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18人,其中市外转移2873人。累计培训1702人,培训结业1702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573人,转移就业率92.4%。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汽车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缝纫工、焊工、锻压工等专业。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06年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下达了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和《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参与了各培训学校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培训机构开班培训时,县劳务办、阳光办均派员到场参与,并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

4、完成了上级部门和县委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了劳务信息材料和数据。

5、正着手今年赴新疆采棉工的组织筹划工作。

6、接受了中央农业部、组织部、人事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人才调查。

7、接受了市劳务办的检查、接待了市劳务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计生委等市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专题调研。

8、正在协调市级招标培训指标。

三、工作措施

1、整合资源、基地再认定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对县内培训机构进行了再认定,对未开展工作、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了取缔,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

2.创新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为使县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3、严格监管、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针对今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县还未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培训、补助方式怎么操作还未敲定,采棉工补助

2、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农业局一个单位的事情。有许多政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维权方面、资源库建设、资金方面还需要有关单位高度重视。

3、建议政府组建统一的劳务大厅,免费为全县农民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平台。以利有序输出和规范管理。

五、下步打算

1、继续严格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严格实行各定点培训机构开班前必须报县劳务办,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上好开学典礼的第一堂课,并定期与不定期的参与抽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培训转移的真实性。

3、加强财政公共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培训学员身上,切实为广大农民解轻负担。

4、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确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范文第2篇

   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18人,其中市外转移2873人。累计培训1702人,培训结业1702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573人,转移就业率92.4%。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汽车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缝纫工、焊工、锻压工等专业。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XX年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下达了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制定了《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和《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参与了各培训学校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培训机构开班培训时,县劳务办、阳光办均派员到场参与,并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

   4、完成了上级部门和县委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了劳务信息材料和数据。

   5、正着手今年赴新疆采棉工的组织筹划工作。

   6、接受了中央农业部、组织部、人事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人才调查。

   7、接受了市劳务办的检查、接待了市劳务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计生委等市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专题调研。

   8、正在协调市级招标培训指标。

   三、工作措施

   1、整合资源、基地再认定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对县内培训机构进行了再认定,对未开展工作、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了取缔,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

   2.创新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为使县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3、严格监管、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针对今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县还未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培训、补助方式怎么操作还未敲定,采棉工补助

   2、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农业局一个单位的事情。有许多政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维权方面、资源库建设、资金方面还需要有关单位高度重视。

   3、建议政府组建统一的劳务大厅,免费为全县农民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平台。以利有序输出和规范管理。

   五、下步打算

   1、继续严格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严格实行各定点培训机构开班前必须报县劳务办,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上好开学典礼的第一堂课,并定期与不定期的参与抽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培训转移的真实性。

   3、加强财政公共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培训学员身上,切实为广大农民解轻负担。

   4、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确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内需;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一、导言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民大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压力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较多。根据六普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亿,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亿,增长81.03%。城镇人口占49.68%,乡村人口50.32%,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发达工业化国家5%农村人口的标准,我国仍有大量乡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中去。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背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就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充分就业息息相关。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的相关文献较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观点是城乡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部门。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 Petty,1690)在《政治算术》中提出,比较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

2、发展经济学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影响深远。最著名的当属刘-费-拉模型、乔根森模型以及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让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关注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其后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其理论的修改和补充,使其称为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的最经典的理论。乔根森模型在刘-费-拉模型的基础上,放弃了农业部门边际劳动力为零以及农业工资和工业工资均为固定工资的假设,更强调农业自身发展和技术进步,注重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而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用迁移者对城市的预期收益来解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了人口迁移量同城市就业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联关系。

3、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理论将迁移视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群体的决策,认为个人参与迁移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降低因市场不完备而造成的风险。其他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理论模型还有推--拉理论、舒尔茨的“成本--收益”模型,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进程“S”曲线,也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论述。

虽然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较多,但一般都距离现在时间较远,且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些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其前提是人口迁移和流动行为不受任何制度限制,对我国制度性框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能完全做出解释,因此,不能照抄照搬。

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定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问题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主要有:

1、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诱因。蔡昉(2003)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动力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导致的扭曲的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格局,而扩大了的城乡收入差距则为这种转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李仙娥(2006)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定量分析,得出:城乡失业率比增大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比可以缩小6.2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推动的结论。

2、收入差异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赵立新认为,社会资本缺失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阻,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纪韶教授和李舒丹以同样的方法对2004年和2009年对北京市就业的农民工生活方式现状的调研数据,分析在北京就业的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中的问题,提出了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的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选择。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在对已有文献回顾和总结后,作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之一,非农收入的因素,如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输出输入地特征、制度因素等也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个人特征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人特征因素包括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年龄较小者(16-3岁)更倾向于外出打工;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未婚者更倾向于外出打工;大部分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越倾向于外出打工,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一般已占据较好的农村就业岗位,迁移动机较弱。

2、家庭特征因素影响从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中的未成年孩子数量等。家庭中女性劳动力多倾向于外出打工,而家庭中男性劳动力则多倾向于在本地从事非农活动;不过一般说来,家庭中的总劳动力多倾向于外出打工。家庭中未成年孩子数量少的家庭,倾向于外出打工;最贫困的人群由于相对高昂的迁移成本和风险不会发生迁移,而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也不愿外出打工。

3、输出输入地特征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输入地特征包括输出地作机会、交通发达情况、输入地工作机会的获得、输入地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状况等。利用道路交通和电话网络的发达程度来代表当地非农工作机会的多少,发现交通越不发达,通讯越落后的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所获得的当地非农工作机会越少,就越倾向于迁移。几乎所有的调查和文献资料都显示: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靠“三缘”关系---“血缘、人缘、地缘”向外转移,由有关部门组织外出所占的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在输入地形成的移民网络能够减少寻找工作的信息成本、心理成本以及失业的可能性,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4、转移成本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迁移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心理成本、为寻找工作而支付的培训成本和迁移误工造成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等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而间接成本如心理成本,尤其是对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的担忧和自身的孤独感所造成的心理成本,也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

5、制度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因素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没有户口带来的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忧虑。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较为复杂,要真正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达到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

1、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依靠市场经济的规律,相信“看不见的手”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交易平台,制定公(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0页)平合理的规则,在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等障碍因素的同时,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激发其消费潜能

尽管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但风险预期对消费的影响不可小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较大风险,主要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的支出风险大,让很多打算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望而却步。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储蓄,激发消费潜能。

3、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城镇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强大的拉力,农村发展和城镇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赢体系,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可以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ichael J Piore.The Dual Labor Market:Theory and implica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2][美]伊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美]西蒙·库兹涅茨著.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4][美]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9.

[5][美]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出版,1964.

[6]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迈克尔·托达罗著,印金强等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8]阿瑟·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李仙娥,杨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分析—一以陕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12):18-30.

[10]纪韶.中国农民工现状实证研究.项目编号:ZCYZO04D62,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

[11]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120.

[12]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具有意愿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已向非农产业转移需要提高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为培训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为核心,以承接阳光工程项目,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技能培训及其他企业急需工种为抓手,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贯彻自治区、地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争取党政重视,寻求多方支持,整合科技教育资源,联合社会力量,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为服务“三农”,促进我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总体任务:建立健全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体系,配置完善培训基地、设施、手段、师资、教材、信息、台帐、档案等基础条件,加强系统内培训工作管理,申请阳光工程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培训,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运作优良,优质高效的工作格局。

20xx年全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任务分配情况如下:略

三、基本措施

1、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各县(市)农广校及其他培训机构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政策要求、目标任务、实施措施、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认真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工作,主动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工商局、税务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公室、扶贫办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和配合工作,以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项目培训工作中去。

2、虚心接受主管部门的领导。各县(市)农广校及培训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内部培训工作管理,虚心接受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以保证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培训建立一批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4、强化培训机构工作力度。各培训机构在工作中加大管理,强化工作环节连续制度,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师资、教材、市场信息、培训资质认定、就业推荐、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工作等具体工作中都要加大管理,落到实处。

5、完善培训基础条件

各培训机构要采取自建、联建、加盟和利用科技园培训阵地等多种行之有效地方式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和专业,根据培训专业配备教学设施和筛选实习基地,落实培训教材和师资队伍,以保证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落实建章立制。要制定培训工作的教学、实习、财务、信息、就业、档案台帐、跟踪服务等完备的规章制度,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保障培训工作有序进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泰州市 农村 劳动力 就业 转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培训规划》,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转移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体制不顺、培训质量不高等等。基于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理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中都占着压倒的优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和就业用工制度的松动、消解、破除,有形“门槛”已经或正在拆除,但另一种无形的障碍,即市场对劳动力选择的“门槛”——城市非农部门对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正在逐步升高。从当前的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来看,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从事劳务为主,所从事的往往都是脏、苦、累、险的低声望低技术劳动职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工作纷纷又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方面很多人争取同一份工资很低,仅需要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技能和技术的高收入工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当前,农民是特殊的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其自我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依靠自身难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海陵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辖区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目前该区农村劳动年龄段内人口总数为91345人,其中自主创业9604人,占总数的10.5%,务农15753人,占总数的17.2%,务工63554人,占总数的69.6%,处于失业状态的2434人,占总数的2.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68914人,占总数的75.40%,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者15665人,占总数的17.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766人,占总数的7.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一是转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加上务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4,导致其工资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

三、当前开展转移培训的努力与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一至两个月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变“苦力型”务工为“技能型”务工,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市、县(区)、乡(镇)建立了三级劳务管理机构,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中职学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海陵区为例。省财政部门下拨了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获证奖补资金近五十万元,全区也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滞后,行政推动力较弱,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91345人中,仅1220人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二是由于该区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求职相对容易,部分农民满足于有工作干就行的现状,不愿充电提升自身技能;三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对为期半月甚至数月的技能培训班望而却步;四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培训的任务和难度大,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远;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培训资源分散,培训的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势,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应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乡镇成教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把“优秀”、“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终极目标。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齐,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中应针对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中坚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岗前操作培训与在岗提升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

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