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9-008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9.20

一、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我国人口出现严重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其表现为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升高。在发展中国家,如若总人口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10%(发达国家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7%),则这一类型的人口通常称为老年型人口。

201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2%,相比2005年末提高了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39%,相比2005年末提高了1.67%。我国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出10%的界定标准达4.32%之多,表明人口老龄化已较严重,“未富先老”已成既成事实。专家估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会上升至30%,届时60岁以上人口可能达4亿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保障问题

(一)劳动力数量逐渐下降,就业供需之间矛盾加深

与人口老龄化相对应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末最新数据及表1显示,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11年末下降0.6%[1]。由此可看出,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较大,短期内还有一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及生育率的下降,低龄人口补给的速度较慢,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日渐明显。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衰竭消失,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也会进一步加深。

(二)老年人口负担系数递增,社会与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少子化”的存在,也促使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因为目前我国基本退休年龄为60岁,本文用60岁及以上人数(老年人口数)与15至59岁的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作为我国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近年我国来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连年递增,由2005年的16.05%递增到2012年的20.69%,未来几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仍会递增,养老负担有加重的趋势。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较晚且不够完善,曾经为国家贡献了几十年的老员工们正相继退休,而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在上世纪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型养老体制转变时,转轨的成本没有明确由谁来承担及落实。另外,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且覆盖范围较窄,于是出现了混账管理、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等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额度已超过2.2万亿,若没有财政补贴,多个省市早已收不抵支。有专家分析,到2015年有可能出现支付缺口,足可见养老金空账问题亟待解决。

(三)空巢、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

在我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多重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其空巢化、高龄化、病残或失能化等特点明显。由于大批城镇或农村青壮年去异地读书、就业、务工、经商、居住等,造成空巢现象非常严重,这给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养老带来了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女不在身边,起居生活没人照料;二是不断延伸的精神需求很难满足。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已达4150万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70%。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已达农村老年人口的37%,2013年这一比例将会进一步扩大。“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乃至许多农村地区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四)社会养老体系薄弱,“一床难求”普遍存在

民政部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已达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还存在养老护理员短缺且专业程度低的问题。据全国老龄办与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预计到2015年达到4000万。因此,即使按4: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也需1000万名,而目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且近一半是文盲。虽然社会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问题较为突出,但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民办养老事业发展缓慢且缺少政府及社会有力的支持。总体而言,目前社会养老体系薄弱,难以满足我国快速老龄化引起的巨大养老需求。

(五)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影响未来经济活力与创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只达16.44%,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29%的水平,比2005年的20.33%已下降了3.89个百分点,且八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少子化”加剧问题比较突出。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与社会保障发展的机遇

(一)老年人消费需求增加,市场空间巨大

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推动老年人相关产品消费的增加。例如,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护理保险、保险理财产品、老龄手机、助听器、电动车、纸尿裤、多功能拐棍、养老保健产品等,在市场上均取得了不俗业绩。2010年统计局公布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并且还会继续延长。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科技医疗水平发展,这一趋势未来仍将保持,这将极大地推动老年人市场需求。

(二)养老需求增加,带动社会基础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龄化加速,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且逐步多元化。传统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不能满足老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需求。目前,国内的社会养老体系还较薄弱,基于老年人的生活居住、护理服务、医疗保健等需求,国家和企业对于养老机构和社区等的建设会带动建筑、家具装饰、物流运输、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等各大行业的发展。而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会推动老人教育、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老龄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老人出游意愿增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各大旅游公司竞相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以老年旅游为主题的各种旅游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因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及要求较高的老年旅游服务需求难以跟上,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仍处于较落后的发展阶段。据中国老龄委调查,当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占我国旅游人口总数的20%以上。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有很大发展空间。

(四)刺激科技创新,弥补劳动力不足和满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

老龄化加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若没有替代品产生,劳动力不足将较为明显。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在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科技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高科技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作为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二是为抢占巨大的老人市场空间,各大企业也会不断创新,开发各式各样的老龄产品,以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四、应对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柔性提高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缓冲劳动力下降和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对老年的界定也有所变化,提高退休年龄已成为许多国家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举措。中国目前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岁,女性职工50岁(部分特殊行业另有规定)。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而养老金缺口已达2.2万亿元。若柔性提高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既可缓冲劳动力的下降又能够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据分析,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那么养老统筹基金便可增长40亿元并减支160亿元,即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3]。笔者建议,我国可以考虑一般退休年龄柔性推迟到65岁(男女可以试行同步退休),先在部分发达地区和行业试行,成功后再推广。但需注意两点,一是根据身体实际机能状况,鼓励支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老龄劳动者,允许推迟退休到更高年龄,而对于实在无法继续工作者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二是参考发达国家对60岁以上的老龄劳动者建立养老金提前支取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尚未达到法定支付年龄的高龄者的需要和利益[4]。

(二)鼓励支持养老相关产业发展,严格监管确保数量与质量

发展养老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管理。鉴于目前国内各种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社会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适度扩大规模,解决“一床难求”的尴尬,重点帮扶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和空巢、失能老人。同时,积极吸纳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缓解社会养老工作的压力。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便捷服务以及相关技术指导,规范我国民办养老产业的发展。另外,可考虑与企业合作建设集老年教育、休闲娱乐、护理服务、医疗保健等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的养老社区和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居民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行一对一帮扶,大力倡导和推动民间力量到养老事业中来。积极做好服务与监督管理,将部分地区成功的经验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推动整个社会养老及相关产业发展。

(三)鼓励创业、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劳动力不足

市场竞争及逐步老化的人口状况,会选择性地淘汰部分企业。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劳动力逐步下降局面。第一,出台部分鼓励扶持政策,奖励科技创新,扶持重点产业,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第二,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及优惠,对有困难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第三,基于创业解决就业和带动就业的双重效应,进一步加大对创业人群(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青年、下岗职工等)的支持力度,政府或者社会创业基金组织可给予创业初期启动资金的一定支持,并在初期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提供便捷服务,鼓励银行为其提供国家贴息小额贷款;第四,大力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并进行免费再就业培训。鼓励支持企业招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人、健康体能好愿意继续就业的老年人,根据招聘比例,对于其给予一定补贴或税收优惠。

(四)鼓励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完善配套服务及景点安全设施

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给予针对老年团体旅游业务的支持,如高速路通行及进城免费或者优惠,旅游公司老年团体旅游业务收入的税收优惠,以调动旅游公司积极性等;第二,政府和旅游景区开发公司联合完善景区安全设施,加强安保措施,提高其安全保障和旅游率;第三,保监会要鼓励保险公司针对老年人推出适当创新型旅游保险,并加强支持与监管力度;第四,加强对旅游公司老年旅游业务的安全监管,督促其做好安全配套服务;第五,旅游公司针对老年人团体做好旅游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老年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属于健康保险范畴,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其一般规定是,当被保险人生病或者衰老时,因生活无法自理而需要专业护理或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其支出由保险人承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护理需求很大,且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我国在推进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时,可以考虑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双管齐下的模式。社会保险解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商业保险解决有购买能力的人更深层次护理需求。在社会保险方面,建议把老年护理保险纳入医疗保险,通过制定相关费率和设定缴费起止年限(例如45岁开始缴费直至退休),在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同时保障退休后的护理需求。同时,鼓励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例如,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协助其扩大市场覆盖率,以保障更多有购买能力的人的深层次多元化需求。

(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辅以差别化职业养老保险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劳动人口众多,职业千差万别,不同工作环境对身心的耗费也不尽相同,退休后的保障需求也有所差异,故养老保险在设计上有必要考虑职业差异性。笔者认为,这种辅助的差别性职业养老保险,应根据不同职业性质,设计不同的费率及相应的退休养老保障制度。这既能增进对不同行业劳动者保障能力的需要,又能很好地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满足国民退休生活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全国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R].2013.

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其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并对世界人口转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总体快速发展,公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提高,这也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提早到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1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0岁,比1978年前提高了十岁左右,60岁以上的人口增加到十分之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亿人口,人口出生速度的减缓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中青年劳动力开始短缺;其次人口提前老龄化,社会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国力对人口老龄化的负担能力还很脆弱。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较大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农村,养老问题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体力劳动收入,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能力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劳动收入减少。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没有了收入,依赖子女照顾,居家养老目前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其次,由于农村传统的习俗,因子女要结婚、买房,作为父母的农村老年人,往往将自己年轻时积蓄全部资产都资助给了子女成家立业。这样,一旦子女本身没有能力发展好家庭经济造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很难从子女那里得到生活保障;再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大,有劳动能力的年青人大多都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老年人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儿童。这样农村老年人不仅背负一定的劳动负担, 更没有条件得到家庭的照顾。

(二)城镇养老问题复杂多样

在我国城镇地区,不同的老年人群w存在着不同的养老问题,我国虽原有退休制度,但是退休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物价不断上涨造成退休金贬值;二是退休年龄偏早,影响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员发挥才干,浪费人力资源;三是现行退休制度的职工退休劳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问题。离休干部的问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个人生活却发生了变化, 由为事业转而为生活,由面向社会转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习惯。留守老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处理难度面临多重困境。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老龄化社会问题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倡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充分发挥居家养老,不仅仅是简单解决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进行晚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尤其是在我国农村, 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条件所限,只能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逐步完善养老的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特别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养老需求,也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我国的农村的养老问题来说,我国已经着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并且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响应与支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定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三)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重视老年人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需要实现老有所为。国家要搭建平台,将具有丰富技能、经验且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来,继续为国家建设发挥余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人的价值观,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再就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宁景超.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

[2]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学术交流,2011.

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理念;思想政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过去处理老龄化问题的工作中,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地是关心老年人的物质条件,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如今,老龄化趋势势不可挡。在新的形势下,加强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提上日程。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新的形势下,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来说,第一,做好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感到寂寞空虚,性情大变;有的老年人感觉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刻,自己无用武之地,情绪不稳定等。针对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老年人实现角色转变,而且能够加强他们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可见,做好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适应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党的工作方针。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在目前老龄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提供帮助。在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做好老年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中央和地方协调一致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项政治优势。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老年人,国家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而且也十分注重他们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工作。但是,在有些地方,对于老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于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就不去落实。这样一来,国家政策和地方落实脱节,使得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因此,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国家重视,地方落实,保证中央和地方协调一致。

(二)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

老年人曾经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他们到了晚年,国家给予他们物质和政治上的待遇,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从一定意义上,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第一,落实物质保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困难。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老年人的物质帮助越来越多。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老年人群的资金投入,使老年人能够更加受益。另一方面,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群的物质困难。第二,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问题,帮助他们实现角色转换。老年人到了晚年,不能及时地实现角色转换,精神出现危机。有的老年人退休以后,空闲时间增多,没有儿女的陪伴,他们会经常出项寂寞、空虚、无聊等精神问题,对未来的生活没有憧憬和希望。针对以上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老年人实际生活情况。领导要不定期对老年人进行慰问,考察他们的生活情况。真正做到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他们排忧解难。其次,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定期举行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可以定期在附近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春天的时候在户外进行植树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儿童在星期的时候来慰问他们,让我们感到儿孙满堂的幸福等。

(三)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宣传

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是做好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一些会议和讲座报告,来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到来,在不远的将来,老年人群将在我国人口构成中占很大比例。他们思想政治的好坏关系到老年人群队伍整体素质,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因此,在老年人群中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很有必要。

结语

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速,老年人群在我国人口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关注老年人群,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也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们。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遵循我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中央和地方协调一致,还需要具体落实政策,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保证他们温饱和精神畅快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政治教育宣传,让他们在思想上跟上党和国家以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自身角色,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杨灿.围绕“六有”做好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J].学习月刊,2007(2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