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音乐教育

儿童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音乐教育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类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积极思维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有助于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1.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音乐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让幼儿在感受音乐形象的同时,认识生活,认识自然,陶冶情操,培养幼儿多方面的优良品质。从诸多的音乐活动(歌曲、歌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幼儿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培养了爱祖国、爱师长、爱集体、爱劳动、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等多方面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2.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优美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兴奋的感觉,带给幼儿活泼开心的氛围。当幼儿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后,会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促进了血液的流动循环。长期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表演、歌曲、舞蹈、音乐体操等),幼儿手脚的协调性会得到很大地发展,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有必要配有相应的音乐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为了再现老师教学内容,儿童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的示范,记住歌词、曲调、动作或者配器方案;为了能准确开始演唱或演奏,儿童要努力记住歌曲或乐曲的前奏;为了使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的情感和结构,儿童要注意倾听和记住与动作有关的音乐的特点等。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想象、联想能力的发展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而想象又是学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对音乐的感受和所导致的想像力的一种延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在幼儿的脑子里,形成无穷的形象画面。培养学幼儿的音乐思维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幼儿对生活、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如创造性律动便是一项需要丰富想象力的活动。当儿童随着音乐表演时,他们常常会自觉地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交融,既而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假如让儿童跟随《玩具兵进行曲》进行律动,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诸如坚强有力的变形金刚、有趣的小木偶、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玩具形象,而这些生动有趣的玩具形象正是儿童凭借其生活联想和艺术想象而创造出来的。3.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音乐认识活动首先就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幼儿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觉探究,使幼儿听辨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得到提高。声音无处不在,让儿童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钟表声、脚步声、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等,感知并结合节奏体验二拍、三拍、四拍音乐的不同,并配合身体动作来表现,让幼儿感知威武、雄壮有力的音乐,舒缓、轻柔的音乐和圆舞曲等不同的风格。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一首好的歌曲往往又同样是一首好的诗歌,幼儿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音乐词汇,而且扩大了词汇的积累,增加了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果教师在叫幼儿唱歌时,能坚持正确的咬字吐字,对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帮助。此外,语言与音乐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乐变化等表情因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许多机会促进幼儿认识这些表情因素,这对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有益的。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教学设施不足

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幼儿园主要办园方式是由乡镇、村小学主导开办的,私人个体开办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经费有限,多数幼儿园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开展音乐活动所需的乐器、音像资料及音响设备等,甚至一些私人幼儿园的桌椅都不符合学前儿童音乐活动时正确姿势的要求。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1.学历情况在对福建永安县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园的音乐课老师0-2人的占86%,3-5人的占10%,6-10人的占1%,未选择的占3%。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低下。而且幼儿园的学历情况差异较大,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约占20%;高中及幼师学历老师约占65%;大专学历老师15%。数据表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学历明显偏低。2.专业技能幼儿园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配备专业音乐类教师的学校很少,兼任音乐教师的居多,音乐教学的能力相对较弱。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会唱几首歌,教一两个简单的幼儿舞蹈。

(三)活动形式过于单一,课时安排岑差不齐

1.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大多数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单一,跳舞、唱歌,这似乎是一个共识。简单的几个肢体动作,简单的几个音阶音符,不足以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梁。2.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音乐课安排没有遵从幼儿心理特征,课程体制僵化;二是音乐课经常被其他活动或语文、数学等“主课”挤占。这样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

教师拿到一首歌曲总想着快点把它教给孩子们,总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传授,很少考虑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音乐课堂变成了童声大合唱。无论是说话、唱歌、打节奏、舞蹈等,都是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机械地进行着训练,一味的让孩子们来模仿。虽然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能使学前儿童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这些牢固的思维模式很难被学前儿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五)音乐教育中缺少创造性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过程需要创新,但教师们限于自身素质的制约,不能通过创造性地去引导学前儿童创造性地学,不能设计一套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案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培养。这些固定的音乐教育模式禁锢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忽略了学前儿童自身所具有的音乐天性,阻碍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各幼儿园对教学设施的投入

1.加大政府监督力度一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制定具体的政策文件,规范办园的相关手续、证件及办园条件,保证办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督促其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和引导,设立音乐教育专项经费。并且添置儿童学习音乐时必要的音乐器材,努力改善音乐教育条件,保障音乐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严格把关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来。2.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落后观念,不能只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塑造儿童人格的重要性,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水平。二是为学前儿童开辟一个足够开展音乐游戏的活动场所,在空间上使儿童更加的自由,让他们能过在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音乐活动的学习和创造。合理分配每个班级的人数,配置钢琴或者电子琴,环境设计要富有艺术性,室内墙壁上可以挂置关于音乐的图片或者音乐家画像,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尽量缩小与本地公办教师工资的差距,这样才能招聘到高素质的儿童教师,增强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使她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当中。

(二)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教师业务素质、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感如何,将直接影响未来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质量,因此必须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的幼儿园尚没有自行组织培训的条件,可以采取园外培训方式和学历提升等途径。我校已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全方位提高幼儿教师教学水平,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人才队伍,幼儿园可以组织或个人自行参加学习培训。根据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利用当地文化馆或音乐中心,定期举办音乐欣赏会,广泛地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增加知识面,提高音乐专业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安排课时教学

合理安排音乐课时及其教学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就应当充分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音乐课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规律,不应拘泥于教学思维的模式化,不应把进行音乐课的时间点安排的过于集中和固定。一星期五个课时日,可根据学前儿童灵活好动、不受约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儿童情绪的兴奋与低落,适时调整教学科目,随机插入音乐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能随便占用或取消儿童们的音乐课活动,要充分尊重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权利。其次还要合理安排每节课时所要进行的内容。儿童由于年龄小,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师生对话,交流感情是他们学习音乐的前提。儿童熟悉音乐活动材料,老师要引导儿童分析音乐活动材料的风格,发挥儿童的创作力,表现的内容等,并调动儿童的表现力,用身体动作表达他们所体会到得音乐材料。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

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渗透日常生活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课题来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从语言和音乐的律动因素中,将知识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活动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总的来说“音乐有法亦无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让儿童以更大的热情与兴趣和音乐教学活动互动起来,以丰富他们的个性空间。

(五)成为幼儿创作能力的培养者

每一位教师都应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力争把每一节音乐课上好,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并轻松愉快地健康成长。一是营造音乐活动所需的最佳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学前儿童在从事音乐活动时要有合适的环境,有条理、有动感的布置一些五线谱、音符等,除了音乐学习时间,还可以在休息、吃法、课外活动等合适的时间播放适合学前儿童欣赏的歌曲或音乐电影等,同时音乐教师还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个人特色和思维独立,欣赏儿童的创造性。二是课堂学习活动要有创造性。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得开展各种创造性课堂活动。音乐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一定要让儿童“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唱、跳、奏、想,自己自由表达情感、旋律和歌词,并为常见的儿童歌曲创作新的歌词和新的身体动作等。在活动中儿童接触的音乐材料要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能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育提高意义 康复补偿意义

一、引言

什么是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又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十一日本的法令规定有八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立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笔者所指的特殊儿童是指第二种。

在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持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音乐教育当做音乐治疗,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康复补偿。“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普通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不完全相同,更多的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因为音乐课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不是提高音乐修养与开发音乐才能为目的,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治疗手段恢复其心理、生理的功能,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争取他们能够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陈莞,2002)。第二种观点坚持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各司其事,相互独立。这种观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明确地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发展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具有双重意义。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对于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的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有几乎相同的双重意义,即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既有教育提高(提升音乐素养和陶冶情操)意义,又有康复补偿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教育提高的意义

盲童,又称为视觉障碍儿童。以盲童为例,根据笔者的经历,音乐课在特殊教育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大多数盲童都喜爱音乐,喜欢聆听音乐和歌唱。笔者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相同,有的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甚至好于正常儿童,例如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甚至优于正常儿童,他们对节奏非常敏感。可见,盲童的音乐学习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盲童同样可以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国外的贝多芬和国内的孙岩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身心发育规律方面,盲童与正常儿童是相同的,因此,其音乐教学目标与普通儿童也是相同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通过声响,塑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教育的意义可通过特殊儿童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实现,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丰富盲童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盲童的视觉损伤使他们无法通过视觉审美,而通过音乐教育,盲童可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追求美好事物(彭丹丹,2009)。盲童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通过音乐学习,盲童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不过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把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表演与创作、乐理或欣赏等内容。对盲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普通儿童几乎一致,但由于盲童视觉的损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独特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视唱法向听唱法的转变、盲文乐谱的使用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康复补偿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培智儿童和盲童有康复补偿意义。下面笔者以培智儿童和盲童为例阐释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补偿意义。

以培智儿童为例。张鸿懿和周为民(2004)以海淀区培智中心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三年级为实验组,四年级为控制组,两班均为12名学生。他们采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和音乐行为治疗法,通过四个阶段实施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从提高注意能力入手,参照音乐行为治疗方法的规范,确定“靶症状”、“靶行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运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的“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将语言引入音乐活动”、“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应用奥尔夫乐器”等技术,结果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张鸿懿和周为民的实证研究发现,音乐治疗训练是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盲童为例。钱志亮(1995)认为,个体某感觉器官受到损伤后,由于个体有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个体加强发展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以替代受损伤器官,即通过健康的感觉器官替代感知本应为受损感官所感知的部分信息,从而达到获得足够的感知信息、更好地认识物体客观属性的目的。盲生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补偿视觉缺陷,也是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的重要任务。

盲童有两大重要的感觉器官:听觉和触觉。在音乐教学中,听觉和触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对听觉有较高的要求,而盲童较之正常儿童的听觉要敏锐得多。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盲童的听觉注意力在歌曲和乐曲的听赏中得到锻炼;在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中,盲童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学习与记忆得到提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和矫正。比如,在器乐教学中,盲童通过学胡、琵琶和阮,对发展他们的触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器乐,盲童可以发挥他们的听觉、动觉及触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些功能产生综合和协调效应,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吴跃跃等,2008)。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有双重意义,阐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莞.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治疗的发展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2]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价值探寻[J].科教文汇,2009(3).

[3]钱志亮.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盲校相应特殊课程的设置[J].特殊教育研究,1995(1).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一.整体性的教学策略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法、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专业的音乐教师、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共同合作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的教学需要加强整体性的策略研究。

1.明确目标,把握个性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属于“小众”教育,针对性较强,因此教辅人员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之前需与治疗师一起真正熟悉每个孩子,明确个案的教育目标,握准教学方向,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少走弯路。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需要针对个案的持久来调整环境与教法,增加个案所需生活技能,让每个孩子好好的适应目前的生活。

2.以分解式教学为主

有些音乐是导致自闭症儿童不良行为的导火索,有声音敏感经历的孩子无法接受太复杂与过高、过长的音乐。典型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宜采用分解式教学,以学习儿歌为例,需从每个音开始,然后发展到乐句,孩子掌握后最后学习全曲。

3.加强教学记录,建立科学的监控机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攀登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记录,能够准确的记录下个案接受每种音乐教法、音乐活动时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收集、整理反馈,为自闭症儿童及时发现不合理因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从而使音乐教学活动更科学,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二.律动性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自闭症儿童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律动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方式。当音乐中的律动型与听觉系统相匹配时,自闭症儿童会有蹦跳的欲望或喜欢随着音乐摆动身体,他们的音乐感受性相对较好。律动音乐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律动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实际水平

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活动之前,应注意儿童实际年龄、身体发育水平,不同年龄、体力与运动能力的自闭症儿童要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进行,这样才能保持自闭症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律动活动难度要适宜,典型自闭症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律动应审时度势,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展开,太简单容易使他们感觉枯燥,太复杂又会使他们因觉得跟不上而产生退缩情绪。

初次接触律动,允许儿童在感受音乐时自由活动,不要求动作的标准,只要孩子在音乐里感觉到舒适,不产生抵触情绪即可。只有不抵触才能诱发孩子主动性表现自己,这会为此后的音乐律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直观教具、夸张的动作、形象的语言激发儿童主动发现

律动教学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长期以来,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固化,缺乏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启发性的教法,使儿童理解语言的指令性。诱发自闭症儿童主动的运用直接的感官和思维参与到律动中,如律动“三只小熊”时,启发孩子想象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体型。教师可以将直观的教具、夸张的动作结合形象的语言,便于他们理解。例如:可以三个孩子一组,老师弹琴或播放音乐,“三只熊住在一起,”举起三个手指,带领孩子一起按节奏踏步走,“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每个熊的名字伸出一个手指或选择三只熊的头像,让孩子指向头像;当唱到“熊爸爸真强壮,”“熊妈妈身材好呀,“熊宝宝真可爱呀”划线部分时,分别让孩子做出他们认为表示强壮、身材好、可爱的动作。教师可给予提示。

三.针对性的音乐作品选择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适合。音域不能跳动过大,尽量不出现不和谐音程,因此音乐作品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需特别谨慎。

1.针对兴趣选择乐曲

家长或教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乐曲给孩子听,仔细观察他们喜欢那些类型的乐曲。只有以他们的喜欢乐曲作为有效刺激,引导孩子在听音乐的时候配合做出动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特别注意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班上儿童是否有音乐创伤经历,避开此类作品。

2.作品选择偏重节奏性

家长反馈,以单一乐器演奏,节奏性丰富的乐曲普遍被自闭症儿童所喜欢。除少数高功能运动能力较强的自闭症儿童外,节拍明显、每分钟50到70拍接近心跳速度的乐曲,更能带给他们安全的感官体验,亦更贴近12岁以下儿童生理水平,是适宜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乐曲。

3.以训练目的选择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与训练的过程应遵循经验探索创作认知规律。如何选择适合自闭症儿童音乐,是以阶段性训练的目的决定的。语言训练和音乐律动选择的音乐不同,典型自闭症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训练选用的音乐作品也有区别。

交往内容——寻找有关问好、告别、应答、合作等方面内容的歌谣或在每次活动前均用同一简短乐句,在孩子的意识中建立开始的条件反射。语言训练时音乐的选择遵循节奏语音训练有歌词的歌曲、童谣为主线语言编成歌谣发音儿歌。

律动内容——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进行律动、打击乐器伴奏演唱等。律动适用与从纯音乐入手有歌词的歌曲、童谣完整的音乐作品。

认知常识——在强化生活技能时选择身体部位、空间、方位动物、水果、节日等贴近生活常识的歌谣,如:《两只老虎》、《一只小蜜蜂》、《刷牙歌》、《数字歌》、《小板凳》、《分果果》、《手指谣》等。

4.作品选择符合儿童自身需要

音乐作品不易过长,听音乐的时间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为宜。起床、吃饭、游戏、睡眠,配合孩子的生活选择播放或演唱不同类型的音乐。儿歌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发展,作品选择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生理特点,对他们来说音域太宽、音调过高、节奏复杂的歌曲,容易破坏他们学习的心情,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教辅人员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高尚的师德不仅是自闭症儿童教辅人员对自己工作的规范,同时也是从古到今教师职业道德的统一标准。“亲其师,信其道”。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爱的教育,教辅人员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才能用“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钻研,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面对自闭症儿童特殊的行为模式与癖好,音乐教辅人员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用“心”于自己的学生。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群行为不同寻常、智力、年龄、症状各不相同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从极高到极低,差异显著。这些都需要音乐教辅人员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慢慢融入他们的世界,赢得他们允许接近的“通行证”。

音乐教辅人员还应用热诚、宽容的心树立以身作则的行为榜样,不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从语言到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自闭症儿童模仿和热爱的对象。

2.广泛的知识结构

自闭症儿童的教辅人员不仅需要耐心、细心的教学,还要从生活上照顾他们,从心理上疏导他们。除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外,音乐课的教辅人员还要及时了解自闭症儿童心理、生理状态,融会贯通各科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因此除语数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行为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课堂。

教辅人员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要有兴趣,经过普及性的音乐训练,他们可以在专业音乐教师的辅助与指导下进入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并非仅仅是在学校内才能进行,家长、社工、音乐教师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快乐。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自闭症常识,确保他们能够处理自闭症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这是他们能够对孩子负责的必要条件。

3.与时俱进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一、音乐应用于孤独症儿童治疗的国外研究现状

音乐作为一种疗法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医疗、音乐和特殊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外针对音乐疗法在孤独症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音乐疗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中,例如英国医生JulietteAlvin首次将音乐疗法引入到自闭症患者的治疗中,认为该方法能够治疗身体和情绪障碍,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效果更加显著。例如AlvinWarwick(1991)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接受音樂治疗后,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Thaut(1984)在音乐疗法实践中,让孤独症儿童跟随击打动作和产生的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粗大动作进行训练,对于纠正孤独症儿童异常动作姿势产生良好的效果。第三是在音乐疗法形式上的研究,NordoffpRobbinsC.提出了创造性音乐治疗,即是鼓励孤独症儿童运用音乐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情感,有改善潜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促进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Banks(1982)奥尔夫音乐疗法能够增强孤独症儿童与人交流的经验,并提升儿童注意力的持续时间。

二、音乐应用于孤独症儿童治疗的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有关音乐教育与儿童孤独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教育对儿童孤独症改善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功能障碍的意义研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音乐教育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障碍具有重要意义。龚文嘉(2010)认为孤独症儿童对音乐具有强烈的偏好,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中,能够让孤独症儿童享受和分享成功的经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为语言和社交的开展提供基础。刘进(2011)从家庭音乐氛围的角度,对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从梦滢(2014)研究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即兴的方法,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这种音乐训练中释放自己、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感,对于改善患儿的情绪、培养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或主要方式。程虹毓(2014)对奥尔夫音乐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张焱(2006)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表现,提出了结构化教育和音乐治疗的融合。目的在于根据孤独症儿童内心的需要,建立起沟通交流的基础。第三种研究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孤独症儿童某一项身体机能。陈庆艳(2013)研究了音乐疗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潇(2014)研究了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音乐乐曲欣赏。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响辨别能力(节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二是歌曲演唱。运用发音器官,表达与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与旋律能力的培养,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内涵的把握等。三是乐器演奏教学。主要是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四是乐理知识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概念、五线谱识别、音乐简谱学习等,掌握识谱、用谱的技巧,为今后独立学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础。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伟伟.浅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

[2]侯丽.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