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教育目的 教学方式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它不仅启迪智慧、诱发灵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具有保健、对身心的调节以及疾病的治疗、娱乐等功能,因此,无论是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十分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同样,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快、心理易塑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进行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音乐天才,为音乐事业培养人才。
从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各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琴童大军”,直到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独生的孩子在音乐艺术教育投资上都不吝啬。这些家长都想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或者是培养孩子成为音乐演奏家等愿望,这些愿望无疑是美好的,但在认识问题上也存在着偏差,第一,表现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上,第二,表现在教育的作用上,第三,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第四,表现在教学方式上。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广义而言,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音乐素质以及在于认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的理论。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其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儿童音乐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通过传授唱歌、跳舞、乐器演奏、欣赏、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音乐美的享受,并扩大视野,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发现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为他们将来成为音乐专业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早期的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会音乐领域中某一种专业技能,将来成为演奏家或演唱家。当然,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发现儿童的音乐天赋,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人的一生最初的几岁很重要,儿童年幼且温顺,这个时期正是他们人格的形成阶段,也是在他们心理上容易留下永恒记忆的阶段。”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艰苦的音乐学习过程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目标的热情。”同时,他认为利用音乐来教育儿童,让他们在充满美妙音乐的环境里聆听、歌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早期教育应该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还认为,教育对于个体而言,是为了培养各种美德,以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强调,音乐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教育包含了一切富有陶冶人心灵的内容,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因此,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将为儿童的终生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但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因此,多数家长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其一般能力的发展,达到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但在当下,有部分家长由于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级各类的比赛影响,或是盲目追求音乐各专业技能中各种类别的考级,出现了随波逐流现象,有的家长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甚至不顾孩子是否适合学习音乐的实际状况,孤注一掷,强迫孩子学习,便顺应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儿童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早期儿童教育的总体目标。柏拉图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提出“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他认为,儿童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天赋也不相同。他主张“不要强迫儿童学习,要善于利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把音乐游戏作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柏拉图对早期儿童教育和对塑造儿童未来的种种论断,对于现代的教育仍然有着借鉴意义。每一个儿童的潜在感受力和接受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发挥儿童的潜能,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趣味,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教法灵活多样,融教育性和愉悦性为一体,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音乐思维空间,从而达到音乐教育审美的目的。
总之,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我们在实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的价值观,特别是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通过音乐教育,真正使儿童得到音乐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品格在音乐美的感知和感受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音乐词典条目汇编・音乐教育学[M].邹爱民、马东风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一、 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获得情感的平衡、争强自信心
听音乐和歌唱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儿童的情绪,它可以使儿童安静,也可以使他们情绪振奋。众所周之,音乐是除了语言之外促进人们相互交流、使生活丰富多彩的重要交流形式之一。“那些身心有某些缺陷的、竞争能力较弱的人们,由于缺乏相互交流的能力,在身体、精神和情绪方面遭受伤害时感到痛苦,于是使用音乐来帮助,恢复相互交流的能力,这就是音乐疗法的作用。”这是朱丽叶?亚当这位因音乐疗法闻名于世的英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的理论,他的这个主张极具说服力。与此同时,当前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除了在音乐的音色、力度、时值、音高四个要素以外,从音乐的功能出发给音乐重新下定义,如美国的J默塞尔认为:“音乐是作用于人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辉煌的事物”。他还认为:“音乐像是连接社会和学校之间的锁链,音乐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是能给两者带来活动的非常重要的事物”。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正是儿童亲自参与集体和其他表演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小朋友、老师的这种愉悦的关系促进了幼儿对音乐美的感受,在长期幼教工作中的观察表明,儿童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在儿童表演、游戏时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了,提高了应变能力,而且同时影响着其他科目能力的发展。
二、 音乐教育活动培养了儿童的纪律性及对集体的情感
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变化,游戏中需要更多同伴的合作,因而建立了同伴间的信任态度,游戏中需要服从游戏的规则、要求,因而培养了纪律性,在被小朋友选中的同伴时,他们形成了友谊。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的国家,据德国《时代》周报1996年3月29日的报道,一份长期的科学调查报告证实了:通过学习和聆听音乐,学生变得更加守纪律,精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有大幅度提高。
集体中对于那些能够按照曲调歌唱很好的儿童,给予尊重,而她们就成了很好的组织者,在游戏中儿童和教师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他们共同分享愉快,解决困难,游戏也使儿童和集体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意义,他们很高兴和其他儿童共同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对集体的情感。
三、 音乐教育活动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提高记忆力
虽然音乐教育强调的是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活动,在歌唱和游戏中自然结合,使儿童的认知能力,获得发展,歌词、曲调、动作都可以促进记忆里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储存音乐形象的质和量是不同的,从记忆中提取一个音乐形象或完整歌曲的方式,往往又可能是一个单词的词语、动作或节奏就能够唤起儿童对整首歌曲的记忆,这是歌曲形式的记忆特点。因为音乐使右脑的活动积极起来,同左脑协调一致,增强巩固了记忆力,使人内在的集中了注意力。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的乔治?路扎诺夫,德国的杰汉尼斯、舒尔兹等人最先开始了超级学习法的研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以优美的音乐使左脑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况的2.17――2.5倍。再从近些年来众所周之的“莫扎特效应”实验中又一次证明了:聆听音乐,对空间―时间能力测验的成绩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儿童;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64-01
一、引言
原始的音乐是接地气的、自然的、有机体的、能为每个儿童学会、体验和服务的。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又包含综合性、即兴性、参与性、人本主义、本土化几大原则。其教学原则是以儿童发现自我为宗旨。而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的音乐能力做一些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让幼儿能掌握基本的音乐感受,发展他们的唱歌能力、节奏把握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是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斟酌其中利弊,我国未来关于奥尔夫教学法该如何发展、如何去解决由奥尔夫教学法引发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则需要教育者、家长、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二、如何解决问题及今后奥尔夫教学法的发展道路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发展所发现的问题还是很大的。现阶段我国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是各级教育中较为薄弱和忽视的环节。而学龄前阶段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及各方面都有着直接和改变性的影响,可见学龄前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育者与全社会一定要重视、把握好学龄前阶段教育这一重要时期,采用形式丰富的手段让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笔者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时代特点,对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早期中的运用做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一)解决方法
1.外来方法畸形:教材上,应以引进的奥尔夫教材为蓝本,以我国本土音乐素材为主要内容,按照年龄分册,以便照顾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儿童学习音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教材。使用乐曲和乐器上,我国传统音乐是典型的五声调式,特色十分鲜明,使用我国经典曲目,不仅起到教育作用,还可以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流传下去。教育者可以研制我们自己的奥尔夫乐器,我国悠悠历史沉淀下来的音乐文化中,不少传统乐器具有音色优美、携带方便、演奏容易的优点,例如箫、陶笛等。怎样在已有乐器上改革创造新的乐器,方便儿童普遍大范围普及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我国虽然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升学、竞争的压力,音乐学习变成了附加条件和评价儿童的标杆。只有真正是从兴趣出发,不带目的性和功利性,解放儿童学习音乐的包袱,才能发挥音乐对儿童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模式:让儿童充分参与、感受学习的音乐,通过教学户外活动,扩大儿童的视野。因为奥尔夫强调“本土性”,教育者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儿童了解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在实践活动感受中加深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内容,印证学习效果。
3.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地广人多,南北风俗差异较大,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差异也大。而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所以对儿童音乐教育投资也不尽相同。如今,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浙江已经在一些少年宫、早教中心、培训中心开展奥尔夫教育课程,而且已经相对成熟。那么,在其他地区,教育者可以借助书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经验交流来实现奥尔夫教育的实施。
(二)发展方向
奥尔夫音乐重点注重的是音乐本身,提倡音乐保持其原本性,创新性、即兴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要。这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其优势和可实施性。
三、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和漏洞还是存在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奥尔夫特色教学课堂,让幼儿作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使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真正的符合中国国情,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而大环境下,所出现和暴露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者改正,更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群众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推进。相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能走到更远,走的更好。让中国的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与世界真正接轨,最终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作出它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曲雅丽.学习奥尔夫教学法的一点启示[J].教育前沿
(理论版),2007(06).
[2] 刘玉蓉.奥尔夫教学法与儿童钢琴即兴弹奏[J].科学咨
询(决策管理),2010(03).
[3] 丛铁军,王朝刚.即兴演奏能力培养的理念与思路[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5(03).
[4] 于雪琴.“奥尔夫”的弦外之音[J].现代特殊教
育,2011(03).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音乐教育 品格 统一
中图分类号:G613.5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唯有人类才懂得通过教育改进自己。“教育”不仅是“教”,还是“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技能,还要培育人的品格。杜威提出:“教育者最重大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而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使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品格教育的一种途径。西方自古希腊起,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建设基础,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音乐德学和古中国的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着许多共同点,如重视音乐的德育,把音乐当作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由此看出,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存在一定的统一性。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 六岁以前的幼儿期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六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塑造。蒙台梭利的研究发现,幼儿具有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理”,他们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会积极地和有选择地从外部世界中进行吸收,成为他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因此,在人类可塑性最强的学龄前阶段,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利用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音乐教育者的目标应该使儿童热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让儿童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真正被音乐的魅力所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在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努力摸索、探寻教育的方法,创造出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于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欣赏音乐、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节奏活动、身体律动等等,让孩子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体会音乐的美感,并学习表现这种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培育儿童的优秀品格。
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要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始终把“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作为自己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造就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品格完善之人才。
2早期音乐教育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我国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文献《大戴礼》、《礼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近代的康有为主张:“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说明教育婴幼儿唱有关接人待物的歌曲,使之受到熏陶。1912年2月,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认为尽管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而缺一不可的。陈鹤琴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他认为“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生活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
3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重任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应当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启蒙教育的理念,深入研究适用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对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在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品格的发展。抓住六岁以前幼儿敏感性和接受力最强烈的黄金时期,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人的品格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研究者,背负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具有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教育方法,担当起培育优秀品格之人才的重任。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者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儿童教育理念与研究成果的精髓,有选择性地借鉴适于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合理的根据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为学龄前儿童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教育人的品格为目地。在学龄前儿童处于“精神胚胎”的阶段,进行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践行。有意识地将音乐教育作为手段,对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曹理,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