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干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出生缺陷;儿童;管理;孕期保健
9月12号是预防出生缺陷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2014年预防出生缺陷主题宣传周在京启动,今年的主题是"预防出生缺陷从孕前开始"。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即已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2011年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先后了《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简称《规范》),包括工作人员职责、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控制和信息管理等内容,孕产保健是通过评估和改善准备妊娠夫妇的健康状况,降低或消除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保障孕产妇和胎婴儿健康的一项干预措施,是孕期保健的前移。建立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有效机制,实施有效管理措施,已成为卫生部门艰巨而急迫的任务。我们对辖区出生缺陷儿童三级防治和管理问题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分析,对出生缺陷儿童的防治和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0日由本市各社区,根据"市出生缺陷儿童管理规范"中,有关疾病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出生缺陷儿童进行分类建档,上报至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出生缺陷儿童438例,进入监控管理系统在位的331例研究对象,缺位对象107例(死亡,失联)。
1.2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331例对象,男174例,女157例,年龄0~8岁,其中3岁54例(16.32%)。统计方法,按年度新增登记例数进行核准,不含死亡出生缺陷儿童。
1.3管理模式的设计 凡属出生缺陷儿童管理范围的儿童均列入专案管理,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分别登记,建立专案管理记录,积极治疗,制定启动早期干预方案并定期治疗、观察、复查,包括电话联系、指导。出院时应完成详细的出院记录(包括住院期间诊疗情况、发生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随访要求及注意事项)。启动早期干预方案, 经定期随访,复查,矫治管理后,疾病达到好转或痊愈水平即给予结案[1]。随访内容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应制定整体规划,并使家长了解随访目的、意义及计划,增加随访的依从性。随访内容包括营养、体格发育、智力运动发育及早期疾病的转归。根据随访中发现的问题,个体化调整随访方案。每次随访后记录,制定再次随访计划或转诊情况,建立随访专案,随访时间为1~2年,随访频率:校正月龄6月以内是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关键时期,建议每月随访1次;校正月龄6~12个月,每2个月随访1次;12个月后3~6个月随访1次。
2结果
2.1出生缺陷儿童分类及构成比 从出生缺陷疾病分类中可以发现,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听力障碍,见表1。
2.2出生缺陷儿童管理情况 2012年的出生缺陷结案率为72.84%, 2013年的出生缺陷结案率为81.74%,2014年的结案率为75.34%,见表2。
3讨论
妇女保健工作已经从孕产妇产前保健拓宽到了出生缺陷干预、健康教育、咨询宣传等领域,给优生优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国家关于优生优育的相关规定对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极为重要对作用[2]。孕产保健通过评估和改善准备妊娠夫妇的健康状况,降低或消除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保障孕产妇和胎婴儿健康的一项干预措施,是孕期保健的前移。吕俊[3]调查结果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未婚检组明显高于婚检组。在开展各项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婚前、孕前、产前、产后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孕产妇充分认识出生缺陷的危害,知晓其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使儿童保健工作不仅限于单纯的生长发育监测指导,通过各种儿童先天性疾病筛查和治疗,把儿保工作拓展到对高危儿童的干预。以社区为单位,对在辖区内管理的新生儿、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在访视、体检中筛查出的发育偏离正常的儿童进行登记,对于各种筛查中发现的阳性病例上转到区、市妇儿保健中心进行评估与干预。
充分利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区妇幼保健机构为枢纽,实行区域管理、综合协调;以地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为依托,及时转诊、实施救助,形成三级预防措施、多项疾病筛查控制出生缺陷、救助先天疾病儿童,实施有效的医疗干预。建立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有效机制,实施有效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已成为卫生部门艰巨而急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汉群,刘建华,胡长涛,等.黄石市出生缺陷儿童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5,30(4):499-500.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健康管理;家庭干预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M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M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31) and control group (n=29). MS-related parameters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rate was also assessed. Results After 1 year of family intervention, the treatment group got BWI, SBP, DBP, TG, HDL-C and FPG of (23.1±1.3)kg/m2, (118.4±10.9)mmHg, (78.0±6.5)mmHg, (1.78±0.97)mmol/L, (1.78±0.29)mmol/L, (5.33±0.66)mmol/L , which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Metabolic syndrome;Health management; Family intervention
代谢综合征(MS)正成为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1-2]。"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导致MS医疗费用大幅持续上升[3]。健康管理正是应目前医疗需求提出的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的新型产物。此外,以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顺势而生,它利用家庭结构模型,支持全局模型间接干预,实现健康教育家庭化,更有利于MS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4]。本文研究旨在探索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管理为主线,建立"协议式家庭干预MS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应用、评价及验证其在防治MS中的意义及其可推广性,为MS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本院体检中心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符合MS患者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0.48±5.69)岁。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MS中国标准,并排除妊娠、内分泌疾病、甲减、先心病、心瓣膜病、心律失常、肿瘤和长期肝肾脏疾病等。60例MS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组3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35~57岁,平均(49.35±5.66)岁;对照组29例,年龄43~62岁,平均(51.69±5.57)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设计危险因素问卷调查表 设计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健康史,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对自身行为及生活方式改变的程度。根据所得的信息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
1.2.2为患者设计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要求亲属和MS患者共同接受MS教育课程,依托健康体检中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要求家庭成员遵循MS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监督MS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健康管理师随时接受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咨询,每月安排患者和家属与健康管理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以调整健康管理方案,除日常监测血压和血糖外,每月按上述信息采集要求检测MS 的相关生化指标。
成立亲属支持组,在健康管理师的专业指导下,帮助亲属寻找更好的应付机制,会面1次/月。
1.2.3 1年后对MS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1年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家庭进行健康体检,主要包括BWI,SBP,DBP,TG,HDL-C和FPG等项目,通过对两年体检结果的比较评估家庭干预MS健康管理的效果。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来检验。P
2结果
2.1健康人对照组与MS患者指标比较 M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 MS患者两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MS的各项指标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组MS患者的BWI,SBP,DBP,TG,HDL-C和FPG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组患者的BWI,SBP,DBP,TG,HDL-C和FPG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组干预1年后与基线值对比:①P0.05。
2.3 MS患者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知信行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健康信念持有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执行率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组1年后上述指标相比干预前均有提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指标(P
3讨论
家庭健康是社会健康的基础,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对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影响。Goldstein等[5]的研究表明结合家庭干预的药物治疗方式对精神病效果较好。Anderson 等[6]提出心理教育模型,家庭干预广泛应用于心理精神卫生领域。进一步研究表明,家庭干预能显著提高MS患者的院外依从性[7-12]。开展家庭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健康教育家庭化。健康管理通过有效的改善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控制并降低个人危险因素的目的。最近,国内外学者对MS的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表明,MS健康管理关键点是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健康管理在筛选MS危险因素及制定MS综合干预方案起重要作用,而健康教育家庭化的形成决定干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旨在探索一种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管理为主线的协议式家庭干预MS健康管理模式,对干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筛选出的31例MS患者实施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后,随访1年,患者除了舒张压外无明显变化外,其他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并且MS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及健康人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防治并重是疾病干预的新趋势,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呈现出明显的"重治疗、轻预防"倾向,忽略了对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调查显示,个人生活方式占慢性病起因的60%[1]。因此,健康管理立足于有效改善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控制并降低个人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构成了健康管理最基本的科学依据。在中国,健康管理刚刚起步,健康管理机构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医院及体检中心,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人员比例较低[1-2]。因此,推动健康教育家庭化有助于提高家庭的整体健康水平。本文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上,依托健康体检中心培训家庭主要成员,通过受训的家庭成员,承担起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教育责任,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教育、指导和监督。通过一年的随访,本文研究中的家庭干预式健康管理组成员在控制MS患者的BWI,SBP,DBP,TG,HDL-C和FPG方面都有显著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健康管理措施,为MS高危人群的检出和预防提供依据,减轻MS高危人群负担和精神压力,降低总体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风险,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协议式家庭干预MS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能有效地降低体重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血浆粘度,能对MS进行全面、早期、综合的干预,以达到预防或推迟疾病发生的效果。本文研究充分利用医院卫生资源和人力资源,对MS的家庭干预提供定量效果评价,在预防控制MS疾病的同时,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白雪琴,韩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调查及健康管理方案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0-12.
[2]胡泊,李卫,李印东,等.北京和南京代谢综合征流行情况比较[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07-111.
[3]武留信.中国健康产业论坛发展报告[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5):268-270.
[4]Mikkelsen G,Frederiksen K. Family-centered care of children in hospital-a concept analysis[J]. J Adv Nurs,2011,67(5):1152-1162.
[5]Goldstein SL,Graham N,Warady BA,et al.SRD-specific instrument of the pedi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J].Am J Kidney Dis,2008,51(2): 285-297.
[6]AndersonP.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during childhood[J]. Child Neuropsychology,2002,8(2):71-82.
[7]龚小琦,曾梅珍,许小青,等.家庭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康复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08,(24): 2251-2252.
[8]胡琼英.家庭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3):30-31.
[9]罗芳.家庭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3):5-6.
[10]叶亚芹,陈黎明.家庭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4):2252-2253.
[11]孙爱莲,楚平华,李冬梅.家庭干预对癫痫患儿生活质量及其家庭支持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11):18-19.
关键词:多元化健康教育 手部肌腱损伤 疾病预后 负性情绪 自我管理能力
手部肌腱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经治疗后极易引发肌腱缝合断裂、肌腱粘连、关节僵硬以及水肿等并发症[1]。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健康知识缺乏,技能掌握度不够,导致难以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2]。基于此,如何通过有效干预措施缓解手部肌腱损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多元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手部肌腱损伤患者中,旨在探讨其对疾病预后、负性情绪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9年5-12月收治手部肌腱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女29例,男31例;年龄18~52岁,平均(35.17±3.63)岁。观察组女28例,男32例;年龄18~53岁,平均(35.41±3.7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及治疗,了解患者手部肌腱损伤情况,发放《手部肌腱损伤患者疾病知识手册》《手部肌腱损伤患者日常管理方案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手部肌腱损伤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等。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1)建立护理干预团队:由1名科主任,3名主治医生及4名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护士组建多元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团队,所有团队成员均接受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方能参与护理干预工作。(2)健康知识评估: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健康知识程度、心理状态等进行评估,再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相应宣教方案,建立个人档案。(3)制定健康教育方案: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制定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案。a.建立健康知识专栏:于病房中设立墙壁专栏,对手部肌腱损伤手术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包括手术治疗、关节解剖、术后康复锻炼等,结合图片讲解相关知识内容。b.液晶屏视频播放:将患者术前准备、术后注意事项、康复训练等视频文件,通过走廊液晶屏进行循环播放。c.情景模拟讲堂:利用实物、模型、视频等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现场示教,可通过PPT详细讲解近期及远期并发症预防、康复要点等,并根据讲解知识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再由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干预方式。d.建立微信公众号: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关注微信公众号,并将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知识等,通过公众号不定期推送给患者及其家属,定期向患者及其家属推送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e.健康指导处方:将入院介绍、检查指导、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居家康复等内容制作成健康指导处方,发放给患者并结合相应时间对其进行讲解,便于患者及家属及时掌握。(4)心理调适指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心声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对其负性情绪及心理进行调适指导,可利用音乐疗法、正念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身心调适,鼓励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坚持康复训练。
观察指标:(1)采用焦虑(HAMA)以及抑郁(HAMD)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测评,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肢体功能情况,问卷共包括3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低表示手上肢功能越好。(3)采用成人健康自我管理测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共3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方式,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周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ASH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DASH、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周后DASH、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ASH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讨论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手外伤不足以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手部因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且手外伤对象以劳动者居多,若手部肌腱遭受损伤会造成不同程度手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损失[3]。据研究显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肌腱粘连、关节僵硬以及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4]。因此,在手部肌腱损伤治疗过程中,如何给予有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为目前研究重点。
本研究将多元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手部肌腱损伤患者护理中,对两组干预前后HAMD、HA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12周后HAMA及HAMD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表明将多元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手部肌腱损伤患者护理中,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多元化健康教育是近年来的新型健康宣教模式,主要以多种教育方式调动患者积极性,激发其主观意识,帮助患者主动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方案,进而起到提高自我护理责任感的作用[5]。通过由专业医护人员建立护理干预团队,再对患者健康知识进行评估,并邀请患者及家属一起参与共同制定管理方案,同时针对患者个人情况进行心理调适指导[6]。以促进患者康复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康知识专栏、液晶屏视频播放、情景模拟讲堂、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及健康处方指导等方式,协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12周后上肢功能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进一步证实,将多元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手部肌腱损伤患者护理中,有助于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康复,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患者病程时间较长,且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使患者产生恐惧或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多元化健康教育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提高其对疾病认知水平,消除恐惧心理,并针对负性情绪进行调适指导,激发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与信心,进而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进一步促进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康复,缓解其负性情绪,还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宝志,姚敏.光化学组织黏合技术联合羊膜修复手部肌腱损伤的研究[J].现代医学,2017,45(3):406-412.
[2]小燕,叶红梅,胡利,等.个性化护理在手部肌腱损伤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齐鲁医学杂志,2015,30(2):227-228.
[3]杜艳霞,陈杨.急性职业性手部肌腱损伤51例护理[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5):374-375.
[4]张增高,张新琪,冷双芝,等.康复训练对手部肌腱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5):478-479.
[5]季菲,冯凤.高血压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9):1536-1540.
治未病科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具体服务区域有:辨识体检区:设中医体质辨识诊室3个、现代医学体检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的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其中设有中医专家诊室(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区域);传统疗法门诊(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健康宣教区、候诊区、特色疗法室等)。四大功能区域联合在同一层楼,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更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就诊,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要以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建成“中心”为目标,以软件建设(制度、方案、规范、文化理念)和硬件建设(房舍、人才、设备、设施)为内涵。治未病科位于我院门诊楼五楼,占地面积逾两千多平方米,拥有宽敞舒适的服务环境。内设多个专科,独立的检查室,拥有先进的中、西医体检设备和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汇集了脾胃病、心脑血管、老年病、呼吸、针灸推拿等多学科中医专家队伍。治未病科配备专职医护人员18人;其中中医类别人员15人,占83.3%,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治未病科配备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如:中医四诊仪、和谐中医养生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现代医学体检设备、打印机、电话、专用文件柜、中医文化宣传栏、宣教电视等多媒体影像设备,以及各类针灸针、火罐、刮痧板、梅花针、磁耳珠、王不留行籽等器械器具,温灸盒、电针机等中医治疗设备。设备配置能满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2.3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我院治未病科建立了中医养生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①建立治未病健康档案;②中医体质辨识;③中医体质调理;④中医四季养生方案;⑤统计分析;⑥主任知识库管理;⑦健康短信发送平台。
我院治未病科采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进行舌象、面色、脉象诊测的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由舌象、脉象、面色诊测信息采集单元和体质辨识单元组成。对舌、面特定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对脉搏信号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把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转化为电子化格式,通过问诊,得出体质辨识结果。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
修订《东莞市中医院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汇编(治未病科分册)》并执行。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养生指导以及中医传统疗法的干预等),开展的针刺、灸法、火罐、推拿、天灸、刮痧、蜡疗等多种中医预防保健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做到针药并施内调外治,充分运用传统疗法技术治未病。
【关键词】 慢性胃溃疡;针对性护理;效果
慢性胃溃疡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本研究为寻求可行、有效的慢性胃溃疡治疗期间治疗方案, 对40例患者开展了针对性的基础护理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强化用药管理、饮食及营养指导、生活调理护理服务, 综合疗效、患者体验和生活质量均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胃溃疡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3.2±2.8)岁;平均病程(3.46±1.44)年;平均溃疡径长(0.78±0.04)cm。对照组平均年龄(43.3±2.2)岁;平均病程(3.26±1.22)年;平均溃疡径长(0.76±0.07)cm。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溃疡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根据综合病情、治疗情况及患者体质予以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患者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等情况开展了全面的针对性护理工作, 具体操作如下。
1. 2. 1 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尽地讲解慢性胃溃疡的性质特点、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治疗期间注意事项以及患者实际病情、治疗现状, 充分结合患者个体特点和护理系统知识, 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病情和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提出对疾病本身、治疗工作、护理工作、生活问题、用药问题等方面的疑问, 耐心倾听, 认真解答, 注意端正健康教育过程的态度和沟通方式。
1. 2. 2 心理干预 考虑到心理因素与慢性胃溃疡进展和发生的直接关联, 需要强化治疗全程的心理干预工作。焦虑等负面情绪越重, 对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影响越大。反复向患者强调目前治疗的积极效果, 同时让患者认识到胃溃疡病情的特殊性, 时刻做好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准备, 帮助患者维持健康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消除焦躁、悲观、沮丧等情绪。日常护理中, 护理人员注意通过观察患者表情变化、行为特点、各项工作配合状况分析情绪状态, 及时沟通, 在充分尊重患者、发自内心关爱患者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倾诉, 倾听患者心声, 尊重患者意见并尽可能满足, 包容、关爱、鼓励患者。
1. 2. 3 生活及饮食护理 帮助患者分析现有生活习惯对病情的负面影响, 量身定做健康的生活方案和饮食方案, 鼓励患者在认识到以往生活和饮食习惯对病情的影响和对自身健康的危害, 帮助患者规律作息、讲究卫生、少吃多餐, 不可进食过冷、过热辛辣刺激食物、咖啡、浓茶等饮品, 多摄入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1. 2. 4 用药指导 根据病情实际制定明确的用药方案, 明确不同药物用量、用法、用药时间, 并注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药物特性,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并讲明错误用药可能带来的后果。用药期间还要避免药物和酸性食物、奶制品一同服用,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护理满意度(98.2±3.8)分, 院外生活质量评分(66.2±10.8)分, 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评分(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院外生活质量对比( x-±s, 分)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院外生活质量
对照组 40 86.9±4.7 48.8±10.2
观察组 40 98.2±3.8 66.2±10.8
注:两组比较, P
3 讨论
慢性胃溃疡发病缓慢、病程漫长、短时间内难以痊愈, 加之患者病情各有不同, 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等各有不同, 不仅需要积极展开针对性的治疗工作, 还需要积极开展针对性护理工作[1]。
本研究为寻求可行、有效的慢性胃溃疡治疗方案, 对40例患者开展了针对性的基础护理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强化用药管理、饮食及营养指导及生活调理护理服务。尤其在心理干预方面, 考虑到慢性胃溃疡患者在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难免精神紧张, 产生恐惧、失落、自卑、焦躁等心理, 为了减轻患者大脑皮层负面刺激、控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就需要通过深入、频繁的沟通交流疏导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以免患者在长期的压力影响下降低疗效和护理效果[2]。对比观察组针对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发现,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护理满意度(98.2±3.8)分, 院外生活质量评分为(66.2±10.8)分, 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评分(P
总之, 针对性护理下的慢性胃溃疡患者综合疗效、患者体验和生活质量均满意, 体现了针对性护理工作在慢性胃溃疡临床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艳.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8(4):250.
[2] 王众.慢性胃溃疡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 2013(30):56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