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流动儿童 保健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移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而人口的频繁流动性使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严重下降。陈丽《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需求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仅为75%,与黄爱群报道相似,标准系统管理率更低。

1.造成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低的原因

1.1 流动儿童家长流动频繁,居无定所,或者多数居住在

出租屋、卫生条件比较差的集贸市场等。没有及时办理暂住证,这就对流动儿童的统计、摸查形成了较大的困难。

1.2流动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资料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79.81%。由于文化程度低,对儿童保健意识缺乏,获得儿童保健知识的途径又少,部分儿童家长对体检程序和免疫规划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知道有儿童保健和免疫规划这些项目。

1.3流动儿童家长专注于养家糊口,主动求医意识淡薄,信息渠道来源又少,部分家长只知道生病了再上医院,不知道有儿童保健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国家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

1.4医院对流动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开展流动儿童保健的形式单一,也有医院没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流动儿童回原籍建册,家长迫于无奈,也是造成流动儿童保健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1.5 医院对流动孕产妇的儿童保健宣传工作不到位,流动孕产妇孕期检查,由于流动性大显得不规律,医院疏于对流动孕产妇生产后要对出生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的宣传;流动孕产妇自己也不重视孕期检查及出生儿童健康体检,观念淡薄,也是原因之一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展望

2.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辖区内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发放儿童保健宣传资料,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及时带孩子到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体检。

2.2联合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查漏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如: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砖瓦厂、其他各乡镇企业。对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采取上门体检的形式对流动儿童进行保健管理,并且针对体检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地点,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2.3对居住比较分散的流动儿童,可以联合分管辖区的协警协助摸底,进行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从而提高流动儿童保健率。

2.4 要提高流动儿童保健工作体检率,还必须从源头做起。要加强提高流动孕产妇孕期保健的宣传,在流动儿童出生分娩的相关医院做好儿童保健的宣传工作,使流动儿童的准爸爸、准妈妈们充分认识到孩子出生后0-6岁做好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

2.5 流动孕产妇分娩后,辖区内的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利用产后及新生儿访视机会,积极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国家儿童保健及儿童规划免疫免费政策,使流动儿童家长不因为经济问题而使儿童得不到卫生保健服务。

2.6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推诿所管辖区流动儿童建册及保健工作,为流动儿童健康保健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将流动儿童的保健信息录入保健网路。

3讨论

流动儿童家长的经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育儿观念较为落后,大部分流动儿童得不到系统的保健服务,儿童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对儿童健康管理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流动儿童家长对育儿知识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工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儿童保健工作中来,对提高流动儿童的系统管理率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满足流动儿童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燕燕.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 【J】中国儿童保健杂2012,,2,(5):424.

【2】 陈丽.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需求的调查 【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3):74-75

【3】 黄爱群.北京市与杭州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88-289.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河南省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发展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相对滞后,其中身体质量指数(BMI)较低,体型偏瘦;心肺耐力、身体柔韧度、肌力和肌肉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非留守儿童持平,甚至大于非留守儿童。本文还对影响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2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凸显,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身体柔韧性、肌力和肌耐力。健康体适能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包括体育锻炼等各种体力活动的影响。体适能状况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

河南省总人口居全国第一,外出务工人员很多,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据有关部门统计为242万,占全国的12%。本研究对我省185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适能各项指标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反映了我省留守儿童体适能现状,以期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状况的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五个地区中的25个小学抽取1850名测量对象,其中男生955名(留守儿童704名,非留守儿童251名),女生895名(留守儿童585名,非留守儿童310名)。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身体成分的调查与分析

描述一个人的身体成分时,身体质量指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广大人群的调查。身体质量指数(BMI),是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值。

对河南省留守儿童身体质量指数(BMI)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表1可知,男生和女生非留守儿童BMI平均数大于同龄同性别留守儿童。这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看护人对孩子的营养状况不够重视,同时农村的生活水平相对偏低,还与儿童没有良好的健身意识和系统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

2.1.2 心肺耐力的调查与分析

50m×8往返跑是反映耐力素质的指标之一,可代表心肺耐力水平。对河南省留守儿童50m×8往返跑成绩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表2中数据显示,除女生7岁和9岁年龄组差异较小外,留守儿童各年龄组心肺耐力素质均好于同龄非留守儿童。这是因为留守儿童经常在家里帮忙做家务,锻炼的机会多,而非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都在家,备受宠爱,平时主动锻炼的愿望小。

2.1.3 身体柔韧性的调查与分析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人体柔韧素质的指标。对河南省留守儿童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女生留守儿童坐位体前屈平均数与非留守儿童相差较小,男性留守儿童坐位体前屈平均数大于非留守儿童。这是因为留守儿童营养条件较差,而且经常帮助亲人干活,参加劳动锻炼,与身体偏瘦有关。

2.1.4 握力的调查与分析

握力主要反映被测者的力量素质。对河南省留守儿童握力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试数据表4显示,男生各年龄组握力普遍高于女生,差异性显著。男女生12岁握力增长最多,与11岁时握力比较,男性留守儿童增长了3.3kg,非留守儿童增长了3.2kg,女生留守儿童增长了2.4kg,非留守儿童增长了2.5kg。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握力平均数差异相对较小。

2.1.5 肌肉耐力的调查与分析

斜身引体向上反映了上肢的肌肉耐力水平,仰卧起坐反映了腹肌力量和耐力水平,通常用来评定人体肌肉的耐力水平。对河南省留守儿童肌肉耐力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表5可知,男性留守儿童各年龄组斜身引体向上平均数均大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男生,差异显著。女性留守儿童各年龄组1分钟仰卧起坐平均数均小于同龄非留守儿童女生,差异显著。

2.2 影响河南省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因素

2.2.1 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

农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留守儿童大都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重,而且长期在外务工,对自己的孩子照顾较少。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改革了农村的税收政策,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增收。但经济收入水平仍然是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的首要因素。

2.2.2 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没有出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资金短缺,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片面强调政绩,忽视了对留守儿童问题应有的关注。

父母对子女的关注不够,大量的留守儿童被托付给老师或亲属,造成父母亲子间的初级群体变成了次级群体。同时由于教师工作繁忙,孩子数量多,只能对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负责。对他们的生活照顾、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健康等方面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2.2.4 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个人的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加正规的体育锻炼较少,而且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孩子由亲属抚养,照顾不周致使孩子饮食不科学,而出现身体素质某些指标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偏低。

2.3 提高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的对策

2.3.1 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重视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的发展,将提高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

2.3.2 学校方面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机械的教育观念,营造一种合理的、和谐的身体活动环境,使每个儿童能在玩耍中实现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目标。

2.3.3 家庭方面

看护人应该了解营养知识,改善膳食模式,学会合理选择营养食品,增加对肉禽水产类、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

2.3.4 个人方面

留守儿童应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强自己的体能,以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2.3.5 社会方面

网络媒体应该加强宣传,呼吁全社会热心帮助留守儿童,不能歧视他们,应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3 结 论

第一,我省留守儿童健康体适能发展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相对滞后,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不好,身体质量指数水平偏低,体型偏瘦。主要原因是膳食结构不合理,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不足,各种营养素的供给不均衡。

第二,我省留守儿童心肺耐力大于非留守儿童。这表明留守儿童心肺耐力机能较好。这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经常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多,而非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都在家,备受宠爱,平时主动锻炼的愿望小。

第三,我省女性留守儿童坐位体前屈平均数与非留守儿童相差较小,男性留守儿童坐位体前屈平均数大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我省留守儿童握力和肌肉耐力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基本持平。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

[2]王建设.健康体适能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及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5]崔学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J].红旗文稿,2007(22).

[6]王琳.实用运动医务监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体检;体格发育;集体儿童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270-02

为了解我院管辖社区范围内集体儿童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找出儿童健康的变化趋势,为加强和改进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此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为2002~2006年我院管辖社区内10所幼儿园1~6岁儿童健康体检的统计资料。

1.2 方法

1.2.1 测量方法 每年5月份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体检,专人测量儿童体重、身高。体重测量时被测儿童只穿单衣单裤,身高测量时被测儿童脱去鞋帽,3岁以内用婴儿测量床,3岁以上用身高坐高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电脑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1.2.2 体格发育评价 采用WHO推荐的儿童体格发育标准。年龄别体重和身高≥中位数(M)分别为体重、身高达标;营养不良界值点为M-2s;肥胖:身高别体重>M+2s[1]。

1.2.3 视力检查 3岁儿童用字母匹配视力表,以可疑和异常为视力低下。4岁以上儿童用E字对数视力表,4岁低于4.9、5岁以上低于5.0为视力低下。

1.2.4 疾病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及小儿四病防治方案手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体重、身高增长情况

2002年与2006年儿童体重增长合格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2 儿童常见疾病的检出率变化情况

①儿童贫血检出率由2002年的 1.97%,上升至13.4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论

3.1 儿童体重、身高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院管辖社区内集体儿童体重和身高增长合格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罗卫[3]的报道一致。

3.2 加强营养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

多年来,我院严格按《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对幼儿园开展卫生保健及膳食营养指导,对膳食营养的质量进行监控。但是,由于社区中幼儿园全部为私立幼儿园,而且70%为小型幼儿园,存在着办园条件差、收费普遍较低、流动儿童较多、家长健康意识较差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膳食结构不合理,幼儿园带量食谱的制定形同虚设,膳食营养管理已成为幼儿园一项重点、难点问题。本次调查显示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营养性贫血的检出率与全市水平相比[3]仍存在差距,今后应加强对营养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遏制营养性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

3.3 加大口腔保健力度

我院从2000年以来,把饭后漱口列入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把口腔保健知识贯穿到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个学期在幼儿园开展一次氟化泡沫防龋工作,防龋率达80%以上,对降低乳牙龋齿患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视力低下的筛查和干预

2006年社区幼儿园3岁以上儿童视力低下检出率虽已下降至5年来最低点,但与全市整体水平相比[3]仍有较大差距,3~6岁是儿童视力功能发育的敏感期,也是视力保健的关键阶段[4]。有学者认为我国单纯性近视人数不断增多,与现代文明发展,视觉负担加重和视觉环境不佳有关,甚至与饮食有关[5]。因此,应加强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改善及儿童膳食的合理搭配,从而减少视力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364-368.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19-1180.

[3] 罗卫.桂林市区集体儿童2000~2004年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14(1):91-93.

[4] 陶利娟.专家谈儿童青少年眼病[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5.

[5] 江润芳.近视眼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华眼科杂志,2003,35(6):381.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划免疫;流动儿童;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55-01

目前国内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我国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文献检索,现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成就与现状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完整的计划免疫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儿童计划免疫涉及11种疾病,而我国只有6种;发达国家关注免疫的彻底性和减少副作用等研究,我国注重的是接种率和覆盖率。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均,东西差异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是计划免疫的薄弱环节,流动性大也是管理的难点。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上海市宝山区近10年来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分别比本地居民高出13.9、7.5和17.8倍;苏州市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高达12.52/10万,常住人口为2.19/10万,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可见,非常有必要针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予以特别的强调和重视。

流动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政策规定、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重要性认知程度也相应较低,防病意识较为薄弱。刘美玉等于2002年对贵州市0~7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显示,11.65%的流动儿童家长为文盲,小学文化占42.96%,完全不知道计划免疫知识的占19.36%,对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知晓率基本为0。

从已有研究看,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普遍低于常住儿童。在全国第4~5次强化免疫活动中,“零剂次”免疫儿童中99.0%以上为流动儿童。孙晓冬等调查现实,上海市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五种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仅为41.02%,远低于本地户籍的儿童。

2 针对上海市辖区的调查研究现状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大城市,徐英、徐丽华、朱利华等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及其家长对计划免疫知晓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0位上海市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卡介苗接种率97.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6%,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6.0%,百白破联合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0.9%,麻疹活疫苗接种率为88.6%,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1.3%;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活疫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为23.8%。总体上看,上海市流动人口中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率低,尤其是五苗全程接种率明显偏低。

王德耀、美友芬、陈磊等认为,流动人口骤增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服务与管理具有重要社会卫生学意义。他们对上海市闵行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职业及居住时间对儿童建卡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与父母籍贯和文化程度并无联系。他们研究认为,建立与健全流动人口卫生工作网络,严格制度化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童,是实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的关键。

刘萌,钱序从闵行民工子弟小学银星小学学校和公办学校颛桥中心小学卫生老师处收集学生的计划免疫接种卡;对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接种点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构式问卷个人深入访谈。发现,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五苗全程接种率仅为33.3%,明显低于当地沪籍学生的接种率96.2%。对医务人员定性访谈发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容易中断;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差,及其经济状况等影响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医务人员对流动人口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且工作量大,与前来接种的流动人口沟通有困难。

何艳青等选取上海市闵行区实施4种管理模式的虹桥镇、梅陇镇、七宝镇和江川路街道,组织部分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和外来儿童学校的老师,进行焦点组讨论。发现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都很重视;对计划免疫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外来儿童学校中计划免疫知识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仍需完善“凭证入学”制度结论尽管这4种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结语

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众多,对外来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控制传染疾病,保证儿童健康的关键。了解外来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分析外来儿童接受计划免疫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有效的干预因素,对于流动儿童采取有效的计划免疫管理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上海闵行区有大量的务工人员,在乡镇企业务工和集贸市场经商,大多数为贫困状况,对儿童健康意识不强,我们闵行区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希望能建立有效的计划免疫体系,把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落到实处,把儿童健康素质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吕治林编译.儿童疫苗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2,36-39

[2] 沈平.中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52-354

[3] 刘美玉,张晓石,杨幼平等.贵阳市2001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调查与分析[J].贵州医药,2002.4:328-329

[4] 孙晓冬,张金芳,张继光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免疫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4-216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

一、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祖父母辈的溺爱中成长,性格闭塞,不合群也不乐观,学习态度和质量令人担忧。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1.社会整体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与城乡壁垒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农名工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另一方面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学生转学之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以及高考制度的壁垒等。

2.家庭因素:越来越多的农名工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学校,生活和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解答,从而出现很多的心理身体上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割两地的家庭原因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实则内心很孤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导更容易冲动行事。青春期内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变得敏感,会因为一点点的消失而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严重者往往会出现暴力倾向。

3.自信不足心理抑郁。留守儿童常常由爷爷奶奶监护,而隔代的爷爷奶奶通常会溺爱他们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因为我国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教师往往做不到公平教学,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学生的情绪长时间处在不开心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抑郁。

4.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严重。而现代社会人机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主动交流从而导致人机关系紧张。

(二)留守儿童的生理及安全问题

1.生理卫生问题。在没有父母照看下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发育期,没有人告诉他们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例如:女孩月经期不能接触凉的东西和辛辣的食物。这些留守儿童生理知识的缺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2.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由于老人文化知识不高,不懂得为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搭配合理的膳食,导致一些儿童营养严重不足,延缓了儿童的身体发育。

3.儿童的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会受到同学和邻居的欺负。

四、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反思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的发展及其不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已经上升到社会的重大问题。孩子的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社会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三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过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恰恰违背了这一发展规划,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

1.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是必要的。

2.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措施。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途径之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身心健康的儿童是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体。因此,对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铺路石。

五、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解决思路

1.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决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政府应该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

2.家庭应该对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其次,家庭是儿童性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性格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校要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培养机制。教育公正要求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通^学校制定相关培养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征,制定特定的培养计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性原则,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着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国家及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促进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