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生物科学

食品生物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生物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生物科学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40-02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in classroom,the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and the better traching efficience was obtained.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食品间联系的一门科学。通过研究并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品;研究有危害作用的微生物,并进行有效检测和监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高级专业人才至关重要[1-3]。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再加上现阶段大学生生物学知识普遍较差且逆反心理极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极可能因为所学知识难于理解、抽象难懂而产生厌学弃学情绪。近年来,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选择优秀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选择内容全面的优秀教材,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目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使用的是由樊明涛等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材。此版本教材内容较全面新颖,并且汇集了学科前沿进展。同时,选用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另外,向该课程的学生推荐国外优秀教材“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和《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微生物学》等作为课程辅助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本校自编了一套《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讲义》,以充分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2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相近课程内容重叠的情况,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炼,避免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例如在“微生物的代谢”这一章,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内容重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微生物代谢过程的讲授。比如,详细讲述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并介绍了青霉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这几种抗生素如何攻击肽聚糖的合成而达到抑菌作用。这既让学生们感觉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讲述的代谢与生物化学课程所学的明显不同,同时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代谢与微生物的安全控制密切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材中“微生物与食品制造”这一章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内容高度重复,课程中并没有讲述食品的发酵工艺,而是参考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讲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传统发酵食品部分,主要是介绍这些食品微生物的特性和用途,这既不会和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冲突,而且还会为以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向学生们讲述如何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提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和奖励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开展双向共同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首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思考。例如在 “微生物生态学”这一章的教学前,就向学生提出“酿酒虽然都用到酵母菌,但我国白酒的酿造原料是淀粉;酵母菌是不能直接将淀粉发酵成酒精的,我国白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这一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一章课程开始时,部分学生能答出:“我们白酒酿造的酒曲中有根霉和酵母,根霉将淀粉糖化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这样就启发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汲取知识。例如,在讲授到食品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相关内容时,提出“水产品非常容易腐败,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微生物所带来的腐败?”,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常识,提出了低温、加盐腌制、晒干和添加防腐剂等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开展实践、探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6]。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常规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以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然后开展课堂专题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随著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抗菌物质能否战胜耐药微生物?”“如何分离食品中的乳酸菌?”和“为什么贵州和四川地区产的白酒风味好?”等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启发与引导,并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最后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并解答遗留的问题。通过研讨式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3 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并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发展学生们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食品微生物课堂上,经常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之前,先将水产品加工厂和饼干加工厂的生产车间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对比。首先将学生们从课本中带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现实生产中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产品加工厂与饼干厂的生产车间的卫生环境差别如此之大”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告诉学生,水产品含水量高,微生物很容易在其中生长,因此水产品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特别严格;而饼干含水量低,微生物在其中很难生长,故其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不严格。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本章教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奖励式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个体学习需要心理的满足,实施奖励教育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可行性路径[7]。在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特意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增加平时成绩分。这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且还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食品微生物的显微观察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到的优秀实验图片可上传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上。这明显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主动总结制片和观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及其他技术性教学设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多媒体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信息,将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大,教学效果较好。

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影同行,实现微生物学教学的“动态”发展,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等用图片展示出来;DNA的复制、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发酵罐的控制等内容用动画来展现;鞭毛细菌的运动、细菌的群体感应和微生物的应用等用视频来演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机能,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今后还要继续调整、改进,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杨亚珍,吴华伟,余知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265-266.

[2] 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3] 王远亮,王传花,侯爱香,等.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56-157.

[4] 刘唤明,邓楚津,雷晓凌.微生物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2):215-216.

[5] 李夏兰,翁连进.《生物分离技术》课程教改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5):108-111.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职业技能;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的一门学科。其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对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后,学生再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内容设计上存在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偏少[2-3],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只参与部分的实验过程,其它的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如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实验器皿的处理等,学生没有参与,造成了学生没有掌握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只会进行实验操作,不会实验前、后处理。等到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会发现,企业所做的实验都是综合性的实验,基本上没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从样品检验准备到检验过程,再到检验后对样品和培养物的处理,都由自己完成,没有人为他们做准备。而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实验却只学到了中间的检验过程,因此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4]。基于以上背景,如何使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学习完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后,就能符合企业对食品检测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课程教学团队课改的初衷。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5]。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

1.1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以实用型为主,这正是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区别。基于此,“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企业与微生物相关的岗位,如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结合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微生物检测方面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对食品企业对微生物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调研的方式,来确定“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1.2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只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不重视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实验流程的掌握。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实验器皿的包扎、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等工作通常是实验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实验后的处理,如实验器材的清洗和检验环境的消毒处理等工作学生也没有参与,或者是仅有少数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这就造成学生仅掌握中间的实验操作部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思路和流程,与企业对微生物的人才的需求相差较远。改革后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重视学生对微生物检测准备工作的设计和训练。学生经过改革课程的训练,能够形成系统的职业技能,且能够取得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国家职业资格书,迅速适应企业检测岗位工作。

1.3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的微生物课程后,必需到企业实习,通过企业的考核后方能取得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学分。这有助于学生接受更新的知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2.1依据岗位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根据食品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了不实用的内容,减少了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与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微生物与食品学科的交叉,及时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推进与食品行业的接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前沿知识的了解,满足行业需求。2.2实践教学中心化,职业技能培养综合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大幅提高实验课的课时,使理论与实验比例为。

2∶4;在实验安排上,实行先教基础性实验,再教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确定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增加实验的课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的高技能素质。

2.3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实训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理念。即以实际食品微生物应用于生产过程为设计依据,以利用微生物生产不同的产品为任务目标,按照食品微生物操作技术为对象进行项目设计。从最基本、最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对食品中微生物各项指标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训练。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根据食品检验、发酵性食品厂生产以及产品检验、生物技术支持、各实验检测机构等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教师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预习后教师对实验的内容与注意事项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教师边回答学生的疑问,边对学生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启发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使“教、学、做”有机的融合成一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服务于特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些都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为主要内容开发出来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一种重要模式。

作者:蔡尽忠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2]张晓伟,王加华,王德国,等.内容单元化及授课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2,41(12):111-112.

[3]王玲,伍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5):106-109.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课件;视频编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目前,很多教师都能使用一些软件制作课件,在课件制作中,视频素材的应用非常普遍,来源也十分广泛。但是,尽管我们从网络上能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但针对性强的少,文件较大,大多数的文件格式,用一般的播放器无法进行剪辑处理,对于多媒体教学意义不大。以“人的生殖和发育”为例,人的生殖和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述整个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能将此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视听等多重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孕育与诞生和艰辛,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情。然而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获得整个过程的视频很困难,费时费力,但获得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各个时期的图片相对容易。因此,对现成的视频素材进行整合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获取和处理视频资源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

一、生物学视频资源的搜集和获取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在生物学资源光盘中获取;②在互联网上搜集(例如中央电视台网站有很多可供点播的生物学视频资料,可在线观看或下载);③在计算机上录制实况生物学电视节目(可用软件录制或用电视卡录制);④用数码摄像机录制身边的生物学视频。

二、生物学视频资源中各种素材的编辑

生物学视频文件往往很大,而我们需要的往往是其中的几个视频片段,甚至只是几个画面、几段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将它们快速提取出来呢?使用的软件和方法有多种,例如目前计算机普遍使用的 Windows Me/XP操作系统中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就是一种使用简单、具备一些实用的视频编辑功能的常用软件。下面介绍一种较新版本的软件——会声会影11.0(Ulead Video-Studio)及应用方法。

(一)会声会影11.0软件的介绍

该软件为Ulead公司出品的一套较新版本的编辑软件。它的最大特色是带有一个直观的、基于步骤的界面,操作简单。编辑视频步骤为捕获、编辑、效果、覆叠、标题、音频和分享;提供三种视图方式,分别是故事板视图、时间轴视图、音频视图。主要功能包括:捕获和编辑视频素材、添加转场和覆叠效果、添加标题和字幕、合成影片中的声音以及分享和输出影片、刻录影碟。与PPT文件相比,可以避免多次翻页进行文稿切换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及文件链接可能产生的错误,而且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节播放进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试用版可从很多软件网站上下载安装。

(二)生物学视频的重新编辑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添加图片素材。打开会声会影11.0,单击步骤栏中的“会声会影编辑器”按钮,进入操作界面。在对素材进行编辑之前,首先要将各种素材添加到各个编辑轨道中。会声会影中的“时间轴视图”中有五个轨道,分别为视频轨、覆盖轨、标题轨、声音轨、音乐轨。添加素材的方法有:①从预览窗口右边的素材库中选取相应的素材并将它们拖放到时间轴的对应轨道中。 ②单击“时间轴视图”上方的“将文件插入到时间轴”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取相应的素材并将它们拖放到时间轴的对应轨道中。在时间轴的各个轨道中可以根据需要拖动文件来调整素材的顺序。这里我们将在素材库中选择“图像”单击“加载视频”按钮,弹出打开图像文件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选择人类生殖和发育各个时期的图片,单击“打开”按钮将其导入。③将这些图片拖入视频轨,并按照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排列好这些图片的顺序。选取两张图片作为片头和片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变化,可以通过拖动图片的长度,增加画面停留的时间来放慢播放速度。

(2)添加转场效果。为了使图片之间的切换更加自然、流畅,可以在两张图片之间添加转场效果。具体操作是:单击“效果”按钮,切换到“效果”面版,素材库中将显示大量的转场效果。我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效果将其拖动到两个素材之间,当鼠标的右下角出现一个“+”符号时释放鼠标,系统会自动将转场效果添加到两个素材之间。

(3)文字输入与编辑。双击预览窗口出现光标即可输入文字。在输入文字标题时,预览窗口中会显示一个浅色的矩形,这是标题安全区,它是为文字推荐使用的最大尺寸。在此区内可针对每一张图片输入其对应的发育时期的名称作为标题,如在片头图片输入课件的题目“人的生殖和发育”,在其他图片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如“”、“卵细胞”、“受精卵”、“精卵细胞开始融合”、“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等等。用鼠标选中文字,然后点击预览窗口右侧的编辑就可以对文字的大小、颜色 、字体样式、对齐方式等属性进行设置。如果文字以静态的方式出现,将会给人一种呆板、沉闷的感觉,可以通过选择各种动画效果对文字进行动态编辑,在此让文字说明以飞行的形式出现,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文字的动态感。注意将标题轨上的文字长度通过拖动调节至与胚胎发育每个时期的图片相同的长度,以确保图片与文字同步出现与消失。

(4)添加音频素材。添加音频包括为项目添加录音和音乐。音频步骤由两个轨组成:声音轨和音乐轨,可以在素材库中选取人类生殖和发育各时期形态特征的录音解说并将其添加到声音轨。具体操作是:单击加载音频按钮,弹出“打开音频文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择所需要导入的音频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音频与图片同步开始和结束,要使声音轨上的录音的长度与视频轨上的图片的长度保持一致。会声会影还具有录音功能,因此还可以通过录音的方式来添加音频素材。具体操作是:单击预览窗口右侧的录音,调整音量对话框将显示。当对麦克风说话时,仪表会闪动。单击“开始”按钮,然后开始录制。录制时,可根据预览窗口上的生殖和发育图片和进度进行解说,以使录音解说与画面同步。当录音结束,单击停止,这时录制好的音频素材将自动添加到时间轴的声音轨中。播放时,录音解说就可以和图片融合到一起了。

(5)保存文件。当完成视频编辑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输出视频。这里可以选择[文件-保存]或[文件-另存为],先将视频保存在会声会影项目文件,这样可以随时返回到项目并进行编辑。一旦将其保存为视频文件,以后将无法修改。

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很快将图片编辑成了动态的视频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文件,可以连续向学生展示多张图片及对应和文字说明、录音解说,这样,可以避免多次翻页带来的麻烦,节省了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课 教学改革 食品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2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生理的需求上升到对品质、风味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在食品原料储藏、食品加工及流通、消费等领域,无论是否主动利用微生物,微生物都会从多方位进入相关环节中,直接影响食品的生产。尤其是微生物在生长代谢中可能产生对人有毒害作用的产物,将严重危害食品的安全性。这就要求食品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应用微生物学的技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科学地防控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因此,对于食品类的本科专业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生产实践调整微生物学授课的内容,特别是实验课的内容,使微生物学课程能够通过实验教学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的应用性强,课程一般包含有30%到50%课时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实验课程一般是在基础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往往涵盖了较多比例的微生物基础性操作,这些操作的实验比较费时,涉及的内容也很多,虽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但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前些年,河南工业大学食品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所安排的显微镜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的课时可达实验课时的三分之二或更多,虽然学生通过训练对于显微镜使用技能可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常见的微生物形态也有较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些内容在解决食品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没有对应的结合点。根据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学生反映,他们本科时所学的许多内容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而具体涉及的一些操作由于没有得到专门的训练,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对于相关的操作熟练掌握。

针对本课程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实用性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课程承担教师进行了企业实践需求调研和课程改革的论证,调整了一些实验内容。例如以前设置的实验课中专门有显微镜使用的内容,考虑到中学的生物课程中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应用基础,而且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操作比较简单,但实际针对各种不同微生物类群的观察,有一些细微的方面必须在具体观察时才能进行训练,因此,将显微镜使用的技术训练分散到具体微生物类群的观察中,总体省去了3个学时的课程,训练的效果不仅没有降低,相反,学生观察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类群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2 重视实验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微生物学应用大部分实验往往是由许多环节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内容,每一个环节看上去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但均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有效控制每一步的系统误差,最终的结果可能难以反映实际的状况。如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粮食及农产品中真菌的测定等均为综合性实验,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够完成的工作。如果将实验内容进行分割,课程的教学比较方便,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对实验时间做了必要的调整。例如,将培养基的制备与农产品真菌检测进行整合,利用对培养基和器皿灭菌的时间进行农产品菌悬液的制备和稀释,然后将整个检测操作一次性完成。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检测农产品的真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而且知道为什么准备这些材料,明确所做的准备与实际应用的对应关系。这种对一个应用技术的完整认知使得实验操作的知识整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根据微生物学课程考试的相关统计,通过相关改革实践后,有关微生物检测综合考试题的得分普遍有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对该方面知识掌握得更加准确、全面。

3 适应实际应用的发展,及时更新实验内容

微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如果要根据新的教材做实验,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对实验内容安排进行调整,学生所学的知识肯定与生产实践脱节,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和相关标准的变化,适时调整实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技术发展的沿革和变化的内容,阐述技术发展的原理,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最新的技术,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综合性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索实验原理的兴趣。例如,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是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性常规的微生物检测,通过该实验的训练可为将来从事食品微生物学检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近几年来,我国国家标准对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了许多更新,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在实验课中也对所用的方法进行了更新。在GB/T 4789.3―2003 国家标准中,初发酵使用的是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而更新后的标准GB 4789.3―2010中使用的是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这一培养基配方在表观性状以及检测原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同时该方法已经变更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在食品检测中必须执行。如果我们仍按照教科书上的安排进行实验,势必会造成教学和应用的严重脱节。因此,尽管在培养基的制作成本方面有较多的增加,我们仍按照新的国家标准进行了实验改进。当学生通过实验课了解了检测的原理、掌握了新的检测方法,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将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有利于缩短岗位的“磨合期”。

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传统微生物实验课程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操作过程的板书,在实验介绍时,老师按照实验教材的内容,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当涉及主要的实验操作时,授课教师要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微生物个体微小,许多实验操作非常精细,依靠示范操作很难被学生看清楚,往往实验演示的效果较差。由于教师不能逐一了解学生所观察的内容,以至于有些学生将显微镜中看到目镜、物镜中的污染物及载玻片上的花纹作为菌体,导致发生错误的实验结果。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装配了一套微生物学教学多媒体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显微镜网络系统组成,系统实时性、互动性强,在微生物形态学实验时,可由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图像进行监视,了解学生所观察到的生物是否正确,可以单独进行通话、辅导。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可以将图像投影到大屏幕中进行讲解。在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技术要点时,应用多媒体系统的视频播放功能,使得教学演示更直观,授课的效果更好。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操作过程进行近距离、多方位的拍摄和特技制作,使一些关键性的操作可以被所有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并可以在学生实验期间反复播放,供学生模仿和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显微镜调节的技巧讲解,原来的单机实验只能对一个人进行指导,或只能进行抽象的讲解;现有的系统可以在大屏幕上进行动态调节和实物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直观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学生进行一些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加以避免,可以播放往届同学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的视频或递交的作业,其教学效果也很理想,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留下较深刻的记忆。

5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准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准备涉及的工作比较繁琐,尤其是一些材料的准备工作更是如此。如果由实验教师来完成,学生所做的实验其实不是完整的工作,同时学生可能也会感觉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所做的工作只是添加一些试剂而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排除了学生操作人多、事杂,不易管理的困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准备所需的材料,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例如,实验所用器皿清洗,移液管、试管、平皿的包扎,无菌水的制备等均由各组实验学生自己完成,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由于场地、设备的原因,无法由学生自己操作的实验,而且这些操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重要影响。例如,培养基灭菌操作时间长,设备有限,不能由学生自己操作,但没有经过一次全过程的高压蒸汽灭菌训练,学生今后工作时可能没有把握直接去进行这个操作。对于无菌室的应用也是如此,虽然工作不复杂,但没有经历训练仍是一个缺陷。对此,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研究课题到实验室进行必要的参观和训练,以便在工作岗位中对涉及微生物学相关的技术都能熟练处理,为培养知识全面和训练有素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3(3):102-104.

[2]李秀婷,宋焕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及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217-218.

[3]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3-155.

[4]张秋香,王刚,田丰伟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及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65.

[5]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111-116.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第5篇

社会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去适应社会,去影响大环境。因此,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必须结合社会实际,抓住学生的内心需求,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在思品课中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使所讲述的内容真正打动学生,使其情感得以升华,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以所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体验、感悟、升华的教学方式达到知识传授、能力锻炼、素质培养的目标,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一、亲身参与,体验出实效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这里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体验参与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的理想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途径进行身体性参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较少也较难实现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做、外出考察等活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知识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来实现体验。通过同学们的参与体验,让学生置身于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情景体验中,亲身参与的气息浓郁,学习的氛围良好,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二、联系生活,感悟出实效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有情绪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呢?赞可夫说:“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思品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接触的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有身临其境的体验,然后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才能愉悦地接受知识理论的指引,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我们知道现在的思品教材的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往往认为这些场景、图片、事例都是人编造的,半信半疑,所以造成思品课实效性不高。因此我们要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教材走进真实的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把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碰到的实际事例搬进课堂,使事例增强可信度,更能使学生产生同“情”感,有了相似的情绪体验,感情的投入,从而悟出情绪需要控制,进而想知道如何去控制情绪就顺理成章了。

教育的实效不应仅仅停留在老师告诉了学生多少的知识,而更应该是学生从一个故事、一段话、一幅画、一个活动中悟出了有用的知识,有用的观点。又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一节时,许多老师会精心选择一些电视电影报道的模范、典型父母的事例,借此希望学生感悟父母的爱。我觉得还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准备了某一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一系列相片,此材料一经PPT放映出来,学生们兴趣盎然,在猜测相片上的主人公是谁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一张张父母抚育孩子的真实生活场景所打动,一些同学眼含泪光,然后是一阵沉默。学生们入境感悟到天下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的爱,照片上的是同学,何尝又不是我们自己呢?由此,课文中的知识点无需老师过多的赘述,此时是无声胜有声,教学的实效早已润物细无声。

三、课外拓展,升华成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