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师的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抓好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家长也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情况,学校和家庭都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这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过去的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与集体主义精神等,对心理健康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缺乏经验方法。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健康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能完善自我、克服困难。体育与健康教学应充分利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二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贯彻这个服务宗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的腐朽的事物也充分暴露。学生早恋、逃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很难设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哪能立足当今社会,哪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现在有一些人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什么都看不惯,处处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曲,满腹牢骚,郁郁寡欢,有的人跌入悲观厌世的泥坑不能自拔,有的人甚至成了精神病患者,如此种种举不胜数。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还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伦理上都处于完全安宁的状态。
[关键词]科学教育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科学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科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这个教育只须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来完成。我觉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依托和支撑的,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科教学才能得以全面落实。本文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康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而必须是一种生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揭示了健康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生理方面――无躯体生理性疾病;(2)心理方面――无心理性疾病;(3)社会适应方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些要素中,(2)、(3)均属心理健康范畴。健康的体魄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适应环境所需的精神力量。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仅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则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会使潜能受到压抑。
由此,我联想到近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厌学或缺乏自信。这表明,当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或者说,现代社会呼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科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教学中来完成,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二、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就科学教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相结合的,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备课前,要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作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唤起全体学生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决心。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在练习讲评中,要表扬学生的独创性解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考试讲评中,要注意表扬及时、批评恰当等等。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介绍科学史,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不畏险阻、前仆后继的史实,使之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环境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意识。提倡学生互改作业,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2.科学实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的科学勇气、活跃创新的科学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学生实验中,由于实验动机一致,同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如能取长补短、操作协调,定能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相反,如果组内各人都孤僻、自卑、胆怯,或各人都爱表现自己而轻视对方,实验小组人际关系不和谐,就难以取得好的实验结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后面一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另外,教师的积极态度是学生在学校建立积极生活体验的前提,而这种积极的生活历程,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做实验时,即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也难免会失败,若是失败了,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不要灰心,直至成功,所以完成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练学生意志的过程,这种不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实践表明,凡是受到教师关心和信任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心境、较强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容易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而经常受到教师冷遇和训斥的学生,则不仅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影响学习效果。对其个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应更多地关心和信任学生。例如在挑选科学课代表时,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往往有许多学生报名),然后有意从中挑选单科成绩较差的学生作为课代表。由此向全班同学传递一种信息,这就是教师相信所有同学都能学好。由于课代表跟任课教师接触较多,就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关心、爱护和信任,学习进步往往较快。而他的成功又为本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学生会普遍认为:他能学好,我为什么不能呢?对那些经过努力后,成绩仍不理想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重新修订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热情鼓励,使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对那些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意给他们制造一些困难,如让他们参与一些探索性实验,提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让他们来解答,使他们经历挫折和失败,培养他们应付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向前。
1.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
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影响,主要的表现就是能够缓解中学生因学习生活压力而产生一些负面思想,使其能够有效排遣忧郁、消极的不良情绪,产生积极、向上、愉悦的情绪。学生在学校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生活,经常会被科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弄得焦头烂额,也会因为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而产生焦灼不安的思想情绪,而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而将学生不愉快的思想和情绪进行转移,促使学生尽快的摆脱这些痛苦和烦恼,有效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在独生子女在中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思想上表现的都较为自我,且对家庭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和合作。而体育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中学生这一方面的问题,很多的体育项目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完成,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中学生通过最为直接和集中的接触,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合作、分享、竞争、包容等各种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加真切的感受这个社会。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们更能适应相互间的竞争,更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分享的快乐。
3.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中学阶段实施的体育教学主要表现为提倡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不断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和进行不断创新。体育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有很多中学生因为在学习或者其它方面引起的思想抑郁、焦虑,都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有效缓解或消除。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在体育课中穿插游戏使学生身心愉悦
游戏以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普遍喜爱。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不但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能够在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中学生积极进取观念的形成。例如在练习快跑时,我们进行设计穿插一些带有情境的游戏。使学生在练习快跑的同时,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另外,还要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课余的时间编排游戏,在体育课中大家一起做,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异常的活跃。另外,在上体育课时,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锻炼项目,并选派身体较好、活动能力较强的担任组长,带领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课缺少兴趣的学生开展锻炼,会激发学生们参与锻炼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让中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角
有些体育教材的内容过于单调和枯燥,不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要教学生们做立定跳远项目中的空中收腹转体动作。如果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的进行模仿训练,就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动作领会掌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教学的效果也不好。但是如果我们采用超越自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在老师教会学生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提出训练的目标要求,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训练。这样以来,学生们的热情就会被激发,情绪也会非常的高涨,在锻炼过程中,不断的寻求自我超越,学习的氛围就会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从而达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放松情绪
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大,同学们之间的竞争较强,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精神不振、妒忌、疲劳和恐惧的不良思想情绪。那么,如何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这些不利的思想情绪,主要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放松肌肉的方法、呼吸调节的方法等来实现。比如:在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静静的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什么东西都不要想,闭目静坐,就可以消除一些不良的情绪。学生通过在体育运动中的锻炼,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负面情绪的方法,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如果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就会自觉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控制和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实现了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老师不单单成为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老师,而使老师更深层次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田,成为了学生最为知己的朋友。体育教学的过程,也会由老师为主角的格局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状况,由单纯的老师的教的过程,变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对课程的体验、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4.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只有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我们通过以篮球比赛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信心。第一步: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篮球运动,并能在篮球场上跑动起来并主动的去抢球。第二步:在训练过程中,让学校学会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场地的基本站位,学习基本的防守技巧。第三步:增强学生们的球技,要求学生在篮球的传递过程中,传球要到位、运球要稳当、投篮要准确。第四步:传授一些篮球比赛基本的战略战术,要求学生之间要进行密切的配合。通过这样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培训过程,使学生们不至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感觉篮球比赛规则多、要求高,而产生为难或者厌烦情绪。在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体验中,使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锻炼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技术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强的过程,逐步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实现了自我能力的一种超越。
5.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疲劳、激烈、艰苦和紧张的过程。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志的努力和情绪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诸如中长跑、排球、篮球等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和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的培养。通过开展这样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机智果敢、谦虚谨慎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设置障碍训练,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同学友谊,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音乐教学 个性 心理健康
一、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也对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学生的内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或崇拜其学识,或慕其才能,或敬佩其意志。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在古典音乐领域里寻找他们崇拜的偶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在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一课前,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并写在纸上,他们的困难各种各样,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中的、也有情感上的。我选择贝多芬的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逆境与挫折教育,培养其坚定的意志。面对咄咄逼人的命运,贝多芬选择了抗争,就如同他自己命运的真实写照:命运与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正当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时,他的耳朵却因疾病而失聪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他的创作,写下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奋勇地拼搏。学生在音乐的涛声里感受到了作曲家的精神:把痛苦变为动力,以自信,乐观的姿态战胜命运的挑战。与贝多芬相比,学生回看自己的困难和挫折会怎样想呢?在听后感中甲同学说:“我一直苦恼于自己的数学成绩,下过几次决心想赶上来,但每次总是缺乏恒心和毅力而失败,与贝多芬相比,我这哪是困难呀!贝多芬的坚强的意志让我佩服,也更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几乎每一位同学在听后感中都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面对挫折绝不放弃的决心。当然,除了贝多芬还有许多音乐家,他们的奋斗历程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莫扎特,被贫穷和疾病困绕的他一直坚持创作,仅仅活了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的作品却达千余部,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还有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韦伯,20岁时因误饮硝酸毁坏了歌喉,他没有因此放弃音乐事业,而是转向音乐创作,写了很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和歌剧。还有波兰作曲家肖邦,因波兰1830年沦亡而流亡他乡,但凭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在中国有像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用音乐为理想、为祖国勇敢战斗着――学生的心灵在与这些优秀音乐家以及他们的音乐对话中慢慢坚强起来,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在音乐中寻找自我、高扬自我。
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以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充分自由地参与创造美的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极大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音乐形象的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诱发自由想象,鼓励即兴发挥,促进尽情表达,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想象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直觉或灵感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科学、技术的创造离不开直觉、灵感,艺术的创造,更是如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觉与体验,产生与音乐审美形象的共鸣,即移情性的审美反应。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使之获得蓬勃的生命力量与情趣,从而即兴发挥。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表现艺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音乐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进而使学生尽情地用动作、语言、绘画、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沉浸于音乐中去。通过这些表现,学生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合作意识
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音乐活动中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有部分学生会有被集体遗弃的孤独感,久之造成孤僻,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所以多组织一些人人都有表现机会的活动,既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笔者几年来非常重视音乐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少了,笔者就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弥补,每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学生才艺展现的时间,笔着称之为才艺舞台,这为所有学生创设和提供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包括音乐创作与表现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比如,有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当他初次上我们的才艺舞台时,差不多是被同学架上去的,慢慢地,后来他竟成了他们班才艺舞台的主角。让学生在广阔的音乐田园中,不断发现自己,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音乐的愉悦性是多层次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情感,潜移默化、陶冶情操。音乐是时间、听觉艺术,以流动的形态进行,这就使得参与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这对于大脑潜能的发掘,以及认知和心理个性的发展都有独到的作用。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沉浸于音乐之中时,歌声与微笑便会永远伴随他们。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版
[2]《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五、七期
论文摘要:班级是学校管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阵地,班级活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每项班级活动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里,班级跟学校的关系就像家庭跟社会的关系一样重要,班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群,也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是一个微型的教育学生的社会体系,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是集体的主人,在集体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不断的提升和优化。班集体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班集体建设包括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等一切班级教育工作,尤其是班级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
从一定意义上讲,班级活动乃是班级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班级活动由于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因而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一个大舞台。因此,在班级活动中,才真正有可能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主动、全面、健康与和谐的发展。班级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主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课外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形式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班会活动、仪式活动、闲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班会活动即班会课,仪式活动主要包括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和生同纪念等活动,闲暇活动主要指班级内外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
2.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1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班会课主要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道理的灌输这一层面,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关照,故而很难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加鲜活充实、形式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个性更加完满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班会课达到“德” “心”双收的效果。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等。以心理剧表演为例。心理剧表演以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使参演学生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中逐渐呈现于舞台,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受到参演过程中激情的影响,对所演角色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从而使参演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生改变。
2.2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班会活动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生同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更加需要加以发掘的教育资源。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要促成学生从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转而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蕴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的、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这种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收到它们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能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唤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2.3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休闲性质的教育活动,班级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闲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突显出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闲暇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那些自身所潜藏着的、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发掘他们的心理潜能。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其消除学习的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而且要全身用力,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定气凝神,因而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领略到秀丽的景色,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2.4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访问和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领悟到更多的人类文明。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客观地讲,我们面对的现实社会总是一个不那么完善、不那么理想、存在许多阴暗面的社会。相比而言,学校环境则较为纯真、理想。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易使学生在心理上陷入各种矛盾和困扰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知觉,这对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以便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
班级活动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校要更重视班级活动,开展更丰富更合理更科学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心理和锻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也让班级活动更具有现实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承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增订版(第十版)[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3]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4]龚浩然,黄秀兰.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李太平.班集体与个性形成[j].教育评论.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