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城市建设积极意义;低碳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以城市建设发展所提供的信息为前提和轮廓
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
城市建设规划是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并要为飞速发展、为经济服务,从而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因此,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建筑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相比高速工业化的城市建设发展,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建设发展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建设规划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二、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
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最能展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的艺术性。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建筑设计手法目前基本有三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主题,而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细细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后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
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
三.城市规划、小区规划上的低碳生态建筑的措施
3.1 规划发展生态建筑,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以环境为中心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规划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山水、花草树木、绿化美化自然环境。使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生态植物、水禽候鸟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
3.2 规划创建“宜人”城市,要为居民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居住休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通讯交通、商业服务等生活设施齐全,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舒适安全、宁静优美的环境。 ’
3.3 规划考虑自然与建筑群的揉合、道路交通。建筑场地的形状与建筑组团的空间环境的关系。气候方面的影响,日照、风向的影响,生态的住宅区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风,通过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地形和绿化的合理安排,如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和行列布置的方式来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如何利用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的空间等。
3.4 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节能设计和建设,要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思想揉合进城市规划和生态建筑中。如:北方城市的保温建筑降低了热能消耗;南方的隔热建筑降低了空调机的使用,降低了电能消耗;建筑的节电、节水、节能也都节省了资金和资源等等。
3.5 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减排设计和建设,对污染的控制和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以及废物的回收利用。如:绿化减少了空气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对污水的出处理后,将可利用的“中水”雨水进行绿化灌溉,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可再生废物的回收利用,利用建设中残土弃土生产建筑红砖、陶粒砌块等,有效的利用和节省了土地资源。控制反光玻璃的使用,控制城市的亮化标准,减少了光污染,节省了电能等等。
四.建筑设计、小区设计上的低碳生态建筑的措施
4.1 生态建筑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的建设,生态技术就是为了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建筑的能源利用如:太阳能蓄电、太阳能热水、风能发电及太阳能与风能综合照明等。
4.2 生态建筑的室内室外环境的建设,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照环境、声音环境以及灵活敞亮的空间。生态建筑的环境建设如:①室内空间环境的建设如:生态植物、花卉栽培、立体栽培、水体等室内景观建设;②室外空间环境的建设如:分层的屋面绿地、草坪、花卉、树木、山水、泳池、壁画、雕塑等。
4.3 生态建筑土地资源环境的利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作为建设资源显得越来越昂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向地下发展如:地下商场、地下车站、地下通道、地下交通、地下工厂、地下车库等。尤其小区的地下车库,它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避免了车辆与小区活动的人们平面交叉,给儿童、学生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安全保障。二是向地上发展如:高层建筑,城市道路的立体交叉,楼宇之间与道路的平接和过街天桥及联络走廊等空间交通通道,利用屋面分层建设的绿地草坪、露天舞场、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的广场等。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突显昂贵和紧张的城市,这样的空间设计更显得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上合理安排的相得益彰。但从“宜人”的角度来看,中小城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目前我们荐六层建筑较为节能和“宜人”。它没有了高层向上运送人员、输送水电等资源的消耗,同时也较相对地节省了土地资源。
4.4 生态建筑的节能、减排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强制推行节能建筑,节水措施、节电措施、节能措施等,因地制宜效果显著。有如:北方建筑考虑保温设计、日照设计时,较好的利用日照采光来增加室内温度;南方建筑需要考虑隔热设计、日照设计时,如何避免日晒,有利通风来降低室内温度,都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在设计上考虑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的污染、声的污染等措施。
关键词:开发特点;规划;功能;布局;规模预测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因此,向城市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就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下空间系统之中,容纳了大量城市公共活动的地下公共空间无疑是其中的重心和枢纽,也是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重点。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因自身特点,对空间规划和设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对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点
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不同于一般的地下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2.1地上、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功能要和地上空间相互配合,注重地上、地下整体协调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地上、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成正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地上的城市功能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内容相协调和补充,形成地面上下相贯通、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
2.2地上、地下公共空间特色化
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主要考虑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公园广场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这些地区多为城市公共区域,符合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所需各种条件,适合规模化区域性开发。地下空间建设一方面要结合老城改造开发,在老城改造中,将地面改造与地下建设同时进行,充分利用原有的地下空间,通过规划地下街、地下通道将它们连通整合,将高密度地上活动引入地下,开发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与城市新区建设同步,发挥新区整体规划的优势,整体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布局,统筹开发强度和时序,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
3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地区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地区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分析地下空间适宜的开发功能就要充分利用城市上、下部空间的不同特点,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一些安排在地下空间特别有利或安排在地上空间具有严重弊端的功能安排在地下空间,根据城市上、下部空间开发强度、状况和城市经济、技术水平来综合权衡,妥善安排。
(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
3.3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关键词 红梅杏;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6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03-02
1 项目区概况
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杏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项目区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4 ℃,年均日照时数2 518.1 h,无霜期147~168 d,年平均降雨量450~500 mm,土壤为侵蚀性黑垆土。
红梅杏作为优质杏主要品种之一,品质好,色、香、味俱全,色半红半黄,果实晶莹剔透,圆润饱满,食之甘甜,满口留香;核仁饱满,稍圆,食之甜中带麻,是为上等硬果。经检测,果实富含钾、硒和VC。截至目前,全县红梅杏栽植面积 3 333.33 hm2,“十三五”期间,计划发展红梅杏3 333.33 hm2、高接改良低产山杏3 333.33 hm2。
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1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的需要
红梅杏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是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的需要,可加快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壮大林业经济、增加林农收入、提高全县林业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2.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施红梅杏种示范地建设项目,可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了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是培育后续产业的需要
实施红梅杏种示范地建设项目,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对果品加工、储藏、运输业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3 项目建设原则
3.1 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将项目建设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坚持突出区域优势的原则
根据当地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发展格局。
3.3 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培训和创新力度,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加产业的科技含量。
3.4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园,严把种苗、整地、栽植、施肥、修剪、灌水、病虫害防治及后期管理每一道关口,千方百计提高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
3.5 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
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
4 项目建设目标
4.1 技术目标
采用抗旱、抗寒标准化栽植技术和节水灌溉设施化管理手段,做到1年定植建园,3年挂果,4年有一定产量,5年果品有较高收入。
4.2 经济目标
新建经济林基地面积为145.00 hm2,栽植红梅杏苗18.1万株,盛果期基地年总产量可达到2 175.0 t,实现产值1 740.0万元,净产值731.28万元,提供项目区农民人均务工收入200元。
5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地址选在草庙乡和沟村生态移民迁出区,建设期限1年,总投资560万元。
5.1 园地选择
规划地为缓坡地,背风向阳,土地肥沃,灌溉水源较近,周边有近333.33 hm2山杏林地分布。
5.2 苗木培育
草庙林场建有红梅杏育苗基地26.67 hm2,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苗龄1~2年,总产量在320万株左右,确保了经济林基地建设用苗。
5.3 栽培品种选择
主栽品种选择红梅杏(编号:宁S-ETS-AV-008-2011);授粉树种选择曹杏。选择二年生嫁接苗,地径1.5~2.0 cm,根系完整、嫁接部位愈合良好、芽体饱满、无病虫害,具有良好的分枝。
5.4 整地
5.4.1 定植穴整修。按照不同树种的栽植密度进行测设打点,以所打好的点为中心,开挖80 cm×80 cm的柱状坑穴,开挖过程中需将表土、底土分别堆放两侧(表土放在东西侧,底土放在南北侧),将每块地开挖结束后,再进行回填,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底土,回填距原田面10 cm处并适当踩实,修成盆状坑。
5.4.2 栽植带整修。沿田面原来具有的耕作行,在已回填好的栽植坑边缘修整栽植带,要求整成底宽30 cm、顶宽25 cm、高15 cm的带状埂,埂面要求光滑平直踩实,整成后的栽植带必须是在栽植坑两边成为平行状的2条直线,而且栽植带内田面平整。
5.5 施肥
结合整地,施农家肥37.5 t/hm2、生物复合肥0.5 kg/株、化肥210~840 kg/hm2。
5.6 栽植
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法进行栽植。栽植前根据土壤墒情等特点,对苗木采取涂保水剂、醮生根粉等措施进行处理。春季栽植的苗木于5月上旬完成,采取树盘覆膜、树干套袋措施;秋季栽植的苗木于10月下旬完成,采取埋土防寒技术措施,第2年出土时树盘覆膜、树干套袋。栽植株行距2 m×4 m(1 245株/hm2)。栽植时间为春季3―5月进行造林,当年秋季10―11月进行补植。
5.7 配置模式
隔行配置授粉树种,主栽品种与授粉树种比例4∶1。
5.8 灌溉
栽植后,充分利用库坝、机井、水窖等水利设施对杏园进行合理灌溉,每年灌溉2~3次,以确保树木对水分的正常需求。
5.9 后期抚育管理
按照经济林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综合管理。每年松土除草2~3次,并做好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工作。每年对树盘进行深翻,结合深翻,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7.5 t/hm2。有机肥品种最好选用充分腐熟的秸秆堆肥、猪粪、牛粪、羊粪及优质土杂肥等。通过土壤养分测定,根据树体对养分的需求,确定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种类、数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科学合理施肥,达到早坐果、高产量。
5.10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之目的是采取短截促枝、拉枝开角措施促发幼树短枝生长,培育螺旋纺锤型、Y型、开心型等丰产树形。在树木旺盛生长期喷施多效唑,提高开花株率,提早开花,并提高坐果率。
6 项目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优质红梅杏果品2 175 t,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 740万元。
6.2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将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果农,辐射带动彭阳经济林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同时可解决1 500个闲置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3 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优质经济林面积145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可提高13.3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保水固土、降低风速、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发挥明显。
7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杏树栽培技术[J].山西林业,2011(3):26-27.
[2] 杨博英,张列梅,朱安定,等.金太阳杏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10):16-17.
关键词: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足;改进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082-03
Abstract:Since Huax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 Guiyang City came into use,it has produced benign environmental values,ecological values and economical values.Tourists enjoy themselv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ervice.At the same time,tourists generally realize the deficiencies i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We have taken field trips many times and find three aspects of deficiencies in the park.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not accord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The neglect of the inherit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Aiming at the deficienc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Defer to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Perfect the landscape;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tion of culture;Complete the subsidiary service.
Key words:Huax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 Guiyang City;Deficiency;Improvement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按照建设部2005年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对湿地的保护及发展,城市生态的调节、建设与维护,公众的工作与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湿地公园相比于其他湿地公园对城市、居民有着更直接的影响,而城市也需要湿地发挥更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对于湿地的研究、保护与利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湿地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湿地公园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从网络检索到的资料统计,到2015年3月19日,住建部共公布了11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累计全国有52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还有一大批城市湿地公园在建和待审。城市湿地公园在积累了一定建设、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规划时就吸引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关乎公园的发展,湿地效益的发挥,对其他城市湿地公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对公园在建设和管理的不足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按照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解说词的介绍,该公园于2009年成为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郊区花溪区中心城区,以花溪河为纽带,规划范围包括十里河滩、花溪公园、平桥观光农业带3个景区,地貌和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城市湿地公园,唯一的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花溪公园、平桥观光农业带3个景区中,花溪公园民国时即建成开放,平桥观光农业带基本保留农业种植状态;十里河┚扒面积2.2km2,是在原来水田、菜地、苗圃的基础上新建的,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区域,人们常说的花溪湿地公园,其实就是指十里河滩景区,本文讨论的花溪湿地公园,范围也是十里河滩景区。
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河滩、湿草甸、沟渠、水稻田等多种类型,具有蓄水防洪、调节径流、消减洪峰、补给地下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净化水体,消除污染等多种功能。环境优雅,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建设开发基础好,并且与城市关系密切。自公园开始规划建设起,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开放后,即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游玩的新宠。节假日常迎来游客高峰。游客在湿地公园中休憩、观赏、游览,参与科普教育和科学文化活动,络绎不绝。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也为游客的短期出行新添了一个选择,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热点。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建设不符合生态原则
(1)破坏原有人工湿地。湿地公园范围内曾有大片水稻田,但在公园建设时却将大部分水稻田里的水排干变为旱地,改种其他旱生植物,原有种植水稻的地方已找不到水稻的踪影。现在保留的一小块水稻田深受游客喜爱,已成为公园中“摄影指数”最高的地方之一。水稻田本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工湿地,这种在湿地公园内将“湿”地改为“旱”地的建设规划不禁让人感到奇怪。水稻田的消失,不仅违背了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使其湿地类型多样性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稻田养鱼等趣味性极强的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展示也失去了依托。湿地公园不扩充湿地却破坏了原有湿地,是不符合生态原则的做法。
(2)过多的混凝土河堤。湿地公园中有较多的河堤用石块水泥砌筑,以石砌岸,水泥勾缝,阻止河水下渗,妨碍地下水的补给,损害了动植物的天然生存环境,还增加了人工痕迹,破坏了真山真水的特色,既不美观又不生态[1]。
(3)道路建设隔绝生物通道。湿地公园中有一条纵贯南北、6.5km长的主道,全部柏油路面,宽数米,是车、人混行的主游道。道路高出两边地面,刚好把湿地公园的河滩部分和山体部分隔开中间,中间没有一个涵洞,实际上将一个本来就不大的生态系统分成了两部分,隔绝了河滩和山体之间的生物通道。
2.2 忽视地方文脉传承 对区域内原有村寨的处置不当。湿地公园内原有3个布依族村寨,建设中将2个村寨全部迁出,仅留下1个。保留下的麦翁村村内原有耕地全部归入湿地公园,村民的工作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且影响着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许多村民利用其位置优势办起了饭馆、农家乐等。但随着店铺数量的增加,经营规模的增大,且缺乏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公园面临着管理失控、发展无序的尴尬局面。这样不仅损害了游客、公园的利益,从长远来看更会损害村民的经济利益,大大影响湿地公园的声誉,破坏其社会效益。同时,对于迁出的2个村寨,政府需要支付安置迁出户所需的大量费用。大量的迁出与占改耕地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大量无业游民,这些无业村民不少在公园中违规经营自行车、烧烤等小生意,对公园秩序造成冲击,村寨所在地的改迁也会使其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破坏其系统性。而如果当初保留这些村庄,严加控制,可以让村民演示性耕种一些水稻田,适当开展风味餐饮、民居旅社、特色商品等经营活动,不仅能解决了村民的生计,也为游客提供了必需的服务。
2.3 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缺失
(1)道路体系不合理。主游线游览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重合,且道路狭窄,有安全隐患。而自行车作为游玩、健身的很好的交通工具在园内没有专门的、完整的自行车道。
(2)休息和服务设施稀少且不配套。面积4.5km2、游览路线全长6.5km的园内,可供游人休憩、补充能量的服务点屈指可数,除了南北2个入口和中间仅剩的1个村庄外,没有服务点。园内的导览图、标识、教育科普知识牌等游客所需的服务设施和手段大量缺失,已存在的指示牌甚至出现了许多明显错误。公园的社会效应没能很好发挥。服务体系的缺失,不仅游客得不到基本的服务,不收门票的公园也失去了一个营收的机会,使得维护正常开放的经费更加短缺,因为游客越多维护成本就越高。
(3)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园内缺乏信息化的专业讲解服务和智能化科普教育设备等服务设施,没有二维码,也没有网站。离真正实现服务信息化、智能化还有一定距离。湿地公园如果缺少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就很大程度上不能将湿地公园的社会效应特别是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对社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3 改进建议
3.1 遵从生态原则完善景观
(1)恢复水田湿地。保护湿地景观的完整性,恢复部分水稻田,维护好并充分利用。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内有水稻田、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而其中最具人文色彩、与人们生活最接近的就是水稻田。水稻田作为城市湿地公园内数量不多的人工湿地,不仅保护了稻田的生态性,还增添了景观多样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增强景观的野趣。景观设计自然富于野趣。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解说词介绍,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495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51种,占贵州省内湿地高等植物总数(185种)的27.6%。另外,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不包括栽培种);贵州省二级保护植物1种,且为贵州湿地特有种,湿地景观资源丰富。公园应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多样且具有层次性的优势,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遵循自然化原则,减少人工修饰,避免人工雕琢痕迹过重,景观设计悄然天成,尽量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使公园内景观既合乎生态化、本土化,又能做到多样性,移步换景,使游客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的魅力,公园的闲趣。
(3)留出生物通道。湿地公园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各类游览方式的游览路线狭窄甚至重叠难以改变,但在冲突较大的路段应尽量分离道路,提高安全性。同时,湿地公园内生物种类丰富,硬质路面的建造对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道路的建设应照应生物,特别是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其留下涵洞、水管等相应的生物通道。
(4)恢复生态河堤。完全由混凝土砌筑的河堤,除了桥头等地段外,应尽可能改造为可透水、可长草的生态河堤。
3.2 重点打造标志性景观 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特点突出,优势突出,但给人的总体感觉以及外界的印象却是平淡无奇。从景观建设的角度来说,因为缺少突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精髓的“点睛之笔”,对重点景观的“分辨率”和综合性的打造还有一定空间。对比国内其他同类型的湿地公园,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其人文景观烟水渔庄、河渚街、秋雪庵、洪园等即是著名景点,如香港湿地公园,建有占地1万m2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以及超过60hm2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其环保独到精致的设计理念为景观建设增色不少。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要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论是自然或是人文景观,亟需对游客的吸引力,打出响亮的名号。
3.3 注重文化传承 打造文化湿地。利用湿地公园硕果仅存的一个布依族村寨,尊重和挖掘民俗,展示农耕文化,使其成为少数民族传统集体文化活动的聚集点与开展点,给外来游客提供一个真切了解和体会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机会。同时,还可建设湿地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与当地联系较为密切的,参与性高的人文景点,填补十里河滩文化湿地的空白。
3.4 完善配套服务
(1)严格管控的基础上利用好当地村寨。公园内着重保留并维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建筑,鼓励原住民利用其地理优势,搭上湿地公@发展的顺风车,开办饭馆、旅社、农家乐、度假村等既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又造福于当地发展的经营组织。公园管理处协调好内部居民生产生活与公园运营,游客游览消费的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为政府减轻了负担。同时严格管控当地村寨的扩大发展,尽量使新增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相似。使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处。借鉴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做法和经验,对迁出与留下的村寨分类管理,对外安顿好,对内控制好。
(2)对所有入驻的店家进行筛选分类,划区经营。经营者在满足中低端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可凭借其优雅舒适的环境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如专门划分出区域作为“雅室”,提高服务的档次。整个湿地公园内所有经营活动交由专业团队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切忌把市场做乱。湿地公园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做得好则很有可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
(3)完善服务体系。一个景区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园不仅要提供完备的基础服务,如拥有指示牌、应急处理处、游客服务中心、洗手间、母婴室等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性化程度较高的,环境友好型的服务体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在整体拉高公园服务设施质量档次的同时,提高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使设施管理不脱节。
(4)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紧跟发展潮流。城市湿地公园是集休憩、游览、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公共湿地,其建设发展与城市息息相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增强了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并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西南地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空白。与此同时,公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湿地生态性、系统性、统一性的建设上还可以增强,在协调生态环境与人工行为,村庄与景区,原住居民与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等各方关系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发挥上还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内涵建设;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城市轨道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40-020 引言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采用的设备较为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作节奏快,管理严格规范,因此要求城轨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了解并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等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有硬件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建立高度仿真的职场环境氛围,使学生不仅发展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时时能感受到城轨企业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对学生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城轨企业文化的联系
城轨企文化是员工在从事生产和运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企业形象、内隐于人们心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城轨实训基地从本质上是“校内企业”,同样也需要“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的平台支撑,利用外部环境的熏陶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培养职业意识,这也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目的。
1.1 城轨企业观念形态文化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灵魂 城轨企业文化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但其核心是观念文化。从本质上讲,城轨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从事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例如,城轨企业文化中的产品并不是指“位移”本身,而是指用以满足位移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乘客到站、询问、购票、检票、候车、旅行、检票、离站或换乘等全过程所得到的服务;技术也不是指“服务技巧”本身,而是指服务于乘客过程中的观念、态度、精神等。
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首先要秉承城轨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作风等几方面观念形态文化,建立实训学生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影响其在实训基地学习时态度和做事风格。比如,针对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将某地铁运营分公司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作风等以醒目的条幅或LED滚动屏在实训中心进行展示,并在每学期的第一节实训课上进行反复强化。使学生融入企业核心文化背景中,注重职业形象塑造,主动对职业角色感进行探寻和挖掘,亲身感受城轨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能更为直接和有效。
1.2 城轨企业制度形态文化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保障 城轨企业制度形态文化主要是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在城轨企业具体体现为运营部门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机制等,对城轨企业文化起到调控和制约的作用。
城轨实训基地制度形态文化是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是保证实训基地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有效机制。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要引进与城轨企业接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约束,使其提前了解和适应城轨企业的管理环境。由于城轨企业的特殊性,规范操作和遵章守纪非常重要,要提高其培养自我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如在实训基地严格遵守城轨企业员工仪表规范、礼仪规范、工作规范、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环境卫生规范;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业务操作流程、成绩考核评定标准、创新奖励标准、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原理操作及管理规程、工具管理规程、质量管理标准等;对违规违纪的学生严格按照制度处理,让学生牢记制度是刚性的,不会因人而变。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外在制度约束,帮助学生养成职业自觉性,从而为就业后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1.3 城轨企业物质形态文化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基础 城轨企业物质形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
城轨实训基地的物质形态文化是基地特色的外在呈现和办学实力的象征,是学生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特定场所。在城轨实训中心,上课如同上岗,要求统一工装,佩戴工号,准时打卡报道;实训室的墙上可以悬挂各类城轨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和挂图,如设备原理图、安全生产挂图、5S/6S/8S宣传挂图等,让城轨实训设施设备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训空间更加贴近城轨企业环境;教会学生辨认各城轨企业标识,并将其宣传视频及生产流程视频等循环播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各个城轨企业。另一方面,按照“效率原则、安全生产、使用频率原则、功能原则、使用顺序原则”等进行作业环境布置,尽可能模拟城轨企业真实生产情境,以景育人,以境教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通过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企业快节奏、重实效等特点,并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1]
2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城轨企业文化的对接
2.1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适用对接 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在实训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布置上贴近实际城轨企业的要求,依据企业现场设备布置标准、生产规范和安全规范等要求进行布置。同时结合面向城轨专业群的教学功能,按相近功能的实训实习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实训职场区域分割设计。在技术系统的规划上实现以列车运行调度和控制系统为核心,包含环境和设备监控、电力系统监控、屏蔽门控制、防灾报警系统、票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列车控制系统和模拟驾驶系统,或相关系统模拟接口,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的综合实训基地。[2]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创新活动,举办各类城轨职业资格鉴定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职业过程,懂得尊重职业价值和弘扬职业精神,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2.2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导向对接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思想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发挥导向作用。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通过城轨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心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城轨企业实践锻炼和调研,通过与各部门管理者、员工的走访和面谈,在了解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的同时,了解城轨企业的实际整体心理、整体价值、整体思想和整体行为的导向。在学校的实践授课中,站在用人单位管理者的角度上,对学生心理、价值和思想、行为取向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价值观逐步成熟,并努力与城轨企业的文化方向取得一致。
2.3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动态对接 城轨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特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城轨企业在技术使用、设备更新和经营管理方式上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必然表现出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城轨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也要具备动态性,能够随时掌握城轨企业的发展变化的方向。从城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出发,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其顺应企业发展的职业素质,更快适应城轨企业各工作岗位要求;同时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动态对接中,校企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使学校为城轨企业服务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招生与就业,真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陈静静.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