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音乐教育

国际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音乐教育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造力、教育、音乐教育、国际趋势、创意产业、创意城市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Creativity)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尔弗(J. P. Guilford)提出并建议心理学界应着力研究其本质和特征,他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天然资源,是源源不绝的,不会枯竭的,只要人类从事开发创造力的工作,创造力就会生生不息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20世纪可算是人类社会发展得最快的时期,回顾之前,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成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的发展;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全球化时代已经不知不觉地来临,面对世界的急促发展,新一代如果欠缺创造力,只懂被动地执行,人类文化不会发展,社会亦不会进步。

创造力的本质

早期有关创造力的本质首先由格尔弗提出,他在其书《人类智能的本质》 中指出人类智能可包括汇聚思维和扩散思维,前者指面对一个问题而找出唯一答案的思考过程;后者则指面对一个问题而找出多个不同但恰当的答案的思考过程,① 创造力的其中一种特征是利用扩散思维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检视、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后多位学者继承格尔弗继续在创意和创造力上研究,并发展出不同的定义和本质。

今天广为人所接受的创意特征包括 “原创性”和 “恰当性”。原创性是指产品或产出过程富含与众不同的内容和意念,这个 “与众不同”须与同时期和同背景的产品做出比较,例如,现代音乐是从古典音乐中发展出来的,所以以一首现代音乐作品比较一首古典时期的作品是不公平的。恰当性是指产品的创意在该领域中是否恰当和有价值,而评鉴产品的人应该是在该领域中有深入认识和经验的同道中人,例如,创作一首校歌和一首现代音乐作品所用的作曲技巧应有不同,如果利用现代的前卫音乐技巧去创作一首校歌的话,作品可能会流于 “不恰当”②。

格尔弗亦曾提出有关创造力的四个元素,包括1.流畅性―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的能力;2.多变性―寻找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3.原创性―产生创新和独到见解的能力;4.延展性―系统化和组织思想,然后贯彻落实的能力。

现代学者一般相信,在恰当的环境下以及有充足的知识和技能的支持,所有人都会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意,因此创意可以分为:历史性的创意(称为 “大C”),即某些人物在某个领域中所提出的创意或产品改变了整个领域; 个人的创意(称为 “小c”),即普通人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个人产出,这对任何领域可能无大贡献,但可能对个人来说是提升生活趣味的事情。③ 因此,创意和创造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例如,创意是一个有用而且与众不同的产品;创意是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意是提出问题和对传统的挑战;创意是把不同的事物相联系以产生某种关系;创意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创意是探索不同的意念和保持开放的信念;创意也可以是以批判思维对不同想法和产品的反思。④

世界趋势:发展创造力以提升竞争力

英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对创造力开展研究,并委任一个研究小组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交报告。教育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投资,而创意和文化教育是其中最关键的项目,并建议应加强学校教育的创造力训练,提出创意是所有人类活动,包括人文、科学、艺术、工作和游戏,均有可能出现;所有人均有创造力,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便会强烈提升个人的自信导致不同的成就。⑤

香港的经济发展是举世瞩目的。进入21世纪,香港政府亦锐意发展创意产业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所谓创意产业包括工艺、文化教育、表演艺术、电影、流行音乐和出版等。根据2011年的报告,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增加价值为896亿港元,较2010年上升15.4%。在2011年,有关产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7%。⑥有学者认为,要提升创意产业的质量,未来的教育应着重于跨学科的培训。例如,产品设计是今天十分重要的一项产业,也是很多大学的学科之一;产品设计其实需要学生学习多个不同的领域的专门知识,包括机械工程、平面设计、视觉艺术等不同学科而成为一个名为“产品设计工程”的新兴学科。⑦

新加坡―香港的强大竞争者―走过了一条艰难但成功的路。自从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新加坡在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进步。80年代,面对有限资源和激烈的竞争,新加坡意识到艺术和文化拥有庞大的旅游价值。踏入新世纪,新加坡锐意发展艺术、文化、传媒和设计等行业,以提升竞争力;新加坡政府设立社会文化政策,强调艺术文化的社会价值,重视创意产业,确立社会上的“创意阶层”,吸引海外艺术文化专家到新加坡工作,加强中学和大学的设计、艺术和媒体等科目,创立一所名为“艺术学校”的中学以集中培养本地艺术人才。今天,新加坡已经在艺术文化方面卓然有成,在亚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都是发展艺术和创意的结果。⑧

创意城市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竞争单位;每个国家亦希望把它的每个城市打造成充满创意的城市,以期提升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部分取决于创新能力。⑨因此,最近有土耳其学者提出一个以五个不同元素构成,名为“全球创意指数”的概念,并比较全球九个著名的大城市的创意程度,包括香港、纽约、伦敦、洛杉矶、莫斯科、多伦多、上海、新加坡和伊斯坦布尔。⑩ 其中的五个元素包括:

一、创造力(创意) 一个城市的创意首先取决于它的创意工业,包括出版、电影、多媒体、电子出版、设计、音乐表演、广告和设计等;除了创意工业外,创意人士的质和量亦极其重要,他们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小说家、诗人、表演者、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作家、编辑、智囊团和分析师等。因此,每个城市均应投放资源在培养不同界别的人才,才能令整个城市充满创意。

二、革新性 所谓革新便是把现有的事物彻底地改变,并取代旧有的事物,令人类生活有重大的改善,例如,计算机和手提电话的发明改变了现代城市的生活模式,令多数人的生产力提升。一个城市的革新性主要取决于它在研究和发展方面的投资和产出,其中一个常用的指标是专利的数量。一般而言,研究和发展方面的投资与专利的数量成正比;而专利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创意成果。

三、世界城市的概念 所谓世界城市是指一个多元的城市,里面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他们可能长期居住,也会短暂停留;而一个世界城市必然会欢迎各地的人才,并对他们的专业、思想和见解等抱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四、智能发展 经济增长取决于创意与革新;而创意与革新需要人才。21世纪的今天早已踏入知识型经济,人才培育有着关键性的地位,人力资源和智能资本在本地和海外机构的合作下,将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城市的智能发展取决于大学的质量和政府对大学的资源投放。

五、网络联系 除了创意人才外,成功的创造和革新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员的协作,包括熟悉管理、财务、市场的人才以制定策略、长期规划和管理团队。一个城市是否先进,取决于它有多 “国际化”,也就是它与其他城市在革新和创意等方面的联系,包括在财务、金融、创意产业、法律和服务行业等。

学习音乐与发展音乐创造力的关系

学习音乐被认为是提升创造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有不少,其中卡尔马以三年时间研究三至四岁学龄前儿童每周两次参与歌唱及音乐小组活动,他发现这些孩子的创意得分比对照组高,有较高的抽象层次,并在即兴木偶戏上呈现更大的创造力。 哈曼及其同伴发现高中选修音乐的学生和大学主修音乐的学生在创造力测试中均较非音乐学生为高。 另一研究比较音乐、戏剧和美术学生在创造力的分野,结果发现音乐学生在创造力方面较强;而且学生修习音乐的课时愈多,他们的创造力则愈高。 然而,近期的研究显示,创造力的发展跟学习音乐的模式有关。2009年的一项以六岁学生作对象的研究比较两种音乐教学:以即兴创作为主的教学和以教师主导的教学,并以韦伯斯特之 “音乐创意测量”方法测量学生的音乐创意,包括延展性、多变性、原创性和音乐语言。结果显示以即兴创作为主的学生展示出较高的创意,结论是如要提升学生的创意,在教学上须包含富创意的活动。 然而,有关学习音乐与发展创造力的研究仍然在起步阶段,有关学者应把握现在,多在这方面做实证研究,更深入了解音乐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

提升创意的方法

近年来,颇多文献提供一些提升创意的方法。亚玛贝尔所提出的 “创意成分架构模式”中列出三项组成创造力的成分:一、有关领域技能:指透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所获得的有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二、创造过程:指突破常规、产生原创意念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方式;三、作业动机:指个体对该项作业的内在和外在动机及态度。

教师首先需要在各个有关领域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建立学生的基础知识,成为一个先决条件,从而开始创造。另外,教师亦需要提供一个 “安全” 的创造环境以鼓励学生创作;这 “安全环境” 并非指任何危险,而是创作需要很大的勇气去冒险,其他人可能对有创意的人有一种不以为然甚至排斥的态度,因此创作人需要很大的动机才会从事创作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创意。欠缺以上的环境,一般人未必会有勇气从事创作,所以一个机构应培养一个创意的氛围,以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以各种方法产生创意是另一重要法门。其中的 “脑力激荡” 是一个开放的方法,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提出任何的构想均不会被耻笑,这种鼓励扩散思维的方法应在学校及其他机构广泛采用。

教师必须提供一些实际的问题给予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解难过程。例如,音乐教师应以创作活动作为一个 “难题”,并邀请学生完成创作;这个过程包括不同阶段:首先教师提出一个有趣的和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题,然后给予学生一些有关知识和技能,再让学生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或创作音乐等,最后教师审视学生的作品以做评鉴。如果学生习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他们自会养成创造的习惯,并勇于以不同但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鼓励创意。最近一个由不同国家的学者合作的研究指出,人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学习会在下列五个情况下提升他们的创意:

一、人们学习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多元文化经验。通过多元文化的经验, 人们也面临一系列的行为和认知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可以成为扩张创意的进程,因为人有越多的新思维,他们越有可能产生新意念。

二、多元文化的生活经历可能使人们认识到相同的形式或行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如约旦),在受邀请参加晚餐时,剩下一些食物是欣赏的意义,这意味着主人家给你足够的食物;但在其他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相同的行为可以是一个侮辱,谴责这顿饭的质量。那些居住在国外的经验,更可能会让我们看到相同的形式具有不同功能和含义。

三、虽然既定的文化观念为其成员提供结构性和常规化的反应,这些认知结构可能会不稳定,因为人们通过了解其他文化的概念获取另类的文化体验,特别是当人们在新的环境采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当回到自己的文化时,另类文化体现可能令个人获得非常规知识。

四、获得丰富的其他文化经验后,人们可能会更为接受不同来源的思维、新思路、规范和做法,并以此作为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

五、外国文化可能包含一些与自己的文化非常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因为不一致的概念会刺激到他们的相互关系,解决的过程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认知性反思。当涉及两个概念上的扩张时,更高的创造力有可能出现,所以很多大学均鼓励开放外籍学生入学。

总 结

创造力是21世纪全球国家均重视的一种能力和特质,这种能力和特质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社会的经济、历史、政治和文化,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当世界各国均锐意改革教育以发展新一代的创造力时,中国也应多了解创意的本质,并参与研究和在学校提倡,以追上国际的发展。本文指出艺术教育是创意思维的温室,如果教得其法,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培养新一代的创造力,因此希望政府能正视创造力的培养和学校艺术教育,以提升新一代的竞争力。 (待续)

注 释:

①Guilford, J.P. (1967). "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 McGraw-Hill.

②Runco, M. A., & Jaeger, G. J. (2012). "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4(1), 92-96.

③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NACCCE). (1999). " 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④Jesson, J. (2012). "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Primary School ".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⑤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NACCCE). (1999). "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⑥香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在2011年的情况,《香港统计月刊》 ,2013年5月。

⑦de Vere, I., Melles, G., & Kapoor, A. (2010). "Product Design Engineering-a Global Education Trend in Multidisciplinary Training for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35(1), 33-43.

⑧Kong, L. (2012). "Ambitions of a Global City: Arts Culture and Creative Economy in ‘Post-crisis’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8(3), 279-294.

⑨World Economic Forum. (2009). "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 ".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⑩Etindamar, D. C., & Gunsel, A. (2012). "Measuring the Creativity of a City: A Proposal and an Applicat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8), 1301-1318.

Kalmar, M. (1982). "The Effects of Music Education Based on Kodaly’s Directives in Nursery School Children". Psychology of Music, Special Issue, 63-68.

Hamann, D., Bourassa, R., & Aderman, M. (1990).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Dialogue in Instrumental Music Education, 14, 59-68.

Hamann, D., Bourassa, R., & Aderman, M (1991). "Arts Experiences and Creativity Scor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tribution to Music Education, 14, 35-47.

Koutsoupidou, T., & Hargreaves, D. (200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mprovis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Psychology of Music, 37 (3), 251-278.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Brinkman, D. J. (2010). "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111, 48-50.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产生的最早的音乐教学法,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和借鉴这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法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断深化的需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探索,尝试将该教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主要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体态律动和即兴创造这两方面的教学内涵出发,结合邻国日本对该教学法的引进情况,简述该教学法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把握体态律动教学的内涵

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识。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对于该教学法的认识与研究不够深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少误区,因此,正确地把握体态律动的教学内涵尤为重要。

首先,体态律动不等同于机械地打拍子。由于律动教学与节奏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教师认为律动就是一种齐奏打击拍子的方式,或者在行走的练习中,仅仅把行走当做一种节拍。这些尝试的错误之处在于让触觉代替了运动觉,致使学生们很难清晰地体验和感知每一个节拍的准备、开始与延展等微妙的变化过程,妨碍学生发展一种清晰的运动觉感受。因为一种真正的运动觉反应,包括对于重量在行走过程的转移、空间在前进后退中的改变等因素的体验与感知。

其次,体态律动不等同于舞蹈。舞蹈因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把律动教学中“有韵律的身体动作”等同于舞蹈,混淆了律动与舞蹈教学。

虽然二者都通过身体动作配合音乐的形式呈现给人以视觉效果,但是严格地来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一)从渊源上来说,律动的理念是达尔克罗兹受到现代舞创始人、美国女舞蹈家伊莎伯拉?邓肯的舞蹈理论启发而创造的。邓肯追求一种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美即自然”,创立了一种为“自由”而舞的新的舞蹈流派。然而,与邓肯创立新的艺术形式相比,达尔克罗兹创立的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舞蹈的启发而发掘出体态律动这种音乐教学的工具,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的追求决定了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差异。

(二)体态律动的身体动作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是主体,而不是动作的伴奏。体态律动追求身体动作尽可能准确地表现音乐中的核心要素,例如节奏、时值、速度、力度、重音、旋律起伏,通过身体语言将音乐化作一种可见的听觉形式。

舞蹈中的动作并不要求准确表达音乐要素,音乐结构、固定音型的出现对舞蹈动作的创编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动作是舞蹈的核心,舞蹈动作的编排很大程度上是因角色扮演和剧情内容的变化而决定,音乐此时的作用是烘托舞蹈情节的气氛,成为了动作的伴奏、陪衬。

(三)体态律动强调动作的“偶然性”,常常是配合即兴的音乐或是现有的音乐,跟随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即时的动作反应,需要身体运动觉对音乐高敏感,能够捕捉到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体态律动反对一切事先的统一规定,追求一种源于自然、真实的动作表现状态。

舞蹈中的动作通常根据剧情和角色的安排提前创编,呈现给人们的是设定好的形体动作,侧重于通过华丽的动作技巧展示追求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美感。

(四)体态律动提倡人人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无门槛”的起点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肢体运动能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表达真实的自我,拥有属于自己的肢体表达方式。

舞蹈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有较为专业的要求,学生需要接受一种规范、统一、精准的肢体运动方面的系统训练。

二、正确把握即兴创造教学的内涵

达尔克罗兹在撰写的许多文章中都强调了即兴创造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即兴创造是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质与创造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崇拜权威、缺乏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的实际音乐教学对即兴创造不够重视,相关的教学活动比例偏少,这与创造性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打破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正确把握即兴创造的教学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归还学习主动权,营造即兴创造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太拘泥于自己预先的教案设计,因为即兴创造本身是不可预设、不具有重复性的,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探索、创造的主体。学生的即兴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探索的自由,学生完全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音乐活动中即兴创作。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即兴发挥的苗头并加以展开,放下“权威”的架子,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之共同探索,共同分享由创造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起即兴创造的兴趣与信心。

(二)借鉴多种即兴手段,激发创造潜能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即兴创造教学手段非常丰富,比如身体动作、语言、歌曲、各类乐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尝试即兴创造,让他们学习用节奏和旋律等音乐要素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欲望,再运用个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诠释,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螺旋型学习过程的实践。

(三)重过程,多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参与即兴创造的过程,欢迎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并存,对于学生的即兴创造冲动应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而不要过于计较他们探索音乐和创造的结果。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认为过分看重结果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会令他们感觉到厌倦,这种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音乐即兴创造的体验与探索的深刻程度。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教师应保护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兴趣和信心,经常鼓励他们在音乐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为认可与鼓励对于学生一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反思与借鉴

同样是引入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学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引入和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相当突出,值得我国音乐教育界借鉴和反思。

在引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初期,日本以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作为他们的教育目的,期望通过在本国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这些国外优秀的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对国家整体教育观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世界音乐教育的几个艺术教育动向之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被日本视为一种基础和本源来推崇。他们首先将以律动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法应用在幼儿教育上,随后逐渐拓展到舞蹈、体操、音乐等方面,不仅训练了儿童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的引入阶段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推广时期,日本于1931年在小林宗作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达尔克罗兹学会;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的教育政策强调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这是从未有过的特征,人们开始重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其中包括被重新认识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日本将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逐步拓展到大学教育领域。1962年,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出现了:在板野平与小林宗作的共同努力下,在国立音乐大学中设置了教育音乐学科第二类(律动专业)[1]。在此之后,日本从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越来越多,有关的研究活动越来越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1973年,在国立音乐大学律动专业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日本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研究会成立,主要从事达氏理论研究活动。

日本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结合本国的国情与民族特点,在介绍、引进与推广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仅著作方面就有白井规矩郎的《韵律体操和表情游戏》(1923年),介绍有关达氏理论以及详细的指导方法、福井信美的《低年级的律动教育实践》(1935年)、小林宗作著《综合韵律教育概论》(1935年)等[1]。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中小学音乐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21-01

一、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产生背景。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年),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谈到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1957年之后的美苏对抗为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时代背景,对抗导致的结果是科技、教育的进步。后来逐渐稳定的新社会秩序、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深化深刻影响着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的产生。

(二)具体内容。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使学生掌握某些技能,而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发展学生音乐审美和社会价值,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仅仅把掌握知识与技能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卡巴列夫斯基最大的成就是编排了《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从大纲中可以发现内容非常丰富。笔者简要总结两点:其一,从教学目标上来看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其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主要是俄罗斯本族文明,传播和发展俄罗斯民族文化,集德育和美育为一体。

二、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建国初期,特殊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深受苏联教育思想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产生之后,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就能发现,可以表述为: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通过特别的过程与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指向全面发展)。同时深入学习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之后,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情境。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的音乐课堂中,存在学生听课时无精打采,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状。这与课堂情境有很大的关系,音乐本身就是审美的,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卡巴列夫斯基认为:“用音乐吸引孩子,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是音乐教学的重点。音乐教育要注重美育,当孩子们对音乐课堂毫无兴趣可言时,他们就不会觉得音乐是美的,不会得到美育,更不会爱上音乐。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学大纲一年级的主题就是“用音乐吸引孩子”,他觉得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当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对音乐产生丰富的情感之后,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讲解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文化背景。

(二)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音乐教学内容。卡巴列夫斯基强调,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孩子。”从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要遵循音乐本身美的规律及特点,而且这种规律和特点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因为学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会随着年龄增长循序渐进地选择内容。卡巴列夫斯基新大纲的特点是按照专题编排大纲,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当教学内容相互之间是联系、循序渐进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接受音乐。我国有些教材过分强调排版的严密性,这样就会死板,与音乐本身的美和音乐课本身的创造性不相符,教师往往也没有发挥空间。这里还可以借鉴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学思想,在不违背大纲教学主题精神的前提下,把握好创造性教学、灵活教学和严谨教学主题三者之间的和谐。

(三)投入科学化的音乐教学资源。笔者在上述文章中提到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氛围和教学内容的启示,这些启示都要建立在充足教育资源和教育硬件的基础上。我国大多数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枯燥乏味。这与卡巴列夫斯基要求的“用音乐吸引孩子,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美”的观念是相违背的,这也与我国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不相符。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资源结构单一,教学资源只是教材资源,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单一。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音乐资源库,包含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学习课件等等。

参考文献:

[1]魏煌,候锦虹.苏联学校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丁莉.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尹爱青.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郭声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02):83-86.

作者简介: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发展;制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17-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科技及相应的科技教育已日趋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为了能够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潮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其中科技教育是实现该战略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我国的科技教育初见成效,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的科技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干扰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来说是一场较大的变革和进步。同时,科技教育面向市场,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但是,科技教育走向市场不免受市场化所干扰。

1.表现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我国经济建设选拔了不少计算机应用人才,其实用性推动着人们都热衷于计算机等级考试,在现实中,不少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提出要具有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条件。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这就需要不同岗位的人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如C语言、数据库技术等。但是,计算机技术是一项发展迅速的高技术,需要不断创新,而计算机等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这就不可避免地给计算机教育带来影响。

2.表现之二,英语考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而其后果之一就是各种英语考级随之而来。但是,通过英语考级的人和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一样,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英语水平。实际上,学习英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英语是学知识。学英语是通过英语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其二,学英语是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因此学习英语须注重听和说。然而各种类型的英语等级考试却忽视了这些,特别是“说”的方面,以至于培养了不少“哑巴”英语人才。

3.表现之三,有关医疗卫生事业的等级考试。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有关医疗卫生事业的等级证书。但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许多“老中医”由于没有通过相关等级考试而没有从医资格,他们的医疗经验得不到传承,这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大损失。以上三种类型等级考试对科技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干扰。事实上,关于等级考试尚有更多的类型,这里不再赘述。

二、科技教育理念落后

中国传统的科技教育形成了许多落后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当前的科技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重知识、轻方法。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知识的传授上,而实验、探索等教育环节却相当薄弱。再加上经济状况的落后致使许多中小学学生没有科技实验机会,即使在富裕地区有这个机会,教师也很难把科技实验放在方法的研究上。

2.重学校、轻社会。学校历来是人们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和机构,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非常看重学校这块重要的科技教育场所。但是,学校并非是科技教育的唯一场所。由于知识是一个积累性的动态过程,并且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许多科技知识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淘汰,因此科技人员还要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由于重学校、轻社会,许多科技英才走出学校跨入社会后不注重继续学习和创新而变成科技庸才,这给社会造成了浪费且加重了负担。

3.重学历教育、轻终身教育。学历从某一方面的确反映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高学历的人不全是人才,一个人不但需要高学历,还需要高能力。现在社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一直到老。“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有三桩未学到”(陶行知语),可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个人在取得高学历之后,如不能够不断地学习,其注定被社会所淘汰。现代社会就是因为重学历教育、轻终身教育而白白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

4.重分门别类、轻综合,特别是文理综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这一落后的学习理念。中小学学生对数理化的学习抓得非常紧,这与我国科技教育的重理轻文,重文理分类、轻综合的教育理念有关。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横断学科的诞生更需要人才具有文、理等综合知识,而且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更需要通才,需要的不仅是专家,更需要大家。重分类、轻综合的教育理念致使“专业化”的科技英才不能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重科技、轻STS。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因此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现代科技理性的强烈推动下,科技实力膨胀,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苦楚。因此,科技教育不但要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但是,重科技、轻STS的教育理念使科技教育培养了大批“单面人”和“半边人”。

6.重结果、轻过程。无论是官方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还是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待,考试成绩的多少是他们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科技教育过程就是如此,教师注重的是数学题的结果与答案是否一致,不注重解题步骤和推理过程。在实验课上也只注重实验现象与给定的结论是否一致,不注重实验过程和创新。这种科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令人担忧。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资源按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教育发展的经济保证,也是教育发展所需要并可能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1]。我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制约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东西差别。东南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决定了教育投入的加大,必然使科技教育硬件设备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而西南、西北地区欠发达的经济必然会阻碍科技教育的发展[2],东西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了我国科技教育区域间的失衡状态。虽然国家在各个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例如穷人的孩子上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或勤工俭学等,但是穷人的孩子读书总是充满艰难和苦涩。

2.城乡差别。“三农”问题是我国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与此相对应,城市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而农村则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景象,生源的流失导致中小学的合并与重组大量出现。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时代的人才流动机制,又导致了大批优质师资的流失,许多老师进入城市的学校任教,农村的部分中小学出现了有些科目无法开课的现象。事实上,情况似乎正在向着更加复杂的情况转化,“三农”问题演变为今天的“四农”问题,还衍生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这是城乡差别在城市的延伸。

3.历史差别。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在网络上几度引起人们的热议。特别是每年九月,当新一届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人们发现,学生“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不断加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以及他们的子女求学的道路,正在以一种身份的历史,逐渐陷入停顿,并被固化下来。

四、经济实力相对欠缺

科技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的经济高度发达,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并且已取得重大成就。同时,经济对科技教育又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有教无类”说明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愿望,但是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有教育愿望还不能说明其能够接受教育,满足其教育愿望。教育是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统一:教育需求要求人们有教育支付能力;教育供给包括一系列因素,如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教育的单位成本,还包括教育的经济来源,如教育投资和教育资源配置。[1]因此,教育总是受经济支配和制约的,科技教育也是如此。

2.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技人才,其发展依赖于经济。因此,科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有生产力和经济水平,只有这样,科技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3]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不健全、人口众多、负担重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扭转,这严重制约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其一,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经济的落后,我国的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弥补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其二,科技教育发展的政策性。国家穷、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使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上和法律上的倾斜等。其三,任务的繁重性。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除经济支持以外还需大量的科技人才,而大量科技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科技教育。因此,科技教育的任务较为繁重,科技教育必须培养出大量的科技人才,社会主义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当今的中国人一个影响就是现在的家长特别关爱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亲的期望。但是,凡事不能过度,过度关爱就是溺爱,其表现之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急功近利,这也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就必须先解除制约科技教育发展的因素。这样,我们才能使科技教育和综合国力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也就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制订了很多措施,并且把音乐课程的教学正式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来。但很多学校对于音乐课程还难以积极应对,考试科目成了学校重点关注的课程,对于音乐类的非考试科目不加重视,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对于音乐的追求与兴趣。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学校及教师就必须重视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改正自己对于音乐教学的认识,加强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完善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一、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还得不到重视,大多数音乐教师也不是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其他岗位上转岗而来,这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有时候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故意减少课时数,音乐也只是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学科存在,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学习语数英等科目,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也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内容。家长大多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对艺体特长根本不重视,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音乐兴趣越来越淡,有些学生甚至开始厌恶音乐,这对于我国音乐教学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积极进行改革。

二、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措施

1.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在学生的日常音乐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适于学习的氛围里认真学习,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挑选简单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多媒体的应用,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加强学校师资建设与教师的培训工作

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甚至是教其他学科的。教师本身的非专业性造成了音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所以,学校必须要从源头上来改变这一现象,积极引进专业的教师,加大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力度。同时,在对教师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教师的专业技能。

3.采取多种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改变学生自身对于音乐课程理解的困境,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大家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比如,通过一首歌曲多人演唱或者一个人演唱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来判定学生对于音乐的掌握程度。选择音乐评委时,要专业性与亲和力并重,不能一味地强调其专业性,也不可以过度地强调亲和力,要让学生在舒服的氛围里感受音乐,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学生既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近些年来,音乐课程逐渐变成了大多数学校的必修课程,教育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但是受应试教育的限制,音乐在学生个人发展上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得到有效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积极地完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通过定期举办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和培养,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