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作者简介]陈满娥(1970—)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罗玮来(1973—),男,法学硕士,井冈山大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和中国化研究;王瑾红(1968—)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本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YB074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需求市场

本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高校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会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升格而来,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是一项新课题,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导师制的引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可以解决目前本科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扎实办学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一)导师制的渊源

本科生导师制是15世纪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相继采用。在国内,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教育和指导。

(二)导师的条件

指导教师在导师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科研能力强、具有丰富科技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并负责或者参与一定数量的纵向或横向研究课题;因此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因为导师一般都是本专业的资深专任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及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都很熟悉,在与学生接触时,很容易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导师更可以利用自己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 带学生介入科研和专业实践,更直接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研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中,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要自谋职业,参与竞争,独立工作,自我生存。因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无疑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如何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基础较弱,能否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实施方法

基于导师的科研能力,在学生一年级到毕业的四年大学生涯里,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掌握一般工作程序;培养参与各种科研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在一年级时,由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由于受精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五名。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

3.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专业社团,并加强对各种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4.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兴趣小组,自办学术期刊,发展学生的科研成果。

5.以课题研究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锻炼。基于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导师不再是直接的授业者,他们把学生引入专业领域后,多数都会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必要的知识技能。

具体做法是: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导师一起开展调研,参加实验,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提纲、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参加开题、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历, 要求他们去做一个服务于真实世界的项目, 即使是大学校内某部门的项目, 也都会有难度。因此, 教师应仔细检查所有将要开展的项目, 保证这些项目与所学学科有关联, 并将项目大致完成时间限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文第3篇

一、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拓展计划;职业学院;素质教育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2002]14号),自此,全国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陆陆续续开始制定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的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制定并执行了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等四个环节的计划,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从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意义谈起,对计划实施过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科学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途径。

一、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实施素质拓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校内校外素质拓展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帮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拓展对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接触社会、接触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了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加学术与创业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兴趣爱好。

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现状

(一)计划理解不透彻。在素质拓展培训会后,部分班级和学生未能形成对素质拓展的统一思想与规划,未能参与到后续的党委、团委、院系组织的各级素质拓展计划中来。

(二)活动组织盲目性。以班级为单位的素质拓展计划小组没有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系统性、思想性、可行性高的素质拓展实施步骤,只是随即地、被动地组织一些活动。这使得素质拓展成为了一项以获取学分为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失去了素质拓展计划本身的意义,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三)申报项目简单化。各班级、社团、小组在申报素质拓展计划时填写过于简单,整个项目只有基本框架,没有具体策划、缺乏具体实施步骤。这导致素质拓展计划难以得到批复,即便批复实施效果以及评价反馈也较差。

(四)参与活动被动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仍停留在学分上,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意义。对于自己参与计划的目的很盲目。这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较为缓慢。

三、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体制,保证环节流通。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构建了三层素质拓展计划申报与实施结构,其中,校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用以指导和认证校级素质拓展活动;系部学生拓展中心用于对本系部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初审与指导;班级设立素质拓展小组,主要用于制定素质拓展实施计划。

(二)搞好宣讲培训,重在计划指导。素质拓展计划涉及申报、认证、授予学分等多个环节,学校需在各环节设置培训宣讲活动,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目的、实施步骤。

(三)打造优质品牌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党部、共青团、学生会等各级学生组织应依据自身特点与训练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精品活动应具有特色鲜明、实效性强、可参与度高等特点,方便让广大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来看,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品牌活动有“暑期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大赛”“挑战杯大赛”“人文论坛” 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素质拓展活动氛围,对于学生锻炼自身能力、发挥自身特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为了积极响应这一计划,学校要积极为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提升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指导他们完成素质拓展活动,从多方面为其能力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1]为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测评比较重视,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学生质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形成和总结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职业院校培养富有职业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生学习者。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后,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都非常重视,很多学校也在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等问题。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国内高等院校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综合素质量化。通过笔者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如:《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品德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65”。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试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2007年修订稿)》规定,“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学生会主席20分”,“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2分一个差距”。《XX财经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一般,得5分;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2.综合素质认证。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其代表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它实行三级认证,即学校、院(系)和团支部三级,分别建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证书》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学生毕业时,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在总结现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2]

1.评价目的欠明确。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运用“德、智、体”为模块,这种模块一方面难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也容易使三块互相独立,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能体现高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导向性不明确,以学业分数为核心,以本专业课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从而导致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评价内容欠全面。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模块,并且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各个模块的内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尽科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笼统,从而导致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有的是品德测评,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素质涉及面欠全面,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测评的内容中,强调学习成绩,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方法欠科学。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主观性太强,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由校方有关部门制定,评价主体是老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等级判断,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价机制中较难以得到认定,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4]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加之,社会评价并没有被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不完整。

4.评价结果欠理想。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成了为测评而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5]另外,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1.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升综合素质。[6]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要让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构建全面和谐的测评内容体系。测评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测评也应是综合的、细化的,测评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测评内容体系的全面和谐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测评效能,否则,繁多的测评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测评应该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测评,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时效性,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或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指标确定后,由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用人单位和学生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个测评条目的权重。

3.尝试测评方法的科学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技能性评价应该适当缩短评价周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动手操作。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相对周期要较长,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编辑《学生素质综合手册》,为学生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提供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可以是书面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完成,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不计算量化成绩,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评和互评可以使用同一种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细目清晰、操作性强,重点考查学生思想修养以及一日生活规范化情况。所有评价材料和结果应该收录到个人的评价档案袋中,阶段性评价后应组织专门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内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时间交给被评学生,建立反馈受理机制,为学生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提供咨询和解释。

4.营造校企合作、齐抓共管的测评氛围。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营造一种校企合作、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发展综合素质,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得到人才素质要求信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步伐。企业在合作中,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联合,可形成强强联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与企业共建的学生综合测评基地中,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的参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情况;通过群体协作完成训练项目,检测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干;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思想。在综合测评中,将社会需求、单位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数据收集、科学测评,及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扶正补弱,综合提高。

5.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有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正确合理地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的咨询服务。在书面反馈评语中应包括对学生各项评价的成绩及对成绩的分析说明,提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性化指导意见。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承担着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处理学生评价中不公平现象,解释学生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学生发展创造支持环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务机制可以保证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原则、指标、程序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得的比率。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 鲁亚平,李建,刘继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64-65.

[3] 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10-12.

[4] 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