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成《XX市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__-20__)》工作目标,根据青政字[20__]6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工作职责,制定20__-20__年生态省建设市长责任书工作方案如下: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__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__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__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关键词: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3502
1 引言
位于海岸带的潮间带湿地属于海陆间缓冲带,为相当重要的湿地,其在海岸带生物多样化保护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红树林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对保障沿海地区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研究调查,广东、海南等地区的红树林群落结构遭到巨大的威胁和破坏[1]。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沿海城市都意识到红树林的价值,为挽救被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我国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级和12个省县级红树林保护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有计划恢复和扩大红树林的面积,收效显著。笔者重点就红树林对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保护、恢复与发展的建议。
2 红树林对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海与海岸湿地发育于陆地和海洋间,为海洋与陆地彼此作用最强的地区,近海和海岸湿地生物多样化相当丰富,生产力高,而红树林沼泽分布于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可以通过植物体叶片的光合作用、根系对沉积物和天然碎屑的吸收存储大量的碳。并且,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CO2),除临时储存在叶子中外,其余碳将在木质和土壤中存储更长时间。潮汐使土壤处于湿润或淹没状态,抑制了微生物作用,减缓了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使其在土壤中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在降解污染、改善气候等作用[2,3]。
2.1 可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湿地为海洋生物如底栖动物、鱼类、水鸟等的理想生活居所,红树林生产力高,林业凋落物为海洋近海湿地内生活的底栖生物、鸟类与鱼类等提供了丰富饵料,因而红树林垢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种类相当丰富,林下也为虾、鱼、贝、蟹类主要的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间接性地达到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效果。
2.2 可降解有机物质与污染物,实现水源净化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洋近海湿地水环境也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而红树林也被称作“地球之肾”在水源净化、生态保护中的作用相当大。红树植物抗污染机制较复杂,而其中较重要的一面即体内含有大量丹宁,让红树林在污染相对严重的环境里仍可生存。在红树吸收了重金属离子后,树体富含的丹宁分子可与其产生化学反应,促其失去毒性。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红树林-细菌-藻类-浮游动物-鱼类等一系列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的厌氧-需氧的多级净化系统,在这个净化系统里,红树林可借助吸附沉降、植物吸收等作用降解并转化污染物来达到改善水体质量的目的。同时,红树林还能清除掉污染里的大量氮与磷,当有害藻类进入红树林湿地后则无法适应该处环境,减少水产养殖损失,实现了水源净化[4]。此外,红树林复杂庞大的根系可吸收并降解水环境里的营养污染物质,将其储于体内建造自身,预防海水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在海洋近海湿地水产养殖业的保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的桂山岛、淇澳岛、担杆岛等易发生赤潮的地区更应种植大量红树林。
2.3 美化海岸环境,避免海岸侵蚀
红树植物生长环境较特殊,树形奇特美丽,有漂亮的花与胎生胚轴,各种各样的指状根、支柱根、膝状根等,能发挥其它植物没有的绿化美化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功能,避免海洋近海湿地径流所带泥沙流失,实现促淤造陆,还可缓解海浪对海洋近海湿地的侵蚀。
2.4 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促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
作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红树林对于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的相关研究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据悉,通过有关药物学家、生活学家、化学家的系列研究、分离以及实验,已经从红树林得到一系列的红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着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由此可见,作为人类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相信伴随生物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以及对红树林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红树林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3 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发展
3.1 将生态恢复理论运用到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中来 生态恢复注重的是以恢复地点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多样性原则来进行适应性恢复,并将恢复和保护进行结合,并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有学者针对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展开了相应研究,多在理论上从苗木培育、造林方法、红树林宜林地的选择等方面展开,并在最后指出应该大力开展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恢复。首先,必须要对群落内外环境进行重点改造。例如虎门红树林如今已经被隔离成为了孤立的斑块,这样不仅仅是限制了其发展,甚至有被持续侵占的可能,所以就必须要注重对红树林周围环境的有效改造,要根据需要以及自然条件来进行合土地的合理利用。其次,利用乡土植物改造。在2003年,就有相关报道指出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会从危害本地种生存、侵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排挤本地种等方面对红树林产生危害。最后,对其生态环境的整体改良。以虎门红树林为例,其半红树植物较少,就充分表明了其生态序列的间断性。一个连续的群落系列毕竟具有更强大的生态功能,这样对于红树林的生存具有更大的意义。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同样依赖于海洋近海湿地环境的整体改良[5]。比如海岸的绿化、海水、污染源的整治等等。
3.2 多途径开展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首先,红树林作为一类特殊的资源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内容加以合理利用,红树植物的胎生繁殖、支柱根、板状根、气生根和带状分布等是良好的科普教育的题材,若能进行广泛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树林,保护红树林。其次,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力量。政府应当对当地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向他们普及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是他们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自发地参与到红树林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中来。最后,还可以设置红树林巡查员,防止破坏红树林,监控有无病虫害的发生,入侵植物的发现,并对红树林的恢复情况做详细的记录,以便于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 权,马克明.红树林生物入侵研究概况与趋势[J].植物生态学报,2015(3):283~299.
[2]傅海峰,陶伊佳,王文卿.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红树林影响的几个问题[J].生态学杂志,2014(10):2842~2848.
[3]朱远辉,柳 林,刘 凯,等.红树林植物生物量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4(4):515~526.
一、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藻类植物”时,可以联系到近几年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频发的赤潮现象。赤潮在短期内可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含化肥和农药的江河入海水、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环保意识成为生活的自觉理念。
二、结合我国国情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真正将环保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环保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环保意识的目的。 转贴于 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环保意识。如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水污染形势的严峻和淡水资源的缺乏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水污染危机意识,是学生懂得平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资源观和社会责任感,邀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到校举办环境专题讨论,掌握有关环境教育的新信息,从而加深对环境教育的新认识、新理解。类似的还有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环保宣传的好素材。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休息日到公园、市场等处,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对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将市面上的各种洗涤用品使用后水质是否含磷、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行对比;还将一些能降解的塑料袋与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一起埋入实验田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还组织学生开展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深深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四、充分利用引人注目的数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一、结合教材,增添课堂趣味,在生物学课教学中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一)学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这是环境意识最首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如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
(二)自然资源的介绍以及被破坏的状况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人类过度的使用和开发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毁坏、草原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及有些物种濒临灭绝、化学污染、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等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三)人和自然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一资源-环境一经济一社会之间的协调”。在初中生物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二、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实践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
(一)组织生态环保兴趣小组
成立各种生态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种植各种植物、打扫卫生、拾捡废物、变废为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小组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且无形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一些特殊环保纪念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传统的生态环境教育日。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小河、生活小区、工厂、垃圾处理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关键词 水文循环 生态环境流量概念 组成及功能 需水计算 保障举措
1.生态环境流量的概念
1.1水文循环
水在太阳辐射及地球吸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形成一个降雨、蒸发、入渗、径流等组成的周而复始的不断交替转移的过程,此过程被称为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按其范围大小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为大循环(图1),而小循环就是指海洋或陆地上的局部范围内为的水分交换过程,河流的水文循环就是一个小循环。
1.2生态环境流量的概念
生态环境流量,即生态需水量,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渔业与野生生物保护组织提出的,他们提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就是避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河道最小流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流生态环境流量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现在的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是是指在有竞争性用水要求的河流、湿地和沿海地区,除了获取水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外,在可能的范围内实施水量调配用以确保可以维系生态系统稳定的流量,即在满足生活、生产、灌溉等用水的前提下,合理的调配水量以维持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及河流水文循环稳定的河流流量,必要时可消减部分生产、灌溉用水量,以增加下游生态环境流量。
2生态环境流量的组成及功能
2.1生态环境流量的组成
由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河流生态环境流量的类型呈现多样性(见图2)。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按水资源的利用形式可分为:①消耗性水――水面蒸发补充水、地下水补充水、河口湿地植物蒸腾作用补充水等。②非消耗性水――泥沙输送需水,保持盐度平衡需水、航运需水等。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属性上可分为:泥沙输送需水,保持盐度平衡需水、航运需水、自净需水等。
2.2生态环境流量的功能
基于自然水循环与生态环境流量的组成,生态环境流量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水文循环稳定。河流是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主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河流将水输送入海或内陆湖,然后蒸发回归大气层。河流的输水作用能把地面短期积水及时排掉,并在不降水时汇集源头和两岸的地下水,使河道中保持一定的径流量,也使不同地区间的水量得以调剂。
(2)维持河流生态稳定。河道是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持河道内基本的生态环境流量,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态演替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一旦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水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水生动植物随之灭亡,从而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3)降低河流内污染物的浓度。一个正常的运行的河流,其有一定的自净作用。河流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此过程称之为河流的自净作用。
(4)保证河道内水沙冲淤平衡。地面径流在进入河道内时,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泥沙。当河道内流速较小时,水流中的泥沙淤积于河床,河床高程升高,从而使河道形态变形,不利于水流运行,甚至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此就必须保证河道内一定的水量,进入河流的泥沙与河流输沙能力达到平衡,以保证河道形态及整个河流的断面轮廓基本不变。
(5)维持地下平水衡。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一旦上游大量引水造成下游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就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工农业和城市用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6)减少咸潮上溯危害,维持河口盐度平衡。海水在涨潮时会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受海水入侵的河流含盐度增加,带有咸味,这就是咸潮。咸潮上溯的远近、持续的时间、含盐度的高低与河流的入海流量、涨潮幅度有密切关系,其中河流的入海流量是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入海流量越小,海水上溯的距离越长,河流中的含盐度也越高,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咸潮来临时,对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以至农业灌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自来水会变得咸苦,难以饮用;长时期饮用氯化物含量多的水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此外,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还有维持洪泛平原,保证河流的通航能力,维持娱乐和舒适性等功能。
3保障生态环境流量的途径和措施
生态流量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水与自然生态的平衡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障生态流量的途径和措施有:
(1)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河道是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河道断流会破坏河道内生物的多样性。为此,对于常年性河流而言,就要求年内各时段的河流径流量都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出现诸如河道断流等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功能破坏的现象。
(2)生态环境流量的调控不仅体现在水量上,也要体现在水质上。河流污染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其是有限的。为此,要加强点、面源污染的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等举措,减少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以达到改善河流水质的目的。
(3)加强管理力度。政府机构需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河流自身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政策,并组织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意识。
4结语
生态环境流量是河流的生命,河流为人类提供水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能等。保护河流的稳定,其实是为让河流更好的、持续的为人类服务。为此,要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总体上必须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本身的发展,必须开发、利用和改造河流;另一方面,利用要有限度,改造必须适当,不能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要保持河流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