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6.发展精品案例。对精品选修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录制,可以发挥教学实录在教师教学研讨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同时也可以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厦门双十中学;校本课程;闽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07-0034-03

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教材建设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具体化、有效化表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系统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及其教材,是校本课程持续开设、有效发展的保证。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从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之日起,就把校本课程建设当作学校发展和课程发展的可持续工程,既倾注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倾注了智慧和精神。本文以《闽南文化》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为例,介绍了双十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

理念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厦门双十中学在《闽南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中秉持了下列理念。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全面开发、实施《闽南文化》课程,促进“知识化课程”向“生活化课程”回归,实现“知识化课程”与“生活化课程”的融合,建立“知识化学习”与“生活化学习”整合同一的课程形态,以克服基础教育课程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倾向,突破千校同面、万课同相的局面,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要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厦门双十中学根据厦门独特的地理优势,针对当前青少年漠视民族文化的实际,把《闽南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存交融、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文化和学校课程的多元建构,实现国家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文化一体化。

再次,把《闽南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闽南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力求达到: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能够直接体验到的生活文化情境,体现学习的生活情感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践搭起现实的桥梁,实现学习与生活的现实对接;激发学生自身的源动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课程的地方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又通过课程的民族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共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与生活实践创造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文化素养,真正促进学生的知识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形成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相统一的文化品格,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

恰当合理的方法是校本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厦门双十中学在《闽南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发挥课程领导的关键作用,实现课程领导与教学领导的统一。校长是学校发展和校本课程规划建设的领军人物,学校领导班子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决策力量,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校长首先组织研制出校本课程的建设规划和目标,进而带领班子成员修订、完善规划和目标,集体作出决策;再引导教师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带领教师进行开发和实施,做到上下步调一致、协调统一。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师生、课程专家及学生家长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中的作用。学校与闽南文化研究会紧密合作,以闽南文化研究专家为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龙头,带动和指导师生一起参与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确保课程实施和教材开发的质量。同时,学校重视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号召家长积极为校本课程的建设建言献策,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信息和材料等,协助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充分发挥课程建设过程的综合作用,努力培养师生的合作探究、发现和创新精神。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一方面通过深入社会生活,进行政府、民间的调查和采访,搜集和发现课程素材资料,进行素材和资料的证伪、求真、分析、整理和筛选,探求课程建设的脉络,形成教材编写的思路,掌握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明确教材与课程的关系等;另一方面,通过与专家一起活动、研究,学习专家严谨、细致、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研究精神,使师生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第四,采取边开展课程实验边开发编写教材的做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收集、把握课程素材和资料之后,进行课程组织和教材实验。课程组织和教材实验以专题为线索,设置单元课目。通过专题教学的可行性操作,逐步明确教材编写的体例要求和内容特色、专题的具体内容及具体课目、教材编写的专题顺序和逻辑顺序等,并不断地充实、调整和完善。最后在专家指导、统筹下,确定课程开设、教材编写的整体结构,制订较为严密的教学和教材撰写计划,落实各环节的具体任务。

第五,构建以师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厦门双十中学把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师生的成功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课程、教材研究开发工作与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学校课程建设高度反映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细致分析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三种发展性评价体系:一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

盘点闽南文化记忆,挖掘闽南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了解、弘扬闽南文化,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升华国之心和爱乡之情,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是厦门双十中学开发《闽南文化》系列课程的内容依据。

(一)内容框架

《闽南文化》课程由《闽南民系与文》《闽南方言》《闽南习俗》《闽南名且生》《闽南建筑》《闽南先贤》《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民间信仰》专题系列组成,每个专题均分20个单元课目。为便于学生理解、把握、思考和实践,教材在每个单元课目之前都设有“要点提示”,通过“要点提示”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单元内容,使“要点提示”成为学习整个单元或整部教材的“向导”。各个专题教材中或配以插图,或配以图表,使教材内容直观形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了使学生学用结合,各个单元内容后面还设置有“思考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把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巩

固、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形成和强化民族的语言、文化、观念、行为等。

(二)内容顺序

《闽南文化》系列课程教材的内容顺序分为“专题顺序”和“逻辑顺序”两个方面。

专题顺序体现在按照不同的专题阐述内容,各个专题均分20个单元内容。各个专题中的每个单元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与本专题的其他单元内容共同组成―个完整的专题整体。

专题系列按专题内在的逻辑关系阐述内容。前面的知识内容是后面知识内容的统领或基础;后面知识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一个专题紧扣一个专题,如由“民系文化”到“方言”“民俗”“名胜”“建筑”“先贤”“戏曲”“信仰”,由此体现出专题的连贯性,使其上下彼此衔接,互相贯通,形成同一地方特色的文化系列。内容则从一般到具体、从形象到逻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体现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的科学性。

(三)知识结构

整个文化系列虽是地方文化的内容,但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识,涉及语言、文化、环境、教育及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知识。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闽南文化》的课程实施中,厦门双十中学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使专业学术团体与学校课程组织结合,建立专业学术团体与学校课程的协作关系。厦门双十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优质学校,拥有深厚的课程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是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术团体,拥有一大批资深专家、学者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底蕴。两者结合开发、实施《闽南文化》课程,为学校文化建设锦上添花。特别是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早在2004年就在厦门双十中学高中年段开设《闽南文化》选修课程,深受师生欢迎,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双方的协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经协作,双方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使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其次,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学生的学习探究相结合,建立教师教学团队与学生学习群体的课程协作关系。校本课程更重视师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心智的发展,更重视知识文化与师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重视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作用,更重视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更需要教师的不懈研究和学生的努力探究。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研究获得的发现和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学生必须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体验和经验来巩固和深化课程知识。而且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彼此对话交流,辨析探讨,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互相提高。互相促进,使课程实施获得“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师生成为双向影响的学习型、研究型群体,迸发出课程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增强课程内容的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校本课程,尤其是地方文化课程,从知识到内容都来自地方,来自生活,而且每个学生都真实地生活在社区之中,他们的知识文化积累除了来源于学校之外,还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经验积累。据此,学校采用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尽一切可能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创造的空间,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活化学生的经验储存,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生活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智慧,为学生造就自我、造福社会、实现课程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了可能。

最后,引导师生积极反思,构筑师生创新的舞台。智慧的源动力在于反思。反思本身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过程,它牵涉到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互动。因此,学校倡导教师与学生积极反思,明确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认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认清“教”“学”的优势和缺陷,总结“教”“学”的经验和得失,引发查漏补缺、扬长避短的觉知和行动,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和途径,建构富有创造个性和充满社会实践活力的课程知识、能力体系,促进“教”“学”的优势发展,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师生张扬个性、锐意创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