注重个性发展。首先在专业课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选择多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在设置各方向的课程时,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把计算机安全技术、网站开发的课程列入任选课,同时将任选课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全校,既不削弱原中药专业的主干教学内容,又使专业方向的知识范围适当扩展,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注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系列课程、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选修系列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合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统一安排;把针对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计划之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抓好面上教育的同时,实施因材教育,尤其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特别加强了考研学生的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

   

注意持续发展战略。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修订使之趋于完善。从2002年开始,课题组先后4次修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的结构,使中药专业课程与信息类课程的结合更加合理。

4  取得的改革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专业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信息素质显著提高。通过增加信息类课程的比例,学生对信息特别是中药学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有显著的提高。如:在信息类比赛(如大学生数模比赛)中获奖等。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得到更加协调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和将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另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学院的科技立项、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充分体现了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

   

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要实现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本身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本校高素质信息学教师的加入,壮大了本中药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时本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提高,他们把获得的信息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门路加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就业信息意识更加敏锐,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除传统的就业单位外,部分学生信息类行业或相关行业聘用;基础课的加强,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范围更广,考研录取的比例更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由10%增加到30%。

   

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由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显著提高了本校的办学效益。把学校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相关措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项研究首先在我校中药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得到了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5  展望

   

中药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是中药专业高等教育的一种探索,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具有信息优势的重庆邮电大学内,把中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丰富的信息资源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中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表现了鲜明的特色和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