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环境保护;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材涉及很多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环保知识一点点被灌输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形式多样,除课堂授课外,还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但只是宏观的了解了各种生物,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将对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生态系统,了解地球上的大生物圈,了解我们对环境的依赖。教学中可以用学科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原本美丽的地球,现在已经不堪重负,原本健康的生物圈,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引导学生爱护身边的环境,爱护地球上的生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也要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破坏环境的后果,引起学生的警惕,不能再无休止的破坏它,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重视环境保护是人类的责任,否则我们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增加生物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就是很好地途径。可以选择取材简单、方便展开的课外活动,研究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实感受身边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主动探究环境保护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人类对环境的强大破坏力,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比如,在讲人类活动带来生物基因突变时,可以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哥斯拉》,然后再展示给学生切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多年后当地生物的图片,以动态的、震撼的直观形式冲击学生视觉,学生看到核泄漏造成的生物基因突变有多可怕,自然会联想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可耻的,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增加生物课堂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留在脑中。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十分可取,用一个个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的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打开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讲授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物链、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

案例教学选材的方向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还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物遗传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遗传知识学习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教师向学生讲授猎豹数量减少案例,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猎杀,猎豹数量减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后代存活率完全没有了保证,整个种群濒临灭绝。教师要问学生:“为什么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质量变差?”,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利用遗传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教学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要教师的引导。高中生物课堂的知识丰富,学生树立的环保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做环保宣传,让身边的人也建立起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中的环保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的破坏,呼吁人们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咨询老师相关知识,老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环保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结束语:生物教学的任务不仅是生物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热爱环境保护,自觉宣传环保的理念,真正实现环保的行为。生物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机会体会环保的意义,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l]林小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田科技信息[J].教学管理,2011(15).

[2]马永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J].田读与写,2011(10).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借助环境保护新技术、新理念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弯道加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向。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一)二者是对立关系

    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二)二者是统一关系

    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二、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受到国内外强大压力,利润变薄甚至变成了负增长。政府进行自主创新,扩大内需,寻找新挑战带来的新机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创新具体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成了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在转型中寻找先机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综合来看,选择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向。

    (一)新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环保因素

    一方面,经过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地球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人类按照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了,能源、生产资料等不可避免地都会面临价格上涨和来源短缺的问题,加上人工上涨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威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顺应了历史潮流,可以有效地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二)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是技术转型的前进方向

    节能减排已经成了工业调整的主要驱动力。随着那些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越来越会受到市场和排放等多方面的严格控制和限制并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补偿责任,传统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会进一步摊薄。同时,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征的绿色产业依靠自身的特点会在受限和社会补偿成本上拥有显着优势,加上可能会享受的补贴,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增长。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参照的产业转型,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可以有效地保护投资,并在未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成本控制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治理成本和对污染的监控成本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形式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未来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必然会更加严厉。同时,中国污染物治理和补偿成本也越来越高,例如,近几年出现的沿海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经济补偿成本高昂。随着国家对污染物控制的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的监控越来越严格,监管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如果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监控设施和监控队伍,这些成本会让区域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吞噬掉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只有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从源头上入手,在发展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才能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高昂监控成本和治理成本,保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四)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经济化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开始大范围使用贸易保护措施,众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也开始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作为间接贸易壁垒,因为更容易受到本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开始被普遍采用,例如,碳排放和碳足迹为代表的环境指标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因此,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相关环境标准、乃至未来市场对环境标准的需求,才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做到有备无患,保护投资并增强竞争力。

    三、现阶段区域经济提倡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获得外力支持

    (一)提倡和重视环境保护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外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加重及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让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从而减少发展建设中的阻力。国家和民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地吸引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从而更容易地获得投资并打开市场。

    (二)环境保护符合中央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外环境压力加大,中央对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支持。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进行重点解释,这些都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已经升级成为国家意志。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可以更容易地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上级的支持。

    (三)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自主创新的方向

    在传统产业上,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具有明显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超越。而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上,中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限,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国际产业调整这难得的机遇期,从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供应链等新兴产业入手,可以有效地抵消发达国家的优势从而让自身脱颖而出。

    (四)环境保护是民心所向,可以获得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近些年来发生的污染事故无一例外地都会触及民众敏感的神经,考验着民众的忍耐力。经济发展基础是和谐稳定的环境,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可靠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高举环境保护和节能大旗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理解和支持进而更容易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在最热的焦点之一,高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大旗可以更容易受到关注从而更容易地在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环保教育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58

1 对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等恶劣气候,然而土地荒漠化、白色污染、沙尘暴、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困扰我们的生活,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从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还可以让儿童知道环境对社会的重要性,创造优良环境,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 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技能,重视环保,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 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应避免的误区

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开展幼儿园阶段环保教育工作,应该注意避免以下误区:首先,切忌为幼儿灌输大道理,由于幼儿园后阶段幼儿知识面窄,且幼儿的逻辑思维不发达,因此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中,不应该以大道理手段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会降低幼儿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其次,不应该忽视周围有利教育因素。在幼儿环保教育中,要让儿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不应该只对幼儿进行书面教育及口头教育,隔绝幼儿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最后,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中,老师不应该不重视幼儿环保习惯的培养,应该避免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这样不仅会导致幼儿难以记忆环境保护知识,还不利幼儿形成环保意识,降低幼儿园环保教育效果。

3 实践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对策

3.1 优化环保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中,采用幼儿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老师对于教学设置,可以使灵活且有针对性的课件,增强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思考能力;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中环境知识被学生理解的效率,从而提升课堂环境保护知识转化率,教师要设定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保护资料,让幼儿自己占主导地位地去理解和消化环境保护中的知识,培养幼儿的阅读技能,让儿童自己学会反复思考和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通过提问、解读的方式帮幼儿理解环保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由于幼儿园的儿童理解能力不如长大的孩子,故此在幼儿园实行环保教学中,应用绘本可以提供给幼儿直观的、真实的视觉感官,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幼儿更容易去接受环保知识,教师通过绘本教学使幼儿参与到环保教学过程中,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使幼儿产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让儿童可以掌握一定阅读技能。

3.2 开展环保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让儿童回归自然,使幼儿可以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老师对孩子进行室外课引导,让幼儿接触到大自然的美好,在草坪上玩耍,使幼儿感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结合幼儿园本地实际,有目的地为幼儿渗透环保教育内容,为幼儿设计有关环境保护主题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幼儿的环保知识,丰富儿童的环保知识,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的方式,使幼儿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深化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绘画课写生课,让幼儿感受砍伐树木、工业污水以及烟囱冒黑烟等现象,从而渗透环保教育知识,使幼儿直观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3.3 深化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让儿童自己体会环保的思想,让幼儿有自己的观察、思维以及推理的空间,给孩子一定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经常和幼儿互动,以便了解儿童对环保知识的感受以及认知水平,使幼儿可以更轻松地掌握环保知识。老师也可以启发幼儿去感受街上的空气,感受空气的灰尘及气味;让幼儿多多了解动物活动环境及生活习性,唤起幼儿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愿望,通过这些使幼儿知道植物生长不易,应该保护我们生活及生存的环境,关心身边的花草树木,培养儿童的环保行为。利用幼儿园手工课,为幼儿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可以把易拉罐装饰成汽车,也可以把废弃纸做成可爱折纸,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节约资金,激发幼儿对美的喜爱,丰富幼儿环保知识,使幼儿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深化环保意识,从而转化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使幼儿园环保教育得到成效,提升幼儿环境保护意识。

3.4 培养儿童环保意识

创造优良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环保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就美好的环境,重视幼儿园环境优化,以幼儿为本,培养儿童环保意识。提倡幼儿绿色消费,爱护城市生活环境,降低对城市造成的垃圾污染,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增长儿童的环境知识,使儿童可以掌握环保技能,并获得参与环保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社会态度渗透到各个环境保护日中,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工作,在植树节、地球停电1小时、节水等环保相关节日中,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环保知识教育,利用儿歌编排《地球美丽的花园》、《鱼宝宝生病了》等环境保护主题歌曲,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对环保有更深的认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环保教育会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的情感,丰富幼儿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也寓教于乐,这些都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晓颖.浅谈“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12,7(18):41-42.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现状;措施

气象探测环境指的是为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探测数据,形成的一个无干扰环境。利用气象探测数据对天气的晴、阴、雨、雪、刮风、风向、温度、湿度或气压等气象进行准确判断,如果气象探测环境受影响,探测数据会发生偏差,不能正确判断天气的变化,影响气象部门天气报道的效率,降低人们对天气信息的实际掌握,减低人们对不良天气的防御能力。而我国各地城市在不断发展和建设,影响了气象探测环境的稳定性。由于不能获得准确的气象探测数据辨别天气情况,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1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

有相关法律规定气象观测站周边环境不可以有影响设备探测的树木、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如果有必须与观测站围栏之间保持规定的距离。以前气象观测站都是建立在城郊或偏远的地方,虽然条件较差,但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比较有效。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日益快速增建,造成城市规划向郊区扩建的情况,导致观测站周边出现了工业公司、建筑高楼等,这些建筑项目日益剧增,严重影响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它们不仅影响了气象观测数据,而且抢占气象观测站的占地位置,将气象观测站包围在群楼之内,严重影响探测器对天气温湿度、降雨、风向等的探测,所以说气象探测环境严重遭到破坏。

1.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被动性

政府随城市经济发展,不断进行城市规划和扩建,同时也符合人民心意。而气象台占据位置比较宽阔,在规定范围内不可以有工业、高楼或其他能够影响探测器探测数据的物体,要想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那么政府在规划时需要给气象台留有较大位置和空间,这样不仅影响政府与城建部门、工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政府一定会让气象台移走,在城市发展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政府会考虑发展的重要性,忽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从而将其置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1.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难点

虽然有相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规,但执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较高素质,对法律法规程序不了解,没有专业执法人员,导致工作团队水平不一,对待政府等有权威部门较抵触,从而严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力度。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对气象探测环境重要性的忽视

造成气象探测环境破坏的一大因素是由于政府部门、社会人们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忽视,政府部门为加进城市发展,支持建筑方用地建造,不考虑建筑选址问题,从而影响气象探测环境;或者有一些背景强大的公司或集团肆意施工,不顾气象探测环境的存在而进行破坏,他们不考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对天气准确测定的作用,造成严重事件的发生。

2.2 气象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我国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但由于气象部门未及时进行相关法规的宣传,人们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设施保护等认识比较浅薄甚至不了解,所以在进行气象环境迫害时也不会知晓,所以应加强气象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促进人们的了解。

2.3 气象行政执法社会认同度不够、执法人员水平素质低

对气象探测环境进行迫害的单位大多为政府部门或建筑商或大公司或集团,在气象环境遭受损害时,执法行政工作者面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由于自身对气象法规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少,对依法行事的流程不熟悉,个别法规理解不透彻,在与强大的破坏者进行工作交涉时,表现出较低的素质水平和沟通能力,大大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在与影响居民利益状态下与其进行沟通时,由于不能正确应用法律法规,加深两者间的误解,导致增加事件的严重性。因此,执法工作者的水平素质直接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

2.4 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交流与合作

由于政府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不重视,因此在批复建筑单位施工时未考虑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而进行施工,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因此,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例如与城市规划部进行合作,可以及时了解政府规划的位置、区域,气象部门则可及时对气象探测环境区域进行评估,及时作出决策,避免与相关部门发生矛盾;这样可及时获取消息,避免信息滞后的现象,减少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影响。

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加强政府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导地位

与政府部门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协作,对政府部门进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作用的讲解,提高政府对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视,为获取真实、准确的探测数据提高保障。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建筑项目选址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影响的事宜,促进市、县各部门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气象探测数据获取的有效性,提高天气报道的准确度,加强人们对天气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经济损失。

3.2 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机制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对天气正确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的完善,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政策及违规处理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动性,并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和素质,加强执行工作人员对气象探测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提高自身内涵和素质,创建有责任心、有执法态度的工作环境,加强在规范制度下,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巡查和监督工作,促使政策的实际操作效率和真正落实,保证气象探测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3.3 加快建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要想长久稳定发展,除了得到政府关注、加强监督机制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立法规定,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抵制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人或事,对不良行为可进行阻止,保证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对气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认知,从整体上提高人们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意识,减少破坏率。我国已经于2012年8月22日拟定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于当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4 结束语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可为天气报道提供正确、有效的气象数据,确保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以此来保障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长久稳定发展,提高人们对灾害的防御能力,确保国家和人们资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皮艳萍,王继凤,蔡敬东,等.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7).

[2]张红云,孙新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24).

[3]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137-03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了波及,如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进行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课题。随着中国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借助环境保护新技术、新理念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向。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时强调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地借助到外力,获得支撑。环境保护是旗帜,可以帮助政府更容易地对区域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区域资源形成合力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强的助力。诚然,环境保护很有吸引力,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成效,这就要求政府要有决心和信心,主动出击,将环境保护摆到重要位置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式增长,进行弯道超车。

一、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受到国内外强大压力,利润变薄甚至变成了负增长。政府进行自主创新,扩大内需,寻找新挑战带来的新机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创新具体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成了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在转型中寻找先机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综合来看,选择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向。首先,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新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环保因素。一方面,经过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地球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人类按照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了,能源、生产资料等不可避免地都会面临价格上涨和来源短缺的问题,加上人工上涨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威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顺应了历史潮流,可以有效地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其次,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是技术转型的前进方向。节能减排已经成了工业调整的主要驱动力。随着那些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越来越会受到市场和排放等多方面的严格控制和限制并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补偿责任,传统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会进一步摊薄。同时,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征的绿色产业依靠自身的特点会在受限和社会补偿成本上拥有显著优势,加上可能会享受的补贴,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增长。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参照的产业转型,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可以有效地保护投资,并在未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再次,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成本控制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治理成本和对污染的监控成本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形式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未来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必然会更加严厉。同时,中国污染物治理和补偿成本也越来越高,例如,近几年出现的沿海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经济补偿成本高昂。随着国家对污染物控制的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的监控越来越严格,监管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如果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监控设施和监控队伍,这些成本会让区域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吞噬掉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只有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从源头上入手,在发展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才能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高昂监控成本和治理成本,保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最后,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经济化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开始大范围使用贸易保护措施,众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也开始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作为间接贸易壁垒,因为更容易受到本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开始被普遍采用,例如,碳排放和碳足迹为代表的环境指标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因此,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相关环境标准、乃至未来市场对环境标准的需求,才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做到有备无患,保护投资并增强竞争力。

二、现阶段区域经济提倡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获得外力支持

首先,提倡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外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加重及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让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从而减少发展建设中的阻力。国家和民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地吸引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从而更容易地获得投资并打开市场。其次,环境保护符合中央精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外环境压力加大,中央对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支持。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进行重点解释,这些都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已经升级成为国家意志。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可以更容易地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上级的支持。再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自主创新的方向。在传统产业上,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具有明显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超越。而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上,中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限,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国际产业调整这难得的机遇期,从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供应链等新兴产业入手,可以有效地抵消发达国家的优势从而让自身脱颖而出。最后,环境保护是民心所向,可以获得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些年来发生的污染事故无一例外地都会触及民众敏感的神经,考验着民众的忍耐力。经济发展基础是和谐稳定的环境,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可靠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高举环境保护和节能大旗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理解和支持进而更容易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在最热的焦点之一,高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大旗可以更容易受到关注从而更容易地在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环境保护为区域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

随着环境保护形式的发展,区域环境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已经成为趋势。四川省的GEF项目通过环境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对区域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有效地整合了地区资源,形成了强劲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果,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对于民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环境保护为政府对资源整合提供了工具。通过四川省GEF项目的实施,当地政府成功地将本地区资源、要素进行了整合,突破了几十年形成的机制束缚。GEF项目将林业、民政、农业、工商以及贸易等多个部门进行了有效组合,将分散在这些部门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整合,在不破坏原有机制的情况下利用环境保护为纽带,让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集中资源形成了合力。GEF项目成果验证了区域资源、要素在整合后会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更证明了区域资源、要素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国现在无法改变按生产要素进行部门划分的情况下,利用环境保护为契机和纽带对这些部门进行合纵连和从而最终实现地区资源、生产要素的整合,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形成竞争优势的方法是可行的。四川GEF项目表明,以环境保护为纽带的各部门协同制度一旦形成,因为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和灵活性,协同制度并不会因为项目的结束而终结。同时,综合治理可以让各部门的参与人员开阔眼界、对本地区经济和未来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更可以培养出一批执行能力强、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并且深知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专家和干部。这是以前按要素对部门进行划分根本无法达到的,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这样的专家和干部。环境保护可以让区域经济发展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最大限度地抵消传统部门划分形成的部门利益和部门壁垒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体制等原因,按要素对部门进行划分客观上为各部门拥有各自的部门利益和部门壁垒提供了可能。区域经济要发展,首要是要统一规划,而部门利益和部门壁垒恰恰是统一规划的死敌。环境保护的范畴广阔,客观上必然要打破现有体制上的部门利益和部门壁垒,吸纳足够的资源才能执行。区域经济发展将环境保护充分进行考虑,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可以更容易地让掌握生产要素的各部门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办法,因为环境保护具有普世价值,在部门打破部门壁垒、放弃一定的部门利益时遭遇到的阻力会小很多。

四、环境保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亮点

在市场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打造本地区区域经济优势变得极为重要。近几年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三聚氰胺事件、大雾天气无不考量着人民群众的忍耐底线。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地抵御转基因产品安全问题,植被保护可以让牛奶品质更高,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可以大大减少浓雾天气的产生为旅游开发等低碳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撑,绿色供应链更会引导人民的绿色消费。这些新兴产业都是人民群众所关注和喜爱的,区域经济以这些产业为骨干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更好地吸引社会广泛关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世界经济陷入困境,但各国对环保和新兴产业方面的投入却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另一方面,是全球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而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在国内、外形成共识。与传统的经济强国和技术强国相比,中国在很多地方存在明显差距,南北也存在地域差距,但是在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差距却比较小,而且许多绿色产业具有极强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这些客观因素可以更容易地让区域经济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为契机,打造自己区域经济的优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弯道超车的可能。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高举环境保护大旗更容易获得国内外投资方的关注从而获得所需资金。资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能够起到大大增强区域吸引投资能力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传统投资,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性扶持越来越大,这是一条重要的资金来源。

结语

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政府主动进行规划和实施。随着国内、外对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依靠消耗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同时,各国为了自己的经济大大强化了贸易保护措施,以环境保护名义对进口商品实施严格的贸易限制已经成为突出的热点。随着一系列新的国际公约谈判逐渐进入尾声,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贸易措施会变得更加严格,对传统产业的削弱作用会更加明显。如果在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对环境进行保护,必然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和市场机遇的丧失。近些年来,中国的环境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高昂,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概念的提出都说明,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地区经济发展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实施者必然会自食其果。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在规划前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环境的特殊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去主动选择技术,这样就可以在发展中获得先机。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历史机遇期,中国目前的金融情况还比较良好,世界上可以用来支持环境保护的资金比较充沛,可以说,这一段是国内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实现弯道超车,是各地政府要充分考虑的事情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经济发展机会非常多,特别是有些产业地域性强并具有不可复制性,更容易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在转型中的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G]//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关注问题报告2011.北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2011.