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化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玩耍,却不愿化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作为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作为学校,要开放图书馆,如果没有固定的图书馆管理员和阅览室,那么除了零碎出借外,每学期应把图书馆内的图书轮流借到班级。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让各自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设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回家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是农村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平时,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同学间互换图书。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每天放学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出校门,布置30分钟阅读等作业。班内阅读热情会空前高涨。
3、推荐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
(1)、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
失、有效指导匮乏。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发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分析 有效性指导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语文学习仅仅靠每学期读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不够的,用一本书这样有限的阅读量来滋润学生,势必会营养不足。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垒就学习者丰厚的文化平台,使这个文化平台成为发展自我、完美品质、关怀社会的起点,就必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是足够量的名著阅读。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校园,学生对《12星座里的爱情童话》《公主陛下最优先》《古国奇缘》《老夫子》等书册的深度阅读和疯狂追捧远远超越了对传统经典的热情,这种阅读的低幼化和庸俗化让经典阅读正在遭遇尴尬的局面。
对于造成这种令人尴尬局面的原因,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下面从现状分析和有效指导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国家2001年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倡文学名著要"读整本书",附录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开列了部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是,在教学第一线,情况却让人担忧,功利性和低俗性导致名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虚设",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课程资源欠缺。目前通用的语文教材都对"名著阅读"有所涉及,编入了"名著导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内容,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形式过于单一,无非是简介一下作者、写作背景、整本书的大体内容和风格,而后摘选那么一节,再附上几道思考题,仅此而已,对"名著阅读"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建议,再加上指导"名著阅读"费时费力且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于是"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学校图书馆把藏书当作"宝贝",束之高阁,一两周难得开放一次,学生更是难得一借。
二是应试教育影响。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把名著阅读列入了考试范围,但考查的题目多是"说出你所喜欢的某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或者根据某个情节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一类的试题。于是,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就出现了诸多怪现象:没有时间看原著那就看缩写本,缩写本还是看不完,就看看故事提要,甚至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精华内容"。名著阅读也自然成了学生永远爬不完的"题山",游不到尽头的"题海"。
三是阅读兴趣缺失。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只是根据考试题型对课一些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的美感和乐趣。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没有了阅读的成就感,没有了兴趣,便也就没有了阅读。
四是有效指导匮乏。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的忽视使得想读书的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初中生心理特点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阅读兴趣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网络文学、口袋书、漫画书这种"痞俗"文学占据了他们的阅读阵地。
二、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
要改变现行的阅读状况,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我想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初中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哪些书中,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室或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还可以利用初中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注意课内外结合,在讲某个名家的作品时,介绍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主动寻找阅读,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首先要给学生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第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每周至少要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细读、精读、速读、略读等方法,明确各自适用的范围。特别要注重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三)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每日妙言佳句摘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剪报比赛、诗朗诵、读后感交流会等活动,在教室的一角设置"我的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持久的兴趣。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一定要重视读写结合。
(四)开发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师生应努力成为阅读情境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建设课外阅读的班级大环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具体做法是:(1)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2)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倡议每个学生订阅一份报刊或购买一种经典读物;(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4)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开展网上读书,建立班级读书博客、读书群,引导学生让网络为读书服务;(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欣赏更多优美的文章;(6)开设"我看天下事"读书讨论课。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读书也应该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习惯,努力做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工作,会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也是社会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责任的驱使,笔者才把这种思考公诸于众,希望能引起共鸣,进而探索"疗救"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改变学生的认知,能让新知识进入学生的领域,让学生的成长充满活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探究奥秘的自主学习,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么如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看书的主要园地。图书室不仅仅是用来借书的,更应该是用来品书的。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发现有资源,推荐名著、时文、美文。
1.把握阅读方向,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2.运用情感激励策略,在课堂上推荐课外读物。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学生介绍《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来自于老师的评价比父母的更具有权威性,来自于老师的关注更能让他们兴趣盎然。老师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的倡导者,支持者,引导者。老师应当好参谋,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的苦乐。让他们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强化他们对阅读的肯定意识,从而使阅读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如学了《杨修之死》,可以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组织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采用这种活动方式推荐图书,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受学生欢迎。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
距离目标太远,会因高不可攀而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确立阅读目标,要切实可行。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由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再次由全体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每一位学生确定了阅读书目以后,必须制订一份阅读计划。保证每天至少应有1个小时时间进行课外自由阅读。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利用环境激励策略,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环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阅读文化”包括一种客观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一种内在的心理环境。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师生共同在班级建立“小书屋”;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设立集体的阅读记录单,及时将学生的集体阅读内容、阅读成果反映出来。如学古诗时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学生明白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写作也就不难了。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能使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大千世界。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明白书在人类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学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明白由于自己的见解不同,对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会有不同的了解。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怕艰苦、认真努力的人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将这些名人名家名言有关读书的话作为标语,贴在教室里。
师生可以结成书友,进行合作阅读,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课外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因此,应有别于规定教材的学习,教师应给学生以宽松的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如不对课外阅读提出高要求,阅读地点、阅读时的坐姿、座位的选择等组织纪律方面可以灵活机动些,让学生在身心轻松的状态下全心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境界是自主阅读。但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随意型、消遣型、功利型占很大比例。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需要教师发挥主导地位,有针对性提升学生课外阅读品位,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兴趣,接受高雅文学的熏陶。
四、深化学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长期坚持的活动,活动的目标、制度、方式、具体实施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利用组织激励策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更容易激励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如果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质量,那将是徒劳无益,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应用于写作,才能真正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
总之,在课外阅读的诸多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阅读是一种行为、动作,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过程
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作品是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和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作品进行交流的。陶行知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他解释的阅读过程可理解为作者、读者通过语言文字而进行的思维碰撞、磨擦、契合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有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著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交流。
笔者认为,阅读过程不仅仅在于接受和输入信息,更广义的阅读过程还应包括阅读前客观阅读材料的准备和阅读主体主观的知识修养心理准备,这些可称为阅读的非正式过程。继而到阅读的正式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评价、迁移等心理思维过程,最后包括对所接受信息消化后的输出实践应用过程。
二、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茅盾《子夜》、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拂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冰心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目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就此选择了泗阳县来安中学初三(2)班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时间计划安排和氛围环境影响、阅读途径及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交流效应等诸多方面。初三(2)班属于同年级中的平行班,所以在这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从主调查结果看,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学生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85%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学校给学生开出了每学期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推荐过阅读书籍。91%的学生认识到参加阅读交流活动的必要。9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语文应试有帮助。8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分别有72%的学生了解精读和泛读方法,学生渴求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那么,教师对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哪些对策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知道读有所用。鼓励他们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尝到自己会读书、有收获的乐趣。例如,课外阅读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散文、小说等),学生能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的线索,了解记叙的顺序、中心及详略,学会常用的表达方式等;阅读说明文,要学生揣摩其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文,能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指出论证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这些就是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实践。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调查显示,不少同学了解精读和泛读,但是对具体小类区别不是很清楚。读书可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有声阅读是诵读,无声阅读是默读,课外阅读大多是进行的无声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中依据所读作品的性质,自己的需要,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三类是提供欣赏的书;四类是临时需要的书。对于第一、四类书能读懂意思即可,这就可以采取通读的方法。而第二、三类书就需要深入解读,采取精读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性读物,只作知识性了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是为了消遣,就只需浏览了。
当然,指导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是传授给学生动笔读书的好习惯。调查显示40%的学生没有动笔读书的习惯。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加上批注,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技艺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也不是放任学生天马行空,在纷纭复杂良莠杂存的阅读文本中盲目涉猎。应该加强指导,帮助学生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益。人人认为,以下的指导工作应该力求到位:
1.课内课外结合,优势互补
课外阅读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提醒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适当结合课程内容,这样课堂教学就自然起到了指导课外阅读的功能。反过来,课外阅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使课内课外产生了强烈的互补效应。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时,鼓励学生阅读较为浅显的《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生命知识篇》、阅读知识与感情交融的冰心的《谈生命》、阅读丰富诱人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都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受。因此,课堂教学是“必须”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做好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利用课外阅读的补充优势,才能进一步增强思品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积极撰写思品小论文,培养思想品德意识
课外阅读中读写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一,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并组织交流,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第二,指导写读书心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但这还仅仅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撰写阅读心得的指导,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慨与独到见解,发表自己观点。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和要求学生把所读材料中的正确观点、典型事例、焦点现象以及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记录,积累属于自己的思想素材。
3.开展综合阅读实践活动,提升思想品位
通过一个阶段的课外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辩论会、新闻会、时政讲座;办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判断、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正与反、美与丑、是与非,并能自觉地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树立良好的是非观、价值观,进一步发扬优点和长处,较正缺点、弥补不足。
4.实施有效评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调控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改进课外阅读策略,激发出学生更强大的课外阅读动机。
进行模糊评价,立足学习进步。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思想进步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堂学习的评价方法那样运用听讲效果、感知程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等要素进行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上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大量的课外阅读常常促使学生开始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用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态度从书中汲取养料,并以主人的态度运用和创新,达到“书为我用”的境界。
注重过程评价,着眼素质提高。课外阅读是一个“外引素材,内化感知,提高素质”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成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对学生思品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据此,应坚持渐进性的评价原则,在追求课外阅读评价的结果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