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向凯(1975-),男,广西南宁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党喜灵(1981-),女,河南商丘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实践”(编号:2010C250);2011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新职教园区学生心理安全问题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编号:2011B3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18(2012)05-0060-02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失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追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其实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性认识不清
随着“刘海洋案件”和“马加爵案件”留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许多启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少老师、同学偏执的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诊治、轻预防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广西高校以及区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一般是2-3名。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笔者参加2011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培训班座谈会得知,目前,广西以及陕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开设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也有很多高校开成心理学必修课。必修课是在大一分学期开设,18个学时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我院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每学期100人左右,存在学时明显不足、普及率低、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甚至部分高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点缀”或“额外”的东西,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在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2],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构建“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3][4]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和医学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性、预防性,概括而言即为,以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从而在服务对象确定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个别有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咨询或科研、咨询,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应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尽快建立集咨询、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双面工作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
3.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5.25”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专题片展播、现场咨询、心理讲座、沙龙等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入团体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才能凝聚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突破原有课程设置,引入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的发展性生活课程。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达成了共识,但在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贯彻、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却成为当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困惑的问题。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各校的成功案例发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践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引起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同时,在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离开团体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方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紧缺以及其它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不能实现。结合高校的现实和特点,考虑如下:
先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师资,储备力量,这时候再顺应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内容约包括10个模块、即“健康新观念、环境适应(自我成长)、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情绪调控、爱情认知、职业心理、人格塑造、坚强意志”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每个模块可根据课时自主选择2个经典的心理游戏进行训练。教务处根据情况可给30个课时,或与安全教育或就业指导课分配课时,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即16-18个课时,1-2个学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两个学期授课。若有条件,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骨干
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应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四)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阶段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主要由适应不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一些实际问题引起,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问题,性取向问题等,应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1.重点抓好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教育。在新生入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盖以适应、自我成长、团体凝聚力、学习管理为一体的“我的班级,我的班”团体辅导方案,约6-8单元,有辅导员或预约咨询中心老师同时进行团辅。到第二学期,这时大一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归属感,这时候人际困惑、恋爱误区,特别是宿舍矛盾开始凸显,这时推出“人际你我他”团体训练、“爱情认知团体训练”,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与择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心理团体训练”等,整个课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活与职业指导、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辅导等。
2.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学生。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如针对贫困生群体,结合“扶贫助学”的励志教育开展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等。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院长为组长,学院各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五)反思得失,重点攻坚
1.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还比较简陋,功能还不是很齐全,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应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努力建成一个集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图书阅览、情绪调节等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主动、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这也是各项检查最直观的印象所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团体辅导,力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目前,我院已经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富有特色、高品质的课程。
3.以教代培,课题攻坚,优化师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唯有走以辅导员为主体,结合本职工作,采取边培养、边进修、边工作的形式,以教代培,小课题攻坚,开展教学,才能“做对做新,形成特色,实现跨跃式发展”。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根据不同系部和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应动态生成以体验、互动、分享为主式的专题团体辅导。尤其要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比赛和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演出等,特别是在新生教育中形成一定声势,组织筹划一些有针对性的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9-14.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高职生;心理健康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并且逐渐由中小学阶段延伸到大学阶段。本文探讨了父母养育方式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某高职院校446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2人,女生234人;城市户口68人,县城33人,农村345人;独生子女203人,非独生子女243人。
1.2 调查工具
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1993年由岳冬梅等修订的中文版,共66个项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6个因子: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养育方式包括5个因子: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采用1~5分5级记分。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 男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男生和女生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无显著差异。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女孩比较有显著差异;母亲对男孩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与女孩比较有显著差异。
表1 男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注:p<0.05,p<0.01,下同
2.2 SCL-90低分组和高分组的EMBU各因子比较
以SCL-90的总分均值1.9为界将学生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无显著差异。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在低分组和高分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表2 SCL-90低分组和高分组的EMBU各因子比较
2.3 SCL-90总分与EMBU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与SCL-90总分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SCL-90总分正相关。表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母亲各因子与子女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显著(见表3)。
表3 SCL-90总分与EMBU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3.讨论
许多研究已证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可促进人格正常发育,而长期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影响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测试被试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易对子女采取过度保护、干涉、惩罚或是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这同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显示男女学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方面无差别,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均是同等的,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报告类似。在男女生的比较中发现,父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父亲拒绝否认对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更大。有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自律谨严有恒,有较强的适应成长能力,说明男生的独立意识更强,更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因此,因此父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更易使青少年形成敏感、多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子女心理健康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心理健康负相关。母亲的因素明显少于父亲,母亲的因素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这也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报告类似。近年来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研究发现,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Wallerstein指出,对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影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4.结语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给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予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而对子女采取不当的教养方式和表达负性情感越多,越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做父母,特别是父亲的应积极改进教养方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曹书丽.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2).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内观法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加大;同时独生子女和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增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加之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比较滞后,德育工作远未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心理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任务。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以上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对新生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本院近三年来的新生问卷调查,每年都有1/4左右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人数逐年增加(见表1)。同时根据我院每年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人数统计,有超过55%的咨询学生都是大一新生,因此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图1所示。
表1 2011-2013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状况
普查基本情况一览表
备注:所用量表为UPI,一类为严重,二类为较严重,均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图1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1学期咨询学生情况表
二、高职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由于竞争淘汰或多或少地存在对现实的不满意,并缺乏心理适应的准备。升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及环境变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变了,家庭和社会的要求也变了,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2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1学期新生
心理咨询情况统计表
三、内观法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
高职生经历着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又面临着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重大的人生发展问题,因此,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高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难免的,高职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高职生心理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其心理具有可塑性。
内观法是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心理疗法。内观法定义为以“别人为我做的、我为别人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的3个问题形式,通过不断回忆和反思自己在历来人际关系上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彻底地反省,比较自己给他人带去的困扰、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并进行深入的自我洞察与分析,以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内观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人的感情世界,找回缺失的关系感、责任感、回报感、耻辱感、荣誉感、幸福感以及其他缺失的感觉,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将内观法运用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起到以下作用。
1.有助于加深自我洞察
在进行内观时,一般会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以静坐的方式进行。在没有外界环境刺激的情况下,个体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内心的洞察,梳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恢复身心的平衡。这一特点也较为符合高职生善于“内省”的特质。
2.有助于加速情感变化
在内观过程中首先使其从体会被爱的感觉开始,逐渐唤起自信、责任感、受恩要报的义务感,然后在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时又会唤起羞愧感等。这样,义务感和羞愧感互成表里,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
3.有助于改变认知模式
内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事件,从不同时期众多人的角色立场来观察自己的认知特点,获得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个人认识。所以通过内观,高职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立场,进而通过修正来获得比较客观的认知评价。这样就会对现在的认识立场形成冲击、动摇,产生重新认识对方的动机,最终建立起一个新的认知模式。
综上所述,内观法不仅符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可以帮助高职生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发展问题。对具有不健康人格的大学生,通过内观训练,可使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学会感激和回报,在总结中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别人,学会做人。内观疗法的推广和创造性运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将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张文超,龙云玲.内观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
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8下).
【关键词】三大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关系;异同点
一、引言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首先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即三大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预防污染、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从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出发点来看,二者有着一致性。所以,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全面认识其与三大体系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一)二者的共同点
第一,科学性相同。广大企业对三大体系的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正视二者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大体系、标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有效汲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技术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学等于一体的理论与方法。二者在管理原理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以构建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二,方法和运行模式相同。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从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到合格评定、分析改进,再到标准修订的动态过程,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实现企业标准化。为实现企业标准化这一目标,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应用了先进的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再策划”的循环管理模式。三大体系的管理方法、运行模式也同样运用了PDCA管理模式,以不断改进管理体系。
第三,最终目的相同。构建、实施三大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职业健康风险的管理能力。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目的是维持管理系统中产供销、人财物的最佳秩序,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表面上看,二者有着不同的建立目的,但是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三大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使企业在内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秩序,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第一,含义不同。企业标准体系包含的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而三大体系包含的是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第二,标准依据不同。企业标准体系主要依据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层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而构建三大体系的标准依据则分别采用了管理型的国际标准,或参考了管理型的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和技术文件。第三,适用对象不同。企业标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对象有社会员工、社区居民、顾客、股东、国际社会、相关团体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对象包括组织内的员工、合同方人员及其他人员。所以,三大体系的适用对象既包括了企业内部又包括了企业外部。
三、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关系探析
(一)标准体系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在《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了:企业标准体系应当是其他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财务管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等)的重要基础。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满足相关管理体系要求的前提下,促成企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的、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二)三大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
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主要与质量相关,其包含了安全、能源、环境、职业健康等技术标准。同时,在GB/T1549-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中,也规定了: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关于技术性的相关要求;与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技术性要求。由此可见,质量体系的构建必须的建立在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在技术标准体系中,涵盖了三大体系所有的技术要素,三大体系可以视为对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而技术标准反过来又是三大体系的技术文件。
(三)三大体系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关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管理标准,其是实施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证。在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中,其层次结构由第1层管理基础标准、第2层管理标准(包括设计、经营、开发,生产、采购、质量管理、基础设施、测量、包装、搬运、贮存、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等)所构成。在这些管理标准中,即宝库了质量体系的要素的全部,也包括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四)三大体系与工作标准体系的关系
工作标准体系,是按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工作标准是企业职工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三大体系的运行基础,其可作为三大体系的支撑性标准文件。通过完善工作标准体系,对员工行为加以规范,对岗位操作程序加以优化,以提升工作质量,保障三大体系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志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整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112-114.
[2]王丽君.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9,03:14-18.
[3]罗成书.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J].中国水泥,2013,08:97-100.
摘 要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难点之一。而体育特长生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校纪班风的稳定和整个运动队的成绩提高。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班级,管理上难度更大。教练员除了指导训练外,对特长生的个人行为与文化课程的学习协调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体育特长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训练管理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体育特长生 心理健康教育 管理机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要求
高中是形成性格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任务不是死教书,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社会需要有德有才的人,不需要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行为粗暴的武士。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才符合社会提出的培养人才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专业的要求
没有吃苦耐劳公平正直等品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既便是侥幸练就出好成绩,最终也不能为国家效力。如国际国内比赛中屡见不鲜的兴奋剂事件,大多因为这些运动员不具备正常的心态,想投机取巧取得好成绩,最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落得声名狼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机制
(一)培养良好的个性倾向和性格特点
高中体育特长生面临双重压力――专业和文化。他们不仅要象普通学生学好文化课,又在课余时间从事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运动来达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风吹雨淋,寒冷酷暑也得承受,而只有具备诚恳、勤劳、谦逊、节约、乐观、活泼等优良的性格特征,才能保证好的心态和好的成绩。
1.学生入校组队后即制订队规,并严格监督执行。注重个人与集体教育,建立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不因为个人不良行为让训练队抹黑,被人耻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2.坚持每月一大会每周一小结。对每天的训练情况记载,如考勤、完成运动量、动作掌握程度等。月会提出下月目标和措施,总结上月成绩,存在问题,表彰先进及进步大的学生,并给予奖励。
3.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并与学生交流分析,必要时与家长、班主任沟通或邀请队友共同解决问题。
4.以身示范,用行动感染带动学生。教练必须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尊重你愿意按规定的方向努力。所谓“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经常给学生以语言提示,及时肯定学生,训练中坚持严格要求,不折不扣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体育生不仅要与父母、教师、教练员、同伴及同学交往,而且还要与社会人发生联系(如比赛)。能否处理好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1.首先处理好与教练的关系。绝对信任和服从教练,能接受指导、建议与批评,视教练如父母。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师生情绪,而且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作为教练,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或弟妹,重视理解关心他们,真正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受你,信任你甚至依赖你。
2.理解父母的苦心,多交流。让父母了解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从生活、学习、心理方面多给予关心。树立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的决心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教练每学期末将学生学习、运动成绩总评,写下评语让学生带回家,并要求家长反馈信息,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3.体育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有困难互相帮助共度难关,不搞哥儿们义气,不拉帮结派,有正义感,能阻止队友做违反校纪校规的事,对队友的错误当面指出并帮助其改正;对队友的进步要由衷鼓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4.同学之间。主动向他人请教,不打扰他人学习与生活,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同学。正确处理男女感情,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恋现象很常见,教练不应采取过激举止,要引导,多单独谈心,让其明确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把学习和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用队规进行约束,还可以调动队友一起来做思想工作。
三、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要帮助其建立与自身实际相符的目标,并使其充分认识到可能遇到的困难,不可好高骛远,一旦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就丧失信心,行为散漫,精神松懈。多热情鼓励,切忌挖苦讽刺,可为他们提供一些逆境中成才的范例:如王一夫,姚明等。关注每一次文化和体育测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其制订下一阶段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四、协调专业训练与文化课的关系
连续几年高考体育专业我省本科文化线350分,体育350分,12年本科文化线360分,体育350分。重点本科录取是高考成绩的50%加体育的75%总分达500以上。从历年落选成绩分析,70%因为文化分太低。原因之一是因为以训练疲劳为借口放松文化学习,上课打瞌睡,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原因之二是运动量大,消耗能量过多引起上课精力不足,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降;原因之三是对文化课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分数线低,能轻易过线或者平时考试投机取巧,对自身成绩估计不够,高考当然成绩一塌胡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