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 教育理念 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
1.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同孩子一起看世界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我个人认为,音乐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关系。
21世纪的音乐课,孩子们要学些什么?新的课程中贯穿始终并特别强调的是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合理地安排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和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2.建立现代的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是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音乐学科教育来说,尤其有他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音乐教师必须有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们音乐教师在致力于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中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
3.注重音乐课的气氛,理解真正的民主开放式教学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 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驱音乐的主人。
4.教学观念、方法的创新
1.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中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上缺乏互动和反馈的弊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表达,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又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话式的音乐教学中不是充当n堂内容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当前音乐对话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我国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即使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进入了高等学校中,开始学习音乐,但是由于我国在高等音乐教学方面缺乏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经验,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未来就业脱轨;还有就是由于教师和硬件设施资源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针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音乐专业课上班级的人数都普遍比较多,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对学生也不能进行正确引导,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对话式教育模式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展。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是当前对话式教育模式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国对于课堂改革十分重视,但是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流于形式。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介绍知识点,教师以讲为主,这种单调的、没有互动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音乐理论课提不起兴趣,不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也就不能重塑并提升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
3.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主体,尤其是在高校的音乐课上,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为课堂奠定基调,不要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音乐知识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时间、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主讨论,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对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合理安排课堂,不断提高学生水平。为了更好地在音乐课堂中贯彻对话式的教育模式,第一,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对话,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意见,与学生交换思想。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使知识得到深化、内化。第二,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作为高校的音乐人才,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往往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促进他们互相进步。
(3)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对话式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没有一个标准的固定答案。尤其是高校中的音乐人才,往往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意见、思想,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见解,彰显个性。
对话教育模式是培养优质音乐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构成,从本质上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影视欣赏 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 智力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影视欣赏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少儿早期影视欣赏和业余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
当前不少的教师和家长,不但没有提倡启发少儿看电影,培养他们影视欣赏的鉴赏能力,认识人生的道理,而且还把看电影当作洪水猛兽,百般阻挠,使许多少儿出现逆反心理。
前苏联影视理论家P・尤列涅夫在《银幕的造型世界》的序言中指出:“如果没有电影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影视艺术对现代人业余生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是不可想象的。影视艺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参照文学,参照社会和人生,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作者美学观的再现,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成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开智、审美、立德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那将会使学生丧失培养影视阅读的能力的机遇,也失去了熏陶学生情操的有利机会,而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也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文化”,也为提高一个人的终身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通讯》台刊上专辟了“影视欣赏”、“歌词欣赏”、“书法欣赏”等栏目,并把它纳入了文学鉴赏的范畴,可算是远见卓识之举。而在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中也收录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八篇中外著名影视剧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少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仅仅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己,艺术印象也是一带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这样的看欣赏影视是不可取的,甚至有时会对少儿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少儿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少儿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看过电影,那也只能算是一种“凑热闹、好玩”而己。
我们也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家长组织少儿去看电影,都要求他们要写观后感,他们一听要写就兴味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先以教育者的姿态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好的影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好的动机也往往没有成效。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首先“顺其自然”,有条件的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少儿们探导影视的视觉效果、人生道理以及影视的艺术魅力。
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请注意这里的“借助”二字,让少儿先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感受,他们才会“主动”“愿意”。比如在知道少儿要学习《祝福》一课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先通过介绍叶圣陶的《一生》和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简单介绍鲁迅的《祝福》也是关注旧社会妇女命运尤其是后妇女命运的经典之作,接着就让他们观赏影片,少儿心无旁骛地看完之后,在大家兴致勃勃的讨论时,教师和家长可以不经意似地评价电影,“电影中有个情节是小说中没有的呀,导演怎么不尊重原著呢?”这样,不少的儿童和少年会在课余引经据典分成两派开始争论了,因此,“顺应”学生的审美心理并非无为而治,而是一种艺术。
影视艺术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教学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长文短教”、“长文新教”就有了可能。以《陈奂生上城》为例,我们可以让少儿们在这篇小说中“找焦点”(黄宏小品),让学生在比较中去认识不同的作品表现主题等的异同之处。以《失街亭》为例,学生先观赏影视剧,然后就可跳出情节从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以及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具体理解街亭之失的责任该谁来负。研读的切入点小一些,同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良好的效果。
审美是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同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才能为少儿终生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养科,为培养少儿懂得影视、欣赏影视、热爱影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少儿只会欣赏影视是不够的,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教育能促进个体智力发展,已在实践中证实,并得到全世界公认。
从生理上看,音乐的学习,无论是唱歌、舞蹈还是器乐,所使用到的生理器官比其它任何学科都多,每个生理器官都有相应的神经中枢,随着各生理器官的协同活动(音乐学习需要眼看、口唱、脑思、耳听、手动甚至四肢及全身的运动),各个相应的神经中枢也在协同活动并建立了相应的自然联系。久而久之,一个器官及其神经中枢的活动也会牵动其它器官及神经中枢的协同活动;其次,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左肢的频繁活动大大促进了右脑的发育,克服了重左脑轻右脑的现象,使脑的左、右两部分相辅相存,协调发育,这样个体对音乐的学促进了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
从心理上看,少儿阶段出现了两个智力发展的高峰期。三――四岁和六――八岁是开发培养智力的黄金时期,而当孩子在这一阶段被领进奇妙的音乐世界后,他们的精神愉快兴奋,求知欲望强烈,智力视野开阔活跃,这对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早期业余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近年来,随着业余器乐演奏等级的成功举办,学习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学生与日俱增,以至每年暑假期间的等级考试盛况空前。无疑,业余器乐演奏等级考试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早期业余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由于“考级”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素质,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促进了全面发展。
二、“考级”制度的实施,对业余音乐教育起到了指导和评价的作用,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查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三、“等级”考试客观上为高等艺术院校 提供了选才的沃土,提供了优秀生源同时为全社会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充分肯定早期业余音乐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误区。
一、学习年龄太小。部分家长片面理解早期教育,往往在孩子三、四岁或四、五岁时便不顾客观实际擅自主张让其学习,接受技能训练,笔者认为,多数孩子最好从六、七岁开始学习;学习时间太早往往是弊大于利(少数身体、心理发育迅速的孩子除外),这是因为:
个体智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是3―4岁,这一时期的多数孩子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都不宜于接受乐器训练。因为他们的手指柔软易于变形,易于疲劳,不宜长时间做单调的动作,更难于完成学习所有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孩子的注意、记忆等基本心理特征极不稳定,能力低下,其脆弱的神经系统难以担负起学习乐器所有的心理负荷,这一阶段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并且极易产生恶劣的负效应。
六――八岁是个体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己长得相当结实,手指机能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能做较为精细、准确、协调的动作,而另一方面,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加强了,记忆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发展,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也有了较大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多数孩子可从这一阶段开始学琴。
实际上,早期音乐教育不仅是学习器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条件让孩子自由地听听中外名曲,观摩高雅的音乐会,讲讲音乐家的小故事,做做活泼有趣的音乐游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专业化倾向明显,这是业余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部分家长和教师不顾客观实际向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向孩子布置太多太难的曲目,进行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笔者认为在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以专业的规范要求孩子,但绝对不能过分地进行纯技术的训练,因为这无论从早期教育的实质还是从少儿身心特点来看,这样做都是不适当的。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从来都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在培养人”。而早期业余音乐教育正是要培养少儿美好的心灵,启迪开发少儿的智慧,陶;台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以促进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家长和教师应努力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孩子的启发、鼓励,通过游戏,欣赏等多种方式调动机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不能不顾实际单纯地进行大强度的技术训练,这样,才符合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目的,以实际情况来看,每个学习钢琴、小提琴的孩子都要成为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不可能的。仅以成都地区为例,大约每三百个学习钢琴的孩子中仅有一个能考上川音附中钢琴主科。所以,在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培养目标。至于专业化,家长们应保持平常心,说不定也会有水到渠成之时。
三、学琴进度太快。这是急功近利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表现,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早期业余音乐教育的实质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过分注重技术训练,过分追求教学进度,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因为考级而只会演奏考级曲目的现象。笔者认为,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这种重量不重质,盲目追求速度的做法十分有害,这是因为:
从少儿身心发展来看,虽然六、七岁孩子的身体已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其手指机能依然很低,不能长时间大强度地接受技艺训练。所以练琴必须适度,既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集中突击:其次这期间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知觉、注意、记忆等心理特性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个体在音乐方面的差异也客观存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反复、重复的原则“重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强注意,达到记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掌握绝非易事,它要求孩子付出时间、付出心血,因为即使一首简单的儿歌也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渲染手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教导学生,指导学生了解学习音乐知识,更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技能,有时还要讲述某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轶闻等。显然,如果教学进度太快,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以器乐学习为主的早期业余音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在它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由于上述教育误区而导致了在某些方面的失败:一是部分孩子在初学时兴趣很大,技能提高很快,可是三、五个月或半年之后都相继厌学,停滞不前;二是家长带孩子学琴断断续续,缺乏持久性三是家庭与教师缺乏配合,随便调换教师;四是部分学生不得不中途而废,干脆不学了,等等。这些不良后果的产生原因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是孩子的确缺乏音乐先天条件,但笔者认为,多数问题的产生应该说与教师或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有关。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并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一)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
从实践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学校及其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
首先,我国当前的教育仍旧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音乐教育的地位仍旧远远不及文化类学科的地位。这一点在城镇学校中也普遍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大部分是较为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其教育力量与城镇地区相比差距骄傲的,这一点的得到进一步突出。因此,大部分农村学校及其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和限制,从主观上不重视音乐教育。具体地说,大部分农村学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还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导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强。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师资力量进行音乐教育建设。换言之,这些学校无力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即使部分学校有心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却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将计划搁置,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成效。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不重视
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音乐教育也不够重视。在这些地区中,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部分家长已经在外出务工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只是单纯的认为读好书、考上号大学生才是孩子的出路,却根本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更进一步说,对于大部分农村家长而言,音乐教师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成绩,无法对孩子的高考提供助力。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不但要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还需要给孩子准备音乐器材,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因此,农村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通常是持有不支持的态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难以开展。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对于音乐教育的兴趣不够浓厚,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认为音乐教育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一方面,音乐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让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也不敢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音乐学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通常需要承担家中的农活和家务活。这就表示农村留守儿童不但要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更要在课后完成繁重的农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音乐训练,使其将音乐教育当作生活中的一种负担。
(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欠缺
另一方面,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还面对着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欠缺的现状。音乐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同时需要专业化的音乐教师进行授课。但是,在农村偏远的地区,学校根本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音乐课程建设,甚至一些学校连一好的钢琴都没有。这就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善的音乐学习设备。
此外,农村偏远地区也难以招收到高专业能力、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前来执教。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只能选择在职教师客串音乐教师的角色,只能开展简单的歌唱教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并不科学与系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一)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要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通过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贯彻,农村学校才能正确认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转变学校以及教师的观念和意识,促使其加强音乐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因此,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农村学校才能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加强音乐教育。
在此基础上,农村学校的发展与建设需要政府做好主导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素质教育理念能够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得到进一步落实与贯彻,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使其更加重视音乐教育,并愿意为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方针,吸引优秀的音乐教师加入农村学校任教,从师资队伍方面推动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部分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筹集资金,通过爱心捐赠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资金运转困难的难题,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家长及学生的观念
与此同时,只有逐步改变农村家长及留守儿童的观念和意识,才能引导留守儿童更加主动积极的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其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学校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要改变农村家长以及留守儿童的观念和意识。
首先,针对于农村家长而言,当地政府应该联合当地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要让农村家长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孩子心灵、性格等多方面的正面影响。这就能够改变农村家长的认识,使其支撑孩子接受音乐教育,愿意为音乐教育进行一定的付出。其次,农村学校应该逐步减少学生的负担,要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享受音乐、学习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音乐教育过程中。
基于此,农村家长才会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进行大力支撑,而得到家长支持和理解的农村留守儿童才会更主动积极的参与音乐教育中,使其愿意主动的配合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质量,当地学校就必须要加强音乐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首先,农村学校应该努力培养在职的音乐教师,培养其师德和师风,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动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利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农村学校应该尽力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要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胜任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工作。最后,政府应该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音乐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校的音乐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从内部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农村音乐师资队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能够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音乐教学。随着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更大的提升。基于此,农村家长才能感受到留守儿童在心灵、性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农村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反映与折射,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因此,相关人士需要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并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总结和交流,提出更有见解的策略,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农村 基础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转贴于
2.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