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日本人口老龄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22-01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已进入“老龄化世纪”。东亚的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也在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相似性,日本在老龄化社会中采取的积极对策,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性。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日本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齐心协力采取了很多独特的解决方法,主要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国民皆年金的制度老年人收入保障系统。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也称为年金制度,包含三重含义,即养老保障、对因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保障及一家之主死亡后对其被抚养人的保障,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养老保障。日本的退休养老制度,靠三大支柱构建而成,一是公共年养老金制度,二是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三是私有养老金制度。体现出安度晚年要靠公助、互助和自助。但三大支柱中,公共年金制度又居主导地位,不但是三大支柱的中坚,更是老人和老人家庭赖以为生的主要财源。其目的在于国民之间依靠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原则来防止因长期丧失劳动能力而影响生活的稳定,维护和提高国民的正常生活。(二)实施高龄雇佣对策。日本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已经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因此,进行适当的雇佣结构和雇佣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和活用老龄劳动者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和社会负担加重的问题。首先,政府鼓励和促进各企业将退休年龄延长,成立具体的老龄指导小组,对推迟退休年龄段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给以建议,积极运用推迟退休年龄奖励金制度。同时,建立老年就业体系,政府设置就业促进指导官和雇佣指导官等专职干部,对老龄求职者的就业进行具体指导。其次,企业的对策主要是推迟退休年龄,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除了推迟退休年龄,日本不少企业还实行延长工作年限制度和再就业制度。(三)健全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对策。在日本,社会福利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制度和一个领域。老人保健制度包括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医疗是针对70岁以上者,及65岁以上至70岁卧病不起者实施的医疗费保障(如支付医疗费或特定疗养费等);而保健是针对40岁以上,即从壮年期开始,实施防病与身体功能恢复训练。此外,还有老人保健设施的应用等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己经摸索出了一套具有日本特点的服务制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立老人病院,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对老人疾病的治疗护理进行研究开发。二是实施出诊看护制度,这是对已经出院的患慢性疾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医院和看护派遣所派护士到病人家里出诊,根据医生的意见和诊断,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治疗和看护指导。与此同时,壮年时期的防病和健康管理是维持老年健康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以市、镇、村为主对本地区40岁以上居民开展广泛的保健事业,从消极的医药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老人保健中推行的一个主要方针。(四)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虽然日本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由于国家财政连年赤字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展家庭的养老功能。老年人除了需要经济保障外,还需要心理慰藉和生活的护理,而居家养老则可以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要。为了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利的措施,一是在税收、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不仅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本身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而且对于抚养老人的亲属,也可以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二是提倡三代同堂和子女尽抚养老人的义务。为推行家庭养老,日本还实行与之相配套的在家福利对策。一是推行“老年人家访看护制”为住在家中的60岁以上老人服务。服务内容有家庭帮助服务,疾病防护,事务咨询,精神陪护等。日本除了维系老龄者的亲缘关系,还要维系老龄者的地缘关系,这就是注重社区内的养老互助,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二、对制定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
与日本完善的人口老龄化对策相比,我国在老龄化对策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对照日本的老龄化对策,依据国情,在制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养老保障的立法工作。养老保障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它需要通过立法,使社会保障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日本在实施任何一项保障制度时,都能做到先立法,后实施,使所有的养老保障措施都有了法律基础。而我国在老年人口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政府只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日本虽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远高于我们,但面对庞大的养老保险支出,也常常捉襟见肘。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又要扩大保障覆盖面,所以不能求快,只能求稳。应向日本那样明确国家只能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准,将养老保障的风险分散给其他社会机构和成员,并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调整其负担份额。(三)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且我国的老人在精神上都有精神慰籍的强烈需要。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宜将老人全部推向社会。日本在家庭养老方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四)积极开展社区的养老、护老工作。养老保障工作既是一项社会工作,也是一项经济工作。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想使老年人口得到切实的社会保障,又不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未雨绸缪,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廓清道路。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王娇(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人,东北财经大学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商务日语。
参考文献:
[1]高增杰.日本养老金制度[N].人民日报,1996-3-29(7)
[2]谢蔼.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2001,(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owever, under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policy, there are new challenges many problems for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ly.
关键词: 城乡统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调整;挑战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population problem;population policy adjustment;challenges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321-02
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从2007年开始,笔者因为自己家父身体原因开始关注我国老龄化的情况,在现在研究的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笔者与学生多次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有关人口、生育意愿、老龄化等人口和人力资源的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每与学生和老乡在深入交谈中,作为中国本土的理论研究者,都感到身负时代巨大的重担与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在此笔者把这几年调查的、研究的、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期望能给决策者们思考。
所谓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应该说,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我们国家提升和发展农村的一个重大壮举,它在带给农村资金、技术、机械以及城里人发展思路模式等的同时,也在为农村发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缓解农村土地空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短短的几年或几十年,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然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是基于人的全面开发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得有愿意奉献自己知识、资金、技术等的城里人,还必须得有爱家乡爱农村愿意扎根农村的新一代农民。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基本情况描述
在我们对湖南省200多个行政村或湾进行调查走访中,目前我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导致“空心村“数量增多。而空心村里突出表现在老龄化特别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部分村落荒凉得非常厉害,大量的良田荒芜、杂草丛生。部分村庄人口萎缩非常厉害。如常宁板桥高银上湾,10年前38户人家120多人,现在在家不足7人,且大多为老人和小孩且十年中人口负增长已经有5年了。二是新农村建设走在时代前沿的村庄,土地利用非常高,经济结构调整较为合理,农民普遍比较富足,农民外出务工的非常少,这些人闲时在家打短工(一般为基建短工);农忙时进行农活耕作。但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种田或再从事农业。父辈更多的原意自己的孩子脱离农村成为城里人。三是农村土地抛荒非常厉害,农民基本不种田,大部分农民在离家较近的企业务工、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基本与城镇没有差别,但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非常突出。
3 城乡统筹发展,人口面临新的挑战
3.1 老龄化非常严重、空心村和空巢家庭将大量出现 调查发现,湖南地区目前有大约70%的村庄都是“空心村”
状态。空心村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使得农村老龄化非常严重。老年人和小孩子在家守着荒芜的良田土地与村落。村落目前非常荒凉。在调查中,多个村庄的老人在得知我们来意后亲切的与我们交谈,他们说现在很难有十年前村庄的兴旺了,那时候逢年过节大伙在家舞灯耍棍,有事没事大伙聚聚,家里农田土地很难看到荒草,儿孙绕膝天伦之乐非常幸福。而现在,家里只有几个老人带着几个小孩,有问题想找个劳力都很难,有什么事情也只是空叹息。部分小孩子跟着爸爸妈妈进城学习,部分家庭只有一个老人在家,有个老人在家死了一个星期了居然没有人知道,是老人的儿子打电话给了村里其他老人过来看才知道老人过世。近年来,农村人员锐减非常严重,在家里如若有老人过世想把棺木和尸体抬到山上去都非常困难。老人说现在房子一栋比一栋修建得漂亮,过年过节是一年比一年冷清,老人是一年比一年孤独。而在家的小孩读书问题在部分村里同样变得非常为难,主要在于入学人数太少,很多学校已经合并了。以常宁板桥镇为例,15年前,每个村就有一个学校且人员爆满,后来撤乡并镇,现在一个镇上也只有一所学校,且学校一个年级也只有一个班,部分班级只有5-6人不等。大量空心村和空巢家庭以及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将会使大量的农村变得更加荒凉,更加没有生气!
3.2 人口生育意愿的持续走低,劳动力将面临短缺或非常短缺 随着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受生养小孩经济、抚养小孩成本等压力影响,部分农民只愿意生育一孩和晚婚晚育,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在我们问卷调查中(共有2954份问卷)有一个问题是,假设国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你愿意生养的小孩数目:选择一孩的高达36.3%,选择二孩的高达63.4%,选择三孩的0.3%,选择四孩及以上的为0。而在有二孩指标的人群中,选择不生育的占了总数(符合二胎政策的)67.4%以上。低生育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广和执行,传统的生育文化面临巨大破坏。农民朋友都已经知道这个真理:“中国啥都可能缺,但惟独不缺人。”目前我省农村已经面临劳动力短缺,主要表现在:行使经济合作组织的地方或栽种经济作物的种粮大户很难请到中青年劳力,尽管他们工资比在外务工还要高些(主要是没有人在家);另外大量的80、90年代的青年基本上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做过农活,更别说精于农活。一孩或一孩半政策的执行,使大量的父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培养小孩,期望小孩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离开农村。而大量的新时代出生的农民后代,在父辈的期望和精心呵护下,很难有机会再去从事农业耕种等传统农业耕作,农业人才面临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定局!
3.3 人口的大量移动,将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城乡统筹一体化,必然导致更高的城乡人口流动,而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而人口的大量移动、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不放开,必然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突出表现在:大量农村学校校舍的荒芜,闲置;大量农民农村住房的闲置浪费,大量农村土地的荒芜;还有城市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化和消亡后大量后备人员不足所引发的大量住宅的闲置和荒凉。
3.4 二元户政制度存在,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压力增大 受我国二元户政制度的影响,很多农民朋友的小孩在教育上同样面临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在农村,由于入学小孩的锐减导致学生教学质量也同比下降,特别在小孩子的英语、计算机等方面。而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的小孩,由于较高的择校费和农村学校较低的学习基础,很难让学生享受到城里孩子相同的全面发展机会。农村孩子读名校的机会在现在已经远远落后与同龄的城里孩子。而农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点都不比城里父母少,农村孩子读书、升学等面临沉重的压力。而这点将直接影响农村后续人才的培养!
3.5 性别比例的高失衡导致新一轮婚姻挤兑效应,直接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男女比例失衡非常严重,如在高银村8个湾336户人家中,男女性别比例高达157:100。从婴儿胎次看,一胎性别比基本持平,二胎性别比严重失衡,即胎次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尤其是第一胎是女孩的,第二胎全部是男孩的,属于畸形偏高,会引发婚姻拥挤等社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3.6 传统人伦文化将会被流失,家庭亲情将渐渐面临淡化或被边缘化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子化和老龄化家庭,必然会成为日后社会的主流家庭结构。然而受城乡统筹人口流动等影响,年轻人将会更加偏好城镇而把父母留在农村。长期的父母与子女分开或部分子女请父母中一人在城里帮他们照看小孩而留一人看守农村家里,将会或者已经导致了诸多问题:对家庭亲情的追求淡了;传统的儿孙满堂不能享受了;姑姑、舅舅等称谓将要进历史了;啃老族多了,吃苦的年轻人少了;家庭亲情将渐渐面临淡化或被边缘化。
3.7 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释放,国防建设中兵员的数量和质量很难保证,直接威胁国防建设 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国家现在需要招兵可能应付战争,你会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军营吗?有高达65.6%的父母认为不会考虑,23%的父母认为尊重小孩的意愿,随小孩的意愿决定;11.4%的父母认为应该把小孩放到军营进行锻炼。
4 建议与对策
4.1 及时的调整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政府强制的一胎化计划政策变成家庭自主计划生育,而政府应尽快的调整角色,在新时期更多的充当服务者,为群众服务。我国很多学者、国际知名网站如网易、新浪、凤凰网等以及部分计生部门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当前我国人民生育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大多的家庭偏向生育两胎,而想生四胎及以上的非常少。这说明我国的生育文化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多子多福”到现在“少子精养”的观念中来。这一方面反映,我国如果现阶段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期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但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不会造成人口大量的反弹;而目前我国70年代和80年代的大部分青年,二胎生育意愿较为强烈,他们完全能够抢生一部分人口以补贴未来劳动力,缓解目前老龄化现状。可以说现阶段的人口政策调整迎来最好机遇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我国可能会面临发达国家如俄罗斯等国那样即使鼓励生育也难以使生育率上升,改变人口负增长命运。同时,现阶段调整人口政策,也是民心和民意所向。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让中国大多数(特别是城镇地区)的家庭变成了独生子女家庭。如若不调整现时的人口政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将会在未来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中国的民族复兴,改变我国民族在整个国际的伟大历史和书写不幸未来!
4.2 加大对农民职业和技能培训,同时积极选派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在农村,完成新时期农村建设人才储备。城乡统筹的关键,在笔者看来,主要任务在培育一大批具有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知法懂法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社会和政府关注和投入相应的人才、资金进行农民职业和技能的培训。这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大学生村官输送力度,让新时期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献身农村,为农村服务;还需要对当地农民进行基于市场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考虑,进行职业和技能培训;当然就目前农村培训市场的现状来看,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农业人才培训和农业人才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农村才会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巨大引颈和推力器!城乡统筹将会造福人民和社会!
4.3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多举办 “关爱女孩、关注老人”等活动,从思想、观念上给予人口问题解决方法。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宣讲如“孝”文化和国民精神如“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勇于创新” “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等活动开展,目的是从思想、观念上给予人口问题解决方法,使人口问题变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助力器和发动机。这样将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范红蕙.独生子女家庭与国防风险研究[J].青年探索,2006(1).
2、力量训练能改变老龄化基因。研究显示:仅仅进行26周的力量锻炼就能从基因层面上逆转老龄化的进程。黑根说:“在老年人不患有严重疾病的前提下,他们依然可以像年轻人那样对各个肌肉群进行力量训练。”此外,力量训练还能保持肌肉重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每10年就会丧失约2、3公斤的肌肉,而脂肪在同期内会增加4、5公斤。因此,为了保持肌肉和脂肪之间的平衡状态,老年人也应当进行力量训练。
3、健身时也要多用脑。黑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体育锻炼就是用身体来做纵横填字游戏。”这样的活动量越大,大脑的参与程度就越高,健身效果也就会越好。例如,能提高老年人反应时间的锻炼,包括打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能提高记忆力的锻炼,如跳交际舞和伦巴舞;能改变身体方向的锻炼,如跆拳道和韵律踏板操等。
4、间歇式有氧锻炼效率更高。尽管美国政府健康指南所推荐的最低运动水平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但黑根通过研究发现每周进行240分钟的有氧锻炼对心脏健康更有益处,这是因为有氧运动能改善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能生成能量的细胞器,它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如果老年人觉得每周进行4个小时的有氧锻炼过长过重,可以选择间歇式的锻炼。它是把高强度的锻炼与低强度的恢复休息交替穿插起来进行。
5、四肢交叉让左右脑相互对话。老年人在健身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把双腿和双臂交叉放在身体中线上的锻炼动作。这是因为四肢交叉能促使两侧大脑展开积极的对话,增强两个半球之间的神经连接。瑜伽和普拉提中的很多动作就符合这种要求。
6、适当的跳跃动作。很多老年人惧怕做跳跃动作,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动作会伤害到膝盖或臀部。黑根说:“老年人需要做一些跳跃动作,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冲击力来增强骨密度。”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疯狂的跳跃,迈出有力的步伐(如踩死臭虫的力量)就足以了;此外还可以进行箭步蹲、高抬腿和跳绳等锻炼。
关键词:数据分析;事物变化;“不婚”现象;结婚率;社会环境
数据是体现事物变化的最有效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结婚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离婚率正逐年上升(见图民政部数据)。虽然2017年的结婚率并没有被正式公布但民政部的《2017年服务统计季报(2017年4季度)》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59.1万对,从数值上看,相较2016年减少83.7万对,可见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的结婚率仍呈下降趋势。
一、对结婚率不断下降的数据分析
结婚率的不断下降,意味着我国选择结婚的适龄人口数量正不断上升,不婚率正不断上升,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结果,影响不婚率的因素有哪些,在现代人们对不婚现象的看法有哪些,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问卷由18道题组成,其中包含13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本次问卷以网上收集为主,共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400份,其中调查样本中有男性119人,女性281人。
(一)通过数据,我们对如下因素进行了分析:
1.婚姻观念
对婚姻的理解这一问题,体现了当代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是爱情的自然产物,恋爱自然过渡到婚姻”这一选项有84%的比例,而“提供一定物质保障,在生活中相互扶持”这一选项只有45%的占比(见图1),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爱情是人们考虑婚姻问题的一大基础,人们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婚姻在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而非物质生活上的保障作用,追求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能够相契合的婚姻模式。我国处于深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处于中西文化愈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时期,多元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当代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越来越看重个性的保护和发展,追求自主空间、人身自由和精神世界的自由,追求情感独立的空间、经济独立的地位,更在乎精神世界的契合。故而当代青年人愈加希望使婚姻成为爱情的自然产物。
由图也可以看出:从古到今,人们的婚恋观几经变化,然而追求幸福爱情的美好愿望没有丝毫的降低。
2.物质因素对婚姻的影响
“结婚一定要买房买车吗”这一问题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调查了物质条件可能对婚姻造成的影响。得到的数据与对婚姻的态度一题中的结论相吻合。与团队调查前的预想不同,这一问题中认为结婚不一定要有房有车的人占了大多数,数据显示有65%的人支持这一观点。这也反应了当今人们对于结婚的物质条件的要求正在降低,而出乎团队意料的一点是,在将这一问题与年龄数据进行交叉统计后,我们发现,不同于我们在展开调研前认为的“年长的人会更在意结婚是否有车有房,甚至会影响子女结婚时所提的要求”的观点,数据显示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认为可以不买车买房的人都占了多数。
3.对待不婚主义的态度
不婚主义者关于“可能会面对的困难”这一问题中,选择“世俗舆论的压力”这一项的比例高达89.89%(见图2),但在已婚及认为自己可能会结婚的答卷者的选择中占有53.38%的“没有婚姻保障难以维持与另一半的稳定关系”这一选项在不婚主义者的考慮中并不占较大比重。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两类人群的考虑角度有很大不同。除问卷选项外,很多答卷者还提出了“养老难”的顾虑(见图3)。由此可见除了如何解决我国不婚率逐年上升的问题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在这样的数据背后,多年后可能会出现的数量剧增的独身老人的养老问题。
此外,在第18题解决方法中我们共收集到69份有效建议,参与者从“完善立法”“提高社会包容性”“开放非婚生子许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也为我们完成后续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角度。
(二)综合所有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如下两个使得人们“不婚”的客观因素:
1.婚礼费用高
从我们的统计结果来看,抛却婚车婚房,调查对象大多数认为婚礼费用应在10万元以下,所占比例为53.5%,而认为婚礼费用应在20万元以上的仅占比例11.25%。这与我们想象之中的选择大相径庭,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之中,婚礼应该是一个“充场面”“有面子”的场合,一是为遵循传下来的文化习俗的完整性,二是为了向亲朋好友体现出生活的幸福,婚礼往往是隆重甚至奢侈的。
这样的数据结果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调查对象年龄分布集中在30岁以下,这能反映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尤其是年轻的90后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期望与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婚礼费用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水涨船高。昂贵的婚礼费用用残酷的数字让美好的节约愿望落空。根据全国结婚产业调查中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结婚人群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目前婚庆消费总额还在不断增长。2015年国内狭义婚嫁消费测算如下(刨除旅游珠宝等领域):
如今距这个数据已有三年之久,婚庆业由整合期进入成熟期,服务进一步完善,而费用也是居高不下。表格中所列出的数据按我们婚礼流程来看其实并不完整,甚至忽略了婚礼费中中占比极高的婚戒、蜜月旅行、彩礼嫁妆等。婚庆行业大多为服务性质,人工劳务难以计算,费用就居高不下,各种冗杂且高昂的费用成了不少准新人的心头病,在将婚礼规格作为“门槛”的家庭中,难以负担的费用势必会成为一种阻碍。我们认为,应当让政府适度参与婚庆行业费用调控,扶持或者资助公益性的婚庆服务公司,同时给予人们两个选择:是选择较为平价的经济适用性婚礼还是一场精致的梦中的婚礼。在分流过程中,价格监管部门应该对于价格有最基本的限制,不能让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的情形愈演愈烈。公益性质的婚庆服务公司不仅能降低准新人们的经济负担,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还能够与现存的“一家独大”的全国连锁垄断型婚庆公司形成竞争。
2.寻觅对象难
现在人们生活圈子较为固定,在单位与家两点一线间,很难有机会结识有可能一起走入婚姻殿堂的对象,深入了解更是难上加难,常常是大家各自都有结婚的心却有各自单着,可谓是“相逢对面难相识”。
商机在眼前,各大相亲网站蠢蠢欲动,纷纷推出各种会员套餐,级别从青铜到钻石,费用从十位数到四位数不等,层层筛选各种条件,力图为用户选出那一位“Mr.Right”。然而,互联网上的虚拟交流毕竟有其风险,登记的信息未必真实,人品也无从验证。去年沸沸扬扬的“翟欣欣事件”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个网站上你无从得知对方登记的以前的婚姻状况是否真实,可用的网站平台不互通,信用等级也是形同虚设。婚后出现了问题网站往往就开始推脱责任,忘了当初收会员费的信誓旦旦的承诺,退一步说就算是网站表示了歉意,谁又能为一场失败的婚姻甚至是为你的人生埋单呢?翟欣欣这样的“爱情骗子”绝不在少数,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酿成一出惨剧。
相亲网站与相关公司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网站甚至不要求实名登记,更无须上传真实证件,也就为骗子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见光死”,照片与本人完全不符甚至判若两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平台为了获取关注量,扩大用户受众面,完全不加以限制,在某些蓄意的欺骗中,这些平台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狠狠地点了火加了柴。
互联网虚拟平台曾给相亲行业带来了无限憧憬,可是不加限制与管控的现状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轻则“、投资、骗红包”,重则“招、酒托、仙人跳”,不仅背离本意,更是在违法的边缘试探。这样触及底线的、明目张胆地“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已经不能被容忍了。政府应该对于相亲网站成立的资质加以审核,并定期抽查审核其真实性与实践度,制定相关条例,加大处罚力度,以期真正实现互联网的优越性,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
二、通过社会环境及数据进行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经济水平,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不断变化,文化氛围受多种影响与冲击,我们这一代人在寻找伴侣、决定人生大事的时候,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于父母,我们面对着新的选择与自由,同时也承受着新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不婚”现象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新趋势,应结合婚姻制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社会各主体对于婚姻的态度及做法,明确分析“不婚”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当代婚姻制度的有待改进之处。
不婚现象已在世界不少国家屡见不鲜。在日本自20世纪末以来,就适婚年龄女性而言,其未婚比例已经超过五成。越来越多的亚洲女性选择从以婚姻家庭为中心的“女主内”生活方式转化为坚持不婚、争取独立自由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将女性的婚姻选择改变之原因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日本女性地位的上升,包括学历水平、经济水平的上升,让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对伴侣和婚姻的期待值增高并更加尊重个人情感,因此在择偶和步入婚姻之前会有更长时间的选择期;其次,是日本职场结构的变化让女性在社会中也有了与男性近于平等的地位,在喜爱的工作和婚姻生活中间可以不用再因物质而妥协于依附伴侣,同时已婚生活会挤占个人时间,鉴于日本社会兼顾事业、育儿等家庭功能的社会化不够完善,婚姻普遍成为女性追求个人理想的阻挠之力。
女性选择不婚的态度体现了成为完整独立个体的诉求。不婚现象体现了女性对实现成为独立个体的积极诉求和对于婚姻对个人影响的消极担忧,或可认为这是经济发展与男女平权的必然过程,但这并非会成为社会结构的最终形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婚现象之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而政策调控则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法,但过硬的政策控制对于社会心理的压制可能会起反作用,因此和缓疏导和解决不利影响因素是本文比较提倡的办法,即对男女家庭地位与分工的解决。
我国现在对于产假及生育津贴的规定仍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予以说明,女性产假在百日左右。多数省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中规定男性陪产假在7天到30天不等,并未作统一规定。男女对于生育这一家庭共同重大事件的分担明顯不均,让已婚女性在就业方面承担更大的压力,产假这一因素很大程度让雇佣者选择雇佣男性员工,因此在追求事业与成全家庭之间女性只能择一。以法律的名义明确对配偶的陪护和对婴儿的照顾,不仅有利于两性公平承担生育成本,还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男性参与生育事务是大势所趋,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于男性休产假提供制度性保障,当男性也需要关注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时,男女在家庭和职场的地位的平等让女性获得同等的就业和晋升的机遇,那么选择婚姻和生育也能够回归成为主流。
我们既要围绕着“不婚”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其社会影响,也要提及“不婚”现象对文化传承的冲击。我们应结合当代社会现状,法律现实,如:婚姻法,劳动法等,对其有待改进之处,从人身,情感,财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提出建议性条款并进行阐述。
对于“不婚”现象的论证最终应该落脚于社会文化变革的冲击与相关法律政策缺失的矛盾中。通过调研我国的社会现实,以数据分析“不婚”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背景,思想变迁等等。我们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婚姻制度本身的根本性变化是导致“不婚”现象出现的原因,针对这一原因我们认为应当正视现有婚姻制度的改变,接受多样化的婚姻模式。
在文化转变的脉络下,人们对婚姻中的不同情境有着不同的应对措施。如社会学家AndrewCherlin所述: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命题,比如婚前性行为是否适宜、离婚的条件,甚至是婚姻的必要性,都已经不再盛行。从文化的宏观角度来看,我们不可否认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散。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变迁,这包括初婚年龄提高,离婚的阻碍减少,社会对于婚前、婚外以及同性间的亲密关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我们认为婚姻是一套复杂的制度,其外围是性别化的家庭和情缘关系,在向外扩展则是特定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体制,所以在讨论婚姻制度时,应该将婚姻与家庭组成的规范分割开来,通过权衡公共生活和私人喜好得出影响婚姻的关键因素。如同84%的人认为,婚姻爱情的自然产物,婚姻是一种亲密关系。但是,婚姻也是一套具有分配社会权利、义务、自愿的公共制度,调研中45%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具有物质保障功能也能体现这一观点。婚姻作为公众制度对私人领域的影响一部分是源于儒家根深蒂固的父权家庭价值,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社会依然尊重传统的婚姻与家庭形式。公众难以接受甚至是排斥其他的婚姻与家庭形式如同性婚姻,这也是约百分之九的受访者选择不婚的原因。儒家社会的道德基础给予个人权利最小的保护但持续强调家庭,这也导致了公众偏好超过了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这显然与日益追求自由的时代变迁不相符合,也是246位不婚主义者不愿走进婚姻殿堂的原因。
通过调查“不婚”现象的社会现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行为者和旁观者的心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人群对“不婚”现象的不同看法,并从“不婚者”与“非不婚者”的访谈中研究了行为者最真实的初衷和想法;在对“非不婚者”的调查中,有百分之89.07%的人认为是否结婚是个人自由,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由此可见旁观者对于“不婚”现象仍然持有包容的态度,对“不婚现象”的社会接纳度较高。从社会大众对现代婚姻各方面制度条款的认同度,研究社会环境与情感的变化和冲突等等。通过了解“不婚”现象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大众对“不婚”现象的看法,我们对婚姻法律制度存在的有待改进之处提出如下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扩大婚姻法保护范围,纳入民事伴侣关系。
民事伴侣关系通常是指同结合和无结婚意愿的异结合的法律关系。这个概念起源于丹麦的“民事结合”,目的是给同提供类似婚姻的权利、福利、义务,后来被大多数国家借鉴,是接近婚姻的一种关系。在一些国家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没有结婚意愿的异关系。各国对民事伴侣关系的表述各不相同,如法国的“民事契约关系”、德国的“生活伴侣关系”。
根据调查,约22%的人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不婚主义者,而约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有人认为自己不会结婚。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不婚现象已很普遍,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此外,有约百分之八的人因为同性婚姻不合法而选择“不婚”我们认为必须尊重时代客观变化并尊重个人选择,以此为前提,我们应该平等地向所有人提供婚姻的权利、福利与义务。但是,我们认为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下,直接主张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是激进的。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逐步将“民事伴侣关系”纳入婚姻法的保护范围中,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广大同性恋群体以必要的保护,更加可以给予那些不愿被婚姻束缚或者因为客观原因不愿走进婚姻殿堂的群体的财产(约38%的受访者认为财产是不婚主义者将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权益以保护,也能更好地解决非婚生子的户口及遗产继承等问题(约36%的受访者认为非婚生子与婚生子在中国的权利不平等是不婚主义者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纳入“民事伴侣关系”也能让不婚主义者享受与结婚者一样的婚假、产假等福利待遇,真正是的个人权利胜过公众偏好,给与所有人平等的权利保护。
然而对社会群体观念的改变仍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忽略当下正在发生的不婚现象或可带来少子化和老龄化社会问题。不婚人群在未来或会结婚,但已经属于晚婚晚育,而坚持不婚的群体,若非具有充裕的经济条件,则会在老年期成为社会重要的负担对象,生育率降低和老龄人口比例升高已成必然趋势。因此在政策法规方面,需要提前作好应对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指出,人口老龄化之现象并非一个需要巨大卫生保健开支的问题,而是社会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能力和健康需求多样化进行调整,不仅要在卫生医疗模式应对老龄人口健康,更需要使老年人安全舒适生活的政策和适当的社会关怀体系。
就我国卫生医疗模式而言,卫生专业中有关老年病学和老年学的培训仍旧处于低水平,对于专业照护人员的关注和支持仍并非政府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点。中国自古以来讲求齐家治国,对于老年人的供养社会基本由家庭后辈承担,因此当未来不婚主义一代年老后,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人口红利时代结束,大量的老龄人口成为社会共同负担。在老年人群体多发的慢性病问题、限制行为能力的老人照护问题会对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产生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老龄化并非是一个走入死胡同的过程,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医疗水平的进步。而且老年人本身在阅历和智慧的优势也使他们仍旧是社会中重要的生产力群体,摒弃对老年人生物学衰退的偏见,老龄化将会带来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升高,当今社会的经济转型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转变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而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减轻老龄化问题对于劳动力缺失的压力。同时,老龄人口对社会消费也可作出巨大贡献。
医疗服务方面,对于医疗工作者培训如何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并作出更适宜老年的治疗方法、对于需求长期的治疗服务的病人的医疗程序特别设计、组织培训非正式照护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并支持其加入医疗服务系统、多学科小组的社区护士和职业/非职业理疗师,这些医疗服务的协调都能较大程度减轻医院门诊压力、提高系统绩效的同时帮助老人便利快捷接受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建设老年人更能获得精神关怀的社会氛围十分重要。老龄人口并非是完全需要社会婴儿式看顾的群体,在教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艺术等领域,老年人仍由较多的社会参与空间。除专业的医疗卫生体系配套建设,政府或可提倡建构基础于社区的关怀体系,缓解老龄人口因为老来孤独而生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疾病,同时为医疗卫生体系提供基础的组织性支持,比如在中老年人群在社区范围中能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老年人通过社区社交活动等,同时也能通过对于老年群体的整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甚至理财咨询,避免出现孤寡老人老无所养之情形。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财政风险;对策
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关注温饱问题,而是更加重视社会福利,每个人都希望社会福利可以增加,现阶段,养老保险是社会福利的一大保障,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影响着很多发面,然而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也是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就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1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
1.1转型过程中的成本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我国原来采用的是现金支付,现阶段采用积分的形式,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象,其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产生隐性债务的原因有很多,较为明显的原因为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我国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很大的负担,面对这一负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负担减小,一些数据表明制度转轨的成本负担影响还是较大的。
1.2国家不断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补贴带来的财政压力
我国对养老保险越来越重视,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了多次规划,不断的改革,每年的财政补贴都在增加,这给养老保险事业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减少了个人支付,这也就导致养老保险公司的收入减少,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知道,部分企业承担着为职工购买保险的责任,但是在企业购买保险之前,没有积累养老保险基金,那么企业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
1.3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存在实际缺口
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出现的缺口并没有随着中央财政补贴的提高而发生改变,虽然我国财政补贴给养老保险的钱变多了,但是在支付问题上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这种缺口我们可能看不出来,但是确实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就现实的问题来看,每次我们要收入一部分基金,同时也要支付一部分,支付给那些已经买了养老保险的职工,表面上看,收支是平衡的,但是通过实际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的收入和支出存在着缺口,收入并不能完全满足支出。
2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对策
2.1延长个人退休的时间
我国现阶段的退休年龄为60岁,如果退休年龄变为65岁,将会大大减少了养老基金的支出,延长退休年龄是应对社会养老保险财政风险的很好办法,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增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中国未来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人才的使用也会达到最大化,老员工的存在会影响新员工的工作,可以成为他们工作的榜样。
2.2提高参保人数的数量
现阶段,我国买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普遍是国家职工或者是正规企业人员,有很多的私营企业和一些不正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参保,城镇和农村参保的人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民工的负责人不会给他们买保险,一旦出现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我们可以总结这个经验,在宣传养老保险基金时要贴近人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保险带给大家的好处,这样我们的参保人数就会不断的增加,也会减小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
2.3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融资渠道
我国由于旧的制度向新的制度转变过程中需要拿出巨大的成本,经验积累不足,资金周转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为此,我国经济专家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增加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渠道可以很快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可以使保险事业的发展更加稳定,我们可以增加税收渠道,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债券,通过这些渠道进行融资,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2.4有效的运行养老保险基金
我国当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现象,养老保险基金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出现这些现象国家并没有出台政策进行保护,面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政策,保护好这些利益,使此类问题不再出现或者较少的出现。
2.5严格管理养老保险基金
在解决上列问题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要严格管理养老保险基金,行政机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进行监督和督促,减少问题出现的次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维护参保人的利益,减少参保人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冲突,很多人参保之后都不知道如何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在出现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联系保险机构,导致保险机构和参保人之间出现问题,发生冲突。同时参保机构要对每天的收入做好规划,做好监督,避免发生一些问题。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也开始实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策略,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保证每个人的利益,减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斌,郑军,朱甜甜.政府财政补贴对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机制分析——以的新农保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黄丽,罗锋,刘红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补贴问题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