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实务; 区块链; 应用
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之下,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依然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或者是偷税漏税等现象。针对于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突出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要进行良好梳理,区块链本身是一种相对较为现代化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性以及去中心化等诸多的特征。对于当前的会计监督实务工作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忽视重要作用,有利于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会计监督实务当中诸多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会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当前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讲,需要加强自身的转型和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首先对于当前的管理人员来讲,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虽然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但是区块链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有着重大的优势。其次,在会计工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以及构建新型财务管理系统,对于会计人员来讲,还需要实现自我转型,要求会计人员转变传统的会计思想观念,深入的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加强区块链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促使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会计实务信息失真针对于目前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大多数信息缺乏原始凭证或者是凭证过于错乱,这样就无法针对于会计信息真假进行有效的辨别和监督管理,特别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的问题。如今,信息失真问题逐渐的演变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缺乏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以及有效会计监督工作,甚至依然存在着一部分的企业伪造原始凭证的方式获取不当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在经济活动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产生,而且也对于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严重的违背了市场诚信原则,同时对于市场上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害。
(二)会计责任不明确问题对于当前的企业负责人来讲,需要对于会计实务工作重要作用加以明确,甚至依然存在着某些企业管理者为了逃税漏税等行为滥用职权,强迫会计人员采用非法违规的操作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由于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为领导威慑,常常有着诸多顾忌,而只能违规的进行操作,影响到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于会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仅会直接的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阻碍。
(三)审计所职业质量较差在当前的会计监督工作当中,注册会计师是主要的人员。在当前竞争压力过大的情况之下,会计审计人员在检查被检对象的过程当中经常无法避免会向委托方利益所倾倒,甚至很多的事务所一味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罔顾职业道德,在制作会计报表的过程当中,往往制作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这样的虚假报告行为会对于会计师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直接的影响了会计师社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对于社会和谐稳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二、加强区块链应用,解决会计实务痼疾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水平和质量,需要保障信息精准性、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利用区块链进行账本记录不会容易被轻易篡改,同时也可以实现永久化的保存。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可以实现会计分布式记账,而且还能够让会计信息被篡改概率大幅度的降低,除此之外,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加中间节点个人造假的难度,有利于促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提升。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降低记账的错误概率,同时也可以切实的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二)提升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促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是需要重视财务数据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当前会计工作人员端正好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责任心。比如,报销的过程之中,为了切实的保障发票准确、业务真实,通常都需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数据进行反复审查。另外,在会计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会计监督的职能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促使所有交易数据可以被实时监督控制,同时保障数据的透明性,还可以对数据实时的进行审核,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虚报业务、虚开发票或者是购销不一致的问题的产生,有利于促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降低投入以及提高效率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资产的采购管理、内部调拨的过程当中,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比如,会计资产登记以及转移需经人工操作同时需要支付员工费用项目,这就可以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完成,不仅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同时保证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在当前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例如,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可以快速将数据记录到凭证当中,有效的减少了中间传递快递资料时间,同时也不需要快递的费用,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显著的提高了效率,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以及现实意义。
(四)促使财务业务数据一体化在当前企业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以及企业业务系统相互的对接,有利于对于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提取,同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会计凭证的审核确认等工作,在账务处理的过程当中能够自动化的生成报表,切实的保障审计全覆盖,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促使财务信息由传统纸质管理转变成为电子档管理,能够促使业务模式得到快速有效优化调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区块链技术首先,在目前基础之上进一步促使区域链容量得到扩大是当务之急,只有促使当前区域链的容量瓶颈得以突破。其次,还需要对于共识机制加以升级,促使共识边界得以扩大,还需要对于密钥保管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针对于公司要设置相关的监控和保管的程序,这样才能够促使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切实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及真实性。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当前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和步伐,要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区块链技术,要由传统会计人员转变成为价值管理人才以及决策分析人才。对于社会上任何一大行业来讲,人才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当前的人才应当深入的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在会计业务实施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好的运用区块链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转变传统思想理念,要具备现代化思维方式,紧跟时展潮流,不仅仅应当加强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可以展开咨询服务等诸多的业务,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保障区块链技术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
(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监管措施的保护,进而会对于大量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的企业也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法分子通过利用监管漏洞或者是失误实施经济犯罪行为。目前由于互联网上,监管难度比较大,少有企业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和他人进行共享,或者是在网上将所有信息公开。对此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进行改良和完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同时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加强实时的监督和控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交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严厉的打击黑客的犯罪行为。
(四)建立区块链标准虽然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对于区块链技术还是缺乏标准化体系。目前各大国家都在实现区块链的标准化,对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来讲,也需要在行业内部逐渐统一区块链的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会计行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未来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在会计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诸多的难题,同时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春.大数据助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发展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85-90.
[2]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财务与金融,2018,04:38-41.
[3]王刚,叶明,郑天娇.信息质量视角下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会计领域的应用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9,02:67-69.
[4]张夏恒.我国区块链能量分布与前沿热点趋势——基于核心文献样本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9,02:81-95.
[5]邢恩泉,宋睿,苏蕊,曹蕾娜.基于区块链视角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02:77-78.
[6]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中国农业会计,2019,01:79-81.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 房地产 会计实务 应用
1. 公允价值含义与适用范围
1.1公允价值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环境下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所给的定义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的交易环境,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是进行交易的双方在充分考虑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达成的理智的共识,达成这种共识的市场交易金额就是公允价值。
1.2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范围
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主要运用在金融工具、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债务重组及非货币资产的交换等几个方面,准则中明确了投资性房地产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能够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规定。
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根据是否存在可观察的市价分为市价法与现值估价两种方法。
2.1市价法
市价法主要用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可观察市价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市价法的运用强调,某一资产或者负债的价值应与发挥同等效用替代品的市价相等。这要求比较被计量的资产、负债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类的资产或负债,最理想的情况是对照资产、负债的物与被计量的对象完全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对照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并不完全一致,这时要适当进行调整。
2.2现值估价技术
当合同约定现金流存在,计算时可运用传统现值法,也就是只使用单一的和风险成正比关系的利率,传统现值法基于未来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程度能够通过单一的利率反映的假设,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选取一个合适的利率,这就需要对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同市场中具有可观察利率与现金流量特征相似的参照对象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来确定公允价值。当合同约定现金流不存在时,可通过期望现金流量法确认。该方法首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进行考虑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得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进而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折现利率与现值。
3.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3.1在房地产会计实务中应用公允价值需要满足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时,应当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地区应当具有较为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中获得同类的或者是类似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信息,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公允价值的科学估计。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应用是禁止出现过多假设条件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房地产市场都适合使用公允价值,因此,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和使用。
3.2公允价值在房地产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2.1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确定。根据同类资产的市价确定的为第一个层次,该层次的资产市场活跃,资产的市价就是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为第二个层次,该资产虽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但相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第三个层次的资产既不存在同类市场也不存在类似市场,该类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根据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采用合适的折现率计算出的现值进行评估确定。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不同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在确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严格根据以上的三个层次确认计量。
3.2.2公允价值计量对房地产装修费用的影响
装修费用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的一部分,房地产企业获得更高的房地产使用效能,往往要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扩建、改建或者室内装璜的方式提高房地产的使用效能。当用于改扩建或者装修的支出符合确认的条件时,应将这部分费用资本化。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某一房地产项目进行再开发,并且将来仍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再开发期间不进行折旧或者摊销计提。由此,应在“投资性房地产”总科目下加入“在建”子科目,并根据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两种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的差异性较大,同时不同的计量模式也会对房地产装修费用的处理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选择成本模式计量装修费的,按照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后续计量,并按期(通常按月计)计提折旧,对于出现减值迹象的,根据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装修费用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扣除,应当以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价值和原先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
3.2.3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中的应用
在会计处理方面,企业如果将自用房地产转换成投资性房地产时,就会遇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非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前通常是按实际的成本计量,转换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后,就会发生转换之前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转换时公允价值不吻合的情况。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若转换当日发生资产亏损,即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之差,则将价值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当投资性房地产出现升值,对冲或者转让时冲销两者间的差额。由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自用房地产按时,实际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资产核算不会发生资产价值变动,也就不存在变动损益的核算。但为保持投资性房地产资产价值原貌,应将该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或摊销)、减值准备等内容,分类转入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转换资产,应按照资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房地产转换后的账面价值,房地产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中,当房地产处置或者报废后,再将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转入到“营业外收入”科目中。
结束语: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与实务发展尚不成熟,在房地产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还不广泛。要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需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应用体系,同时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调整公允机制计量模式,使公允价值计量在房地产项目的具体应用更加的方便可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及优点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的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单位的收支和收益。
(二)权责发生制的优点
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会计工作中对每项业务都按权责发生制来记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需要在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将本期应收未收的收入和应付未付的费用记入账簿;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利润是主要的阶段性业绩指标,在核算利润时,经济交易的结果按预期的而不是实际的现金收支进行记录。提品或服务的预期现金收入被记作收入,与收入有关的预期现金支出被记作费用。因而,绝大部分企业按这一基础记账。
二、权责发生制在运用中的弊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形式多样的经济联合体不断出现,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日益扩大,企业外界的利害关系人也不断增多,债权人,投资人,合伙人等的出现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知道企业各期的现金收入情况,而且要凭此信息对企业的付现,偿债能力等情况做出判断。这样,权责发生制的一些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不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净额。
权责发生制确认的利润收入与费用配比后的差额,是观念上的“盈利”,而非实际收付现金的净结余。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用“利润”的概念,而衡量支付能力却必须用“现金”概念,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如果投资人、债权人依据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及损益评价企业,怎能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信贷决策?
三、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与企业三角债
(一)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造成企业提前纳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于竞争往往把赊销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致使应收账款增多。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包含了这种企业采用商业信用方式销货、提供劳务形成的债权,可预期在不久收回现金,但只要收入实现的标志一旦成立,纳税人随即发生了纳税义务。企业虚增了的应纳税金,使得客观性欠税在所难免。在结算纪律松弛和“三角债”重新蔓延的形势下,赊销数额越大,垫支税款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欠税。
(二)应收账款可能导致坏账增加,进而影响损益的准确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当期没有取得款项的那部分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不稳定性,因为这部分收益暂时仅表现为债权,款项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收回,一旦债务人突然宣告破产,或被关、停、并、转,这部分收益无法收回,势必给企业造成严重亏损,已计算确定并转入分配环节的收益也因此而失去了准确性。
(三)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导致企业三角债形成
企业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这样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构成复杂的债务链,形成所谓的“三角债”,以至于企业成品资金无法转变为货币资金,严重阻碍流动资金周转。造成三角债的原因很多,税收方面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增加赊购,可抵扣的进项税而增加现金净流入,反之,赊销数额大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为应收账款提前交纳的税赋。因而,企业间的拖欠行为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所助长。
四、权责发生制与净利计算
(一)净利计算缺乏客观性
建立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是配比原则,它要求在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时,应尽可能把与特定收入相关的全部费用从这些收入中扣减出去。由于分配程序上的主观性,其结果必然使权责发生制所确定的净利缺乏客观性。企业每期负担的商誉费,并非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它是以人为制定的标准为依据,从本期的收益中加以扣除的这里面就有主观因素,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权责发生制计算净利时不考虑实际收支现金的时间
科学决策要求判定每笔款项收支的时间,因为不同时间收支的等额现金用时间系数换算后具有不同价值。用权责发生制计算净利不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大了决策者承担的风险程度,这对在资本市场上恰当有效地评价公司的业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就会计人员而言,利润的绝对值或相对值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指标,股东价值表现为企业将为股东创造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股票价值取决于其所带来的未来现金股利的现值,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核算的净利润却与此相距甚远。
五、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减少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间的差异
(一)五险一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的扣除
按照《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简称五险一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税前扣除所属时间,目前通常是在企业实际缴纳或支付的当期税前扣除。
(二)税金的扣除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以下简称税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于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税款的缴纳时间存在差异,目前对于税金的税前扣除时间各地区掌握不尽一致。有的是以实际缴纳时间作为税前扣除的时间,有的是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为税前扣除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刘颖;《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会计预算中的对比探微及应用分析》;会计研究;2008(6).
[2] 金伟晓;《试论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财会;2009(4).
【关键词】公允价值;重要性;应用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与国际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的重要准则之一,公允价值日益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于2011年5月12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而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要保持与国际持续趋同,公允价值计量肯定也会跟进国际准则。事实上,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已经在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租赁、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等内容中涉及到了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原则,但一直未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过单独的规定。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在会计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公允价值应用必要性
1.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大多数都是以合约的形态存在的,这些虚拟金融产品和工具并不具有实物形态,也不具有货币形态,就使得历史成本法在计算这些产品的价值时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处理,即当交易双方共同确定一个价格或价值,就完成了价值确定的过程,而且对于没有真实发生的金融业务也是适用的,以此来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2.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会计计量的收益等于某个期间实现了的投入与匹配费用之间的差额;在经济学中收益所包含的范围要大很多,除了会计收益还包括并没有实现的利益。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可以计量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和数量,而且也可以计量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造成或产生的利益所得或利益所失,因此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应经济收益,提高相关企业决策人士的决策质量,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3.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现行企业在计量收益和费用时所依据的标准和原则不同,如计量收益的依据是现行的市场价格或价值,而计量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进行,造成会计的计量结果与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就可以使这种问题就得到很好地解决,因为公允价值法在计量收益时,会对现实收入和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
4.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的计价可以说是市场化的,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所得的会计结果与真实的业务之间相关性会更强,可以让企业决策人员根据更加贴近实际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决策,也可以使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此外决策的有用性也可以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
二、公允价值应用困境
1.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
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市场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交易容易确认或可以对类似的交易价格进行复制,有些无法复制而只能依靠主观估计。由于商业保密性原则的存在,使公允价值取得和判断难度增大,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
2.可操作性较差
企业的资产种类众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在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是否公平,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
3.有形成利润操控的可能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确定收益的时候容易受到当事人的主观性格的影响,而且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不容易进行操作和推广,因此在某种程度使管理当局有进行利润操控的机会,进而降低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4.较高的信息成本
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方法对相关要素进行计量,会使企业的会计成本增加,因为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计量相关财务要素的公允价值,如需要计量资产、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并且需要对一些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使信息成本增加,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总体会计成本。
三、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完善市场体系
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市场的信息不能充分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其公允性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致使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所以需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在市场上有效流动,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使市场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全面增强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方法处理会计事物的能力。
2.重视会计准则的细节
根据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当中已经得到了规范,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能为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加之指导性文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具有强制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使用,即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公允价值方法大范围地或普遍性地使用。首先,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具有理论和政策支持。其次,在大范围推广公允价值方法之前,应该在小范围或者是专门的试点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刘占双.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问题研究[J].电子制作,2015,03:287.
[2]毛文平.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国际趋同[J].市场研究,2015,03:66-67.
[3]张举.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5,09:152-155.
【关键词】 货币时间价值;现值;实际利率
一直以来,货币时间价值作为财务管理学的第一价值观为大家熟知。什么是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别。通常情况下,它相当于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平均的利润率。在实务中,通常以国债一年的利率作为参照。货币时间价值应用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筹资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让我们意识到资金的获取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筹资决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在项目投资决策中,项目投资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等都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投资决策方法;在证券投资管理中,收益现值法是证券估价的主要方法,同样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以货币计量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会计实务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成为必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状,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现值和公允价值是具有很强时间概念的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拟对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就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提出几个建议。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具体准则对“现值”和“公允价值”两个计量属性的选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非流动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为了反映已有资产的实际价值,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要以资产可收回金额作为价值杠杆对非流动资产的价值进行测试,确认计量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必然要求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现值被广泛用于确认非流动资产的价值,使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贴现率的选择和计算等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成为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
【案例1】某远洋公司于20×1年末对一艘远洋运输船只进行减值测试,该船舶账面价值1亿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远洋公司该如何进行该船舶的减值测试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和资产账面价值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减值,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假设该船舶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难以确定,那么,企业需要通过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要计算该船舶在20×1年末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公司必须预计其未来5年现金流量。根据准则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可以采用传统法,以资产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为未来现金流量;也可以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算确定未来现金流量。假设公司以该船舶当前状况为基础,不考虑财务费用和所得税支出,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其次,确定折现率。根据准则规定,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假定远洋公司当初购置该船舶用的资金是银行长期借款资金,借款年利率为10%,公司认为10%是该资产的最低必要报酬率,已考虑了与该资产有关的货币时间价值和特定风险。因此在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使用10%作为其折现率(税前),因此,可计算该船舶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如表1。
由于在20×1年末,该船舶的账面价值为10 000万元,而其可收回金额为9 069万元,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因此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应确认的减值损失=10 000-9 069=931万元
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 31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 310 000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当期损益中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当期损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融资业务或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业务中,这些业务包括长期债券融(投)资业务、分期购销商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在处理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业务时,计算融资的实际利率是确认融资实际收益的关键。
1. 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债券融(投)资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2】20×1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发行的3年期债券,面值是10 000元,购买价是10 534.6元,票面利率8%,每年支付利息800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甲公司打算持有至到期。
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一个经济业务的两方,甲公司是投资方,乙公司是筹资方。根据新准则,甲、乙分别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
我们知道,债券价格的确定,是买卖双方协调的结果,从投资方来说,无论债券的价格和票面利率为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该项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实际收益率不能低于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甲公司愿意溢价534.6元购入乙公司的债券,说明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甲公司期望的报酬率,该债券投资实际利率是多少呢?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可以计算确定:
假定该项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R,
那么:800×(P/A,R,3)+10 000×(P/F,R,3)=10 534.6(元)
用试误法可求出R=6%
溢价投资源于该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8%)高于实际利率(6%),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对该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使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在购入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实际支付价款入账;持有期间每期投资收益应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计算确定,每期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的差额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
各期该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投资收益见表2。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应账务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 534.6
贷:银行存款10 534.6
(2)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800(应收票面利息)
贷:投资收益 632.08(实际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7.92
收到票面利息:
借:银行存款800
贷:应收利息800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同2007年。
(4)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800
贷:投资收益611.3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8.68
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
借:银行存款10 800
贷:应收利息 800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 000
同理,乙公司作为筹资方,是溢价发行债券筹资,使得本次债券筹资实际成本低于票面利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可以和投资方甲公司得出同样的结论,债券筹资的实际成本率为6%,根据准则规定:应付债券应根据实际收到的款项(10 534.6元)入账,在债券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筹资实际成本计入财务费用,每期应付利息和财务费用的差额调整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因此A公司有关账务应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10 534.6
贷:应付债券――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534.6
(2)20×1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632.0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67.92
贷:应付利息800
实际支付利息:
借:应付利息800
贷:银行存款800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同2007年。
(4)20×3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611.32
应付债券――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 188.68
贷:银行存款10 800
从例题可看出,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长期投(融)资业务的应用集中表现在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融资)溢折价的摊销方面。在业务处理时,要正确计量长期债券投资业务(长期债券融资)的实际利率,据以确认债券投资(融资)的实际利息收入(支出)。实际利率的计算给企业会计实务带来一定的处理难度,掌握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成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之一。这点同样体现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中。
2. 货币时间价值在分期购销商品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3】2007年1月1日,某汽车制造厂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某公交公司销售一批公交专用车,合同约定价为1 000万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批公交专用车成本为62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这批公交专用车销售价格为820万元,假定汽车制造厂发出商品时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增值税额为170万元,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
根据例3资料,汽车制造厂是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汽车制造厂让渡了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是有条件的,其收益体现在分期收取的款项中。通过计算可知,分5年每年收取200万元,不仅收回了公交车应收的820万价款,而且从中获取了让渡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应得的利息收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可以计算求得汽车制造厂让渡资金使用权的实际收益率:
根据未来5年收款额的现值=现销方式下应收款项金额,可计算得出实际利率r:
200×(P/A,r,5)=820(万元)
通过查表计算得出r=7%。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分期收款销售不会改变企业销售这批公交车获取820万销售收入的现实,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采用分期收款销售的企业首先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在本例中,公交专用车现销价格为820万元,因此,应当确认820万元的商品销售收入。其次,根据新准则汽车制造厂应当将应收的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收益”,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在本例中,合同协议价1 000万和公允价值820万的差额(180万)是汽车制造厂让渡资金使用权获取的利息收入,应计入“未确认融资收益”,并在信用期间按实际利率进行摊销进入财务费用。
每期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及实际利息收入的金额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计算结果,汽车制造厂各期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销售实现:
借:长期应收款10 000 000
银行存款1 7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700 000
未确认融资收益1 80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 200 000
贷:库存商品 6 2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2 000 0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574 000
贷:财务费用 574 000
(3)以后各年收取货款会计处理同2007年。
公交公司是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公交公司推迟付款,占用汽车制造厂的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是要付出代价的,通过计算,占用这笔资金的实际利息率是7%;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分期付款采购固定资产不会改变固定资产价款为820万元的现实,分期付款额的现值应该等于820万元。每期分期付款额中包含了购买固定资产的应付价款和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正因为这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通常在3年以上),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而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信用期内按实际利率分摊确认为财务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在本例中,根据准则规定,公交公司首先应确认购入公交专用车(固定资产)的成本为990(820+170)万元。其次,应确认180
(1 000-820)万元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内每年的分摊额,应和汽车制造厂的未确认融资收益的金额相等(见表3)。
因此,公交公司的各期账务应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购入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9 900 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1 800 000
贷:长期应付款 10 000 000
银行存款1 7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货款:
借:长期应付款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借:财务费用574 000
贷:未实现融资费用574 000
(3)以后各年收取货款会计处理同2007年。
从上例可看出,分期购销商品业务不同于一般购销商品业务,从会计的角度理解,分期购销商品业务是购销商品业务和投融资业务的结合体。站在销售方,一方面实现了销售,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货成本,另一方面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要收取利息,应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站在购货方,一方面购入了所需的商品,应当确认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长期占用销货方的资金使用权,要支付利息,应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支出。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特殊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特殊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案例4】经国家审批,A企业计划建造一个核电站,其主体设备核反应堆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法律规定,企业应在该项设备使用期满后将其拆除,并对造成的污染进行整治。20×1年1月1日,该项设备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建造成本费为1亿元,预计使用寿命10年。预计弃置费用为5 000 000元,假定折现率为10%。
核反应堆属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期满后要支付一笔金额较大的弃置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由于弃置费用的金额与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弃置费用应按照现值计算确定计入固定资产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并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将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因此A企业应账务处理如下:
(1)计算已完工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弃置费用的现值=5 000 000×(P/F,10%,10)
=5 000 000×0.3855
=1 927 500(元)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00 000 000+1 927 500
=101 927 500(元)
20×1年1月1日A企业应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101 927 500
贷:在建工程100 000 000
预计负债1 927 500
(2)计算第1年应负担的利息=1 927 500×10%
=192 750(元)
20×2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192 750
贷:预计负债 192 750
(3)计算第2年应负担的利息=1 927 500×(1+10%)×10%
=212 025(元)
20×3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212 025
贷:预计负债 212 025
以后各年度会计处理依次类推(直到10年后,预计负债贷方累计金额为500万元)。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特殊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的处理是一个已知终值(弃置费用)求现值,并要求逐年计算应付复利利息的过程,除了贴现率的选择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外,计算难度并不大。但新准则对特殊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的相关规定解决了特殊行业的一个业务处理难题:一方面把未来将要发生的费用的现值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并通过折旧的方式在特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分摊;另一方面,允许将弃置费用的现值确认为一项带息负债(已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并在特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逐年复利计息,不断调增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将各期利息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这充分体现了收益和支出相匹配的原则。
从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货币时间价值不仅是财务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会计实务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凡涉及到货币易或事项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第二,会计新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会计实务的现实需要,是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需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应用分析来看,目前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的计量方面,尤其是这类货币交易或事项涉及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应用更为明显。
第三,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货币时间价值是以现值为轴心展开的。现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计量属性,会计实务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给投资者及一切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信息集中表现在现实信息的可靠性。这就是“现值”轴心的作用。
第四,在会计实务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新会计准则诸多创新之一,这一创新使企业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实务在价值理念上得以统一,在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实务处理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学习以及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作为一项专题列入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考虑到在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货币时间价值为桥梁,把财务管理实务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单独设置“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的教学专题。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理解新会计准则,从而提升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