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与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无论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呈增长态势。会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企业要识别各种风险,对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和评估,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采取积极灵活的财务管理办法,及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就可能将风险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具体来说,企业财务风险主要由以下情况产生: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较大。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在对外投资上对投资风险的盲目投资,认识不足,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三、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利措施, 把风险降到最低,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风险避免
对一些风险过大的方案应加以回避,例如:不与不守信用的厂商进行业务往来;放弃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投资项目;新产品在试制阶段诸多问题而果断停止试制等。一个企业要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
(二)风险控制
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
(三)风险转移
以一定代价,采取某种方式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承担,以避免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甚至灾难性损失。转移一定的风险后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也会大大折扣,企业的运行轨道就会畅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有所好转,企业就会有更多的资本继续发展。
(四)风险自留
在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风险损失下,采取风险自担和自保方式,自行解决风险损失。自行解决的好处是企业就会积累更多的经验,这样当企业面临困境时企业就能把风险损失降为最低。
(五)风险组合
在诸多风险情况下企业可将各种原因的风险进行有规划的组合,然后再进行各个击破,化解风险。
(六)风险规避
对突发性、高风险,其损失巨大而又难以回避的风险,有意识的采取避险措施。
(七)风险预防
事先从制度、文化、决策、组织和控制上,培育防御风险的能力,承担风险和集中风险。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完全解除财务风险是不够现实的,但企业可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企业只有在控制、防范、管理等环节上做到本位一致、环环相扣,企业才能在众多群雄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获的盈利,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尹平,经营风险与防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吴世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财会月刊,2007,(3)
[3]财务成本管理,注册会计师教材,2008年版
[4]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关键词】财务风险 规避 方法 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资金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往往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率过高。资金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企业财务负担过重,偿付能力不足,企业的发展乏力。很多企业在外表看来经营良好,但其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会变成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企业销售中赊销比重过大
在企业的销售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对销售商采取盲目赊销的方式,这直接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急剧增加,企业的资金都套牢在销售商手中。盲目赊销方式的一个直观表现就是企业对销售商的信用程度了解不足,这容易造成账款的失控,导致账款长期无法收回,时间久了就有成为呆账、坏账的风险。另外,企业资产长期被无偿占用,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三)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企业领导层的决策过程存在漏洞。例如:对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预期的收益等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决策者的决策能力较低,或者是决策者所采纳的经济信息来源不够精确,过于片面等,这些都容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直接造成投资项目不能产生预期的收效,甚至是投资成本不能如期收回等后果。
(四)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方式,这都存在一定风险。有价证券投资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时常引起决策失误以及盲目投资,导致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五)企业的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存货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率过高,而且部分甚至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的流动性差在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外一方面大量消耗着企业必须支付的保管费,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为了保证利润,只能提高售价,这又进一步导致货物的积压,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对于不能够长期存放的产品,企业还面临着成本都难以收回的风险。
二、如何规避财务风险
(一)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方法
1.实时分析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努力提高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企业为了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可以采取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合理设置财务管理机构,聘用业务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努力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对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等进行认真的分析,把握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多套预备方案,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实现快速及时调整财务政策及方法的目标。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的失误都极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财会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
3.明确企业财务关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层必须明确企业各个层面包括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的手段是:第一,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职权以及应承担的财务职责。第二,在利益分配阶段,应尽量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使企业财务管理积极向前发展。
4.努力提高财务决策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所有造成财务损失的因素中财务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往往是最大的,它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避免决策失误的唯一方法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在决策的过程中,尽可能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等科学的决策模型来进行决策。在采纳方案时应避免由于主观臆断而造成错过好方案的机会,对各类可行方案都要进行认真评价,然后择优选用。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经营、企业内部的多项经营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高回报同时又是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小型企业可以采取与其他同类型企业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方式进行共同经营,从而降低单个企业独立承担而带来的巨大投资风险。
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同类型或者是产业链之中的几个不同产品。这样,企业的某一些产品因滞销而带来的损失可以由其他产品所带来的收益来弥补。
2.降低法。即一种采取相关必要措施努力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外形设计,同时开发产品的新功能以及新市场,努力提高产品的销量,降低因滞销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3.回避法。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可行方案,同时分析各个方案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案。
(三)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
1.筹资阶段风险规避的方法。第一,要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制,在对款项的支出进行严格审批的同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及时催收。第二,通过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杠杆作用以及选择总风险较低的融资组合等方式来努力构造合理的资本结构。第三,将长、短期债务资本进行有机的搭配,防止由于债务还付期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资金周转问题。最后,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即使是少量的资金,在高效率的运作下也可以产生可观的收益。事实证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的根本保证。
2.投资阶段风险规避的方法。第一,采取紧缩的投资策略,只有在资本运转良好的前提下才考虑对外投资。第二,在投资前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拟定合理的投资计划,然后选择最佳的时机及资金进行投资。第三,在投资决策时要对项目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将整个企业的投资项目作一次认真的梳理,包括正在进行的以及将要进行的不同投资品种、不同行业及部门的所有投资项目等,在收益性、风险性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点,以达到最优组合的目的。
3.资金回收阶段风险规避的方法。资金回收风险主要包括资金不能及时周转和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两方面。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以通过做好资金的来源、占用、分配以及回收等方面的测算和平衡来规避资金回收阶段的风险,从而达到资金流通安全稳定以及高回报率的目的。
账款的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加以控制:第一是利用合理的评估标准来对经销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对不同的客户予以不同的信用待遇,主要包括不同的信用期限、信用额度以及不同的现金折扣等;第二是对账款回收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定期整理出应收账款的账目表,分析汇总出可能存在的坏账,并对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
4.收益分配阶段风险规避的方法。规避收益分配阶段的风险主要从现金流入以及现金流出两方面入手。企业一方面要对现金的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与支出的分配政策。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保证合理比例的收益留存及利润分配,实现现金流入与流出的配合与协调,规避该阶段的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应强等主编.高级会计实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2]周文荣,张智广.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访首钢总公司计财部部长王保民[J].财务与会计,2005(10).
【关键词】财务风险 规避策略 资金运作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风险管理也逐渐在我国一些企业出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的财务管理也慢慢被企业和公司所重视。财务作为一个企业的命脉,有着其无法取代的重要性。因此,想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是每个企业的最终目标。当然,财务风险并不是无法避免,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够有效规避增加财务风险的因素的话,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列举并分析一系列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在实践中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对任何企业来讲,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财务风险可能出现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方面,并贯穿整个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作者认为财务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筹资风险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周转,因此就会在投资之前筹资、贷款。这样一来,一旦项目盈利低于预期,企业就承担了筹资的风险。这种风险因为出现在投资的初期,所以这种风险往往也是最不可预测的。
(二)投资风险
前面提到企业在筹资风险,除此之外,在投资时,企业也存在财务投资风险。因为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在项目进行时还需要面临种种问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造成某一环节上的失误,给企业的资金运作产生消极影响。这种风险因为其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财务风险。
(三)资金收回风险
资金在投资之前和投资过程中都存在风险,这种风险是由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而即使在确定投资项目能够获得利润时仍然有风险,为了让贸易更加快速地进行,往往会采取赊销的手段。这样一来,账面上的收益和实际收取的债务是有出入的,赊销那部分的债款就成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从而形成了资金收回风险,在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风险相对较小。
(四)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这种分配风险是风险性比较小的一种。
三、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风险在不同阶段出现要求我们在财务风险规避时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从而对症下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如何让这些风险系数降至最低,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筹资风险规避的策略
要减少财务筹资风险,第一,要减少对融资的依赖,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面临债务风险时不被影响;第二,加强固有资金的使用和借出资金的收回,为减少筹资风险,就应该把能够利用的资金最大化使用,一方面,固有资金尽量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按时收回已经借出的资金来增加固有资金的储备;其次,在筹资时,把数目较大的资金分散筹资,以防在筹资无法偿还时资金周转困难,并且注意时间上的间隔以延长缓冲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固有资金还是向外筹备的资金,以收益不变为条件,都要把资金最大化利用来减少资金投入。
(二)投资风险规避的策略
要规避投资风险首先应当注意的是,企业投资应该以除去各项开支还有剩余资金为前提,切不可基本资金周转不来却进行其他项目的投资,一旦投资失败,还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和运作。当然,在投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新项目的投资时,要分析其风险系数,并且事先做好各项维稳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采取科学的手段对投资进行取舍,不可贸然投入资金。在进行投资时,不要把所有资金注入单一的项目上,应分散资金,在不同项目的不同时期把资金投入,以免资金运作不灵。
(三)资金回收风险规避的策略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企业难以收回借出的债务,要解决该问题首先要保证该收回的资金能够回笼。可以在收债时出示债务借出证明和逾期合同,让对方按时还款。对欠款较久的债务,必须令其赔偿损失。同时,收债时不能伤害双方的合作关系,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保证债款收回的同时不损害对方的利益。最后,要定期对借出债务进行监督,对可能难以按时还款的情况要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以减少风险。
(四)收益分配风险规避的策略
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降低风险。
四、总结
资金运作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规避将成为许多企业的工作重心。要减少风险,就要在资金的筹备、投资、收回以及分配各个阶段做好规避措施,未雨绸缪,在风险来临或变大之前让其对企业的损失达到最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财务安全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国斐.基于柔性理论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新会计,2011(08).
[2]贾效仓.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J].中国外资,2011(12).
[3]刘健.浅谈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6).
[4]王永东.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1(15).
关键词:财务管理规避方法财务风险 防范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果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使风险转变为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财务活动,就必定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会避免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严谨性
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决策职能,财务风险是在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决策是财务风险之源。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决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财务风险的种类、性质和程度的大小。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采取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等错误的方法,极易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及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四)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规避
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与赢利的任何阶段,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是最重要的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是具有一定可控性的,可以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技术性的方法来化解与防范。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约束各种作业活 动,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可以避免企业在财会信息的研究与生成、成本费用的规划与控制、财务决策与资本运营等方面低效率的重复与内耗等现象,更好地发挥企业财务上整体协同效应,规避企业内部原因所引发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和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财务会计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赋予各岗位能够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权责,减少工作失误,强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财务管理的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要适应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的变化,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财务管理岗位的设置要能动地适应企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达到预防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要求。三是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使之与企业的实物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要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改善财务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内、外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核算、控制与监督的措施和对策,从而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决策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动态地平衡企业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现金流量,而资产负债率则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与结构息息相关,如果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性,则必须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企业的现金流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市场潜力确定其总体规模,由此确定其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资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在资产结构方面,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以保证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加快存货的周转,防止超储存积压,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优化流动资金结构。加快货币资金回笼,加强应收账款的收账力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确保销售资金的安全性。保持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之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在负债方面要动态地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考虑企业现有资金以及未来财务收支状况,合理确定企业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保持企业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的恰当比例。
优化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与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以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
(四)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依照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原则,确保决策科学化。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包括财务目标、识别和评价财务风险、财务方案的实施与控制。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划以及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清醒地估计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质和程度大小,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选择最忧的决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的程序化与科学化,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64-0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出现相应的偏离所发生的机会和可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定位和理财思路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既没有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没有政府机关职能转变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加之财政拨款的欠缺,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使用不当或资金结构不合理,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且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投资、债务、支付和管理等四大风险,给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强化前期有效控制,对于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防止决策失误,规避投资风险
1、强化民主决策。当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主要原因在于决策的失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由领导说了算,资金管理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财务部门只负责日常账务处理,会计内控机制非常薄弱,难以发挥理财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投资决策不谨慎、随意性较大,投资项目论证不充分,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存在盲目投资、感情投资、关系投资现象。许多对外投资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失败,导致投资项目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要有效避免事业单位投资风险,必须完善对外投资的决策管理和审批制度。
首先,单位领导成员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投资事项通过行政办公会等会议形式认真研究,严格按照本单位的投资决策权限,对投资事项实行集体决策,确保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的合法、科学、合理。其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即按投资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2.强化财务分析。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是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决定投资效益的关键。对外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项目性质,组织有资格的单位和人员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对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论证和综合评估,作多方案比较评价。并进行法律咨询,听取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然后形成投资的决策性意见,确保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3.强化预算的科学性。预算管理具有导向作用,是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建设与发展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宜“负债经营”。然而,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还会形成债务等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提出预算时,一要充分反映各项业务所需资金;二要考虑财力可能;三要准确把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考虑上年总的支出水平,不能盲目地铺摊子,争项目。对所申请的各项资金进行合理排序,使得预算分配部门了解业务部门的主要任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二、控制负债规模,规避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欲通过举债求得事业的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以至影响了正常还本付息。实际上,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为了保稳定、保发展,事业单位又不得不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有限,加之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时有事业单位“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
1.坚持适度负债原则。负债在给事业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中引入负债要坚持适度原则。即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今后单位正常费用的开支与正常发展为宜,以便在借款期内能偿还本金,支付利息,更大限度地用活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单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同时避免超负荷负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2.健全贷款审批制度。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事项。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三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四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做到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
3.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为防止事业单位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形成债务风险,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确定债务风险指标体系;科学分析确定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临界值;制定科学的债务风险评价体系;并提出诸如运用远期、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办法,组织有效实施,达到规避和化解融资负债风险的目的。
三、加大约束力度,规避支出风险
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支付风险主要来自于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目前的《预算法》对财务支出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应制度,特别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控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的现象。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目前大多事业单位由部门通过调整和优化来预算经费支出,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矛盾十分突出,且缺乏刚性控制,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为了彻底消除财务风险隐患,必须推进实质性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约束力度。
1.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2.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规范财务行为可具体通过建立多方面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如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单项的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财务人员可依据相应的制度处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从而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完善制度建设,规避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管理方面。纵观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最终导致了对会计信息由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大了决策失误的风险。因此,必须从各种防范制度的建立着手,才能使管理风险得以规避。
1.风险报告制度的建立。即建立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2.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即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预警线等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预警指标的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面对大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风险应急机制的建立。即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分别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程度的应急实施方案,并尽可能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应预留充足的风险资金,来防御和化解风险危机。同时建立通畅的法律咨询机制,选择国内外知名法律机构,依法保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和损失。
4.风险问责制度的完善。即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对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鉴于《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所以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5.风险控制原则的确定。一是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的运作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力求真实无误,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三是各种财务活动必须遵从现行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除此以外,还应该建立员工培训制度,通过有关业务及职业道德等素质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规避和应对风险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伍文勇,戴邵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会计之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