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音乐教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七年级英语课堂游戏教学
引言
将游戏教学法引入七年级英语课堂,不仅是响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正确举措,而且也遵循了青少年外语习得的规律,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游戏也颇受他们欢迎。把游戏引入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结合七年级英语游戏教学的实际,一一阐述教师把游戏引入七年级英语课堂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一、游戏应与教学有机结合
游戏教学是游戏和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与游戏的关系。我们初中英语教师所采用和设计的游戏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考虑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游戏把教材内容活化为语言行为,使得教学任务在游戏中得以实现。然而,游戏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切不可让游戏喧宾夺主,为游戏而游戏,使教学内容成为它的陪衬。任何缺少相应教学内容支撑或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向的游戏都是偏离游戏教学目标的。
二、游戏要兼顾趣味性和语言实践性
英国有一句俗话“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生动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教学,尤其是七年级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据调查表明,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动机,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则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提高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游戏要设计得有趣味性。然而,兴趣的保持是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的,三者相辅相成。如果没有语言实践,哪能获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更不用说保持兴趣了。所以游戏一定要有语言实践性。这一点在“闻一闻”、“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师要谨防被热闹的课堂表面现象所迷惑。例如“击鼓传花”游戏,虽然它很有趣,而且深受学生欢迎,但它容易淡化教学主题,“中看不中用”——因为音乐这一“道具”的运用使语言实践量减少,不利于初中生在游戏中巩固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
三、游戏的形式要新颖而多样
俗话说:“把戏再好不能久玩。”再好玩的把戏,玩的次数多了或玩久了,人们就会对其失去新鲜感而产生腻烦心理。所以,我们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翻新花样、引入新游戏。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将游戏形式完全改头换面才算新颖。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稍微改变一下游戏规则,“旧”游戏“新”玩法。而且游戏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体现为难易程度不一、对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侧重点不一、涵盖的范围大小不一等。比如可以用“听音做动作”“我做你猜”等游戏巩固和复习动词和动词词组,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教师可以将静态单词用实物或图片呈现于课堂,安排学生做“Listen and Touch”游戏,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另外,教师可以设计猜谜游戏巩固新授内容,用“吊死人”游戏复习单词拼写,用抢答游戏复习日常用语等。
四、游戏要贴进学生的生活经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将新知识与大脑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将它纳入到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中,才不易被遗忘。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旧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设计的游戏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让生活自然融于教学中。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视野出发、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呈现游戏信号物。图片、头饰、面具、音像材料、实物、言语、手势、动作等都是传递信息的信号物。比如做“What’s this in English ?”的抢答游戏时,教师可以拿出实物、图片或运用投影仪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文具、水果、动物、家具等英语词汇;再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做“辨声游戏”,即听音猜动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又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其次,教师摄取游戏形式的范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使课堂上的教学游戏表现为学生日常参与的活动,使课堂上之所学也是生活中所闻、生活中所用。比如在字母教学中安排“排队游戏”“找邻居游戏”,帮助学生掌握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便可以用音序查字法快捷地查阅字典等工具书了。
五、游戏的设计和开展要有可发展性
教师设计的游戏要有可发展性,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励他们多思考,甚至可以让他们参与游戏的设计。比如在基数词1—100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火车”游戏进行巩固,全体学生一起参加,按座位顺序轮流快速地用英语报数。由于我们中国人普遍不喜欢“4”这个数字(因为“四”和“死”谐音),所以可以设计成每逢含有数字4的数(如4,14,44等)则以“Stop”代替,报完数即刻坐下,报错者不能坐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索“别的花样”;比如学生坐着轮流报数,报到数字5或5的倍数则只站不说,报错者被淘汰出局,看看最后有多少人获胜。教师和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设计出各种灵活多变的游戏,比如变换“Stop”的数字,可逢6或7时代替。可发展性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教学实际情况,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不断搜索、大量收集、灵活运用并创造出适合自己班级和教学需求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英语,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其自信心。总而言之,在七年级英语课堂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游戏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把“戏”(游戏)演好,确保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整合教材;情景教学;能力培养;因材施教
在农村,由于小学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很多学校就聘用非专业的教师来任教;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英语课。上了初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有些连26个字母都没认得。因此,教师如何使用这套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一谈我这一学年的英语课改体验。
一、整合教材,优化教法
新教材的特点是单词多,内容多,大量的语法知识蕴含其中,重要的单词、短语也出现在各个对话、篇章等部分。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全册书的内容,掌握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把重点内容体现在自己编写的导学案上。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使课本的知识“活”起来。例如:Module 7这个模块在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模块着重讲一般过去时态中动词be的用法。而后几个单元则着重讲一般过去时态行为动词的运用。两种动词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表现形式不同。前者可以直接利用动词be,而后者则需要借助助动词did。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对比教学法来教授这些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否则,学生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因此上新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索,认真钻研教材,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Module 5 Shopping中,在教学购物的对话时,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A:What can I do for you?B:I would like some...把所有学的内容放到表演的情境中。然后两人一组上台来表演。表演数遍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新的句型。除此之外,日常话题比如看病、打电话、问路、谈论天气、音乐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此外,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游戏教学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而以往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这一点。以往我们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例如,在英语的听力训练中,有些时候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一开始就边放录音边解释给学生听,直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在做阅读理解时,有些教师怕浪费时间,就和学生一起朗读文章,然后直接讲解题目,让学生写下答案。不论是怕学生不懂还是怕浪费时间,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过多地占用学生的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没有得到锻炼,他们的智力又怎能得到开发?学习的能力从何来呢?由此可知,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知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五六十个学生的班级里,教师不能一刀切地对待学生,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要用积极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外语学习心理疏导及学法指导,对症下药,增强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和兴趣。例如,在新授课时,教完了单词和课文,不急于赶进度上新课,多抽查一些学生背诵。对背诵不太好的学生,首先让他们读准读流利,再要求他们背诵。这样一来,一些差生就会觉得我也可以说流利的英语,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的帮助,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学会欣赏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上是我在七年级的课改中努力尝试的几点,自觉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对英语较感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以后的课改中,我还会探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方法以精美的课件为主,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寓教于乐的要求。例如:《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主要是学习动物名称和一般疑问句句型,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设计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学生仿佛和老师一起走进了一个环境优美、有声有色的动物园。在那里,同学们见到了各种各样活泼可爱、生动形象的动物,教师通过点击“声音”“介绍”“图像”等键,可充分调动学生听、视、说等感官同步活动,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课的内容。
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相对于别的科目中某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而言,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的重难点知识对计算机软件的运用要容易一些。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知识重点、难点设计成相应的英语场景,以直观的形象演示,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同时教者可以精讲多练,巩固知识,又能腾出时间,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主要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等级,用多媒体呈现两个物体或人物的比较,反复呈现几组物体或人物的比较,每呈现一组都在其下方造出句子。如两个人比高矮:Tom is shorter than Bob.每个句子整齐地排列下来,并且形容词里的“er”用红色标出来。让学生来练习、观察、总结其规律。学生很快地发现,形容词比较级里都带有比较的甲乙两方,并且形容词的后面都带有“er”。这样,就达到了本堂课的目的。
⒊信息扩大,效率提高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时,我把重点、难点、课文、图片、四会词句、游戏、课文朗读、歌曲、练习题、板书要点等都设计编制成课件,任意调用、重现,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的时间,为新材料的操练巩固“腾出了时间”。教师可以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教学程序环环相扣,这样就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训练的效率。
比如说句型的替换练习,用传统的方法,比如:看图片、由老师指定替换内容,都显得比较呆板,而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句型替换练习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大容量的特点,找到数量可观的教学素材,并运用到句型替换练习中,巩固学生对新授句型的掌握,同时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效果。如:在《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 一课的句型替换练习教学中,计算机媒体的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句型是“Is this your…? Yes, it is./No, it isn’t.”我就将这个句型做到了课件当中,把计算机里各种各样的图片用在句型的替换部分,并做了适当的扩充,如: pig,bird,mous,stick,sheep,dog等等,这些东西的图片都非常可爱,学生们很喜欢,积极性自然就很高,虽然不知道下一个会是怎样的图片,但是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也轻轻松松地练习了新句型。并获取了新知识,为接下来的对话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⒋ 综合训练,思维拓展
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各种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感官的刺激获取更多信息量。这种训练方法比让学生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例如:《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本单元要让学生掌握购物的常用词,如果仅靠老师单调地讲课,学生要记住那些购物常用语,如“比较、挑选、还价、试穿”等,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笔者用计算机多媒体,对课件进行精心地设计,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通过要点提示等把新知识呈现出来。然后屏幕上出现四个商店(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饮食店),学生点击购物场境,呈现相应的要求进行练习,巩固新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购物用语,并灵活地投入到具体的运用中,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到锻炼。
关键词: 多媒体;英语新课;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08-01
一、音乐吸引导入法
(一)在欣赏中进入学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大多对音乐感兴趣,尤其在英语课堂上听到音乐,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学习唱、听英语歌曲,还可以使学生增强英语语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6 The Olympic Adventure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歌,在优美、激奋的旋律中,学生一定会陶醉,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在欣赏完歌曲后,教师问:“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Olympic Games?” 学生往往情绪高昂,很快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为这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生表现欲强,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我们知道,在语文的学习中,有配乐诗朗诵,配乐课文朗诵,同是语言的学习,英语也可以配乐,在外研版七年级上册Module 9 A trip the zoo中有段作为导游的语言“Welcome to Beijing Zoo...”,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音乐作为导游词的背景音乐,让同学走到前面充当导游进行配乐朗读,同学们兴致很高争,都争先恐后的上前尝试,这样,不仅渲染了课堂氛围,而且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的加深,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看图提问导入法
(一)图片展示导入
图片的展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在进行食物的教学时,教师可展示食品图片,如cake、tea、bread、hamburger、ice cream、coffee、dumpling等实物图片,漂亮的色彩和熟悉的食物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大脑自动对图片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对比、联想等加工处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也会产生期待心理,这在新单词的学习中经常被采用。
(二)看图说话导入
利用多媒体图片教学,更直观生动,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当学生们看着食物画面时,教师可以提问:“Which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better,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这样就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又如外研版七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 1once upon a time的学习,文中Goldilocks是位美丽的小姑娘,在森林里迷了路,遇见三只小熊的童话,我利用投影片把文中主要故事用画面展示出,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提问:“What can you see?”、“What happened?”等,围绕图片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它引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易被老师带入新一阶段的学习。
三、视频情境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识记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办法。实验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只能记忆15%,通过视觉能记忆25%,视听结合能记忆65%。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展现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使之成为持久的饱满的学习热情。
英语学习中的背景资料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传统教学手段最直观的无非是一些挂图或文字材料,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介入,大大改变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引擎,搜索到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材料,这不仅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教学内容作好铺垫,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四、文字归纳导入法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英语课文容量大,在讲解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无疑节省了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内容,同时克服了老师“一言堂”的状况,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如在九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以有了大量词语的积累,教师利用多媒体直接展示句子,让学生从看到列举的句子,找出语法知识规律,如:
It was Jane who helped me.
It was on the playground that I picked up the watch.
It was at six that Tom arrived at the school.
得出强调句的句型结构是:It is / was + 被强调部分+that / who…
这样直接输入问题,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又直观用来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新语法在具体语境中的描述、渲染和表达,使学生明白英语语法构造的意义所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语法难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又如,讲解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时,若设计几组对比图片: surprising news/a surprised look , the rising sun/the raised question, boiling water/boiled water让学生观察理解将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语法有了清晰、完整、透彻的理解和运用。
良好的导入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呈现的语言材料,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初中英语新课导入时,应重视演示的内容紧扣教材,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不能纯粹追求趣味性,一味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同时,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和方式,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课堂讲授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衔接要巧妙自然。
英语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灵活设计,合理利用多媒体,采取相应的导入新课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获取新知识。它也优化了课堂结构,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只有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丹.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