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间吻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P208;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315-01

土地利用规划实际上就是利用科学方法,增强土地与使用群体的关联性,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规划实施评价的服务群体就是土地规划本身,因而其发展及延伸前提需要建立在土地规划基础上,反之它也能够为土地规划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研究,就能实现对总规划项目的优化调整,因此,土地规划的实施评价也可以看成是推进土地规划实施项目的前提条件。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性评价,能够对规划环节的各项数据进行精准衡量,进而实现对总体规划的管理及掌控。

1 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推进流程是,在土地规划过程中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对规划项目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土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形成对全局的数据分析及质量掌控,因此也可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对规划流程项目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理论性工作。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其应用主体主要是实施结果评价、效益评价及效力评价。土地规划实施结果评价就是对其推进项目中的细化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并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对目标完成情况的判定。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对土地规划的研究仍旧处于发展及进步阶段,这就使得研究主体相对较少,并且在领域内的研究重点都大多停留在了发展问题上,而土地规划研究的频率及涉及范围却相对弱化、缩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国所开展的土地规划研究中对缺少对制度的研究,通常情况下,技术的研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且,我国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并不多,虽然研究项目不断开展及开发,但是中间环节却没有相对独立的内容限制。在研究主体中大多是方案形成前期与过程中的量化关系为核心,这就使得整体性评价相对缺失,系统评价有待完善。

2 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对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有四种,其中包括:德尔菲法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在实际评价中,只运用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能实现权重评定,达不到评价标准。而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的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当年的评价,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过程性。在对规划执行过程中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空间的变化与前期目标的吻合性进行评价,而规划执行结果的吻合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目前的利用情况与规划进行对比评价,是一种宏观性的考察方案。

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变化地类的数量和空间变化进行吻合程度考察,要求在总量和空间位置上都符合规划目标,才能属于空间吻合。该种评价标准对规划实施的速度不进行评价,只考察实施结果的总体用地状况是否满足规划方案。但是,由于评价角度不同,最终的土地总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相同。如在规划方案中曾将一块地规划作耕地,但是实际实施时,这块地被用作园地,那么这块用地在评价时就不符合空间吻合性。但是,基于功能性考虑,两种用地模式都属于农业用地,从这个层面考虑又属于空间吻合,因此,在进行实际空间吻合评价时,需要对土地的地类图斑、功能区、区域性三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进行土地规划空间性评价时,需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将土地的空间状况勘测出来,因此,采用的是GIS空间叠加技术。此技术可以将现实土地状况与规划中的土地状况进行叠加对比,实现对比效果,进而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总规划的空间吻合性评价。GIS空间叠加技术可以对用地规模和用地范围是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分析用地吻合度差的原因,进行整改,从而提升年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吻合情况,实现土地利用总规划的空间吻合度评价。

3 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应用探究

以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为例,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该地区属于城市发展中阶段,城市启动了很多土地施工项目,防止土地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耕地资源大量被破坏,建筑用地面积扩充过快的现象发生,对土地规划执行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数据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该地区的地类图斑数量为45000,包括旱地、水田、村落、道路、河水等多种用地,但土地的分部较分散,利用分散化较严重。将土地根据农用地和建筑用地进行整体的数量统计发现,农用地面积为99654.32hm2,建筑用地面积为41235.14hm2,土地总面积为187502.63hm2。耕地是r用地的主要应用方式,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36%,而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92.36%。对当前该地区的用地状况与前一年的土地状况通过软件进行对比,比较中发现在地类出现的变化主要是农用地改变成其他用地,从斑块层面上看是将耕地转为村民居住点的面积最多,其次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如道路的修建等。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执行过程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

对空间吻合度小于1的地类图斑进行分析,产生此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进行的临时用地调整,这种情况在进行整体用地空间吻合性评价时,评价结果与规划方案中的结果是吻合的。第二个原因,可能出现了违法用地的现象,土地利用没有合法的用地手续,没有符合规划方案的要求,如有发现应严肃处理,要求对已用地进行整改调理,实现土地现状与规划目标统一。对执行结果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评价发现该地区的地类图斑的空间吻合程度差距很大,耕地的空间吻合度最大,为0.95左右,而林地的空间吻合度最小,数值为0。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初步阶段,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差距很大,特别是林地、农民居住点等,在后期的土地规划实施中应加强规划管理,逐步提高土地规划的空间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空间数据质量;质量问题修复;多边形

规划空间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将影响国土部门对它的应用。土地规划数据建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多边形,形成大量的多边形拓扑错误,进而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不一致性、不确定性等质量问题,在数据成果质量检查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错误并对错误进行修复是保证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的重要手段。

1 土地规划数据库特点

土地规划数据成果内容丰富,包含空间数据(矢量数据和栅格图形数据)、规划表格、规划文本及元数据等。土地规划数据库除具有一般GIS数据库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属性(非结构化)特征外,还包括面向规划、共享性、一致性三个最显著特征。土地规划数据库是面向规划的,数据库中数据内容受土地利用规划业务规则的严格约束,如各规划要素的面积需满足各类规划指标的调控要求,土地规划用途空间布局满足规划要求的对应关系,市、县、乡级规划数据库在内容和空间上能够有效衔接;土地规划空间数据库具有数据共享性,土地规划空间数据库要能够与其他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如“金土工程”、 “一张图”工程等;规划数据库的一致性主要指规划成果之间的一致性。

规划数据库的特点决定了规划数据库质量控制的难度。对规划数据库的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建库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质量控制。根据质量检查结果,对质量问题的修复,是规划数据库质量控制的关键。只有当质量问题修复工作完成,并顺利通过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检查,才能说规划空间数据库的质量控制取得了成功。

2 数据质量问题分析及修复流程

土地规划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类型多,涉及的对象多,关系复杂。正确合理分析引起错误的源,理清各质量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质量修复的前提。规划空间数据库的某些图层,存在着基础图层与衍生图层的数据继承关系,基础图层的有些质量问题会传递到衍生图层中,转化为新的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如土地规划用途区的行政范围和属性信息,影响其他规划要素类的布局范围、属性中行政区代码取值等;目标年规划要素的数据,是以基期现状要素为基础形成的,其布局规则,受基期现状要素的约束。此外,数据完整性质量问题,引起数据准确性、数据一致性质量问题;空间位置方面的质量问题,引起图属一致性问题,如多边形图层重复、重叠、缝隙质量问题,必然会导致属性一致性和图属一致性质量问题。

对于某项质量问题的修复,不仅牵涉到存在质量问题的对象,还会关联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对象,甚至引起其他质量问题。如对土地规划用途区内图斑重叠问题的修复会影响到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土地用途区的一致性;其次规划数据质量元素之间存在关联,空间图形数据的修复会影响到图属一致性及规划成果间一致性,如对建设用地管制区图层内缝隙的修复会导致图属不一致,应先修复图形空间问题,再修复属性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规划空间数据库基于土地规划编制的,对其质量问题的修复,不能违背土地规划编制要求,要紧扣规划主题,以土地规划规则为基本原则修复空间关系。

3 数据质量修复关键技术

3.1 碎片多边形修复

建库过程中的叠加、分割、合并等空间处理过程,极易导致图斑产生数量众多的碎片多边形。这些碎片多边形面积细碎,严重影响数据库的进一步分析使用。碎片多边形修复主要将面积小于用户给定阈值400m2的小图斑删除、归并等数据综合操作,删除操作主要针对超出行政区边界的碎片多边形。数据归并应考虑空间上的几何邻近、专题属性上的语义相近、权属一致性,还应考虑规划内容规则约束,要将这四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处理。空间上的几何邻近通过图斑的拓扑邻近共享边长来定义,专题属性上的语义邻近度,在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二级分类中,与耕地语义邻近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在三级分类中,水田在语义上邻近程度从高到低为水浇地、旱地。权属一致性规则,是指碎片多边形与要合并的面要素应属于同一行政区,因此在碎片多边形处理前,应保证要素权属单位信息准确,无跨行政区的要素;规划内容约束是指要严格控制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保证耕地保有量。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通过权属和规划内容设定不能合并的图斑,优先合并语义相近图斑再合并几何邻近图斑。采用 Python 脚本语言编写基于 ArcObject 组件的合并碎多边形的工具处理自动合并的碎片多边形,再用人机交互方法合并权属和规划内容限定不能合并的图斑。

3.2 典型多边形拓扑错误修复

土地规划数据库建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拓扑错误,常见的多边形拓扑错误有多边形自相交、多边形重叠、多边形间存在缝隙,这些错误主要存在于土地规划用途区、土地规划地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图层中。对于多边形拓扑错误的修复仍要以规划规则约束为中心,多边形拓扑错误修复会引起面积、权属等属性的改变,进而影响上下级指标一致性、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一致性等。多边形自相交,可直接将凸出的部分擦除,凹进的部分合并。多边形重叠处理之前,应保证其行政区代码属性准确,首先计算重叠部分的面积,重叠部分的面积小于最小图斑面积的,将相互重叠多边形中面积较大的多边形对面积较小的多边形进行擦除;重叠部分的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进行人机交互处理。层内多边形存在缝隙,首先用该多边形擦除行政区图层,将结果图层更新到该多边形图层中,然后根据面积判定规则进行缝隙的处理。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缝隙视为碎片多边形,按碎片多边形的处理方法进行综合;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缝隙,进行人机交互处理。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土地规划业务规则,在分析规划数据库特点的基础上,对规划数据质量问题来源及数据库修复流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碎片多边形修复技术及典型多边形拓扑错误修复技术,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及灵活的组件开发功能,高效地处理规划空间数据多边形质量问题。该技术应用在望城区、邵东县、海南省文昌市等土地规划建库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南京大学,2012.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弹性;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50-1

我国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97-2010年,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及规划制定的水平和规划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用地均呈现紧张状态。同时,科学发展观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资源约束的国情条件下,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004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时启动,并将于2011年全面实施,规划“弹性”的加强是其重要创新点。本文以云南省为例,解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弹性”的应用。

1 弹性的内涵

这里的弹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指在编制和实施规划时必须遵守或禁止违反的事项;弹性主要是指在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有功能的前提条件下,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灵活性、可调整性和应变能力[2]。

我国的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上是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其虽然在保护耕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发生了大量土地规划不能保障区域内正常的经济发展,或是不得已违反规划,损害了其权威性的事情。

实质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弹性和刚性,是规划的实践可行性与权威性之间的一对矛盾统一体[3]。科学的土地规划,刚性是前提,弹性是必要补充。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在刚性管控前提下划留适度的弹性,并严格弹性实施的条件,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一个动态稳定的系统。

2 规划弹性解析

2.1 预期性指标的设置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控指标按性质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规划期内必须实现或不得突破的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测规划期内应该实现的指标,主要包括园地规模、林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等。在约束性指标前提下,预期性指标的设置就为各地按照实际情况编制规划给予了一定数量上的弹性;并且,土地规划对指标实施分层管理,这就为土地规划在某个总量指标控制下在其内部的具体地类间弹性调整提供了前提。

2.2 有条件建设区的划定

新一轮规划中,根据各类建设用地的约束性控制指标划定规模边界,规模边界内的区域是允许建设区,是规划确定的可开展城乡建设的区域。而后,可在规模边界外规定范围内划定一个扩展边界,扩展边界和规模边界之间的区域称为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内的农用地可以在核减其对应的允许建设区一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后,在规划的各类建设用地总量指标控制下转为建设用地使用。这就为建设用地在扩展边界内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弹性。

2.3 基本农田多划后占

基本农田多划后占是部分省份的规划内容,其做法是有条件的地区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时,多划出一定量的基本农田,在一些规划未能确定具体范围的或上级重点的建设项目而又必须要占用基本农田时,在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指标的约束内,只需按建设项目占用一般耕地报批,从而简化了报批程序,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这样既保证了基本农田保护规模不低于上级下达的指标,又增加了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范围的弹性。

2.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和土地整治项目结合在一起的,目前正处于试点项目阶段。具体为将规划用于土地整治的农村建设用地区与规划发展城镇建设的区域共同组成项目区,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耕地后,其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量可相应的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这部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将产生远高于原农村建设用的经济效益,而参与项目的城乡将共享此指标带来的收益,且特别要保障农民的利益。这样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在城乡建设用地约束性指标的控制下,扩大了城镇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的弹性。

2.5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说明、图件及数据库等。其纳入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除了在文本中明确外,还需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上落到具体的空间。对于部分在土地规划时还未确定具体项目区域的重点项目,暂时不能编入规划图件时,可先只列入规划文中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最终,其项目用地只需符合建设用地的规划要求即可,这就加大了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在选址时的弹性。

3 结语

土地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土地管理和土地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新一轮规划中引入弹性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创新,是实现土地规划意义的重要保障。弹性机制的贯彻情况直接影响着新一轮土地规划的质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各规划编制及国土相关单位应学会用好规划的弹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更好的为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存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点及创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3).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地利用;管护方式;探索

退耕还林属于一项重要的生态建筑工程,只有在建筑的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够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但是在执行退耕还林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实现土体的高效利用以及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和管护的政策,以此来达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一、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

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时,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使得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中,一边设计一边般施工,缺少完整的规划,导致退耕还林工作落实起不到引导作用,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例如种植树木种类不妥当,树种选择不合理等。除此之外,在进行退耕还林时,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土地高效利用,没有重视生态效益,使得经济林的面积以及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进而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效果。因为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结构趋同的状况,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会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而无法实现国家制定的目标。

(二)阻碍因素众多

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时,受到阻碍的因素有很多,其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进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因为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家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真正目的,使得存在“两头踩”的现象。农民在获得政府发放的经济补贴后,还会在经济林中种植一些植物,进而给造林的生态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高效的地产林的改造方式或者封山绿化力度不高等,导致人工造林的效率不高涨。并且造林的速率不快,再加上相关部门对造林要求比价高,为此,人们只有利用低产林改造的方式来节省一部分经济开支和生态资源,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土地环境的目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退耕还林的目的,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第三,由于存在干旱、瘠薄地等情况。因此要想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就要加大造林技术的专研力度,进而实现土地情况的改善。

(三)林区管护不到位

在落实退耕还林以后,农民首要关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自身的经济利益;第二个是钱粮的兑换,并不太过注重还林问题。有些还林属于经济林,由于受到耕地的影响,导致土地表面出现的情况,如果管理工作做得不单位,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的现象。

二、退耕还林中土地利用与管护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有三点,第一点是生态优先原则;第二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点是综合性原则。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着三点原则进行阐述。(1)生态优先原则落实退耕还林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现在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因此,要想实现退耕还林土地的高效利用,首先就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来实现农、林、草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2)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想实现该原则的高效落实,首先就要对土地应用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并对农业、林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将林、草、农等优越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研发优越产品的同时,构架一个具备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3)综合性原则通常情况下,综合性主要指产品的多样性,换句话说,将传统单一产品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形成一个农、林、牧多方面发展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农、田、林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

结合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实现农、林、草等相互融合。在进行草种种植时,可采用套种、轮作的种植方式,并全面发挥该地域光、水、土等资源具备的生产作用,进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以陕西地区为例,该地域由于失水严重,要想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只能采用农、林、草科学规划,塬、坡、山全面治理的方式,来对水如流失情况进行充分的抑制,同时还能实现土地的利用和管护。

(三)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

在执行土地利用工作时,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并安排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实现土地的治理和利用。此外,为了对土地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和约束,还要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土地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前期林地管护

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与刚刚结束退耕的土地来说,由于其具备的抵抗能力比较低,因此,做好管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避免牲畜的践踏和啃食、避免出现森林火灾等。在进行林业管护工作时,首先要将生态林放置在主位置,将经济林放置在次位置上,由于经济林的树种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就要做好地表防漏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还起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时,仍然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落实好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各个区域自身特征,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通过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国昌.试论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23:69-70.

[2]霍霈.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10:171.

[3]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6-39.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第5篇

一、影响贫穷山区土地适度规划运营的首要缘由

要指导和规范贫穷山区土地适度规划运营,必需充分明确现期间的土地流转方法,深条理分析其影响土地适度规划运营的缘由,才干科学指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据查询计算,年湘西州乡村土地运营权流转面积达18.2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9.2%;触及农户7.36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13.8%。个中以转包11.8万亩、让渡1.2、租赁3.3万亩、交换1.3万亩、代耕等方式0.6万亩。为什么会呈现如斯项目繁复、内容纷歧的流转方法呢?究其缘由,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政策机制不明。自1981年施行以来,贫穷山区大局部土地山林均按那时人口数分派给农民治理运营,留成于集体归村组治理的地块为数不多。加之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出台,而且将土地承包期直接延伸30年不变,林地和“四荒”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50至70年不变,土地材料进一步被相对固定下来。而当前,乡村鼓舞土地流转的政策尚未出台,规范流转的机制不明,指导农民自在流转、健康流转的气氛不浓,可以借鉴的流转模本没有构成,多数农民担忧土地流转后难以回收运营权,甚至会损失土地,因此宁可土地撂荒也不肯意流转,致使乡村真正土地流转的户数不多、范围不广、比例不大。

二是土地行权人认同感分歧。农民是享有土地材料运营治理权的详细行权人,分歧的农民本质凹凸各不一样,对土地材料的认同感也各不一样,然后所发生的行为、采取的办法也不尽一样。恋土情结严厉的则宁可土地疏弃也不肯流转;恋土情结较重的则将土地材料交给邻里治理或请人代耕;恋土情结普通的则转包、租赁给别人治理,而思想相对解放的则盼望将土地材料质押给别人,作为异地经商从业的本钱。如斯一来,分歧的情结繁殖分歧的流转方法,进而构成当前乡村土地流转的转包、租赁、代耕、交换、出让等多种方式。

三是土地规划运作能力不强。贫穷山区土地材料多属丘陵坡地,平洼纷歧,不方便于机械化耕种治理,且栽种业所需的生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奏效益。加之受交通、区位等瓶颈制约,运营土地的生产本钱偏高,综合效益偏低,与房地产等贸易性开发比较,个人或公司规划运营土地开展栽种业获利空间不大,农产物加工企业情愿前来投资落户的不多,无法产业化运作、规划化运营、集成化治理、高效化应用土地材料,致使土地流转工作滞后、速度迟缓。

四是土地撂荒糜费约束不力。乡村土地治理部分和村居委会因为对土地流转工作注重水平不够,当前整个工作基本上处于查询计算、数据分析的较低层面,对弃耕撂荒的土地没有开展本质性地指导和监管,征收荒凉费和依法回收运营权等工作流于方式,农民对节省用地、顾惜土地、正当用地的观念淡漠,对弃耕撂荒、不合法用地的司法律例习认为常,土地材料流转和应用与否无所谓,私自弃耕、撂荒、闲置土地和不肯流转、随意流转、肆意糜费的景象非常遍及。另一方面,参加土地流转的当事人不恪守商定,不按章做事,擅自更改合同、窜改和谈,私自改动土地农业用处的行为急剧增多,曾经危及到乡村的土地安全。

五是土地无序流转隐患不少。现期间,贫穷山区土地流转基本上以农民自觉流转为主,农户之间交换代耕所进行的流转,首要是口头商定,绝多数没有签署流转合同,少量农户既使签署了,最多也只是一些简略和谈,合同内容和条目极不规范。还,参与流转的农户由于土地流转的正当性注重不够,怕费事,基本上没有严厉实行请求、注销和审核等司法顺序,和谈恍惚、合同不清、责任不明等景象遍及存在,合同文本司法效能极低,潜在矛盾非常突出。特殊是近年来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移民后扶等“以地获补”惠农政策的施行,土地维权案件分明增多,恰是无序流转土地埋没矛盾爆发的详细表现。

二、指导贫穷山区土地流转适度规划运营的实际意义

一是缓解乡村用地矛盾,指导土地健康流转。随着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林权准则改革的深化推进,乡村土地承包运营权权再延伸30年不变、林地承包运营权再延伸30年至70年,整个乡村土地山林自1981年施行今后,其承包运营权相对不变,一些乡村“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矛盾日愈突出,土地运营权亟待流转予以均衡。还农民受后代入学、经商、婚嫁等要素的影响,构成无人运营的充裕土地急需流转。因而,必需实时指导,削减土地资源闲置、糜费和撂荒,保证健康、有序、规范流转。

二是优化装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效能。随着党中心、国务院对“三农”政策的不断调整,乡村经济体系体例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物、产业构造的不断优化和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速规范乡村土地承包流转,加快土地资源优化装备,为高效益的农产物加工企业和产物供应宽松的发展情况,促进乡村土地规划化运营、集约化、高效化运作,然后最大限制地提高其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快乡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据计算,年湘西地域有50余万人外出务工,以人平1亩土地核算,至少会有50万亩土地参与流转。假如科学指导这些可以参加流转的土地资源健康有序流转,妥善处理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给农民让出空间、余出精神,解脱了土地的约束,安心外出就业经商,甩手大干,既可以支持城镇化建立,又可以到更宽广的空间获取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发明更多的财富。

四是加速产业构造调整,促进农业规划运营。积极开展“县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户参加”的土地流转新机制,可以有用集中土地资源,加快充裕土地资源流转和集聚,支持栽种大户和农产物加工企业运营土地,引进和推行高新技能和高效种类,有方案调整农业产业构造,积极运用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人力,迅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指导贫穷山区土地流转规划运营的有用路子

一是增强土地依法流回心识。增强土地依法流转,优化装备土地资源,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活动,是顺应新期间贫穷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划运营的客观需求,也是综合提高土地应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不变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行动。只要真正派过正当流转的土地资源,企业或个人才勇于勇敢地投资,甩手大干,安心运营。只要依法流转土地,规范流转土地的期限、条目等内容,才干从源头上遏制和削减乡村土地流转能够激发的一系列矛盾。因而,各级各部分要尽快改变思想,提高认识,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关怀民生、关喜欢农民、关注乡村的大事来抓好抓落实。一直把依法流转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在“自愿、有偿、公道、公平”的准则下开展流转工作,切实维护好土地流转当事人的正当权益,避免强租、骗租等侵权行为发生。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治理机制。要规范乡村承包土地流转,必需成立以县乡乡村经管部分为中间的土地流转治理机构,并按土地资源总量执行定性、定编、定岗、定人、定经费,层层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治理机制。负责土地流转的机构要增强对乡村土地流转状况的查询研讨,把握乡村土地流转变态,分乡镇坚持土地流转台帐,搜集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规范流转合同文本,改变土地运营权证,查询和处置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工作,而且组建好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认真搞好土地流转进程中的供求注销、信息、项目推介、中介协调、指导鉴证、跟踪服务和调处纠纷等服务工作,指导乡村土地正当、健康、有序流转。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律例系统。在遵照《乡村土地承包法》和《乡村土地承包运营权流转治理方法》等政策律例的基本上,结合完善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林权准则改革等惠农政策,研讨和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本区域土地流转的政策律例系统,确立响应的法律主体和步队。一方面,要在尊敬农民志愿的准则下,科学编制乡村土地施行流转方案,鼓舞、指导农户依法流转土地承包运营权。在流转进程中采取花样统一、内容规范,流转方式、流转期限及当事人两边的权益和任务相对明确的流转合同文本,进一步细化土地流转的范围、顺序和方法,促进乡村土地流转工作准则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糜费、闲置和撂荒土地要停发粮食直补、粮种补助等一切政策性的补助,并按规范收取必然金额的闲置费;延续二年未运用的丘块,要依法回收其运营权。对骗租、强租、倒包等不合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对不按流转合同履约、私自改动土地农业用处行为的依法告状,终止流转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