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态势呈现

经济态势呈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态势呈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态势呈现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城市形态;建筑强度;密度;区位择优;竞租理论;正相关

中图分类号:TU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2-0116-03

伴随着近年来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的形态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很多城市经济活跃的地区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①从低密度到高密度:②从多层到高层,再到超高层,将城市空间由水平方向的拓展转向水平与纵向多维度拓展;③大量并迅速地拆迁、重建工程。这些城市更新发展过程看上去是简单的拆迁与建设过程,但是却又似乎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我们可以通过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解释其背后隐藏着的深刻联系――城市的形态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1 概述

1990年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9月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率先成立,标志着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浦东的陆家嘴经济开发区从一经启动便得到了全国各方的关注,因而在最初也进行了城市设计的国际竞赛,一系列的竞赛方案都从城市设计的原理出发,对该地区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整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从专业理论角度、美学观赏角度等等出发的考虑。可是回顾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从陆家嘴的城市形态中看到了更多是经济因素促动下的城市形态。

在城市没有重大结构变化的前提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该区域的经济均得到飞速发展,使得相同区位条件的土地价值上升,换言之,就是开发成本中购买土地的价格上涨,开发商为了不丢失利润、甚至追求更大的利益,势必要求在政府部门控制的额度内进行更高强度的开发。于是传统的街道空间尺度被改变,建筑形态、结构、材料被不断更新,城市天际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陆家嘴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其城市建设情况

陆家嘴地区先后经历了区域总体规划、土地招商批租、功能组团开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阶段。可以说从1995年到2003年是大规模建设时期,城市形态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而接下来将分析这个时期中经济条件与城市形态各自的变化,并试图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

2.1上海城市经济条件

陆家嘴地区的发展可以说是上海以及浦东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带动了他们的发展,但是上海、浦东的发展可以说也同样促进了该地区的建设。(见表1)

2.2陆家嘴在经济大背景下的城市形态发展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目前唯一由国家授权,以开发金融贸易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黄浦江的东岸,处于内环线和黄浦江的环抱之中。规划面积28km2,占浦东新区的54%;居民54万人,占浦东新区的40%。首先我们先对该时间段的建造情况作一个简单概述,并纵向结合经济对其进行分析。

1995年

至1995年底,负责金贸区开发建设的陆家嘴(集团)公司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08km2,动迁居民13320户、单位340家,拆除各类旧建筑138万m2。其动迁量占了整个浦东新区同期动迁总量的50%。在建的108个项目按照功能组团合理分布,总建筑面积516万m2,吸引投资人民币172.71亿元、24.07亿美元,创造了全国开发区之最。140余幢各具风格的现代化大厦已建成。其中金融街(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18幢金融类大楼,建筑面积105万m2。

1997年

1997年金贸区固定资产投资13.18亿元,累计完成90.2亿元。动迁单位29家,居民1907户,拆除各类旧建筑13.47万m2。金贸区已开工建设大楼项目123个(174幢),建设面积753万m2。累计竣工大楼88幢,其中:陆家嘴金融街(区)建造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大楼25幢,总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其中银都、海关、招商、船舶等大楼已经竣工或投入使用。

1999年

经过近10年开发,金贸区已成为中国外资金融机构、要素市场、高楼大厦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优越的开发区。至年底,金贸区已经建成各种风格和功能的高层建筑229幢。在金融中心区建成大楼19幢,19幢大厦与陆家嘴中心绿地(10万m2)、滨江大道组成了浦东最富现代气派的宏伟景观。

2001年

经11年开发建设,负责金贸区开发建设的上海陆家嘴集团公司累计动迁居民2.7万多户,单位738家,拆除建筑物219.23万m2。年内,375幢风格各异的楼宇相继建成。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科技馆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世纪大道、世纪公园、滨江大道、陆家嘴中心绿地、外滩观光隧道、上海水族馆等大型观光、娱乐、交通、公益设施相继建成。

2003年

经13年开发,该区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成为中国金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总部、要素市场、各种服务中介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并逐步为世界经济所关注。

由于今年来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地稀缺,楼价高昂,CBD规划面积1.7km2,现可供开发的土地仅剩28万m2,可使用建筑总面积为140万m2到160万m2间。

3 经济对土地的调节作用分析

3.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

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都有相对集聚的趋势,都要寻找在城市中最适宜的位置。这可以说是小陆家嘴今天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密度越来越大的一个基本原因。作为城市中的建筑,他的功能往往自发地作出调整,这种调整往往主要是在经济的驱动下。

区位理论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为城市中的各项活动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作为CBD,小陆家嘴的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调整开发项目的类型、位置、强度等,寻找最合适的建造方式。于是在有限的土地和不断投入的资金下,建筑面积成了开发商斤斤计较的数据,高度、密度被不断突破。

3.2竞租理论

1 区位可达性两个方面:(1)不同活动对可达性的需求程度不同;(2)不同开发活

动对可达性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在小陆家嘴地块中,可以说可达性最强的便是正大广场这一片商业区,因为是商业相对于办公、住宅等来说对可达性的要求更高。可以说该地区很大一部分的建筑是用于办公,而办公相对来可达性来说,要求并不是很高,相同性质的办公楼在中心区的租金高出相对周边的地区,可是实际在于可达性上的区别却不是很大,因而在该地区周边仍有许多办公楼不断生成。并且周边的陆家嘴CBD国际型社区略见雏形,形成“世贸滨江”、“仁恒滨江”、“陆家嘴花园”、“盛世年华”等一批CBD房产知名品牌或著名居住小区。

2 从边际效益看,不同区位开发的边际投入与产出情况不同,区位条件越好的地区开发强度越高。(边际效益的图),小陆家嘴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CBD,可以说在经济上他的边际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各大要素市场进驻其中,在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后,随着要素市场的完善必然推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在经济的推动下,建筑仍将继续他的在经济条件下的自我调整,城市形态仍将进一步的改变。

4 结论

可以看出:

4.1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同一区位的土地价值随之升高。一些对地价支付能力相对比较弱的企业移出该地区,居住功能的用地由该地区的中心向移出,逐步形成了经济活力大的功能比如金融办公内移,向外为商业功能,再是居住功能。这与经济学原理中,城市空间的水平分布特征是一致的。

4.2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

在小陆家嘴地区的建设,由于其区位的因素,导致其开发建设都以高强度为主,这反映在城市形态上就是高层与超高层的建设、集中的建设为主。并且在这些高层建筑中,低层的功能主要以可达性要求高的商业为主,向上以金融办公为主,这与城市空间分布的垂直特征是相吻合的。

4.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所能建设的城市形态、建筑功能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规划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leisur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s developing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inevitable result. It firstly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urban ecological leisure environment planning design key ke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robl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休闲带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休闲行为的最佳环境空间,其发展形态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城市格局与城市特色,并间接的调整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如何创造出融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

作为城市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休闲环境,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休闲带的科学内涵在于:1)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调节生态平衡;2)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4)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关键设计

2.1生态整体规划设计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两者在规划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都将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2)综合观。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3)区域观。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开放观。生态城市规划是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参与,体现民主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规划准则,不仅仅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在规划实施、管理、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5)动态观。以静态的蓝图为手段的所谓“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也是困难的,不能单纯从规划层面上找出路,必须将规划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规划是承上(现状调查分析)启下(实施管理)发展环上的重要节点,只有规划、建设、管理形成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才能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2.2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系统规划

1)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各类附属绿地是构成市区绿地的基础,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达标的基础,应该严格依照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布局安排落实,以确保城市总体绿地系统有机完整地形成。

2)充分发挥城市内河水体的作用;城市内河按照风景观赏通航河道、通航河道和排水河道三类,以规划蓝线予以控制,加强沿河绿化,形成水体绿化网络,与道路绿化网络一起,共同形成城市的水陆绿化网络系统,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网”。

3)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是针对城市主要交通空间和其他开放空间处对山水之间的界面的规划,体现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的互相渗透,达到实际显山露水的效果。

4)强化中心城两条环路的绿化: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树种规划,对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园林风貌和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布置成优美的观光、游览路和城市外环园林景观道。

5)绿地分类规划。一个城市的绿地主要是以公园绿地为主,而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几类。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以下类型: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本规划主要对居住区公园做出布局,小区游园在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具体确定。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树木园、游乐园和其他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包括沿城市道路、水滨等设置的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包括分布在全市各种街道旁的广场绿地和小型绿地。

6)古迹绿地保护性规划。文物古迹绿地不是城市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分类中的一个类别,而是分属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绿地之中,但是它是全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部分。

7)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国内很多城市由于早期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随着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开始呈现消失的现象。所以,要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我们就必须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

3结语

总之,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的新思路,把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与政策和管理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环境的改造,使生态休闲规划真正达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休闲名城:无锡城市发展战略定位[J].无锡日报.2007年4月26日.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GNSS 低成本 GNSS接收机 静态测量系统 差分GNSS

中图分类号:P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014-03

目前,全球导航卫星系y(GNSS)的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且受时间和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小。GNSS较强的定位能力、高质量的定位精度促使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民用和军事上。GNSS定位方式有两种:单点定位和差分定位。单点定位是根据接收机的观测数据确定接收机位置的定位方式。因其只能采用伪距测量,导致单点定位方式主要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工作。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需求,测量级GNSS接收机新增加了载波相位测量值从而进行差分定位。然而测量级GNSS接收机相对比较昂贵,价格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之间。

近几年,OEM型低成本GNSS接收机(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板卡能够输出载波相位,是测量型接收机的良好选择,且这种低成本单频接收机价格低,成本仅几百元,能被普通用户所接受。在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中,国内外学者已利用这种板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该文的研究目的是测试成熟的低成本载波相位GNSS定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主要研究对象是U-BLOX的2种不同型号的OEM型GNSS接收机:LEA-6T和NEO-M8T。测试过程中基站架设于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移动站分别位于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校区内,对应的基线长度分别为5 km、10 km和50 km。

1 低成本定位系统

该次研究中使用的不同型号的OEM GNSS接收机LEA-6T和NEO-M8T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低成本高精度定位系统。下面的章节将具体展开对该定位系统的介绍。

1.1 低成本定位系统――LEA-6T

使用LEA-6T模块作为接收机的定位系统主要组成部件如图1所示。其中图1中的①是LEA-6T OEM板。LEA-6T有几大特点,分别是实时时钟、PPS时间输出、非易失性存储器、差分GPS功能、伪距和相位原始数据输出、L1码相位和载波相位等。这种单频接收机拥有12条平行通道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更新速率达到1 Hz。接收机芯片的尺寸17.0 mm×22.4 mm×24 mm,重2.6 g。图1中的②③是数据接收软件和用于采集数据的个人电脑。因为接收机本身没有记忆和存储功能,LEA-6T模块必须通过串口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一般为个人电脑)。因此装有数据获取软件的个人电脑通过串口连接到LEA-6T板卡上才能获取实时的原始数据(包括伪距和载波相位数据)输出。要用到的数据采集软件就是U-center。这个软件可以上传年历、位置、时间信息,下载年历和相位信息。U-center接收的数据有自己的格式,必须转换成通用的RINEX格式才能被其他GNSS数据处理软件所识别。RTKCOVN作为U-BLOX的一款数据转换软件,通过在Windows系统的个人电脑上运行,选择输入文件和输出路径,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图1中的④是双频或单频测量型天线或低成本普通天线。图1中的⑤是电源。各部件完成连接之后如果想用openlog来记录数据,必须提供5 V电源图1中的⑥是电源/数据传输接口。在GPS模块上有两个串口数据输出端口。一个输出相位信息,另一个输出NMEA协议格式的数据,波特率可以选择1 200、2 400、4 800、9 600、19 200、38 400、57 600、115 200等。

1.2 低成本定位系统――NEO-M8T

在该次试验中,另一款OEM型GPS接收机NEO-M8T是U-BLOX新一代的产品,不仅搜星快,可见卫星多,而且支持北斗、GLONASS、GPS多星座。

图2是用NEO-M8T进行观测时的一些实时数据信息(卫星数量及状态)。同时记录原始观测数据(伪距和相位数据)。

通过U-center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信息。例如:位置信息窗口以图表的形式实时显示GPS卫星基本信息,包括实时精度、接收机位置、具象的演示水平和垂直方向速度、高度、概率经度纬度、UTC时间,DGPS状态,用于定位的可见星数量,HDOP、VDOP、PDOP、TDOP。“天空图”窗口显示卫星信号强度和各星座之间关系的具体信息。此外,软件还有一个终端程序指令输入窗口,这个开放式的窗口可以把用户预先设定的信息发送给接收机,也可以调整个人设置,问题反馈等。

2 静态定位试验

以华南师范大学校园为中心,用两个不同型号的低成本高精度GNSS测量系统展开3组静态测量。为了验证测试系统的定位精度和性能,我们对不同长度的基线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观测。

(1)第一组基线长度为5 km,基准站位于学校南门,记为1号点。移动站位于中山大学院内,基准站天线和移动站天线均架设在坐标已知的控制点上,且四周开阔无遮挡。两组静态观测时间分别为30 min和2 h。

结果显示该GNSS测量系统收敛速度快,固定所需时间短。固定率达到99.8%,同时得到E-W、N-S、U-D方向的RMS(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62 cm、0.83 cm、0.95 cm。进一步将移动站天线位置坐标解算结果与已知坐标进行比较。

解算结果如表1。

解算结果表明在基线距离5 km条件下,定位精度优于2 cm。

(2)第二组基线长度10 km,基准站位于华南师范大学北训练场内,记为2号点,坐标已知。移动站位于测绘学院。对两组接收机分别进行30 min和2 h的静态观测。

在基线距离为10 km的情r下,整体定位精度仍能达到2 cm,收敛时间稍有延长但是仍能快速固定。固定率为93.4%,E-W方向的RMS值为4.8 cm,N-S方向的RMS值为5.2 cm,U-D方向的RMS值为8.9 cm。各观测时段的解算结果如表2。

对比发现,X、Y方向的定位精度在3 cm以内,高程精度在5 cm以内。

(3)第三组基线长度50 km,基准站位于校园南门1号控制点,坐标已知。移动站位于暨南大学图书馆前,坐标已知。

当基线长度扩大到50 km,收敛时间增加到5 min,固定之后的精度范围在5 cm以内。总体固定率为89.2%,E-W、N-S、U-D三个方向的RMS值分别为3.2 cm、9.3 cm、13.3 cm。移动站定位结果如表3。

当基线达到50 km,X、Y、Z3个方向的定位精度仍能达到5cm,能满足工程测量的要求。

3 结论与展望

在该次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可以输出载波相位数据的低成本OEM型GNSS接收机并且详细说明了该系统在测量中的可用性。为了评估该系统在静态测量时的定位精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通过对多组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该定位系统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在实际测量中基线长度一般不会要求太长,这种低成本的GNSS定位系统也正适用于短基线的测量定位任务。试验证明这种低成本GNSS定位测量系统完全能胜任一般的测量任务以及GIS相关应用。同时试验表明该定位系统确实大大降低了测量任务的成本。因此,可将该模块作为经济适用且高精度的大地测量型GPS接收机。

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这种低成本高精度GNSS测量系统在短基线测量中能达到较高的精度,这些实验只是基于静态测量和差分后处理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必须进行实时定位和动态定位。比如无人驾驶智能系统、机器制导、精细农业、无人机导航与测图等领域。然而这种动态实时定位无疑又给这种低成本的测量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要解决数据实时传输问题、实时解算速度问题以及高动态高频率震动状态下的卫星失锁等问题。此外还可以考虑与IMU构成组合导航系统来实现高动态下的导航与定位。

参考文献

[1] 周锋,秦臻.GPS-RTK技术在矿山高精度沉陷监测的应用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11(6):68-72.

[2] 黄杰云.RTK测量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与优势分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130-132.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第4篇

近日,太平洋财产保险济南分公司正式为北京地铁四、五、十号线建设工程提供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总金额为70亿元。据权威人士介绍,北京地铁四、五、十号线工程不仅投资金额巨大,而且社会意义重大,尤其十号线更是北京市政府对国际奥委会承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之前投入运营,直接服务于奥运会的重点工程项目。山东太保成功参与承保北京地铁,开创我省保险界承保地铁建设工程保险项目先河,充分显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实力。

齐鲁晚报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当代城市规划;设计;景观形态学

一、景观规划设计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①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

二、景观规划设计观念

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括“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 km2 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三、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

1景观之道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之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意义上,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

2道家哲学与设计方法

作为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的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例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研究的主体将分为:布局和"意";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交流的途径;无中生有;形散神聚;画意。

四、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研究

1自然与人工

"自然"不仅标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宇宙天地万物(即自然界),而且也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没人为处理或显现出人为痕迹的情况,自然意味着原朴、原在、本色。"人工"主要标指人的行为、思想意识及创造,它也指与"自然"相反的、具有人为处理的、显出人为痕迹的状况,意味着变异、转型、非自然。

从人类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改造着自然,自然制约着人工对它的改造,尽管自然是人工的"母体"和"故乡",人工是自然的升华和高级形态,自然与人工之间永远存在着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但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倾向上,却偏向于执著的笃信和追求"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亲契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在意识倾向上表现出一种"人工"战胜和压倒"自然"的"天人相分"。

2设计中的"意"

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之上,所应表达的必然应为人们对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感受。这就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交互式的联系方式,这便是景观的脉络肌体,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式。景观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人为和自然过程中一组事物的整体结合。作为环境设计的交流媒介,"气"在场所中无处不在,通过外观形象、联想、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气味和颜色传递着信息。不论这种交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微妙的或简单的,它都为成功使用包含了以上所有形式方法的设计语言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天人合一

今天,"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不管其首倡者的出发点是什么,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现代人的"天人合一"观,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已经取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通过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日常生活环境,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1基础格局

空间格局并非完全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基础格局。

2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六、结束语

景观形态学为景观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在追求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论之外的又一次思想回归与转变。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对人性再认识的深入的必然。但是同其他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形态规划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尽量发展完善这种规划方法,以使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