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春天来了》这一课中,我在歌曲《大树妈妈》的背景音乐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随着教师的歌声有表情地律动,孩子们完全沉浸于童话般的春天中。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要注意发挥音乐“通感”的作用,即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势和通道,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音乐的本质,自主地表现音乐,获得美感体验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外露的特点,在音乐教学的每一课内容中都少不了用游戏,歌表演或律动的形式去表现歌(乐)曲。着重对学生进行律动,表演的趣味培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①有意引导。当学生唱会一首歌曲后,教师与学生一同演唱,边唱边表演,以老师的表演去吸引学生,去感染学生,很快学生会模仿教师,随师一同表演,这一阶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感体验,并为学生积累经验;②激趣。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时常故意给学生置疑,向学生“请教”,请同学们帮帮老师为歌曲编表演动作,很快学生们便满腔热情的手舞足蹈起来,各抒己见,编了很多动作,教师从中选取恰当的动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大家共同表演,这一阶段是激发学生的趣味,提倡主动参与美感体验;③成功体验。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先前经验后,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或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编并表演.随后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获得大家认可的个人或小组则可以当小老师在前面带领大家表演,给他们获得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一阶段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增强审美体验的成就感,发展学生的创编能力。通过听听、唱唱、跳跳、演演、奏奏、讲讲、比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孩子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他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好感,情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情感的生理能量得到舒泄,并使其自然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进而使学生的原有情感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着合作的愉快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不但理解了概念,而且受到了愉悦的情感体验。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因此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 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形式表现歌曲。例如学唱歌曲《小猴子有礼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一个音乐小品,事前做好山羊和小猴子的面具,有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旁白、山羊公公、小猴子、水中的鱼儿和天上的小鸟。扮演旁白的同学首先说道:“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七十多岁的山羊公公,河的对岸住着它的外孙,一天,山羊公公想过桥去看它的外孙,可是桥很窄,水流又很急,山羊公公独自过去可真够危险的,小鱼在水中望着山羊公公很着急,可它帮不上忙,小鸟在空中也帮不上忙,这可急坏了山羊公公,山羊公公正在为难的时候,发生了怎样事情呢?山羊公公能不能过桥?请看同学们的表演。”
一、加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
美是客观的,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是审美的主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美结缘,这是审美共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审美休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一)驾驭教材
音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的客观条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所属的审美范畴。例如:《黄河大合唱》的壮阔、雄浑;《春江花月夜》的柔和、优美;《我和我的祖国》的炙热情感;《二泉映月》的深沉、悲悯等。教师只有对教材拥有高度的审美把握,范唱、范奏才能具备丰富的美感含量,才会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探索美的教学艺术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审美的主导者,又是审美的对象。教师的服饰、仪态、表情、动作和语言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教师的服装应该大方得体,绝不能穿奇装异服;仪态要端庄文雅;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逻辑性强。对音乐教师来说,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表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等等。教师的气质也体现着教师审美休养的鲜明个性。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也有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二、情感体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审美情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抒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宣泄。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例如:在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与演唱?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认识欣赏作品的内容与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在作品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亲身感受音乐中所表现的时代与背景,能够与表现的作品内容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从而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例如在高一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中,欣赏《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时,首先我们要对曲作者进行了解,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这对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所铺垫。之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去感受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全曲共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草原两个小姐妹在开心放牧的情景,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的一个暗喻,让学生的心跟着音乐欢乐起来。在聆听第二主题时,启发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在两个小姐妹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建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畅所欲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类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特有的,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给学生一个发展想象力的空间,这样做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可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供学生欣赏,在欣赏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流行歌曲的要素,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发挥。教师在课前应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性质的、不同风格的、积极向上、乐观的流行歌曲。例如在学习音乐鉴赏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一课时,欣赏歌曲《懂你》,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流行音乐的结构、特点和流行要素,通过欣赏歌曲,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启发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说几句话,让学生体验到母亲的朴实善良和对母亲真挚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知识内容得到积累,心灵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三、美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关键字】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重要性 经验
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元素,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是怎样。小学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这正是培育学生美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
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加之他们的审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特别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让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问大家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让大家讲述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说草原上有很多草,有人说草原一望无际,有人说草原上有很多牛羊,甚至有同学想起了“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课文,然后根据大家的讲述,我给大家总结了草原的特色,并告诉大家,草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地势宽阔、牛羊遍地,在同学们充分受到感染的时候,我就引入课文,“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歌词用简单的话语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先让学生感受一个环境,再引入歌词进行分析、学唱,这样就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我们常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会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对音乐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说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能使他们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比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春天来的时候有哪些体现?春天哪里最美?是花还是树,还是草?然后引入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春天有了自己的见解,还学习到了更多知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综合情感的形成时期,也是他们各种情感表现的学习时期,音乐课由于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习机会,可以利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要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是演唱,然后是根据歌词可以自己主动的做一些动作,看谁对歌词理解的好,看谁唱得好、跳得好,并让同学们作评委,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之后还要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快的《卖报歌》,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其他人的童年生活,这让我们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我们常说的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让同学们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应该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请大家讨论歌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演唱时在音色和语气上有何区别?然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这样以来,一首歌就会有几种不同的味道,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审美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这样的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应该是为以后的运用服务的,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进行学习,比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力,也就是对是非美丑的一种综合理解与评判。小学时期是学生各种审美能力、评判能力、是非对错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可谓意义重大,比如我们在每节课上都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们是表现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判,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充分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科学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叶玉侠.谈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解与尝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第5期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合理运用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整合教材,丰富了音乐教学课堂,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歌曲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中,欣赏乐曲《白龙马》,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再播放动画片,当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场景开始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采用传统
手段教授音乐知识,学生缺乏新鲜感、好奇感,而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在一年级的简谱学习中,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让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并设计一个音乐游戏《音符找家》,学生轻松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施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简介作者 ,分析歌曲背景,了解歌曲的情绪,那么,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体验,才更能入情入景。
在一年级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这一课中,先采用方言念念儿歌,在通过多媒体观看三峡的场景,简要了解三峡工程以及的无私付出,最后体验他们搬家时吹吹打打得热闹场面。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
奥尔代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去听音乐,还要让他们通过联想、想象,以及视觉体验来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想象力,而且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特征;审美因素;审美原则;审美规范;审美能力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的各种审美要素特征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若使中学的音乐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和实教,在今后中学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要素分析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觉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比较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域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法,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肢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对中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在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在体验式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有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生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形象性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动力和中介。
3、 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师的愉悦性不仅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发生情
感体验的一种反应。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力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态,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4、 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即
在课堂上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
(三)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焦时产生信任感,加强对音乐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老师应该适应具备的审美规范为:
1、 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加强个人的审美修养。
2、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彩、富于感染力。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另一把钥匙。因为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他的总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重要途径。当音乐刺激右脑达到兴奋之时,左脑就会相对的受到抑制。总之,丰富的教学语言无疑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规范之一。
3、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个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一个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知识基础。
(四)音乐教学性质的审美特征
1、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对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因此,情感性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表现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对音乐表现产生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 实践性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需要人们在新领域和集体两方面都投入到其中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欣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是切实体现音乐学科教育特点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的需要。
4、 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力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特点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思想。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4页)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的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已首先用运用音乐教学的特征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其次是学生产生审美渴望,然而通过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及其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各种综合审美要素,努力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类的一种探索和发现;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则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得以生成“感染”、“启迪”、“震撼”、“顿悟”等审美效应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则平.《音乐课程标注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2]赖德胜.《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戴定成.《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版
[4]李振荣.《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2版
[5]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R].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第3版
[6]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