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往的教学管理,都是运用学校行政手段,由学校领导或教师兼职来执行,具有行政色彩。要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必须要转变以往的老旧思想,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因为教师更能贴近学生,他们不单单只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肩负着管理学生的重任。要坚持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管理学生的学习秩序;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学生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对校园活动等进行管理。所以,对现代教学管理观念的总结,即每一位教师都是管理者,管理着每一件教学实践活动,也不断增加了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只有树立起这样的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有效保障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2塑造教学管理整体局面
营造教学管理的整体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日常教学管理常抓不懈。日常教学的所有内容,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应将教学日常管理和提高学生教学效益相结合,如:加强对教师备课工作的检查、教师上课的情况、课后辅导情况等;二是对教学过程严加管理。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学,而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应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校现状,关心教师、关爱学生,及时调整办学思路,鼓励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对学生加强管理。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在教学和生活上下大力气,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宽容、理解学生,避免用剪刀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3培养教学管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执行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的成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不仅能带动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提升,学生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耳濡目染,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作用。初中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在于评价和培养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方面。首先要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摈弃“以成绩论能力”的教学管理标准,建立一个综合全面、科学合理、目标清晰的评价标准和机制,鼓励教师以培养孩子的素质和个性为目标,激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二是培养方面。要加强对初中教师的培养提高。学习培养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培训、交流等活动。经常性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多与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开拓视野,汲取先进教学管理知识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4营造良好教学管理氛围
一、为什么要利用教育指标检测基础教育的发展?
目前,有人对开展基础教育监测的必要性存在疑问,如认为现在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统计体系,为什么还要推动建立基础教育的监测体系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放在近年来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
1、世界范围内对基础教育质量和绩效责任日益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质量既包括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学校安全、家长学生满意度等过程质量,也包括学业成就、身心素质、社会收益等结果质量。从美国1983年公布《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到英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国家课程”,以及近年来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即OECD)国家积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都显示了各国对于教育质量的重视。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教育指标项目中,教育系统的质量、产出和结果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指标。但在我国原有的教育统计体系中,关于基础教育结果、产出和质量的信息是严重缺乏的。
与教育质量有关的是绩效责任或问责制度。随着教育公共性的增强,人们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诉求。例如:每年政府向基础教育投入的财政经费有多少?主要用到了哪些方面?它们究竟产生了什么效果?中小学校是否对其教学质量和绩效承担了足够的责任?等等。要及时、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大面积、长时间的跟踪监测是不可缺少的。
2、教育决策者和政策分析人员的大力支持
目前,以数据为基础的判断越来越为教育决策者和教育政策分析人员所接受。不少教育政策制定者希望多从量化角度,而不是纯理论思辨的角度了解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而发现政策问题、确定政策优先事项、启动新的政策议程。这种需求大大推动了教育监测体系的发展。经合组织在总结20世纪70年代教育指标项目失败的教训时,认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指标信息和政策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不能向政策制定者提供明确、及时和政策敏感性强的信息,这样就得不到决策人员的支持。所以,当1987年经合组织重启“国际教育指标项目”时,首先强调指标项目的“政治背景”和“政策需要”,甚至有学者直接将其称为“教育政策指标”。
3、基础教育统计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现有的与基础教育有关的统计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在指标体系的构造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构建模式,指标构造维度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甚至缺失状况,复合型和综合性指标、质量指标和主观指标较少,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不够多样化、参与机构较少、收集方法不够丰富等问题;统计报告对教育教学的结果性、政策相关性、可比性、学科性等特质不够重视;在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分类管理制度和整合,等等。
从理论角度来看,教育统计体系与教育监测体系本身属于两种不同的功能范式。教育统计是对教育系统基本状况的原始描述,所以产生的数据大多是原始数据。与教育统计体系不同的是,教育监测体系本身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专题性、成本较低、定性和定量结合、调查覆盖范围宽的优势,侧重反映教学质量、学业能力资格、教育内外部关系、管理效率、价值判断等教育系统最重要、关键的特征。所以从结构来看,教育统计一般由单个变量来完成(如果仍要称为指标,则可称为“原生性指标”或“单指标”),而教育监测的教育指标则是对单个变量的组合测量,是组合指标。可见,教育监测体系是对现有的教育统计体系的再加工和补充,它不是多余或重复的工作,更不是与现存的教育统计工作相互矛盾的工作。
4、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及教育比较的压力
美国在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里,大力倡导设计一些适当的教育指标来评估教育质量,1984年的沃卡特报告利用教育指标监测比较了50个州的教育表现。到2001年,美国有45个州通过包含“表现指标”的“学校报告卡”提供学校的信息,27个州要求提供学校的等级排名。目前“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广泛开展了对数学、阅读、科学等9个学科的学业成就评价。其他国家如英国也有教育技能部、标准和效率单位以及教育标准办公室等多个机构开展基础教育监测工作。
从国际组织来看,经合组织于1987年重新启动国际教育指标项目,引领和推动着国际教育指标和教育监测工作的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1年开始对“全民教育目标”开展监测,并分主题提供一些年度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多年来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小学不同学科的学业成就评价。另外,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对各国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参照作用。总之,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这些行动,不仅对每个国家基础教育监测体系的研制提供了经验,更增加了教育比较的压力。
因此,利用教育指标监测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不是一项偶然性和临时性工作,而是近30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如何建构基础教育检测中教育指标的体系框架?
构建基础教育监测中教育指标的体系框架,需要深入分析两个关键问题:
1、如何对基础教育系统进行分类?
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有某个直观简单的指数能完全表现出基础教育系统的关键特征,所以需要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那么,如何对这个体系加以分类、对指标进行科学组织呢?目前,国际社会从宏观教育系统角度进行了分类组织教育指标的尝试。这里我们简单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兰德公司、经合组织的基本框架,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监测中教育指标的分类组织提供借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分类框架以约翰斯通的观点为代表。该分类框架把教育系统划分为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子系统。美国兰德公司也设计了包括输入、过程和输出系统的以质量与结果为导向的分类框架。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为建立“世界教育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新的系统分类框架。这个框架采用CIPP模式,分为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四个部分。经合组织教育指标项目早期采用CIPP框架,但2002年后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最新的分类框架突出了与教育政策的相关性,区分了个体、教学、机构和系统的层次,但仍看得出CIPP模式的痕迹。
从国际教育指标分类的经验看,分类框架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采用CIPP模式进行的。笔者认为,尽管CIPP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我国基础教育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前期可采用CIPP模式作为其指标分类组织的宏观框架,然后在运行过程中再根据实际经验不断修正。
2、当前需要优先或重点监测哪些内容或主题?
这个问题是从基础教育监测的可行性的角度提出的。监测必然要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的资源约束,不可能为所有的服务对象提供囊括全部基础教育信息的服务。所以,必须明确急需优先监测的主题,确定大家较易达成共识的指标领域。1991年,美国“教育指标专门研究小组”提出指标设计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重点监测三大领域中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学习和学校机构最重要的领域,包括学习结果和教育机构质量两个方面,二是教育发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学校的准备状态和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方面;三是最重要的国家价值和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和经济生产能力。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国际基础教育监测指标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应当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纳入优先监测领域:
(1)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必须指出,质量监测不等同于学生学业成就测量。质量概念在基础教育监测中的内涵更广泛。例如:从学生层面看,质量监测的内容可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并不仅仅只是监测那些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学业成绩),也可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情况、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从学校层面看,质量监测还包括对教师质量、课程与教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设备、学校安全等方面的评价监测。从系统层面看,还包括对影响基础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大面积推行,但是对改革推进的程度、学生素质的现状及其与政策目标的差距还缺乏全国范围的监测报告,以致在有关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的方向、改革成效等核心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论。所以,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重大政策需求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监测应当把质量纳入优先监测的范畴,首先提供质量方面的指标信息。
(2)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近些年来,教育公平成为国际基础教育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平、均衡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应当监测基础教育系统输入、过程和输出中的公平问题。例如:监测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学生的入学机会公平的程度,监测城乡或区域之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资源条件的差异,监测城乡学生受教育质量或结果的差异等。
(3)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基础教育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所以监测基础教育运行效率可以避免浪费,缓解教育经费的紧张,进而让资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效率是成果与投入的比值。基础教育的成果主要是指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投入则包括经费、设备、场地、人力、时间等。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监测可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如生师比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如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如设备利用率、图书周转率等)、产出结果(如毕业率、存留率等)等角度展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它倡议智能是可分布、情境化、可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或者引入一些集形象生动、情绪色彩、主题鲜明于一体的具体教学场景,通过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材主旨,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
1.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1.1使情境教学方法更加形象
当前,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处在发育及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对于一些亲眼看到的或者亲耳听到的,往往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多元智能理论是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身临其境中,对学到的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仅以讲解知识点为主,更多地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一些更加形象、直观的元素。这不仅可以指导初中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还可以从多元智能角度,创设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情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1]。
1.2优化情境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初中生的后期发展。在初中语文中进行情境教学,是从多个不同智能角度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初中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适应初中生对不同智能层次的发展需求,对其各种智能都产生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智能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所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其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还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成果更加丰硕。
2.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进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
实际上,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可以优化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开发潜能。
2.1设计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
想要开发初中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由探究性问题引导初中生一步步地走进语文的美妙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的奥秘。
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解决途径及结论成果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多元智能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全文朗读,再引导他们提出诸如:“作者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表达了其当时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背景是什么?”等此类的问题。紧接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渐渐引出这篇文章的主旨:“生死是生命的象征,组成了人类的血缘之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随着这些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被不断地解答,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大意,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优良品质。
2.2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
由于初中阶段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育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类型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开发潜能。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征,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2]。
在教学《走上辩论台》活动课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率先确定一个主题比较鲜明、内容比较容易激发初中生兴趣的辩题,如“我看追星现象”等,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辩论赛,让课堂变成辩论台,实地进行辩论赛。在辩论赛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依据其智能特点,将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不仅可以让任课教师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使他们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还使其教学理论更加科学、系统,更有利于初中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心底有学生,不断固化生生出彩理念
我参加教育工作已经30年了,前20年基本上投身于个人和学校的教学领域,近十年则把自己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转向了班级教育管理领域。多年来,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想法,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根。那就是:“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对于一个年级来说只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则是百分之百。这样的一个孩子,只有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早在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就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定位为“成长中的孩子”。这一提法竟然被写进我校的校园宣传栏里,上面的具体解释是:既然真的是孩子,我们就要允许每一个学生犯错误,从根本上真正做到“不计较”;既然正处于一生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就要始终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展,从根本上真正做到“不放弃”。所以,对于每一个刚刚跨入人生春天门槛的中学生,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先要做到用爱把他的心底永远涂上春天底色。
“没有一个坏孩子,没有一个笨孩子”,是我在年级教师大会、学生大会和家长大会上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眼里永远看到满园春色呢?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出彩,后进生更需要阳光、鲜花和掌声。我深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潜能金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在全年级范围内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绽放青春光彩。
心中有期待,不断探索生生出彩之魂
2009年12月,我们发表了自信年级教师宣言,首先提出了“五大宏观精彩”:宇宙因地球而精彩、地球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因人类而精彩、人类因智慧而精彩和中学生因青春理想之花绽放而精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要不遗余力地持续创造“三大微观精彩”,即三大班级精彩:课堂精彩、作业精彩和课间操精彩。后来,在着力促进全年级学生努力实现全面发展精彩的同时,我们又开始特别鼓励每位学生努力实现个性发展精彩。由此,我们向全年级师生和家长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自身、学生之间)和家长在内的各主要教育力量共同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总体行动“路线图”―共育行动“路线图”,即自信年级徽章,彰显出这些力量特别是中学生自身只有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努力塑造青春心灵、构筑人生梦想、发掘巨大潜能和促进健康成长,才能让自己的青春理想之花竞相绽放,进而实现人生的精彩。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心,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教育学生懂得感恩从而哺育爱心并为培育精神生命特别是锻造精神脊梁奠定社会根基。我们的年级教育管理目标是,培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懂感恩、有理想、会学用、强体魄的优秀中学生。这样,我们的年级学生培养目标,由七年前最初的“懂道理、会学习”,在经历了“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强体魄”后,逐渐演变成为两年前的“懂感恩、有理想、会学用、强体魄”,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绽放出青春光彩。
潜心做教育,不断创造生生出彩机会
只有建立一个持续有效的好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年级教育目标。为此,我们开始不断探索建立如何让优秀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的教育机制,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建立如何让特长生专业更加突出、让一般生爱好有所发展的教育机制,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到学有所长。
近七年来,在自信年级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两大年级教育管理公式是:文明有序=心灵感悟+规则约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口头表扬+制度表彰。由此,我们不仅以青春理想和潜能开发两大主题为根本内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还以形成性和终结性两大手段为关键抓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具体地说,除了按照共育行动“路线图”开展心贴心的真情感化心灵的主题教育活动外,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三星两层六大人物,小组大组合作共赢”制年级教育管理模式,形成并启用了“三星”评价发展运行图,即按照年级三大文件规定,通过每月举行一次的“爱星―热爱班级优秀(进步)生、学星―崇尚学习优秀(进步)生、组星―合作共赢优秀(进步)组,以及个性发展特长生”的评比,不仅较好地发挥了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还较好地发挥了后进学生和特长学生的榜样作用。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三星”进步星和特长星的常规评比工作,从制度关怀层面为大批后进学生、一些问题学生和一技之长学生从根本上提供了最适合的教育―自信心的恢复和成就感的增强,因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三星”进步生的名额数量、积分分值与优秀生完全等同,而且还在全年级范围内成立了梯次帮扶的班级合作小组、强强联合的年级学习论坛,特别是按照年级的相关规定,设立了考试成绩学期全能积分奖、学科竞赛学期全能积分奖。
我们还创立了中学生精彩理论,构建了“我(们)能行”年级教育管理体系,更好更快地促进了全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发展。在自信年级里,有一个名叫曹乾前的学生,她曾经说过一句非常令人感慨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年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不仅评选学星还要评选爱星和组星,不仅评选优秀生还要评选进步生。不管底子好不好,只要有上进心,并取得了进步,都会受到表扬或奖励,所以我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劲儿。”还有一个名叫毛阳轲的学生,在初一学年时因连续两个学期都被评为“崇尚学习进步生特等奖”而入选年度年级十大学星。自己的进步获得了肯定,该学生更努力了,进步也就更大了。在我们的年级里,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实践证明,自信年级教育管理体系中蕴涵的同伴竞争激励引领长效机制和小组大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的逐渐形成与有效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功。爱星代表刘欣怡同学的“班级更是我的家,我家的事我牵挂”、学星代表张宇翔同学的“后悔过去,不如抓住现在”、组星代表卢鸣同学的“我越给别人讲题,我心里就越透亮”的人生体会,就是最典型的写照。学生们充满爱心、志气和大气的座右铭,感动着年级里所有的人。
风来满眼春,不断收获生生出彩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