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基本特征
职业与人的一生密切相联,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而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医学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医学生要想避免0.1%的缺陷,就要从学生时期做起,全面加强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将来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才能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职业素质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
职业素质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职业性。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并且总是同职业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职业素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稳定性。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并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个体职业活动的全部时间与空间中,职业素质的表现在时间上虽然偶尔间断,但总体却是持续的;职业素质的表现在空间上虽然有时相异,但总体上却是一致的。职业素质表现的这种持续性与一致性,就总括为职业素质的稳定性。职业素质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内在性。职业素质虽然是任何“职业人”身上的一种客观存在,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东西,具有隐蔽性与抽象性。职业素质的第四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综合性。同一个体的各种职业素质、同一职业素质的各种成分,都是作为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存在于个体之中的,它们相互联系、难分难割,统一地作用于行为方式、行为产品与工作绩效之上。职业素质的第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可塑性。个体的职业素质并非天生不变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二、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
职业素质的构成是指职业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不同的学科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划分。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内容规定,我们暂且把医学生职业素质划分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两大类。职业意识即从业者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影响和社会条件下,在专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从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社会角色要求、职业使命感和人文修养等,它集中地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自然地体现在从业者自我行为的规范、进取心和工作信条上。
职业意识中的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地位、作用、意义认识和评价的标准。它对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医学生来说,社会型价值观――强调对人的热爱,热心社会活动,尊重他人价值,注重人文关怀,是最重要的。
职业道德即职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包括公民职业道德;依法就业、从业的职业品质;对单位、社会负责,与单位、国家的兴衰共荣辱的强烈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等。医疗卫生事业的最终研究对象、服务对象是人。人的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对人的研究和服务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差错。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技术精益求精,而且要对人民极端负责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人们需要按照这个位置规定的行为办事。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医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角色。职业特点要求医学生要具备以下特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恪守医德,淡薄功名利禄;患者利益在前,个人利益在后;重奉献,少索取;仪表端庄,行为文明。
职业使命是指个人的重大责任和在工作中要达成的目标。医学生的使命正如医学生誓言中写的:“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人文修养包括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
职业能力(包括潜能),即从业者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对工作的驾驭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力。一般是由从业者个性化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经过学习、训练等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并与任职岗位融合后产生的,包括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医学生来说,医疗服务的职业特点要求医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状况与结合方式,它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对于医学生来说,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就看其是否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具体来说,医学生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宽厚实用的医学专业知识,沟通、获取信息的“语言”知识以及复合交叉的边缘学科知识。
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在掌握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态上。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医学生的成才关系极大。因此,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发展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
除了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之外,医学生还要具备基本的健康素质,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三、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与其他专业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表现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都要求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不同之处表现在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要结合入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的适应性和成长指导,可借助《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通过职业测评和生涯人物访谈等手段,引导学生建立人生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未来的职业世界;要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医疗卫生类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逐步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怎样去干等问题,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涯规划,使得医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2.加强专业教学在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课教师,必须要熟悉、了解临床工作,深知医疗服务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如果这些教师能结合本专业、本职业的具体情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3.强化见习期和实习期的管理
医学院校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会相应为医学生安排较长时间的见习和实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医学生对见习和实习没有充分重视,他们有的利用见习时间进行娱乐活动,或者利用实习时间复习考研。学校应与教学基地密切配合,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教师要在保证完成带教任务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顺利度过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实现社会化,从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
4.加强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带教教师的生命线,是否具备带教资格的基本要求。所以,深化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积累和更新专业技术知识,不仅是关系到带教教师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大事。此外,带教教师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提炼,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楷模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修炼自身的职业道德,顾全大局,树立“患者第一,带教第一”的职业观,真正体现出高尚的职业素质。
四、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包括:(1)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医学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应该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虽然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由于职业特点的要求有其特殊性,但是这种培养必须建立在认识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2)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职业能力是主干,职业意识是保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全面加强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姚红,黄紫华,王士才,等.医学生学习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5-55.
[2] 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18.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AEHS)是一种在线学习系统,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网络平台随时向学生推荐最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容易。目前,AEHS已经在不同的情境下成功使用,并且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发了许多在线教育系统(如AHA、TANGOW、NavEx和CoMoLE等)。虽然大多数AEHS对学生不太适应的一些课程进行了测试和评估,但它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应用的潜力并未被完全挖掘,而充分采用AEH技术的主要障碍是创建和测试自适应课程。
自适应课程创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需要分析自适应课程如何才能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中起作用。因此,设计专门用于支持自适应系统开发和评估的方法及工具对于教师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国外研究者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课程的生命周期螺旋开发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首先,教师(或教育内容设计者)使用创作工具开发课程,并将其加载到课程交付系统中;然后,将课程交付给学生,并搜集学生与系统(日志文件)的交互;接下来,教师借助数据挖掘工具检查日志文件,检测课程可能失败的地方或弱点,并提出改进课程的建议;最后,教师按照这些建议,利用创作工具对课程进行相应的修改,并再次在交付系统中加载课程。
用上述方法,教师可以改进每个周期的课程。然而,方法虽然可行,但对于非专业用户来说,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交互数据并解释结果可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帮助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本文将展示一些海外案例,介绍如何采用关键节点法、使用决策树来协助开发AEH课程。
使用关键节点法发现学习者的自适应问题
AEHS的学生模型属性或维度与不同的AEH系统,甚至同一系统的不同课程都是不同的,它们包括先前的知识、语言、年龄和学习风格等,且学生模型的维度就是学生的特征。学生可以在自适应课程中遵循不同的活动路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路径中了解学生选择的某些路径是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这些路径是否与学生的特征相关。因此,在自适应规则中寻找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用户与AEHS的交互中寻找不良适应的潜在症状。通过这些症状就能够检测到相关的自适应问题,而发现这些症状的方法则是数据挖掘技术(Web挖掘)。
关键节点法就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寻找潜在的症状,以表明系统中存在适应不良。该方法利用可读输出的C4.5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清理阶段。选择活动类型为实际活动或测试的记录,所有条目必须包含每个活动成功或失败的指标。
②应用C4.5算法,具体参数如下:
属性,学生模型的维度和活动变量的名称。
分类变量,成功变量指标。此指标表示学生是否通过了一个给定的实际活动或测试。该变量有Yes和No两个值,Yes表示学生成绩高于教师指定的最低要求,否则其值为No。
③u估结果。生成决策树,该树包含每个属性的节点。换句话说,该树由与学生基本特征维度相关的节点组成,并且节点与活动变量的名称相关。树的叶子是分类变量的值也即成功指标。然后根据指标找出症状:选择成功指标的值为No的叶子,这些叶子表示学生在给定的某个活动中失败;分析从先前选择的叶子到树根的每个路径。对于每个路径,需要两个步骤:①在路径中查找具有活动名称的节点并存储。自适应问题应该与此活动密切相关。②在路径中找到学生基本特征的值。
关键节点法的两个应用案例
下面为海外研究中关键节点法应用的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使用了Simulog和Weka两个工具。Simulog用于生成日志文件,Weka用于分析这些数据。Simulog是能够模拟几个学生基本特征的日志文件工具,其中包含不良适应症状。Weka提供学习算法的实现,如分类技术、关联规则和聚类。此外,Weka包含的各种工具可用于预处理数据和数据可视化。在下面的案例中,日志文件是由一门有关交通规则的记录良好的课程生成的。
第一个案例的数据是来自240个模拟学生的互动,第二个案例的数据是来自480名学生。
TANGOW教育系统中日志文件的条目由以下几个属性组成:户名、基本特征、活动、完成、等级、访问次数、行动、活动类型、合成时间、成功。如下表所示。
用户名为s100的学生的条目示例为:
“s100,年轻,西班牙语,新手,S_Ag_Exer,0.0,0.0,1,初次访问,实践活动,否”
“s100,年轻,西班牙语,新手,S_Ag_Exer,0.0,0.0,1,离开原子活动,实践活动,否”
第一个条目显示,具有“西班牙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s100参加了“交通警察标志练习”活动(S_Ag_Exer),完成0.0,等级0.0,是这次活动的第一次访问。第二个条目表明,学生离开这个活动,没有完成活动(完成=0.0),并且在练习中得分不足,为此,成功设定为否。
案例一:
研究者首先对Simulog生成的24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研究。交互数据包含的不良适应的症状为70%具有“西班牙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在“交通警察标志练习”活动中失败。
接着,根据关键节点法分析数据。第一步(清理阶段)是清理数据。它包括清除日志文件中不同于“LEAVE-ATOMIC”和“P”的活动,最后记录集包含960条。第二步(应用C4.5算法)是生成决策树(如下页图1)。最后一步(评估结果)是找到节点活动和学生基本特征,具体描述为:在树中,只有一个叶子的值为No。这个叶子有77%的良好分类的例子,节点活动的值是“S_Ag_Exer”,学生基本特征是“年轻”“新手”“西班牙语”。
决策树表明很多学习西班牙语版本的课程,具有新手经验且年轻的学生在S_Ag_Exer活动中多次失败,但需注意的是,该树的良好分类例子的百分比很高。这一结果是由于当学生与不良适应症状无关时,可变等级中缺乏随机效应,因而学生总是能完成这一活动。
案例二:
研究者首先对48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研究,由Simulog生成了两个不良适应的症状,并在可变等级中增加了随机效应。因此,在该案例中有两个噪音来源,它们分别是症状的数量和随机效应。这些症状有60%具有“西班牙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未能通过S_Ag_Exer(交通警察标志练习)活动,60%具有“英语、新手、年轻”基本特征的学生不能通过S_Circ_Exer(循环标志练习)活动。
本案例中,关键节点法的第一步与案例一相同,都要实现清理数据(清理阶段)。第二个步是应用决策树算法处理清理阶段最后产生的1920个记录(如图2)。最后一步得到以下结果:
①在树中找到值为No的两个叶子。两个活动与两个叶子相关,因此可以找到两个可能很强的不良适应症状。
②第一个叶子的No与节点“活动=S_Ag_Exer”相关,学生的基本特征是变量“经验=新手”“年龄=年轻”和“语言=西班牙语”。
③第二个叶子的No与节点“活动=S_Circ_Exer”有关,学生的基本特征是变量“经验=新手”“语言=英语”和“年龄=年轻”。
z测到两个不良适应的症状,由于两个为No的叶子的良好分类例子的百分比(超过70%)相当高,因此,学习西班牙语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新手经验的年轻学生分别在S_Ag_Exe、S_Circ_Exer活动中都有很多困难。
结论
关键词:生态道德 道德规范 规范体系
生态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是生态道德的基本形态,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生态行为起着直接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完善生态道德规范有利于生态道德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实践。
一、生态道德规范是生态道德的基本形态
(一)从生态道德的内涵来看,生态道德规范是生态道德的直接表现,没有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就无法表现自己,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皮亚杰曾说:“一切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生态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改造、发展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规范在一定情境中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为、如何行动,或者不该如何行为、如何行动。如花园中“请爱护花草”、“请勿践踏草木”等警示标语。它直接告诉人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它以特有的方式维持和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内涵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义务和责任,使个人的情感欲望获得某种生态道德理性,进而把初始的美好人性还给个人。同时,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引导人们自我完善。所以,生态道德规范是生态道德首要的和根本的表现形态,离开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将是不完整的。
(二)从生态道德现象来看,生态道德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实戏三种形态,但无论哪种形态都离不开生态道德规范形态的善恶评判标准。生态道德规范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人们的一种基本节制和约束。一个社会想要维持止常的运行,就必须有种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目标和道德标准,然后通过道德规范等价值导向来引导和统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地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而形成社会前进所必需的推动合力。同理,生态道德规范作为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行为标准,它是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是客观的生态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人们进行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节制和约束。人类要想生存发展,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发展,就必须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道德标准,并通过生态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态道德实践,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生态道德规范,一方面,它是一定时期人们在同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并以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应当”与“不应当”的规范;另一方面,它又是“必须这样”或“不能那样”的强制性行为准则的生态法规。因此,生态道德规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生态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四五千年前在人类历史上曾灿烂一时的“巴比伦文化”,由于植被破坏而销声匿迹了,世界最大的沙漠—撤哈拉大沙漠,几千年前曾是牧草青青、牛马肥壮的天然牧场,因过度放牧而变成沙海。20世纪以来,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 的生存和发展困境。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人类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终于从深层次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紧张,缘于人类对自然的失范行为,而这种失范行为背后隐藏的则是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的缺失。因此,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规范应运而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中图分类号】 R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1-0050-03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及调节是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它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相当密切。为让受教育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合理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达“授之于鱼”,更达“授之以渔”的教学境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在医学领域中,这种对立统一复合体亦广泛存在,以下就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及调节这一理论中的几种关系做些探索,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以论证这些关系的复杂性。
1水、电解质代谢障碍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水和电解质构成体液的主要成分,体液的正常含量与分布是保证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任何可导致调节障碍的因素或水、电解质的变化超越了机体的调节能力,都将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的障碍。下面对几种临床常见的水、电解质代谢障碍举证一二。
1.1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 脱水是指体液的不足状态,其原发表现为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的容量不足,继而出现细胞内液的改变。水和钠的含量占据细胞外液的绝大部分,故临床上从水和钠的含量及分布状况来推测细胞外液乃至体液的变化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解决了许多隐形问题。这里说的“脱水”不仅是指水的含量变化,而且伴随着钠的浓度改变。高渗性脱水的基本特征是失水大于失钠,血清[Na+]>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其始动因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水摄入不足,二是水丢失过多。高渗性脱水一旦发生,会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从而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其调节过程如下:
纵观以上2种类型的脱水,其渗透压一高一低,两者在病因和表现上差异较大,但在调节机制方面都是遵循神经-内分泌途径,有着一定的共性,从而构成一个对立统一体。
1.2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 钾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钾离子约98%分布在细胞内,2%分布在细胞外液,就是这细胞外液中少量的钾在许多方面对人体起着关键的作用。临床上钾代谢障碍常伴随着许多疾病的产生。
低钾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钾代谢障碍,其特征为血清K+5.5mmol/L,基本病因为钾排出下降(肾功能改变)或钾由细胞内移出至细胞外(如细胞大量损坏)或钾摄入过多(静脉中过多过快输入钾盐)。
两种类型的钾代谢障碍对人体的影响都表现在神经、肌肉两方面,所不同的是低钾血症会造成它们的兴奋性下降,高钾血症在早期会轻度表现为它们的兴奋略强。但高钾血症很快会出现神经肌肉的抑制,类似低钾血症的表现,甚至更加严重(如心肌抑制――心跳骤停),所以临床工作者尤其关注高钾血症。
2酸碱平衡紊乱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组织细胞必须处于适宜的酸碱度体液环境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外液的适宜酸碱度用pH值表示为7.35~7.45。正常情况下,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生成酸、碱性物质,也经常摄入一些酸、碱性食物,但是依靠体液的缓冲系统,肺及肾的调节作用,血浆的pH值仍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这就是酸碱平衡。尽管如此,某些病理情况下当酸碱量超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会导致体液酸碱度的稳定性破坏,形成酸碱平衡紊乱,临床各科均常见。
酸与碱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暂时的相对平衡,其中任何一方有了增减,必然带来pH值的改变,引起酸碱平衡紊乱,如下图所示:
2.1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
呼吸性碱中毒的特征为原发性的血浆H2CO3减少,原因是肺通气增加(如癔病、甲亢等)致CO2排出增加,其代偿与调节基本类似上述途径,不同的是调节方向相反,这里就不细说了。以上介绍的几种矛盾关系是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当然在该理论中可不止这些,在整个医学领域中也非常之多,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纵观毒是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其基本特征为原发性的血浆[HC3]减少,主要原因是碱性肠液丢失过多或体内有机酸形成过多或肾泌H+功能障碍等,其代偿调节过程如下:
2.2呼吸性酸中毒与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原发性的血浆[H2CO3]增加,主要原因为c02排出下降(如呼吸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如大气缺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方式如下:上面几组关系,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本质,也是研究与认识它们的根据,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或普遍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既然在医学领域,有多种矛盾存在,因此要分清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以此引出学习的方向。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传记还有其他的一些表现手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要注意积累,立足文本,灵活地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