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现 状 问 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第一期的正式启动。2003年,教育部正式《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2011年,教育部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序幕。这是自2003 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2007年,教育部还联合财政部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迄今为止,教育部已评选出数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内容覆盖理、工、农、医等33 个一级学科,并向所有高校乃至全社会免费开放,旨在“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历时之长、投入之大、立意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二、精品课程建设现存的问题

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品课程培育与申报规划缺失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规划――在精品课程建设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有计划地培育和申报建设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保障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性和竞争力。这也应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反观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育和申报规划方面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学校教学研究和管理部门没有对这项工作做出必要的指引和合理规划,精品课程的申报仍处于原始的“自由申报”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削弱了高校课程在评审中的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课程建设出现很多的“无用功”,制约了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

2.精品课程建设保障机制不到位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合理、优质、高效的建设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到位通常导致在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时,仓促上马,甚至形成整齐划一或配额式建设的局面,最终导致建设和应用不到位。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政策支持,没有完善的长效机制不利于营造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3.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不规范

贯彻实施项目管理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尤其在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估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管理意识缺乏或项目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

4.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标准化建设,重用性差,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交换困难,资源更新率较低,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服务。

5.精品课程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应用不够

精品课程隐性知识主要指师生和教学群体环境两方面,前者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后者是指师生的交往体验和学生的交互经验等。人们往往注重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系统化语言来加以表达和传递显性知识,而对于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诀窍等在内的隐性知识却比较忽视,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从课程教学中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恰恰是课程隐性知识之所在。

6.精品课程共享和服务不到位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评审环节,不惜一切代价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评上以后,由于缺乏课程共享的意识和应用的机制,再加上相关的教学服务不到位,导致“精品课程”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孤岛,使用几率极低。这种现象明显违背了国家建设3000门精品课程的初衷,成为当前高校精品课程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总之,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基于网络载体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要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和课程论的角度考虑如何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分析远程学习心理和学习者远程学习需求,溶入自由、开放、共享的参与式学习文化和社会性网络交流理念,从网络传播、网络远程教育、网络文化等层面去指导将来高校精品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建设。

作者简介:赵伟,女,1986年出生,武警后勤学院训练部图书馆,馆员(资格);

孟庆勇,男,1978年出生,武警后勤学院训练部教务处,讲师;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制图与CAD》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近年来,《工程制图与CAD》课堂教学课时越来越少,学生单靠课堂教学很难掌握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如果学生自学这门课程难度也较大,而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继续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也可避免学生无法完成自学。但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几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分析来看,《工程制图与CAD》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其他很多课程都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网络课程资源就是一个摆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解决这类问题有利于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1 网络支撑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媒介就是网络资源平台,网络资源平台也是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成果之一。网络资源平台开发要保证网络资源的建设有成效,因此网络资源平台的开发要符合软件开发流程。

1.1 网络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注重评审结果,没有为实际利用考虑,在制作网络资源时,片面强调教学内容,仅把教材内容电子化组合、堆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容重组和深层的构建,忽略了网络支撑环境的创建。我们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没有发挥网络平台和先进技术的优势,仅仅将网络课程设计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平台,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促进学习、帮助交流以及实现各种教学活动的网络支撑平台,没能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发挥人人交互、人网交互的网络学习环境,因此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网络学习带来了困难。这种重内容轻环境的设计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行为的形成。现如今很多的课程网络资源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多门院级精品课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没有网络支撑环境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或者说不是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

1.2 完善网络支撑环境可采取的措施

网络课程是针对某门学科而言,而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因此在网络课程的支撑环境设计中需要严格的把握设计的合理性,不能凭借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一定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假如网络课程能像网络游戏一样吸引大量的用户群,这样人们也不会痛斥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玩网络游戏了。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所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其实网络课程的设计缺少的就是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络环境,缺少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学习情境,教师在制作网络课程时忽略了这些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我们应尤其注意情境设计的比例,弥补网络支撑环境的缺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设计网络支撑环境时,首先要将学生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学生考虑,避免技术作秀。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注重师生双方面交互的支撑环境,互动是网络课程的生命线,网络支撑环境的创建要建立在交互的基础上。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从掌握知识、拥有知识转变到应用知识、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让知识产生价值。

2 网络资源平台学习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资源平台应用的重要工具就是学习支持系统,学生应用网络学习需要有强大的学习支持系统来支撑,教师应用网络教学,也要求学习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

2.1 学习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时在文件阅读、资源下载权限、搜索等方面遇到困难,且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建立一个虚拟学习社区,可以经常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跟老师进行交流。

2.2 学习支持系统的改进措施

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具有周期性,可以相继上传各种格式的文件阅读器供学生下载、制定一些网络资源平台使用指南、逐步开放资源的下载权限等等。另外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网络教学,积极参与到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

3 网络资源平台评价机制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网络资源平台的质量保障依赖有效的评价机制,应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实施多元评价。

3.1 网络资源平台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评审基本都是学校教务部门或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在线评审,通过调查,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精品课程质量优于普通课程,并有部分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略逊于普通课程,原因是精品课程是为建设而建设,并没有实际应用。

3.2 改进网络资源平台评价的建议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然而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不难发现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1.认识上,对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不够准确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许多高校和课程负责人仅仅将网络建设看成是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手段或方法,课程网络建设只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将主讲教师、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挂在网站上,就认为是建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促进课程教学。还有一些课程负责人,盲目追求技术,以网站建设取代课程内涵建设,精美的网站背后却没有精品的课程内涵来充实,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实践上,网络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建设都存在与网络建设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有些课程师资队伍雄厚,但对网络教学涉足较少,或者没有开展网络教学,因而网上资源的丰富性和师生交流的交互性得不到保证,制约其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申报和评选。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却片面追求网络建设,忽视内涵建设,弄虚作假“制造”精品课程。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惜成本,请专门的人员设计制作网页,专业的人员制作课件,将没有主讲该课程的教师也拉进主讲教师的行列,然而,课程精美的网页和丰富的资源背后却难以掩盖内涵的贫乏和过于追求功利的痕迹,这样的课程难以称之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也不能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此外,网站的设计和课程建设相脱节。大部分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都不太了解网站的开发技术,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更新难以摆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不能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随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专业人员设计的网页在形式等方面也往往难以和课程的内涵协调统一。

3.管理上,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表现在评审时,仅仅以是否建成独立的课程网站作为评审的条件,而对网站的具体内容缺乏细致的考查,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双方的交互性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过程管理中,没有定期的检查机制,不经常检查课程资源是否更新,网络运行是否畅通,导致许多精品课程评上了多年,网络建设却还是停留在申报时的水平上。此外,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课程评估验收制度,同等级别的精品课程,在给予一定的经费启动建设后,后续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课程团队自己负责。在网络平台管理上,有些学校没有搭建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各课程团队自己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分别挂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络进行维护,造成许多精品课程网站维护不力,出现病毒攻击、无法链接等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是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作用和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而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和远程的优势,使优秀资源通过网络传向各地,使校内学生以及校外学习者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秀资源。

其次,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是精品课程自身的重要展示,它有利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法、多手段、多角度的讲解,丰富了教学手段;它能将实例更多地带入课堂,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精品课程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最后,网络是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该指导思想在《指标》中体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条件”两个一级指标两个重要的观测点:网络教学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还增加了这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手段,它不仅是评审精品课程的重要方式,还有利于实现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精品课程,根据学科领域的性质和特点,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专家、同行、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2.加强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精品课程的核心是“精品”和“共享”,旨在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仅要求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还要密切关注课程教学的活动及其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关系等主要环节,要将这些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有具体的体现。通过网络开展视频授课、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老师不断拓宽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开展网络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而且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灵感。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课程内涵建设和网络建设的相统一。

3.实现课程的网络管理,加强课程评估与检查

首先,学校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全校所有网络课程都放置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使用统一的在线网络集成工具,支持教师网上备课,自行创建课程目录;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及时精品课程的动态信息,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实现网络教学管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的制作难度,提高了课程开发效率。使教师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基本独立地完成精品课程的开发工作和后期更新工作。

其次,实现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和维护的网络化。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维护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各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真正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避免评审上的主观主义。精品课程还应该实现网上维护,通过网络检查课程内容的更新情况,课程在网上的运行情况。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体系;问题;设计建议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全部课程的总和称之为该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专业课程体系比单独的一门课程更加重要,因为它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全局性”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多数是从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照搬过来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显著差异,它培养的是“做事”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宣传组织和营销管理能力,这与本科院校中要求的学科体系构架能力、大型营销项目设计能力、逻辑推导能力、抽象演绎等能力有很大区别。既然培养目标不同,那么高职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不应该相同。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应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应以营销任务和营销项目为主要载体。学生应该成为课程实施和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做到“理实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群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等几十门课程之间是一定有逻辑结构的,而不是随意拼凑,胡乱搭配的。既不能根据师资条件决定课程开设,也不能根据实习实训等教学条件来决定课程的开设,而应在对企业、行业、专业、毕业生等充分调研基础上,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对所有课程进行策划和设计,组织团队,积极研究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文件,以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做引导,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纵横整合,彻底改造或者是重新构架,是从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局的高度必须要做的一件很迫切的事情。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真实地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难以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严重制约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映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亟待出台。笔者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并参与山东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职教观念引导

专业教学管理者和主要任课教师缺乏对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对产业需求把握不准确,对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对现代学徒制等新的培养方式缺乏认识。职业能力导向、工作过程中导向、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重要关键的职教指导原则缺乏重视,仅凭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对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罗列和增减,无法开发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缺乏对学情的判断,对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握不准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强,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和调动,这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学情。原专业课程体系管理者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行动导向教学缺乏整体认识,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

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按知识本身的逻辑进行安排,而不是尊重由微观到宏观,由个案到一般,由感性至理性的认知规律,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只是概念和理论的位移。

(三)管理者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缺乏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结构的视野和魄力

囿于原有的课程体系,只见课程不见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和整体优化,删减课程随意性大,课程管理者求安求稳、缺乏整合原有课程体系的魄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囿于课本,缺乏高质量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

根据图书市场上课本供应情况来修订课程体系,缺乏对能力目标主导地位的认识。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和顺序来教学,职业能力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被抛之脑后。

(五)因人或因教学条件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不能做到科学分类,过于强调师资和教学条件等客观情况,开了不该开的课,缺了不该缺的课,甚至有的院校为了教学管理方便,长期不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做不到与时俱进。

(六)实践教学体系缺位

没有意识到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极端重要性。要么就是没有单独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要么就是在专业群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未设置足够的实践课时,导致理论和实践的割裂,“教、学、做”的人为分离。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设计建议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以新的职教理念为指导,运用区别于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思维和路径,建设符合高职特色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准确地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有清晰的定位,不能与本科院校比“科研能力”,不能与中职学生比“基本操作技能”,也不能与短期培养班比考试分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以临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全面发展。熟悉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终端推销、渠道销售、客户服务、网络营销,市场分析和预测、营销策划、营销管理等职业能力,面向临沂及周边的经贸公司、医药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商务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销售部、市场部、客服部等部门,能从事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工作和自主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创造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既不进行毫无实际意义的“增增删删”,也不进行有所保留的“修修补补”。勇敢的打破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的“三段式知识体系结构”,从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构建“三平台+三模块”的课程体系。三平台为“公共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三模块”为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专业课模块(含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拓展学分模块(含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课外学分)。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共同支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课程体系目标的重点是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通过完成某个营销项目或任务,综合运用营销知识,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做某单项或综合的营销职业工作。

(四)专业课程的学习模式是“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现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先讲后练,先学后做”。

(五)采用“开放式”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式,为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迁移,也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造时,从调研到实施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全程引入企业、行业专家,校企双方通力协作,共同完成改造任务。

(六)“有计划、有布置、有调度、有执行”地改造专业课程体系,分阶段,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造工作。

1、为了市场营销专业的中长期规划,同时也为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撑,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行业、企业和专业调研。行业调研可了解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企业调研可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要求。企业调研可为我们改造课程提供对比参考。以上调研还可以对企业的功能和结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阶段。精心设计市场营销专业整体和单元教学项目,以这些核心教学项目为抓手,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精确描述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的能力、知识、情感目标;明确了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占比,合理安排并进行了大型综合营销实践项目的设计。对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和验收,将人才培养特色凝炼于教学文件当中。

3、对专业课程体系内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个规范性文本,实现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同时,还应进行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发和新老课程体系的衔接。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问题;意识;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10-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理念、学校管理上的问题

办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不能正确认识,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考核不到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又没有专项考核细则,对“绩效”的作用认识模糊,只作为一门副科让各“主科”教师分摊或让老弱病残教师兼任。高中则只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单地做点调查、写篇调查报告应付上级部门检查。造成这种现状,有师资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既有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二)社会、家长观念认识上的问题

社会、家长及部分教育管理者的应试思想严重,认为学生主科成绩才是升学的要件,而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没有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很难深入开展,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质量。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想通过孩子上学改变家庭现状,脱贫致富,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为是“不务正业”,很难理解与支持。

(三)主管部门和学校政策、机制上的问题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政府督导不得力,管理不到位,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经费投入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灵活组织和确立活动主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一定资金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难以开展。另外,开发和实施新课程都要求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只是临时遇到上级检查时应付一阵子而己。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往往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门面的点缀,效果甚微。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上的问题

沧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在许多学校,还存在包班现象,缺少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更缺少骨干教师。使该课程实施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参加过培训的不少教师,回校后由于学校对此课程缺乏详细部署和计划,教师的激情随之烟消云散。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有一定的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师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质量不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转变评价导向

目前,需要建立多元、灵活评价督导机制,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克服重“主科”评价、轻“副科”评价,甚至对综合实践活动根本不予评价的做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进行教师评价,以提高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校和教师评价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以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

(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学校开全开足课程列入年终校长考核目标,督促学校建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校长要负总责。同时,要设立师资管理、档案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派和外聘优秀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团队奖励或个人奖励。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创建引领学校

沧县教育局重视教师全员培训,连续5年利用暑假2~3天时间对全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规定部分校长要提供教师、经费和时间的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为全县起引领作用;要求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发挥网络教研优势,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采取校际联合、教师间的协作,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指导活动水平。

(四)与媒体联合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家长教育意识

一方面,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展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将教师和学生比较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向媒体投稿,借助媒体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发展、成长与实践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使全社会、家长真正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五)教研部门要搭建激励平台

每年由县教研室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评优活动。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然后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如春天识野菜、怎样腌制咸菜、制作粉条、金丝小枣文化、纪晓岚文化、登瀛桥、铁狮子等,最后县教研室分中、小学组,根据各组的活动汇报由评委组评出奖次,促使学校、教师更积极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丁晓阳.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L/DE].泰兴市曲霞初中,2012.5 百度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