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大势分析

经济大势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大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大势分析

经济大势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激光打标;控制原理;工作流程;工艺参数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04302

0引言

激光打标是利用激光束的高能量密度使工件表层材料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从而在工件表面留下永久性标记的技术\[1\]。与传统的气动标刻、丝网印刷、化学腐蚀等标刻方式相比具有标刻精度高、速度快、字迹清晰永久、对工件不产生机械压力、免维护等优点。近年来,随着各类激光器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光学器件可靠性的提高,目前激光打标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标刻方式,其应用越来越广,并成为行业的主流技术。

激光打标机是综合了激光、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2\]。根据激光打标机的实现功能不同,它主要由激光器、光路控制系统及打标控制系统组成。按其打标方式分,现在常用的有掩模式打标、阵列式打标和扫描式打标,其中扫描式打标由于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而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的激光打标机采用振镜扫描式打标模式。

1激光打标系统总体结构

激光打标系统是激光器、红光指示器、振镜扫描系统、工控机、电源的高度集成,其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激光器。作为激光源是打标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激光器为激光打标系统提供具有一定能量密度的激光束。激光器的类别选择与加工材料有关,因为不同的材料对不同波长激光的吸收存在差别。由于打标试验主要是针对各类金属材料展开,因此选用波长为1 064nm的脉冲光纤激光器,平均输出功率20W,重复频率调节范围20~60kHz。

(2)红光指示器。标示出要被标刻图形的外框或轮廓,用来指示加工区域,方便对打标工件进行定位。

(3)振镜扫描系统。由两个高速扫描振镜组成,驱动信号控制振镜电机的偏转。输入一个驱动信号,振镜电机就会按一定电压与角度的转换比例摆动一个角度,从而通过振镜控制激光束的偏转方向及在工件上的落点。

(4)工控机。它是整个打标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打标软件和控制卡的安装载体,完成打标文字、图形的绘制与编辑,通过控制打标卡,将打标对象转换成扫描振镜能够识别的驱动信号。

(5)电源。根据打标系统各部件的供电要求,分别对它们进行供电。

2激光打标机控制原理

2.1扫描式打标基本原理

扫描式打标主要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通过控制反射镜(振镜)的偏转角度,从而改变激光束的方向。反射镜通常安装在转动装置上,如电机等,这样能够通过控制转动装置的角度来控制激光束偏转,如图2所示。

激光器产生的入射激光首先照射在X反射镜上,通过X的偏转使它向X方向产生一个偏角,然后投射到Y反射镜的转动轴心上,经过Y方向的反射,使激光向Y方向又产生一个偏角,最后通过聚焦透镜到加工工件的表面,进行激光标刻。目前,激光打标机所使用的聚焦透镜一般为平场透镜,它可以保证聚焦透镜的焦面在整个工作区域一致。

2.2激光打标机工作流程

为标刻出用户所设计的文字、图形,根据扫描式打标的基本原理,首先将输入的打标内容转换为扫描位置控制数据,利用振镜扫描系统对激光加工的位置进行定位,同时控制激光能量强度,进行加工处理。整个打标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对激光光路和激光参数的控制,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激光打印机工作流程 扫描式打标可分为点阵打标和矢量打标,点阵打标在图形描述上以点阵描述,打标时按顺序逐行进行扫描;矢量打标是用有向线段描述图形,即生成的图形由直线构成,打标时采用划线式标刻,得到的打标图形具有很高的美观度。打标试验中选择矢量打标方式。通常,用户输入的数据包含文字和图形,如果是文字,则需要结合字库,生成文字的图形描述;如果是条码,则根据算法生成对应图形\[4\]。对需要打标的内容用点阵图或矢量图描述后,再结合系统设置的打标控制参数,将打标的内容转换为扫描系统和激光工艺参数的控制数据,再将控制数据转换为控制信号,将它们分别作用于振镜扫描系统和激光器,就能在工件上复现用户编辑的文字或图形。

3激光标刻工艺分析

金属在打标材料中占了很大比例,围绕金属材料开展了激光标刻的试验分析,并对标刻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常用的金属材料有铝、钢和铜,其中铝材的表面处理方式有多种,包括喷漆、表面氧化、抛光等。

3.1金属材料激光标刻的可行性

利用激光束在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上进行标刻,标刻效果及工艺参数设置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不同材料对波长为1 064nm的光纤激光吸收情况不同。另外,材料表面的处理方式不同以及表面的颜色、光洁度的变化,对激光标刻工艺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面光洁度太高,会导致材料对激光能量的吸收率降低。

试验所用的各类金属材料对波长为1 064nm的光纤激光吸收较好,能得到较好的标刻质量。

3.2打标软件工艺参数对标刻质量的影响

激光波长决定了它所能加工的材料,实际标刻中,影响标刻质量的激光工艺参数还有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标刻速度等,这些参数都相互联系,设置时需综合考虑。

(1)激光功率。即激光能量,只有激光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材料上留下人眼可以辨别的痕迹。激光功率的增大意味着脉冲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都增大,激光束与材料的热作用就加剧,导致材料熔化,甚至汽化,从而标刻痕迹明显。在加工材料对激光吸收率一定,并且标刻速度和重复频率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激光功率会导致单位面积上获得的激光能量(激光能量密度)加大而引起打标痕迹加深、发黑、边缘毛刺等现象,不适合精细标刻的要求。

(2)重复频率。即单位时间内激光出光数目的多少,在相同激光功率的情况下,频率低激光峰值功率高,激光输出能量就越大,另外,频率低时每个点作用的时间变长,相应的每个点的标刻深度就会变深,适合打深度。

(3)标刻速度。即单位时间激光扫描的距离,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激光功率来控制激光能量,还可以通过改变标刻速度来控制激光能量,也就是通过改变振镜的偏转速度来控制激光能量。标刻某一矢量,当标刻速度逐渐加快时,激光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时间就越短,使得标刻深度逐渐减小;当标刻速度过大时,激光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时间就极短,材料表面来不及吸收激光能量,导致标刻痕迹不明显。若感觉激光功率不够大,标记不明显,可以适当减小标刻速度。同时,标刻速度和频率须相互配合,当速度太快且频率太低时,明显发现线条不连续。

要标刻出高质量的产品,不仅要考虑各项激光工艺参数对材料进行标刻的影响,在标刻过程中还须合理地调节激光开启延时、激光关闭延时、拐角延时、跳跃延时等标记参数,对振镜机械惯性产生的过冲影响进行校正。如在标刻速度较高时,可以适当增加延时。

经济大势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赛事 经济影响 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

举办体育赛事是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是指由举办体育赛事而给举办地带来的除了非市场价值以外的净经济变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举办某一赛事,特别是一些重大体育赛事,势必会有一些新的资金流入该国家或地区,并在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循环,从而对举办地的经济产生影响。

有些学者将体育赛事给举办地带来的经济影响分为3个层级,即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其中直接影响是指由赛事给举办地带来的新的资金流入对当地经济产生的第一次影响,这些新的资金主要流入到了宾馆、餐饮、交通、中介服务等服务性的行业和部门;间接影响是指由于以上直接影响的结果而给举办地经济产生的影响,例如宾馆饭店从本地区的供应商购买实物和服务时,这些购买者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的经济增长。引致影响是指由体育赛事而引起的本地区居民收入增加后,居民将部分增加的收入又在本地区经济系统中消费,从而对本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体育赛事的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通常也被称为二次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地经济的影响。

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兴建。因其不仅要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同时还要有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广州市为举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在环保方面也投资50亿元,使得广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2010年广州亚运会,总投资约2200亿元,对城市的市政建设进行了改造,在城市的绿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对城市环境和设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工作,同时加快了一批标志性品牌的建设,提升了“广州美食园”、“岭南酒吧街”等特色旅游资源。

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投资和旅游

对一个城市来讲,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完备只是促进城市竞争力的内因,而宣传城市、营销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是促进城市竞争力的外因。体育赛事影响举办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宣传城市,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形象。体育赛事通过大量媒体报道、直接观看赛事的旅游者的口碑效应、城市的直接广告、不同的赛事,以及组织者或城市政府结合体育赛事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推介、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等宣传城市。所在国或者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会通过体育赛事媒介从正面或侧面展示出来。此外,现代大型的体育场馆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宏伟、新颖别致的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的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将会极大地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与体育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对它们有着明显的拉动和激励作用。举办大赛需要新建大量的场馆、酒店,而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这就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从而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创造了1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也加速了我国西部开发和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北京商业旅游、金融、保险等达到新的水平,会展、信息服务业也获得较大发展,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600亿元的增加值。另外,举办体育赛事还能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等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质量将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比重将明显提高。

四、提高人力资本水品

当前,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根据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也就是说,未来10年,我国只有妥善解决就业,增加人力资本,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以保障在2020年之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深时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既是项投资,也是“人的发展”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急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国家,理清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全民健身的实施无疑是缓解老龄化的重要调节器,而举办大型赛事更是把全民健身这个口号贯彻落实的最好契机,大型赛事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是任何大力宣传都替代不了的。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将成为中国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很大筹码。

五、对举办城市的负面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交通拥挤问题。据“广州道路交通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显示,35.9%的广州市民对交通不满。其次是物价上涨问题。赛事期间,综合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企业就会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提高相关产品的价格,可是价格的提高在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再次是破坏环境。赛事期间,很多游客观看体育比赛之余,还很有可能到举办城市的旅游景点观光游览。但景区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游客的急剧增加会增加景点的负荷,同时也会对城市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另外在赛事期间,游客会不可避免地制造生活垃圾,城市交通的频繁使用也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废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极大的破坏。最后,体育场馆利用率低,在体育赛事结束后大部分国家都会出现大量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主办城市为大型赛事耗巨资修建的大量体育设施和场馆在赛事结束后很多被闲置甚至废弃,更有甚者还会对部分场馆进行拆除,变卖废旧建筑材料。体育设施的闲置是众多大型国际体育设施赛事后的普遍现象,比赛后遗留下的体育设施大量闲置、维修保养费用昂贵等也是极为需要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霍德利.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3)

经济大势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连;二元经济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1-02

一、前言

“二元经济结构”是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我国已有多位学者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研究,沈港、郎旭晖、孙养学、李名峰、范绍庆等人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分别对重庆市、陕西省、湖北省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2-4]贺黎黎、何炼成采用城乡收入比、城乡消费比、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二元对比系数、结构偏离度等实证分析陕西二元经济结构 。[5]其他学者也对不同研究区域且采用不同方法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研究,大多以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为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大连市为例,选取2001-2010年数据,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方法对大连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大连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及对策。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大连市行政区划为标准,研究范围涉及大连市的 6 个市辖区、3 个县级市及1个海岛县,数据来源于《大连统计年鉴》及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取2001-2010年各产业GDP及从业人员等指标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或收入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GLPA=YA /LA (1)

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GLPN=YN /LN (2)

式中,GLPA与GLPN分别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Y为部门产值或收入比重,L为部门劳动力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显著。

2.二元对比系数

二元对比系数(DPC)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DPC=■=■ (3)

该系数反映经济的二元化程度。其值越大,两部门差别越小;反之,两部门的差别越大。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 0.31~0.45 之间,发达国家的一般在 0.52~0.86 之间。

3.二元反差系数

二元反差系数(DCI)是指农业和工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平均值,它反映的是经济中两部门产值或收入转换与劳动力转换之间的速度差异。计算公式为:

DCI=(1/2)×(YA-LA+YN-LN) (4)

该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方向变动,当二元反差系数为最小值0时,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二元性消失。

三、大连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分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差异由大到小

根据公式(1)—公式(4)计算出大连市2001-2010年间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GLPA)、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GLPN)、二元对比系数(DPC)和二元反差系数(DCI),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大连市DPC一直维持在0.16-0.20,这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0.52~0.86,而且和发展中国家的0.31~0.45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表明大连市二元经济结构仍较明显。

2001-2010年,大连市二元经济结构总体特征经历了一个由差距加大到逐步缩小的过程。图1反映的是大连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率的变化趋势,十年来,大连市GLPA波动较小,始终保持在0.23~0.26区间之内,而GLPN呈现出了两个主要变化过程,2001-2003年,GLPN略微上升,由2001年的1.42升高到2002年的1.44,到2003年略微下降为1.43,总体呈现升高趋势。与此同时,大连GLPA由2001年的0.25下降到2003年的0.23,与GLPN相比呈现出较大差距,这3年之中,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一直保持在较大水平,最大差距发生在2003年,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值为1.20。同时,2001-2010年间,大连DPC虽有略微的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升高的, DCI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0.27下降到2010年的0.21,变化比较明显,都表明近10年来,大连二元经济性总体上趋于减弱。

由图2可以看出,DPC与DCI呈现出两个主要变化阶段,以2003年为时点,2001-2003年,DPC由2001年的0.18下降到2003年的0.16,而DCI相对升高,二元经济性增强,是差距扩大阶段。2003-2010年,DPC虽有略微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DCI相反是下降的,2003年,DCI为0.28,到2010年降低到0.21,DCI变化较明显,属于差距缩小阶段。2003 年,大连市提出了 “大大连”的发展战略,规划了 “一个中心,四个基地” 和“一岛十区”的均衡发展战略,全域谋划发展,到2009 年大连市进一步提出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区域经济高速发展,[6]由此,大连二元经济结构得到较大优化,二元经济差异性逐步缩小。由此可见,政府政策在缩小二元经济差异,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差异逐步缩小

200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9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41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高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0.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图3)。持续到2004年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10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比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出103.25个百分点,此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最大化。2004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局之年,大连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投入2.53亿元用于城乡低保、灾害救助、优待抚恤,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率先免征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和两税附加,又采取10项措施支持16个低收入乡镇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3.1%,增长率在前几年中首次达到两位数。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在2004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多项惠农政策在2004年刚开始实施并从2005年开始直到至今逐步显现出成果,2005年以后,大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由2005年相差103.18个百分点持续下降到2010年相差72.87个百分点,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到2010年底,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2 317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293元,首次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差距逐步缩小。

(三)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于一般规律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意味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上升。[7]大连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经历了一个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二元对比系数始终在0.16~0.20之间徘徊,虽然二元对比系数有上升趋势,但还是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0.31~0.45水平,与发达国家的0.52~0.86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大连二元经济结构滞后于一般规律,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更大的阻碍。按照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2.8%,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为77.2%,农业与非农业就业比重分别为51.7%、48.3%。按照此标准计算的二元对比系数为0.28。大连2009年人均GDP为7.55万元/人,比较接近1000美元标准,此时大连二元对比系数为0.20,远低于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的计算水平。所以,与标准结构模型相比,大连二元经济性仍较强,城乡差距非常明显。

四、结论与对策

近十年来,大连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总体上虽趋于减弱,但与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大连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原因为城市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大于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速度,城乡发展不协调是影响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缩小的主要原因。

转化大连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关键是做好城乡统筹,加快二元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更多的惠农政策,促进三农发展,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大力加强中心市区、新市区、“北三市”及长海县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坚持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政策方针,使发展滞后于第二、三产业的第一产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的过渡转移,最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减弱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以致缩小城乡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建增.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模式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2):26.

[2] 沈 港.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及转换思路——以重庆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112-113.

[3] 郎旭晖,孙养学.陕西省1978-2007年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及破解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2):295-298.

[4] 李名峰,范绍庆.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与转换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5] 贺黎黎,何炼成.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42-47.

经济大势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启示

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资助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曾在安置返城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就业、服务主业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厂办大集体由于受自身体制机制不完善及产权关系不明晰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地陷入经营困境,大量集体职工离岗失业,成为影响国企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之一。国务院于2005年起在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及一些国企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18号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厂办大集体改革。到目前为止,部分企业实施了改革,其经验值得分析与研究。

一、典型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

(一)攀钢厂办大集体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的厂办大集体是钢城企业总公司(简称钢企公司),主营冶金辅助料、铸锻件、电器机械及器材等业务。2007年,攀钢选择整体分离改制为社会化企业的模式,将钢企公司改制为以员工持股为主、攀钢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授权投资机构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一年多改制,钢企公司成功实现了由厂办大集体到股权多元化公司制企业的转变,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等。2009年,改制后的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总收入107.21亿元、利税3.95亿元(2007年总收入61.52亿元、利税2.67亿元),成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大集团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90位。

(二)鞍本钢铁厂办大集体

2005年年底国家在东北地区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鞍本钢铁被列入首批厂办大集体改制试点企业之一。从2005年东北地区试点到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鞍本钢铁厂办大集体改革在6年中始终受困于产权关系不清、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影响,加之职工安置问题的困扰,长期难以推进。

二、改革实践分析

(一)改革时机

钢铁行业的厂办大集体问题相对严重,普遍存在产权关系不清、经营机制不活的问题,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待业。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国函〔2005〕88号)后,攀钢和鞍本钢铁厂办大集体均被列为首批试点单位,两家公司均响应政策要求,先后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

(二)改革方式

攀钢选择整体分离改制为社会化企业的模式,将钢企公司成功改制为以员工持股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公司实施全员持股,任何一名职工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出资入股数额,可自主决定将经济补偿金转为对新公司的出资,经济补偿金转为改制后企业股本的比例达到了89.3%。

鞍本钢铁拟将部分厂办大集体推向市场,部分清算关闭,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三)改革影响因素

影响两家企业厂办大集体社会化改制成败的因素主要有产权关系、资产经营状况、人员情况、企业数量及地理分布、政府态度等。

一是产权关系。攀钢下属钢企公司与主业间产权关系相对简单、清晰。鞍本钢铁厂自2005年挂牌成立以来,重组整合工作长期没有进展,鞍钢与本钢在经营管理上仍各自为政,很大程度上使得鞍本钢铁的厂办大集体产权关系更加复杂。

二是资产经营状况。钢企公司是全国钢铁行业中发展最好的厂办大集体之一。2007年改制前,资产总额约34亿元,负债总额18.5亿元,净资产15.5亿元,改制基础条件较好。鞍本钢铁厂办大集体大量停产,历史遗留债务较多。以本钢为例,集体资产25亿元,而各类负债高达约41亿元,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状态。

三是人员情况。总体上,两家企业都存在集体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人技能单一,再就业存在困难的问题,但在人员数量上差别较大。钢企公司从业人员总数2.8万余人,其中在册职工1.7万余人(包括全民职工0.4万余人),离退休人员1.1万余人;鞍本钢铁需安置集体职工总数高达26万人。

四是企业数量及地理分布。总体看,两家所属集体企业数量较少,且围绕主业密集分布。钢企公司拥有22家分公司、7家非公司制全资法人单位、13家全资子公司、11家控股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集中在攀枝花市。鞍本钢铁厂办大集体则基本分布在鞍山、本溪两市境内。

五是政府态度。钢企公司是攀枝花市仅次于攀钢的第二大企业,对地方就业税收等贡献巨大。改革前,攀钢将钢企公司移交给市政府管理,使之成为市政府管理的大集体企业,政府因此成为钢企公司改制的主导者。鞍本钢铁重组前,鞍钢属央企,本钢属省国有企业,在厂办大集体改制过程中面临多方博弈和利益纠缠,政府推动改革的动力不足。

可见,产权相对清晰、资产经营状况较好、人员数量较少、企业分布集中的厂办大集体,在社会化改制中更易取得成功,而政府对改革的态度是改革的重要推进因素。

三、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案例启示

上述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对其他将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企业有如下启示。

一是把握时机及时推进改革。18号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3-5年内实现主业无集体企业、无集体职工、无集体资产的目标。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是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展现负责任国企形象的必然选择。且若企业所属厂办大集体的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及时推进改革,困难和阻力相对会较小,改制后企业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若企业所属厂办大集体经营状况不佳,更应该及时利用政策优惠推进改革,尽快为厂办大集体谋得出路。

二是坚持社会化改制大方向。社会化改制是目前试点单位选择的主要方向。由于厂办大集体长期以来依赖主业生存,市场竞争力弱,社会化改制的确存在很多困难,改制后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但从长远看,实行社会化改制,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能够理清厂办大集体与主业关系,帮助厂办大集体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且在改制中,可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通过与改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在项目、资源、市场、能源、结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是产权清晰是基础。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因素。从试点经验看,与主业产权关系简单、清晰的集体企业改革成本低,难度小。因此,尽快明晰集体企业资产所有权归属,划清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界限,理顺产权关系,是企业成功改制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四是妥善解决职工是核心。人员安置问题是实施改革最棘手的问题。试点经验表明,只有充分考虑职工的实际承受能力,妥善解决集体职工的出路问题,才能顺利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只有合理安置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才能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在社会化改制过程中,必须通过多种手段维护和实现好职工利益。为此,可充分利用职工持股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改革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能使职工与企业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为职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公平的机会,有效提高职工参与改制的积极性。

五是政府支持是关键。从试点经验看,国有企业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时,在社会保障、离退休人员移交、劳动关系处理、企业改制、资产处置、税费减免、维稳等方面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与政府沟通联系、争取各级政府支持是改制过程中的关键工作。主办企业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联系,做好改革相关工作的衔接,如此才能确保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徐永前.厂办大集体改革100问[M].法律出版社,2011.

[2]财政部企业司.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经济大势分析范文第5篇

Zhao Jinhu

(College of Ocean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0135,China)

摘要:采用ABAQUS软件对基床式大直径圆筒结构土压力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大直径圆筒周围截面上的应力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位于中间位置圆筒的土压力相对两边的圆筒土压力要小很多。对于筒前土压力,三个圆筒有相似的状况,土压力峰值不是出现在筒底,而是距筒底有一定的距离,证实了大直径圆筒结构排筒状况下土拱效应的存在。

Abstract: By using the ABAQUS softwar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oil pressure of base bed type large diameter cylinder, and mainly analyzed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pressure of the surrounding section of large diameter cylind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ressure of diameter cylinder that located in the middle position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in opposite sides. For the soil pressure before cylinder, three cylinders had a similar situation. The peak of soil pressure did not appear in the bottom of cylinder, but there is a certain distance to the bottom, which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soil arching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rge diameter cylinder structure row.

关键词:基床式 大直径圆筒 土压力 数值分析

Key words: base bed type;large diameter cylinder;soil pressure;nume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33-01

0引言

大圆筒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水工结构[1-2],与经典的水工结构相比,该结构对于某些淤泥地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圆筒是三维空间柱结构体系,与一般的作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的重力式码头结构计算上有较大差异。圆筒无底,内外土体通过地基土相连通,筒内外作用的土压力可以通过地基土相互传递,从而使得结构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钟晓红[3]等(2005)提出原土面以上回填部分采用杨森公式计算,原土面以下则采取矩形分布计算。许英[4](2004)提出将填料土压力分为三部分计算,除杨森区和矩形分布区外,在基底附近侧壁土压力由基底应力确定。为此,本文对大直径圆筒结构土压力的分布规律作进一步探讨。

1数值分析

1.1 有限元分析模型大直径圆筒结构采用大小相同的三个并列钢筋混凝土圆筒,筒体尺寸为外径12,内径11,筒壁厚度为1,筒高为20。基床土体采用直径90m、厚度为70m圆柱体。大直径圆筒、筒内填土、基床土体均采用三维六面体实体单元进行模拟。并设定其为弹性模型,参数见表1。土体本构模型采用D-P模型,参数见表2。

1.2 边界条件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均采用圆形边界,边界与圆筒距离足以消除边界影响,故设定边界条件为竖向边界在U1和U2方向固定,土体底部对三向自由度全部约束,即u1=u2=u3,圆筒基床土体迎水面边界在U1和U2方向固定。

1.3 荷载加载步骤模拟计算过程对圆筒施加六个分析步,起始步添加大圆筒的边界条件,在分析过程中对大直径圆筒结构施加五个分析步的荷载:重力、填土顶部均布荷载10kpa/m2,圆筒顶部线荷载10kpa/m、圆筒底部迎水面均布荷载50kpa/m2、基床土体顶部均布压力100kpa/m2。

2计算结果及分析

大直径圆筒结构采用大小相同的三个并列钢筋混凝土圆筒,并以中间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筒的筒前后截面土压力进行分析。选取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

并排三个筒筒前截面土压力分别记为筒前土压力1、2、3,同样筒后截面土压力分别记为筒后土压力1、2、3。

在筒后截面分别选取5个节点,筒前截面选取7个节点,对大直径圆筒的土压力进行分析。结果见图2。

由筒体前后土压力分布图对比可知,基床式大直径圆筒的筒前土压力要大于筒后土压力,并且三个并排筒的土压力状况有很大的不同。位于中间位置圆筒的土压力相对两边的圆筒土压力要小很多。对于筒前土压力,三个圆筒有相似的状况,土压力峰值不是出现在筒底,而是出现在距筒底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对于筒后土压力,土压力呈线性变化趋势,土压力峰值并没有类似筒前土压力的变化。

3结论

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大直径圆筒的土压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筒前土压力的分布有别于筒后土压力,证实了大直径圆筒结构排筒状况下土拱效应的存在。对大直径圆筒结构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万佳主编.水工港口建筑物[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主编.码头新型结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