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2-02
一、当前涪陵区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涪陵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将占到人口总数的20%,即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这是重庆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涪陵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19.8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7.18%,老龄化率超全国全市3.0和1.8个百分点,空巢老人家庭超过5万户,空巢率达50%,农村超过70%。特别是人口高峰期间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一代正在步入老年,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老年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职务、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等不同,需求差别也很大。在经济欠发达、城乡居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势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老龄事业发展现状
1.通过强化宣传,营造了浓烈的敬老养老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台、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设敬老养老专栏、老年专题节目、老龄工作专页等,广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通过开展敬老爱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敬老养老典型,弘扬了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涪陵区龙潭镇女村民杨德碧等先进模范人物,掀起了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新风尚。组织举办了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健身行动、老年书法摄影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电影、讲故事等下乡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依靠组织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老龄工作体系。一是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全区发展规划。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养老活动领导小组。建成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龄工作网络。明确并突出了老龄委的工作核心作用,同时区级各部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都明确一名领导分管老龄工作,落实相关科室和民政办负责老龄工作日常事务。基本形成了“党政加强领导,老龄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老龄工作格局。
3.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将敬老院建设管理、贫困老人援助和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入住敬老院补助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养老设施建设成果明显。几年来,财政投入资金改造了17所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500多张;建成了市内规模最大、设施较好的区社会福利院;扶持发展了6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建了区老年大学,新建了若干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各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区)相继建立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学校,全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待遇逐年提高。符合低保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低保,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成倍增长,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超过50%,财政每年补贴农村空巢老人入住敬老院。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等;建立了贫困老人救助基金,提高了百岁老人营养补助标准。老年维权机构不断健全完善。专门成立了区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老年人开辟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共同参与调处赡养纠纷、财产纠纷、虐待老人等事件、案件,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老年人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幅增加,倒三角形家庭格局(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个子女)普遍形成,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赡养老人、隔代赡养老人家庭大量存在,加之少数子女敬老养老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虐待、遗弃老人,把赡养责任推向社会,推给政府,传统的“居家养老”、“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同时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未实现全覆盖,使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老人年老多病,医疗条件至关重要,但目前来看就医难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医疗改革滞后,医疗保险标准低,老年人看病就医费用高,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老人,仍然存在看病贵、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看不起病、进不起医院的突出问题。
(二)城乡老龄事业发展欠均衡
一是基础设施差。全区70%的老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公共财政在农村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部分乡镇、街道敬老院、五保家园存在功能不配套、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备、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入住率较低。一些基层老年协会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没有开展工作的场所,多数依靠会员自筹会费维持运转。
二是老龄事业专业人才缺乏。有的乡镇、街道老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现从事老龄服务的人员配备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老龄工作需要。镇、街道敬老院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差,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村、社区在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焦虑感、孤独感、空虚感等方面创新不够,办法不多,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生理群体,社会就业人员尚对老人服务行业不认同,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劳动报酬较低,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多数人都怀有一定顾虑,这是导致专业队伍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家庭空巢化日益严重,有的乡镇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数的70%,这些留守老人除了一定的农事劳动,业余生活空间较窄,缺乏家庭温情,没有有效的精神生活消遣,长此以往对身心伤害很大,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服务人才进行专业的疏导,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老龄事业发展支持不够
一是政府对老龄工作投入尚欠力度。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政府没有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老龄工作经费自然增长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部分乡镇、街道没有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老龄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业人员培训、基层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等缺乏资金保障。按现行全国老人拥有床位率5%的标准计算,目前全区老人拥有床位率仅为1.8%,差距非常悬殊。二是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不够。区政府尚未制定扶持社会力量投资老年产业的优惠政策,全区民办养老机构仅有6家,且规模小、床位少、设施差。
三、老龄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机制,建设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城乡特困老人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适当资助,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二是提高集中供养老人保障水平。改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居住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扶持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养老院、护理院,建立空巢老人集中供养补贴长效机制,提高集中供养率和集中供养保障水平。借鉴有关区县做法,结合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让其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三是实行配套医保改革。逐步提高老年医疗保险补贴标准和老人重大疾病救助标准,建立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有效解决老有所医难题。
(二)创新方式,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和家庭规模的逐渐变小,我国沿袭千百年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为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提倡和鼓励“三世同堂”为主的温馨家庭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对亲情和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逐级推广建立老年康复和护养结合的医院,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支持的需求。
立足涪陵区情,应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区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民办福利机构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到2015年,建立起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养老服务网络,实现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以上;城市所有社区、农村30%以上行政村普遍开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护、医疗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通过调研得到的共同反映是,在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居家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定优势,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养老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强调居家养老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利于平稳应对老龄化高峰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三)加大投入,构建老龄事业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借鉴其他地区做法,根据财力,由区财政、乡镇、街道分层统筹,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适当的标准提取,并在每年福利、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中提取一定金额纳入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由老龄委牵头,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其次,积极推进基层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街道要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再次,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老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事业,推动老龄事业科学发展。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是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老龄事业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团体和普通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事关每个个人、每个家庭,只有解决好了,才能保证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保障体制;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9-015-01
近几年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我国未富先老,老龄问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居家养老正是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满足了老年适度社会化的需求,善于发挥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因此受到各国的重视。
一、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发展演变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进入老龄化状态,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寿命的得以延长,如果一个国家的老年人生活得富足健康,就说明这个国家的国力强盛,治理有序。老年人的退休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家民意机构调查发现:65%以上的人认为,60岁是最佳退休年龄,60-70岁之间有一段“黄金时光”,身体不算太差,又有精力和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上了70岁,就主要考虑身体问题了。老年人分为年轻一些的老年人和年纪大一些的老年人,他们的需求各不一样,有的依然有余热,而有的却完全是被照料型。继20世纪之后的发达国家陆续走入老年社会,老年人身体逐渐衰弱,丧失劳动能力,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养老保障制度。
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是国家养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养老保险使老年人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可以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老年服务产品,而有助于保持尊严和体而,不致于在年老体弱后,成为完全的依附品。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而考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好的养老保障制度能够保持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将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
二、社区居家养老互动新模式的发展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社区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这种照料中心可以是政府办的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办的。传统家庭养老,“养儿防老”是以子女反哺式的方式来进行的,而现代社会子女数量减少,闲散时间减少,主要时间用于工作,对个人休闲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此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来养老的方式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争分夺秒的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养老观念上都不约而同的一致:与家人在一起是永远的心愿。共享天伦的片刻时光能带来内心的愉悦与幸福的感觉。依托社会化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替代了子女照料的角色,对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或是过于忙碌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甚至能提供心理咨询、倾听诉说等服务,并使用大量的志愿者是社区居家养老的补充。志愿者的使用融洽了社区的和谐氛围,毕竟除了专业服务以外还应提倡人与人之间无私互助的真挚情感,养老不只是一个房子的问题,而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三、老龄化社会养老发展新方向研究
(一)“医、养、护“的结合
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家庭最担心的莫过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传统方式平时依赖家庭保健,重病后急送医院抢救,但抢救回来的效率非常低。每逢父母生病,子女就得在家庭、医院、单位、学校几头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需要特殊的医疗护理的时间越来越多,子女感到负担很重,而如果在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既能养老,又不用担心医疗费用实时结算,将受到老人们的欢迎。社区卫生服务是老年保健的重要环节,推广“医、养、护”型养老模式,将长期照顾、老年康复等终筹安排,建立社区为基本的综合型护理网络,不但可以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也能加强老人的家庭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建立生态养老社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问题 对策
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我们通常按照国际标准来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义为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13.9%,而65岁以上人口高达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9%。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变成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表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等一系列特点。
2.1 老龄化速度和进程加快
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9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国际老年化标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国际标准线7%。此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开始越过国际标准线,并以递进速度上升。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9%,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近十年来的老龄化进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也越来越快。
2.2 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根据2010年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60岁以上人口达142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18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8.9%,60岁以上人口共185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近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长。
2.3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因此人们的生育率会有所下降,再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寿命的延长,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这个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提升出生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上个世纪就开始贯彻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生率相对其他国家较低,这影响了人口结构比重的划分,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国家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放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兼顾好老龄化问题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从人口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4.2 区别对待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农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镇比重。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针对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区分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差异,区别对待城乡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方法手段。全局出发,制订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分步骤,分重点解决老龄化问题。
4.3 建立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调整和改善养老机构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在老年人出现自理能力缺陷时可寻求养老机构帮助。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养老功能机构的分散范围,将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区周围,实现老年人的就近养老,对经营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规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种个。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宣传倡导及监督监管等方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实现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观管理体制。
4.4 积极开发利用老人人力资源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有限,这也就引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思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另外,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也是应付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部门和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性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学,2007(6).
[4]李秀丽,王良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
1 北京老龄化现况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 北京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北京的老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日趋严重,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重大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老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多样化。主要表现在: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②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社区为老服务相对滞后;③老年人对社会养老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城区的社会养老设施严重不足;④对老年人的照料上不仅在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顾存在着困难和不足,而且对精神慰籍问题显得重视不够。
1.3 北京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意义
北京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也比其他城市早,规模大。加强老龄问题的研究,掌握北京市老龄问题的发展规律,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是一项十分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作,对全国的老龄工作也是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的。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是否已经作好准备,笔者通过走访了北京市虎坊路居住小区,希望发现老龄化住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性解决策略。
2 虎坊路小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虎坊路社区是一个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虎坊路社区地处北京的老城区内,社区内老年人口占的比重大,老龄化现象具有典型性。社区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虎坊路社区概况
笔者在虎坊路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该社区是北京1957年建成的老社区,它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仅一公里多。虎坊路社区占地15hm2,居住人口2902人,其中577人是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近20%,这一方面是人口自然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许多年轻人都买新房搬出了社区,这样就使虎坊路社区中的老年人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北京典型的老年型社区。
2.2 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社区内30名老人做了问卷抽样调查,虎坊路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是“两多一少”。两多即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多,离退休老年人多;一少即身体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少。在30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有22人,占73.3%;离、退休老年人有23人,占76.7%。这些离、退休老年人有稳定的离、退休金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认为自己身体完全健康的老年人仅有8人,占26.7%,而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需要经常看病的老年人有10人,占33.3%,其余12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3 虎坊路社区老龄工作还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虎坊路社区老龄工作发展很快,在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若要使社区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载体,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老年人居住条件差
老年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内度过的。因此,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质量。调查显示,虎坊路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和住宅条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差
通过对3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有19位老年人对社区内的环境表示不太满意。作为老社区,由于没有封闭式的小区物业管理,社区以外的人员可以在社区内任意穿行,小商贩进入社区叫卖以及无业人员在社区内滞留。这些使原本宁静的社区环境变得脏乱、吵闹,同时也导致了社区内不安全因素的增多,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便。社区内道路没有实现人车分离,机动车在社区内随意地行驶,而且乱停车现象随处可见,这对社区中的老年人构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2)老年人居住条件差
虎坊路社区内的居住建筑多为解放初期建的砖结构多层楼房,其常见的户型为“两居室”,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在40平米左右。这些住宅结构老化、设施陈旧、户型设计不合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有6位老人在调查中反映,由于家中人口较多,房间面积又小,住在一起十分拥挤;而若与子女分居,则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又很成问题。
调查发现,在社区23栋居民楼中,只有9栋在两年前加装了暖气供暖系统。社区中没有暖气的住宅占全部住宅的60%还多。这些住宅中的老年人在冬天还只能靠火炉来取暖,很容易引发煤气中毒,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居民楼内没有电梯,有4位老人表示由于住的楼层较高,平时很少、甚至不下楼活动。
总的来看,虎坊路社区作为北京的老社区,其居住条件距离老年人实际生活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影响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特殊需要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改善和创造优良的老年人居住条件,这是实现老年人家居养老的最基本条件。
3.2 社区老年设施不完善
老年设施是指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它由社区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和老年养老设施两部分组成。
(1)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缺乏
作为老人,他们在离退职以后,生活的习惯与方式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适应。对健康和比较健康的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老年生活除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之外,对精神文化方面还有需求。
在30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19位老年人每天进行健身锻炼,占65%。这些老人相对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希望参与社会活动。然而在这方面社区为这些老年人提供的公共活动设施所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还没有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老年人养老设施缺乏
目前社区的养老设施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社区老龄化发展的速度,社区养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调查中了解到,社区中只有一间带有两张床位的托老室。这与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相距甚远,而且人口高龄化是今后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社区中建立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照料服务的养老设施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老年设施的管理有待加强
社区中已有的老年设施缺乏相应的管理和及时的维护。据一位姓高的老人向笔者反映,他家楼前的健身乐园由于缺少对健身器械使用方法的介绍,许多人包括一些老人、年轻人和小孩都在不正确地使用健身器械。“一个人玩的变成了三个人玩,健身器能不坏吗?”老人说。而且,健身器械损坏后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造成了许多老年人晨练的不便。所以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应不忘对其加以维护和管理,正确引导人们使用这些设施。
3.3 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体系不健全
人到老年以后,不仅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且对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方面的需求也明显增加。
(1)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方面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健康问题。但随着老人年龄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就医问题日渐突出。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看病或多或少有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普遍行动不便,尤其对于那些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去医院看病就更加困难了。另外,在医院看病手续繁琐,排队等候时间过长。许多老年人为了避免麻烦,经常自己去药店买药吃,而不去医院就诊。
可见,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措施完善的需求是强烈的。老年人普遍认为“老年人看病优先”是非常必要的。而高龄老人和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在社区开设家庭病床,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2)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需要他人照料。调查表明,家人仍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由家庭成员来承担照料老年人的任务已经难以实现。因为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四、二、一”家庭供养关系的不断上升,导致了中青年夫妇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同时面对工作、学习的压力,照料老人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社区应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兴办各种家庭服务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社区出面组织一些志愿者、固定可靠的小时工,在老人需要的时候,上门为他们服务,解决老人们生活上的困难,如洗衣服、收拾屋子,为老人理发、洗澡,还可以开办老年饭桌或送饭上门,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3)在老年人精神慰籍方面
老年人不仅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更需要来自子女和社会的精神慰籍。在这个问题上,以空巢老人表现最为突出。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家长逐渐步入老年,必将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许多空巢老人退休后呆在家里,子女不在身边,而社区的老年文化生活又比较少,老年人的生活非常单调。空巢老人精神上得不到关怀,很容易感到寂寞。许多老年人都表达了希望儿女多回家看望的愿望,特别是高龄或身体不好的空巢老人。因此,使空巢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志愿者上门和老人聊天,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对空巢老人多一些关心,这都是对空巢老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慰籍。
4 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创造适宜老年人生活、养老的居住环境是实现老年人家居养老的最基本条件。针对其自身特点,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4.1 老年社区环境的规划
在老年社区环境的规划上,开辟和扩大户外活动空间,增加绿地面积,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健身、娱乐、休憩和交往的绿色空间。同时还要注重社区内设施的方便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达到无障碍的要求。另外,实现人车分流,集中布置停车场,有条件的社区应采取地下集中停车的方式。实行封闭式的社区物业管理,为老年人创造安全、宁静、优美的社区环境。
4.2 老年设施在社区中的规划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前与未来老龄化的发展形势,对老年设施场所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社区综合养老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网络、形成规模。社区规划应把各类老年人设施列入规划项目,以老年服务设施为中心来发展社区空间结构。
4.3 实现老年人社区生活的多样性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规划问题,它需要多种学科共同研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心理、行为因素对其在社区中生活的影响,不能忽略人与空间的微妙关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造成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枯燥乏味。这一点尤其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规划中值得我们注意。实现社区与城市的融合,便利社区内老年人与邻里的交往、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交往,使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具有多样性,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4.4 老年住宅的设计
在老年人住宅的设计上,除了完善住宅内的设施及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外,还要多一些不同模式的老年住宅。由于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希望和儿女住在一起的,儿女们也希望能为老人们多尽些孝心,所以在住宅设计上应多一些二代居、三代居模式的住宅,以方便儿女们照料老年人的生活。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图A为完全同居型,这种户型适合子女照顾高龄和丧偶的老年人;图B为半同居型,这种户型适合三代同居的家庭;图C为半邻居型,他们之间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私秘性,同时又可以相互照顾;图D为完全邻居型,适合家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自主性强的老年人家庭。为老年人创造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还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加强研究。
5 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体系
优良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不仅包括老年人居住环境,还要进一步地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5.1 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
前副总理李岚清曾经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基层。”因此,要加速社区老年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要加强老年养老设施的建设。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方面,建立专职为老服务者的队伍,长期稳定地在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特别是提供为老年人的上门服务,为社区中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和生活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支持老年人家居养老。
5.2 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体系需要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在调查中发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欠缺是制约社区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服务开展的主要问题。因此,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改造原有设施,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在社区中已建成的很多设施并没有发挥其最大作用,重复建设、设施闲置等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大力整合社区资源,统筹兼顾,达到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各个部门、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采取设施改建、合并等措施,使有限的社区老年设施资源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另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设施,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老年设施的建设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到社区开设老年服务性机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使老年设施建设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6 结 语
老年问题是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许多老年问题也将不断的暴露出来,还需要不断地探讨与研究。关爱老人从社区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人为本,为老人们创造社区居住条件优良、养老设施完善、为老服务周到的社区,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老龄工作,2010(8).
[2]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全国老龄工作,2011(9).
[3]中国老龄协会.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全国老龄工作,2001(5).
[4]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2.
[5]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
[关键词]辽宁省;养老地产;结构设施;服务项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99
1引言
由于我国在20世纪70 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2013年年底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了20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48%,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1]
辽宁省在我国属于人口大省,据统计,截至2015年,辽宁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790万人、占总人口的206%,首次突破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也就是说,每3名辽宁人就要养1名老人。从人口老龄化程度上来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和阜新8个市均超过20%;其中大连、丹东、鞍山3个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前三位,分别为2292%、2288%、2228%;锦州市老龄化程度最低,为171%。
在全省8790万名老年人口中,城镇老年人口为473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38%,农村老年人口为405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62%;从地区分布上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盘锦6市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农村老年人口,其他8市均是农村老年人口多于城镇老年人口。
所以,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不容小视,而辽宁省现有的养老服务远不及当今社会的需要。目前,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是一支具有特殊需求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不仅要在物质、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满足,更需要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医疗保健、住宅及生活用品等方面得到保障。在老年人的诸多需求中,住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解决养老问题,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养老机构的建设。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养老地产,以及老年人居住的社区等。
养老地产的核心价值在于适老化设计,开发的建筑产品接近于高端住宅,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以及日常起居、生活用品等生活服务中都达到了精心的呵护。
2辽宁省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模式
21辽宁省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在大多数地区都以公益事业存在,不仅发展缓慢,养老金的缺口也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多数房产开发商涉足的养老地产始终处于初级A段参与运营的更是少之又少;养老地产在我国正属于新兴领域,在房地产企业及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的前提下,房地产投资商及开发商、保险机构等开始加速推出各类养老地产项目,对养老地产项目进行建设和和运营,虽然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已经逐渐改善了养老难的问题。
在省外,对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与实施已经超过了辽宁省内,已经建设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合为一体的老年公寓;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以及临终关怀场所,建设与老年人体能心态相适应的住房;而省内,在近七年以来,也已经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养老产业的研究日益加深;同时沈阳市的养老机构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从2013年起,新增床位已经超过了1万张,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二期也已经结束了封顶阶段,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有超过10 栋大楼开始运行。
22辽宁省养老地产的现有发展模式
221老年社区
老年社区可以将养老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老人自立、自信、自强的生活方式来增加老人的幸福感。
老年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长寿型普通住宅,当住宅主人年龄变老时,通过对住宅内设施简单改造就可以迅速适应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如在设计和选材上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门把手及钥匙需设计成锥形以方便老年人没有力气开门,尽量避免室内存在类似于台阶等高度差,室内地板通常采用防滑特征以防止老年人滑倒;二是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公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和敬老院,它是以家庭模式为主,并配有相应的服务设施及生活照顾,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老年社区不仅设有老年公寓,并设有普通住宅和集合型住宅,来满足老年人想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又渴望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空间的愿望,并可以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餐饮娱乐、老年大学等需求;老年社区一般位于风景宜人的旅游风景区中,不仅有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儿童,真正地做到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展现生活情趣。
222亲情社区与亲情住宅
亲情住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而建立的一种小区范围的小型社会,其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以迎合所有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如考虑到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设置“无障碍设施”,地板不能是光滑的等。
设立亲情社区与亲情住宅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和维系家庭关系,而老年人最看重的就是亲情这一部分,而亲情也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它还包括邻里之间的亲情和社会中的亲情,家庭亲情需要通过家庭住宅的建设来实现,而邻里亲情则需要通过整个社区的建设来实现,老人对子女的爱和关怀要远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所以亲情社区和亲情住宅的价值核心应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上。
3现有辽宁养老地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养老地产仍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企业投资养老地产项目的时间太短,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各项目标制定得不够明确,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标准,设施投入过少,服务不够多样化,运营效率过低,导致养老地产服务质量不够完善,使得养老地产的特色显现不出,使得消费者选择程度降低。
32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
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购买养老地产的消费者都是老年人的子女,而真正由老年人自己购买的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宁愿花更多的钱买房也不愿意把钱花在社区的养老服务上;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较低,而养老地产中出售的养老商品房对于老人们来说过于昂贵,老年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或是把钱花在居家养老或是公办养老院上。
33地价昂贵,投资成本高
虽然养老地产迎来了发展的东风,但是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地价过高而且养老地产并没明确地指出如何盈利,导致前期开发商投入额巨大但是获得的利润在短期内无法测量。
34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养老地产属于极速发展的行业,但是从建设到经营的过程中都没有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可以依循;国家对于养老地产也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土地政策,不像学校及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免费的土地资源,而开发商如要在居住用地开发,价格昂贵,运营风险大。发展养老地产本属于社会福利范畴中的事,但是我国却没有给予明确的、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
35专业性人才不足
由于我国刚刚启动养老地产的建设,各方面做得都不够完善,养老地产开发的亮点就是高质量的服务,但是现有的养老地产却普遍存在着收取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而专业性的服务人员才是提高养老地产服务质量的关键;据调查,现有的护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老年人的生理生活问题也不会得到及时解决。
36缺乏配套设施
许多养老地产开发商为了廉价的地价,把养老地产设置在野外、郊区,虽然地价廉价,大多数中国式老年人都是喜欢与外界沟通,喜欢靠近人群,但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缺乏应具备的配套设施,使老年人无法获得预期中的舒适感,从而选择搬回市里的公办养老院,使养老地产难以发展。
4对于辽宁省养老地产面临主要问题的建议
41借鉴国内外案例完善地产建设
我省应更多地借鉴与参考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地产开发的成功案例,学习它们成功的运营模式和项目投资方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区有关规定,吃透相关政策,研判市场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共性研究,特性执行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绝不能照搬照抄。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医疗及养生服务建立的养老服务产业。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服务包括:一是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检查;二是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为居民制订了详细的健康计划;三是建立了专项的数据库,统计居民的健康情况;四是定期对居民举办健康讲座、养生课堂;五是针对每个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了详细的用药管理、养生处方;六是配备了全天候的医疗服务。这种形式既像是居民社区又像是医院,养生村拥有雄厚的医疗资源,为老人们提供了医疗养生服务,并且村内的业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它包括医疗交友、文化交流、宗教活动等。
根据调查,我国大部分较大房地产早已进军养老产业的开发,如绿地集团、乐成公司、万科地产等;保险公司也在这方面增大了投入,如康泰人寿在北京斥资建立了健康型新型养老院,中国人寿也在河北廊坊斥重金建设,种种情况表明养老服务产业已经得到了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等民营企业的重视,而辽宁省正可以抓住这种契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持续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盘活经济,稳增长,强实体。
42推出体验政策,使老年人接受养老地产
首先提出租售结合的方式,推出体验房或者参考国外的“拟向贷款抵押”业务,使老年人可以真正地做到以房养老,其次对老年人做出问卷调查,按照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将他们加以归类,帮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养老地产带来的舒适。
随着购买人群结构的变化,当前这种消费者不愿接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如现在40多岁到50岁的人们是现在经济购买能力最强的群体,也是十年后养老地产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43提倡政策支持,推进养老地产建设
每当提到与老年人有关的事业,人们都会联想到公益事业,所以企业若要开发养老地产,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之所以众多房产开发商迟迟不敢动手建设就是从建设到经营阶段都没有获得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所以应提倡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此激励开发商开发更加符合民心的养老地产。
中国建设养老地产必须建立明确的养老服务制度以及对养老地产的扶持政策。中国养老地产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推进。
44选拔专业性人才,提高地产服务质量
我国应针对养老地产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在养老地产中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并根据该标准选取专业性的人才,使养老地产达到其应具备的层级。
45配备配套设施,丰富老年人生活
养老地产必须积极完善,使其拥有应具备的配套设施,要把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放在首位;虽然有的养老地产在郊区,但是可以在养老地产中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其中还应包括运动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医疗设施,来满足老年人喜好就近消费、锻炼身体的习惯,还可以及时解决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使突发疾病得到及时的救助。
今天,我们看到了国家加大养老地产产品的建设力度,增加养老地产供给的决策和部署,我们也看到了辽宁省积极响应、推进养老地产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建议我省可以通过采纳新型的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做只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性、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并激励商业房地产企业找到针对养老地产的开发、发展的有效办法,以开拓养老地产的广阔前景,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社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刘美霞,娄乃琳,李俊辉养老地产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唐伟,黄汉江我国基础建设中内资BOT模式应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1(3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