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第1篇

1.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1.1.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任何区域内规划土地利用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比如区域的地势、水流、气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宏观调控,应从整体区域层面给区域一个明确恰当的定位。特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有限,对于城市生态用地应有效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对于农村土地,应加快综合整治,加强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联系和实行增减挂钩,推进土地利用的集约与高效性。

1.1.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是为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更科学地向前发展,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编制者不能纯粹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规划必然是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区域内第一、二、三大产业的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在近期的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政府规划控制和市场真实诉求之间的矛盾,都是规划编制应考虑的因素。对于经济特别发达又拥挤的城市,可以建立多中心城市体系,但是也不能为增进区域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纵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造成泡沫经济,而应提升各业各类用地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存量用地利用强度。

1.2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因素

1.2.1规划到执行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纸质上的规划到实际的执行落实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规划预期设定的看似合理的目标与实际落实的效果产生偏差,如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层次相关规划的修编、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对区域的影响等都是影响规划执行的不确定因素。

1.2.2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管理出现多元主体,而各主体之间缺乏同一级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协调,土地规划布局的空间结构是以组团为特征的形式出现,从而导致土地管理规划的编制不能从一个战略上的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规划执行时的多方管理并且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管理不清职责不明,也会扰乱规划实行时步调的一致性。

1.2.3公众话语权不受尊重。发展规划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归根结底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并且公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会在更大程度影响规划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公众积极并且科学地参与土地总体规划能给编制者带来更多可行的建议,土地编制管理者应尊重公众参与的话语权,准确采纳公众的合理建议。

1.2.4相关政策的变动性。政府政策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项土地规划的生死存亡,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正确理解政府政策合理根据政府政策来编制,当然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必然是以促进区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在必要条件下应推动相应政策的及时出台以保障城市土地规划的执行。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是指对该相关规划指标和实施实际完成情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结合规划带来的效益对实施情况做总体评价。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果评价,即对规划执行后的结果是否实现其目标及实现程度的评价;效益评价,即规划结果和规划投入之间的关系的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包括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提高率、环境改善率。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定量评价通常以规划指标、效益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为评价因素,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系数。模糊评价主要基于评价因素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间的关系复杂,通常以优良中差的满意度来进行等级评价,并且操作简单易行,但模糊评价并未对评价标准准确界定,参入的主观因素比较多,评价结果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模棱两可的数据分析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3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步骤

首先选取评价因素。评价结果是由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决定的,正确选择评价因素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主要基于规划编制与执行的核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科学筛选确定。

其次建立评价数据库。准确科学的数据库是评价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包括地学信息类型的确立、各类地学实体属性范畴的确立及各类地学实体间基本关系的建立。

最后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将规划期的土地利用图与评价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对照,分析出在规划执行后土地利用在数量、布局结构上的空间变化,然后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进行评价。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展望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一方面是对政府部门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落实性的监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规划进行严格的评价,指出规划的不足,然后加以调整和修编,达到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的评价宗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管理与利用。

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是指将各种形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将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照作出评价。利用GIS技术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的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资料可靠、方案合理的评价结果可用于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等;加强规划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GIS技术可以动态地对数据进行更新,动态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变化,然后对规划进行适时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

4结语

科学准确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进行评价,能及时反映出规划存在的不足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调整和修编规划提供依据,从而完善规划的执行效果。利用新科技新技术等现代技术更能动态反映地理空间数据,具有传统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后的规划评价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纳。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3S;集成技术;国有;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国有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3S集成技术的应用为土地管理提供了详细准确的信息,为国有土地的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3S”技术概述

“3S”分别为RS(遥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顾名思义,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

1、RS的概念

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系统整理将这些电波信息进行分类和传输。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表各类物质和动态信息进行监测,完全不受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作物产量估计、交通路线网络等方面。遥感技术十分强大,它可以通过系统比对进行水体质量监测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

2、GIS的概念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有以下子系统:数据输入子系统、数据存储和检索子系统、数据操作和分析子系统和报告子系统。

3、GPS的概念

GPS,是实时三维智能新一代定位导航系统,同时可以对海、陆、空全方位定位。它是由地面控制、空间星座、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它能够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精确空间立体式三维坐标,并能够提供很多更加合理、人性化的信息,使整个系统具有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益、自动化等显著特点GPS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的外业调绘和土地利用特征数据、用地范围变化数据的采集,已成为测绘上重要的方法,在地籍测量、勘测定界也得到很好应用。

三、“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影像分类、处理及信息提取等方面。我国依次经历了一次详查(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资源调查)、变更调查(在已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利用状况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信息更新)、更新调查(抛开已有调查成果,重新开展的土地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在2007年7月开始启动的第二次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等多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学者对于“3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在GIS支持下进行分层分类提取,对采矿区的土地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河南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的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最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制作出土地利用专题图。

2、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基于ArcGIS、MapGIS和SuperMap等软件平

台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研究;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流程,并提出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3、土地利用状况评价:以GIS为基础,利用“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对南阳市区土地定级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SPOT-5遥感数据和1:10000DEM数据,在ArcGIS和ERDAS LMAGINE软件的平台上对金衢地区进行低丘缓坡红壤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应用GIS进行农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通过对比适宜农业土地利用区域和现实土地利用区域的空间分布差异,获得农业土地利用潜力区空间分布情况。

四、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在应用

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获取准确的像控点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空间坐标,通过RS技术获取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提取空间信息,加上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GPS和R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GIS,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完成对空间数据的建设。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以GIS为核心,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结束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靠人工管理的落后方法,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3、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RS提供的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GPS提供精确的定位,GIS则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分析,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准确、客观、及时获取变化信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五、技术在土地开发工作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军用设备上曾被广泛使用,同时,在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应用上也有着自己的成功案列,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再加上其他背景资料的辅助,通过人机自动进行交互式的翻译,便可将现在状况下的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高质量地绘制出它的现状图,从而为满足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需要补充一些信息,这样就可以为土地开发工作提供具体的基础资料。在进行实地勘察时,通过运用最新的遥感技术,可以准确标注出开发区的范围,室内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布设控制点,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准确找出开发位置。实地勘测过程中可利用影像进行任务上的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外业勘测结束后,再进行实地复核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改。通过采用遥感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开发过程中项目地形绘画的工作效率,达到高效的精确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影像清楚的识别施工过程中、结束后与施工前的变化,准确确定工程进度与工作进度。

2、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由于遥感技术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不能很好的做出判断,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较正处理。这时,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面数据的采集,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对影像进行系列纠正。在对土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那种计算机和人机交互都不易判读的地方,可通过借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在进行项目检查时,可以引导调查人员很容易地确定出自己的位置和所在的方向,判断项目建设地点是否发生了变化,工程数量是否完成了建设任务等。在规划设计阶段,可以现场绘制出项目草图,确保工程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地情况,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做好前期工作,避免实施过程中找不到开发区的准确位置,耽误工程进度。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在进行土地开发过程时,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数据,同时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物信息进行获取,从而把得到的各种数据传给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出信息数据库,对整理前后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开发的工作效率。传统的土地开发项目过程中,都是在现场进行施工测量,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往往得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也就会间接的影响工作效果。现在很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中都有模拟功能,只要在里边输入相应的信息数据,利用它的这个功能就可以获得实施项目中的三维效果图,这一技术可以为正在实施的项目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在决策上作出正确判断。

六、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3S集成技术在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会更加的广泛和成熟,会不断的推进国有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技术指的是从不相同的高度平台上,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对其进行有关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整个过程。遥感技术收集和运用的信息包含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能够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多种信号。甚至包含了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皆属于遥感的范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类逐渐需要更加有印象、更加全面的去探求所生存的地球,认识他的能源,认识他的改变以便于今后更加科学的去部署自己的生产及生活活动。

2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2.1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 年,我国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 1 1 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 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2-2003 年,用 TM、ETM 和 SPOT 数据监测环北京地区50个左右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2.2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详查需要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采用常规测量方式,有些地方人员、设备无法涉足。通过遥感技术,可以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土地详查工作任务。

2.3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2.4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管理,需要查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产权状况,掌握土地权属清楚、地类正确、图数一致、数据可靠的地籍信息,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采集、储存、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之间关联复杂、时空变异性强。

遥感技术克服以上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其所需的现势性强的数据、图件等资料。

2.5 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该项工作动用人力、物力、资金量很大,既涉及相关政策、法律,又有较强的业务性。需要法律、测绘、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全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资料,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城市土地情况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权属的转移、用地类型和面积的变迁,而且经济发展越迅猛,用地情况变化越频繁。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变化与地籍管理落后的矛盾,部分地方在采集地籍调查数据方式上应用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内业处理依据计算机技术建立图形与数据库,变更调查管理依据计算机来完成,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3.1 确定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

由于土地资源动态调查、监测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应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调查、监测方法,实现土地动态监测调查、监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信息化。

3.2 明确主要内容

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时,利用国内(CBERS)与国外(TM、SPOT)的数据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相土地利用现状光谱特征,对典型样区设立解译标志,加上内业分类和外业 GPS测量,建立基础影像数字地图,形成新的信息系统。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时,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确定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变化图斑,在土地变更调查汇总前进行核查和测量,实现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的有效结合。

3.3 与 GIS、GPS 相结合

随着 G I S 和 G P S 的发展,现在趋向于RS、GIS 及 GPS 三者的综合应用,即“3S”技术。“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即利用 GIS 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 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GPS 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随着 3S 技术的日益成熟,3S 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发展“3 S ”集成系统,以 R S 为信息源、以 G P S 为空间坐标、以 G I S 为工作平台,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3.4 数据精度的提高

日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卫星遥感图像主要有 T M 、E T M 和 S P O T 图像,此外还有法国 Spot5 遥感卫星 2.5 米分辨率数据、美国 I K O N O S 遥感卫星 1 米分辨率数。

据和 Q U I C K B I R D 遥感卫星 0 . 6 1 米数据。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不到 1米。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得 S P O T影像基本可以满足 1 : 5 万的成图要求,从而具有了人机交互对话友好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得图像处理技术有了保障,土地管理信息精度有了基本保证。

4 结束语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用地很少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处于不断上升趋势的人口,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人口之间的矛盾慢慢的就凸显主来,这些年来,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国家各个地区切实开展起来,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等.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2] 刘鹰,等.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1,(4).

[3] 沙志刚.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概述[J].国土资源遥感,2009,(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生态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在越来越苛刻,当下,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甚至生态村的建设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生态规划亦在全国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对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探究,并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念,对生态过程、景观格局、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等进行相应的生态学评估。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概述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等各要素融为一体,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念,将规划科学和系统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去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从中找出最佳生态位,进而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1、调查生态要素

该工作主要是通过实地取证、测试与遥感技术应用等方法调查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便于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会指导城市规划方向的发展。因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统称,通过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等,在参考和借鉴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具体城市的生态系统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目标与近远期目标,同时,要使相应的年限同城市总体规划的近、远期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将形成一个协调、同步、互补的规划体系与方目标。

3.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进行与人口相适应的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分析探究,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只有分析人口分布、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以及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进而确定近、远期的与人口状况相适应的生态城市规划,才能科学地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措施与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和把握生态人口规划的方向。

6、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例如对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等,并通过数学模型来定位生态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7、规划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

从调查分析可知,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掠夺式的开发将会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具体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现状,制定出相应对大气、水、土地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措施,进而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8、规划生态城市的绿化带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城市绿化必须放在重要的地位,将治理污染与绿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城市中的生态区域,并根据城市的地质特征、气候、河湖等情况,科学地规划城市绿地,给城市各类绿地制定出相应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体系的布局形式,还要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合理布置物种结构,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进而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三、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学原则

作为一个复杂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城市具有波动性大和依赖性大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所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去探究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开发传统城市中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使得城市居民处于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中,同时,有利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1、整体性原则: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不仅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还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而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土地容量、绿化容量以及人口容量等。同时,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合理规划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布局;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就是要强调区域性,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的区域,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进程中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再生与节能原则: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两者息息相关,同时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而另一方面则是旧物资的不断被分解为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这样反复地循环进行,进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促使生态城市的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方法;遥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 引言

主要列述了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及其缺陷,概述了遥感技术和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调查理论,通过对柳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结果,并与以前的年度变更调查的技术及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利用遥感影像能及时了解土地变化状况,能及时更新调查数据库,保持柳州市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精确调查和有效监管,满足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日常监管的需要,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2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及遥感技术概述

2.1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

1984-1996年的12年间,我国各县级土地现状初始调查基本完成。由此获得的宝贵的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成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但是,近20年和今后的数十年内,都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土地利用的形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随时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对土地利用图件和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将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由于航空摄影成本很高,难以运用航片来进行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变更申报到现场勘查,在详查图上标绘宗地变化的边界位置、权属变化和利用类型的变化,再到室内进行编绘更新,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

(1)难以准确获取变化边界的地理坐标,仅从相邻关系进行外推量测,难以准确获取变化边界的空间位置坐标,图件更新精度达不到要求;

(2)变化宗地的空间位置难以确定,面积量测不准确;

(3)不能主动监测变化;

(4)方法落后且人为干扰大;

(5)变更数据获取速度慢,多次清绘误差累积;

(6)工作效率低,费工费时费力,很多县市很难每年进行及时的变更;

(7)农村土地利用图斑多为不规则多边形,运用平板仪等测量工具只能测量拐点,不能连续测量整个边界,而且难于精确标绘到原土地利用现状底图上。

由此可见,该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全局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无法实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是否合理。此外,传统的方法即根据用地单位的上报数据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不仅被动,且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报、漏报,对于地块的空间属性难以做到准确掌握,更不能满足动态变更及时准确的要求。因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遥感技术概述

2.2.1遥感的定义

遥感(Rem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2.2.2遥感技术的优点

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较之于传统的野外测量和野外观测得到的数据,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增大了观测范围;

(2)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用于监测动态变化的现象;

(3)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即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

(4)大大“加宽”了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x光到微波,远远超出了可见光范围;而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昼夜、天气变化,进行全天候的观测;

(5)空问详细程度高,航空像片的空问分辨率可以高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与航空遥感相比,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遥感数据的主要方式,而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的观测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

总之,利用遥感技术,不但可以更加迅速、客观地监测环境信息,同时根据遥感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还可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数据源,以实时更新空间数据库。

3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调查实践

利用遥感进行土地调查的步骤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调查中, 主要作用是通过人工目视或计算机自动解释, 建立信息数据或发现变化的图斑并对其进行变更。常规的图像解释方法根据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按照解释者的认识程度, 或自信程度和准确度, 逐步进行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鉴定。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原理是先将前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矢量图叠加到当前时期的遥感图像上, 对比同一范围内遥感图像上地块的形状和利用类型, 发现变化图斑, 并对其进行标记, 再到野外进行产地核查进一步确定,最后将室内判读的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1调查区概况

2007年-2009年,柳州市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对利用状况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从2010年开始,土地变更调查是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利用状况变更,获取当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了使工作成果科学、准确和合理,并尽快地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员使用了遥感、GPS等新技术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

3.2总体技术流程

总体的技术流程如下:

(1)利用当年航摄的航片及DEM数据制作成地面分辨率为1米的1:10000正射影像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精度要求;

(2)利用正射影像图、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及最新的l:1万地形图作为内业判读及外业调查底图;

(3)把制作好的正射影像数据库套合到1990年基础库,应用GPS技术等进行全面野外调查,查清土地权属变化情况及境界、土地权属界变化情况,并对已变更的地物进行实地测量获取变更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点位坐标和面积等输入计算机,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

(4)利用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做到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

3.3土地利用数据更新流程

土地利用数据更新入库的流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制作正射影像图、结合GPS技术更新变更地物和利用supemap软件进行数据入库。具体操作如下:

(1)应用遥感技术(RS)发现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由于航空像片为中心投影,应该先将其纠正为正射投影—— 制作正射影像图;

(2)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空间坐标土地变更数据的获取;

(3)应用supermap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及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输入、图形编缉、管理库、空间分析、输出等主要功能,系统可满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的要求。

3.4新老结果比较分析

在土地更新调查完成后,把此次土地变更调查的结果和上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做比较,发现相应地类的面积存在着差异,其具体情况如下:

(1)耕地面积比上年度耕地面积数减少;

(2)建设用地面积比上年度耕地面积增加;

(3)土地更新调查中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而耕地减少幅度小。

经研究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年违法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建设用地面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年积累的变更调查漏查的建设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而这些未在年度变更调查中进行变更统计的数据,在更新调查工作中均进行调查统计。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耕地减少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a)在土地规划及耕地保护具体工作中,经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的一部分作为折抵指标已用于建设用地,尚有一部分未用于建设用地,也没有用于耕地占补平衡,这部分耕地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中全部进行了变更统计,同时,根据占补平衡要求,将相当于扣除折抵指标后剩余部分新增耕地面积数的经开发造地新增耕地面积数节余下来未进行变更统计,在更新调查工作将节余下来的开发地数进行了变更统计。

(b)经本地开发造地新增耕地超过占补平衡所需部分未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进行变更统计,但在更新调查工作中将这些超额部分开发造地数进行了变更统计。

4 结束语

随着各类建设占用地日益增加,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用地量逐年增大,土地利用变化频繁,常规的土地调查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现代化遥感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掌握国土资源利用状况,科学规划、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国土资源决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月臣,杨华,刘春霞.土地覆盖变化遥感检测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