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行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技术;通讯行业;竞争环境;战略调整
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通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同时,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通信行业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行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各个通信行业都立足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战略部署,以谋求发展,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也只有通过战略调整方能保证发展。鉴于此,本文围绕这一题目展开研究与论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技术竞争与战略调整
1.1通信行业的技术竞争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通讯行业在技术竞争层面,有着一定的竞争趋势,例如,在通信行业发展初期,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是技术,然后,GSM技术紧追其后,后来,2G和2.5G通信技术,逐渐取代GSM技术,成为通信行业中的主流技术,目前,大部分的通信行业都在使用更为先进的3G技术和4G技术,并且以3G业务和4G业务作为行业的主要技术竞争。由此可见,通信行业竞争中的技术竞争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不曾间断,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技术也在不但的进行升级与蔓延。
1.2通信行业中技术竞争的战略调整
针对当前我国通信行业技术竞争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只有充分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创新,开发出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或是成为行业的先锋与领军者。本文以移动和联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联通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联通的3G技术发展模式,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联通率先推出了GSM技术,然后,推出了CDMA技术,再然后推出了3G技术,目前,正在广泛大规模的推行4G技术,其中,优势最为显著的为CDMA技术,但是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若是GSM技术想要对3G、4G技术进行使用时,则需要更换GSM的号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性,通过综合的比较与分析,可以指导GPRS技术所需要的投资最少,还可以兼容GSM业务,其性价比最高,使用最为便利[1]。
中国移动,极为看重自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因此,相比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而言,中国移动的产品更新频率更高,其创新态度更为积极,这也促使中国移动的技术竞争优势优于联通和电信。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更为突出,是因为中国移动走在市场的前面,看重技术竞争优势,对技术竞争实施了战略调整,在通信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证了自身的稳定性。
2价格竞争与战略调整
2.1通讯行业的价格竞争发展趋势
无论在哪个行业当中,价格竞争都是十分重要的竞争手段,也是关键的竞争途径之一。举例而言,在通讯信行业落实到所有业务后,电信也开始进军众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导致中国移动不得不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与其进行新一轮的竞争,这也就是神州行、动感地带业务中,返还给用户的金额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也不甘落后,成为了价格战中的一员,可以说通讯行业的价格战全面爆发,联通采取的措施是提高预存话费中的返还金的数额,因此吸进用户,此外,在联通接手网通业务后,大幅度的减少了宽带服务的相关费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同时,价格战略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2]。
2.2通信行业中价格竞争的战略调整
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其竞争战略要具有科学性,具体而言,要准确把握竞争中的重点,同时,要明确竞争中的难点,逐渐降低对价格竞争中的依赖程度。价格竞争,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通信行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分析,价格竞争的弊大于利,对通讯行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会影响通信行业的新产品研发与推广。举例而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通讯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质量,而非产品的价格,这也就是国产手机低,但是仍有一部分消费者选择国外品牌生产的高价手机的原因,这是因为国外品牌的手机其质量和性能教国产手机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通讯行业要转变竞争的重点,将从价格竞争转变到服务质量的竞争中来,预测市场变化,积极主动开发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让自己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受到市场的肯定,进而提高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方可合理的运用价格竞争战略,如此才能保证通讯行业的稳定发展和良性发展。在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在注重提供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产品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二者选一,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我国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考虑经济实力较差的消费者的消费实力,通过价格鹇裕稳占消费市场[3]。
除上述论述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同,虽然部分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在消费过程中,还是会考虑价格因素,衡量产品的性价比,因此,通信行业要对生产出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产品价格是高还是低,产品都应该保证具有符合价格的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通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想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研发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适当的价格战略满足不同消费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品质有保证的产品,以此增强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英. 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发展及其战略[J]. 通讯世界,2016,10:80.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通信发展前景转型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经济和通信行业的强劲振兴,以微博、web2.0和SNS等业务为代表的通信网络新形态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无限便利,物联网、虚拟化、三网联合等新技术领域内,芯片能力、宽带接入、无线网络等技术革新不仅极大的冲击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引导了其未来的发展潮流,且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革新动力。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革命性推动力量,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云计算技术及其路线
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利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IP网络连接提供各种计算和存储服务的IT技术,是互联网发展追求低成本、高效能、资源灵活分配、快速应用趋势潮流下应用而生的一种新IT系统实现技术。这种技术是一种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应用服务等功能的资源池系统,无论是作为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对于移动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尤其是现在对互联网资源、安全与应用越来越重视的今天,这种技术的实现、分布和部署将会挑战传统互联网构成,为移动通信的发展开拓更好的领域前景[1]。
据相关机构预测,全球未来几年数据中心业务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其中云数据中心增速最快。2008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增长率下滑,但仍达39.1%。目前增长速度基本恢复到近50%。我国的数据中心市场三大基础运营商占有过半江山,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2]。正是因为云计算市场发展如此的火爆,越来越多的通信厂商倾向于应用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带来产业规模的扩张、升级与转型,同时还会加强与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密切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积极发展的良性生态产业链,成就移动通信行业的美好未来。
2.云计算的技术路线
云计算技术路线主要以大规模并行运算和虚拟IT资源池为主。大规模并行运算的典型代表是谷歌公司,在全球谷歌有超过一百万台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每天都需要处理海量数据,为降低运营成本,更好的占领全球市场,谷歌就采用了这种云计算系统做数据存储和处理,成本的降低带来的无疑是竞争实力的增长。虚拟IT资源池主要是通过将IT资源虚拟化形成资源池,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其中亚马逊公司推出的弹性计算(EC2)、简单存储服务(S3)等服务就是这类路线的典型代表。亚马逊应用这种技术无疑大大提升了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客户只需要一张信用卡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形成规模化、集中化效应后,在使用方面更加便捷。这种云计算服务无疑刺激了亚马逊的业务增长和收益,在2009年底,亚马逊再一次拓展了服务器数量,这无疑是云计算服务具有优势应用前景的最佳证明[3]。
二、云计算在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前景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来说意味着成本的降低、集中化和规模化效应,是未来业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柱,也是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福音。传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中有四大弊端,分别是系统利用率低、扩展能力低、系统部署周期长和性价比低,正是这四个因素,限制了通信行业的拓展与升级。竖井式的业务系统和IT支撑系统限制了不同系统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资源利用率低、能效低,运营建设成本高。传统Scale-Up扩展方式只能通过更换设别来拓展容量,投资效益低,业务连续性受影响,且因组成设备采购、建设、布置周期长,在应对市场变化发展的灵活性上也欠佳。这些弊端造成了通信行业经营和发展的低性价比,一度使国外跨国公司垄断了我国的通信市场,国内企业竞争能力低下,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都处于缓慢的进步状态,但是云计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通信行业运营商系统运行效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云计算技术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IT支撑系统在通信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云计算缓解系统存储、处理数据压力和容量上的迅速增长等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投资,配合建设和运营成本的降低无疑将会给行业带来质的飞跃,行业将有更多的投资用于技术升级、开发、更新换代,通信行业升级和规模拓展是必然,精细化运营成为潮流。增值业务系统中,云计算技术可以让不同业务系统共享资源池,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云计算的应用无疑会促使网络资源服务向水电服务一样变得快捷、方便,更加完善、全面的提供给用户,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为通信行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利润。让IT资源的使用变得像水电一样方便,这不仅是移动通信行业对于未来云计算技术使用的期望,同时也是这种技术将会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未来。云计算模式带来的全新服务模式,本质上可以说是计算与存储功能从桌面到网络客户端的迁移和资源的动态伸缩,本质上降低了网络服务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能够更好地为移动通信行业的运营商创造收益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网络资源服务需求,可以说,正是统一的开放的云计算业务平台的出现,让现代网络服务和移动运营商有了更好的服务于竞争武器,在运营商优势资源的辅助下,现代网络服务逐渐以共赢合作的模式为主,网络上台环境和信息化变得更加高校,更多的用户与开发者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不仅促进了通信行业运营商的传略转型,广大网络用户也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更多优势的服务。
全球IT产业目前最热门的技术就是云计算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信息产业的革新与飞跃,随着其应用领域和影响力的扩大,这一领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逐渐变得越来越具于是,使通信行业运营商面临众多挑战与机遇的同时,开始了行业的转型发展。在2011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举行的“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各大研究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互联网行业各环节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共聚一堂,对云计算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做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云计算技术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会成为移动通讯行业转型与发展的利器。云计算技术所代表的未来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方式的发展趋势,使得虚拟化技术、分布与并行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不仅更好的扩大了用户群,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同时让互联网服务模式变为主流,引导了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5]。
云计算技术在移动通信行业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其自身业务能力的增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利用统一的平台架构和平台的开放性,从外部引入开放创新力量,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在通信行业内开展大规模的低成本、高效率网络运营服务,为云计算技术未来在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冯毅.浅谈在云计算平台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4).
[2]王健,莫敏.云计算和个人数字图书馆[J].当代图书馆,2011(02).
[3]姚天祥,徐运红,刘双霞.云计算在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
一、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四化”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形成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系统中,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四化”协同发展。
为什么说新型工业化是河南“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因为河南省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国内分工及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由“河南制造”转向“河南创造”,优化产业结构,挖潜、节约、开源、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加强产业整合,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重组,逐步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表明,新型工业化对促进河南“四化”协同发展尚有巨大的推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是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建立在绿色发展理论上的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环境工业也是新型工业的组成部分。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都内在地包含着信息化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有机融入、时空联系紧密、城乡统筹一体的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河南省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作出的战略决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本途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从而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产品和信息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智能、循环、低碳、绿色目标迈进,并影响和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协同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第一,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如、新乡刘庄、科迪集团、竹林镇,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利润成为城镇建设的充裕资金基础,同时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为城镇建设资金准备了条件。第二,工业化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财富基础。城镇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如砖瓦等,这些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企业的生产与供给。第三,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业化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大大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条件,工业化特别是新兴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并加速城镇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持,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发展实际上是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推动城镇向更高层次的城市转化的动力源,则要归因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兴起。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把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的先导和“引擎”。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与载体。工业的集中性和大规模生产,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在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四化”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三、新型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
河南探索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支撑“四化”协同发展的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同时支撑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是武装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今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的方针,能够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支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是“四化”协同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制约,增产的难度很大。为此,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依靠工业的技术和装备,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工业化导致的产业集聚与要素重组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动力
工业化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升级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核心在新型工业化,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基础在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协调联动。实践中,要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四化”协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义在于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融入的工业化。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型”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镇集聚,互为因果,从而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河南省提出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科学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河南探索的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原动力。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促进“四化”协同发展,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四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含义中,“科技含量高”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之外有一个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高自主创新的问题。要使新兴工业大省变成一个工业强省,有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有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进智能工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努力建设工业强省。
关键词:协同创新 原生型产业集群 创新集群
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是具有高度创新性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个由分步创新逐步走向协同创新的复合创新系统。国外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集群创新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网络式创新。Steiul & Schiel认为产业集群中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过程,这种创新模式可以称之为网络式创新。德布雷逊和艾姆塞(1991)认为创新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中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技术型企业必须依附创新网络,离开了网络,企业就无法生存。在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中,主要是通过网络协同效应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创新网络也自然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决定着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但我国的产业集群很多是依靠资源禀赋和廉价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仅仅以低成本为基础的简单扎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比较低。
近几年来,有关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尤其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纵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创新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外源型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问题,而对原生型产业集群关注较少;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更多的是从产学研角度展开,而对创新链条、创新网络间协同及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得较少,尤其缺少原生型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主体关系对协同创新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视角入手,对原生型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及机制
(一)协同创新过程
协同思想最早来源于德国物理学家H・Hake创立的协同理论(Synergetic),哈肯认为,千差万别和复杂开放系统中(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满足1+1>2,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它是系统有序化结构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协同性是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有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而创造出局部所没有的整体功能”。协同理论告诉我们,协同创新发展是指复杂系统内各组成子系统在运行、成长过程中的合作、协调和同步发展。
在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聚集在集群内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又可以弥补各自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集群内的各相关主体由于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由此构成产业有机系统。产业集群系统内各成员企业通过相互学习,自身的调整与技术创新,改变了集群的原有状态,通过不断的改变与进步使集群朝着更高级的形态转换。因此,产业集群的关键优势并不是来自于企业的聚集,而是来自聚集于特定区域的各主体之间和集群内外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要有多元创新主体存在,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是创新的核心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是协同创新网络中辅助的主体,通过多元创新主体中的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进而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陈劲,2012)。产业集群内不同创新主体以相关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前提,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合作创新,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经过网络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整体协同效应,这是集群内企业单独所无法实现的。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与“参与者”的协同性以及“过程”的关联性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的协作和共同的技术开发过程,通过集群内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整体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各主体具有广泛的合作关系,除了同类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关系外,其他许多主体也与生产企业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如图1所示,集群内相关供应商为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与服务,销售商把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政府相关机构为集群创新提供政策、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大学及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为集群创新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金融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科技信息及相关咨询服务,这些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较容易进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等关联企业以及政府、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创新网络的结点,通过集群内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使得各个结点连成网,网内每个结点的创新变化都会带动整张网,引起整个集群网络的变化。在基于技术和资源共享的合作中,各企业在集群中通过纵横交错的联络,各种创新资源在集群内部进行广泛的流动及优化配置,各个企业主体之间通过相互的协同与竞争作用,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因此,协同创新的过程是集群内各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与竞争,促进主体、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功能耦合,从而形成集群整体创新效应。
(二)协同创新机制
网络的协同效应能促进创新,但是创新网络需要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关系着各个要素主体之间能否联结起来、技术创新的发生频率及绩效。集群创新是在集群内企业在各主体之间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离不开以下机制:
1.合作竞争机制。竞争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的竞争既有直接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促使集群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正是由于受到竞争的压力。相比较区域内同质企业的直接竞争,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竞争对集群的创新发展更有意义。在特定区域内聚集的大量相关企业,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又将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等合作过程,又存在着为各自利益的竞争。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如果有相互的信任基础,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的这种合作可以达到知识共享,形成促进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研发与技术创新的成本,这对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升集群持续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2.沟通协作机制。产业集群的沟通协作机制是指集群区域内相关主体之间在信任基础上,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技术、信息、知识等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需要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共同协作,主导企业与关联企业信息沟通的频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和创新的成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信任是保持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是否畅通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创新是具有相互利益的用户与企业交流与互动而引起的社会化过程,创新发生的可能性更多地依赖于公司之间、公司与研究机构之间、公司与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在区域信任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的共享机制是集群创新的核心源泉。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整合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产生集群协同效应。
3.创新运行机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企业间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具有不同的信息、技能、知识、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的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集群技术创新是在集群内企业交互作用的技术学习与转化的运行机制下实现的。集群内企业的学习可以通过与群内同行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同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开发与生产等活动实现,并促进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转移,达到技术扩散与共享。同行企业之间由于产品的同类性,相互间通过对产品、技术进行观察、复制,在干中学而获得显性和隐性知识;关联企业在区域内空间集聚,信息交流频繁,通过相互学习促使各成员获取一系列新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另外,集群内部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也能够推动技术学习与转化,从而促进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
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及动力产生的来源地,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嵌入型和原生型。嵌入型产业集群主要由区域外部力量或要素驱动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它们基本上是由外商投资驱动、全球产业转移而形成,我国目前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广东等地。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力量或者区域内部资源等因素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该地区良好的内部条件(具有创业和开拓精神的区域文化、传统的产业积淀、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外部需求扩大。但是由于原生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内生的过程,长期拘泥于大量加工组装型企业的简单集合,属于马歇尔式的原生型产业集群,集群内部以生产类似产品的竞争性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其发展也是聚焦于成本降低能力和同质性生产规模扩张能力的获取;集群内企业开发新产品能力薄弱,很多是单打独斗式创新活动,创新分工合作网络缺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一)核心企业的带动效应不强影响了集群创新的整体能力
产业发展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表明,核心企业在集群集体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创造新的、复杂的知识,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协调集群内部的活动,促进集群渐进式创新。同时,核心企业为了外包和转包,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了关系,从而促进了合作伙伴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整体效率的提升。核心企业作为集群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推动着集群内各企业的分工。但是由于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原生型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小生产者及销售商之间还没有形成通过外包和转包进行协作的关系,企业间纵向合作的协同性偏低。虽然核心企业有大量中小配套企业,但与中小企业之间大多限于订单采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上的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管理尚未普遍建立。因此,在资金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的大多数配套企业,很难与核心企业实现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同步发展,集群内其他企业缺少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力,核心企业的知识就不会在集群内广泛流传。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极大地制约了集群创新的整体能力。
(二)中小企业相互间的技术模仿制约了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原生型产业集群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一般集中在资金、技术等进入门槛比较低的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资金、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技术源普遍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少,原有基础薄弱,这些都制约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有了创新后知识产权保护也较难,这也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而集群企业之间相互临近和技术方面的共性基础便利了技术溢出,降低了技术模仿难度。因此,中小企业习惯于进行技术模仿而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数原生型产业集群的产品处于跟踪与模仿阶段,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集群内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而且中小企业一般都不是处于某个产业链的源头或拥有其中一个环节核心技术者,需要的只是更好地适应新技术,以获得在这个环节更大的生存空间,仅有的创新行为大多是自发而非自觉的,是对市场被动的应对。中小企业间这种相互的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制约了整个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三)集群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缺失制约了集群协同创新
国内外创新实践的成功都离不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创新战略联盟是政府作为主体进行引导,然后广泛吸引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及集群内其他企业等作为从属主体参与到网络组织中来,通过打破区域、行业、部门的界限,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和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创新网络。在这个创新网络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起着核心作用,在协同创新中实现着重要价值。但是在原生型产业集群里,基本上没有形成这种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其创新模式的组织体系是一种由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研究系统、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等多个相对独立子系统构成的分散创新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创新成果互不适应。并且很多地方的创新平台支撑较弱,创新环境不够完善,集群所在区域整体科研力量薄弱,众多企业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远不能满足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需要。
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实途径
要想使原生型产业集群走向创新集群,集群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需要进行集体行动,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来实现共同发展之目的。
(一)引导中小企业与集群内核心企业结成产业链,发挥核心企业带动作用
有一定技术和规模实力以及已经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企业是整个产业集群内知识创造的主要动力,也是产业集群的知识扩散源。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合作研发、技术并购等方法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分离,把生产任务分解后直接分包给中小企业,由此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通过知识传播来对相关中小企业施加自己的影响。中小企业纳入到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后,由于核心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合作伙伴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帮助与支持,它的突破性创新能够为一大批零配件供应商带来技术创新,而不是停留在现有的相互模仿中。从而使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鼓励企业合作创新,强化集群协同创新效应
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而原生型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约,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缺乏,往往没有能力完成自主创新,而仅仅依靠模仿又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在现实条件下,鼓励原生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与相关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应该是一条理想的出路。合作创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机构,采用各自入股等多种合作形式,通过提供自身所拥有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场地等进行合作,依靠资源共享从而实施创新。其运行机制是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技术的动态需求,向系统内其它主体创新的需求信息,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各自通过综合运用人才、技术、知识信息、资金等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分工协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撑,创新成果经几轮调试后投放市场,以产品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完成一次协同创新(陈丹,2010)。
(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集群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在政府作为主体引导下,由集群内具备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够提出创新需求的核心企业发起,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公共机构和其他企业等主体的联合,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整合集群内的创新资源,建立起完整的创新体系。战略联盟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为目标,为满足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而联合起来,对人才、专利、知识、信息、设备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各种契约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一方面是通过各主体间创新资源的共享,实现各方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协同创新发展,以及联盟的持续创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集群内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能有效推动集群的协同创新(王玉梅,2013)。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因为灵活的机制体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竞争中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这种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原生型产业集群的先天不足也不断显现。通过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原生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与相关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推动集群的协同创新,能有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少华,汪佳蕾.浙江省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3(3)
2.Steiul,Schie1. Career and clusters:Anzlyzing the Carer Network Dynamic of Biotechnology Cluster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2,22
3.H・哈肯,徐锡申等译.协同学引论[M].原子能出版社,1984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
6.Terry Shinn and Erwan Lamy.Path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synergy in scientist-sponsored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6,35(10)
7.陈丹,刘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障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8.王玉梅,罗公利,周广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3(2)
关键词:企业 转型 会计信息系统 构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部分传统行业如钢铁、能源等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房地产市场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城市化的进程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并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经济这些转型发展新的特点使我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同时也给我们经济工作者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经济管理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行为如何更好地为我们经济发展服好务,如何来适应企业的这种转型发展,当好财务管家呢,笔者认为构建一个迎合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转变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关键。自己作为一个10多年的经济工作从业者,结合自己的财务工作经验,就目前企业转型发展形势下,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企业运营管理过程来看,会计系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
从目前企业大部分财务人员的知识组成结构来看,仅懂财务知识的人员很多,而既有财务知识又有管理能力和其他相关如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很少,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财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结果与我们企业的管理脱节,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预测、研判功能,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单一化
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仅着眼于会计单据的记录、核算,闭门造车、埋头闷干的情况很严重。没有将系统所核算分析出的结果应用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方针、重大经济决策,没有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完整性和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必须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索要考虑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就是在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制度的总体框架下,依托于企业的发展方针和规划,基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会计方法,对企业各项经济行为进行核算、处理和分析,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提供依据的综合性的系统。它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力
我们都知道,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本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我们会计信息系统就是把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以一种科技化的手段加以体现,从而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规范性。从而会计信息系统也是我们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需求为出发点,企业才能有活力才能得到发展,而我们会计信息系统是为是以企业的需要为我们的工作对象,从而决定了我们系统的研发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需求,以需求为研发的出发点,这样我们研发出的系统才有活力。
(二)以效率和科学性为核心,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系统的研发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我们会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我们会计工作。所以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就要在如何通过科学有效地手段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上仔细琢磨和思考,并将之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来予以对待。
(三)以创新为手段,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
不管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创建过程中,还是我们会计信息系统的后期服务,我们都必须以不断创新的思维来指导和开展我们的工作,没有创新意味着固步自封,固步自封就意味着失败,一个缺乏创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也是缺乏竞争力的,因而我们会计信息系统在从系统创立的构思、系统的框架以及具体的操作层面都要把创新元素考虑在其中,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同,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四)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
创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能为企业发展的决策和规划提供财务数据的支撑,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财务人员或者财务系统仅有单纯的财务知识是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整合企业的资源,培养和发展既有财务知识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和资源才能更好地融合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