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的美学价值

建筑的美学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的美学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的美学价值

建筑的美学价值范文第1篇

 

关健词:高层建筑 美学 生态环境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建筑的美学价值范文第2篇

摘要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向来是建筑史上的丰碑,尤其是当前“欧式”建筑风靡国内外的时代,更是以其宏伟典雅的风格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本文将探讨古希腊柱式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相应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柱式风格古希腊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享誉世界的闻名古国。建筑,是镶嵌在古希腊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建筑就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而举世闻名。重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体现了那一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

雅典卫城建造在一座石灰岩的小山上,四面都是绝壁,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小山的地形,以及小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建筑布局,整个卫城由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等组成。当时艺术也因此而得到全面发展。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人们誉为古典美的楷模。这个时期的建筑洋溢着端庄、典雅、和谐、理性的美感,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还流传着关于亚洲西部泰坦众神、东方巨灵和巨人的各种说法。阿卡亚人被后来的多利亚人征服后,迈锡尼文明便随之衰落和灭亡,但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仍然遗存了许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城堡、狮子门、圆顶墓等宏伟建筑。在随之而来的大征服的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和文明的毁灭,随着时间的消逝,一波续一波的后来民族完全不知道这些巨石建筑的来由。

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单纯特性中,蕴含着崇高和伟大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精神。生活的单纯和艺术生产的非自觉性,成就了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单纯的品格。战争带来对健美身体的崇尚,神人合一的宗教观念给单纯自然的天性创造出自由发展的天地,达观的生死观念尚未浸染复杂的功利性。可以看到这些方面都对古希腊的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波斯的侵略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希腊建筑结出了最完美的成果。恩格斯曾赞美:“希腊的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白昼。”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代表了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又有“神庙中的神庙”之称。帕提农神庙建于古希腊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鼎盛时期――公元前447―438年,是古希腊人为纪念在希波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献给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拉斯雅典娜的,愿意为“处女宫”。

帕拉斯雅典娜,希腊语为“刚强的雅典女子”。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雅典娜是众神之王宙斯、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儿。因此,雅典娜集力量与智慧于一身,凶猛无比,睿智超群,是战神、智慧神、冶炼神、手工艺神,是奥林匹斯圣山最著名的12个神祗之一。

帕提农是一个长方形的庙宇,形体单纯。中央由墙垣围成的核心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比较深,是圣堂,西部比较浅。在这个核心的四周有一圈围廊。根据希腊本土的传统,帕提农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刚健雄壮而高贵,比例和各部分的处理最为成熟和完美。

希腊是采用石结构很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这些建筑中既有壮硕端重的多立克柱式,也有优美典雅的爱奥尼柱式和精美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完美、崇高。建筑本身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考虑到的功能的划分,具备了祭祀、储存等功能。并且也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融入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体现了作为欧洲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该有的风貌,并对欧洲建筑风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的设计风格、美学风格、装饰风格和布局风格都与古希腊人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希腊的建筑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时期,希腊的建筑艺术日趋成熟。古罗马的建筑就大量地学习希腊的形式,从平面到立面,从山花到柱式,处处可以看出希腊建筑的影子。

比如古罗马柱则是用石头说话的世界艺术珍品,并将古希腊柱式发展5种: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式及塔司干式。从结构上看,这些柱子的长细比均控制在10以下,中国柱式的收分是从柱的2 /3开始,而西方柱式一般是从1 /3开始。总之,柱式的艺术造型与结构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这其实是整个罗马(文化)向希腊学习的一种“建筑表述”。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从古典柱式的造型与构造入手,了解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工艺条件等方面予以思考,就可能全面的了解其具体的结构。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西方古典建筑曾作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古希腊建筑中的3种柱式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并将其造型艺术拟人化。柱式艺术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世界的感性显现。建筑及其空间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深层语义也就是人的理念的表述,这也是建筑文化的实质。我们在这里着重说的是西方古代建筑及其空间的文化性语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述,也许,古希腊文化称得上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祖师”了。

如果结合哲学意义和建筑美学理论来讨论建筑学的文化价值的话,比如建筑美学理论及作用、形式与建筑功能、形式与象征性、公共性与“个人意志”、文化与传统等方面做出理解,笔者以为: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醒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明白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而建筑的复杂性也就表现在这里。

因此,运用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核心思想,以学科交叉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和适应性的观点才能真正达到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各种特性和相关理论,以及复杂性科学对实践的各种意义和启示,进而指出建筑学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属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范畴,因而必须抛开就建筑论建筑的简单化方法,转变思维范式,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看待建筑中的复杂问题。

而古典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现代运用就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建筑美学的重要性,运用满意原则,关注使用者的参与,并创造性地将整体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相结合,以综合平衡的原则使建筑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古希腊的建筑风格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光辉。至少在自由人中间,希腊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发挥人的体能和智能。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劳动的果实。”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它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精神。主持雅典卫城建设的大雕刻家费地说:“再没有比人体更完美的东西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希腊人同时把人的形体赋予了柱式的柱子。正是这样的人形赋予,柱式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对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艺术装饰的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柱式的审美情趣和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希腊诸神中许多神祗与东方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阿耳忒弥斯和阿芙罗狄忒,希腊人为这两位东方女神建造了壮丽的神庙,其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女神神殿跻身于古代七大奇迹。

阿耳忒弥斯女神在中文《圣经》版本里被译成“亚底米”,在古代罗马人们叫她狄安娜。作为丰收和繁殖女神。关于她身上的果实状物体,有种种说法,人们猜测它们是石榴、乳房、枣子、鸡蛋等,也有人把它与公牛崇拜联系起来。但不论是什么,它们无疑都象征着乳汁、多子和旺盛的生殖力。她的别名之一叫做俄耳提亚,意为“挺立”,与树的形状有关,意味着植物的属性,她的神像主要是笔直挺立的姿态。

从审美的角度,对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机制的性质、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认为建筑创作是特殊的商品生产,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是一个审美过程,结合审美主体提出了“审美域”,把建筑美的创作评价看作一个动态系统,结合创作主体提出了“评价域”,最终结合建筑方案的评选,提出了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曲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决策作用。建筑美既要具有美的一般属性,又要有建筑自身的特点。

建筑的美是丰富的,它给审美者带来的美感是非常特殊的。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

另外,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对古希腊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及其空间进行历史的解读,可以看到它们所传载的公共活动――无论是宗教崇拜活动还是社会与文化活动――都是城邦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因而体现出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而且,公共空间的主导性与私人空间的次要性,也体现了城邦政治中民主高于自由这一不同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制的重要特征。

一般意义上,透视构图存在于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中。但中国古代建筑的透视构图却远远超出这种或较简单的、或随机的透视构图,它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系统复杂而十分成熟的群体透视构图体系。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挖掘、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建筑是实用的对象,也是艺术对象,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创造,建筑设计是空间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空间以有造成无,所用在于有之无。建筑的单体存在纳入建筑群,即产生了形象组群问题,其恰切性在于构成群体的适宜性。单体空间和群体空间对人造成的自由存在条件,即是建筑美的实现。这有待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概括地讲西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伦理价值。

欧洲古典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风格,是人类灿烂文明的象征。随着历史的进程,古典建筑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建筑形态,深入研究它们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和构成法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历史,清醒认识当今错综复杂的建筑局面,为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美感的获得就来自于被主体感性接受,主体的功利诉求以功能感性化和直觉化为形式,功利心理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审美的结论。对美学中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探索,并对建筑意义的思考,并对“建筑意义的来源”、“建筑意义的表达”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希望树立一种重视意义表达和深度追求的建筑观。而且刚柔性是建筑内部空间和装饰作用于视觉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希腊罗马神庙内部空间和装饰中的刚柔性,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通过空间和装饰或强化或改变建筑内部的刚柔性,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求。

单从建筑学角度讲,希腊神庙建筑也许没有埃及、罗马和西方中世纪的同类结构成熟,但是,通过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透过现象获得理解希腊建筑文化的内涵。政治家狄・斯帝尼说:“雅典仍然有永恒的财富,一方面是对开拓伟业的纪念,另一方面是往日那些美丽的建筑物,山门、帕提农、柱廊和船坞。”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而最直接的建筑遗产,无疑是具有永恒生命的柱式风格,它是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论古希腊柱式风格的结构性组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 高飞宇:《古希腊建筑特色略谈》,《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陈志坚,男,1986―,浙江嘉兴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建筑的美学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美学;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发展前景

1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反映一个时期、某个区域、某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美学规律,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美学法则。但是,建筑美学法则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并不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或不进行判断”的纯粹美[1]。

2东西文化中的建筑美学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同时又偏于追求道和伦理,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多民族的特点。而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的追求规则和简单。对于现代建筑美学而言,西方建筑更偏重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地基的稳定性、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从而彰显民族和时代的个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建筑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批框架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体积钢结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式建筑,忽略了建筑物民族化、地域化的重要性[2]。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美学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再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彰显着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气息和建筑美学。就人文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从立项到建成投产,处处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美学深受人文的影响,自然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我国建筑美学长期以来深受哲学的影响和追求伦理道德,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把工程和艺术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楚。工程本身是一门艺术,虽然不可能像艺术作品一样给人感官上的震撼和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能够在工程上运用建筑美学并且融入艺术的美,将会使工程发挥其最大限度的效益。整体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批经典的工程,但这众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了我国水利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在建筑美学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如果能够在考虑工程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运用建筑美学,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工程的价值,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巧妙的运用了建筑美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为整个四川盆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美国著名的胡佛大坝,在设计上结合了西方的建筑美学,同时与美国西南部特有的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不仅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就业和经济问题,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大坝史上的传奇。近年来,美国著名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也在此处取景,使其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3]。巧妙的将建筑美学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推动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发展,将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美学的价值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建筑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5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美学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水电事业的高峰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力资源有待开发,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一,巧妙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美学与社会主流文化,体现社会的人的主流思想与建筑美学的关联[4]。第二,更加注重建筑美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更好的在建筑美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升华“上善若水”的境界[5]。

6结语

水力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当今“节能减排”形势下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资源。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开发水力资源的一种措施,能有效的开发水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造福人类。但是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巧妙地结合建筑美学,使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体现出工程的艺术美、建筑美、工程美,是值得当代每一位水利人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E•Gilbert,H•Kuhn.夏乾丰译.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宋鸷.东西方建筑美学的特点分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06).

[3]李家真.胡佛大坝印象[J].中国三峡建设,1998(06).

[4]陈春.中国建筑美学发展方向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09).

建筑的美学价值范文第4篇

一、材质的美学欣赏

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都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

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很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美学艺术上讲也就是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有一种喜悦感,很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显得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建筑群最主要材质就是木头,体现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观点。

就石料结构而言,大多是指就地取材的山寺建筑和园林雕刻。相对于木结构的而言石料建筑较少,这与古代人力物力有限有很大的关系,尽管如此古代石料建筑还是和木结构建筑一样最大的体现自然之美,很少有人类刻意雕画的痕迹。许多流传至今的皇家园林都是用天然成型的石料来布景。石料建筑与木结构的建筑往往相映成趣,浑然天成。

二、造型的美学欣赏

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的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没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

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拱,斗拱使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这就有了特殊的构件斗拱。斗拱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木材本身的结构把他穿插架构在许多木构件之间,一层层的叠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顶之间。斗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唐宋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他的最初出现只是为了连接柱子和屋顶,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拱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的协调,而且衔接的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看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十分的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的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和各种制度的秩序美。

三、色彩的美学欣赏

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色彩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建筑物上也是如此。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容易潮湿被腐蚀,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的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的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的比较多,寺庙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

古建筑中注意用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能颜色太杂,这样就不能现实建筑的庄严。我们经常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座很富丽的建筑,但在中国古建筑中很少能找出能用这一词语修饰的建筑,即使作为几代皇宫的故宫也没有色彩斑斓,而是以黄红两色为主。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那建筑不可避免的表现等级制度,所以流传至今的古代建筑大都十分庄严,为了展现庄严在颜色的分配上不能杂乱。色彩的单纯给人一种崇高的威严感,宫廷建筑的黄瓦红墙达到了色彩的和谐还展现了皇家的雍容华贵。

四、平面布置的美学欣赏

古代建筑不仅单个的有很大的美学价值,就其整体的布局而言也具有很大的美学欣赏价值。古代的建筑都是庭院式的。有许多单个的房屋相互连接形成一座屋,然后在屋的周围布置一些其他的景观建筑,这样的庭院和建筑构成错落有致极具美感。古代院落式的布局是在重要的建筑前修建许都院落,主建筑放在庭院的最后,能够激发人们寻找主建筑的兴致和情趣,增加建筑的美感。同时依靠院落里的景致映衬出主建筑的重要地位和居住之人或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古代的庭院还能使单一的房屋建筑富于变化,是主建筑的形态,呈现不同的姿态,从而达到衬托的效果。古建筑的庭院布局是建筑平面结构的纵深发展,呈现出非凡的艺术美感。

除了庭院组合古建筑也十分讲究布局的对称,主建筑大都建在中轴线上,其余的建筑都围绕中轴线对称分布,这样均衡的布置严肃又井井有条,体现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和不容僭越的君臣关系。

庭院和围廊组合的建筑在古建筑中是最常见的,像北京的故宫和明十三陵都是主建筑群掩映在层层的庭院之后,既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又有很大的审美情趣。

结语

建筑的美学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美学;旅游;价值

一、传统建筑类型概述

建筑是创建于地面上的物质实体,为人类带来最实在的功用,同时建筑亦是一件艺术品,它阐述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意义,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建筑表现人的尊严与相互尊重隐私的行为,展示人类的自信、意志、友情和憧憬。传统建筑美学的理论是以西方为中心,现阶段建筑的风格分类还是以西方为标准。

1.古希腊式。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对象是公共神庙。神庙建筑在风格上体现出明朗、宽敞、明亮的构想,四周的柱廊与入口是敞开的,供人进进出出,随意游览、休息,使人感到自由、无拘无束。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中国这样的建筑相对比较少。

2.罗马式。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基督教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确、造型厚重,其中有一部分具有封建权力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中国天津的老西开教堂是中国罗马式建筑的代表。

3.哥特式。哥特式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之一。与罗马式建筑造型稳重的风格相反,哥特式建筑以“动”统贯全局,以垂直线条为表现形式,锋利的尖顶是其主要特征,是宗教情绪的集中体现。哥特式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基督教气息浓重,有一种宗教的狂热,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市民阶层的世俗激情。在中国的涠洲岛上就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它始建于1882年,主要取材于当地的珊瑚石块,兼以土瓦木材构筑而成。

4.文艺复兴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15世纪至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此种建筑,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人体美的对称、和谐为审美基础。

5.巴洛克式。巴洛克式是与文艺复兴建筑同时期产生的建筑风格,它追求在建筑空间组合中产生复杂的明暗变化效果。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就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典型建筑。

6.20世纪新型建筑风格。20世纪初,世界上出现了新型的高层摩天大楼。这些高楼以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化纤为材料,采取与基本结构体系无关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分隔法,强调材料本身的质感和成比例的美,这种体现了建筑上的一种新的审美。

二、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古代文明,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各自经典的古典建筑艺术。古典建筑不仅是一种历史角度,还意味着特定文明发展中的产物。伟大的建筑不仅因为形式完美而永久具有其美丽,而且还可以揭示一个时代对建筑审美的内容和人类的发展,并且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经验的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不同上也有所表现。

1.使用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西方人很早时期就开始大量使用石头,且是建造巨大的单体建筑;中国长期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做法,因此将精巧的砖木结构推向了极致。埃及金字塔就是石头材料的典型的建筑物,仰视金字塔的角度,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石头堆砌而成,这样的用法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史,反观中国紫禁城就可以完全明白中西文化的差异。

2.建筑分布和建筑面积的不同。西方的古典建筑多是高耸的和集中式的。著名的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起垂直高度有132米高,相当于四十层楼高,而中国的天安门才33.7米高,北海山顶的白塔也只有58.6米高。西方的集中式建筑就是多个单体建筑的相加,它的不同部分不仅有结构上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在内部空间上也是成为一体的。中国的古典木架结构主要依靠其平面组合上的灵活性,在水平面上发展起宽阔的建筑群,这从紫禁城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出它是由许多建筑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体系的建筑群。

3.重要的单体建筑形制度的不同。西方建筑的主立面是在建筑物矩形平面较窄的一边,它把人的视线与想象力吸引到纵深的方向,正立面突出的是门廊的柱式与山花,纵轴线与其屋脊平行,而中国建筑的主立面总是建设在建筑物矩形平面较宽阔一面,刚好是垂直的,所以中国建筑的屋顶、瓦面、屋檐和门窗成了重要表现部位,让人在它面前体会一种宽广的情怀,且可视整个建筑的正面现象以及屋顶各种装饰。

4.建筑观念的不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天”是神居住的地方,也是每个善良的人的灵魂的所归,所以西方人在古典建筑中会去尽量感触天,贴近天,从而有比较浓厚的宗教的升天感。在中国虽然对天也是同样的感受,但是中国人在乎的不是要进天国,而是关系人们在天地之间的这一层人间怎么如何和谐、幸福地生活,甚至不谈论“死”的话题,从而更加突出中国古典建筑人世间的味道,形象也比较和善。

三、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亭、住宅等。

1.古城建筑。中国古代建城首先从战争角度去思考,是否坚固、是否有利于防守。比如南京的古城墙,这是中国现在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城池四周长33.5千米,城高平均12米,宽10米~18米。城墙是用特制巨型城砖筑成的,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且城外还有外城,周长60千米,有18城门。而前面介绍的是内城,内城中最雄伟的就要算中华门,且十分险要。

2.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威严,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己营造宫殿,这些宫殿无不显示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现保存下来完整宫殿建筑最著名的就是紫禁城,它是由10米高的红围墙围起来的,周长3400米,城外是护城河。紫禁城分为前后两个大部分:前部称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就是整个紫禁城的中心。紫禁城是中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陵园建筑。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从布局来说,都是在陵园的四周筑上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人,石兽的造像,给人一种肃穆和宁静的感觉。

西安附近是中国皇帝陵墓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定都于此。西安所在位置是关中,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岭,渭河天然屏障,东有潼关,黄河天险。所以有很多朝代在这里建都,比如秦咸阳,西汉、唐等,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汉,唐都在这里建都,足以说明这里的地位。这里除了最著名的秦始皇陵外,西汉有11个皇帝的陵墓,唐朝有18个皇帝的陵墓。比如汉武帝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最大的一座,同时有5个陪葬墓(卫青,霍去病墓就在其中),并且在当时有专门的官员管理陵园。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千米,还有17座功臣的陪葬墓。

保存最完整的皇帝陵墓那就要算是明、清两代的皇陵。明朝皇帝陵墓就是十三陵,除明太祖陵在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其余皇帝皆葬于此。最著名的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将大明江山拖入了死胡同的昏君,花了七年的时间,在他只有20多岁的时候修建这耗费巨大的陵墓,其地宫可以说是十分完整的设施的地下房间,无积水,无石头塌陷,可以说中国建造地下建筑的典范。可又有谁估量过这背后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呢?从建筑的角度来说,陵园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的建筑群。

4.宗教建筑。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它的影响范围极其广泛,而寺庙、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这些建筑可以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中国兴建寺庙成风于南北朝时代。当时无论北朝的北魏政权还是南朝的宋、齐、梁、陈,特别是梁朝以佛教为国教,“菩萨皇帝”梁武帝尤为崇拜佛教,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写。拉萨布达拉宫是佛教分支喇嘛教的建筑,其特点就是佛殿高,经堂大,建筑物多因山势而筑,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了藏传佛教的特色。

佛塔同样起源于印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佛教传入中土,佛塔建筑也随着进入了中国,但中国却没有完全按照印度的风格来模仿建造,而是融入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建筑艺术特点,包括亭台楼阁的一些特点,创造出属于中国自身独有的佛塔建筑。佛塔的意义不仅是放“舍利”之处,更多也有艺术表现在其中,从佛塔上的建筑可以看出每个地区、每个朝代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理念。

四、建筑美学在旅游中的价值和作用

建筑美学传达给旅游者是这些建筑作为一种旅游产业的产品,是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旅游者往往是通过建筑物的形式达到对建筑美学所包涵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欣赏和了解。建筑美学的文化性必须以建筑物为载体来表现,旅游者通过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解,从而补充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建筑美学把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及现实特点展示一览无遗,并以文化传递的方式,满足旅游者对于建筑所在地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等的精神需求,创造极具个性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环境,以此展示其丰富悠久的文化内涵,使所在地积累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富有文化韵味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创造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特色,使建筑美学更好地融入旅游中来,营造独具特色且富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旅游布局形式,使游人每到一处都有一种新奇的建筑美学体会,给人留下回味无穷、难以忘怀的印象。

建筑美学同时把握现代社会人们希望通过旅游去贴近历史、追求文化、增长知识、提高品位的心态要求,把建筑美学与旅游景观巧妙的结合起来,给旅游者带来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惊叹,令旅游者感受一种境界的升华,在休闲中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把历史建筑景观与建筑美学,通过设计在旅游景点充分展示,使人们在方便、舒适的条件下游憩,这正是建筑美学所体现的价值和作用。

建筑美学不仅要体现旅游景观的历史文化,在搭配体现的辅助要突出个性、体现特色、合理布局,以迥然不同的风格提升文化高品位、工艺高质量。建筑美学作为一个概念,既要展现自身特色,又要借助衬托出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脉动,从而使建筑美学为历史建筑景观增辉,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印象。

建筑美学在一些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必须坚持独立民族风格的原则。梁思成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恰恰建筑美学的物质载体就是建筑,如果建筑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性,那建筑美学就无法完全、真实的体现,从而更加显示了文化衰落乃至于消灭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美学的独特性与否是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建筑美学的概念相同,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体现其丰富多彩性。希腊体现古希腊的卫城建筑美学来表达雅典城邦国家时期的状况;埃及用金字塔的建筑美学来反映古埃及的法老制度;中国可以从紫禁城的建筑美学来读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中国独特的建筑美学恰恰应扬之所长凸显中国旅游的民族特点,让国外旅游者通过旅游中建筑美学的感悟对中国的文化加深了解。

综上所述,旅游中的建筑美学是旅游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这需要每个旅游景点拥有一个完整、适量、系统的建筑系统和建筑历史文化,针对旅游建筑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开发旅游过程中建筑美学的提升,从而提高旅游品质。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建筑美学能帮助景点设计有序的开发,提升独特的文化品位,避免抄袭别地的雷同,促进旅游的独特性发展。

建筑美学现已经开始慢慢被物质生活丰富的人们所重视,旅游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去把握其中对于建筑景观的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建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客体对象的欣赏和单纯的视觉愉悦与满足,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的与自己类似和沟通的事物才能使人愉快而产生美,这也是建筑美学对于旅游的核心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袁镜身.建筑美学的特色与未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张斌,杨北凡.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古慧平.现代建筑的美学特征[J].山西建筑,2001,(2).

[5]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杨恩寰.建筑美学引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8][美]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沈福熙.城市和建筑美学[J].上海新建筑,2000,(5).

[10]曹利华.建筑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11]王宗年.建筑空间艺术及技术[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12]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