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和解决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电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措施
一、前言
每个企业均有存在一些发展的障碍的隐患,其中财务风险最为显著。发生财务风险,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不可估计的障碍和影响,更甚者还会对企业造成倒闭和破产时有发生的现象。由此可见,电力公司最应该控制的就是财务方面的风险管理,这对电力公司的前途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一)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财务的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不能被企业所控制掌握和难以预料的一些存在因素,而对企业造成了预期收益和财务收益存在的差异。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公司的管理风险中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表现公司在日常经营中的一种财务风险体现,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化解,做及时的应对措施,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危机,建立完整的财务风险计划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1]。
2.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客观原因:由于外界的环境所呈现出的不规律性,人们难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阻止和防范,尤其是针对发电企业,自然条件对发电行业的影响比其他企业要更加严重。比如自然界的不可抗力,洪水,风暴,地震等,这些对发电企业造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大量损失,除此之外,还有因死亡等无法避免的原因,造成的无法进行账款回收的风险[2]。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则是市场的影响。无论哪一个企业恐怕都离不开市场。但市场是多变的,不具备相应的稳定性,所以根据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存在着与之相应的风险。主观原因:对发电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另一大主要因素就是其内部的原因。例如企业的管理水平,员工的个人素质。如果公司有一个好的管理水平,就会使公司变得越发的庞大,无论在公司的盈利和发展规模上都可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如果公司没有较高的管理财务的水平,就会对公司造成管理不当,进而导致公司的周转出现严重问题加大风险。
发电企业需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来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的估算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有过强的控制风险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此项工作并不是任何人员都可以做好的。在当前形势下,财务人员中出现部分能力和素质不高的情况,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过于随意的资金操作对公司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还存在一些注重于人情关系的财务人员,对一些违规的行为和不遵守公司规范的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存在一些没有相关操守和缺乏独立性的工作人员。对领导下达的命令只顾盲目执行,过于机械性的对待工作。而且较大的公司中对于财务岗位有相对固定,不存在替换和轮岗的情况发生,长此以往各种舞弊行为容易发生,更有甚者会产生犯罪行为[3]。
3.重要性。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风险起到足够的认识,随着竞争的激烈,公司领导着重于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方面,对其他事项并没有重视,也没有足够的投入财务工作设备上的配备、安排以及工薪都相对松散,对企业造成影响。
二、发电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措施
(一)发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我们加大财务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目的是,在对财务风险进行衡量和识别的时候,会利用适应的措施和方法降低企业的经营所造成的风险程度。确保企业的连续高效运营。为什么要实行财务风险管理?无疑是为了实现以下几点。其中最重要一点则是防止企业的破产倒闭,这是最直接的目的,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具体体现。若发生以上问题,公司就会面临倒闭,所以对财务风险的加强师保障企业平稳发展的前提。其次在于培养员工加强风险意识,对风险的直视,对公司的财务调整和对风险的及时应对策略和措施,一次尽快化解企业的危险事项为良好的经营环境提供保障。然后,对公司的生产进行控制,在安全水平和负债方面应均有所察觉,让企业财务发展趋向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措施和解决办法
为了对风险进行规避和有效控制,发电企业首先要对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明确公司的业务程序,并进行标准化执行,同时为活动的目的、相关性、可靠性的报告、效果、效率提供保证。
加强对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发电企业资金量巨大,需要对企业的未来流动资金做出准确的预测,对月度、季度和年度的企业资金做出相对应的计划,对流动资金进行动态分析,针对其易产生的相应的预案风险,控制风险的发生几率。发电企业同时还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对资金的利用率进行提高,对资金结构进行完善,以及对定额管理完成其优化,对资金回流和电费的收缴工作进行实质性的加快,对风险的发生几率应用相对措施,降低其风险。发电企业需要对筹资渠道进行大面积拓展,一次来对财务的风险进行分散,防止造成经营企业的资金运行不畅等障碍。同时应对金融的发展市场实行关注,对其具体的趋势以及运行消息和有关于国家的具体有关政策进行相应的了解,对财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做到尽量完善,其次,可视发电公司对投资化的多元化渠道和股权进行创建,同时对银行的便准制度进行正常的引用和实施,在对企业的债务框架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应对企业的贷款的短期和长期的组合进行具体的实现,确保最大的利益,以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和流动。
三、结束语
发电行业归类于密集的资金行业,对资金的加强管理和对其所发生和有可能发生的相关危险,进行一系列的解决措施的加强,以保证企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一次为基础上,使发电行业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上步上稳定安全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力.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济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2]高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措施,解析
作为企业资金管理重要的方式,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对财务会计风险的管理也一直是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而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现代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大多数企业不能拥有一个优秀的财务会计风险管理体系,这种情况致使企业会计人员不能确保自身的廉洁。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要了解财务会计风险并找出财务会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其解决办法。
一、财务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市场环境的相对多元化导致企业财务会计风险衍生出了诸多方面的内容。此时,企业须对财务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方可强化对其的管理。
(一)财务人员道德风险。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敏感而复杂的特点,如果财务人员发生、不按正常操作等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财务会计信息必然因此失真。由此导致的财务会计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管理层的决策。
(二)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一般由业务操作失误、决策支持不当等风险组成,而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还会导致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由此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程度的阻碍。由于技术风险是因为很多原因而形成的,所以其造成的后果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内控环境风险。企业开展财务会计风险的主要奠基石是企业的内控环境,它对财务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其出现不明确的权责划分以及不准确的责任落实,就会造成企业财务会计风险。
二、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风险的识别不到位。作为企业在风险控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险识别将过去与未来的识别手段完美组合,更采用了对应的工具进行辅助,完全保证了系统化的企业风险识别并合理配置了资源。大大提高了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及反应速度。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风险识别并不到位,不仅出现权责不明确、风险识别的标准严重缺失等现象,而且在风险识别的活动上更是缺乏整体性并且存在识别的盲区。
(二)内部控制机制存在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和制度就是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必须在企业拥有全面的公司治理结构前提下建立。而大多数企业却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因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相对浅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未能准确认识企业内控同发展、风险之间存在的关联,单单重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风险管理与防范,违规违纪等现象也就因此增加了发生的频率;内部控制落实的程度较为缺乏,过于体现形式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不满足现在企业在发展与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
(三)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必须通过监管目标、战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经营目标的绝对明确来对业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达成监管的机能。并且这些目标也成为了企业完险管理体系的重点。当前大多数企业虽然对这四项目标相对的明确,但四项目标欠缺协调性,尤其是各种经验目标与战略目标之间的统筹性严重缺乏,由此报告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就不能得到确保。
三、加强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风险预警系统。风险识别是财务会计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不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就会面临风险的危害。企业必须对自身整体运行的状况进行探询和分析,挖掘财务会计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风险项。企业须创建自身的风险预警系统并设置合理的预警圭臬及完整的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运用经验判断是否可以接受该风险的方法,即定性评价法。
(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必须实行一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加强和规范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以及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也是企业为保障其资产相对安全而采用的制度与方法。因此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的时候,要求其在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及漏洞时能够给予改正,并且需要保证该控制制度和企业实际的情况相吻合,有绝对的可行性,这样才能良好地执行和落实。内部控制的制度是由风险评估过程、控制活动以及控制环境等几个要素组成的一系列连贯的控制活动,所以企业要从各要素着手,在所建立的内控结构不违背我国法律及国情的前提下确保内部控制的稳定进行。
(三)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想要最大化地规避财务会计风险、更好地进行财务会计风险管理,还需要对伪造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人员及企业进行严格的惩罚。近年来,我国越来越严重的财务信息造假情况与相对较轻的惩罚措施及力度产生矛盾,致使制造财务虚假信息情况愈演愈烈。因此,必须全面加强会计管理体制的相关改革,并深度强化注册会计师人员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继而采用相关法律对其严厉惩处。
结束语: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各企业竞争激烈,市场情况风起云涌,风险每时每刻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怎样防范和解决风险在每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其风险管理的加强能够保证企业预计经济利益的实现。由于风险是必然的,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因此财务会计部门更有必要清楚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才能有力地对其加以管理,创建风险管理体制,力求将风险最小化,帮助企业稳定向前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解析能够为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慧芳.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周鹏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3.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 项目法律风险控制 实务探索
一、路桥施工项目的法律风险类型
根据风险分类的标准不同,风险一般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政治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结合路桥施工项目管控实际,将法律风险主要分为:非法分包转包、合约管理、财务管理、行政人事管理、媒介管理、诉讼案件管理等法律风险。
二、路桥施工项目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一)非法分包转包法律风险控制
(1)非法分包转包的危害。项目非法分包和转包行为被我国法律明文禁止,视情节不同可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承担赔偿责任、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现实中,路桥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普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以包代管现象,企图赚取高额的管理费。但其分包转包的下属施工队往往不仅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进度,而且在发生亏损或利润未达到预期时,时常会以非法分包转包为由要挟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支付巨额补偿款并给项目留下大量外债等遗留问题。可见,非法分包转包导致的一系列不利法律后果将最终由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担。
(2)非法分包转包的法律风控措施。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唯有消灭违法分包转包模式,方能杜绝此类法律风险。①强力打造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施工班组,减少对外部施工队伍的依赖。②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劳务分包的承包人具有相应施工资质,尤其杜绝与自然人签署、执行工程劳务分包合约。③严禁工程转包行为。
(二)合约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合约法律风险控制贯穿路桥施工项目管理始终,与成本直接相关,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为此,路桥项目管理者务必有效控制与业主、施工队、供应商等各方在合约签订、保管、执行、变更或解除及纠纷处置方面的风险。
(1)业主合约法律风控措施。在项目招投标阶段,施工总承包企业应认真组织成本测算、防止低价中标并综合评估各类潜在风险;在合约签订阶段应征询工程、机料、财务、风控等部门对合同条款的意见,防止签署过多的限制性条款;在合约履行阶段,项目管理者应注意:①充分研读合同条款(通用条款、专用条款、规范),寻找变更、索赔的依据(如,新增工程、工期延误、拆迁影响)并按规定时间、程序提出申请,组织证据送达监理及业主签认。若其不签收,则可及时采用公证送达。采用多种手段留下变更、索赔的依据(达到诉讼所需举证标准)。否则,在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后,变更、索赔将面临失败的风险。②若与业主发生合约纠纷,则根据上述要求准备充分证据,先与业主、政府等相关单位协调,尽量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应及时组织律师等专业团队参与解决或诉讼(原则上与业主沟通后再诉讼)。③在履约过程中,应按规范要求及时完善工程变更、索赔、计量、竣工等资料,确保项目工程款经得起国家审计和检查。④密切关注项目质量、安全、进度、信誉评价、审计风险并及时跟进协调、消除影响,避免损失。⑤尽可能提前履行完与业主的合约,收回项目工程款。否则,项目后期可能面临业主资金短缺、审计缓慢等风险,导致剩余工程款长期难以收回。
(2)施工队合约法律风控措施。①建立施工队信用评价体系,对拟合作的施工队资金、技术、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察,择优选用有资质和实力的施工队伍。在合约签订前,项目部应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履行报批程序并按批准的合同文本签订。②在合同保管方面,确保每份合同有原件可查,长期存档。③在合约履行阶段,项目管理者应关注和控制:施工队是否及时清偿民工工资、材料款、租赁费、当地借款等债务,在质量、安全方面是否按规定执行,在产值进度、工期、计量、变更方面是否滞后;施工队在结算支付方面是否具备委托手续、结算清楚、支付可控。在结算凭据上,应有“已结(决)算完毕”“款项付清”“本次结算/支付后对xx公司不再享有任何权利”等类似声明条款;若项目部与施工队存在纠纷或遗留问题,应及时书面通知施工队出面解决,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代垫、代付民工款等款项时,应保存好证据,以便追偿;合同履行完毕,对施工队合约、结算、支付等资料,要分类永久性存档;施工总承包企业若需与施工队解除劳务合同,另行组织施工队进行后续施工,而该施工队拒不撤场、甚至停工阻工,则应充分借助业主、当地政府力量进行保护性施工,协商不成应及时引导司法途径解决,切忌打架斗殴。
(3)采购合约法律风控措施。①对拟合作的供应商主体资格、履约能力、资信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审查,择优选用有实力、价格合理的供应商。②在合约签订前,要求供应商缴纳履约保证金,确保其按约执行;承办单位应按范本合同草拟合约(约定交付方式、时间、地点、质量、数量、价格,运费及风险承担、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机构),履行企业报批程序后签订。③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合约承办单位应密切关注:若合约执行存在违约,须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建立合约管理台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按约对账结算、支付,确保合同顺利履行,避免违约纠纷;若施工总承包企业在付款等方面已违约,则原则上须先与供应商达成和解协议或声明,方能继续支付,降低违约损失;完善支付手续,特别注意项目部为施工队代付材料款、租赁费等法律风险,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代付的,须由施工队和供应商共同对项目部的代付行为进行确认(出具函或说明),认可代付事实;交易完毕,存档供应商信息、交易凭证等原始依据,永久保存。
(三)财务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在项目管理中,财务人员管理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的收支和账务处理。若不重视法律风控,则稍有不慎将造成损失。近些年,路桥总承包企业的诸多项目因财务手续不完善,导致处理纠纷和诉讼案件尤为困难。项目财务管理注意以下事项:
(1)谨慎行事。话不能乱说、字不能乱签、章不能乱盖;加强保密意识,未经风控领导批准不得随意对外提供结算支付资料、财务凭据等材料。
(2)重点监管项目部下属施工队的资金使用和流向,防止施工队挪用资金、留下大量外债或对其超支付,一旦异常,及时暂停支付并向企业主管部门报告。
(3)定期与施工队进行财务对账,完善付款签认手续(建议每月对账1次),尤其对项目部代垫、代付、分摊等费用务必及时对账签认。
(4)财务账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违规支付行为说“不”。付款时,项目管理者认真查阅合同文件、结算、签批、委托书等手续,审查是否符合支付条件。
(四)行政人事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行政人事法律风控是项目管理重要环节,重点关注用人、劳动关系、印信、民工工资等风险。
(1)在任命项目经理、总工、财务等主要管理人员时,充分考察其自律性、廉洁性、忠诚度、履职能力等,并在项目实施中及时对其进行审计和监察。
(2)建立人事管理台账、每月清理,及时与项目管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入离职手续。
(3)根据企业制度,完善项目用章、用印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印信管理责任并做好使用登记。严禁项目部私自签订合同、私用公章,出具空白印信,或为施工队提供任何担保。
(4)监督民工工资发放到位,防止施工队以此名义要挟施工总承包企业超额支付工程款。
(五)媒介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介对风险事件反映敏感,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特别是对于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企业,媒体通常会加以责难和渲染。若不高度重视,则可能导致毁灭性打击。如,三株口服液事件、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均导致企业直接灭亡。可见,媒介风控工作尤为重要。一般来讲,突发事件(尤其质量、安全、打架事件)发生后,应对媒介风险需要走好“五步棋”:
(1)安排专人24小时妥善保护事发现场,未经企业领导批准,慎防他人进入现场拍照、摄像;
(2)严守秘密,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书面的形式详细报告给企业主管领导,统一口径,确定对外公布内容。
(3)接待来访记者,请记者到会议室休息并主动向记者索要名片,查看记者证,从而掌握是哪家媒体的哪个记者,分辨真假记者。掌握了媒体名称和记者的姓名,才有利于下一步上级部门的协调帮助。一时无法答复的,可以告知记者:事件还在调查中,暂时还不能接受采访,请您留下联系电话,先回去,一有消息,我第一时间告知。
(4)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抓住典型问题进行解决。不管是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态度诚恳,对问题要抱着“诚意”解决的态度,提出几种解决办法以供商榷,让人感觉到诚意。
(5)在媒体发稿之前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通报给媒体记者。也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一个新闻通气会,在通报处理结果的同时,借机也宣传企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化危机为商机。
(六)诉讼案件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诉讼案件具有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结果难预测等特征。因路桥项目引发的诉讼案件,一般金额较大,处置不当败诉后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控制此类风险尤为重要。但对于争议巨大无法达成和解的,则视情况可引导其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1)将收到的诉讼文书报企业相关领导会签意见,同时启动收集证据、了解情况等工作。
(2)谨慎接触对方,请示企业领导能否协商解决。若可协商,则达成调解协议,了结双方权利义务;若无法协商,则立即收集相关证据、熟悉案件基本事实。
(3)及时与企业风控或法务部门沟通,整合内外部资源并根据需要外聘优秀律师。
(4)按期组织证据,参与庭审,递交法律文书,全过程跟进沟通、协调,力争法院或仲裁机构采纳我方观点。胜诉的关键在于诉讼策略、证据收集、资源整合、沟通协调恰当。
(5)案件办结后,对诉讼案卷编码、装订存档、永久保存。
三、路桥施工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巧
(一)路桥施工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方法
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建立健全分级分类风险防控体系,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凡是涉及重大风险隐患的布控处置,都要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做到超前规划,超前部署和超前处置;坚持突出问题为导向,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账销号,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绝不收兵,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做到过程可控制、结果可监督、责任可追究,从源头上管理风险漏洞。具体而言:
(1)设置专门的风控职能部门和人员牵头风险管理工作,确保风控体系顺畅运行。
(2)各职能部门、子公司、项目部按月或不定期对本单位(含系统内)的风险履行监管职责,将工作督察、调研常态化,排查、梳理各类风险,有效预防、全面布控,提前预警,实现风险信息化。
(3)项目部建立问题及工作台账,对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管控并专人负责风险处置,直至解除警报。
(4)对于一般风险,项目部可采取规避、转移、接受、减少或分担等方式自行处理;对于重大风险,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临时处理措施,同时立即上报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主管职能部门,成立应急处理专门机构并妥善处置。
(5)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风控等主管部门会同项目部进行总结和反思,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路桥施工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技巧
(1)提升全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学习风险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预防为主,即“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3)将法律风控工作贯穿路桥项目管理始终,责任首问制和终身制双管齐下。
综上,在路桥项目管理中,管理者只有具备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熟练掌握法律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巧,灵活应用,方能有效预控和处置项目的各类风险,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晟耀.全面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吉鹏,邸洁.集团风险控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夏洪胜,张世贤.企业危机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5]周婉,温少元.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J].经济与管理,2009.
[6]杜秀芹.浅析施工企业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2010.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 growth pattern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ests to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ecome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to refine scientific financ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fully implement all levels of internal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owned asset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funds. This paper claims college finance management introduce comprehensive budget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on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ies’ overall budget,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management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evading and defusion of financial risks etc..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框架
Key words: university;financial management;overall budget;financial management;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95-02
1高校预算管理的突出问题
高校预算主要有两套预算方案,①向主管部门申报的年度部门预算,②向校内各部门分配经费的校内预算,不管哪种预算,在管理上有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高校预算应是综合预算,内容应涵盖教育事业费收支预算、科研事业收支预算、基本建设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等内容。目前高校编制的预算基本是事业费收支预算,而没有将基本建设收支预算、经营预算等纳入,预算内容不完整,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再者,财政拨款的相对不足与新校区等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办学资金的需求的急剧增大,举债已是不争的事实,贷款不列入预算而贷款利息费用及贷款基建形成的资产则要列入支出,这种体现方式不同导致虚假收支平衡。
1.2 预算与决算缺乏一致性高校向主管部门申报的预算不论收入口径还是支出口径都比较大,尤其是比较粗,收入目前只有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支出按类别分为教育、科学技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和其他支出四项,这和决算收支口径不能严格对应,影响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校内预算由于学校管理层更关心而在预算编制时侧重于收入任务的下达和支出经费的分配上,目前与上报教育部预算口径差别很大,本来教育部的预算和决算口径就不严格对应,校内预算口径又和上报预算口径不一样,即使在编制上及时尽量往决算口径上靠,但也不能完全一致,这势必造成预算绩效分析很困难,并对内对外分析效果及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1.3 预算方法不科学过去的增量预算法不符合公平效益原则,固化了资金在不同部分部门的分配格局,弱化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动力,现在提倡的零基预算法由于高校部门的职能重叠、基础数据不完备、缺乏成熟的预算软件等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1.4 预算执行不力和监督缺位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基层单位领导随意审批,把关不严,经费一旦超支立马要求追加,学校预算追加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调整程序,造成预算混乱,无法考核;作为预算监督的主体之一的财务部门存在报“人情帐”的问题,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单位只行使经费分配权不行使经费使用审核权,校内审计机构基本不进行学校预决算的审计工作,预算监督主体缺位或错位的现象严重。
2全面预算管理及其意义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利于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企业目标,提高生产效率。高校财务管理可以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树立全员参与,树立包括办学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财务预算在内的“大预算”财务管理理念,建立管理层次清晰、权限明确的高校和预算制度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资源在内部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①“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学校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各职能管理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事业计划和学校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②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预算不仅包括事业费收支预算,还要包括基建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债务预算等。③“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学校的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密切配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中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2.2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2.2.1 可以将既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固化和量化,将高校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到各个部门,使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与高校的最终目标一致,引导各个部门去实现目标以确保最终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
2.2.2 有助于高校资源的整合。全面预算把高校各方面工作纳入统一计划中,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目标以及权责划分,促使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综合平衡,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2.2.3 有助于资源集中管理,减少财务风险。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学校下一年度的预计收支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同时,它从整体上调度资金,使相对有限的教育资金向教学、科研等方向合理倾斜,确保重点。
3实施全面预算的选择路径
3.1 树立“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理念,促进高校办学资源在内部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其包括两个层面:①预算管理理念的全员接受和落实,要求包括分管财务工作的学校领导、财务工作人员在内的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预算管理理念,以把“办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到人为手段,建立全员的“成本”意识、“效益”意识。②预算管理内容的“全面”,要从传统的简单财务预算扩展包括事业费收支预算、科研事业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债务预算、其他收支预算在内的总和预算。
3.2 构建适用的财务管理框架模式在规模比较大的高校可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开户、分别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框架和模式可以解释为: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对全校的各类资金从源头上实施统一安排、协调、规划;明确校级财务与二级财务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集中领导,精简高效的目的;设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校内各二级单位分别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进行资金结算;资金结算中心在银行开户,对外结算。对二级单位进行的核算则必须依据各类单位的性质分别来进行,如对教学科研类和行政管理类实行“事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核定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对有类似经营活动、经费独立单位实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成本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3.3 建立管理层次清晰、权限明确的高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高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包括三个层次: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决策层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构成,主要对学校全面预算安排及重大预算调整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和指导,可由学校领导和财务、规划、教务、科研、管理等各职能部室负责人组成。职能层由预算办公室构成,主要由学校财务部门负责运作,受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负责预算编制、调整及监控等日常事务。执行层由学校各基层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学校预算目标的落实,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级预算,认真分析偏差,及时反馈信息。
3.4 建立合理的高校预算制度体系,有效地实现预算目标“全面预算”的高校财务管理涉及学校的专业、学科、资金、信息及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相关制度予以配套。要建立预算评审制度,保证在审核预算时有严格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力求公平。确定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这也是预算指标确定的基本依据之一,要定期对其检查、论证和修订,力求做到先进、实际、合理和准确;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预算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学校各部门相关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围绕学校预算目标来开展实施事业计划,学校采用必要的制约手段,把有效地财务管理方法手段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全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全额、全方位的预算管格局。
3.5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确保预算执行效果高校预算执行主要包括指标管理、调整预算等内容,指标管理是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要求,财务部门应在相关的科室设指标管理岗位,负责根据预算投放经费指标,从计划进度上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结果产生的偏差,跟踪反馈差异信息,提出改进措施,逐级上报;预算执行监控要突出重点,主要监控学校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注重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每月要编制资金收支预算,进行资金平衡。同时要谨慎对待预算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要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奖惩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到差异出现的原因,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便于预算执行与分析,预算科目应尽可能与会计核算相结合,针对目前财政部规定的预算科目不能涵盖高校的特殊性的问题,高校应设计一套与会计科目相适应的预算科目。
3.6 建立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预算落实形成责任预算之后,若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撑,也难以发挥预算的过程控制和预警控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预算手段应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开发必要的预算管理软件预算管理软件应具备预算编制、指标管理、绩效考核、预算分析等基本功能,并与会计核算软件有必要的接口,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是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心合,高传富.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与会计,2007,(04).
[2]魏春奇.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会计之友,2007,(10上).
[3]马元兴.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财务与会计导刊,2008,(03).
[4]宋淑鸿.对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的探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