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陶艺文化

非遗陶艺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陶艺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遗陶艺文化

非遗陶艺文化范文第1篇

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坭兴陶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商机,坭兴陶的文化保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凝练挖掘坭兴陶文化有助于促进钦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钦州市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而坭兴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升值空间势必会带动广大坭兴陶企业产值的高速增长,从而使坭兴陶文化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坭兴陶市场,坭兴陶越做越强,逐步成为钦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提高城市品味

自2008年以来,坭兴陶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高鼓花樽》《时来运转茶具》等坭兴陶作品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这一荣誉,坭兴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逐年攀升。2009年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总理在坭兴陶“同心瓶”上签字;2010年坭兴陶大花瓶《世博缘•壮乡情》又被上海世博中国馆永久收藏;2011年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原国家总理与马来西亚纳吉布总理在坭兴陶板上签字;2012年钦州又获得了“中国坭兴陶之都”的荣誉称号,这都为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如今,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各个地区的必然选择,地方文化正逐渐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因素。坭兴陶所展示的民族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其开发利用,必将大大提高钦州的影响力与城市知名度。

二、坭兴陶的文化保护现状

坭兴陶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随着钦州市政府对坭兴陶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坭兴陶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得到广大坭兴陶企业的普遍认可,这使得坭兴陶文化的保护处于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坭兴陶文化还没有得到系统性的保护,人们对其保护意识淡薄,还没有明确保护措施与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坭兴陶行业管理不规范

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坭兴陶文化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以坭兴陶文化核心的发展方向,这使得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此外,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缺少统一性的保护意识,仅仅注重产品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反而使产品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并且间接地导致了对陶土资源的浪费开发。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很多从事坭兴陶行业的艺人因工资待遇问题而转行,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坭兴陶的烧制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人才的缺乏是坭兴陶产业的发展瓶颈。

2.坭兴陶的文化挖掘力度不够,作品的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坭兴陶产品在造型结构、图形装饰、精神诉求等方面都缺少统一系统的运用。有些作品缺乏应有的文化品味,在艺术表现形式、民俗视觉元素运用上还比较肤浅和雷同,地方民俗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坭兴陶的生产企业缺乏市场营销的意识与行为,很少有企业进行有效的广告投放,自然就成了坭兴陶的市场认可度与市场发展的障碍。这导致坭兴陶只有名气没有市场,尽管坭兴陶近年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奖项,其产品的独特性、民族性、艺术性等方面的价值有目共睹,但其市场状况与市场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

三、坭兴陶文化保护的策略

坭兴陶虽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但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却逐渐衰退,这是因为坭兴陶的生产人员较少,技艺水平偏低,加强坭兴陶文化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

坭兴陶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坭兴陶文化保护,就是保护坭兴陶这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坭兴陶民族传统文化中,不仅有钦州独特的陶土,还有深含寓意的装饰图案,这些都具备深厚的文化色彩和文化意蕴,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与传承。

2.加强与促进艺术交流

坭兴陶是极具艺术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作品,每一件坭兴陶作品都雕刻有寓意深刻的装饰图案与花纹,这些装饰图案与花纹凝聚了坭兴陶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加强坭兴陶的文化保护能够促进坭兴陶艺术的文化交流,并且能够促进对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政府要对坭兴陶产业进行扶持,将坭兴陶企业列入文化产业名单,统一享受坭兴陶文化产业的所享有的税收减免政策。政府要合理确定钦州坭兴陶土资源税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扶持坭兴陶企业购置设备、技术革新与引进人才等。在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初期,税额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最低征收,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

4.创新产品样式和完善产品结构

坭兴陶大多生产企业的产品为日用陶,艺术陶所占比重较低,大多生产企业产品较为单一。时代要求坭兴陶企业创作与大众审美需求相一致的产品,要传承和发展钦州坭兴陶这一民族文化产业,需将坭兴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风貌有效结合,加强坭兴陶产品内容和题材的创新,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革新。然而,要推陈出新,开发创新坭兴陶新产品,必须不断优化坭兴陶的产品结构,确立新产品开发机制。钦州坭兴陶工艺美术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土壤,反映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坭兴陶产品必须顺应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与时展要求,使坭兴陶产品风格兼顾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创新。必须进一步开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产品。为此,建议广大坭兴陶生产企业要更加注重其产品适应现代陶的设计生产要求,并且还要注重坭兴陶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使钦州坭兴陶工艺新花色、新品种在市场得到陶瓷购买者的认可,通过商品交换,既让坭兴陶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又能使坭兴陶工艺能够得以传承,坭兴陶文化得以弘扬。例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大门共使用1800块坭兴陶陶板,雕塑就像打开的礼品盒形式,主体高度12米,中间部分宽6.69米,左右两侧各宽5.04米,主材为钦州传统的坭兴陶板和马来西亚的锡。

5.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坭兴陶的历史渊源、传统工艺保护及发展的举措,进一步扩大钦州坭兴陶的影响力。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策划,深刻挖掘坭兴文化,利用各种形式,充分展示钦州坭兴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发展钦州坭兴陶的思想共识,为其文化保护提供肥沃的土壤与环境,让坭兴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更大、市场认可度更高。

四、结语

非遗陶艺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营销策略研究;“活态流变”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各民族人民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凝聚,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文化取向。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其继承和发展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经验与不足,积极寻求糖画产业发展与传承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糖画的概念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最大特点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2)糖画的概念。糖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糖为材料来进行制作。所用工具仅为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其可以牵丝时用来浇铸造型,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及观赏性。

3市场营销策略(4C)

3.1消费者要素

产品要想快速稳定地打开市场,就要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消费者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于产品本身及消费需求两方面。①在制作工艺上引入环保理念。传统糖画以木棍来固定成品,在食用后则被丢弃,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阿拉棒作为意大利式硬面棒,大小具有可调节性。因而在替代木棒原有功能的同时可以随糖画大小进行调整,在可食用的基础上达到环保目的。②在产品口味及种类上进行创新。消费者的饮食爱好具有差异性。在糖画制作过程中,按照特定比例加入各种不同口味的果汁或可食用调味剂,增加产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可推出节日限定、系列款等糖画产品。③提高生产效率,延长产品存储时间。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将糖画原有的制作模式应用到糖画机上进行量产;建立专门的产品冷藏间,在糖画制作完成后及时进行存储;运输方面采用冷链运输,减少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损耗。④包装形式多样化和规范化。采用鲜明的撞色效果传达温暖的情感信息;推出糖画产品的节日装、礼盒装,增加节日气氛。

3.2成本要素

采用双向定价。即在高于成本费用、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的区间内进行定价,更大程度地满足双方利益。可根据不同糖画产品的制作烦琐程度、使用价值大小等进行价格划分,满足不同阶层消费群体的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媒体平台,加大网络宣传力度,节约宣传成本。可以进行公益投资增加产品曝光度、以人们的怀旧情感为依托拍摄糖画主题微电影,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增加话题度。积极获取政府资金支持,减少宣传初期力度不足等困难,减轻产销及推广的资金压力。

3.3便利要素

在选择门店位置时应着重考虑靠近消费群体活动范围的区域,既节省消费者的往返时间,又可以吸引区域内其他潜在消费群体。首先在二线城市与当地制糖企业、供应商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逐步拓展二、三级市场。其次建立网上店铺进行线上销售,减小地域限制,扩大销售范围;吸引品牌植入。通过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发挥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两个市场双向联动,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推向世界。

3.4沟通要素

注重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及时接受产品信息反馈,保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加大产品推广力度,适当采用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设立糖画概念展示店,让顾客直观感受糖画制作过程,深入了解糖画文化。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行推广。在当地电视台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宣传片,邀请糖人匠人,采取采访、对话、介绍等形式在电视栏目中播出;得到社区认可并建立合作。开展公益性质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传播氛围。建立自媒体、公众号进行自我宣传,通过相关文章对公众进行糖画文化的普及,同时开设消费者信息回馈平台,接受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意见。

4糖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方面。产品不易保存,易降低消费者食用感受。糖画在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气温较高时,未及时出售的糖画经过长时间的放置,会造成造型软化变形、口感变黏腻等问题。产品包装简易,与消费者审美及社交要求存在偏差。中华民族讲求礼仪之道,糖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但受包装简易、档次低下影响而不被人们在购买礼品时所选择;产品存在卫生问题。传统糖画销售多位于人口集中程度较高的市井街巷,产生的生活污染较多,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损害。(2)成本方面。宣传成本较高。传统糖画传播力度小,社会认知度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使糖画依托的传播方式逐渐退化,人们无法从网络及其他传播媒介上实时了解糖画的相关内容,造成社会认知随年代增长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状况;培养传承人所需的资金、人力成本高。糖画产业发展受传承人意愿影响较大,由于糖画自身的发展局限,传承人需要承担收入不稳定、职业社会认可度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强传承意愿的人稀少。(3)便利方面。销售方式单一,消费者购买渠道闭塞。传统糖画销售多为个体商贩临时设点进行售卖,销售范围狭小且不固定,具有流动性和松散性,销售渠道也限于小范围的市井街巷招徕买卖,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及覆盖,消费者定点定向购买困难;线上销售渠道狭窄。目前糖画产业网络销售渠道繁杂分散,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企业和较为有序的一体化线上销售服务,使得消费者网上购物受阻。(4)沟通方面。信息反馈渠道不发达,生产者无法及时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信息。传统糖画销售具有流动性。销售点的不断变换,使糖画制作者很难及时有效接收到顾客的食用反馈及改进建议;传播受地域因素影响大。糖画文化在西南地区产生并发展,群众接受度高。但其他地区对于糖画文化了解较少,群众接受度不高,购买动力小,使糖画的地区传播受阻。

5糖画的营销对策

5.1消费者方面

在产品方面,采用糖画机进行高效生产,保证消费者的食用感受;增强产品与节日、礼仪活动的关联度,提高产品社交功能。积极推出不同系列的礼盒套装,在不同节日进行独特的营销策划,推出节日的限定礼盒,既实现商品的价值属性,更升华商品的情感属性;尽量避免在污染源及污染物较多的地方销售,确保食品安全。线上可通过对制作过程的全程拍摄,以二维码的形式向顾客进行展示,消除顾客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同时可以通过已购者的口头或文字宣传建立良好的口碑,带动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5.2成本方面

多渠道提供消费者相关的商品信息。通过网络、宣传单等形式提供商品的种类、折扣信息,使消费者在购买前对商品有大致了解,并积极通过视频软件、社交平台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合理利用“网红”群体的“粉丝效应”,减轻宣传成本;积极与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社会组织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通过政府号召、教育部相关文件、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课程等形式对大众进行糖画文化及技艺的普及教育,减轻糖画产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资金压力及人力、物力投入。

5.3便利方面

糖画门店应首选距消费群体活动范围较近的区域,节省消费者在路程上消耗的时间。重点发展二线城市的销售网络。二线城市发展程度较高,城市记忆与消费者乡情能更好地产生共鸣。设立固定门店,开设品牌的线上店铺,形成线上线下多选择的营销模式,解决消费者购买渠道闭塞的困难;在网络平台宣传中可进行位置分享,为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提供指导。同时,已购买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时可以采用定位功能,吸引浏览群体借助导航系统前往购买;建立相关网络社群,为消费者提供沟通交流的场所,促进销售信息、用户体验的分享和传播;加强产品的售中及售后服务,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5.4沟通方面

加强消费者的融入感与参与度。在装修风格上,营造与糖画内涵相符合的意境与氛围,制作者在着装上也可进行相应改变,使消费者更有代入感;设置制作展示台向消费者展示糖画制作过程,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直观的感受,增加顾客好感度;完善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信息反馈点及线上反馈平台,及时接收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及建议,快速高效地针对消费者偏好变化对产品进行改进,提升与消费者的沟通效率。

非遗陶艺文化范文第3篇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丧失自己的文化意味着民族认同感降低、国家凝聚力消亡,成为他国文化的附属国。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对世界的文化进程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但近代的历次战乱以及建国后数次运动对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刻不容缓。青少年是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者和研究者。而在美术教学中若能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还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学;融合探讨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由军事、经济开始转向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具有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无法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美术教学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有: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点、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这也是本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的切入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学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学关系是:保护前者是后者的使命;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作力的体现,蕴含着我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精神价值和想象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融合进程的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日益剧烈,尤其是那些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每一次消失都意味着后人再也无法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和创作力。许多非物资文化遗产都与美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年画、雕刻、书法、剪纸等既是非物资文化遗产,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皮影、节庆、木偶、民间传说、宗教表演可以通过美术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学承担着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

中学阶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了解美术、形成基本素养的关键时期,关系到学生是否以美术作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此外,美术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对学生以后学习该类学科也将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热爱美术、探索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

(一)挖掘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点

在当前的美术教科书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但直接相关的并不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学中融合的关键是找到融合的节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扩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内容,把教材上没有的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比如,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调查、研究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内容,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让学生从中发现当地社会发展、变革的沉淀,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进行美术作品的设计与创作的兴趣,让传统文化以现代的美术技巧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美术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与校外的民间艺术机构进行合作,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带领学生观赏有关传统文化的美术作品,让他们从经典的美术作品中感知、感悟传统文化。所以说,我们要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挖掘融合点,有选择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引入到教学中,这是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突破口。

(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

在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我们应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允许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学课程。在开发美术教学课程中,应着重引进与当地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学课程,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技能。比如,可以开设关于剪纸、陶艺、泥塑、编织、年画刺绣、木雕等制作与展示的美术课程,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制作和欣赏传统工艺品的过程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特色。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情结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学,让他们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

在任何的教学中,课程教学效果是由课程资源支撑的,课程资源越丰富、运用得越合理,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而在美术教学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是加快两者融合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方法是:1.加强学校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3.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知识的讲座;4.组织学生举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美术作品展览会;5.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课程资源。在实施上述措施时,老师要尽量争取主管单位、学校、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计划才能顺利实施。同时,还应组织学生多参观文化馆、历史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了解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状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中,我们要增强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美学观念,要求他们要以敬畏的心理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他们认识到盲目地把非物质文化商品化、拼盘化所带来的破坏,避免传统文化形式的过快消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情趣的降低。

结语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基因,影响着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的感情认知。而青少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着,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认识直接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美术教学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出一批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改善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盲目开发,减少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罗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10):51-52.

[2]王红川.如何在内蒙古地区对小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2):121,127.

非遗陶艺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文化创意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些年来,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虽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创意与创新。本文将分析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保护现状、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对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景德镇素有中国瓷都之称,陶瓷的制作技艺已经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文化从外观设计、知识商标和名人名作的仿制案件时有发生,这给景德镇陶瓷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

例如海岩公司其制作的“青花瓷”系列陶瓷美术作品由于做工精美,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随着市场的拓展,仿冒青花瓷的现象也开始出现。2006年,在深圳举办的文化博览会上,会上展出的某些陶瓷作品居然与“青花瓷”极为相似,此后,在设法购买到部分展出品对比后,发现这些陶瓷作品均为仿冒甚至完全剽窃了法蓝瓷的外观设计。为什么陶瓷产品的外观设计很容易被仿冒,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通过高薪的诱惑和刺激,非常容易“挖走”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人员或从企业网站收集景德镇陶瓷照片和在展馆偷拍,而且专业人士只要偷拍展品或登录网站下载照片后,就能进行仿制。

具体来看,景德镇陶瓷文化遭到破坏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专利权常常受到侵犯。如江西省玉风瓷厂设计生产的“公仆杯”获得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后,曾被大肆仿冒,并以低廉的价格在本地和外地市场上销售。二是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商标以及“景德镇”这一标识被盗用和滥用。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持有的“龙珠阁”牌著名商标,经常被其他厂商盗用。更有甚者,一些外地的陶瓷厂商,贴上该商标的标识,以次充好,远销至国外,使得正宗景德镇陶瓷销售量逐年萎缩,这不仅损害了这些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造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名誉的损失。三是仿冒名人名作、侵犯著作权。如很多私营企业或个体户,为了谋取暴利,通过仿照等方式,来炒作所谓名人的作品,并且高价售出获得巨大的利润。张松茂的“春江花月夜”瓷板画,就曾被北京的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假冒,并高价出售。四是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人员受到外部利益的诱惑而泄露传统陶瓷的制作工艺,有些陶瓷企业员工把技术卖给其他陶瓷竞争厂商,使得其他厂商也能够生产出相同或相近似的知名商品,使消费者误认误购,损害了企业生产者尤其是创造者的积极性,这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借国家政策支持的良好机遇,景德镇利用自身所积淀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打造世界陶瓷文化创意城市。数据显示,景德镇围绕陶瓷文化品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文化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该产业已成为景德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1、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1)景德镇市文化产业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景德镇市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市战略型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产业大小实体共有2900家左右,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年总产值约为6亿多元,解决近8000人就业。其中,初具规模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约有30家,小型创意工作室2800家左右。全市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13个江西省著名商标,79个陶瓷注册商标。

(2)围绕陶瓷文化展开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景德镇市把陶瓷文化资源作为壮大旅游业的突破口,精心打造一批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景点、景区,全市现已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陶瓷文化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浮梁古县衙景区、得雨生态园景区、乐平洪岩仙境风景区、锦绣昌南·中国瓷园景区等6个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古窑民俗博览区镇窑复烧成功,并成功申报吉尼斯记录。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建成江西省唯一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景德镇法蓝瓷陶瓷实业公司和景德镇陶瓷股份公司也成功创建为江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078万人次,增长18.7%,旅游总收入53亿元,增长21.22%。接待境外游客和创汇在全省名列前茅。

非遗陶艺文化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本文以铜鼓舞发源地――贵州雷山县掌坳村为例,重点探讨了经济发展对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发展

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和现代、封闭和开放的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已经消失,还有相当多的正濒临灭绝。经济发展到底在哪些方面给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影响?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掌坳村为例。该村被誉为“铜鼓舞的发源地”,是典型的苗族村庄。近些年来,随着与外界开放程度的增加,该村一些传统民俗及民间艺术也受到冲击。

一、现代化经济发展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大量缺失

一方面打工潮会造成传承主体大量流失。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边远的民族地区还处于未脱贫状态。经济落后、人多地少、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促成了年青人大量外流。打工已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掌坳村为例,全村一共688人,165户。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至少一个人外出打工,留在村寨里多是老人和儿童。据了解,这些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去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工厂做简单体力劳动。由于全村土地一共才400多亩,山林2218亩,传统的农业生产一方面造成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很难应付现代化的生活。因此外出打工成为掌坳村青年改变现有生活状态的重要途径。然而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相当多的传统手艺后继无人。

另一方面现在的年青人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因为既有的生活模式正迅速发生变化,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与陈旧的村寨形成强烈反差,大多数年青人还是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从内心对传统艺术就有排斥心理。其次,由于没有深入挖掘传统艺术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另外,传统艺术传承人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他们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因此导致年青人的传承缺乏激励。

最后去学校接受教育也会使一部分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消失。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民族地区的儿童基本上都上学。而有一部分民间技艺是需要从小就学,比如说苗族的刺绣。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正是女孩学习刺绣等手艺的主要时期,但读书已使她们无暇顾及手工活动。等到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能读高中的比较少),年轻姑娘又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鉴于以上几个原因,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大量缺失。在掌坳村,不乏有技术精湛的吊脚楼建筑师,刺绣艺人,歌师,铜鼓舞、芦笙舞表演艺人等等。然而就这些难得的技艺普遍感到后继无人。他们的下一代,处于传承链下端20岁上下的年青人,大都不屑继承传统文化,许多难得的民间手艺到此戛然而止。而这一代人正是承上启下,位于传承链上关键的一环,这一环一旦断开,传承链便无法延续。

二、现代生活方式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从某一民族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交通、通讯和市场经济以及日益开放的倾向,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地区相对孤立封闭的生存环境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忽视甚至消失。在掌坳村,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这样的险境。拿苗族的飞歌为例。苗族在古代是一个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是通过传唱的歌让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在苗族歌海中,飞歌被专家学者称为苗歌中的瑰宝。在以前,通常在迎宾送客、劝客人喝酒、互能通婚的青年男女在山坡上见面以及人们春暖花开中踏青游坡的时候唱飞歌。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在礼节上的简化以及男女青年恋爱方式的变化使得飞歌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三、加快经济发展可能会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扭曲

近些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使得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扭曲,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损害。比如一些地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实际措施都远未到位。一些旅游景点日复一日地为游客表演婚礼仪式、生活习俗,正剧变成了闹剧,让原本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了味。还有的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如此的传承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亵渎。因此,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而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内涵的保护。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确实给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更好地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