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综合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结构力学;综合素质;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9-02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同时也是后续很多专业课的学习基础,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和计算能力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以后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在进行结构力学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提出“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将就结构力学教学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一、创新能力培养
2011年,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专业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知识。问题是创新的动力,要不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刺激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预先设计好对应的相关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提问,抛砖引玉,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最终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完图1所示的内力计算后,鼓励学生去思考当k=∞和k=0时,该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变化,并鼓励大家进行三种刚度情况计算结果的对比,探讨刚度比值变化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当然,还可以鼓励大家去思考位移法、力法计算的异同,借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应该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给课堂带来活跃的气氛。为了制造该类情境,教师可以从新问题的左右、前后设置引发思考的线索,促使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还可以重现该学科发展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设身处地重新体验科学巨匠走过的探索之路。在前述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想要进一步形成创新思维,需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多提出新颖、独特且富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开展讨论互动。教师要善于将一些力学情景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并善于激发学生对现象、问题保持敏感和好奇,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避免思维定式和滞涩,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在高等教育界是一个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3]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结构力学课程源于工程实践,用于工程实践,故在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从身边的具体建筑讲起,比如结合所在教室的结构体系,从建筑结构力学模型的简化、受力分析、内力计算到最终建筑结构的设计及安全性的判定等,将各种结构力学模型的创建与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作对比;要尽可能多地将所讲授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结合课本知识,选择学校附近相关建筑,带学生实地参观,理论联系实际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把实际结构模型化,并同课本中的计算模型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结构模型制作,参加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各级各类结构设计大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或组织学生参加同结构相关各类科学研究实验活动。当今时代,各种新的工程结构形式不断涌现,检测手段的实验分析在结构可行性确定、定型及设计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熟悉和掌握实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积极鼓励学生将所学结构力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在讲授结构力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自学能力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提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结构力学中有很多计算方法,在让学生掌握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计算方法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各种计算方法最适合求解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不仅具备对既定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善于利用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备课时,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什么,积极为其自学提供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相关资料;为了引导学生,极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适当方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日益复杂,要培养青年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及其将来的求学或职业生涯中坚持不懈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能力培养
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系统化的全面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学过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和高度概括,形成全面的认识。通过这种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因此在结构力学的讲授中,学生较易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整个力学系统中,各种结构或构件的计算,各种计算方法的采用,归根结底就是三个条件(平衡条件、物理条件、几何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条件的运用问题。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结构过构件、各求解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另外,还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教师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营造这样的情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去探索真理。
五、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在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手算方法进行复杂结构分析的能力与范围极其有限,由于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只能是较简略的近似模型,这就使得其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都不高。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早已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结构力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方法。目前,基本上各种复杂的建筑结构与载荷工况的分析均可以用有限元法或矩阵分析法通过电脑实现。在结构力学教学活动中,加强计算机方法教学有着很强的紧迫性,是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以电算能力考察人才业务水平是不少用人单位接纳人才的标准之一。针对这种形势,将计算机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很有必要,而只将结构电算教学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手算能力的同时,引入以电算为手段的有限元软件和编程求解软件,将电算和手算有机结合到一起,还可以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相互检验,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设计与应用能力。对于计算机编程结构力学计算,要注重同上机的结合。编制电算程序是个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既包括分析问题,建立电算模型和操作、调试微机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掌握与熟练地应用相应语言程序的能力。上机时,为了完成具有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支承条件或不同载荷条件的结构计算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典型程序作一些必要的修改或独立编写一个相类似的程序。学生对编程技术有较深入的掌握与了解,才能进行独立编程。针对结构力学计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相应计算模型,确定相对应的程序框图,在此基础上编制程序,并进行上机调试,通过后计算出正确结果,对于这样的全过程只有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刻苦努力,才能较好地掌握。
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深远。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固定模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结合课程和学科特点展开研究,还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不断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新时代的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对自己充电,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并善于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引导,定能为国家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急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DB/OL].http:///zwgk/2007-03/01/.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刘京红,等.结构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56-58.
高校声乐学生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的进步体现。文章结合教学体会,对通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了论述,从提升教学理念、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训练以及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培育的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个性发展;综合素质
声乐作为一门偏重实践能力的课程,在近些年的教学中一直以“实践”、“应用型”以及“专业人才”作为培育学生的宗旨。一定程度上,高校声乐学生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的进步体现。目前,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共同进步依赖于高校教师声乐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只有从根源上帮助声乐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观念,给予其富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当前的声乐专业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助力。
1提升声乐教学理念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实时更新的当下,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前沿的育人理念和坚定的教学信仰,才能够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从本质上实现声乐教学水平与时俱进[1]。声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正确树立离不开对教学宗旨的深刻理解,只有明确当下社会中音乐人才培育的真正目目标———为社会输出“应用型”“适用性”人才,才能够根据教改方向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色域教学效果的升华。
2规划声乐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声乐教学内容的陈旧。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声乐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改革尚需加强。高校培育声乐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声乐人才,这一目标在践行过程中受到了声乐教学内容的影响。首先,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在重点上未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教学内容与教师授课方式稍显陈旧,部分教师仍然未摆脱“填鸭式”教学方法,单纯地“教内容”、“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2]。事实上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演”与“唱”的结合是当下的大势所趋,以“演唱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声乐技能与表演内容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科学规划对于声乐教学改革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3加强声乐实践训练
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声乐学科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一方面,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个人的专业水平,着重对声乐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声乐专业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声乐专业教师,在面对学生“毕业潮”与“就业难”同时来临的时候,不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深思,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优化等同于对其发展前景的优化;对声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其个人歌唱能力成长的重要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实训课程的内容管理是当前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4注重综合素质培育
对于声乐专业学生而言,综合素质意味着其理论与实际演唱能力的综合发展,意味着其表演能力与基本技巧的灵活结合,同时也意味着编曲、演奏能力的多重发展。在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复杂化的形势下,声乐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已经成为了声乐教学中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其综合素质的培育则可帮助学生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机会,成为社会所需的适用性人才。声乐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标准的革新,其次教师应对自身的授课形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深化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在授课手段上,将多媒体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将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3]。
5突出个性发展需求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和“00后”,其生长环境与生活背景造就了这一群体的特立独行与我行我素;然而,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恰恰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相符,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已经不同于以往,拥有创造力、高素质、高适应性的人才才是当前社会的普遍需求。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夯实实践能力,更要在自身特点与个性的基础上强化个人能力,力求综合发展。身为高校声乐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基础形成准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学生的“本真与天性”,从根源上保障声乐人才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结语
声乐教学随着教改不断优化,身为一名声乐专业教师,在学生面临就业难、择业难的外部环境下,应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重点进行反思。色域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只有从自身的教学方式中找问题、挑毛病,才能够不断适应教学改革与社会变化的步伐;坚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坚持走实践为重心,多种能力协调发展的道路,坚定科学的教学理念,方能培育出综合能力更强的优质声乐人才。
作者:唐博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108-1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综合素质 学生 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精粹,然而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毕竟有限,对课文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若想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唤起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是以往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新型课堂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个性潜能。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以学导教,摆正师生角色关系,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教学中,我们应当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参与实践,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借助语境适时点拨,将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首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文中第二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的?文中写“雪地捕鸟”一段,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文中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枯燥无味反映了什么?又如,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的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什么?等等。之后,我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表达中张扬了个性,获得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活用教材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实践证明,科学地整合阅读教学资源,会使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带领学生研究教材,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不仅要善于使用和挖掘教材资源,而且要让学生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获得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1.走入文本意境,学会感知作品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材料,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积极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走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学会感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
如教学《敬畏生命》一文,对生命这一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主题,学生理解不深不透,为此,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多层联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由“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联想到父母为抚育子女付出了无尽的心血汗水也不计回报;由“那棵大树,不分昼夜地飘散种子,但也许只有一颗足以成树。”联想到小草、春蚕、蜜蜂或联想到陈景润、诺贝尔、张海迪、贝多芬……至此,“生命”二字已不再抽象,而是活生生地凸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于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于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于逆境中的奋起……通过作品内容,唤起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在不断感悟中得到提高。
2.通过深情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文章中的情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饱含激情地反复诵读课文时,应该努力使学生透过美妙的语言,来体会课文的情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和作者产生共鸣,激起感情的波澜,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章之美,并且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
如在教学《三峡》时,我让学生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朗读方式,并且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素湍绿潭”“清荣俊茂”“飞漱其间”这几个词的妙用,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的秀丽景色,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同时也理解了作者“良多趣味”的感叹。
3.深入挖掘教材,加深情感体验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用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文本、深入挖掘、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讲授《背影》时,通读课文之后,我结合现实,让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自禁,泣不成声。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加深了情感体验。
三、利用电教优势,进行有机互补
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语文教学媒体,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资源,我个人认为,现代教学技术能否发挥它的作用和魅力,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因此,我们要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现代语文课堂。
如在指导自读课文《生物入侵者》时,我把板书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启发学生校正字音、字形,主动质疑。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搭配使用,为教学过程添入了新“血液”,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还可以让学生在改错和提出疑问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深入研读文本。既解决了课件的“呆板”,也让课堂灵动起来。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无疑是锦上添花,它与传统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改革课堂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均衡发展,并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中小学管理,2002,(9).
【关键词】学生学习教师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没有自由学习的时间,每天就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 “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实情。不可否认,推进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完善。可喜的是,教育部门保持了清醒的态度,提出“冷静不窝火,思考不埋怨,信心不灰心”。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并没有错,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两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一个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立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二、借鉴成功学校的教改经验,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师本”为中心,“传道、授业、解惑”几乎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律,每一节课都是由教师把知识传给学生,甚至于抛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的溶器,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课堂,只有老师在哪里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师倦教,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近几年,我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课改,掀起了一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旋风”。我们要借这一股课改的强风,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以致用,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我们老师要先动起来,变革教学观念,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大胆变革过去“一张嘴,一支粉笔”包打天下的局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2、 变革备课方式,“敢于放手”,“学会放手”。“敢于放手”就是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改变教师讲得太多的通病。每一节课老师尽可能把讲课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操作。 “学会放手”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做到学生“能说、能想、能做、能写、能评”时,教师“五不代劳”。这就意味着教师备课方式改变,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自己怎样教,更重要的要备学生怎样有效地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备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自主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变革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以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要课下解决疑难问题,课堂上由小组成员上台讲解,再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质疑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讲不到位时,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做到讲在关键处。对于一些关键点、易混点、易错点,老师要讲清讲透,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讲在关键处,评在易错点。”当我们放手让位于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2)适当处理好新授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改的最大疑问新授课如果采作以学生讲为主,同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讲得清晰吗?学生的能力可以应负吗?当然,全部新授的教学内容都交给学生是不合实际的,某些教学环节交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基本的程序是布置前置性的预习提纲——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由学生在课堂上分析(逐步提高学生讲解内容的难度)——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宗旨是学生“能说、想、做、写、评”时教师“五不代劳”,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发现学生不能解决时或需要教师归类深化提高的内容,由老师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你会发现学生会越讲越好,还有很多老师也想不到的新亮点。
4、创新备课组活动方式,构建“研讨型”备课组。备课组是开展教研活动最具体、最经常的基层单位,起着抓教学、搞科研、培养教师的作用。重视校内的校本教研,积极发挥备课组这一团队的整体合力,可以发挥1+1﹥2的效果。,构建研讨型备课组,各组员之间更多的进行专业的研讨,互相听课,共同探讨课改新模式,调动备课组成员争优创先的积极性,达到能力互补,实现提高备课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5、鼓励个性化教学,鼓励多样,包容多样。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课堂教学没有整齐划一的模式,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杜郎口”模式、 “英才造”模式、香港模式等都不可能照单全收,照抄照搬,必须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二次研究,根据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学生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条件有所取舍,努力创造有学科特色的,有较强的教学实效的,能展示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 “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环境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三、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分工,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已的位置,保证全组同学都能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组内好差结合,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捆绑计算平均分,促使组内帮扶,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自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还原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板书个人见解,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老师只是在“不悱、不启、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做到了“学”为主体,学生已经真正成为了自立、自主学习的人 ,教师真正成为“导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只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补充。老师成为了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学生的学是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杜郎口旋风》
关键词: 语文 综合素质 培养
语文教学既要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教学生做“人”,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文”融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的语文教学使教师很难成为学生生活上的导师、道德上的教员。只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拼命灌输课本知识,而把育“人”看作只是说说而已,把育“人”责任推卸到班主任身上,这种看法和作法是极不可取的。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性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求知欲和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
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教师应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由于历史的曲折、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学生学习上的粗疏与惰性、被动承受与浅尝辄止,在校园内屡见不鲜。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养成抓起。如学生坚持写日记是“道德长跑”,练字是培养意志力的一个方法。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学习绝不是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人工作一辈子,就要学习一辈子,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顽强的毅力、养成持之以恒的态度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为学贵慎治,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应对学生作严格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读、去思、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坚强意志的锻炼。
二、让学生自己读书,启发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
要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又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记忆力极强。学得的知识往往容易入脑、熟记。他们的大脑就像知识的仓库,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技能也不例外,训练有素的技能犹如自己身体的有机部分,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后劲十足。因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语文能力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听、说、读、写,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作相关性的训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不拘一格。途径:利用课前2分钟让学生即席讲话、搞演讲比赛、搞辩论比赛等训练以说为主的基本功。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必然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语文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等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从育人的高度、教师的崇高职责、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出发,发挥教文育人的作用。
三、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地位作了如下阐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即“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不仅要让学生在语文学科课程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在广阔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语文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必须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在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