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央财政 省示范建设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实验室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6-01

本文主要围绕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省示范重点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以及植物保护、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目标,按专业群分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按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整合和调整实验室、校内实训场,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新增功能实验室—种子检测、测土配方实验室等。本文着重介绍校内基础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实验室坚持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相结合思路,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加强资源综合集成,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各专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阵地。实验室实行开放型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研和信息保障系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性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在实验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第七教学楼右侧,左侧为畜牧兽医分院)的一楼大厅绘制实验室基本平面图,每个楼层也要绘制各楼层实验室平面,并介绍各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和功能。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

主要围绕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的需要,充分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群体改良、轮回选择、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等技术手段,选育出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品种(组合)在生产上应用;同时进行农作物的品质分析,测定农作物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分析,为品质育种提供实验指导。此外,积极为各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课和承担毕业实习任务,促进我院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学科发展。

1.将现有的作物栽培实验室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合并建成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仍为两间实验室,并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将于2011年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重新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调整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2010年已购置一部分实验农机具包括微型翻耕机、联合收割机、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田间小气候测定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摇床、超低温冰箱、植物生长箱、超净工作台、凯式定氮仪等大型仪器。2011年购置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电泳系统(包括用于核酸、蛋白、双向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安装多媒体系统(电脑+82英寸液晶屏电视)。2012~2013年购置基因扩增仪、基因枪、PCR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

2.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建在7-4-5室,原为保管室,将保管室转至7-4-7室,把标本室分别建在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和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内,不单建标本室。

主要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引种,种子质量控制,杂交制繁种技术,种子生产的化学调控,种子活力,种子贮藏,种子检验,作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本室拥有用于种子测定方面的仪器,如:水分测定仪、离心机、数粒仪、种子风选仪、种子发芽箱等,需在2011-2012年购置米质分析仪、食味分析仪、电泳仪、种子精度工作台等仪器。

3.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实验室

测土配方施肥通常的测试项目应包括土壤有效氮磷钾等常规必测项目、pH和有效微量元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壤养分的含量状况,为施肥配方提供依据;同时还需测定田间试验中各小区处理的植物样品的总氮磷钾含量以获得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关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等重要施肥参数。因此,在设备配置时既要满足土壤测试的需要,还要能进行植物分析。要针对不同区域土壤—作物体系中存在的共同营养问题,增减一些项目的测试,如一些水稻种植区增测土壤有效硅、南方酸性土壤测有效硼、有效钙和镁,石灰性土壤测定有效锌等;石灰性土壤不必测定有效钙等。

测土配方实验室应包括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药品贮藏室、制剂室、恒温浸提室(有空调设备)、分析室、仪器室以及植物样品消化—蒸馏室等。 实验室面积一般应有150-200 m2。在5楼腾出一间库房和实验员办公室及土壤标本室作为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施肥实验室,实验员办公室移至7-5-11和7-5-13两室,需要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在2011-2012年需要购置土壤养分速测设备、植物养分分析测定、中微量元素测定仪、肥料速测仪、测土配方综合仪等。

4.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

将7-4-1改建为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将植保机械实验室转至三楼,由植保教研室重新规划。

以上实验室的建设均围绕综合实验室建设,部分仪器设备进行整合调整,实现共用不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化学实验室和土壤实验室需安装通风设备和废液处理系统。另外根据各实验室用电情况对部分实验室的电源进行适当的改造达到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龙. 以中央财政支持为契机,加强成农院实验室建设[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238.

[2]毛建,郭星. 坚持亲农、事农、兴农的文化精神——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助推新农村建设[J]. 四川统一战线,2008,02:35.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课改;选修;分层走班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让每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制定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教基〔2012〕81号】,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该方案围绕“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不仅对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提出了调整意见,也对选修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对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管理以及学分认定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推动普通高中构建富有特色课程体系的重大举措。加快选修课建设,转变育人模式,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从浙江省首批30所特色高中建设试点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看,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可以为省内同类学校提供新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选修课程的建设质量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选修课程的规划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定位?选修课程的开发如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倾向?选修课程的开设如何有效走班?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有哪些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摆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调研学校课程方案、选修课程建设、选课走班等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厅巡查组通过看、听、问、记的方式,听取42所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的报告,查看课改资料,个别访谈和现场听课。巡查组发现,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平稳推进,各高中学校都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以确保课改工作有序进行。经过调研走班现状情况如下:

一、学校课程方案基本制定,学校课程体系开始呈现多样化、特色化特点

一些高中对学校定位较为清晰,并能融合学校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杭高的“选课走班”教学涌现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杭高天文社已是全国著名的中学生天文社团,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杭高编辑出版了校本选修课教材,开发了杭高特色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挖掘教师潜能,突出专项发展,培养特色教师。如浙大附中依托明远文化、求是文化和西湖文化,尝试整合必修和选修,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的三层课程体系。

二、选修课程建设进展较快,选修课程质量和课程群建设得到普遍关注

重视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学校选修课程已达到一定规模。据统计,2年来平均每校开发了122门(不包含国家选修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约占47.72%,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约占19.02%,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约占25.50%,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约占7.76%,四类选修课程比例也较为符合深化课改方案的要求。两年来,我省选修课程建设已经经历着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过程。

三、学校有意识地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重视能体现办学特色的选修课程群的开发

如衢州江山中学“技术教育”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程序设计与信息学奥赛、摄影技术、生活中的创新设计、电子技术和传感器应用、电视节目制作(学生电视台)、数码小电影制作、asp与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与应用、flash游戏的开发、电子控制技术等多门课程,学生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取得了全国信息学奥赛优异的成绩,同时学校也成为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四、选课走班正在从选修课程延伸到必修课程

(一)走班现状

大多数学校都已实现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教师也普遍认同选课走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个性化发展。本次巡查学校中,约有1/3学校每周8节走班,少数学校每周走班仅为2节。可贵的是,部分农村中学如兰溪游埠中学是硬件设施最艰苦的农村中学,制定走班管理方案、选修课教学评价与方法、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场地,开出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

(二)选课指导

不少学校选课指导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如衢州一中、江山中学,不仅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还通过例如课程推荐会、班主任辅导、家长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选课,有的学校还采取预选与正选、纸质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选到自己想修的课程。据本次学生问卷表明,学生主要是在班主任(51.69%)和指定教师(39.56%)指导下选课的,约有91.17%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课的。

(三)必修走班

调研发现,少数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必修走班。湖州第二中学三年前就试行英语学科必修课的走班教学,是省16所必修走班试点学校之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英语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每周5节。乐清中学历史、地理学科实行必修走班。松阳二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三流。学校定位明确:“立足专科、发展本科、做大做强美术教育”,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个学科实行平衡班必修课走班上课模式。必修走班教学初见成效,学生成绩进步显著。

五、广大学生普遍赞同我省深化课程措施,选修课程和选课走班受到学生追捧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 中职教育 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8-01

一、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教师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目前已有大约7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为实施和推广精品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样板。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打破现有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所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精品课程的设计方法,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推广精品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自己掌握其内容,还要求能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模式,学会独立思考和增强技能。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

三、更新考核方法

根据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考核是改革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把过程性考核作为对学生的考核,从根本上进行中职教育的改革,才能做成精品课程。

1.建立评价体系。以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与结果为评价客体,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2.制定评价方案。

(1)学业成绩计算公式 Z=[(x1+x2+…+ xn)/n]*70%+y*30%,其中,x:平时每一任务考核分值;n:考核次数(任务序号);y:期末试卷分值;z:课程总成绩。

(2)任务考核项目及权重(x1―xn),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①工作过程考核(60%),由劳动纪律(20%)、职业习惯(20%)、合作意识(10%)、工作态度(10%)四个方面的考核组成。

②工作结果考核(40%),由工艺执行力(20%)及任务完成度考核(20%)两部分构成。

(3)期末理论考核(y):依据行业、企业及国家技能考核应知标准,由试题库抽取试题,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不及格学生补救措施:经上述考核方案考核后不及格学生采取“间修”(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学习,完成相应项目的学习与训练,以获得相应成绩予以补救)、补考(补考分为期初补考与毕业补考两种形式,为不及格学生提供两次补考机会)等形式予以补救。

3.过程性考核的监控。为了掌控理实一体教学中学生的进程,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细化到完成任务时每个步骤的考核,以《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故障分析与检修》课程中,受电弓检修任务中的一个考核标准为例:

对每个任务的完成都设定一个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围绕着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从而实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有效的保障机制

使教学模式正确有效的实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有效的保障机制是根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保障管理机制,把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课程建设管理落实,并在资金投入、教师使用等方面给予鼓励政策。使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上畅通,措施上更得力,技术上有保障。要建立评价标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

五、充分利用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与学中去,其价值要体现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精品课程所聚集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可以使任何地方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网上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学习观摩,学会精品课程中倡导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实践,验证了精品课建设在中职学校是一笔极为巨大、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着明显的效果,提高了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学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要以培养艺德双馨,满足社会企业对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肩负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而对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的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的专业训练,完成对每一届学生的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是离不开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建设,只有完成了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实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完成对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要求是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专业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系统地设计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这其中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是基础,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展教学设计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灵魂。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方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由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决定的,教学模式的确定以后,根据教学模式来确定课程的组织结构形式、内容安排和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等特点,导致了他们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能力差,对于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要求的内涵也理解不透问题,利用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效果,但是这些学生对于过程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却有一定的天赋,即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于此,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满足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践设案例分析

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离子膜烧碱生产操作》为例,剖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1课程建设思路设计。以生产一线真实生产任务―离子膜烧碱生产的生产流程为主线,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将空洞、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着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而进行系统化学习,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明确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建设的主线,在主线上添加相应的知识点与技能操作点,使每一个节点上的内容与将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十分吻合。

3.2课程内容选取。根据我院“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无机反应工标准,依据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把化工管路、部分化工单元设备操作、化工设备、无机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与知识,通过“逆向分解、整合重构、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内容设计法,重构课程内容,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真实的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生产任务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选取了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中的一次盐水制备、二次盐水精制、精制盐水电解、氯氢气处理和液氯生产五个典型生产任务,作为本门课程教学实施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载体。

3.3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一体化模式完成《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离子膜烧碱生产操作》组织教学过程后,要达到学习化工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常见管路、管件及其材质选用常识;化工生产过程常见部分化工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流体输送机械、膜分离技术、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与冷冻等;生产过程中的典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设备的开停车操作与日常运行与维护保养;整个生产装置的基本开停车、紧急停车和生产过程中常见事故处理方法等。以打造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在无机化工产品生产岗位上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

3.4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为了完成本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建设了教学情境卡;电子教案;生产现场教学录像、特色教学录像、教学条件录像;离子膜烧碱生产flash虚拟车间;教学课件PPt;课程设计课件;图片库;习题库;开发了生产仿真软件;虚拟实训项目;趣味文献;企业案例;主要工作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2D动画库;主要工作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工业应用案例3D仿真动画库;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项目考核评价体系、职业标准等教学文件。围绕一体化的教学实施目标,开发了这些能满足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有用资源,极大地满足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需要。

3.4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通过完成本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后,使学生逐步学会了化工工艺生产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读懂了化工工艺流程图,明白了化工工艺装置的作用,能够独立完成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生产仿真操作、深入理解了化工工艺装置中的工艺控制点与工艺条件设置的作用及其控制运行方法,做到了将化工单元操作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具体化工生产运行过程中去,避免了单纯地让学生为了学习乏味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的抽象,较好地实现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融入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