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 音乐 节奏感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伴随着人类的听力的产生而产生,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就对一些敲打物品产生的声音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兴趣爱好进行培养的话,它就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音乐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那么,如何培幼儿的音乐细胞呢?这也是广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一个非常的特殊的时期,他们能够感受到声音产生的美,但是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也就是说幼儿对音乐只是一种本能的接受和瞬间的触摸。如何才能够让幼儿扑捉到音乐基石,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才是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要想让幼儿很好的掌握和体会音乐就要让幼儿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幼儿感受到节奏感的美,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中情绪,从而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一个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就是幼儿的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因此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与中小学生相比就困难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结合儿童的心里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者很早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教育的真理:“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即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如此。兴趣和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对于幼儿而言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可能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其学习主要是依靠的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年龄和心里的局限使得幼儿的这种兴趣往往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的幼儿的兴趣不太稳定,对于音乐也是如此,这就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工作者要善于扑捉幼儿的兴趣并对之加以引导使其兴趣越加浓厚从而更深入的进行学习。
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激发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音乐和美术体育不同,美术体育可以通过身体的多个器官去感受但是音乐只能通过听觉去感受,这就使得音乐更具有抽象性,从而也就增加了学习时的困难。对于节奏,幼儿可以听到,但是,要想真正的把握这种节奏感就比较困难了。节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风声、雨声以及各种昆虫鸟兽的鸣叫都是节奏,这些节奏不仅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此,在节奏感的教育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告诉他们这些节奏是什么,还可以把幼儿带入产生这些节奏的真实的环境之中使之慢慢的接触和体会。比如说下雨的时候让学生感受雨的节奏,还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和小鸟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这些昆虫和小鸟鸣叫的节奏。通过和大自然进行接触,让幼儿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是激发幼儿节奏兴趣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敲打来制造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幼儿感受到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聆听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自己制造出不同的节奏,这样既可以体会到制造节奏的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节奏的接触,幼儿体会到了节奏了并开始对节奏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音乐主要是用听觉来体会,比较单一,如果长时间的单单依靠听觉来体会和学习节奏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也会随着这种单一的学习会很快的淡化,从而不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和以后对音乐的学习。所以,在培养节奏感的时候,还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这种动作要由幼儿根据自己对节奏感的感受自行表演,即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节奏的同时,自由的舒展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根据节奏自由舒展身体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幼儿对节奏感的认识,还可以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
节奏感也好,身体动作也好,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但是音乐最终还是一门听觉艺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和节奏最终都不能离开听觉,所以对于幼儿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让学生仔细的体会这些声音,并慢慢地体味其中的变化,去体会其中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对节奏和音乐进行把握和理解。
节奏的体会和学习,最终还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因此节奏最终还是要融入到音乐中融入到歌曲之中,所以在节奏感的培养中还要结合歌曲的学习进行。但是,在歌曲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如《火车开了》,在联系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歌曲的练习不仅是节奏的最终归宿,也是培养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音乐和节奏是每一个幼儿都具备的潜能,但是出于认知和学习的局限,这种潜能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够持久。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歌曲的练习,相信在幼儿教育中,只要我们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合理地引导,相信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上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吴江虹.节奏――音乐活动的生命线――浅谈幼儿节奏感地培养[J].才智, 2008,(02).
[3]金艳.浅谈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1、音乐与美术学科间的联系
1.1、音乐和美术间存在本质的同构性
音乐和美术两者在本质上都受到生理以及感情的影响,因此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其本身最大的不同也表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音乐主要表现在其节奏、音色、旋律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而美术不同,美术主要是以构图、线条以及色彩的形势来直接塑造出其所具有的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渲染出艺术感染力。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都是以人的情感、价值观念来作为其主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以此来实现其审美意境的有效传达,促使其精神世界真正获得升华。而且在西方的家庭式教育过程当中,就主要包含了最为基础的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形势之下,美术教育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所以将音乐融入道美术教育当中直接和艺术的形势追求产生了共鸣,而这本身也是拓展学科教育综合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1.2、音乐和美术情感属性
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音乐和美术两者都是通过情感来传达人类内在的精神感受,像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等都直接向人们展示出了悲壮的情景。在音乐当中主人公和命运间的挣扎和搏斗都是以一种激烈的节奏和强劲的旋律来直接展现。而在素描绘画作品《血衣》当中所传达出得情感就和音乐这种情感的表现不谋而合,所以正是因为两者在情感上所存在的同构性特点,促使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于音乐运用的可行性及主动性,所以音乐对于欣赏着情绪的改良也会直接对欣赏着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本身所产生的情绪模式可直接通过音乐来建立起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角度来建立和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层面来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当中的深刻涵义,最终促使音乐能够有效的运用在美术的启蒙及创作教学当中。
1.3、学科教育理念的同源性
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来说,音乐和美术两者本身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为其在教育的理念上存在着相应的方法和观念,都可以结合自由、综合性探索、以及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林来进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标准当中就曾明确的指出建立门类艺术必须要和其他类型的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直接指出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强调学生们应当在音乐、艺术、舞蹈以及戏剧、媒体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以此来获得其中的学习经验。而且英国教育部也直接公布了美术课程的重要标准,主要要求其必须采用分科的形式直接加入道跨学科内容的课程类型当中,以此来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如今综合式教学的形势在我国纷纷涌现,必然会成为往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
2、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节奏和构图的形式实现
节奏在音乐理论当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迥异的时间单位来进行有组织的序列,主要包含了一种强弱的因素在其中。同时音乐当中的节奏也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声部织体的疏密、和声以及配音色的迅速变化,及其调性布局和曲体结构等进行有节奏的表现,因此其对于音乐的形势美以及情感表现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可以直接通过音乐节奏的概念来直接获取到旋律及情感的运动变化。而美术的构图概念则同样反映出了一种运动化发展的趋势,同时相应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直接通过形象的组织以及空间的布局,还有其具体的位置关系来展现。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教育者可以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美术的详细构图来促使两者的运动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美术的概念和意境。
2.2、旋律和形式语言来实现
旋律主要指其单音方面的连续进行,主要和节奏、和声两者统称为音乐方面的三大主要要素,其中音高就是构成旋律的主要因素。不过,实际中的旋律通常都是伴随着节奏而产生的,因此其本身根本离不开速度、音色及音量等多种因素的有效配合。而在美术教育当中,不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结合主题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其对于作品的画面旋律感以及节奏旋律间的层次关系等都提出了非常高得要求。所以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画面来直观的观察道作品的节奏及旋律,但却直接失去了从其他角度理解和感受艺术的机会,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从听觉上来享受到感官愉悦,那么学生将更加深入及全面的接受艺术综合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真正通过美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艺术。这种旋律和形式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了旋律的图式表达、线条感及其形式美等多种方式,而这种形式美,则通常采取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均衡以及重复与旋转的方式来加以体现。
2.3、音响和张力来实现
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为例,书中对于视觉艺术张力产生的真正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诠释,而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张力主要也是通过形体本身的方向、形状以及所具备的亮度值来直接改变其所产生的效力来直接体现。不过在美术的教育教学当中,通常美术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考虑如何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方便的解决并理解这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促使其直接成为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一视觉艺术作品张力的关键所在。而且阿恩海姆直接认为这本身是一种张力倾向,促使其通过某种知觉来直接感受艺术作品在运动之后而直接产生的张力,其本身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产生相应的运动幻觉;二是运动倾向直接引发人们的运动经验。不过,在引导学生们产生视觉联想,从而直接感受造型艺术张力的教学过程当中,美术教育通常都可不借助音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们对于视听的感受,而直接启发学生们对于视觉艺术张力的注意。而音响却可直接通过所创造的音域空间来帮助美术教学中学生们对于空间和张力的充分理解。
3、结语
关键词:节奏;音乐教育;训练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旋律与和声都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绝不能离开节奏而单独存在。节奏是体现生命的运动、风格、韵律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说。有运动就有节奏,节奏在人类之前并不依赖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早显现出来的艺术,渗透在音乐形式的纵横结构之中。由此见之,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年4月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陶冶情操 丰富情感 促进发展
德国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律动学说》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和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每个音乐活动的首要基础。
小班的幼儿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完全把握住,所以节奏感差。“奥尔夫音乐”是我园的研究课题,如何将奥尔夫音乐原理渗透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呢?我们从节奏培养的角度出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一、耳听——感知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能力与它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联系。而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熟练音乐的基本要素。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听音乐走、跑、跳、停,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让音乐来指挥孩子。在平时,我们经常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节奏游戏,如在《跳起来》的活动中,通过鼓点让孩子有节奏地跳,鼓点快就是小袋鼠出去玩,鼓点慢就是袋鼠妈妈来了。还有《鱼儿鱼儿水中游》,听见三角铁慢慢地敲,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听见快速的声音,就是大鲨鱼来了,小鱼要赶紧游进呼啦圈。刚开始有的幼儿不会听节奏,而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动作。经过多次的游戏,幼儿知道了鼓声就是教师的口令,要听着鼓的节奏做动作。
二、眼看——学习节奏
图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谱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空洞乏味,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蝴蝶》中,我们进行乐句练习,引导幼儿稳定拍子,教材中用了蝴蝶的图谱,一只蝴蝶表示一拍,一共4个乐句,让幼儿指图片唱歌。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来。还有,在《小乌龟》一课的活动中,教材运用了特别的图谱:根据歌词内容,图谱中有4个地点:山坡、树林、糖果店和游乐场,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在图谱上演示小乌龟,唱到每句歌词最后一字,小乌龟就到达相应的地点。在这样形象的演示下,幼儿不知不觉感受了乐句进行的准确性。
三、动作——表现节奏
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节奏,必须运用动作,不仅让幼儿动手,还要动腿、动脚。“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简单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比如小猫走、乌龟爬、小马跑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小老鼠和小花猫》中,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等动作。
四、唱游——加强节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经常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比如在《鱼儿鱼儿水中游》的活动中,幼儿学小鱼游时,教师选择三角铁敲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幼儿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喜欢,也容易接受。同样在童谣《小肥猪》中,我们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念“打蚊子”,一组拍手做打蚊子动作。“×××”表示念“打蚊子”,“0”处拍一下手表示拍蚊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学得有趣,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使幼儿兴趣浓厚地、注意力集中地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捕捉到节奏,掌握好节奏。
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但要运用这力量需要一种方法,一把钥匙。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能打开心灵之窗,把人们带进自然的音乐里,去感受这个世界。在教学中,我们用把音乐的各个要素通过亲身的实践,调动孩子们的感官来表现音乐,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愿意敞开心灵去感受这美妙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启蒙 身心发展 规则意识
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所开展的,以提高儿童音乐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作为充分结合了音乐和游戏双重价值的综合性项目,音乐游戏在培养儿童音乐感知能力以及情绪德育、身体发育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启蒙中的作用
音乐游戏的自然属性就在于它的音沸裕音乐游戏对于幼儿音乐的启蒙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乐音听辨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素养的前提条件就是听觉能力。音乐游戏中含有大量针对乐音听力的辨识练习,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听觉系统对各种声音的组合,音乐的旋律以及音色的强弱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辨识和反应,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音乐听辨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音乐节奏
节奏感是音乐要素中最为基础的,音乐游戏中可以通过由易到难的安排,将节奏感的训练灌入到音乐游戏的内容中。例如在最为经典的奥尔夫幼儿音乐游戏课《杯子》中,教师可以用杯子和杯套作为教具,每个杯子都可以代表一个四分音符,每一个杯套可以代表一个四分休止符,通过拍手、拍腿或者打击乐器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和学习规定的节奏模式。
(三)即兴演唱
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嗓音游戏。在音乐游戏《我们要请一个人》中,幼儿需要通过轮流演唱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一方面需要吐字清楚,节奏感较好,并能够将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这个游戏对于提高幼儿的歌唱水平,尤其是带歌词的即兴演唱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二、音乐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一)音乐游戏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幼儿世界中,音乐游戏是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音乐游戏过程中,美妙的音乐、熟悉的节奏与幼儿身体的和谐互动,儿童会将美好的情感付诸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并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情感形式的越来越多样,情感层次的越来越高,儿童对于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也会越来越好。不仅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有些表现,因此可以说音乐游戏对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游戏是情感的体验场景
音乐游戏中有很多亲子型或者邀请型的项目,在这些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很好的体验不同身份的情感世界。例如在《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中,幼儿可以以本来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感受照顾老人的光荣和快乐,同时也可以通过扮演爷爷奶奶,体会老人的情感。在这些音乐游戏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主线,通过音乐游戏,幼儿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各种情感的体验,对于发展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他人的情感都非常有帮助,同时对于德育的培养也是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三)音乐游戏是情感的认知过程
音乐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各种事物的机会和舞台,为了能胜任这些角色,儿童必须能够从思想认识上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并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这个世界。通过拟人化的各种模拟,幼儿可以获得各种不同事物的情感体验,音乐游戏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儿童对各种事物情感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
三、音乐游戏在幼儿规则意识中的作用
规则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认识规则、遵守规则、需要规则。其中,对规则的遵守并不是外部的强制力,更多的是将外在的规则变成了内在的素质。在音乐游戏中这种规则意识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参与者。
首先,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规则,各种音符、节奏、音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迅速的体会到音乐规则的作用,并掌握一定的音乐规则知识,这都会激发儿童对遵守音乐规则的愿望。在熟练掌握规则以后,他还可以通过即兴表演、创造发挥等形式将规则进行更好的运用。
其次,音乐游戏中的游戏本身也是依靠规则运行的。游戏的规则是孩子都必须遵守并愉快玩耍的保障,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会破坏游戏,并被大家排斥,这就形成了一种外在的遵守规则的强制力。音乐游戏通过音乐和游戏的规则安排,共同的促进了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
四、音乐游戏在幼儿身体发育中的作用
音乐游戏作为一种结合了音乐以及游戏的教育手段,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形体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增长幼儿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还可以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
此外,音乐游戏可以锻炼儿童与节奏感以及游戏性相关的动作技能,身体运动游戏(跑、爬、滑、摇摆或别的肌肉运动游戏)和追逐打闹游戏(嬉戏性打斗、摔跤或追赶)不仅能提供符合儿童发展所需的种种动作训练机会,还可为儿童新动作的产生提供契机,更能提高儿童全身的动作协调。
参考文献:
[1]李霞.幼儿音乐游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赵燕.嬉戏中的智慧――浅谈在小班音乐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