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相关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研究对象
选择首次开设健康管理学课程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全科医师)专业2010级全体学生,采取普查的方法,共86人,回收有效问卷75份,回收率87.20%。
1.2研究方法
自编健康管理学课程设置及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课程态度调查,共20个问题。每个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严格对问卷进行筛选核对,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对健康管理学知识的了解和关注
在调查中,仅有29.30%的学生表示对健康管理学相关内容有所了解,70.70%的学生表示对健康管理学相关内容完全不了解。了解健康管理学知识的途径中,书籍是最普遍的途径(30.60%),接下来依次是网络(18.70%)、其他途径(18.70%)、电视/广播(10.70%)。74.70%的学生认为,健康管理学的内容与所学过的健康教育学内容有相似之处,但有区别;24.00%的学生认为,健康管理学的内容与所学过的健康教育学内容非常相似;仅有1.30%的学生认为,健康管理学的内容与所学过的健康教育学内容完全不同。通过调查发现,82.70%的学生对于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不了解;但若有机会,71.60%的学生愿意参加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并争取取得资质。
2.2对健康管理学课程设置态度方面
对于健康管理学课程设置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设健康管理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14.6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29.33%学生认为有必要,41.33%学生认为较有必要。对于健康管理学课程地位的态度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作为选修课较为合适(其中:限定选修课44.00%,任意选修课38.67%)。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健康管理学课程对今后工作和个人的发展有帮助(其中:很有帮助12.00%,有帮助44.00%,较有帮助32.00%)。
2.3健康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对于健康管理学课程设置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目前健康管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是比较合理的,有20.00%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在健康管理学最需要讲授的内容调查方面,50.67%的学生认为最需要讲授的是常见慢性病及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其次是健康管理的应用及伦理问题19.90%;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17.33%。对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方面,只有46.67%的学生认为是合理的;52.0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应增加实践课时数。
2.4健康管理学课程授课方式方面
对于健康管理学课程授课方式的满意度调查,从表3结果可得,65.33%的学生对目前健康管理学课程授课方式是满意的,仍有34.67%的学生对现行的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实践教学方面,65.33%的学生希望采取现场实践的方式进行,如在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进行现场健康信息的收集、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18.67%的学生希望采用团体互动的方式;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也可加入座谈会、小组讨论和读书指导的方式。
3讨论
3.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管理学的认识及专业使命感
在调查中,仅有29.30%的学生表示对健康管理学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了解健康管理学知识的途径中,书籍是最普遍的途径(30.60%),由此可见,还需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不了解;但若有机会,71.60%的学生愿意参加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并争取取得资质。“健康管理”将是卫生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对医学职业教育来说,这一新兴行业将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也符合医学生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3-4]。全科医学人才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整个生命进行照顾。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因此全科医师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社区健康管理使命,这就离不开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健康管理学的推广。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管理学的认识及专业使命感。
3.2进一步优化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
目前,学生认为健康管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是比较合理的,但仍有20%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在健康管理学最需要讲授的内容调查方面,50.67%的学生认为最需要讲授的是常见慢性病及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课时。目前新疆医科大学开办的国家免费三年制乡村医师及五年制本科学历全科医师,旨在改善农牧区缺医少药,社区医疗不均衡的情况。他们毕业后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因此,更因结合新疆本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
3.3进一步改革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42-02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和护理所制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以减少康复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1]。我院骨科病房于2009年9月开展胫骨平台骨折和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路径。取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下肢骨折50例,按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和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进行护理,在治疗,护理,检查项目,住院天数等方面不作统一的规定,采用随机教育的方法。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1 组成临床路径制定小组。小组人员包括: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剂师,检查和检验等多学科负责人员。由小组制定出临床路径内容:治疗、护理、饮食、手术方案、活动、健康锻炼、出院计划都以表格化的护理路径图来表示,以严格的时间为框架。 2 向患者和家属充分说明临床路径的目的,经过以及相关内容,征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3 实施过程中不断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感受和意见,并定时讨论和修正,改良。
1.3 评价方法
1) 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知识教育内容为本科自制表,该表包含于本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共10个项目,每项设知道,部分知道和不知道3个答案。2) 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 (表1), 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2)
2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 (表1)
2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在骨科应用可行且有效 1) 能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的规范化、标准化设计,具有前瞻性、时间性,使每一位护士,不管年资长短、水平高低都能为患者提供同样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并且促进沟通,通过对患者和家属讲解临床路径,使他们能够预期到他们将受到的照顾,患者及家属能做好配合和必要的准备,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 提高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的工作方法和“护理程度”类似,临床路径的内容和“护理计划”也很相似,优化了工作秩序,减少了工作疏漏,消除了过度的、不完整的、重复的服务,避免了工作失误,使骨科尿潴留、便秘、褥疮、肺部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3.2 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促使自理能力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路径将患者住院期间的每日饮食 活动 检查 治疗 护理 卫生等具体内容告知患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时间性,循序渐进,分期分段地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克服了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患者获得手术,治疗,护理的相关信息,满足护理和家属的心理需求,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同时,也促使孩子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增强患者术后自我护理的意识和配合活动的主动性,使患者自理能力早日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骨科临床护理路径表设计以循证护理为基础 耿劲松[2]等研究表明循证临床设计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利用现有最佳的医学证据,结合来自于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制度的诊治和护理方案。我科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是通过大量检索国内外骨科的治疗 护理 检查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家制定的诊疗常规,专业指南,同时结合本科室专业特点和护理技术水平,把每个标准化流程贯彻到护理程序中,并且在临床实施后,定期收集资料,进行循证分析及评估,及时修正。只有充分遵循循证原理,才能保证路径表制定的合理 规范和实用。
3.4 明确临床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目标,一是通过临床路径推行疾病诊疗和护理规范,改善或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二是力求达到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使医疗护理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全程质量管理发展[3]。在骨科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和宣教的任务,扮演了两次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的重要角色,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临床路径的应用和发展。因此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可以通过每天晨会和每周,每个月的业务培训时间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临床路径护理的相关内容,并进行讨论,强化认识,使护理人员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内涵,严格地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来进行各项操作,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颖清主编 护理管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
关键词:县级环境监测站 计量认证 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动县级环境监测站开展计量认证工作,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最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标准》。在新准则中,广泛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标准与经验,结合我国检测市场、环境监测站的实际情况,提高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求环境监测站的一切管理工作按照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质量水平。以下将对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1、强化基础文件的痕迹化管理
在现有的《评审标准》中涉及到11个管理要素和8个技术要素,而“记录”与“人员”则与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强化“痕迹化”管理,确保所有的管理记录、技术记录等充足、完整,更好地指导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在正式评审之前,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开展自我检查,包括已经提交的申请书、现场评审资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结合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次性、全面审核方式,要求检查过程做好相应记录,以便后期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将审核完成情况填写到专用表格中,如果需要提交管理评审的相关内容,就需要再次实行管理评审,注意在这一过程中保留所有资料;另一方面,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管理体系来说,离不开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是日常工作不断积累的成果。在进行复查评审过程中,需要对档案进行归纳整理,包括各种检测数据、检测报告、技术人员档案等,遵循“一人一档、一企一档”原则,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资料和文件管理,避免监测工作出现盲目性、随意性,对最终计量认证质量产生影响。
2、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县级环境监测站运行来说,大部分已经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结合《评审准则》的相关内容,实现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尤其加强对复查、扩项等环节的关注,还需要做出一定努力:其一,强化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工作,要求全面了解《评审准则》的相关内容,尤其对出现变化的环节进行关注;结合环境监测站运行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别;根据评审准则的相关规定,重新编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保留质量体系中的精华内容,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二,经过整理、修改之后的体系文件,必须由相关人员的落实与实施,因此开展培训与考核,提高管理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强化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及归档等环节,将质量监督与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规避风险、预防缺陷、提高质量的能力,确保各项计量认证工作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3、严格落实管理评审手段
对于县级环境监测站运行来说,要求站长肩负重要责任,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每年定期组织实行一次评审工作。一方面,对管理输入进行评审,包括政策、程序是否适用,内外监督的审核结果、报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与人员培训状况,内外环境变化情况等;另一方面,对管理输出进行评审,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针对薄弱环节的改进措施,管理评审的记录与实际需求等。通过管理输入与管理输出的评审方法相结合,进一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
4、组织有效的评审活动
作为县级环境监测站,为了更好地通过计量认证,可结合检测工作量的实际情况,设置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根据编制的质量体系要求,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在监测站质量管理人员的组织与配合下,确保各个审核内容、审核程序、审核进度顺利开展;对于存在不合格问题的部门或者人员,及时下令整改,并采取跟踪审计方法,直到符合质量标准为止;内部审计人员将发现的问题提交给站长,由站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纠正措施,确保质量体系的稳定化、长效化运行。
5、提高硬件设施质量水平
硬件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来说同样重要。一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各项设备与要求相符;对于个别装置来说,如果对监测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需要查看其功能是否正常,并利用三色标识方法,体现验证之后的状态;一些设备的运行效率相对较高,对其准确性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就需要实行严格的检定、校准,在运行期间进行有效的核查。另一方面,要求实验室的环境与质量管理工作要求相符,避免由于环境条件的匮乏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应明确划分办公区域和试验区域,如果实验区域存在有毒气体,需要装设高空排气装置,减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液或废渣,保证环境安全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由上可见,在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计量认证工作中,质量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构建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体系,树立全新质量管理观念,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强化预防的积极作用。通过采取内部审核手段,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通过管理评审方法,由站长负责对问题的确认,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决策,合理、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县级环境监测站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佩德.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合并评审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4)
[2]冯晓勤.浅谈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有效实施计量认证考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1(3)
[3]曹芹.对环境监测站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
[4]杨焕军.浅谈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3)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2007年1月~2010年 12 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各105例,常规健康教育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组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常规健康教育组比较,临床护理路径组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认知态度和行为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平均住院时间短( P <0.05)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可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护士形象,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护理路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1985年美国护士Karen Zander首次提出护理程序和路径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为已确诊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获得最佳护理质量。2007年 1 月 ~ 2010 年12月,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10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 1 月~2010年 12 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男女比例为 122:88,年龄最小 18 岁,最大 87 岁,中位年龄50.45岁;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年龄大小、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组进行常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即无时间限制,随意进行教育)。
1.2.2临床护理路径组实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①内容:在充分了解患者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编写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实施方法: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入院介绍,解释路径的内容及作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根据每天需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的需求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记住相关内容,并做出评价和记录,出院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士满意度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对护士的满意度;记录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表 1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
时间 临床护理内容
入院时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时主动向患者或家属自我介绍,并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和病区环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相关内容。实施心理护理,说明良好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第 2 天 饮食知识宣教要根据出血的程度,选择禁食或进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食物。出血停止后逐渐进半流质、软食,并且少食多餐、绝对禁酒,避免进粗糙、刺激性或带骨带刺的食物。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细嚼慢咽,口服药如为片剂,溶解后再服。
第 3 天 疾病知识的宣教讲解有关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各项检查结果及意义,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大概的了解,消除紧张、恐惧、疑虑的心理。
第 4 天 各种治疗方法目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处理;使用双囊三腔管的目的及如何配合操作。
出院前3天 介绍出血的疾病缓解期的自我保健、合理营养、劳逸结合,指导患者亲属熟悉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医学知识,避免各种诱因,如疲劳、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等,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应注意控制饮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坚持原发病的治疗,一旦出现黑便立即休息并到医院就诊。
2结果
2. 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临床护理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9.77 ±3.68) d,常规健康教育组为 ( 12.40 ± 4.9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45,P <0.05) 。
2. 2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 2。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高,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如何使健康教育得到最佳效果,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常规的健康教育是以护理目标作为教育目标,而对患者的阶段性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使健康教育不系统、不全面。以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视性,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每天都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并适时评价、反复进行,因而对患者的教育更系统、全面,使患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①护理人员能按健康教育路径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了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组能够较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P < 0. 05) 。②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体现出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进行护理,患者也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的过程,有利于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③临床护理路径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护理人员有较多时间主动地向患者讲解有关内容和知识,增加护患交流机会,改善护患关系,沟通护患心理,使护患间建立起指导-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增加了患者满意度;④由于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治疗质量,缩短了住院天数。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指导教育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了传统的护士形象,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振英,李红梅,闫小妮. 健康教育在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作用[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58- 59.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部分领导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并且实践教学需要较高的设备和资金以及更多精力和财力,再加上固有教育体制缺陷等原因,学院和教师多重视理论学习,而对实践技能教学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见表5)和实验耗材及实践基地的缺乏方面。对于学生到企业锻炼和顶岗实习落实也不到位,由于联系的可以参与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企业并不多,学生很难有机会到企业去,即使有机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愿意接受未毕业的学生或者只让学生干简单的工作,因此,学生很难得到锻炼,更谈不上学习技术。此外,由于担心学生在校外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学校会尽量不让学生到企业去或只到附近的少数企业去。部分学生即使到了企业实习,学校和老师没有及时跟进,对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情况不了解,也起不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制度和环境下,学生很难学到相关技能,也很难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综合性人才。
2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来体现特色专业和地方特色。精简课程,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方案必须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与企业和社区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其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要整体考虑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等[4]。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而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5]。作为黑龙江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农业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坚持为地方服务、为三农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绝不能照搬和模仿本科院校或其它职业院校。考虑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门数、内容和比例。在数量上要精简,在顺序上要讲究逻辑性和科学合理性,避免内容的重叠和混乱,在内容上要讲究实用性和适用性,基础知识面要宽,专业技能要实用先进,难度要降低,在课时分配上要体现全面加强学生技能提高,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进行个人全面素质提高。素质课主要开设如家庭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体育与健康,知识与发展,安全与自救相关内容的课程。专业内容主要开设与现代化农业相关的技术的课程和内容;基础知识主要学习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相关内容、植物与植物生理相关内容、有机和生物化学相关内容;专业内容主要开设无土栽培技术、特色动植物种养殖、稀有贵重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发酵技术等。教师和专家一定要仔细认真研究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力整合教学内容,力争达到实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对于素质课,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对于基础课一定要抓实,对于常用且较难的内容,要想办法使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于专业课,要坚持模块式教学,整合好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和媒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增加投入,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和系部尽力筹措资金,为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改革课程学时分配,增加技能学习课时,一定要达到技能学习时间过半,个别内容完全可以只进行技能学习,可在行动中学习理论。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